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这几位父亲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

这几位父亲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110 更新时间:2023/12/15 10:47:02

中国古代的皇位一般都是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方式进行传递的,所以除开国皇帝(刘邦除外)外,现任皇帝的父亲一般也是皇帝。但是总会有意外,儿子是皇帝但父亲不是皇帝且父亲还活着亲眼见到自己的儿子当皇帝。

历史上确实有一小部分这样的人,父亲活着见到儿子当皇帝自己却不是皇帝,这样的人有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柴荣之父柴守礼、宋度宗的父亲赵与芮、溥仪的父亲载沣和爷爷奕譞

刘太公汉高祖刘邦的父亲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父曰太公”,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父亲叫刘太公(太公非名字,只是一种叫法,意思跟刘大爷差不多。据说,真名为刘煓(tuān),也作刘湍,名昂,字执嘉,即太上皇刘太公)。字执嘉,号显初,又号太平。他是一为隐居于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的普通农民。他是历史上第一位,人还活着,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也是没有登过君位就被封为太上皇的人。

刘太公他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皇帝的父亲,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

刘太公一直居住在丰邑,从事农业生产。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刘伯、刘仲、刘季、刘交。

老大刘伯去世得早,留下了孤儿寡母。老二刘仲精通农活,种田是一把好手,积累下一点产业,刘太公很看好他。老三刘季整天的吊儿郎当,不事农活,凭借擅长交际的优势谋了个泗水亭长的职位,天天领着一群狐朋狗友到家里蹭吃蹭喝,刘太公经常数落他。老四刘交却非常喜欢读书,多才多艺。刘邦即位后,封为楚王。饱暖思淫欲富后寻祖宗京东刘强东或是刘交后代

秦末,陈胜吴广率先发动了农民起义,反抗暴秦,刘邦也加入了推翻暴秦的行列。经过努力也拉起了一支不小的队伍。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伊始,刘邦就派人去沛县接刘太公,不料当时沛县被项羽占领,刘太公连同刘邦的妻子吕雉都被项羽捉了。

项羽本想拿刘太公来要挟刘邦,做出要烹了刘太公的架势,然而刘邦却说:“咱俩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真的要煮你父亲,也分我一碗汤吧!”盛怒之下,项羽真的打算要不刘太公煮了,在项伯的劝阻下,刘太公幸免于难。

话说刘太公为什么被称为太上皇了呢,这主要还是源自刘邦的孝顺。刘邦成为帝王后,把父亲接在自己身边。但刘邦还是像以前一样,像平常人家父子间的礼节,每五天来拜见父亲一次。但是这样不符合皇家规矩,毕竟刘邦是一个皇帝,而刘太公只是皇帝之父,一个小老百姓。于是管家变告诉刘太公,天无二日,身份不一样了,刘太公现在是刘邦的臣子,不能让君王总是来朝见他。刘太公觉得很有道理。等到刘邦再来看望父亲时刘太公便拿了一把扫帚恭敬地向后退去,像一个打杂人员一样。刘邦见到此景大吃一惊,连忙来扶住刘太公,问父亲为何这样,刘太公感叹,刘邦现在已经是帝王了,不能因为自己而乱了国家的礼数。

刘邦心里也高兴,但还想能让父亲名正言顺地接受自己的拜见。但是他也没有接受过皇家礼数教育,不知该怎么办。于是,那个管家就给他想了一个办法,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而且这在秦朝是有过先例的。这可把刘邦高兴坏了,于是他马上就办了册封仪式,让自己的父亲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太上皇。

话说在刘邦取得成功之前,刘太公常常骂刘邦是无赖,这并不是他不疼这个儿子,而是对他太操心。刘太公在战乱中出生,又在战乱之中生活,他过过得日子就没太平过几年,后来有了大秦统一,作为农民阶层的他又得养家,又得种地,又要上交各种重大赋税,日子虽然艰难,但好在他们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整整齐齐。四个儿子,也算是后继有人,人丁旺旺了。

