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历朝历代税赋是怎样的?

中国历朝历代税赋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588 更新时间:2023/12/5 23:39:13

在中国2000多年的皇权帝制社会里,历代皇室和历代朝廷均遵循:

(1)“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治国安民原理(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民权保障机制(3)“藏富于民,还富于民”的以民为主的民主原则因此,中国2000年的皇权史是一个“官少,兵少,税轻”的轻税史。任何皇室和历代朝廷不敢对国民横征暴敛,大家也很难找到证据能够确凿证明皇室朝廷对国民有过横征暴敛。

中国五千年的税制,皆以征收土地之生产物及人民之劳动力为主,广义言之,即将两者合而称为“赋役”。狭义上讲,前者谓之“田租”、“田赋”等,后者称为“赋役”,又称“力役”、“摇役”。那么在中国古代诸王朝之中,哪个朝代百姓的平均赋税最重?

一、古代税收

1、古代赋税的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故基于农户征收的田租赋役制度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制度。唐中后期、五代及宋,因为国家财政收支需要量大,仅靠田赋是资金紧张,慢慢对盐、酒、茶、矾、矿冶等各种各样领域加税,附税的收益在国家财政局中的比例日益扩大。伴随着税款范畴的扩张,税收制度构造也相对产生变化。

2、早期税收的来源

公元前21世纪,以夏朝建立为起点,我国解决远古时代的宗族规章制度而慢慢被阶级社会替代,后经历商、西汉,国家机器日臻健全,做为其运作和存有的基本,地方税规章制度也随着日趋完善。

二、历代王朝税收制度

1、秦朝税制改革

不同的阶层征收不同数量的赋税。商勒对于赋税摇役轻重的规定,完全是从是否有利于农战政策的推行这一角度考虑的,赋税、摇役的数量必须能保证战争及国家其他财政力量的需要。

因此,他反对无差别地轻摇薄税,采取农轻商重的原则。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主张减少农业税,禁止滥兴劳役。商鞅变法的实施,废除了井田制,建立了封建主义土地私有制度,并为秦国日后兼并诸侯、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实行的赋税措施,主要是为他的农战政策服务,最终达到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目的。

针对这一点,他不主张无差别的薄赋敛,而是根据农战的需要来决定赋税的轻重,对农业活动薄赋,对一切非农业活动尤其是商业加征重税,这对于促进封建经济主要部门农业的发展,巩固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过分极端的采取重税打击工商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极端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三国时期屯田制

三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连年,国家正常的赋税系统被彻底打乱,财政失去了保障。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开始实行屯田制。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招募无地流民进行。民屯的屯田民由国家拨给土地,按军事编制。军屯以将兵屯田,每十人群中,八人佃耕,二人巡守。因为既要战斗又要屯田,其所受的盘剥和奴隶,比一般的农户和屯田民更重。屯田使比较有限的生产制造资源获得了效率高的分派。

它将闲置不用人力资本安装在国家土地上从业生产制造,进而灵活运用了明确的生产制造资源。屯田制确保了封建社会我国伴随着生产主力的提升得到了日益增加的房租,解决了军用口粮难题,而且使北方地区的农村经济获得再生和发展趋势,为曹魏的财政确立了牢固的基本。

虽说屯田制的剥削较重,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失去自由,但曹魏政权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考虑到了农民的利益,并做出部分让步,如将比例税率改为定额税率,并按户计货征收,这或多或少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三国时期屯田制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中国赋税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租调制创立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沿用达五百年之久,一直到唐中期实行两税法后,才被彻底取代而完成了历史使命。

3、明朝一条鞭法税收制度

明初,赋役制度混乱,赋、役分开征收。赋税按田亩征收,摇役按丁派差。除正役外,还有许多杂役。万历九年,张居正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全面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继两税法之后又一次重大的改革,出现了“摊丁入亩”的税收形式,这为雍正时期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先期环境。

根据量地计丁、计亩征银的原则,原先有田不纳税、不服役的豪强地主也必须纳税服摇役,且农民对封建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这样就相对减轻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同时对于改善农民的处境,也有一定的作用。在全国各地摊丁的全过程中,除民丁外,一些地区依然由于人口数量摊入了地亩。

