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早期庙号的严谨 说说汉朝皇帝庙号的追加和删减

早期庙号的严谨 说说汉朝皇帝庙号的追加和删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664 更新时间:2023/12/27 1:29:43

在隋唐之前,庙号是对一个帝王功绩的肯定,“有德者有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能获得庙号的,所以帝王都以获得庙号为荣。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对于礼制十分严格,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终西汉一朝,只有四位皇帝获得庙号,东汉更少只有三位。为了保证庙号的含金量,西汉还废掉了三位皇帝的庙号,东汉则废掉了四位。

为什么西汉王朝十四位皇帝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呢?其实西汉皇帝有庙号的还更多,不过被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给取消了,也即只有以上四位皇帝的庙号得到后世的承认。

西汉四个帝王有庙号,西汉包含两位少帝和一位废帝,合计十四位皇帝,仅高帝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四人获得庙号,分别是:高帝刘邦庙号“太祖”,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武帝刘彻庙号“世宗”,宣帝刘询庙号“中宗”。

除了太祖刘邦,武帝刘彻,文帝刘恒,接下来的就是汉宣帝的中宗皇帝了。即使像汉景帝这样发扬“文景之治”的贤君都没有在死后获得庙号,一个皇帝要想得到庙号,首先德行要能服人,其次文治武功里必须有其一建树,才能享有庙号。所以西汉众多皇帝中,只有四位皇帝享有庙号。在庙号的追封上,西汉朝廷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要求,也即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其中,刘邦称太祖是没有争议的,而之后的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则是由治理天下之德,帮助西汉走向了强盛,所以获得了带有宗字的庙号。

东汉三个帝王有庙号,东汉包含两位少帝,合计十四位皇帝,仅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三人获得庙号,分别是:光武帝刘秀庙号“世祖”,汉明帝刘庄庙号“显宗”,汉章帝刘炟庙号“肃宗”。

综合“录取比例”只有四分之一,为什么不“扩招”呢?因为庙号授予的标准太高,两汉时期一般只授予以下四种皇帝:

第一类:开国之君。一个王朝的开国之君,无疑地位是最重要的,他如果没有庙号,岂不逆天?

第二类:嫡系转移之君。古代宗法制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理论上保证了嫡系一脉,是永不断绝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假如嫡系断绝,也会以过继宗子的方式续上。可事实上,总会有特殊情况发生,导致嫡系断绝。

比如诛灭诸吕后,嫡系从汉惠帝一脉,转移到汉文帝一脉。靖难之役后,嫡系从朱标一脉,转移到朱棣一脉。这种情况没法过继,直接以武力的方式终结了嫡系,承认了庶系转嫡系的合法性。

如此一来,由庶系转移嫡系的第一位皇帝,就必须以尊崇的地位,宣示其皇位的合法性,他通常会被授予庙号。

第三类:突出贡献之君。这个比较好理解,每个王朝走向鼎盛,都与一位或几位杰出的帝王有关。不过,什么叫“突出贡献”,其标准很含糊,由此也会引来争议,比如汉武帝,一会儿讲他。

第四类:中兴之君。王朝发展到中阶段,大多走向衰败,甚至面临灭亡的危机。这时候如果出现一位再造河山,重振雄风的大有为之君,他通常有资格获得庙号。

按照这些标准,一般情况下,一个王朝只有四位皇帝有资格获得庙号。两汉时期皇帝驾崩后,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讨论,才能获得庙号,甚至有的皇帝,获得了庙号又被取消。

庙号不同于谥号,谥号每位皇帝都可以获得,不想要都不行,因为谥号有表扬也有批评。庙号则不同,它只授予政绩非常突出,对历史有重大贡献的帝王。只是后来金字招牌被滥用,越来越不值钱,到最后跟谥号一样,是个皇帝都能获得。

1、汉高帝刘邦,庙号太祖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于秦末乱世之中建功立业,与项羽分庭抗礼,重用大将军韩信,尊重有才能的张良,萧何等人,一举开创了四百年的大汉天下,他亭长出身,深知民间百姓疾苦,秦末暴政他深受其害,他不得举起反叛的大旗,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承袭了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废除了秦朝严苛的刑法,以霸王道杂之的方法治理天下,同时鼓励老百姓生育,把良田分给百姓,扩大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抑制商业。刘邦创建的大汉帝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刘邦这种流氓地痞能当皇帝在历史上开了个恶例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对于刘邦这位西汉的开国皇帝,其庙号是“太祖”,而不是“高祖”。但是,因为刘邦的谥号高皇帝,也即因为谥号和庙号的混用,促使刘邦被后人称之为“汉高祖”。但是,实际上,作为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这和之后的唐高祖李渊是不同的。

