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皖系军阀的首领。
老段为人刚正不阿,性格坚毅。曾三次出任民国总理。袁世凯死后,牢牢把持中央政权四年多。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亲自到广场道歉,下跪。这表明了执政者的态度,他是一只吃素的老虎,甚至在胃溃疡发作,医生劝其吃肉时,依旧拒绝:“人可死,荤绝不能开!”晚年日本间谍土肥原贤二数次邀请其出面组织东北政府,均碰了一鼻子灰。段祺瑞一生不抽大烟,不嫖娼,不酗酒,不赌博,不贪污,不卖官,号称“六不总理”其人品、气节在民国年间难能可贵。梁启超曾评价:“其人短处故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厉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之中恐无人能比”。
袁世凯小站练兵,武备学堂校长荫昌为他推荐了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等人。北洋军成立三个协,按照德军的方式,出任协统需要参加笔试,王士珍、冯国璋早已当上了协统,偏偏段祺瑞两次未过,在第三次考试的前一天,袁世凯派人将题给他,又把其他的关键环节一一打通,总算让他当上了协统。段祺瑞深感“爱恩深重,终身不忘。”自此任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兼总教习。1900年段祺瑞原配去世,袁世凯将义女张佩蘅许配给了他,多了这层翁婿关系,段在北洋的地位都扶摇直上,有了自家人的味道。
一造共和
清帝退位诏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出山,急令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段祺瑞由于早年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深知中国的落后源于集权腐败的家天下统治。于是在讨伐革命军时,并不真的大举进攻,而是与革命军谈判并接连电告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声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联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将领,致电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一致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廷。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1915年,段祺瑞反对袁世凯称帝,所以被迫卸去职务。袁称帝前,他曾五次劝阻,结果三次被拒绝,两次吃了闭门羹。他劝阻袁世凯称帝,说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万不能做的。而袁称帝后,出于他受袁世凯几十年知遇之恩,虽未公开声讨,但绝不参与,且未获任何封赏。
二造共和
袁世凯死后,国内政坛以段祺瑞实力最强,也最有资格继承大统。但南北统一是新一届政府即将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南方的护国军已多次表态拥护当时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并且将此视为阻止北洋系继续独霸中央政权的一个重要举措。换句话说,只要新总统不是黎元洪,他的日子就不会好过。
自“庚子事变”以后,凡中国的执政者要主持政局,无一不希望取得国际社会对其执政地位的认可。各国则从其在华利益出发,都希望中国政局能够保持稳定,而保持稳定的最佳途径无疑就是按照法律程序,由副总统继任总统,这样可以少掉许多纷争,犹如是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便日本也不例外,其政府也在竭力劝说南北势力对黎元洪进行支持。其实早在袁世凯病重在床,命在旦夕之际,他就派曾毓隽奔赴南京,与冯国璋商量“袁死黎继”的事。冯国璋认为黎元洪本为副总统,继任总统顺理成章,非其莫属。面对国内外的压力,段祺瑞不得不做出妥协,在公开场合一再表示支持黎元洪。与此同时,打算攀龙附凤,拥段登基者也不在少数,一些人甚至主张在袁世凯还没死的时候就动手,通过“一切由内阁代摄”的方式,让段祺瑞抢班夺权,只是因为段祺瑞本人“力持不可”,才勉强作罢。段祺瑞并非不想,实则是当时的局势并不允许。南方的革命军,北洋的冯国璋都虎视眈眈,若是执意上台,必将造成北洋内部分裂。就这样手中无兵的老好人黎元洪就接任了掌印大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三造共和
新政府组建了,新争斗也开始了,给大家讲讲史上著名的府院之争。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加激烈。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老段借此机会重新出山,立即到马厂组织讨逆。3日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在马厂誓师,并与冯国璋联电数张勋八罪,发表讨伐张勋檄文。12日即攻入北京,张勋复辟失败,黎元洪也引咎辞去总统职务,由冯国璋继任。在共同赶走了张勋之后,府院之争也不能闲着呀,第二波又开始了。
在参战与不参战的问题上双方矛盾愈演愈烈。据传,德国为支持孙中山反参战,经人赠与孙中山两百万马克(孙实收一百万)为秘密活动经费,孙中山也借此厚赠在广州开起了“非常国会”成立了军政府。与北京分庭抗衡。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全国,向德国宣战。冯国璋则是首鼠两端,只是害怕段祺瑞一家独大,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老段为了达成政治愿望,操纵安福国会,把直系首领冯国璋赶下了总统位置,直皖两系的矛盾也摆在了台面上,紧接着直皖战争爆发,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张作霖,前后夹击,皖军大败。7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辞职,离开北京,避居于天津日本租界。从此潜心向佛,自号“正道居士”。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袁世凯死后,军阀各自为家,只为守住底盘,谋取自身利益。国际大问题上,没有相当的原则性。段祺瑞的努力最终也付诸东流。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胃病发作逝世,终年72岁,他给政府留下亲笔遗嘱,即“八勿”: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国民政府特予国葬,按佛教礼仪安葬,上海下半旗致哀。
天津《大公报》盖棺定论“段先生对于中华民国的关系之大,为孙中山先生及袁项城之外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