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离中国这么近,为什么没有被收入版图?
历史上中国多次征服朝鲜,朝鲜却没有成为中国领土,这是为何?
朝鲜半岛是位于东亚的一个半岛,西、南东三面被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环绕,东北部与俄罗斯相连,西北方向便是中国,中间只隔着鸭绿江和图们江,可以说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鸡犬相闻。
正是因为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地理位置相近,所以从先秦时期开始,朝鲜半岛和中国就有了交集,之后便有着数千年的交往史。
在历史上,中国曾经多次征服朝鲜半岛,却没有一个朝代将其吞并,使其成为中国的领土。
除了汉朝时期,朝鲜半岛的北部被纳入中国版图之外,在中国古代的其他王朝,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是作为中国的藩属国而存在的。
那么,中国古代王朝到底和朝鲜半岛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没有把朝鲜半岛吞并呢?
从先秦到隋朝,中国对朝鲜的征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记载朝鲜是在西周灭商之后,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道,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一个人带着商朝的礼仪和制度去了朝鲜半岛的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王,也得到了周朝的认可,成了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史称“箕子朝鲜”。
在箕子朝鲜时期,朝鲜不仅有先进思想的文化,还有先进的农耕,养蚕和织作技术,以及青铜器,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朝鲜经济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箕子还制定了法律条文,对国民的行为加以规范,所以箕子朝鲜被中原称为“君子之国”,箕子朝鲜延续超过千年,一直到秦汉年间。
战国时期,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曾进入过朝鲜半岛,在秦统一六国后,燕国当年占据的地盘也归了秦。
在秦汉年间,有一个名字叫卫满的燕国人,带着大批移民进入到朝鲜,并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起了卫氏政权,后来,卫氏王权将箕子朝鲜的政权推翻,建立了“卫氏朝鲜”。
汉武帝时代,卫满王朝和汉朝的关系恶化,卫满的孙子还杀死了汉朝的使臣,汉武帝勃然大怒,随即便发兵进攻朝鲜。
在汉武帝大军的大肆进攻下,卫氏朝鲜在公元前108年灭亡,汉武帝在朝鲜半岛中北部设立“汉四郡”,中原中央政权第一次将朝鲜半岛纳入了直辖统治。
在公元37年的时候,夫余苗裔部落的王子朱蒙在东北建立了一个名字叫“高句丽”的小政权。
高句丽建国以后,经常偷袭汉四郡,企图摆脱汉朝控制。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一片混乱,高句丽抓住机会,开始挑衅曹魏。曹魏派出一万人出兵高句丽,最后以很大代价,击败高句丽的大军,直接攻进了高句丽的都城,差点将高句丽彻底亡国,之后的很多年,高句丽都不敢再对中原有所动作。
但高句丽依然不断地东征西伐,国家面积越来越大,到长寿王统治时期(公元413-491年),高句丽已经扩张到了东临日本海,西靠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边以辽河为界,成为了地处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的强大政治势力。
隋文帝即位后,对高句丽的统治者进行了封赏,但高句丽却不断骚扰隋边境,为隋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就在隋文帝打算出兵高句丽的时候,高句丽又上书谢罪,加上隋军因为瘟疫和大风出师不利,就放弃了攻打高句丽的计划。
隋炀帝即位后,一直计划着把高句丽灭掉,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句丽不遵君臣之礼为借口,亲自率领一百多万大军,去攻打高句丽。
经过三次进攻,隋军最后在毕奢城(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句丽军?并准备继续向平壤出发,高句丽王见势力,立即请降,隋炀帝才撤军。
从唐朝到清朝,中国对朝鲜的征服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为了缓和与中原的关系,接连派使臣到唐进行朝贡,积极与唐朝修好,唐高祖考虑到那时的唐朝刚刚建立,各方面条件不适合打仗,便顺势对高句丽采取安抚政策。
在这样的政策下,高句丽和唐王朝都经常派使者来往,高句丽还派了自己的世子到唐朝贡,双方之间的关系看起来非常和睦。
高句丽虽然和唐朝和睦相处,但却一直野心勃勃。
朝鲜半岛上除了高句丽还有新罗和百济两个国家,为了继续扩大疆土,高句丽经常与百济联合,对新罗进行侵犯,无奈之下,新罗王朝便向唐太宗求助。
其实,随着高句丽的实力越来越雄厚,唐太宗对其十分忌惮,一直寻找机会出兵,新罗王朝刚好送来了出兵的机会。
于是,唐太宗以“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雪君父之耻”为由,亲自带兵攻打高句丽,但第一次出征并不是很顺利,最后只能暂时放弃。