刘邦的准确称谓应该是“太祖高皇帝”,可以叫作“汉太祖”(庙号)或“汉高帝”(谥号),不能叫作“汉高祖”。可是司马迁就这么叫了,后人也只好将错就错,跟着这么称呼了。

2、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

汉文帝是西汉王朝第三位帝王,他即位后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社会阶级矛盾严重,贵族奢靡之风不绝,贫苦百姓则食不果腹,文帝轻徭薄赋,大兴农桑,改变社会风气,鼓励农民耕种,提倡节俭,自己亲力亲为,就连为自己修建陵墓也禁止铺张浪费,对太子刘下诏,要求薄葬,一改皇帝风光大葬的习俗,巩固国力,与民生息,抚平大汉多年来的战争创伤,开创“文景之治”,为国家积累财富,为汉武帝争霸四方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去世,其庙号为太宗,谥曰孝文皇帝,是为汉太宗。

西汉除了刘邦,刘恒获得庙号最无可争议。一方面他开创了文景之治,让汉帝国走向了富强,政绩突出,另一方面,他以庶系取代嫡系,是后续皇帝合法性的代言人,所以,他必须有庙号。

明嘉靖年间的大礼议,嘉靖帝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升格为“成祖”,并确认他“万世不祧”的地位,其意义跟汉文帝一样,都是为了宣示嫡系转移的合法性。

3.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有争议)-前87年3月29日)

汉武帝刘彻是可与秦始皇并驾齐驱的千古一帝,他果断放弃和亲匈奴的国策,对匈奴作战主动出击,大胆启用奴隶出身的卫青,霍去病为大将军,他首先命令卫青收服河套地区,为决战匈奴做出准备,而后一举击败匈奴,使得漠南再无匈奴王庭,他亲率十八万大军北巡,他要实现他四海臣服的终极梦想,他先后收服南越地区,闽越和西南夷,而后他命汉军水陆并进,一举灭亡了朝鲜半岛的卫氏朝鲜,并在朝鲜半岛设置郡县,把这些地方都划归大汉版图,开辟丝绸之路,颁布太初令,兴太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下轮台罪己诏,公开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这在皇帝里面是第一个,也为后世做出表率。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汉武帝获得庙号争议最大!

当初,汉宣帝要给曾祖刘彻上庙号,博士夏侯胜提出反对意见,他说,武帝虽然有征伐四夷,开疆拓土之功,但是却“无德泽于民”,把老百姓盘剥得叮当响,整个帝国都从民富国强,衰弱到破产边缘,汉武帝民贼独夫国库空虚为搜刮财富敲骨吸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死亡上千万有何意义。所以,他没资格获得庙号。

一位大臣,如此直言不讳地公开批评先帝,可见当时庙议制度的严格。可是夏侯胜的眼睛,只盯在了庙议本身,没看到汉宣帝“借死人抬活人”的政治意图,即他要通过给汉武帝上庙号和祭祀,宣示他才是嫡系,汉昭帝其实是庶系,他的皇位得来,比汉昭帝还要合法。

这就注定了夏侯胜的反对必然遭到打击,汉宣帝以“大逆不道”之罪,将夏侯胜逮捕入狱。在汉宣帝近乎霸道的操作手法下,刘彻“违规”获得了“世宗”的庙号。

4.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

汉宣帝刘询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他在牢狱中长大,生活于民间,深知百姓疾苦,深知官场黑暗,登基之后励精图治,治理官场贪污腐败,严明执法,他遣十六万万兵马攻打匈奴,并且节制乌孙骑兵五万攻击匈奴,发动对匈奴大规模的骑兵之战,匈奴无力抵抗大败而归,而后他彻底降服匈奴,让匈奴俯首称臣,并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西域的广袤土地正式归属中华,自此之后匈奴不在成为汉朝的隐患,汉宣帝大力整饬吏治,抑制土地兼并,发展经济,稳定物价,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开创了西汉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昭宣中兴”,而且现在史学界也把汉宣帝时期称之为西汉最发达最鼎盛的时期,汉宣帝刘询不愧于中宗的庙号。

