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百姓们怎么告御状?丢了猪也可以向皇帝诉苦

古代百姓们怎么告御状?丢了猪也可以向皇帝诉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165 更新时间:2023/12/23 13:30:07

咱们看电影或电视剧里百姓们有了冤屈马上就跑到衙门的大鼓前用力的敲击,让大鼓发出“咚咚”的响声,一面嘴里喊着:“请青天大老爷为小民做主啊!”这个鼓叫衙鼓(也叫鸣冤鼓,朝廷制度百姓如果有冤屈则可敲击大鼓请官员主持正义),而官员听见了鼓声不管在做啥都必须赶快穿衣整冠,准备升堂处理冤情。古装电视剧《包青天》、《济公游记》、《大宋提刑官》和电影《让子弹飞》中都有鸣冤鼓的出现。

大家可曾知道,击鼓鸣冤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在历史上又有哪些演变呢。

不过今天向大家介绍是登闻鼓,它与鸣冤鼓的功能类似,不过针对对象不同,鸣冤鼓主要是向县官老爷陈述冤情,而这登闻鼓可不得了,这鼓敲起来可是给皇帝听!

咱们首先来扯扯登闻鼓的由来,首先击鼓鸣冤是咱们从古代开始就存在的重要的上诉方式,相传在舜之时就已经有了所谓的“敢谏之鼓”,意思就是如果你对首领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或者是自身有什么冤情都可以敲鼓上言。

《帝王纪》中提到,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尧舜时就设有“敢谏之鼓”。任何人有劝谏君主的意见或是蒙受了冤屈都可以击打此鼓公开处理。尧舜时期由于大部分都是部落,而这个时候的部落首领,是物真价实的“公务员”,时刻明白“公务员”三个字的真实含义掌管公共事务,为大家谋福利,舍己为人共谋大局发展。只要大家对一些公共事务工作有任何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击鼓面见首领,一起建言献策。

至西周时,有明确的史书记载称,周天子居住的宫室正门外就悬着一个“路鼓”,有专门官员负责看守。若是有百姓击打此鼓,官员必须立即层层通告,冤情若重由周天子亲自处理,不得延误。

路鼓设置的本意就是为了让百姓能够传达一些民意给王室,利于王室的统治,也利于王室了解官员的工作情况,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为了保证这样的方法不成为一句空话,周天子还专门安排了人员看管路鼓,一旦有人鸣冤,就要立刻上呈天子,立即立案调查,容不得丝毫的怠慢。

后来,百姓击鼓鸣冤所用之鼓有了专门的名词,称为“登闻鼓”,在晋朝时允许申冤无门的百姓直接向朝廷申诉。从此,这项制度在隋唐之时都有沿袭,唐律规定,若有百姓击打登闻鼓,官员必须受理,否则官员便有罪责。

登闻鼓在周朝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把鼓置于路门之外,所以又被称之为“路鼓”,而且周天子还特意安排专门的人员看管:太仆主管,御仆守护,只要是有百姓击鼓鸣冤,御仆马上告知太仆,而太仆则迅速上报给周天子,不得延迟隐瞒。一直到魏晋时期历朝历代均设有登闻鼓,比如说《晋书·卫瓘传》就曾经记载“于是繇等执黄幡,挝登闻鼓。”而在北魏延和元年则“于阙门悬登闻鼓。”

由此可见这登闻鼓不是什么花架子,它的作用主要是上情下达,百姓申诉、告御状并向朝廷提出相关建议的特殊上诉渠道“人有穷冤则挝鼓,公车上表其奏。”只要敲响了登闻鼓,等于就惊动了皇上,朝廷的官吏必须受理并将审判结果上报给皇帝。说到这我突然想起《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齐威王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百姓们当然不可能闯进王宫,齐威王也不是康熙想着微服私访,那么和齐威王交流最好的渠道恐怕就是登闻鼓了,再看之后朝廷门庭若市的盛况,我怀疑齐国的登闻鼓会不会被敲烂……