这就是那个时候,一普通老百姓的普通家庭,其他儿子都比较省心,最起码有个能养活人的营生,只有三儿子刘邦,也是成了年了的人了,整天和狐朋狗友东吹西扯,一点“正经事”不干,像极了年轻时候的刘太公。他对三儿子既无奈又操心。在刘邦成功之后,还在刘太公的寿宴上把这件事拿出来说,调侃自己的老父亲,老爹,你那时候总说我是无赖,没想到这几个儿子中,只有我最后取得了这么大的事业吧。

但其实在刘邦造反的那几年里,刘太公没少受了罪。不光要带着全家老小东跑西颠,躲避追兵,还要离开自己的家园和养活自己的耕作田地,吃了一顿,下顿不知道去哪找。本来平淡的生活就这样被迫改变。中途还被西楚项羽抓住,差点被生煮了,闯下“大祸”的刘邦却还只是跟对方耍无赖,说什么煮了刘太公还要分一份汤喝,都不救自己。还好最后刘家人士比较幸运,都活了下来,还享上了刘邦给的财富。

这也就是后来刘邦成功了,要不然经历了那么多磨难的家人们,心里得多委屈,刘太公得多埋怨这个三儿子。刘邦也算是知道自己对不起家人们,对刘太公又是封太上皇,又是为他老人家把以前的老街坊们都迁移过来,对自家兄弟也是封王分地,算是对他们的补偿吧。

刘太公一生,虽然生的平凡,但也经历了许多大浪大的磨难,虽然都不是自愿的,但这一生也算是恶难不灭,后有福分。他这一生,因为最操心的三儿子刘邦,也变得极有传奇的彩色。

所以刘太公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未曾为人君、后来成为太上皇的人,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且刘太公寿命也很长,活了84岁。他死后,儿子刘邦在两年后也去世了。

刘鸿汉质帝刘缵的父亲

东汉的汉质帝刘缵继位的时候,其父亲渤海王刘鸿也还在。汉质帝的前任皇帝是汉冲帝,由于继位两年就病逝了。外戚梁翼就找到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立为皇帝。大家熟悉的那句话,“此跋扈将军也”就是汉质帝形容梁翼的话。由于梁翼对汉质帝不满,最后将其毒死,而其父亲渤海王刘鸿也不敢吭声,看着儿子被梁翼杀害。

曹宇魏国末代皇帝曹奂的父亲

三国时期,魏国的末代皇帝魏元帝曹奂,继位的时候其父亲曹宇也还在。后来被晋武帝司马炎,废为陈留王。

两晋、南北朝、隋唐都没有这种情况。五代时期的后周出现一次。宋、元、明三朝也没有这种情况,到了清朝的时候就出现了。

柴守礼后周世宗柴荣的父亲

柴守礼的姐姐嫁给了郭威,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于是柴荣就被过继给郭威夫妇,改名郭荣。后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以郭威养子的身份继位为帝,此时柴守礼还活着。

后汉时期,郭威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全家被杀。后来郭威起兵反抗建立后周,公元954年郭威去世,柴荣继位。当时柴荣的亲生父亲柴守礼仍然在世,早在柴荣即位前,他的父亲已经拜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在柴荣登基之后,把柴守礼接到洛阳安享晚年,封赐自己老爹一大堆荣誉高衔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

柴守礼之所以没有成为太上皇是因为古人非常讲究“礼”,柴荣已经被过继给郭威,因此他就是郭家的人,也只能以郭家后人自居,只能认郭威为父亲。至于亲生父亲,朝荣只能是礼归礼,敬归敬,礼法上“以元舅礼之”,即当生母(其实是姑母)的哥哥来对待。

柴荣继位后,柴守礼一直在洛阳居住,终世宗(柴荣)之世,未尝至京师。自柴荣当皇帝那一天一直到柴荣去世,父子俩人一面都没见过。因为依据礼仪,柴守礼即使是老国舅,见到皇帝也要下拜。但是从宗亲人伦孝道方面,他又是当今皇帝生父,亲爹给儿子下跪,于礼不和。所以柴守礼“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所以父子两人在柴荣当皇帝的那些年一直没有见过面。