公元前60年,匈奴内讧,汉宣帝派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史料记载郑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曰‘都护。”

在打击匈奴上,汉宣帝一改汉昭帝时的防御政策,采取了和汉武帝一样的主动策略,但他的这种主动并不是只去打击,而是武力和和谈并用,文德与武道齐抓。

此后匈奴内讧加剧,五单于争立,后发展成了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两部对立争雄的局面。汉宣帝乘机扶立呼韩邪单于,呼韩耶单于感其德,于公元前51年来长安向汉宣帝称臣。

之后汉宣帝又派赵充国平定羌乱,把现在青海东北部纳入帝国的版图,使河西走廊不再是一条长带,而是与其他大汉国土连成一片。

由于汉宣帝知人善任,宣帝一朝也与汉武帝时期一样人才辈出,在汉宣帝的领导下一起谱写了“昭宣中兴”的光辉时代。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是为汉中宗。

汉宣帝刘询的庙号,基本上也是无可争议。可能有人要说,“昭宣中兴”,汉昭帝的地位应该比汉宣帝重啊,怎么汉昭帝没有庙号呢?

一方面汉昭帝执政时间太短,且皇权事实上掌握在霍光手中,另一方面,汉宣帝的整治作为,也远远高于汉昭帝。此外,还有一个很无奈的原因,汉昭帝绝嗣了,后代怎么评选,没人替他说话,甚至都他被汉宣帝悄悄归入庶系。

这四位帝王无不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他们开创了盛世,为后世君主做出表率,其他皇帝如汉昭帝刘弗陵,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虽然也曾拥有过庙号,但是都不被后世所承认,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立庙号,可见在后世人们心中,西汉的这四位皇帝的功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原先汉朝皇帝的庙号如下: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最初提出给汉宣帝加庙号的是王莽。《汉书·平帝纪》:“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尊孝宣庙为中宗,孝元庙为高宗,天子世世献祭。”经过王莽的主张,立汉宣帝庙号为中宗,汉元帝庙号为高宗。

汉景帝为何没有庙号

估计汉景帝看了后辈那些被轰下饭桌的子孙,忍不住感慨:还不如不上桌呢!

有人可能说,“文景之治”是中国帝制时期的第一个盛世,作为开创者之一的汉景帝,他的功绩难道还不够资格获得一个庙号?

1.从汉景帝在西汉的地位上看,他只能比功绩

按照两汉获得庙号的四个标准,开国之君、嫡系转移之君和中兴之君,这三类他都挨不上边。所以,他只能角逐“突出贡献奖”。

可是“突出贡献奖”这东西有点模糊,很难界定,竞争很激烈,总不能有点贡献就颁奖吧?所以,他只能与他爹、他儿子,一对一PK。

2.从功绩角度,他很难超过汉文帝和汉武帝

如果单论“文景之治”的成果,汉文帝是开创者,汉景帝是继承和发展者,缺一不可。可事实上,如果单论“文景之治”,我认为汉文帝也很可能失去庙号,汉文帝的庙号获得,“嫡系转移”与“突出贡献”兼而有之,甚至前者的作用,要远大于后者。

汉武帝的两面性很突出,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其弊政也是醒目的。不过,汉景帝这类皇帝,在历朝历代都不缺,而汉武帝则是“绝品”,他对历史的贡献率,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前面讲过,汉武帝还有一个汉景帝不具备的优势:汉宣帝需要抬高汉武帝为他站台,汉景帝则没有这个价值。有时候辅助价值,反而起到主导作用。

3.士大夫阶层恐怕最不喜欢汉景帝这类君主

其实,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给汉景帝上庙号的动议。汉武帝估计难度太大,没提出,大臣们更是不愿意提,因为汉景帝恐怕是最不受他们欢迎的皇帝。

汉景帝有一个最大的诟病:为人太过冷血,甚至阴险。太子刘荣之死,太尉周亚夫之死,晁错之死,还有吴国太子、栗妃等人的结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阴冷的汉景帝。

