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前秦丞相王猛有多猛 没有他就没有苻坚统一北方

前秦丞相王猛有多猛 没有他就没有苻坚统一北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201 更新时间:2023/12/18 15:51:58

历史的大悲剧从王猛遗言看前秦之覆亡

前秦之覆亡,许多人一味归咎于淝水之战,这是不全面的;还有人认为那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更是根本不正确的。其实,前秦名相王猛在他的临终遗言里,就已经提出了防止败亡的策略,依此反推,我们可以得出前秦之覆灭,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淝水之战充其量只不过两者之一罢了。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史称其“刚明清肃,善恶著白,放黜尸素,显拔幽滞,勤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由是国富兵强,伐无不克,秦国大治”。在他执政的时期,北中国出现了自五胡内迁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达到过的升平景象。

王猛是当时南北朝时期,功盖诸葛第一人。王猛是受历史环境的影响,显得不是特别耀眼,但要说起王猛的能力和作用,那绝对能排在前三,一人可抵汉初三杰、卧龙凤雏。

1.内政比萧何。王猛生于乱世,也期待有所作为,可惜早期没遇到明主。天下英豪俱知王猛,东晋桓温曾力邀,但王猛认为桓温心术不正,东晋朝廷昏愦,甘愿隐居华山。后被前秦大臣吕婆楼推荐给符坚,两人相逢恨晚。王猛助符坚登位,符坚对王猛推心置腹,无比信任,内政外交军事全交王猛处理,裁决一切事务。选拔人才,抵制权贵,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短短几年就治理的井井有条,这也不啻一次商鞅变法。

2.谋略比张良。对各国之形势、将帅之长短了如指掌。能根据实际制定合理战略,巩固西北,争锋东南,先统一北方,再统全国的战略方针。在具体问题上,也良谋尽出。比如前燕强大,慕容家族名将如云,王猛能固守以待时机,最终灭之;告诫苻坚对东晋暂时不要强攻,趁其内乱再打,符坚不听,结果大败;劝符坚杀慕容垂,符坚爱才未采纳,结果慕容垂反叛建立后燕。王猛一生可谓算无遗策。

3.军事比韩信。王猛刚当政时,强敌环饲,常率军攻伐,战无不胜。先荡平西陲,再翦灭前燕,都是王猛的功劳。最有名的战役,当属以骄兵之计于蒲坂击败苻柳叛乱;先救后图,破釜弃粮,力克前燕五倍之敌,一统北方。韩信尚说,刘邦可带兵十万,而灭前燕时,王猛却说:主上就不用去了,我去足够!何等霸气!

4.德品比诸葛。王猛在前秦,全权处理所有大事,操劳一生,鞠躬尽瘁,去世时仅50岁。比诸葛亮一般勤政,而功绩却超过了诸葛亮。

纵观历史,能如王猛这样的全才,委实不多见,各方面都能向最高水平看齐。吴起强而无德,诸葛勤而无功,三杰优而不全,后世难有匹敌者。因此,位列前三应当不难。

这样一位被秦帝苻坚倚为臂膀,誉为“诸葛亮”的能臣,他的遗言,对于研究当时的政局,自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公元375年,王猛身染重病,卧床不起。苻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大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死。”从这段话中可以归纳出两条基本政治策略:对外,要交好东晋,不宜发兵南佂;对内,要警惕鲜卑、西羌等冬降秦贵族,不使其东山再起。苻坚之与王猛,基本上是言听计从的,就《晋书》记载,他对于王猛的谏言不予采纳的只有两次,第一次乃就是否斩杀鲜卑贵族慕容垂的问题,第二次就是对待这位秦国“诸葛亮”的遗言了这正是前秦败亡的根由所在。

王猛的遗言,实际上是指出了前秦当时所面临的,除阶级矛盾外,两大突出矛盾,即秦晋之间的国家矛盾和氐人与鲜卑、两羌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这两大矛盾只要解决好一个,前秦必不至于那么快便由盛转衰,一蹶不振。如果苻坚不急于南征,搞好和东晋的外交关系,那么鲜卑族的慕容垂、慕容冲、乞伏国仁,羌族的姚苌等人就不敢有任何不臣举动;如果反过来苻坚处理好了内部矛盾再伐晋,那么淝水之战顶多和赤壁鏖兵一样,只决定南北长期分治局面的形成罢了。

