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世勣为什么要改名李勣?原因是什么?

徐世勣为什么要改名李勣?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943 更新时间:2023/12/20 3:28:35

隋唐时期的乱世不输东汉末年,乱世中自然英才辈出,徐世勣就是隋唐乱世的英雄之一。他凭借这“从龙之功”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为了李唐王朝的勋贵,臣子的成就莫过于此吧。

徐世勣(594年-669年12月31日),又叫李世勣,李勣("勣"音"绩",后世人称其为李绩),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是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李勣,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李勣一生经历战阵无数,早在瓦岗寨时,他从李密征战,就为瓦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归唐后,又屡从唐太宗征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大唐的国土有一半都有他的功劳。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也就是民间说书里的那位隋唐英雄徐茂公(或徐懋功)。徐世勣在隋朝动乱时期可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是瓦岗塞重要人物。李渊派参加过瓦岗军的魏征“安集山东”,到黎阳劝说徐世绩降唐。徐世绩经过考虑,决心投唐,派长史(秘书长)郭孝恪(音kè〔克〕)去长安晋见李渊,并运粮资助在附近一带活动的唐军淮安王李神通部。李渊大为感动说:“不背德,不邀功,真是个纯臣啊!”不仅给徐世绩加官进爵,封为右武候大将军,而且特别地“赐姓李氏”,自此,“徐世绩”就成了“李世绩”。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李渊的次子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当上了太子,李世绩的名字中,有一个“世”字和李世民相同。按照当时的习惯,只要重了一个字,都得改掉或去掉。幸而李世民比较开明,做上太子的当月就下了一道命令:依据“二名不偏讳”的古礼,只要不是“世民”两字都相同的,就不须避讳。所以,终李世民之世,李世绩还叫李世绩。玄武门之变后,李世勣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臣。唐太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此人就是朕的长城,有他在朕就不用修长城。我们由此可见李世勣在唐太宗心眼中的份量有多重。

唐高祖评价他:论他的品德和功劳,实属最大的功臣。唐太宗评价他:能文能武,声振朝野,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世称赞他是千古忠义之人。

有次李勣得了疾病,医生说要拿人的胡须做药引子。唐太宗就剪了自己的胡须给他送去。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一般人是不会轻易损伤的,何况是九五之尊的天子。李勣感动得热泪盈眶。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其子李治继位,李世绩赶紧去掉那个犯讳的“世”字,改名为“李勣”。

在唐太宗册立李治为太子后,李勣自然也被唐太宗列到了辅佐李治的名单上去,但唐太宗对待他的方式却很另类。一次,唐太宗忽然给李勣找了点碴,然后便发怒地将他贬到叠州担任都督。接到贬官通知时,李勣二话不说,甚至连家也不回,马上打起包袱就走。

虽然李勣表现得很服从,但这时反倒是作为太子的李治为此而感到不平了,自己的父皇一向以仁慈著称,但这次为什么会做得这样过分。最后,还是唐太宗解开了李治的疑解,唐太宗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恩,老爸现在贬他,等你将来当上皇帝,再把他官复原职,他就会为你所用了。

后来,唐高宗登基后便马上将李勣召回长安,给他安排的座位也仅次于长孙无忌的宰相。他历任了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

当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时,在当时朝廷一共有七位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在不同朝代称呼多不同),分别是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禇遂良,中书令韩瑗,门下侍中来济,门下侍中崔敦礼。在这七位宰相中,禇遂良、韩瑗、来济已经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的行为,他们认为现在的王皇后并未有过错,不宜任意行废后之事。而长孙无忌和于志宁虽然没有出声表态,但从这两个人的种种迹象上看,也很显然地站在了唐高宗的对立面。

也就是说,里面只剩下李勣跟崔敦礼两位宰相还没表态了,但当时崔敦礼已经将行就木,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就只有一人因为“生病”让唐高宗一时摸不着其态度的李勣了。

他们也看出了武则天对权力极其渴望,拥有一颗狼子野心,怕力她为皇后,她会效仿汉朝时的吕雉,到时候专权乱政。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后,李治也无可奈何的就此作罢。然而李治耐不住武则天老是在枕边吹风,再次提议立其为皇后,又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后,他想起了李勣,于是去询问他的意见。

