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长子,唐朝高宗时期废太子
李忠(643年-664年1月6日),字正本,唐高宗李治庶长子,母亲是李治的一位姬侍,宫人刘氏(史书称之为“刘宫人”)。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生下了李忠。由于柳奭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相继向高宗请求立李忠为太子,于是在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立9岁的李忠为太子,六年为他元服。然而不久后就将他贬为梁王。显庆五年,废为庶人,迁徙至黔州。麟德元年,李忠被赐死,年仅二十二岁。
当时王皇后无子,她的舅父中书令柳奭劝说皇后收养李忠为太子,因李忠母亲地位低贱而没有答应。之后,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上疏高宗,请求立李忠为皇储。永徽六年,王皇后被废,立武昭仪为皇后。这时,武皇后生子李弘已3岁,礼部尚书许敬宗按照武后的要求上书皇帝立李弘为太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李弘立为太子,将李忠贬为梁王,授梁州都督,又转任房州刺史。自显庆年间起,高宗患风疾,朝廷事务全部委托给武则天详决,时称“二圣”。
李忠被废后,眼见宫廷风云变幻,时常害怕遭来杀身之祸,又常做恶梦,有时身着妇人衣服以防刺客行凶,还经常占卜问卦以备不测。事情败露后,于显庆五年高宗将他贬为庶人,流放黔州,囚禁在李承乾的流所。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上官仪、王伏胜被诬陷谋反问成死罪,许敬宗等人诬告李忠为同谋,被高宗赐死于郁山。初葬今保家镇陈园村。第二年,太子李弘上表请求将李忠收葬昭陵,高宗准奏。神龙初年(公元705年)追封李忠为燕王。现陈园村留有李忠墓遗迹太子坟。
李孝唐高宗李治次子
李孝的母亲也是李治的一位姬侍,史书称之为“郑宫人”。史书关于李孝的记载非常少,只知道是其于麟德元年暴毙而亡,而他的突然离世,应该和武则天也有很大的关系。
李上金唐高宗李治三子
李上金的母亲是宫人杨氏,最初被封为杞王,之后因为武则天从中作梗,被外放,一直担任地方官,没有参与朝政。公元690年,受到武则天的指使,武则天侄子武承嗣污蔑李上金谋反,最后李上金被处死。
李素节唐高宗李治第四子
李素节生性聪明,非常受到高宗的喜欢。一开始他领雍州牧。后来他的母亲萧淑妃被武则天杀死后,李素节被贬为申州刺史。666年高宗下令,以李素节长年患病为理由,不再召唤李素节入京朝见。李素节因此知道武后猜忌他,因此作《忠孝论》来表明自己无罪,但这引起武后对他更加愤怒,将他流放到鄱阳。678年任命他为岳州刺史,此后又多次迁徙。690年遭诬告,被勒令入京,在龙门驿被缢死。以庶人礼被埋葬。
李素节的儿子中,九个年长的儿子李璟、李瑛、李琪、李琬、李瓒、李玚、李瑗、李琛、李唐臣全部被杀,四个年幼的儿子李琳、李瓘、李璆、李钦古被发配到雷州关押。唐中宗复位后他被恢复王位,他的儿子李瓘继承其王位。
当初,武则天还不是皇后,与李素节的母亲萧淑妃争宠,相互谮毁。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立为皇后后,萧淑妃被武则天谮毁,幽禁侮辱而被杀。李素节尤其被武则天嫉妒并时时向唐高宗进谗言,调任为申州刺史。
乾封初年(666年),唐高宗下敕:“李素节既有旧疾病,宜不须入朝。”但李素节实际上并无疾病。李素节自己因长久未去朝见,于是写了《忠孝论》来表意。当时王府会曹参军张柬之便暗将《忠孝论》进上,武则天见了,更加不高兴,诬陷李素节受贿,降封鄱阳郡王,还是在袁州安置。仪凤二年(677年),禁锢终身,又改迁到岳州安置。
永隆元年(680年),转任岳州刺史,后又改封葛王。武则天临朝,又晋封许王,任舒州刺史。天授年中(691年),他与泽王上金同被诬告,追赴京都。临启程时,李素节听有遭丧哭啼的声音,他对左右的人说:“病死都难得到,何须哭!”行至京都南龙门驿,被缢死,时年四十三岁,武则天命令以庶人礼安葬。唐中宗即位后,追封许王,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以礼改葬,陪于乾陵。
李弘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所立的第二位太子