公元370年11月,秦兵攻入邺都,灭亡了称雄关东近三十年的前燕王朝,基本上统一了北中国,形成和东晋划淮而治的并立局面。当时的江南,由桓温把持朝政,任意杀戮大臣甚至废立天子,士族多有不满,连年纷争,国力衰微,这和“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的前秦绝不可同日而语这正是一个绝佳的统一机会,可惜前秦内部还没有很好安定下来,代、凉等政权依旧割据一方,虎视中原,苻坚尚无力南顾。等到13年后,即公元383年,北方已经完全一统,表面上形成了较为安定的局面,苻坚自以为国富民强,准备大举伐晋的时候,东晋内部却早因桓温之死和谢安等守成官僚的上台(公元373年,即王猛去世前三年)而开始稳定下来了。

自古以来,战争的胜负,是以双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力量对比来决定的突厥若不东、西分治,唐朝未必能将之各个击破;匈奴若不南、北并立,纵然刘彻极盛之时,也不过驱之漠北罢了。东晋并未失德,亦无大乱,承孙吴以来富庶之业,苻坚无时可依、无势可趁,却卤莽地发动南征,安有必胜之道?

当然,东晋本来也无稳胜之券,尤其在军事上,象谢安这种大官僚,只会清谈和下棋,懂什么叫打仗?然而他弱,敌人更弱,正如慕容绍所指出的,前秦“恃其强大,务胜不休,北戌云中,南守蜀汉,转运万里,道路相望,兵疲于外,民困于内”,由于长期的兼并战争,不得休息,早已民思息肩,兵求罢戌,加上苻坚在军事指挥上又闹了个大笑话:八十万秦军,不战而溃,风声鹤唳,一泻千里。

以上即前秦外部矛盾的激化以及由于苻坚不纳王猛遗言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而对于内部矛盾,苻坚更是一贯宠任降秦的鲜卑、西羌等贵族而不加提防。譬如前面提过的是否斩杀前燕叛臣慕容垂的问题。史称:“是时慕容垂避害于坚,王猛言于坚曰:‘慕容垂,燕之戚属,世雄东夏,宽仁惠下,恩结士庶,燕赵之间咸有奉戴之意。观其才略,权智无方,兼其诸子明毅有干艺,人之杰也。蛟龙猛兽,非可驯之物,不如除之。坚曰:‘今方以义致英豪,建不世之功。且其初至,吾告之至诚,今而害之,人将谓我何!”平心而论,慕容垂千里来投,依王猛的意见杀掉,确实不妥,然而苻坚却又大走极端,信任非常,终于酿成大祸。正是这个慕容垂,382年一力撺掇苻坚南征,一年以后却在河内叛秦自立,成为后燕的开国皇帝。

王猛有多“猛”,我们先看看他取得的一些荣誉。唐朝有个古代六十四将祭庙,王猛位列其中;宋朝的七十二将飨庙,也包括王猛;北宋《十七史百将传》,王猛单独立传。

以上是王猛的武功,事实上王猛是文武全才,国之重器。前秦皇帝苻坚把王猛比作两位古人,一位是姜太公,一位是诸葛亮。苻坚说,有了你,我“优游以卒岁”,当个木头人皇帝就可以了。

可是著名史学家柏杨,觉得苻坚对王猛的评价还不够,他说诸葛亮的军事成就,都不配给王猛拎草鞋。

总之王猛够“猛”,其才独行史册,其德光照日月。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他所效劳的,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氐族政权前秦,而不是正朔王朝东晋。

那么,作为汉人中的佼佼者,王猛为何不为自己的民族效力,甘当“二鬼子”呢?

出生:王猛的家乡已经不是汉人统治区

王猛的家乡在北海郡剧县,即今天的山东寿光,地地道道的汉人。可惜的是,他出生时西晋早已灭亡,东晋政权在与北方胡人政权的战斗中节节败退,不光收复不了北方,连中原大半土地都丧失了。

按“国籍”说,王猛是“后赵”人,在他出生前两年,他的家乡被羯族政权后赵占领。王猛出身寒门,一家人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流浪到河北魏郡谋生。

所以,王猛一生都没有踏进东晋地盘,这种天然的割裂,让他很难有机会效力于汉政权。类似的情况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比如元朝的张弘范,很多人说他是汉奸,可事实上他父亲就已经是金国人,他本人出生于元朝,如此切责张弘范,多少有点不公平。

出生地让王猛失去了,为本民族政权服务的先天条件,实在是一个遗憾。

出身:王猛融不进东晋门阀士族集团

事实上,王猛还是有机会效力于东晋的。在他29岁那年,桓温北伐攻克关中。长期远离汉政权的关中百姓,夹道相迎,酒肉相奉。

王猛也很高兴,他急匆匆来到桓温大营求见。会面的场景很特别,王猛一边侃侃而谈,一边不停抓虱子挠痒痒,把桓温看得目瞪口呆。

桓温被王猛的才学所折服,他说,纵观南朝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桓温当场拍板,“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然而,王猛却犹豫了,思虑再三,他决定放弃了这个机会。