此时的李勣已是花甲之年,当皇帝来询问立后之事时,很会审时度势,李勣竟然回答说:“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呢!”正所谓帝王的家事便是国事,更何况皇后乃一国之母。

李治听了李勣这句话后,幡然醒悟,顿时有了信心。因为李勣这句话就表示他是同意立武媚娘为皇后的,并且当时李勣手中还握着军政大权,如果他同意了,即使他人在怎样反对也无济于事。就这样,武则天被立为了皇后。徐世勣是武则天登基的功臣被后世称为“狡贼”

公元669年李绩病逝,唐高宗为他停止上朝七天,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明朝时期就有学者称李勣是一言以丧邦,后来的清朝更有骂其为小人、乱贼者。想其李勣一生功勋卓著,显赫一时,在晚年却因一言,生前的无数荣誉瞬间化为灰烬,只留下后世人的唾骂声。

不过,也正是武氏被立为皇后,后来称帝,李勣孙子李敬业反武,兵败被杀,全家被灭族。

徐茂公原型就是李勣

徐茂公是隋唐演义的小说人物,历史上的人物原型是初唐大将李勣。李勣,原名徐世勣,字(mào)愗功,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演义小说当中,被称为徐茂公的原因。

因随太宗皇帝平定天下有功,被赐姓李,改名李世勣,后来又为避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小说演义中是军师形象,但李勣是实打实的武将,而且是可以和李靖齐名的名将。

《旧唐书列传》中,对此有明确记载:“隋李勣,曹州离狐人也。隋末徙居滑州之卫南。本姓徐氏,名世勣,永徽中,以犯太宗讳,单名勣焉。”而“武德二年,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诏授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寻加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氏,赐良田五十顷,甲第一区。”

对旧主不忘旧恩

李勣的家景比较富有,他的父亲徐盖是喜欢做善事,经常用粮食和钱财接济困难的人。隋朝后期社会不稳定,起兵闹事的此起彼伏。他就近参加了翟让的军队。因缺少粮饷,翟让的军队会经常去抢劫商旅财物。李勣给翟让说,我们的家乡就在附近,兔子不能吃窝边草哟,运河那边的商旅移,我们到那里去抢劫吧。有了更多和钱财后,招募了更多的兵将来。这时隋朝廷派名将张须陀带领大军来讨伐,翟让吓得要临阵脱逃。李勣出面来制止,并亲自策划与隋军交战,竟然获得了大胜。

当时蒲山公李密的军队最有影响,本人的威望也最高,李勣就劝说翟让投奔了李密。后来翟让和李密发生了矛盾,李密设计杀了翟让。但对翟让的下属李勣、单雄信等没有加害。李密声势浩大时有三十万人马,但在一次交战中,被隋朝廷派出的王世充打败,不得已率领残部投靠了李渊。

当时李勣统领的李密旧部所管辖的范围有数千里之广。李勣给长史郭孝恪说,现在主公已归顺了大唐,我将原来属主公的土地和老百姓直接献给大唐,就是借主人的失势自己去求取富贵。应该把这些报告给主公,让主公自己去献给大唐,这样就是他的功劳了。

于是李勣派使者去上表。唐高祖一问只有给李密的信,觉得非常奇怪。使者把李密的意图告诉了李渊,李渊高兴的说,感念主人恩德之人是好样的,于是下诏封李密为黎阳总管,莱国公,赐姓李氏。

李密后来反唐失败被诛,李勣请求朝廷允许他收葬故主。李密当初兵败时,李勣的同僚单雄信投靠了王世充。有次在战场上单雄信差点儿要了李世民的命。王世充投降了李世民后,李世民要处决王世充手下包括单雄信在内的大将。李勣知道后哭着向李世民求情,李世民坚决不答应。单雄信死后,李勣就像照顾自己家人一样照顾他的妻子儿女。

忠心耿耿事新主

李勣归顺大唐后,立下了赫赫占功。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李勣跟随李世民在东都讨伐王世充。郑国的州司兵沈悦准备反正献出虎牢关,李勣夜间埋伏军队积极极接应,顺利地占领了虎牢关。他跟从李世民打了大大小小数十仗,平定了窦建德,王世充等,回朝论功行赏,李世民和李勣名列前两位。后来李勣又跟从李世民打败了刘黑闼、徐圆朗等。由于战功卓著,李勣连续升迁为左监门大将军。

