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到朱由检这一代,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为什么说到朱由检这一代,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965 更新时间:2023/12/14 6:21:15

明朝,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吊死于景山,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明朝宣告覆灭,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留给世人大概印象都是“万国来朝”、“铮铮铁骨”、“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道朱由检,“亡国之君”、“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那么,明朝灭亡的原因,真的就是这位“亡国之君”一手造成的吗?

崇祯帝朱由检是个悲催的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登基之时,正值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烽火四起;外有满清八旗劲旅,虎视眈眈。历经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此时社稷零落,山河破碎。作为希望成为中兴大明王朝一代明主的崇祯皇帝,虽然决事果断,雷厉风行,但却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重用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一代名臣,但是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而一旦翻脸,严酷无情,大加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屈杀忠良、重挫军心的严重后果。他虽然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驱百姓于水火;他寡情薄恩,翻脸无情,但也温柔多情,体贴他人,与皇后周氏互敬互爱,感情甚笃;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直至后来煤山自缢殉国。

据有关史学家分析,崇祯是中国古代最勤政的皇帝。有史书记载,他十八岁登基,二十多岁头发已经斑白,眼角现出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史志上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最为难得的是,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为朝野上下称道。《明史》就评价崇祯说:“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崇祯执政初期,皇太极率领满清八旗骚扰关外,以致狼烟四起,民不聊生。对此,大明王朝的大臣们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不久,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失守,京畿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袁崇焕更是昼夜兼程,驰援京师,并收复永平四城。但不幸的是,袁崇焕后被崇祯皇帝以诛杀毛文龙、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正法于北京。

虽然,大明王朝对满清的大规模军事活动也曾取得几次胜利,但却重挫了大明王朝的重装部队,以致最终无力打垮农民起义军;而农民起义军强渡黄河,连续发动的中原大战,更是大大削弱了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

李自成与皇太极的内外夹击,让明军腹背受敌,无疑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进程。曾经强盛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而朝廷中的两党分庭抗礼,将要成为压垮大明王朝大厦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临危受命的崇祯皇帝在文官集团的支持和帮助下,决定诛灭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当时,少年登基的崇祯皇帝深感阉党之祸已经成为危及大明王朝的毒瘤。于是,即位伊始,他就是大力清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这也是崇祯皇帝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尽管决策已定,但是,崇祯皇帝并没有露出声色,只是静观魏忠贤一伙人的行动,等待着清除魏忠贤的最佳时机。

以魏忠贤为首的明末阉党集团,从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太监专权时代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纷纷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一些谄媚之臣到处不惜耗费数千万民脂民膏为他修建生祠。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面对崇祯皇帝临朝强势主政,魏忠贤不得不以守为攻。他采取了“柔性进攻”的方式,他像章鱼似的伸展开了巨大而柔软的触臂,想通过“温柔”的进攻,以便把崇祯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好色,难道只有崇祯皇帝不好色?魏忠贤采取用致命的美色催情诱惑作为征服崇祯的绝招。

就在崇祯登基之后的几天中,魏忠贤就送上了四个绝色美女在崇祯身边侍候。崇祯本来不想接受,但恐引起魏忠贤的疑心,便欣然接受了。这四个女子进宫后,崇祯皇帝就命人脱光她们的衣服,搜遍全身,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东西。只见她们每人的裙带顶端里都佩有一颗米粒大小的香丸。这种香丸被人称之为“迷魂香”,异香扑鼻,让人迷醉。男人一闻到这异香,顿时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性欲。崇祯皇帝深知其害,立即命人销毁了这几颗迷魂香丸。

一天晚上,崇祯同大臣们议论朝政后,自己静坐休息一下。忽然间,他闻到飘过来的一股奇异的香味,他顿时感到一阵强烈的性欲冲动。他立即命人寻找香气的来源。他们找来找去,都没有发现有人焚烧香炉。最后,才发现有一个小太监躲在宫殿角落的夹壁中,手持一支点燃的“迷魂香”。经过审问,才知道他是魏忠贤派来的。这不由得让崇祯皇帝加快了清除阉党的步伐。

不久,崇祯皇帝便抓准时机清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捕治罪。在其自缢而死后,便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集团遭到了致命打击。崇祯皇帝清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曾一度使大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然而,令崇祯皇帝始料不及的是,清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却失去了对朝中朋党的制约,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以致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除了打击农民军和抵御满清入侵之外,不得不将更多的心力都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