自此,权利法案上不会再有人口数量之争。自然全国各地仍存有着一些地区性、暂时性的差役征收,但这仅仅是徭役制度的残留。

清朝针对各种各样名目地差徭调遣,历朝持续开展梳理、改革创新。“摊丁入亩”完全摆脱了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的对人头数缴税的模式,有益于众多农户解决封建社会的人身拘束。

另外,因为在法律法规上要求不会再按丁派役,取消了征缴丁役的户丁规章制度,众多农户具备了相对性的人身自由权,进而有益于资产阶级劳务关系的萌芽期和发展趋势,有益于提升农户对农业的主动性,并为工业的发展趋势出示了靠谱的劳动者后备军。

而且实行地丁合一之后,人头税并入田亩,在法律上规定无地的农民和工商业者不再负担丁赋,亦在客观上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是中国古典税制的终结,对于百姓生活是有着跨时代的意义。

三、中国历代税制思想

1、税负平衡

中国古代历次的税制改革家都重视税负的公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税负平衡思想。商鞅的“赋税平”的平均税负思想、曹操的赋税负担平均思想、王安石的“摧抑兼并,均平赋役”的税收思想等等又分别以其独有的特色思想充实了税负平衡理论。

商鞅提出的不同阶层征收不同数量的赋税的思想,更类似于现代税负公平原则中的纵向公平。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税制改革家已经意识到了税负的平衡对于整个税制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调节国家内部纳税人与统治者的矛盾,还可以保证统治者集权的巩固,维护社会的稳定。

调整和改革的时候了。从古到今,历代国家皆如此。税收公平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纳税人对公平的自然愿望。税收制度不均针对保持社会稳定,防止暴发改革或社会发展动荡也是必不可少的。

2、税制思想

我国古代的分税制改革经历了从人头税到财产税、赋役分征到赋役一体化的改变。早期征税按丁、户征,再加上名目繁琐的各种赋税和摇役,税收种类繁多,税收程序复杂,百姓税负加重,苦不堪言。

后期进行税制改革,将赋税征收改为计资征收,一切赋税和摇役都纳入田亩中,按田亩的多少统一征收,大大简化了征税的项目和纳税手续,减轻了百姓负担,统一了国家的税收,便于政府的征收和管理。这充分体现了简化税种、降低税率的税制改革思想。

秦(三分之二约66%)

《汉书·食货志上》:“收泰半之赋。”颜师古注:“泰半,三分取其二。”

秦朝的暴政在中国历史上是大名鼎鼎的,税收额度高达三分之二!正是因为沉重的苛捐杂税,迫使百姓全部起来反抗,秦朝短短二世而亡。

两汉(不超过8%)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是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文景之治时实行三十税一,东汉光武帝把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

唐、宋(不足7%)

到了唐朝,赋税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的,均田制规定每个成丁的农民都受田一百亩,因此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宋仍沿袭唐两税法,王安石实行方田均税清丈土地,符合公平税负原则。两税税率以每亩1斗为基准,约为十五税一。

元(不足7%)

元朝统治时期,在中国北方与南方实行不同的赋税制度,北方仿行唐租庸调法,江南仿唐两税法。

明(不足4%)

明代的税赋是历史上最低的,大约四十税一,三十税一。明代中期张居正主张推行”一条鞭法”的赋役改革,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没能彻底实行。(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于以货币地租为主)

清(不足7%)

清初则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但丁银和田赋仍是两个税目。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税总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第二步实行地丁合一,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的实行完成了赋役合并,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人头税基本废除。

在周志纯著《晚清财政经济研究》第264页,有一组有关晚清人均产值及税负比重的数据。

结语:

历朝历代税收制度影响着社会的贫富阶级分化。贫富关系成为了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富关系的发展不仅与古代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发展密切联系,而且也关系到古代社会的稳定。

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明清思想家提出的“均利”、“均天下”,从先秦诸子的“均贫富”、“均无贫”到农民战争中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虽然均平的内涵和所指不相一致,但始终贯穿着对均平理想的追求。中国古代的若干土地和赋役政策也将均平纳入为政策实施的重要出发点。

历代王朝的赋税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不管是三国时期的“屯田制”还是发展到清朝的“摊丁入亩”都是为了解决社会贫富差距而做出的赋税改革。