回去之后,唐太宗和群臣商议对付高句丽的对策,最后决定采取骚扰战术,不断进攻高句丽,让高句丽不得安稳,慢慢地透支高句丽的国力。
唐高宗继位后,新罗再次遭到了高句丽和百济的联合攻击,便又向唐高宗求助,唐高宗直接派出当朝最得力的将军去攻打高句丽,最后终于获得了胜利,高句丽投降。
平定高句丽后,唐朝将高句丽分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和一百县并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统筹管理,并让大将军薛仁贵领兵两万驻守在平壤。
高句丽战败以后,大部分人民被流放到了中国西北部,融入中华民族,少部分人民流入朝鲜半岛,后来,高句丽王弓裔的部将王建取代王室,建立了高丽政权。
在五代十国时期,因为忌惮高丽与北宋的盟约,辽最先攻入高丽,刚开始的时候,辽处于上风,后来战局扭转,双方各有胜负,最后在辽的猛烈攻势下,高丽求和,两国停战。
蒙古也曾攻打过高丽,实力弱的高丽只能请降,还承诺每年向蒙古进贡,蒙古便在掠夺财物后撤军了。
但高丽总是不信守诺言,经常断贡,高丽国内还有很多人反抗蒙古政权,这就惹恼了蒙古,所以蒙古在42年里先后八次出兵攻打高丽,最后都以高丽投降,继续进贡结束,如此循环往复。
忽必烈继位后,他将抗元势力赶尽杀绝,却没有灭高丽,因为他打算以高丽为跳板攻击日本,就这样,高丽成为元的藩属国。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
1388年,王氏高丽将领李成桂发动兵变,背元投明,将国家名字由高丽改为朝鲜,之后一直保持着与明朝的友好往来。
1392年,朝鲜与明建立宗藩关系,朝鲜在国家大事上都会请示明王朝。
1592年,日本侵略朝鲜,明神宗发兵援助,最后赶走了日本,朝鲜对明王朝很是感激。
后来,为了逼迫朝鲜断绝与明的宗藩关系,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亲征,攻入朝鲜,最后朝鲜战败,出城请降,表示会永远臣服大清,从此,朝鲜成为清的藩属国。
成为清的藩属国后,朝鲜还一直惦记着明的恩情,一直暗中帮助明,企图反清复明,所以在清初的一百余年间,朝鲜表面上是清的藩属国,实际上却一直与清敌对。
为何中国古代王朝没有吞并朝鲜
在中国古代,中原政治王朝有多次机会可以吞并朝鲜,但朝鲜却一直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并没有被纳入中国的疆土,多数王朝甚至没有吞并朝鲜半岛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
一个原因是地形。
因为大兴安岭和蒙古高原的存在,辽东地区与华北地区的联系很是困难,只能通过狭窄的山海关进行联系,这种联系方式对北部的渔猎民族并不适用,所以中原地区和北部的联系并不多。
在清朝入关前,中原政治王朝一直没能将辽东地区完全置于自己的统治下,在这种条件下,中原政治王朝要想统治朝鲜,也不是容易的事。
此外,中原政治王朝对北方地区的兴趣并不大,中国东北地区有着肥沃的黑土地,自然资源和战略地位都很优越,但是因为冬季过于寒冷,所以一直人烟稀少。
虽然中原政治王朝曾多次向东北移民,但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最后东北成为了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乐园。
而朝鲜的位置还要靠北,自然环境还不如中国东北。
朝鲜为丘陵地带,国内山水较多,北部地区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山区,有先天防御优势,而南部平原较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经济也相对发达。
由于朝鲜北部的地势限制,中国即使曾攻入过朝鲜半岛北部,也无法继续前进,将整个朝鲜地区全部占领。
而且,朝鲜南部发达的经济是朝鲜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实后盾,即使有外部势力攻入,也难以在此长时间立足。
所以,吞并朝鲜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对中原政治王朝并没有什么好处,这是中国古代没有吞并朝鲜,将其纳入中国领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朝鲜的实力虽然并不弱,但对中原政治王朝却够不成多大的威胁,在大多数朝鲜统治者的眼里,中原政治王朝是不可力敌的庞然大物,根本不敢放肆,即使有少数统治者想要挑战中原政治王朝的权威,也会很快被消灭,比如说隋唐时期的高句丽王朝。
大多数朝鲜半岛上的政权对中原政治王朝都很恭敬,也愿意服从,按时朝贡,为中原送上了不少好东西,中原政治王朝也乐意将朝鲜作为王邦来朝的好例子,彰显天朝权威。
所以,古代中国不但没有吞并朝鲜,甚至在朝鲜遭到日本侵略时,还积极出兵支援。
结语
国家利益永远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最高准则,无论是现在,还是历代王朝,这条准则都一样适用。
中原政治王朝多次攻打朝鲜是为了国家利益,一直不吞并朝鲜也是为了国家利益。
参考资料:
李晓杰:中国与朝鲜的历史渊源和历次援朝战争及其影响
赵海波: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演进过程研究
中国历史网:中国古代为什么不吞并朝鲜半岛
中南民族外国语学院赵海波: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演进过程研究
王崇时:元代入居中国的高丽人
为什么朝鲜半岛在古代历史上没有并入过中国版图?