王猛为何放弃难得的机遇?说起来也不复杂,因为出身问题。

王猛出身寒门士族,没有家族根基,而东晋正是门阀士族集团的天下。像王猛这种身份的人,在东晋只能依附于桓氏、王氏、谢氏、司马氏这样的门阀集团,依靠这些集团的赏拔,当个中高级官员,基本就是他的上限,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那是天方夜谭。

人是没办法战胜环境的,王猛很睿智地看出了自己的短板,他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环境:选择东晋王猛只能做桓温的爪牙

王猛拜见桓温,可以说是兴冲冲去,孤单单回,这个孤单是指他的心灵。通过和桓温的会谈,王猛敏锐地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桓温在南朝的地位难以撼动;二是桓温心怀异志。

桓温问王猛,为什么关中的豪杰,只有你一个人来见我?王猛不客气地说:您已经攻克关中,长安就在眼前,却停止攻伐,大家都不知道你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桓温回报以长时间的沉默,他被王猛戳中了要害。

什么要害?桓温就是故意放缓军事行动,目的就是养寇自重,与朝廷分庭抗礼!这个复杂的局面,让王猛迟疑了,他决定咨询自己的老师,再作定夺。

王猛一生很传奇,早年他在嵩山就遇到过世外高人点化,后来又隐居华山,他的这位老师,应该就是一位隐居的世外高人。老师的话,坚定了王猛放弃效力于东晋的机会:

“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

如果你愿意给桓温当马仔,你就去,否则何必舍近求远?

机遇:王猛遇上了赏识他的明君苻坚

果然,第二年就有人找上门来,请王猛出山东海王苻坚。

苻坚是前秦开国皇帝苻建的弟弟,前秦二世苻生的叔叔。前秦二世苻生,比秦二世胡亥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能徒手与猛兽格斗,战场上把晋军士兵吓破胆,估计项羽见到他也要矮三分。苻生在位期间凶残好杀,荼毒百姓,把父亲留下的辅政大臣杀得光光,凿穿劝谏他的亲舅舅的颅顶,活活吓死生母。

出于忌惮,苻生又把魔掌伸向了亲叔叔苻坚和苻法。苻坚当然不能束手待毙,他其实早就在暗中筹划,干掉苻生抢班夺权的计划。也就是在此时,王猛经人推荐,走进了苻坚的生活圈。

很有可能,王猛也参与了苻坚弑杀苻生夺权的计划。苻坚对王猛一见倾心,任命他为中书侍郎,职掌国家机要。此后王猛的职务不断升迁,从一名白丁,到位列三公,仅用了五年时间。

王猛积极推进中央集权制,强力打压氐族权贵势力,因此他遭遇了权贵势力的围追堵截。苻坚为了支持王猛,不惜对亲旧势力大开杀戒,甚至当众鞭打羞辱。正是苻坚这个强大的后盾,给王猛施展个人才华,创造了条件,也缔造了十六国时期,唯一的治世。

一个人想有所成就,有一个懂自己的领导很重要;懂自己且从无疑心地支持自己的领导,更是可遇不可求;能劈山开海为自己保驾护航的领导,翻翻史书,恐怕也仅有秦孝公、汉昭帝、苻坚等极少数几位。

如果你是王猛,你可能选择抛弃苻坚,转投东晋吗?

现实:汉文化远比汉政权更重要

说到这里,估计会有少数喷子,会指责我为王猛描红。其实不是我为王猛描红,而是王猛的心本就是红的!

王猛与苻坚的惺惺相惜,有一个前提条件他们都是在奉行汉文化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社会改革和国家统一。

苻坚虽是氐人,他自幼酷爱汉文化,常年的文化熏陶,让他早成了戎狄的皮囊汉人的内核,这就是他能与王猛形成共鸣的基本条件。

苻坚当政期间,亲自耕种,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又严厉打压权贵集团,抚恤老弱,致力于多民族和平。他治下的关中地区,被史书誉为“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对王猛来说,汉家文化中个人的最高理想,不正是“治国平天下”嘛,苻坚所践行的,不正是自己所追求的嘛?

前秦政权上层旧贵族,虽然充斥着大量氐族人,可是治下的百姓不还是汉人为主吗?苻坚积极推进政治制度的汉化改革,甚至竭力消除胡汉之间的差异,这些举措至少起到了抚慰王猛的“红心”作用。

即便如此,王猛的心中始终没有抹去“中原正朔”的思想,他在临终前告诫苻坚: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这段话清晰地表露了王猛的政治倾向,他希望苻坚不要与东晋正朔为敌,要以剪除周边羌虏为己任。剪除羌虏之后呢?王猛没说,我替他说:归政于正朔!