更多文章

  • 网庙十哲——历史圈最大的笑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网庙十哲,笑话

    (武庙十哲)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大唐玄宗皇帝李隆基心血来潮,翻遍史书,选定了皇帝本人最为欣赏的十位仁兄,位列武庙,以表彰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里所立下的功德。然而,玄宗皇帝李隆基没有想到的是,在如今的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不少历史人物被一批十分有趣的历史爱好者“平反”或

  • 古代百姓们怎么告御状?丢了猪也可以向皇帝诉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敲登闻鼓,告御状

    咱们看电影或电视剧里百姓们有了冤屈马上就跑到衙门的大鼓前用力的敲击,让大鼓发出“咚咚”的响声,一面嘴里喊着:“请青天大老爷为小民做主啊!”这个鼓叫衙鼓(也叫鸣冤鼓,朝廷制度百姓如果有冤屈则可敲击大鼓请官员主持正义),而官员听见了鼓声不管在做啥都必须赶快

  • 李淑妃不是太子朱标之母 倒可能是朱棣之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标生母,朱标,明朝,李淑妃

    朱标是不是马皇后所生?有人说他的母亲是李淑妃由于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上位,所以称帝后在政治上极不稳定,受到千夫所指。为了稳定自己的皇帝权位,朱棣下令修改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很多史料记载,给后人认识洪武年间的历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尤其是在皇室内部资料方面,包括《太祖实录》在内的史料大量被删改,于是留

  • 隋朝只有37年,却修了8次长城结果王朝也没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长城,隋朝长城,长城,隋朝

    隋朝只有37年,却修了8次长城北魏时,阴山南麓兴起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镇。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南下,北魏沿着北部边境的军镇三次修筑长城。北魏的统治者鲜卑人,原是匈奴之后崛起于阴山北麓的游牧民族。他们在统一北方后,实行汉化政策,也修起长城,防着来自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北齐奠基

  • 堕胎未遂的弱智产物 宋度宗赵禥的人生悲喜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度宗赵禥,宋度宗,赵禥,南宋皇帝,宋朝皇帝

    宋度宗赵禥,南宋第六位皇帝,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在位十年(1264――1274)年号咸淳,谥号大宋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庙号度宗葬于永绍陵。其死后不过两年,临安便失陷于元军之手。实际上,赵禥并不是前一任皇帝宋理宗赵昀的儿子,而是其兄赵与芮的儿子,理宗皇帝在位四十一年,竟然无子,只能把其兄之子过继为自己的儿

  • 朱元璋降低税率藏富于民,但明朝财政状况堪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财政部,提高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

    明朝时期的税收制度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明朝的税收制度是朱元璋本人亲自制定的,朱元璋所制定的这套制度参考的是唐朝时期的两税法以及宋朝的税收制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上最具有个人传奇色彩的皇帝,出身也让很多人津津乐道。其实朱元璋出身并不高,他生长在极为贫寒的农民家

  • 王守澄开启唐皇室潘多拉魔盒 宦官有杀帝废帝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守澄,宦官,唐宪宗李纯,唐宪宗,唐朝,宦祸

    唐朝是继东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宦官时代。唐朝宦官专权擅政,始于中唐“安史之乱”。唐玄宗出逃期间,宦官李辅国拥立太子李亨即位,因拥立之功,唐肃宗军政大事“一以委之”,长安光复后,又让李辅国掌管禁军,为唐朝后期宦官权势日盛、把持军政大权,随意废立君主甚

  •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落后的?宋后文明从巅峰跌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落后,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崖山十万蹈海煤山高枝独挂……中国农民的平均耕地在宋朝以后,再也没有回到人均十亩的水平以上。因此,宋代在中国文明史上成了最后一个辉煌的朝代。在那之后,元、明、清三代,贫困化的加剧日益消耗着中国的精神,使中国文化进入了长期的停顿和倒退。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

  • 大宋统一灭了6国 如何处置这6个亡国之君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五代十国,宋朝,亡国之君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赵匡胤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

  • 古代平民说话也用文言文吗?也是“之乎者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言文,白话文,之乎者也

    古代人是讲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文言文,读懂咋就这么难?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文言文和口语间的差异,并没有像如今这样显著,倒不是因为古代的文言文浅显易懂,而是当时人们的口语风格比较接近文言文。那么古人究竟是用文言文说话,还是用白话文说话?有什么根据古代的底层老百姓究竟用的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由于没有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