贞观三年(629年),李勣任通汉道行军总管,在白道与突厥颉利可汗的部队大战。颉利可汗不里是李勣的对手,被打得落荒而逃。颉利可汗把部队驻扎在沙漠的入口处后,派使者求和。朝廷同意他们的求和,派使者前去宣布赦免令。

李勣给前来汇合的李靖说:“颉利虽然战败了,人马还多,他们驻扎在沙漠的入口处可能是缓口气后好逃跑。如果他们走过沙漠就很难消灭了。现在突厥必定放松戒备,我们要设法干掉他们。”李靖表示同意,两人商量后。李靖率兵连夜出发去突袭,李勣带兵断后。李靖的军队刚到了沙漠入口处,颉利与一万多人就匆匆奔逃而来,想逃过沙漠。李勣的部队已守在那里,敌人插翅难飞了。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勣被调到朝廷担任兵部尚书,还没有动身赴京时,就听到薛延陀派他的儿子大度设率领骑兵八万去侵犯李思摩部落的消息。朝廷命令李勣担任朔州行军总管,带领人马去征服薛延陀。李勣亲率轻骑三千在青山追上了薛延陀的骑兵,俘获其首领和士兵五万多。因为功劳卓著,朝廷封李勣的一个儿子为县公。

知人善用举贤能

作为一个杰出的谋臣良将,李绩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知人善用,举贤荐能。李绩在担任并州都督时,发现参军张文瓘很有才华,因此特别看中他。当时帐下还有两名官员李绩也很看重。后来李绩奉命调入京城时,分别赠送那两个下属官员一把佩刀和一条玉带,唯独没有送任何东西给张文瓘。张文瓘不解问李绩。李绩说,你不要认为没收到礼物是件坏事。他们一个做事优柔寡断,送刀的意思是提醒处理事情要果断。一个放纵自己,送带子的意思是要好好约束自己。你很有才华,没有啥事需要提醒,还需要赠送什么呢?后来张文瓘在李绩的推荐下,仕途坦荡,一直当上了宰相。

徐世勣后代出了“叛贼”,实乃大唐忠臣

时代更替,三朝元老

武德九年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爆发了,在这场政变之中,冷静而又狠辣的秦王李世民笑到了最后。不久之后唐高祖李渊正式宣布退位,唐太宗李世民继位,贞观之治自此便正式拉开了序幕。

贞观初期,李勣做得最耀眼的一件事情便是灭东突厥之战。作为行军总管的他率部出战,出色的指挥再加上众将士的努力,突厥让你被打败,唐朝的大获全胜并俘虏颉利可汗。

贞观中后期,唐朝灭薛延陀之战、灭高丽之战,李勣依旧立下赫赫战功,备受唐太宗的荣宠。

相比于其他皇帝功成名就后诛杀功臣,李世民对待追随自己征战天下的人非常宽容,给官给钱还给名誉。

他命人画了24功臣画像,并且将他们供奉在凌烟阁之中。作为一直以来跟随着李世民的心腹大将,李勣自然也在这24位功臣之中,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荣耀。

李勣有多受宠信呢?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在挑选太子之时专门名人将徐世勣招入宫中,与众人一番商议后李治才被任命为太子,事后李世民还单独将徐世勣叫到了一旁询问他是否可行。

古代皇帝对于立储一事非常忌讳,更是不愿大臣参与其中,可李世民却这样对待李勣,一切的友情皆可见。时间匆匆而过,两人二十多年的兄弟情在贞观二十三年结束。

看着眼前的这位老兄弟,李世民临终前动情地嘱托道:“朕的儿子要做太子了,你原来是他的长史,官职不高,委屈你了。希望你不要怪朕,以后宫中的事就劳你多费心了。太子还需要你的辅佐。”

公元649年太宗皇帝因病去世后,太子李治继位,不久之后李勣便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全权掌管机要事务。这个官位已经非常显赫了,但还不足以表达唐高宗对徐世勣的宠爱,很快他又被封为了尚书左仆射。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李勣的尚书左仆射便是尚书省第一副长官,是属于从二品的大员。有意思的是,没多久徐世勣再一次受到了封赏,这一次他被封为司空。

