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计量单位缗、钧、跬、寻、斛都代表什么意思

古代计量单位缗、钧、跬、寻、斛都代表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327 更新时间:2023/12/15 11:22:58

历史课本上都会有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统一钱币度量衡,统一起来了当时紊乱的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虽然统一起来了,我们通常知道的其实并不多,例如一锭银子,一贯铜钱,甚至是一石,一斗。那古代有哪些少为人知的计量单位呢?它们都表示了什么?

宋高宗赵构时期,曾出现了一个“真假公主”事件,一个自称是柔福帝姬宋徽宗时皇帝女儿都称帝姬)的女子在土匪的营寨里被发现,经过老宫人的盘查与询问后,确定这个女子是公主,宋高宗大喜。后来将其许配给高世荣,据记载,柔福帝姬的嫁妆足足有一万八千缗,而前后受到的赏赐也高达四十八万缗左右。宋徽宗女儿柔福帝姬假冒公主之谜还是另有隐情

而“缗”本意是穿铜钱用的绳子,后来慢慢演化成了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

清代诗人邵长蘅的《青门剩稿》中有这样的记载“钱千万缗”即有千万贯钱的意思,古代的一缗钱即一贯钱。唐及以前的朝代中,一缗钱指的是1000文铜钱。等到宋代,钱数大大减少,一缗钱仅等于770文铜钱。

西汉时汉武帝采取重农抑商的策略,决定由国家向商人征收财产税,这种财产税的名称叫做“算缗”,后来又因为有些商人隐瞒自家财产不如实上报缴税,又出现了“告缗”这种举报型的税收,其中的“缗”即为缗钱,颜师古曾注引过这样的话:“缗,丝也,以贯钱也。一贯千钱,出算二十也”。

“算缗告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钧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说文》中有记载“钧,三十斤也。”所以说,一钧则是代表三十斤。

钧作为重量单位最早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吕氏春秋-仲春纪》记载:“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在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成语“千钧一发”中,其意思是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丝上。而现在看来,千钧的重量就是三万斤,如此沉重的重量赋予到了一根头发丝上面,足以看出当时情况的危急了。

荀子《劝学》中曾有这样一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虽然是告诫我们滴水穿石,不断努力坚持的重要性。

但另一方面,“跬”也是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之一。古代一脚迈出后着地的距离就称为跬。因为每个人脚的大小不一样,所以跬的长度也不能确定。

仞与上面的跬一样,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孔安国曰》中记载说八尺曰仞。除此之外,在《正字通》中也有记载:“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但这只是周代的规制,到了汉代又成了七尺为仞。

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这样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其中的仞就是七尺为仞的仞。

现在汉字中常说的舍,大都是指的是建筑物,例如屋舍、房舍、宿舍等。

但在古代舍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长度单位,成语中有“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其中的“舍”指的就是长度,古代以三十里为一舍,一里是500米,那么三舍就是45000米,如此看来晋君当年撤退,牺牲的确蛮大的。

斛原是古代的一种容器,形状是方形的,口较小,底较大。除此之外也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

在唐朝以前,斛本来是对石(一种容量单位)的旧称呼,所以一斛原来指的是十斗,后来宋代以后,将斛与石区别开,一石等于两斛,所以一斛也就是五斗了。

作为古代的容量单位之一的合,原来也只是一种方型或者圆筒形的装粮食的器具,制作材料也都是古代常见的木头与竹子。

十勺等于一合,而十合等于一升,所以一合也就等于现在的一百毫升,如此看来,虽然顶了一个集合的“合”的名头,但是容量却也不是很大。

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之一,但是对于寻的长度大小从古到今一直都具有争议。

在《说文解字·寸部》中记载:“度人臂之两倍为寻,八尺也。”也就是说《说文解字》中把八尺看作一寻。而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却考证说“度广四寻,度深四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即最终测定的结果是七尺为一寻。

而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寻大多作为帆船的运动术语而使用,是常用的深度单位,是在航海中测量水深,一般一寻即六英尺。

说起豆,大家大都会想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吃的豆子,但是在我国古代生活中,豆不仅是一种事物,还是一种容器更是一种容量单位。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里面的“箪”跟“豆”都是古代一种盛放食物的容器,主要用来盛放肉食和羹,形状像高脚盘。《说文》中也有解释:“豆,古食肉器也。”

《阿房宫赋》中“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这一句道出了秦始皇秦皇室的索取无度,不知节约,锱也是古代的质量单位之一,古代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常以锱铢连用,表示比较微小的数量。