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将在感业寺为尼的武则天重召入宫,封为昭仪。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在宫中诞下长子李弘,是为高宗第五子。由于王皇后没有子嗣,当时的太子是高宗的庶长子李忠。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废王皇后和萧淑妃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李弘由此成为高宗的元子(嫡长子)。同年,李弘与胞弟李贤被进封为亲王,李弘为代王。显庆元年(656年),高宗诏令废黜太子李忠,改立四岁的代王李弘为皇太子。
李弘幼为储君,深得父皇宠爱与重视。高宗曾对侍臣称赞太子:“十分仁孝,接待大臣符合礼节,从不曾有过失。”李弘早年向郭瑜学习《春秋左氏传》,读到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的故事时,忍不住掩书叹息:“这种事为臣子的不忍听闻,圣贤经典应该记载垂范后世的好事,为什么要记载这个?”郭瑜回答说:“孔子写《春秋》,善恶之事都加以记载,是为了褒扬善行以劝谏大众,贬斥恶行以告诫后世。书写芈商臣的恶行正是令其罪恶遗臭万年。”太子又说:“这种事情,不仅讲不出口,听闻也不忍心,请让我改学别的书。”郭瑜闻言称赞太子仁德,随即改授《礼记》。
李弘做太子期间以仁德著称。当时朝廷大量征兵,那些逃亡或者期限内没有报到的士兵会被处死,家人也要充官。李弘为此上书进谏:“臣听说军队征兵,但凡没有及时报到的全家都会被牵连,有的甚至没被断罪就被囚禁,人数众多。但当中有因为疾病才逾期不到,或者途遇山贼、渡河遭难、畏惧逃亡、身负重伤等多种情形,军法却要连坐他们的亲属。(臣认为)军法该兼顾实情,如果不是战死就被定罪或者备注逃亡,并牵连他们的家属,实在(有冤)值得同情。臣希望可以修订法律,以后家中有士兵逃亡,也不用受连坐之罪。”高宗批准了请求。
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年仅二十三岁,死因颇受争议。高宗为此悲痛不已,破例追赠太子李弘为皇帝,谥号“孝敬”,以天子礼仪葬于恭陵。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
神龙初年(705年),唐中宗李显为孝敬皇帝上庙号为义宗。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李隆基依照旧礼撤销义宗庙号,复用孝敬皇帝谥号祭祀。
李贤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所立的第三位太子
唐章怀太子李贤(655年1月-684年3月),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系高宗时期所立的第三位太子,后遭废杀。后唐睿宗追加李贤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著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今已佚失。永徽五年十二月(655年1月),李贤出生于父母祭拜昭陵途中,不久封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做其侍读。长大后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父皇喜爱。
上元二年(675年),李弘和李治以及武则天巡游洛阳期间,竟然暴毙而亡。而他的死因也充满争议,后世大多认为李弘是被母亲武则天所毒杀,李贤继立。为太子期间多次监国,得到朝野内外称赞。李贤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调露二年(680年),李贤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遣酷吏丘神勣赴巴州校检李贤居所。丘神勣至巴州拘禁李贤,逼令自尽,终年二十九岁。
李贤为太子期间与武后关系紧张。当时有个术士明崇俨深得高宗和武后信赖,曾对武后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武后第三子)貌类太宗”,又言“相王(武后幼子)相最贵”,李贤听闻后深感厌恶。当时皇宫中有流言说李贤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李贤顿生疑虑,感到恐惧。武后又送《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李贤,以责备他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还曾亲手书信斥责,李贤越发感到不安。