中国战国至秦汉时期文献《山海经》、《尚书大传》、《管子》等书中,陆续出现了“朝鲜”的记载。其中《山海经》谓“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尚书大传》则记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武王因其朝问《洪范》。”《管子》则出现了“发朝鲜”之称。根据这些记载,“朝鲜”位于中原以东的大海中,并且是周朝分封殷商贵族箕子的所在地,其语义不明,有日出之地、因水为名(潮、仙二水)、“来朝之韩”等多种解释。《史记》则有《朝鲜列传》,记录了卫满朝鲜的历史。朝鲜半岛高丽王朝的史书《三国遗事》中,则称神话人物檀君王俭于公元前2333年建国,国号“朝鲜”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只有在汉朝时期,朝鲜半岛的北部才纳入过中国的版图,西汉汉武帝时期,当时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满朝鲜被西汉军队所灭,汉武帝在卫满朝鲜所在区域设立四郡,史称汉四郡,自此朝鲜半岛北部进入中国版图,但是这个时间并不长久,汉朝灭亡之后,中原王朝对汉四郡的掌控越来越弱,西晋八王之乱后,随着乐浪郡被高句丽攻破,朝鲜半岛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自此结束。至于中国古代的其他王朝,确实没有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的历史,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多数是以中国的藩属国而存在,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的历朝历代对朝鲜半岛这块区域都不感兴趣呢,而没有将其纳入中国版图呢?
朝鲜半岛之所以不被中国历朝历代所重视,没有纳入中国的版图,主要是由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对中原王朝的威胁等原因所决定的。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朝鲜半岛的北部以山地居多,交通非常不便利。在古代农耕社会,土地贫瘠的朝鲜半岛对中原王朝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土地肥沃的东三省尚且是偏远之地,更不用说是朝鲜半岛了。山地居多的朝鲜半岛易守难攻,对于古代军队来说,攻打以山地为主的朝鲜半岛难度很大,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均以失败而告终就是最好的例子,对于中国古代帝王来说,攻打朝鲜半岛这块贫瘠的地区,投入和产出不能成正比。
其次,与中原王朝同时代存在的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有限。历史上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对中原王朝都十分恭敬,朝鲜之名还是李氏朝鲜建立之初,朝见朱元璋之时由朱元璋所赐。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创建朝鲜王朝。为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参考了高丽古名“朝鲜”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宁”,遣使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国号。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而且“朝日鲜明”出处文雅,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
在历朝历代,朝鲜一直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对于一个臣服于自己,听话的小弟,中国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蝇头小利而远征朝鲜,当然,在他不听话的时候,中国也会适时地敲打,唐朝时期,新罗借唐朝兵力灭了半岛上的另外两个国家,高句丽和百济,之后因为争夺百济和高句丽故地而与大唐大打出手,经过多年战争,被唐代名将薛仁贵多次敲打之后,新罗向唐朝进贡并且谢罪。
最后一点,朝鲜半岛上极强的民族意识也使中原王朝征服朝鲜困难重重。朝鲜半岛从箕子朝鲜建立开始,朝鲜半岛上形成国家的历史比较悠久,并且长期受中原王朝的影响,文明开化程度也比较高,对于一个已经形成了自己民族意识的国家来说,往往这个国家的凝聚力会比较强,而且朝鲜半岛上人口稠密,征服这样一个国家会比较困难,即便最后胜利,征服的代价与获得收益,可能也不成正比,往往得不偿失。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在汉朝时期,朝鲜半岛的北部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但是在其他朝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一直是以中国的藩属国的名义存在。对于朝鲜半岛这块土地贫瘠且山地居多的区域来说,他对中原王朝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征服朝鲜半岛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同时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对于中原王朝的态度都比较恭敬,因此,中国历朝历代并没有强烈的意愿想要征服这块区域。
因为朝鲜半岛,它的历史也是特别悠久的,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并没有融入过我们中国的的文化,他在历史早期就已经独立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什么朝鲜半岛在古代历史上,并没有并入中国版图呢?
