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GDP占世界80%”,以讹传讹的历史谣言

“宋朝GDP占世界80%”,以讹传讹的历史谣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496 更新时间:2023/12/21 13:11:25

中国古代,尤其是在公元500-1500年这个区间,确实领先于世界,尤其领先于处于中世纪中的西方,但是领先绝不代表中华当时的西方文明有了类似工业革命般的代差。很多人将这种农业时代下可以追赶的差距无限吹捧到荒谬的地步,在西方一些学者,尤其是加州学派的渲染下,这种没有太多根据的结论甚嚣尘上。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古代gdp的核算上,一些人声称中国历代gdp,尤其是朝的gdp,不仅完虐当时的西方,而且占到了世界总量的80%,比世界其他所有部分都要富裕。这种说法的典型代表就是袁腾飞和高晓松,他们一个说宋朝gdp占世界80%,一个说90%,完全是违反理的谬论。

目前唯一对中国古代及世界古代各国gdp进行全面细致分析的只有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森麦迪森一人,而他的结论也经常被史学界认为疏漏过多,而且过于高估中国和印度,但即使是他,也远没有袁腾飞的荒谬,袁腾飞和高晓松的大宋gdp神论很有可能是对麦迪森研究的误读和讹传。

一、安格森.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原文:宋朝GDP占世界22.7%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森.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一书按照他自己的一套计算方法对世界自公元0年到公元1870年的GDP、人口和人均GDP进行核算,其中,专门列出了公元元年、公元500年、公元1000年、公元1500年、公元1820年和公元1870年这些关键的时间点。

其中中国宋朝对应公元1000年,在安迪森的原文中,只是标注China的gdp占当时世界的22.7%,而这个China究竟是光指宋朝的小中国概念还是包括辽西大理的大中国概念,我们不得而知。因此,这个22.7%是不是就等于宋朝,还存有疑问,就算他是,他的占比也仅仅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远远没有达到占据世界大部分财富的情况,而且在麦迪森公元1000年的数据中,排第一的还是印度而非中国。

(维基百科引用的就是麦迪森的数据)

而在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整个亚洲的gdp在此时约占世界的60%,网上谣传的一种宋朝gdp占世界60%,可能就是将麦迪森数据中的亚洲直接等于了宋朝,进而造成了讹传。而袁腾飞、高晓松则很有可能是在这个已经讹传的结果上进一步添油加醋,最后得出了80%这个匪夷所思的数据。

二、安格森.麦迪森GDP计算方法的误差与谬误

即使我们去除掉网络上添油加醋谣传的部分,光是谈论安格森.麦迪森的GDP计算方法,也可以看到史学界对其的质疑之声绝不在少数,这主要在于此人的计算方法错漏实在太多,而且很多结论完全违背“常识”和人们的基本判断。

关于安格森GDP计算的错漏之处,第一个就是他计算GDP与人均GDP的方法与当今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反,现代社会是先计算GDP总量,然后再除以人口计算人均,而安格森则反其道而行之,先根据粮食产量等数据推算出人均GDP,然后再用人均GDP乘人口,最后得出总GDP。

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一是古代的人均GDP很难估计,不同区域间差距很大,就中国来讲,江南的生活水平不可能和关中和西部一样,而且不同地区的史料遗存程度也不一样,往往是富庶地区较多而贫困地区较少,这使得按照粮食支出来计算人均GDP的方法很容易高估古人的生活水平。二是如果是用人均GDP乘人口的方法来计算GDP总量,那么对人口的估计就极为重要,而安格森本人对于中国人口往往是过分高估的,比如其估算的1600年明代人口为1亿8000万,而中国学者普遍估计的没有这么高。

安格森第二个的错误就在于他几乎没有专门统计工业、服务业、房地产等农业之外的产值,而是直接假定除农业之外的产业占GDP总量的1/4,这在计算工业革命前的GDP时还勉强说的过去,但工业革命之后还如此计算,则是等巨大的谬误。之所以麦迪森计算的1820年清朝GDP远超英国,完全是因为他这种过分夸大农业而轻视工业计算的结果,对于已经工业革命的英国,其生产力是数十倍的增长,怎么可能工业产值还比不过农业?

第三个错误就是麦迪森的计量单位是现代的美元,这就涉及到一个换算的地方,而这就是他最大的硬伤,其对中国白银和当今美元的换算完全无法计算,不可控的变量过多,根本无法得出靠谱的数据,因此,最关键的换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极为不严谨的臆断。

除了计算上的硬伤,即使从逻辑上讲我们也可以推出麦迪森数据的不靠谱,比如即使到了1870年工业革命已经成果显著,西方已经统治世界,侵占全世界市场的前提下,麦迪森计算的GDP总量西方依然落后于亚洲(不包括日本),这实在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与常识相差过远。用大机器生产,生产效率是亚洲近乎几十倍,已经使用铁路火车大型机械的西方生产总值依然低于自然经济,铁器牛耕的中印,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和自然经济手工劳动的差距可不是几倍,而是几十倍)

中西之间经济的差距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出,那就是清朝和英国政府的税收差距上,1820年英国只有2000万人口,按照麦迪森计算,GDP仅为世界5.2%,而清朝则是32.9%,中国是英国6倍多,但同期清朝财政收入仅为4000万两白银,而英国则有5000万英镑以上,折合白银1.5亿两,接近清朝的四倍。清朝税收如此之低,老百姓却活的困苦不堪,已经抱怨税赋过重。英国税收如此之高,老百姓却并未觉得伤筋动骨,实在与麦迪森的计算相差甚远。