柴守礼也非善类,有了柴荣这个当皇帝的儿子,他就开始无法无天起来,为人恣肆专横,百姓畏之,常言人以群分,柴守礼闲着无聊的日子也就结识了同样无聊的一些老头们。他们分别是将相王溥、名将王彦超及韩令坤等当朝大官的父亲,这几个老头为老不尊,老了也不学好,整日勾搭在一起,在洛阳城内为非作歹,肆意妄为,弄得洛阳城内是民不聊生。居然到了当街杀人的地步。洛阳城内的百姓只要看见了这几个老头,都怕得躲起来,当时还有人称他们为“十阿父”。史载,柴守礼“尝杀人于市,有司有闻,世宗不问”,柴守礼当街杀人后,洛阳官员将此事报告给周世宗后,柴荣这么一位英明果决的帝王也拿自己的亲爹没有办法,只能听之任之。柴荣这种“不问”的表现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在他内心中一定处于是“刑父杀父灭天性绝人道”,还是自己“受屈法之过,以申父子之道”的两难矛盾中。最后,他选择了后者,用“包庇父亲犯罪”损害自己名誉的做法,保全生父的性命和对生父的孝道。

相比之下,赵匡胤倒算是替柴荣尽孝了。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后,柴荣的父亲已经67岁了,但身体依旧十分硬朗。赵匡胤便加封其为太子太傅,但却不用入朝为官,只需要在家中享享清福。

这件事赵匡胤是必然知道的,但赵匡胤也因为对柴家的愧疚,没有去管这个老头,觉得他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了。果然,在北宋建国后第七年(967年)9月20日,柴守礼便驾鹤西去,这个老不死的活了73岁,十阿父也逐渐离世,洛阳百姓们终于有了安宁。在柴守礼死后,赵匡胤也是立刻派太监前去办理柴守礼的丧事,为他送终,给足了老柴家面子。

《新五代史·柴守礼传》

周太祖圣穆皇后柴氏,无子,养后兄守礼之子以为子,是为世宗。守礼字克让,以后族拜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世宗即位,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致仕,居于洛阳,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而左右亦莫敢言,第以元舅礼之,而守礼亦颇恣横,尝杀人于市,有司有闻,世宗不问。是时,王溥、汪晏、王彦超、韩令坤等同时将相,皆有父在洛阳,与守礼朝夕往来,惟意所为,洛阳人多畏避之,号“十阿父”。守礼卒年七十二,官至太傅。

呜呼,父子之恩至矣!孟子言: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则弃天下,窃负之而逃。以谓天下可无舜,不可无至公,舜可弃天下,不可刑其父,此为世立言之说也。然事固有不得如其意者多矣!盖天子有宗庙社稷之重、百官之卫、朝廷之严,其不幸有不得窃而逃,则如之何而可?予读周史,见守礼杀人,世宗寝而不问,盖进任天下重矣,而子于其父亦至矣,故宁受屈法之过,以申父子之道,其所以合于义者,盖知权也。君子之于事,择其轻重而处之耳。失刑轻,不孝重也。刑者所以禁人为非,孝者所以教人为善,其意一也,孰为重?刑一人,未必能使天下无杀人,而杀其父,灭天性而绝人道,孰为重?权其所谓轻重者,则天下虽不可弃,而父亦不可刑也。然则为舜与世宗者,宜如何无使瞽叟、守礼至于杀人,则可谓孝矣!然而有不得如其意,则择其轻重而处之焉。世宗之知权,明矣夫!

赵与芮宋度宗赵禥的父亲

景定五年(1264年),理宗崩,赵禥继位,是为度宗。,宋理宗驾崩,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燕王赵德昭九世孙荣王赵与芮的儿子赵禥继位,是为度宗。公元1274年,度宗崩,恭帝继位。

赵与莒、赵与芮兄弟虽是赵宋宗室,但已属远支,其父赵希瓐不过是一个九品县尉,到他们这一辈甚至连荫嗣都没有,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在与莒7岁、与芮4岁时其父便已过世,母亲全氏无力抚养这对兄弟,不得不寄居在娘家。由此可见,即使赵与莒、赵与芮兄弟真是宋太祖的后人,但也已经与一般平民无异。赵与莒、赵与芮兄弟之所以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完全得益于太子赵竑与史弥远之间的争斗。