从一个从二品的官职直接跨过二品跳到了从一品,当时李勣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旧唐史》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跟唐高宗外出时,徐世勣不小心从马上掉了下来。

高宗皇帝看到之后赶忙前去搀扶,确定徐世勣没有受伤后更是将自己乘坐的马赐给了他。这一桩桩一件件不难看出,历任皇帝对李勣的信任和宠溺,有如此圣恩其家人和子孙门想必能富贵一生。

可是事实却不是如此,因为李勣的原因他的姐姐被封为东平郡君,他的弟弟被封为司卫正卿,他的后辈儿孙们全部都可以与皇家一样以“李”为姓。

可李勣去世后不久,就是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却被灭了族,那么其中究竟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此时就不得不说一下徐世勣临终前所交代的一件事情了。

儿孙之中出高人,一定要杀了他

公元669年,此时的李勣已经75岁的高龄了,征战了大半辈子即将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临死之际,李勣拉着弟弟李弼的手嘱咐道:“我们徐家所有的荣耀都是拜陛下所赐,切记一定不可负国。现在的荣耀已经够我们子孙万代享用了,如果后代儿孙之中出了高人,你一定要杀了他,不然他一定会造反,到时候我们整个徐家都会被他所牵连。”

李弼自然是将哥哥的嘱托牢记于心,但他却并不认同徐世勣的想法,当时唐高宗李治当政,朝廷内外一片太平气象,哪里会有什么作乱造反之事。

李弼只当哥哥所言是年老智昏妄言罢了,可后来发生的一切却真的如徐茂公的猜测一样。14年后,唐高宗在贞观殿病逝,三子唐中宗李显登基。

李显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却并没有足够的政治能力,朝廷的权力完全被武则天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甚至在后来还被武则天夺了权。

后来,武则天在则天门正式登基,李唐王朝就这样变成了武氏大周。消息传开之后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动荡之中,也正是这次的动荡彻底地改变了徐氏一族的命运。

李敬业是李勣的孙子,算是徐氏一族的大才,听到武则天宣布登基称帝后,他公然宣布要与大周决裂,不久便在扬州拉起了一只有数十万人之多的起义军。谋士骆宾王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号召天下。

当时,李敬业的队伍之中有人建议他,趁着武则天立足未稳大军一鼓作气拿下洛阳,一旦洛阳陷落便可大功告成,但是李敬业却认为此举过于冒险,想要推翻大周还需要循序渐进。

在李敬业的领导之下,起义军决定先攻占南京,之后再逐步向中原进军。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起义军准备进攻南京之际,武则天的平叛军队就已经逼近扬州。

不多时,近30万人的平叛大军与李敬业遥遥相对。李敬业虽然出身将门,但作为李世勣孙子的他对领兵打仗之事却一窍不通,谋士骆宾王也不是对方大将李孝逸的对手。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战斗打响之后李敬业的部队节节败退,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如果靠着扬州城坚固的防御工事,再联合其他各处的起义军来救援,李敬业或许还会有一线生机。

但他没有听从众人的意见,反而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看着集结而来的唐军越来越多,徐敬业的内心愈发的慌乱,既然打不过那就逃吧,结果在逃跑的途中被手下所杀。

轰动一时的扬州叛乱结束,但武则天的抱负才刚刚开始,面对着曾经的功勋家族她没有丝毫的手软,一道圣旨全家便被满门抄斩。

即便是已经去世了多年的李世勣,也被下旨从墓地里重新搬了出来,故去许久的尸身承受鞭刑,恢复本姓徐氏。可以说,李世勣在世时徐家有多么辉煌,此时家族就有多么的悲凉。

或许在问斩的那天李弼才想起当初自己哥哥临终前的嘱托,如果早一点将孙李敬业处死,或许全家今日的灭门之祸便不会发生吧……

可惜的是,家人没有听他的话,以至于整个徐氏家族被灭门。

当然李敬业的“造反”是反对武则天篡唐,实乃对大唐的忠诚。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李勣与开府仪同三司张行成、扬州大都督许敬宗、尚书右仆射马周一同配享唐高宗庙廷。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恢复李勣的官爵,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