在古代历史上朝鲜半岛为什么没有并入过中国版图?
朝鲜半岛历史上是中国的一部分吗?
现在的朝鲜(半岛)和韩国的领土历史上是中国的么
朝鲜半岛历史上什么时候属于中国?
就在我国东北部的朝鲜,在历史上为何从来没有被纳入过中国版图呢?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完全占领过朝鲜半岛。
中国历史上为何一直没有把朝鲜纳入版图,因为鸡肋吗?
在大清帝国的版图中,我们并未看到朝鲜,那么,为什么满清没有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呢?
原因有二:
首先,是统治者觉得没有必要;
其次,是皇帝没有余力对付朝鲜。
虽说满清皇帝打算与朝鲜这块土地“划清界限”,但并不代表两国没有交集。恰恰相反,在清朝的历史上,曾先后两次发动朝鲜战争。这两次朝鲜战争,均爆发于皇太极统治时期。这两次战争的结果,便是将朝鲜国变成了满清的属国。
在后金崛起之前,朝鲜便是满族人的邻居。只不过,这对邻居并不和睦,双方摩擦不断。1627年,登基未久的皇太极将多年来羁押在心里的愤怒爆发出来,开始对朝鲜这一“友邻”发动征讨。奉命出战的,是深受皇太极信任的阿敏。阿敏率满清精锐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攻占了不少朝鲜的城池。经过一段时间的攻城略地后,朝鲜国都城汉城府沦陷,国王李倧不得不逃往江华岛。
这种套路在朝鲜史上屡见不鲜,在此之前朝鲜与中原王朝爆发过许多次战争。然而,每次中原大军势如破竹地杀入朝鲜半岛,朝鲜国王都会龟缩在江华岛内,随后向中原王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朝鲜人的套路虽然老旧,但却十分有效。毕竟,江华岛的位置得天独厚,想要发动海战攻陷岛屿又是一笔不小的军事开销,这笔钱显然是不划算的。所以,面对李倧的求和信,皇太极允诺了,他打赢与朝鲜王朝结为兄弟之国,互不侵犯。
当然,朝鲜的求和付出了不少代价,除了要与后金保持贸易往来之外,每年还得交纳一笔高昂的岁币。虽说后金凭借强硬的军事力量大败朝鲜,但向皇太极卑躬屈膝的朝鲜王室面服心不服,总想着将这笔仇恨报回来。朝鲜表面上向后金臣服,但暗地里依旧与南明保持着宗藩关系。
1636年,皇太极意得志满,他刚刚将后金的国号改为大清,正准备开创爱新觉罗氏万世之基业,就赶上朝鲜与大清叫嚣。盛怒的皇太极,当即御驾亲征,率领十万名八旗精锐浩浩荡荡地杀入朝鲜。朝鲜的战斗力有限,所以他们的抵抗仅持续了十二天。皇太极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朝鲜首府汉城,期间没有遭遇任何有效抵抗。
至于朝鲜王室,自然是像以前一样,灰溜溜地逃往江华岛。朝鲜王室按部就班地将求和信送往清廷,与皇太极达成议和。只不过,这次朝鲜王朝付出的代价就比较大了。清廷明确要求,自此之后朝鲜不再是明朝的附庸,而是清朝的藩属国。也就是说,从这以后的历代朝鲜王,都必须得到清廷的认同。只有那些拿到册封文书的继承人,才有资格成为朝鲜国王。此外,此前一再沿用的明朝年号也被废弛,自此之后开始采用清朝年号。
古代的外交事件都大同小异,作为弱国的朝鲜根本没有谈判的筹码,只能听从清政府的安排。为了显示朝鲜王朝的诚意,朝鲜王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子送往北京,名义上是让世子接受天朝上国的教化,实际上就是将儿子送去当人质。
从这以后,朝鲜便彻底沦为清朝的附庸。
皇太极为什么先后两次放过朝鲜呢?难道真的是因为江华岛易守难攻吗?