章怀太子李贤墓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的主要陪葬墓之一,位于陕西乾县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在1971年,当时咸阳考古队在乾陵附近进行考古,可是没想到的是却意外挖出了章怀太子墓。在考古过程中专家发现章怀太子墓已经遭到过盗墓贼的偷盗了,而且破坏的还是蛮严重的,为此当时考古专家在得到上级批准之后就开始对章怀太子墓进行抢救性挖掘了。虽然说章怀太子墓被盗了,但是仍然还是出土了600多件文物,其中大部分都是陶俑,比如武士俑、侍女、陪臣等等,真的还是美轮美奂的,不得不感叹大唐时期的那种艺术造诣。
章怀太子墓壁画也是目前已发掘的唐墓中保存最为完好、内容也最为丰富的墓葬壁画之一。从规模来说,其墓葬从墓道入口至墓室后壁总长7l米,在墓道及墓室壁上共绘有54幅壁画,约四百余平方米。全部壁画大体上是依唐代皇宫的布局,分为三个部分:在墓道绘制的是表现皇宫外皇室生活的内容;以过洞表示皇宫的数重门,绘有门禁、仪卫等表示墓主身份的礼仪性配置的壁画;甬道和墓室绘有表现宫廷内皇室生活内容的壁画。据考古工作者勘察,章怀太子墓壁画共进行过两次绘制,第一次是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李贤以雍王身份迁葬时绘制的,第二次是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追封李贤为章怀太子,其妃子房氏与其合葬时重新将甬道以后的壁画进行了绘制。揭取时两重壁画的痕迹仍十分明显。章怀太子墓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可说是全方位地层示了唐代皇室成员的生活场景,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同时,这些精美的壁画又向人们展示了唐代画师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将近一千三百年前中国已高度发展的绘画艺术水平。
《客使图》位于章怀太子墓道中部东壁的,高204厘米,全长275厘米。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是专门负责接待外宾的部门)官员,均穿着初唐时期的朝服,头戴笼冠,身穿阔袖红袍,白裙曳地,腰系绶带,手持笏板,足登朝天履,呈三角状站立。三人气度沉稳,雍容自如,神情肃穆,面面相对,似乎正在商讨事宜。后面三位,为首一人秃顶,浓眉深目,高鼻阔嘴,身穿翻领紫袍,腰间束带,足穿黑靴,推断应是来自东罗马的使节。中间一人面庞丰圆,须眉清晰,朱唇,头戴尖状小冠,冠前涂红色,旁边加插鸟羽,身穿宽袖红领白短袍,下穿大口裤、黄皮靴,推断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国使节。最后一位头戴翻耳皮帽,圆脸,身着圆领黄袍,腰间束黑带,外披灰蓝大氅,下穿黄色毛皮窄裤、黄皮靴,应来自我国东北靺鞨族。这三位使者均躬身,毕恭毕敬,谦卑的神情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
客使图表现的是什么场景,有的学者认为《客使图》是描绘李贤丧礼中前来谒陵吊唁的蕃邦客使,也有的学者认为《客使图》所表现的不是谒陵吊唁,而是反映李贤健在时的活动场景。
唐中宗李显擅自做主,将李贤的墓,葬在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旁边,被亲娘逼死的李贤一定不愿意,他的心理阴暗面一定比天还大。
果然,倒霉的事情随后而至,随着唐朝灭亡,群雄争霸,刀兵四起,李贤的墓也不知道被哪伙盗墓贼给盗了。墓中的宝贝、棺椁和随葬品被窃一空,可恶的盗墓贼,竟然连外面6个小龛内不重要的瓷器,都全部砸碎,可见陵墓被破坏的程度,有多严重了。
从1971年7月开始,陕西省的文物部门,对墓道全长71米,6个便房,还有前后墓室的章怀太子墓进行了保护性的发掘。
发掘中,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虽然盗墓贼将这座大墓盗窃一空,可是有一样极其珍贵的宝贝,盗墓贼却没有动,这件东西就是墓道上的壁画。
经过专家对这座古墓壁画的研究,他们在《狩猎出行图》上,发现了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秘密都是什么?