上元元年(760年),李勣成为武成王庙中配享的十位历代名将之一,同时代被列入“武庙十哲”的只有卫国公李靖一人而已。

建中元年(780年)九月,唐德宗评定前代功臣,李勣等二十四人被定为第一等。十二月,朝廷敕:“国初以来将相功臣。名迹崇高。功效明著者。宜差次分为二等”(分上等和次等)。经过评定,李勣等三十四人被定为功臣上等。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李勣。唐朝供奉的64名将和宋朝供奉的72名将是哪些?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勣亦位列其中。

标签: 徐世勣徐茂公李勣避讳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为何未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朝鲜,藩属国,朝鲜是中国的吗

    朝鲜离中国这么近,为什么没有被收入版图?历史上中国多次征服朝鲜,朝鲜却没有成为中国领土,这是为何?朝鲜半岛是位于东亚的一个半岛,西、南东三面被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环绕,东北部与俄罗斯相连,西北方向便是中国,中间只隔着鸭绿江和图们江,可以说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鸡犬相闻。正是因为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地

  • 大明王朝重复建藩的封国都有哪些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藩王,明朝,藩王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元末农民起义最后的胜利者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郊外登坛祭告天地、向昊天上帝宣读祝文、汇报了自己起兵以来十六年里的成就、功业,然后正式下诏晓谕全国,向天下宣布自己登基称帝、建立新朝、国号曰“大明”、年号曰“洪武”,是

  • 朱元璋25个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都一致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儿子,明朝藩王,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除了最小的儿子朱楠因为年幼早夭没有封王之外,其他25个儿子都分封了诸侯王。明朝有多少藩王大明王朝历代册封藩王一览朱元璋25个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朱元璋有26个儿子,除了最大的朱标当太子,最小的朱楠夭折没有封之外,朱元璋封24个儿子为藩王。他们的封号和封地:明代藩王分布图

  • 《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史纪事本末,明史,明朝

    (又名《明史纪事》)〔清〕谷应泰记载明代重要史事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体例﹐选录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始于元至正十二(1352)年朱元璋起兵﹐迄于明崇祯十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卷末并附作者史论。本书内容首尾一贯﹐简明扼要,详于政治﹐

  • 1949年内战后,国民党蒋介石为何选择去台湾?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国内内战,播迁台湾,台湾,蒋介石

    1949年,内战后,国民政府败北,眼看蒋家王朝大厦将倾,蒋介石开始考虑在惨败之际的退路了。那么蒋介石为何选择去台湾?蒋介石为什么选择退守台湾?蒋介石为什么要选择台湾作为最后的生存之地?早在1948年,蒋介石已经有预感,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他正在筹谋退路。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措施。命令国民党海空军

  • 秦始皇:一边焚书坑儒苛政,一边车同轨书同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天下统一后,秦王嬴政改称为“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rdquo

  • 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皇太叔,皇太女就没有皇太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皇位继承,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皇太叔,皇太女,皇太侄

    自中国进入封建时期,“太子”就一直是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也就是储君。从秦始皇登基开始算,加上各种割据政权和伪朝,中国历史上共出现了408位太子。太子作为国之储君,未来国家的掌权人,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但太子一定是储君,储君却不一定是太子。所谓太子,一听就是皇帝的儿子,

  • 位列三公是指哪三公?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位列三公,三公,位极人臣,西汉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西汉三公是哪三公

    古人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很小,走仕途之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办法之一。对于走仕途的古人来讲,位列三公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在古人,三公到底指什么职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指代。所谓“三公”,其实指的就是朝廷百官中最为尊贵的三个。位列三公,在古代可以形容一个人很有能力,在朝堂上前

  • 海南300年属广西600年属广东,最终单独建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海南,广西,广东,海南省

    海南:300年属广西,600年属广东,为何最终单独建省?海南是怎么脱离广东成为海南省的?海南建省海南拥有许多个“省份之最”:中国最年轻省份(1988年成立)、陆地面积最小省份(3.54万平方公里)、行政面积最大省份(算上海域约203万平方公里,新疆为166万平方公里),同时还

  • 为了61个阶级弟兄背后,还藏着一起特大投毒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为了61个阶级弟兄

    平陆县常乐镇张家沟村是常乐镇最东边的一个贫困小村,位于留史片垣与张村垣之间的涧底,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事件的发生地。如今年龄在50岁左右的人,一定都还记得当年轰动一时的“平陆事件”,即“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毒事件。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