为了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摆脱文官集团的控制,崇祯皇帝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后,又重用了另一批太监,给予他们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太监又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太监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太监权力再次膨胀,朝野上下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之下,崇祯皇帝不断反省,曾四下“罪己诏”,以便缓和朝野上下日益加剧的矛盾。

对于崇祯皇帝拒绝女色的致命诱惑,就是一些野史上也能找到踪迹。当时,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崇祯皇帝寝食难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崇祯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父亲田畹下江南挑选美女。田畹寻遍江南,最后强征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进京,准备将她献给崇祯皇帝。其时,陈圆圆的美名早己名动天下,她“每一登场,雪明花艳,独出冠时,观者魂断”。崇祯见了陈圆圆,也觉得名不虚传,与后宫嫔妃相比,别有风韵,更显惊艳。但是,这位大明的皇帝却没有“魂断”。

据《吴三桂演义》描述,田畹向崇祯献媚说:“此女雅善歌笙,并工诗画,超凡仙品。藩府不敢私有,特进诸皇上。”然而,崇祯却说:“此女诚佳人。但朕以国家多故,未尝一日开怀,故无及此。国丈老矣,请留殊色以娱暮年,可也。”可以想见,当此江山风雨飘摇之际,崇祯四下“罪己诏”,甚至减膳撤乐,怎么可能容许一名美冠天下的风尘女子入宫?就这样,崇祯皇帝再一次躲过美色的致命诱惑,但是,他却无法挽救大明王朝的最后灭亡。

虽然,崇祯皇帝期盼着自己能够中兴大明王朝,无奈前几朝积重难返,当时又值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蜂起,北方的满清又不断进攻辽东,觊觎关内,加上崇祯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使大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但是,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评价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可以说,崇祯皇帝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许多史学家都认为崇祯皇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崇祯帝自缢殉国处

崇祯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无力回天”这四个字,正是崇祯一生的真实写照。

崇祯皇帝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

但是,他依然逃脱不了亡国之君的命运。而最终当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破北京之时,崇祯皇帝宁可在煤山自尽,也没有把当时明朝军队中军力最为强大的宁远铁骑调进中原围剿李自成农民军,严格遵守了自明成祖朱棣开始的历代明朝皇帝对天下臣民的承诺,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由检乃非亡国之君罕见的勤政之君

到朱由检这一代,明朝已经病入膏肓,明朝灭亡已成定局,朱由检采取的很多措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到朱由检这一代,明朝的阶级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解的地步,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占领了很多的地方,外面也是有清朝的大军虎视眈眈。崇祯本来就不愿意当这个君主,上任之后更是急于求成,很多事情都弄巧成拙,最后崇祯成为了一个亡国之君。

崇祯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君主,上位之后也是积极的做出了改革。首先诛杀了魏忠贤,稳定了朝中的局面,对外积极的寻求帮助,想要和皇太极议和,专心解决内部农民起义的问题。减轻部分的赋税,试图挽回一些民心,但是这些政策的效果还没见效,李自成的大军就攻破了明朝的最后一道防线。

崇祯上位之后想把军事主帅都换成自己的人,于是他竟然把守卫边防的袁崇焕换了下来。要知道临阵换帅是军事上的大忌,一支军心大动的军队是不可能有什么太大的作用的,最后关宁军也是被清军打败。

其实,崇祯帝是明朝自太祖以来罕见的勤政之君。

据有关史料记载:崇祯帝勤政到为处理公文彻夜不眠,一次,他去慈宁宫拜见宫中最有威望的刘太妃时,竟然坐着睡着了,刘太妃命人拿来锦被给崇祯盖上。崇祯醒来后苦涩地说,为处理公文,召见群臣他很少能休息,已经两夜未眠,说罢与刘太妃相对落泪。

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挥师百万东进京师,将京城团团围困。为了化解危机,朱由检召集了京内三大营,打算靠着九门坚不可摧的城防与贼军周旋,等待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救驾。然而,吴三桂却迟迟未到,三大营的十万精兵自行瓦解,京城九门守军纷纷开门投降。

朱由检做梦都想不到失败来得如此突然。

面对一个一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朱由检极尽勤勉之事,为绵延大明王朝的生命做着自己最大的努力。1644年初,战争的硝烟烧到京城内,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崇祯帝准备迁都南京,然而身为一代明主,迁都会给自己的声誉留下影响,崇祯帝遂深夜找来天年间进士李明睿,让他在朝廷上提出迁都事宜。

翌日清晨,文武大臣皆聚集在太和殿内议事,李明睿按照朱由检的意思提出了迁都南京的建议。可谁知,此言一出遭受群臣强烈反对,大家甚至纷纷闹着要杀了李明睿,朱由检见此情形,百般无奈之下只得作罢。作为世人心中的明君圣主,他决定死守京城到底,与明朝共存亡,最终自缢景山。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说,大明王朝已衰落,但是,也不至于败得如此突然。那么,为何明朝正规军在面对农民军时如此不堪一击呢?