因宁宗弟沂王(一说是宁宗从弟,两人皆孝宗亲孙)独子赵贵和以皇侄身份被宁宗立为太子,赐名竑。沂藩失嗣,宁宗便委派史弥远选太祖十世孙中贤者立为沂王嗣子。史弥远派亲信余天锡物色宗室子弟,以便将来替代赵竑。余天锡四处寻觅,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嘉定十四年(1221年),余天锡回乡时路过绍兴,天降大雨,余天锡刚好到赵昀的舅舅全保长家避雨。全保长听说余天锡是史弥远的门客,便刻意巴结,还将外甥赵与莒(即后来的赵昀)介绍给余天锡,说赵与莒是宗室子弟。余天锡大喜过望,将赵与莒带到临安。史弥远见赵与莒相貌端正,心中很是喜欢,便让赵与莒写字。赵与莒竟然写下“朕闻上古”四字。史弥远叹道:“此乃天命!”于是决定培养赵与莒。

公元1222年,赵与莒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有了宁宗皇侄身份。

公元1224年,南宋第四代皇帝宋宁宗赵扩崩,权臣史弥远矫诏废太子赵竑,立皇侄赵贵诚为太子,改名赵昀,便是后世的宋理宗。

宋理宗上位之后,追封生父赵希瓐为荣王,这样,作为理宗唯一的亲弟,赵与芮以荣王嗣子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不过,史上对这位大宋荣王着墨不多,可能是因为与芮才智不显,而又不以骄横跋扈出名吧。

理宗在位40年,与芮以皇帝唯一亲弟的身份享受荣华,可能源于幼时的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与芮对亲王的生活特别知足。公元1240年,其唯一的儿子赵孟诞生,便是后来的宋度宗。

理宗曾经有两个儿子,即永王赵缉和昭王赵绎,但都夭折了。此后,后宫再没有为理宗生下皇子。吏部侍郎兼给事中洪咨夔曾建议理宗选宗室子弟养育宫中,择其优者为皇子,但理宗此时刚过中年,仍然希望后宫能产下一子,所以没有采纳。淳祐六年(1246),理宗已经年过40,仍然没有儿子,而立储之事已经不能再无限期拖延下去,遂开始物色皇子人选。从感情和血缘关系来讲,理宗理所当然地倾向于亲弟荣王赵与芮的儿子赵孟启。年仅6岁的赵孟启被立为太子,赐名禥。

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城被元军攻克,赵与芮和皇嫂、太皇太后谢道清,孙子宋恭帝被带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授赵与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

在大都,赵与芮生活了11年,为了减弱忽必烈的猜忌,保住赵宋血脉,他向元世祖忽必烈贡献出了他的全部家产,宗室得以保全。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7年),故宋荣王赵与芮薨逝,享寿八十,善终。

赵与芮活着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做皇帝。自己又在元朝大都生活了11年。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7年)享寿八十,最后善终。

清朝两代醇亲王

爱新觉罗.奕譞(xuan)光绪皇帝的父亲

第一代醇亲王奕譞

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丰皇帝异母弟。咸丰去世后,他唯一的儿子载淳继位为帝,是为同治帝。载淳继位的时候还小,不能理政。咸丰去世时留下了辅政八大臣,不久经过辛酉政变,慈禧夺取了最高权力,此后清朝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慈禧手中。

同治帝在位十三年,年仅19岁便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慈禧为了继续掌握最高权力,选中了奕譞的次子载湉,于是年仅4岁的载湉被立为皇帝。就这样奕譞看着自己的儿子成为了皇帝,他的醇亲王爵位也成为清朝第十一位铁帽子王。

爱新觉罗·载沣溥仪的父亲

第二代醇亲王载沣

大清气数已尽又遇上了无能的载沣和儿皇帝溥仪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慈禧在弥留之际,选择载沣的长子溥仪为大清的下一任皇帝。就这样载沣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而载沣也被封为摄政王。

然而,此时的大清已经江河日下,宣统三年(1912年),裕隆太后携年仅6岁的溥仪宣布退位,大清灭亡。

奕譞和载沣两代醇亲王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而自己却不是皇帝。

纵观这几位,除了刘邦是开国皇帝,而他的父亲当时还在世外,剩下的几个人。都是因为上任皇帝去世时没有留下自己的子嗣,因此不得不从皇室近亲血脉中选择合适的后代来延续王朝的传承。所以像赵与芮、柴守礼、奕譞和载沣,都亲眼看到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自己却不是皇帝。