要知道,以皇太极的实力来说,此时的满清虽然没有达到军事巅峰期,但覆灭朝鲜简直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
那么,为何皇太极没有将朝鲜半岛纳入大清版图呢?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首先,皇太极觉得没什么必要。
在古代的亚洲大陆上,最值得推崇的文化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中原文化圈”。虽说皇太极所统治的清政府并不属于“中原文化圈”,但他却将自己摆在与“中原文化圈”对等的高度上。对于依附于中原王朝的朝鲜,皇太极是十分瞧不起的。倘若将朝鲜拿下,那么就得花费一定时间去解决朝鲜的民族、民风、文化方面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需拨款促进朝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让该地区与中原之间的差距拉平。比起朝鲜每年能缴纳出的微薄赋税来说,这笔投入简直太大,大到让皇太极觉得亏本的程度。所以,与其将朝鲜划入版图,让这个国家成为大清行省之中的拖油瓶,倒不如放任自流。只要能从名义上让朝鲜臣服就够了,朝鲜的纳贡反而是次要的。
其次,对于皇太极而言,满清发展的重心是什么?颠覆明朝。
当时的明朝实力强劲,而且中原地区还盘踞着大大小小的义军势力。皇太极必须集中全部力量去对抗大明,这样才有希望一统中原。倘若皇太极打算将朝鲜变成地图上的一个“行省”,那么势必会使朝鲜地区发生动乱。起码朝鲜李氏王族不会心甘情愿地下台,势必会引导民众反抗。这样,满清不但要防备来自朝鲜方面的翻盘,还要防止朝鲜与明朝联合,前后夹击。
从历史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晚明时期即便是毛文龙这样一支杂牌军队,都能对后金大后方造成极大的威慑,更何况是盘踞于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鲜呢?
同样的抉择,亦摆在康熙皇帝面前。在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后,又解决了西北地区的噶尔丹。在连年征战中,康熙逐渐将蒙古、西藏、新疆全都划入大清版图。可即便如此,康熙也没有太过重视朝鲜,起码没打算将这个小国变成朝鲜行省。
在所有归附于满清的势力中,朝鲜无疑是最早臣服的国家。朝鲜对满清王朝的谦恭态度,也成了满清没有再度发兵朝鲜的原因之一。清王朝在南征北战期间,朝鲜始终安分守己,并没有给自己的“老邻居”捅刀子。虽然朝鲜也没为满清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但只要朝鲜没有“后院起火”,对于满清来说就已是弥足珍贵了。
所以,满清皇帝在看到这个恭顺的“小弟”之后,并没有起征服朝鲜的念头。
当然,上面这些原因,都是我们站在清朝的角度思考的。
实际上,朝鲜对清朝的谦恭十分有限。恰恰相反,许多朝鲜王的心里对清朝含有敌意,只是清朝统治者从未洞悉朝鲜王的野心罢了。
例如:李朝孝宗这位朝鲜国王,就曾打算帮助朱家子弟光复大明,倡议北伐:
“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
为了发动北伐推翻满清,这位朝鲜国王做出了相当充足的准备。当时,李朝孝宗招募了两万一千名精兵,组建了都城御营厅。此外,六百名禁军的编制也被扩充到一千名,全部禁军由步兵改为骑兵。李朝孝宗命令工匠打造大炮,成立大炮攻坚部队,还准备将汉城的守卫再扩充一万人。
就在康熙忙于对付三藩时,李朝孝宗对吴三桂、台湾郑家、准噶尔势力寄予厚望。他已做足准备,只要康熙在平定动乱期间落败,他便立即起兵,与这些势力里应外合,对清朝展开夹击。
台湾郑家与日本当局的关系比较密切,曾多次请求日本发兵帮助南明光复国土。对于台湾郑氏与日本的合作,朝鲜王举双手赞成,甚至愿意将朝鲜的土地借给日本,请求日本“假道朝鲜,出送援兵”。
既是如此,为什么朝鲜人的谋划没有得逞,而清朝没有征讨虎视眈眈的朝鲜呢?