1、壁画上李贤骑的马是走马,马走的侧行步
在《狩猎出行图》的画中有一位身穿深蓝色圆领窄袖衫,马鞍为红色的骑行者,专家认为他就是墓主李贤,为什么这样说呢,从他坐骑迈着的侧行步就可以看得出来。
我们知道,马在奔跑的时候,马背是剧烈起伏颠簸的,这让骑行者很不舒服,而一旦马匹经过特殊训练,就可以达到颠簸不大,平稳如同行舟的“走马”的状态。走马的马不是奔跑,而是左边的前后蹄同时先抬起,接着右边的前后蹄接着抬起,快速的落地抬起,马匹呈现一种快步奔走的状态,而这种走马的姿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踏飞燕的铜雕。
可见能骑乘“走马”的人,身份定然是尊贵。换句话来说,这匹走马上坐着的人,除了李贤,不会有别人。
2、猎豹和猞猁都在大唐出现
在历史的书籍中,有记载:猎豹曾经在唐朝出现过。在《狩猎出行图》上,李贤侍卫乘坐的两匹马的马鞍后,就铺有圆垫,一个垫子上立着猞猁,另一个垫子上蹲伏着猎豹。
很显然,如果不是实景作画,任何画工都不可能将猞猁和猎豹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这副壁画,对古生物的研究,唐朝的民俗,还有狩猎的场面复现,都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壁画上李贤的脑袋不见了
在这幅壁画上,走在狩猎侍从前面的李贤的脑袋不见了,这绝对不是画工的疏忽,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李贤的颈部有被利器铲过的痕迹。
很显然,盗墓贼进入陵墓后,他们怕壁画上的李贤记住他们的模样,就动手借助利器,铲掉了李贤的头部,由此可见,不管盗墓贼多么穷凶极恶,他们的心里也是极度害怕的,毕竟他们干的就是伤天害理的事情。
也许当时的画工,落笔的时候,只是想着赚来一定的润笔费,然后养家糊口,他们没有意识到,后代的人们,正是通过他们的画笔,详实地了解、知悉了当时的风俗世情、典章制度以及思想观念。而我们现代人,通过壁画,能够目睹千年前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又是何等的机缘与幸运!
章怀太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为知名而又身世悲惨的皇太子。论出身,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皇帝的儿子,他的同母长兄虽未即位,死后却被追尊为“孝敬皇帝”,两个弟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妹妹是权倾一时的太平公主。可以说,李贤生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皇权家庭里,这也注定了他必将卷入政治斗争而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李显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所立的第四位太子
七子李显。李显是武则天的第3个儿子,李治的第7个儿子。相对于他的6个哥哥,李显还算比较幸运,毕竟还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比较悲剧的是唐中宗李显没有死在自尽心很毒辣的母亲的手里,反而死在了自己的女人韦皇后手里。公元710年,韦皇后想要效仿武则天称帝,暗中毒杀了李显。
李旦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所立的五位太子
李旦是武则天的第4位儿子,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王爷。在前期的宫廷斗争中,李旦大智若愚,不贪恋权力和皇位,远离政治漩涡,懂得保存自己,最终免遭武则天的毒手。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韦皇后,恢复唐朝,同时登基为帝。公元716年,李旦病逝,成为李治8个儿子中唯一没有死于非命(善终)的一位。
武则天有多少个孩子?武则天的子女
武则天一共有七个子女,其中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以及一个义女。具体子女信息如下:
1、长子:代王李弘,后立为太子,死后追谥“孝敬皇帝”。
2、次子:潞王李贤,李弘死后立为太子,死后追谥“章怀太子”。
3、三子:唐中宗李显。
4、四子:唐睿宗李旦。
5、长女:安定思公主,早夭,后追封安定公主,谥号“思”。
6、次女:太平公主,名不详,现有人根据《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7、安定公主,唐高祖李渊女,武周代唐后改号延安大长公主,赐姓武氏。
武则天的生平事迹:
武则天自名武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武则天的其他家庭成员组成:
1、始祖:姬武,周平王少子。
2、八世祖:武念,北魏归义候。
3、七世祖:武洽,北魏晋阳公。
4、六世祖:武神龟,北魏祭酒。
5、五世祖:武克己,北魏大中正、司徒,越王长史。
6、高祖父:武居常,北齐镇远将军。
7、曾祖父:武俭,北周永昌王洛议参将。
8、祖父:武华,隋朝东都丞。
9、父亲:武士彟,官至荆州都督,武则天称帝后,追封为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
10、母亲:杨氏,一说名牡丹,号太真(一作贞)夫人,封荣国夫人,九十二岁逝世。
11、长兄:武元庆
12、次兄:武元爽
13、姐姐:武顺,即后来的韩国夫人。死后追封郑国夫人。
14、妹妹:名不详,嫁郭孝慎。
武则天一共有几个女儿和几个儿子?
武则天有几个孩子?
武则天一共生了几个孩子?
武则天生了几个孩子?
武则天有几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武则天有几个孩子?
唐朝武则天有几个孩子?
武则天有几个亲生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