登闻鼓在不同时期重要性也大不相同,唐朝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所以登闻鼓这类反而用处不大;而武则天时期倒是也设置匦使院来接收百姓给朝廷的建议:用铜制的四个箱子(也就是匦)放在庙堂上分别接受四方上疏,比如说东面的铜箱子涂成绿色,主要是关于农业种植方面的上疏;南面的铜箱涂成红色,主要是投递关于朝政的得失和建议,西面的铜箱涂成白色,主要是供冤屈者进行投诉伸冤,而北面的最重要,涂成黑色,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通玄”匦,告天文密策者投之,什么叫告天文密策者?其实就是打小报告、告密的货。老武以女子之身荣登大宝,对李唐宗室、大臣们都极不放心,所以设置所谓的匦使院,表面上是接受百姓劝谏和建议,实际上走的是锦衣卫和密折这种套路。

宋朝之后,击登闻鼓的条件日趋苛刻,到了清朝时期,“登闻鼓”反倒成了普通百姓的禁忌

明朝朱元璋、朱棣都是刚愎之人,这些皇帝根本不想听百姓提任何意见,他们只想着给百姓洗脑,自然不会让登闻鼓给自己找不自在,而之后朝政大权由士大夫、宦官们把持,对登闻鼓自然也是嗤之以鼻,所以明清时期凡是敲登闻鼓必须先廷杖三十,防止无端刁民恶意诬告他人。咱们得知道,要是没有人打点关节,只要十廷杖就能要人的性命!还没申诉自己的冤情就被打的半死,这谁愿意呢!所以基本等于告知了大家,登闻鼓就是个旅游景点,你看看就行,不能碰。

《大清律例》规定,百姓击打登闻鼓必须有检举贪官、关乎国家大事、有极大冤情等事务方可,否则将以大罪重罚。如此重重限制,百姓们自然不敢敲打此鼓。而在清朝灭亡后,所谓的“登闻鼓”自然也就消失不见了。

咱们真正要讲登闻鼓还得提宋朝,为啥?

那是因为宋朝的特殊性:宋朝有着中国历代都没有的宽松、愉快的政治氛围,皇帝真正做到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宋代的皇帝们大多脾气温和,与民友善;不同于明朝的那些伪君子,宋代的士大夫们则要可爱真实得多(当然不包括南宋),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下围绕着登闻鼓发生了很多趣事。

最著名的就是丢猪事件: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述。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某天突然有个百姓牟晖敲击登闻鼓,太祖还以为民间出了大事,所以在百忙之中亲自接见了他,并关心的询问他是什么情况。结果牟斌一句话差点把太祖给气死,这货说他的猪丢了,又找不到,所以向亲爱的皇帝陛下诉苦……

丢了一头猪你来找皇帝?这事儿搁其他哪个朝代都不可能发生,但在宋朝呢?真实存在!宋太祖表示:好气哦,但是还是要保持微笑。于是忍着气赐给了牟斌一千钱算是对丢猪的补偿,等牟斌走后冲着丞相发了好大一通火:“似此细事,悉诉于朕,亦为听决大可笑也。”也对,你丢了猪去找衙门呗,这点子小事也来找皇帝,这牟斌也真是鲁莽的可爱!不过宋太祖下一句话却让我们肃然起敬:“然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矣。”

百姓无小事!太祖没有把牟斌当做刁民无理取闹把他抓起来,也没有指责他添乱影响社会的稳定一顿乱棒赶走,而是以小见大:如果丢猪这种事情百姓都敢向朕来申诉,说明天下没有受冤屈的人啊!

由这件事可以看出,宋朝百姓“击鼓鸣冤”门槛之低,这确实是值得称道的。也因此,许多“击鼓鸣冤”的事件、民间故事多以宋朝为背景,也侧面说明宋朝在这项制度上的实行力度是超过其余朝代的。

我曾经无数次的夸奖赞美过宋朝,尽管在军事力量上显得弱鸡,挨打地怨种,但宋朝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民无小事。让我们知在历史上真的有小民不用历经千辛万苦就可以越级上诉上访直达圣听,陈诉自己的冤屈。北宋的皇帝们也不像后世帝王一般把敲击登闻鼓的百姓视为刁民,而是“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这样为民考虑,这样的朝代,这样的帝王,怎么不让我们称赞!