与身为“羌虏”的苻坚,毫不忌讳地说出这种话,可见在王猛的内心世界里,其实一直没有脱离“汉家天下”,这几个沉重的字眼。

标签: 王猛前秦苻坚

更多文章

  • 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分别干嘛?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东厂西厂锦衣卫区别

    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则更是大大的有名。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三个机构的历史、职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说、电视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等随便地搬来搬去。《龙门飞甲》陈坤:你问我西厂算什么东西,现在我就来告诉你,东厂破不了的案

  • 刘秀是怎么对待西汉宗室的?西汉宗室过得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秀,西汉宗室

    与西汉之间,隔着一个的新朝,而正是被戏称为“位面之子”的,推翻了王莽的新朝,让天下重新回到刘家人的手中,新后的朝代依旧是“汉”,史称东汉。不过,东汉虽然名义上是对西汉的延续,也是属于,但是如果从刘秀的身份来看,似乎又太远了一些,那么在刘秀建立了东汉之后

  • 比亚迪车标用秦、唐、宋、元朝代命名有何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比亚迪车标,比亚迪,朝代

    我们很直观的知道奔驰的单字划分等级,如S、E、C等,然后单字母为轿车,GL开头为SUV。宝马轿车开头为数字,X系列为SUV。奥迪A系列为轿车,Q系列为SUV。比亚迪作为国产自主品牌里起步比较早的车企,其车标总是被人们诟病,说BYD三个硬生生的字母太丑,甚至网友一度在网上掀起了为比亚迪设计车标的风潮。

  • 中国历朝历代的人口数量,每一次低谷都是灾难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量,中国人口数量,中国人口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人口大国,因为中国各个朝代都地域辽阔,且由于古代国家的实力就是看人口基数,所以统治者都比较重视人口的增长,鼓励生育,所以中国人口虽然战乱时会大幅下降,但是经过休养生息之后,人口就会暴涨翻倍。下面就盘点下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由于中国许多朝代会进行人口普查,所以有的数字比较准

  • “宋朝GDP占世界80%”,以讹传讹的历史谣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GDP,宋朝经济,宋朝,GDP,历史谣言

    中国古代,尤其是在公元500-1500年这个区间,确实领先于世界,尤其领先于处于中世纪中的西方,但是领先绝不代表中华文明和当时的西方文明有了类似工业革命般的代差。很多人将这种农业时代下可以追赶的差距无限吹捧到荒谬的地步,在西方一些学者,尤其是加州学派的渲染下,这种没有太多根据的结论甚嚣尘上。其中最为

  • 看鉴:揭秘清朝皇帝在后宫的夜生活是如何High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皇帝,皇帝夜生活

    清朝皇帝日常生活过得怎么样?看过清宫剧的小伙伴肯定会说,皇帝嘛,肯定是吃喝玩乐,要多舒服有多舒服。可以说,清宫剧真是制造了天大的误会。清朝皇帝不仅没多舒服,反而在历代皇帝中,过得最不自在。作息制度清朝皇帝最大的痛苦是不能睡懒觉。提起来这个,列位爱新觉罗们真是忍不住问候一下祖宗。清朝历代皇帝都非常勤政

  • 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记载的98个不同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不实之处,三国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旷世奇作,是莘莘学子争相拜读的名著之一。虽然只是一本小说,不是史实。但罗贯中先生尊刘贬曹的的写作方式,却把三国时期的波澜壮阔描绘的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让人心驰神往,但老先生的这种写作方式,也确实让一些本该名传千古的名臣猛将埋没于冥冥众生之中,没有得到在当今的人民大众心中本该拥有

  • 明祖陵为什么会浸泡在水中 300多年后才知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祖陵,朱元璋,明朝

    祖陵,坐落于江苏淮安市盱眙县洪泽湖东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爷爷朱初一的衣冠冢以及爷爷朱初一的实际殁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创建明代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年1386年)在此处建祖陵,追封并葬其爷爷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第二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年1413年)明成祖又建棂星

  • 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宋朝

    《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早年的一段故事。大概故事情节是:当初,赵匡胤未发迹之前,人称赵公子,专好结交天下豪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个爱管闲事,又经常闯祸的人。先在汴京城打了御勾栏,闹了御花园,触犯了汉未帝,逃难天涯。后到关西护桥杀了董达

  • 明光宗朱常洛死于好色 等待20多年在位20多天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光宗,朱常洛,明朝皇帝

    话说宋高宗无子不得不从宋太祖赵匡胤远支的宗室中挑选出赵昚加以抚育。但他心有不甘,一面拖延着不立太子,一面服用壮阳药试图再次生育,可惜到底回天乏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高宗收养了整整30年的皇子赵昚终于被立为太子,皇室血脉得以延续。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五十六岁的老皇帝宋高宗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