正如朱由检临终前的遗言所说,臣子误国,崇祯朝的大臣们多为墙头草,他们的态度紧随军事发生变化。在大臣们的态度变化中,1643年是一个关键节点。就在这一年,手握重兵的陕西总督孙传庭被李自成击败,明军主力全军覆没,朝官们的政治立场发生极大的转变。

在此之前,极少有明朝大臣投降闯军,但是,在此之后,明朝大臣一听说闯军来袭,纷纷拱手而降。尤其是在农民军攻破京城时,朝官们几乎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农民军占领京城后,当时京中尚有大臣两千余人,但只有二十一名大臣选择追随皇帝殉国。

身处南京的史可法如此评价道:“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明朝的大臣们大多“识时务”,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断定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朝廷民心尽失,大明百姓丧失了对朝廷的信心。明朝末年,为了解决内忧外患,朝廷不得不向民间征收繁重的税目,并将这笔税收用于“三饷”,极大地加重了各地农民的负担。除此之外,崇祯即位后天灾频发,老百姓收获的粮食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又如何能缴纳繁重的赋税呢?为了逃避苛税,农民们不得不加入到起义热潮中。

李自成为何能够一呼百应?就是因为他打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劳苦大众的积极响应。从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中我们就能看出老百姓对闯军的期盼:“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京城的百姓虽处天子脚下,但是,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听说农民军即将打入京城,许多京城百姓甚至对李自成怀有期待。

当时的京城,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传言:李公子一旦遇到贫苦人家,必会赏银五两。闯王有这种传言造势,京城的老百姓自然盼着闯王早日攻破城门。

其结果就是:在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

从军事角度来看,1643年孙传庭的军队被全歼,此时明朝仍有战斗力的军队只剩吴三桂一支。然而,此时的吴三桂需时刻提防盘踞在辽东的后金,分兵乏术。崇祯能够依靠的,只剩老牌劲旅三大营。何曾几时,三大营是明朝最精锐的军队,但是,经土木堡一役,三大营的折损过半,只剩一群老弱病残,徒有正规军的架势,根本没有战斗力。

史学界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京城黑死病蔓延,三大营的士兵饱受其害,失去了战斗力,事实上即便没有鼠疫作祟,十万名明军对于百万农民军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更何况,朝廷已经几年未给三大营发粮饷,士兵们又怎会为朝廷卖命呢?

还有就是,明朝陷入极为严峻的财政危机,国家机构一度陷入瘫痪。前文中我们已提到,朝廷根本无法从民间征收足够的赋税。此时关外的后金、关内的农民军、各地频发的天灾,以及冷眼旁观的各地藩王,他们都成了影响朝廷收入的重要因素。因为朝廷没有足够的资金解决问题,所以这些问题愈发严峻,进而导致朝廷更难从民间征集粮饷,陷入恶性循环。

根据史料记载,在1644年初朝廷对外负债已多达白银百万两,同年从南方收取的税银仅有几万两。国库中的钱究竟流向何方了呢?绝大多数都钻进了大臣们的口袋里。国家面临危亡之际,崇祯曾号召文武百官进行募捐,为国家解决燃眉之急。然而,朝臣呼声虽大,但真正肯慷慨解囊的大臣却寥寥无几,大臣们或拿着几百两银子应付皇帝,或干脆对崇祯哭穷。

更可笑的是,当李自成的军队进入京城后,曾向明朝遗老们征收“拷饷”,在大棒的震慑下,大臣们像竹筒倒豆子般交出了自己的私产。据统计,当时最穷的官员都能拿出白银数万两,还有不少官员“慷慨”赠予农民军白银十万两。

明朝灭亡,谁该承担责任?