原因是清朝的前几位皇帝都是雄才大略之辈,且清朝的国力突飞猛进,朝鲜人根本找不到实施计划的机会。虽然李朝孝宗筹备了大量兵力,但这些士兵对强大的清国来说无疑是螳臂当车。任何一个神志清醒的人,都不会做出这种以卵击石的傻事,李朝孝宗也不例外。
所以,李朝孝宗虽然鄙视甚至仇视满清的统治,但还是乖乖地向天朝上国纳贡。他的一切阴谋计划,都是在暗中进行的,清廷对此并不知晓。随着1683年台湾被统一,南明残存势力彻底灭亡,朝鲜北伐的计划胎死腹中。因为此时的朝鲜,已经再也找不到潜在的盟友了。
可以说,但凡在此期间朝鲜表露出半点对大清王朝的不忠,那么,厉兵秣马的清朝便会给予朝鲜毁灭性打击,根本不会让朝鲜继续存在于世界地图上。
随着一切北伐的可能都破灭,朝鲜终于开始着眼于实际,力求解决困顿的外交局面。值此之际,中朝关系逐渐改观,朝鲜对清朝示忠,而清朝则对朝鲜采取诸多善意举措。
最终,在双方的友好合作下,朝鲜得以迎来了一段稳定的发展期。
参考资料:【《清史稿》、《朝鲜实录》】
对于近在咫尺的朝鲜半岛,中国古代王朝,都没有把他纳入到版图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按理说,实力肯定是中国更加强大。要打下朝鲜半岛,看起来也不是问题。可朝鲜和中原王朝一直共存,中原王朝也没有吞并他的意思,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对中原王朝唯命是从的朝鲜半岛。虽然古代中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名言。可遇到一些太怂的国家,也不好意思去占领。像朝鲜半岛,中原王朝也多次击败他。可他一看战败,就立马投降,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中原王朝一看他愿意臣服,也接受朝贡和册封,自然不会把他纳入到版图中。特别是明清之前,他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明清时期,朝鲜王朝也成为中国的藩属国,自然得到明清两朝的认可。可见,宗藩关系是中朝两国的局面。
2:儒家思想的限制。对古代中国来说,儒家思想尊崇王道的统治,野蛮的扩张并不主张。想要让周边国家臣服,光靠武力是不行的。长期的战争,只会加剧双方的矛盾。对朝鲜而言,他认同中国,一直向中国学习。古代的朝鲜王朝,可是学汉字,说汉语的,这都是中原王朝带来的影响。
因此,用文化去征服一个国家,比用武力去征服更加有效。武力征服,只会加剧屠杀。而文化,更能深入人心,也让更多人认可宗主国。而藩属国的高层,他们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更需要中原王朝来震慑,这让其他反叛者都要三思而行。毕竟藩属国有内乱,宗主国可以出兵镇压,这也是许多国家,选择成为中原王朝藩属国的原因之一。
3:统治价值并不大。从古代统治者的角度来看,统治朝鲜半岛的价值并不大。朝鲜半岛山多,适合耕种的地方不多,加上这里冬天寒冷。这里也和东北一样,被打入“冷宫”,历来都是不是中原王朝的的核心区。长城以内,才是中原王朝的核心区。
在通往朝鲜半岛的道路中,还容易受到北部游牧民族的骚扰。使得这里对中原王朝的价值并不大,统治这里,还得付出巨大的代价和精力。哪怕是在东北崛起的清朝,对统治朝鲜的欲望也不大,只要他臣服即可。
从这些原因来看,中原王朝就不会吞并朝鲜半岛。对古代中国唯命是从的朝鲜,也比较听话,自然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但从如今的角度来看,没有把朝鲜半岛纳入到版图中,是一个遗憾。为何会这么说?自从有了战略地缘之后,一个国家想要维护自身的安全,就需要到更有价值的领土。对如今的科技来说,开发一个朝鲜半岛,并不是问题。
有了朝鲜半岛,我国就可以钳制日本,让我国在威慑上更加有利。而离在朝鲜半岛设省最近的一次,是在晚清时期。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清廷出兵平定。日本也借机出兵,欲要分享朝鲜的利益。平定叛乱后,日本被排斥,当时的日本就想借此机会入侵朝鲜。可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他自认为实力还不够,暂时放弃入侵计划。