有人说,汉武帝不同样冷酷无情吗?不一样,汉武帝像虎狼,他的无情你可以看得见,汉景帝像毒蛇,他的阴险见不得光,让人讨厌。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汉武帝,你可以恨他,但你会有痛快淋漓的感觉;汉景帝呢,你会有一种离他越远越好的感觉。

西汉被废掉庙号的三位皇帝

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被取消。相当于上了酒桌,又被轰下去了。

1.汉元帝被取消“高宗”庙号

王莽执政期间,兴建了明堂,在明堂落成典仪上,宣布给汉宣帝刘询和汉元帝刘奭同时加庙号,其中汉元帝庙号“高宗”。

不过,东汉皇帝光武帝刘秀,在建武十九年宣布汉元帝庙号名不副实,予以废除。其实,刘秀登基后,为了自己的合法性,还认汉元帝为父,把自己“夹塞”进了嫡系。可在议庙号时,还是把“爹”赶下了饭桌。

2.汉成帝被取消“统宗”庙号

汉成帝和汉平帝的庙号,也都是王莽执政期间加上的。很显然,以汉成帝和汉平帝的功绩,实在没资格获得庙号,王莽此举大有糟蹋金字招牌的嫌疑。

3.汉平帝被取消“元宗”庙号

汉平帝九岁登基,十四岁驾崩,大权都在王莽手中,他的“元宗”与汉成帝的“统宗”,都被刘秀废除。

东汉初年为确立国家祭祀系统,议及西汉诸帝的庙号问题时,光武帝刘秀批准将元帝的庙号高宗、成帝的庙号统宗、平帝的庙号元宗去掉,最终只保留了高、文、武、宣四帝的庙号。分别为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以上四位,皆经过刘秀的正式认定。

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在王莽乱世时,耗费了十二年之久才恢复了汉室天下,建立了东汉,在位时建立了“光武中兴”的盛世,东汉共持续了一百九十五年,历经了十四位帝王。东汉时期的皇帝,有很多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还有的刚出生就夭折了。虽说一共有十四个帝王,但是真正统治的没有几个人,这其中甚至只有七个人死后才有庙号。

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东汉四位被取消庙号的皇帝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的“穆宗”、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的“恭宗”、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的“敬宗”、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的“威宗”,到了汉献帝的时候,大臣们还上书说有四位皇帝是徒有虚名,应该废了他们的庙号,汉献帝也允准了大臣们的建议。

第一位则是汉和帝刘肇,他是东汉时期第四任皇帝,汉章帝的第四个儿子。公元82年的时候,汉章帝废黜了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而刘和帝登基的时候还太小,一直是窦太后掌管着朝堂。窦太后听政只是一时的策略,但是到了刘和帝成年之时,窦太后的势力已经很广泛了,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刘和帝的皇权。窦氏的独权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终于在公元92年的时候,刘和帝联合重臣,一起清扫了窦氏的势力,赐死了窦氏一族。重新掌管权势的刘和帝开始亲政,每日都上朝听大臣们的上书,亲自批阅奏折,对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还广纳贤臣。此时的东汉越来越强大,被世人称作“永元之隆”,但是天妒英才,汉和帝还很年轻便去世了,去世时才二十七岁,庙号为穆宗,所有美好的局势也就终结了。

第二位则是汉安帝刘祜,他是东汉的第六位帝王,他原本只是诸侯的儿子。由于汉殇帝早夭,所以刘祜才能够称帝。但是刘安帝在位期间,一直都受制于邓太后,没有办法依照自己的内心行事,一直到邓太后去世后,刘安帝才开始掌权。但是刘安帝对于宦官太过宠信,依靠宦官的势力打压邓氏外戚,大臣们纷纷有了意见,再加上外患不断,边境民族多次谋反窜乱,东汉朝堂内外混乱,导致元气大伤,逐渐走向衰败。公元125年的时候,刘安帝身患重病,不治身亡,庙号汉恭宗。

第三位是汉顺帝刘保,他是东汉的第七位皇帝。汉顺帝的政权是依靠宦官的势力得到的,所以在他登上皇位后,对宦官十分的宠信,事事顺从。而且汉顺帝的性情柔弱,长此以往,手中没有实权,朝中大权全都掌握在了宦官和外戚梁氏手中。从此汉朝政治出现腐败的情况,百姓民不聊生,而汉顺帝对此视若惘然,完全不采取行动,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公元144年,汉顺帝去世,庙号为汉敬宗。