图片来源:谢丰斋.中西方的经济差距何时拉开?谈安格斯·麦迪森的“千年统计”[J].史学理论研究

现代社会,在拥有最严密的统计局队伍和最先进的设备下,对于GDP的核算都会产生误差,更何况既没有专业统计队伍,又不懂计算原理,留存资料又大量残缺的古代?既然得到的资料如此不全面,那么任何对于GDP的核算都可以说是一种带有作者意识形态倾的主观臆断。你想证明西方优越,就是西方人均GDP在1300年就已经超越中国,你想证明中国天下无敌,就是宋朝GDP占60%,清朝占三分之一。反正由于资料的残缺也无法证伪,因此历史完全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成了可取所需的器物。

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用现代的经济概念去对古代历史生搬硬套,实在是没什么必要。

更多文章

  • 看鉴:揭秘清朝皇帝在后宫的夜生活是如何High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皇帝,皇帝夜生活

    清朝皇帝日常生活过得怎么样?看过清宫剧的小伙伴肯定会说,皇帝嘛,肯定是吃喝玩乐,要多舒服有多舒服。可以说,清宫剧真是制造了天大的误会。清朝皇帝不仅没多舒服,反而在历代皇帝中,过得最不自在。作息制度清朝皇帝最大的痛苦是不能睡懒觉。提起来这个,列位爱新觉罗们真是忍不住问候一下祖宗。清朝历代皇帝都非常勤政

  • 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记载的98个不同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不实之处,三国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旷世奇作,是莘莘学子争相拜读的名著之一。虽然只是一本小说,不是史实。但罗贯中先生尊刘贬曹的的写作方式,却把三国时期的波澜壮阔描绘的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让人心驰神往,但老先生的这种写作方式,也确实让一些本该名传千古的名臣猛将埋没于冥冥众生之中,没有得到在当今的人民大众心中本该拥有

  • 明祖陵为什么会浸泡在水中 300多年后才知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祖陵,朱元璋,明朝

    祖陵,坐落于江苏淮安市盱眙县洪泽湖东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爷爷朱初一的衣冠冢以及爷爷朱初一的实际殁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创建明代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年1386年)在此处建祖陵,追封并葬其爷爷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第二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年1413年)明成祖又建棂星

  • 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宋朝

    《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早年的一段故事。大概故事情节是:当初,赵匡胤未发迹之前,人称赵公子,专好结交天下豪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个爱管闲事,又经常闯祸的人。先在汴京城打了御勾栏,闹了御花园,触犯了汉未帝,逃难天涯。后到关西护桥杀了董达

  • 明光宗朱常洛死于好色 等待20多年在位20多天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光宗,朱常洛,明朝皇帝

    话说宋高宗无子不得不从宋太祖赵匡胤远支的宗室中挑选出赵昚加以抚育。但他心有不甘,一面拖延着不立太子,一面服用壮阳药试图再次生育,可惜到底回天乏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高宗收养了整整30年的皇子赵昚终于被立为太子,皇室血脉得以延续。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五十六岁的老皇帝宋高宗赵

  • 中国称为九州的由来,古代九州都是现在的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九州由来,九州,古代九州

    中国之所以叫做“中国”其实是很早就有记载的,中国一词最出现于周代文献,当时的“国”代表的是城邦,而“中”的意思是指天下中央,所以古代的“中国”其实就是指的“中央之城”或者&ldqu

  • 时代决定官运:中国历史上两大清官的仕途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官,包拯,海瑞

    回答一个问题:都是历史上罕见的青天大老爷,为什么的命运不像那么惨兮兮的?之前没细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把两个“青天”放一起,还真是诶包拯的官运比海瑞好得太多了。包拯(9991062)和海瑞(15141587)都是古代官场晚出道的典型。前者虽然28岁就中了,但为了尽孝,十年后才步入

  • “玉册””是皇权象征,有玉册才算名正言顺的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玉册,唐哀帝玉册,唐朝皇帝

    隋唐洛阳宫遗址中国古代皇帝的登基和即位都是国家政治生活和宫廷中的大事。下面要介绍的国宝,就是皇帝即位时的一个凭证。故事就让我们从十几年前中国的一次考古大发现说起……1990年,在河南省洛阳市的一处工地,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座埋藏在地下的隋唐洛阳城宫城。洛阳城宫城,出土了大量

  • 赵州桥:心中的神桥在60年前就已经彻底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州桥

    桥,在中国的文学里是多么不可或缺的意象。桥连接着岸与岸,衍生出多少爱恨情仇,上演着邂逅与别离的剧情。“灞桥杨柳年年恨”是数不尽的离愁,“二十四桥仍在”是国破家亡的物是人非,“牵牛织女渡河桥”是记忆中瑰丽的神话传说…

  • 北宋靖康之耻的真相 赵宋立国一开始注定的恶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靖康之耻,宋朝,北宋,金国

    史家对异族灭掉中原王朝,通常用“之变”或“之乱”来称呼,比如“永嘉之乱”、“靖康之变”。“靖康之变”算是汉族历史上最耻辱的灭国了。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沦为阶下囚的情况并不罕见,汉献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