其一,万历积病。崇祯皇帝的爷爷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其在位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虽巩固了汉家疆土,但也极大的耗费了明朝的国库。执政后期更疏于政事,加之缺乏张居正这样的贤士应对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明神宗执政晚期,党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政日以腐败。因为明史界有“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所以大仁认为,明朝的由盛转衰,这口大黑锅应该从万历皇帝哪里背起。

其二,小冰期。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在中国也称为“明清小冰期”。这次小冰期给中国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尤其是明朝西北地区,几乎颗粒无收,农民揭不开锅,一听说老李打出的旗号“闯王不纳粮”,便聚众起义加入李自成的大军,并发展成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而1640-1700年是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这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是也一致的。这种状况直到比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更耐寒的新大陆作物:马铃薯、玉米等被广泛种植之后情况方得以改善。

其三,财政赤字。说白了就是朝廷没有钱了!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内忧外患,国库入不敷出,内地有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关外有后金军连年的侵扰,国内有战斗力的武将,甚至包括明末第一军“关宁铁骑”都是两点一线地来回奔波,入关镇压完农民军,又赶赴关外与后金军对抗而这些军队的调动,后勤保障,都需要大量的银子和粮食作支撑。就这样,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后金军的长期两线战斗中,力不从心直到明朝灭亡。另外,诛杀魏忠贤之后,南方的富商巨贾的税收无人收取,直接导致了明朝财政的进一步恶化,迫于无奈的崇祯只能饮鸩止渴,下令征收“三饷”

“辽饷”、“剿饷”(用于镇压农民起义)和“练饷”(用于操练地方武装),合称三饷。

三饷加派的总额超过明朝正赋的一倍以上,农民常常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这些“皇粮国税”。这无疑是压倒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四,崇祯皇帝性格刚愎自用,用人多疑。崇祯到底有多不信任臣子呢,跟大家列一个数据,崇祯一朝17年,光内阁首辅就换了19个,换过14任兵部尚书,弄死了其中的7个!有好事我来,来黑锅你背!有这样的领导,试问手底下还有谁愿意给你卖力呢?举两个例子

比如兵部尚书陈新甲,在崇祯的授意下与后金秘密谈和,谁料东窗事发,崇祯为了平息朝堂的愤怒,不留一丝颜面,下令将其革职并斩首。

再比如诱杀蓟辽督师袁崇焕,并凌迟处死。此举导致辽东群龙无首,直接寒了九边将士的心,更是替后金除去了眼中钉。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

总的来说,崇祯在位十七年,矜矜业业,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奈何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种种内因外因,让大明王朝走到了尽头。

魏忠贤没有那么坏东林党最祸国

在朱由校在位期间,形成了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政治斗争。

这时候的东林党基本上被魏忠贤压得死死的,不管是赋税,还是其他收入,魏忠贤都一并打压。这期间的国库充盈,很多事都被魏忠贤处理得很好,朱由校临死之前,曾给朱由检说过:“魏忠贤,是一个可以用的人。”

然而,朱由校驾崩后,信王朱由检登上皇位。朱由检深知魏忠贤做过许多坏事,加上朱由检又信任东林党的人。

没多久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

朱由检听完后,召见了魏忠贤,当面呵斥了魏忠贤。不久之后,朱由检把魏忠贤发往凤阳处置,但是在前往凤阳路上,魏忠贤豢养了一批亡命之徒,途中把魏忠贤解救出来。

魏忠贤逃脱消息传回朝廷后,朱由检气得冒火,马上下令把魏忠贤抓回来。这时的魏忠贤就像是丧家之犬,他甚至逃不过朝廷的追杀。不久之后就在客栈自杀了。

据说魏忠贤自杀之前,曾说过:“我死之后,大明必亡。”虽然朝代更迭有一定的规律,但是明朝真如魏忠贤所言,大明在失去魏忠贤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此时朝廷的这些东林党人士,都是一些只会嘴上功夫的人。

明末时期,面临李自成的叛乱,满清的入侵,明朝国库不充裕,这时候的朱由检才发现魏忠贤的存在是有多好。

我们会发现,魏忠贤虽然很坏,但是他对朝中地主阶级是很严苛,很多赋税都是从地主阶级中盘剥而来的,底层百姓却并没有遭受到魏忠贤的迫害。

标签: 明朝灭亡朱由检明朝

更多文章

  • 前秦丞相王猛有多猛 没有他就没有苻坚统一北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猛,前秦,苻坚