标签: 太上皇皇帝

更多文章

  • 竹书纪年里那些颠覆史观:禅让是囚禁名相是大奸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竹书纪年,禅让,名相,奸臣

    《竹书纪年》始作于春秋年间,当时晋国的史官们最先编撰了此书,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史官将此书进一步完善。全书共有13篇,所写的都是夏朝到战国年间的历史,在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之后,此书还能保存,实在难得。而且此书的发掘过程也很有趣,他被埋于魏襄王的墓里,在西晋年间被盗墓贼挖出,这个古本在宋朝年间失散,

  • 曾左李张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谁的官职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晚清名臣,清朝,清朝大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合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当大清王朝摇摇欲坠之时,是他们挺身而出,凭借着惊人的才能与忠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有《治学

  • 蔡锷将军的开挂人生:21岁当旅长,29岁当省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蔡锷

    民国时期人才辈出,能人异事多如过江之鲫,但年少成名大权在握的牛人不多。今天这位历史牛人袁世凯对他的评价超过孙中山,29岁就出任云南都督,34岁去世享受国葬待遇,这位牛人就是护国元勋,“护国倒袁,再造共和”名将蔡锷将军。很多人对于蔡锷的了解仅限于他跟小凤仙之间的风流韵事。但后世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为何北京只有明十三陵?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十三陵,明朝皇帝

    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热映,明朝这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再次走进观众的视线。我们知道,明朝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共传十六帝,历经276年。在这二百七十六年里,大明王朝经过了洪武之治、靖难之役、永乐盛世

  • 秦简说徭役遇雨免罚 陈胜和司马迁撒谎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简,徭役,陈胜吴广起义,秦朝

    过去我们对秦朝的认识,一般来源于传世文献资料,而这些资料又大多从汉朝人的角度来描述,最典型的就是《史记》。这些文献基于“他者”的立场去看秦国,虽然不能说完全不客观,但终究不如秦人基于“我者”看待自己翔实可靠。除了传世文献外,近代考古陆续发现了一些青铜、

  • 割据四川的十个地方政权,仅有一个统一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割据,地方政权

    四川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我国历史上受到的战乱较少,但每逢乱世也容易被地方势力所割据,是我国历史上割据政权最多的区域之一。?古代四川容易割据,首要原因是四川独特的位置,北依秦岭,南靠三峡,可以说“插翅难飞”中国版图上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蜀地,背靠青藏高原;秦巴山地横亘其北;巫山

  • 《康熙王朝》的历史常识错误连连,却依旧是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康熙王朝,电视剧bug,历史常识错误,清朝,康熙

    康熙帝8岁即位,69岁去世,在位长达61年,除去亲政前的7年,其执政也达54年。在位时间之久,堪称中国历代皇帝之最。他不仅是清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贤明君主之一。他治国首重治黄,根治水患,整修大运河,畅通增运,奖励垦荒,镯免钱粮,增丁不加赋,经济空前繁荣;倡导文教,注重教育,组织学者整理典籍,

  • “床”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床”和“榻”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床,榻,家具

    “床”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十分普遍的家具之一,很多人在忙碌一天之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躺在床上睡觉。其实“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至于“床”是到底由谁发明的,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当这种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家具诞生之

  • 历朝历代开国皇帝一览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开国皇帝一览表,开国皇帝,皇帝

    秦朝开国皇帝秦朝始皇帝嬴政汉朝开国皇帝西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史记》记为汉高祖)新朝太祖建兴皇帝王莽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注:西楚霸王项羽,虽自称霸王、分封诸侯,但未称帝,故不算开国皇帝。魏蜀吴(三国)开国皇帝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实际奠基者:曹操)蜀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晋朝(西晋、东晋)

  • 古代计量单位缗、钧、跬、寻、斛都代表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古代计量单位,计量单位

    历史课本上都会有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统一钱币度量衡,统一起来了当时紊乱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虽然统一起来了,我们通常知道的其实并不多,例如一锭银子,一贯铜钱,甚至是一石,一斗。那古代有哪些少为人知的计量单位呢?它们都表示了什么?缗宋高宗赵构时期,曾出现了一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