标签: 敲登闻鼓告御状

更多文章

  • 李淑妃不是太子朱标之母 倒可能是朱棣之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标生母,朱标,明朝,李淑妃

    朱标是不是马皇后所生?有人说他的母亲是李淑妃由于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上位,所以称帝后在政治上极不稳定,受到千夫所指。为了稳定自己的皇帝权位,朱棣下令修改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很多史料记载,给后人认识洪武年间的历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尤其是在皇室内部资料方面,包括《太祖实录》在内的史料大量被删改,于是留

  • 隋朝只有37年,却修了8次长城结果王朝也没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长城,隋朝长城,长城,隋朝

    隋朝只有37年,却修了8次长城北魏时,阴山南麓兴起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镇。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南下,北魏沿着北部边境的军镇三次修筑长城。北魏的统治者鲜卑人,原是匈奴之后崛起于阴山北麓的游牧民族。他们在统一北方后,实行汉化政策,也修起长城,防着来自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北齐奠基

  • 堕胎未遂的弱智产物 宋度宗赵禥的人生悲喜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度宗赵禥,宋度宗,赵禥,南宋皇帝,宋朝皇帝

    宋度宗赵禥,南宋第六位皇帝,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在位十年(1264――1274)年号咸淳,谥号大宋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庙号度宗葬于永绍陵。其死后不过两年,临安便失陷于元军之手。实际上,赵禥并不是前一任皇帝宋理宗赵昀的儿子,而是其兄赵与芮的儿子,理宗皇帝在位四十一年,竟然无子,只能把其兄之子过继为自己的儿

  • 朱元璋降低税率藏富于民,但明朝财政状况堪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财政部,提高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

    明朝时期的税收制度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明朝的税收制度是朱元璋本人亲自制定的,朱元璋所制定的这套制度参考的是唐朝时期的两税法以及宋朝的税收制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上最具有个人传奇色彩的皇帝,出身也让很多人津津乐道。其实朱元璋出身并不高,他生长在极为贫寒的农民家

  • 王守澄开启唐皇室潘多拉魔盒 宦官有杀帝废帝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守澄,宦官,唐宪宗李纯,唐宪宗,唐朝,宦祸

    唐朝是继东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宦官时代。唐朝宦官专权擅政,始于中唐“安史之乱”。唐玄宗出逃期间,宦官李辅国拥立太子李亨即位,因拥立之功,唐肃宗军政大事“一以委之”,长安光复后,又让李辅国掌管禁军,为唐朝后期宦官权势日盛、把持军政大权,随意废立君主甚

  •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落后的?宋后文明从巅峰跌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落后,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崖山十万蹈海煤山高枝独挂……中国农民的平均耕地在宋朝以后,再也没有回到人均十亩的水平以上。因此,宋代在中国文明史上成了最后一个辉煌的朝代。在那之后,元、明、清三代,贫困化的加剧日益消耗着中国的精神,使中国文化进入了长期的停顿和倒退。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

  • 大宋统一灭了6国 如何处置这6个亡国之君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五代十国,宋朝,亡国之君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赵匡胤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

  • 古代平民说话也用文言文吗?也是“之乎者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言文,白话文,之乎者也

    古代人是讲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文言文,读懂咋就这么难?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文言文和口语间的差异,并没有像如今这样显著,倒不是因为古代的文言文浅显易懂,而是当时人们的口语风格比较接近文言文。那么古人究竟是用文言文说话,还是用白话文说话?有什么根据古代的底层老百姓究竟用的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由于没有音像

  • 明朝、南明和伪明皇帝年号庙号谥号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皇帝,明朝,明朝皇帝年号,明朝庙号,明朝谥号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宣告在北京建立的明王朝灭亡。其实,朱姓明朝并没有灭亡,在南方还有多个明朝皇帝。甚至贯穿整个清朝,都有人自称是清朝后裔,起义造反。明朝皇帝年号、庙号、谥号德祖朱百六━玄皇帝(朱元璋)懿祖朱四九━尊皇帝(朱元璋)仁祖朱五四━淳皇帝(朱元璋)洪武皇帝太祖朱元璋━开

  • 中国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刘邦父亲刘太公刘煓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第一位太上皇,太上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煓

    毫无疑问,汉太祖(汉高帝)刘邦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开创了我国古代重要的朝代汉朝,并为其奠基,使它存续了数百年,也为如今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赋予了姓名。有说,刘邦的父亲是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时候当上太上皇帝。哪个太上皇不是活着的时候当的?死了能当太上皇么?应该说刘邦的父亲是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或第一位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