    历史的大悲剧从王猛遗言看前秦之覆亡前秦之覆亡,许多人一味归咎于淝水之战,这是不全面的;还有人认为那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更是根本不正确的。其实,前秦名相王猛在他的临终遗言里,就已经提出了防止败亡的策略,依此反推,我们可以得出前秦之覆灭,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淝水之战充其量只不过两者之一罢了。王猛,字景略

  • 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分别干嘛?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东厂西厂锦衣卫区别

    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则更是大大的有名。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三个机构的历史、职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说、电视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等随便地搬来搬去。《龙门飞甲》陈坤:你问我西厂算什么东西,现在我就来告诉你,东厂破不了的案

  • 刘秀是怎么对待西汉宗室的?西汉宗室过得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秀,西汉宗室

    与西汉之间,隔着一个的新朝,而正是被戏称为“位面之子”的,推翻了王莽的新朝,让天下重新回到刘家人的手中,新后的朝代依旧是“汉”,史称东汉。不过,东汉虽然名义上是对西汉的延续,也是属于,但是如果从刘秀的身份来看,似乎又太远了一些,那么在刘秀建立了东汉之后

  • 比亚迪车标用秦、唐、宋、元朝代命名有何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比亚迪车标,比亚迪,朝代

    我们很直观的知道奔驰的单字划分等级,如S、E、C等,然后单字母为轿车,GL开头为SUV。宝马轿车开头为数字,X系列为SUV。奥迪A系列为轿车,Q系列为SUV。比亚迪作为国产自主品牌里起步比较早的车企,其车标总是被人们诟病,说BYD三个硬生生的字母太丑,甚至网友一度在网上掀起了为比亚迪设计车标的风潮。

  • 中国历朝历代的人口数量,每一次低谷都是灾难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量,中国人口数量,中国人口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人口大国,因为中国各个朝代都地域辽阔,且由于古代国家的实力就是看人口基数,所以统治者都比较重视人口的增长,鼓励生育,所以中国人口虽然战乱时会大幅下降,但是经过休养生息之后,人口就会暴涨翻倍。下面就盘点下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由于中国许多朝代会进行人口普查,所以有的数字比较准

  • “宋朝GDP占世界80%”,以讹传讹的历史谣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GDP,宋朝经济,宋朝,GDP,历史谣言

    中国古代,尤其是在公元500-1500年这个区间,确实领先于世界,尤其领先于处于中世纪中的西方,但是领先绝不代表中华文明和当时的西方文明有了类似工业革命般的代差。很多人将这种农业时代下可以追赶的差距无限吹捧到荒谬的地步,在西方一些学者,尤其是加州学派的渲染下,这种没有太多根据的结论甚嚣尘上。其中最为

  • 看鉴:揭秘清朝皇帝在后宫的夜生活是如何High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皇帝,皇帝夜生活

    清朝皇帝日常生活过得怎么样?看过清宫剧的小伙伴肯定会说,皇帝嘛,肯定是吃喝玩乐,要多舒服有多舒服。可以说,清宫剧真是制造了天大的误会。清朝皇帝不仅没多舒服,反而在历代皇帝中,过得最不自在。作息制度清朝皇帝最大的痛苦是不能睡懒觉。提起来这个,列位爱新觉罗们真是忍不住问候一下祖宗。清朝历代皇帝都非常勤政

  • 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记载的98个不同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不实之处,三国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旷世奇作,是莘莘学子争相拜读的名著之一。虽然只是一本小说,不是史实。但罗贯中先生尊刘贬曹的的写作方式,却把三国时期的波澜壮阔描绘的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让人心驰神往,但老先生的这种写作方式,也确实让一些本该名传千古的名臣猛将埋没于冥冥众生之中,没有得到在当今的人民大众心中本该拥有

  • 明祖陵为什么会浸泡在水中 300多年后才知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祖陵,朱元璋,明朝

    祖陵,坐落于江苏淮安市盱眙县洪泽湖东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爷爷朱初一的衣冠冢以及爷爷朱初一的实际殁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创建明代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年1386年)在此处建祖陵,追封并葬其爷爷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第二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年1413年)明成祖又建棂星

  • 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宋朝

    《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早年的一段故事。大概故事情节是:当初,赵匡胤未发迹之前,人称赵公子,专好结交天下豪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个爱管闲事,又经常闯祸的人。先在汴京城打了御勾栏,闹了御花园,触犯了汉未帝,逃难天涯。后到关西护桥杀了董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