在清军的镇压下,叛乱很快平息。可朝鲜政府被推翻,实力遭到削弱。此时又面临日本也虎视眈眈,还有外国的干预。1884年,在日本的唆使下,朝鲜发生甲申政变,七名亲华大臣被暗杀,清朝派袁世凯率兵镇压,政变很快平息。
为了稳固朝鲜半岛的局面,袁世凯就建议清政府,把朝鲜设为行省,直接统治朝鲜。此时的朝鲜,控制权在清政府这里。可这个建议受到李鸿章的拒绝。他认为,自己都自顾不暇,哪有心思去经营朝鲜半岛。至此,朝鲜离成为中国的领土,只差一步,可惜都错过了。
俄罗斯算什么战斗民族?中国人可谓是真正的“战斗民族”,从地缘上看,整个东亚大陆上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都最终成为了中国的领土。然而,东北亚的朝鲜却独立于中国之外。那么,朝鲜为什么没有能够被中国收入版图呢?
从历史上看,汉朝时期,朝鲜半岛曾经是属于中国的。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击破卫满朝鲜,在半岛北部设置了汉四郡,这是中国实土统治朝鲜半岛的开端。此后,虽然中原王朝在半岛的南界有所收缩,但依然大体上保持了对半岛北部的控制,直到西晋灭亡,中原王朝才第一次丧失了对朝鲜半岛影响。
西晋灭亡到隋朝建立,中间几百年的乱世里,朝鲜半岛与如今的中国东北地区逐渐开始形成本土政权。高句丽就是当时东北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曾经占有今天的辽宁、吉林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后为唐所灭,唐朝又占领了高句丽故地,这是中原第二次控制朝鲜半岛。
唐朝对朝鲜半岛的控制维持时间并不长,玄宗后,东北地区奚、契丹、靺鞨诸民族陆续崛起,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就连辽东地区的控制都丧失了,更无所谓朝鲜半岛了。此后的宋辽金诸朝,朝鲜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独立王朝,与东北亚的势力有战有和,但多数时间内依然称臣。直到元朝,元军击破高丽,但依然没有直接统治朝鲜半岛。而在明清两朝,朝鲜与中原王朝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宗藩关系。
从历史上看,中原王朝没有直接控制朝鲜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原王朝自身先天不足,如宋朝,其长期面对辽的军事压力,连和朝鲜接壤的辽东之地都无法控制,更不用说朝鲜半岛了。这也是明朝没有直接将朝鲜纳入版图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朝在辽东都司本身就面临着蒙古、女真势力的进攻,无法使辽东作为向朝鲜进一步发展的跳板,也就是说想进取朝鲜,但辽东都不稳。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中原王朝丢失越南,就是因为中原王朝直接控制的与越南接壤的广西地区的实力不足以压服越南,才导致了进取成本极为高昂且难以守住,才最终选择了放弃。第二个原因是朝鲜本身的问题,农业时代的朝鲜,非常贫瘠,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能够获取的农业税非常贫乏,可以说是一块统治成本要大于收益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选择让朝鲜独立,成为天朝上国的“藩属”,就是极其自然的了。
历史上,中原王朝最后一次试图将朝鲜纳入版图,则是清朝末期,1885年日本趁中法战争之机出兵朝鲜,此后又和英、俄等势力在东北亚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这大为刺激了清廷,清廷通过派兵,派官等措施极大地加强了在朝鲜的存在,甚至当时有人认为清朝派驻朝鲜的大员袁世凯就是朝鲜事实上的“太上皇”,此时清廷内部也有直接将朝鲜纳为郡县的呼声。然而,甲午一战,终是打破了这种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