如此看来,古人渊博的学识不仅体现在诗词歌赋上,连小小的计量单位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哪!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大都是为了使用方便简化而来的,那也算是取古人的精华了。

更多文章

  • 皇帝死后的身后面子——庙号,一定要争个好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庙号

    拥有一个庙号,可以说是“免死金牌”,所谓“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有了称祖道宗的庙号,就可以避免“亲尽迭毁”。所谓庙号,是指皇帝死后,于宗庙祭祀时起的名号。对于亲亲尊尊的古人来说,立庙祭祀祖先,是自然的。不过按照礼制,只有四个

  • 关中十八唐帝陵几均被盗掘 破败不堪但气势犹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关中十八唐帝陵,盗墓,唐朝皇帝陵

    唐朝疆域图关中十八唐帝陵,也称“关中十八陵”、“关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大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唐长安(今西安)周边的唐朝十八位皇帝(若计女皇武则天在内则共十九位皇帝)的陵墓,均属全

  • 皇子被娶回纥公主 借4000铁骑为唐朝续命152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和亲,唐朝

    自汉代以来,中原政权为了维持与游牧政权的友好以及和平,往往会采取和亲政策。但是纵观历史,我们却发现,所谓胡汉和亲,往往是汉人之公主嫁给胡人之君,很少有胡人公主嫁给汉人皇子甚至皇帝的例子。但在安史之乱时,却发生了“胡女入汉”的罕见现象。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纠集河北三镇

  • “弘农杨氏”是什么来历?“弘农杨氏”的兴衰史!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弘农杨氏,隋朝,杨坚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役垓下之战,在楚军的兵败如山倒中,渐渐落下帷幕。一代英雄楚霸王项羽,面对滚滚乌江,不肯再过江东,毅然自刎而死,这标志着刘邦彻底取得了最终胜利。然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还有这样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

  •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农民起义(民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农民起义,民变,流寇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农民起义(民变)古代中国,朝代更迭,民变不断!或遇战乱,或逢灾年,生活在最底层的,被压迫的伟大的中国农民,从未停止过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的斗争。由于种种原因,在著名的一些起义中,过程很残酷,结局也各不相同,美好的憧憬,只在期中昙花一现,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罗列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九个农民

  • 走马溪大捷:一场发生在明朝的骗赏大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倭寇,嘉靖皇帝

    1549年,明朝军队在福建沿海的走马溪,歼灭了一股从浙江撤退而来的海盗。除了俘虏一些本土海盗外,还抓获了一批来的葡萄牙的商人。但就是这么一场稀疏平常小规模战役,却被当事人吹捧成东南海区的大捷,进而也引发了一场震动大明朝军政界上下的骗赏大案。封闭不住的帝国朱元璋的农本思维与控制欲结合扼杀了贸易所带来的

  • 朱元璋自认顶层设计:“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军户,朱元璋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6月),一股倭寇在浙江上虞县登陆。这股仅72人的倭寇沿路蹂躏掠夺,居然从杭州北上进入南直隶,芜湖,兵临南京城下。虽然,这股流窜倭寇最终在苏州浒墅关被数十倍于己的明朝官军歼灭,但其在大明帝国内纵横无碍,累计杀伤官军4000余人的"战绩",却透露出一个惊人的事实:大明帝国的国

  • 文革的辩论:农村中、小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外语课,英文课,要不要学英文

    农村中、小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有不少读者关心这个问题,来信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两封,摘要发表,供大家参考。编者农村一般中、小学没有必要开设外语课《农村中、小学教育大纲》(草案)里没有设置外语课,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认为,农村的一般中、小学没有必要设置外语课。中、小学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

  • 北宋是亡于司马光吗?这个锅司马光该不该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光,北宋,宰相

    寇准、韩琦、王安石、赵普、司马光谁的能力更强?司马光能编《资治通鉴》,为什么不能给北宋皇帝出个良好策略?王安石和司马光到底谁是错的一方呢?“司马光砸缸”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我国小学的课本上我们肯定学过这么一篇叫做“司马光砸缸”,指的是我国北宋著名的

  • 公元386年年号较多,中国同时出现十三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年号,年号较多,皇帝,五胡乱华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鲜卑拓跋珪恢复代政权,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时间是公元386年,这一年除拓跋珪之外,还有十几个人在各自的政权中担任皇帝,堪称中国历史上皇帝最多的一年,其中有一个小政权在这一年之内就换了五位皇帝,也创下历史之最。就让我们回到那一年看看那些皇帝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