第四位则是汉恒帝刘志,东汉末年民间发起了黄巾起义,自此天下大乱,刘恒帝在位的时候,极大的打击了读书人,没有人想要支持他。而且刘恒帝还是个好色之人,后宫佳丽数不胜数,甚至还公开卖官,打着充实国库的旗号,这样的帝王在历史上也是特令独行的。从那以后皇帝和大臣之间也不再团结,东汉政权遭到了极大的大将,诸侯大臣也纷纷痛骂刘恒帝,可见他在大臣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公元167年,刘恒帝去世,庙号为威宗。

东汉的立国基础大多是依靠豪强地主,所以从东汉初年开始,皇帝们在位都致力于抗衡外戚,上述说到了四位皇帝也不例外。东汉的皇帝之中,除了上面四位名不符其实之外,也就只有开国皇帝刘秀、汉明帝刘庄以及汉章帝刘炟此三人有庙号了。

汉朝(西汉和东汉)拥有庙号的七位皇帝

最终: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可见早期皇帝干得合格才有庙号,但是皇帝基本都有谥号,所以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就是XX帝。

更多文章

  • 70年来中国女性服饰变迁史:你的时尚都是爸妈玩剩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女性服饰变迁史,中国服饰变迁史,中国人穿着

    20世纪的中国人生活水平经历冰火两重天,49年后经历过各种政治运动,中国人的穿着一度灰暗,在改革开放后不断提高,当我们翻开一张张老照片时,不禁感叹:变化真大啊!那些承载着历史的老照片,不仅记录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记载着女性服饰的花样变迁,呈现出一个时代的光彩风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老照片中,见证中

  • 12幅地图展示汉末群雄并起 三国鼎立统一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鼎立,三国

    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外戚专政,宦官专权,战争持续数十年,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发动起义,起义军头缠黄巾,成为黄巾军。为镇压黄巾起义,政府号令各地召集义军。董卓,曹操,刘备,孙坚等都参与了,镇压黄巾军,黄巾起义以后,大将军何进与宦官斗争失败

  • 大唐盛世到底有多辉煌?梦回大唐朝的无限遐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大唐盛世到底有多辉煌

    在公元626年~755年,中国步入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现在也一直在说盛唐。在那个时期,中国的国门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打开,因为各种农业手工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当时在世界上已经是独霸一方,吸引了欧洲非洲等的很多国家前来朝拜,进贡,希望中国能够和他们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也带动他们国家的发展。看看唐朝的盛世有多辉

  • 西夏王陵:带你了解神秘的西夏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西夏王陵,西夏

    西夏的乾祐元宝铁钱西夏灭亡时,西夏王陵也遭到了蒙古军队的毁灭性破坏,以至于这些陵墓的建造年代一直无法得到确认。1972年,北京五四大街(沙滩)红楼图院图博口业务组办公室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正式作出挖掘西夏王陵的决定。负责人王冶秋对前去参会的宁夏有关人员提出,挖掘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宁夏回族自治区展

  • 隋朝不是二世而亡吗?实乃共有7个皇帝4个傀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朝皇帝,杨坚,杨广,杨侑,杨侗,隋朝末代皇帝,隋朝,杨政道

    公元581年,北周权臣杨坚替代了静帝宇文阐(杨坚:本来不想当皇帝你们非选我就勉为其难下),接管了宇文氏的江山。北周亡、大隋兴。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继唐朝的大一统王朝。隋朝开始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其嫡次子杨广承继帝位,是为

  • 中国历史上83个王朝的国号都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国号,王朝,朝代,83个王朝

    中国历史悠久,自秦朝大一统至清朝灭亡,共出现过九个大一统王朝。分别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有五十多个小王朝。当然,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也是统一的王朝。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中国总共有83个王朝,559个帝王,其中帝397个,王162个。人们对于如此繁杂的大小王朝为了记忆清楚,总

  • 崇祯皇帝身后风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崇祯皇帝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北京的风水山“景山”的前生今世叫煤山与煤无关),时年三十三岁。前夜周皇后在坤宁宫悬梁自尽,崇祯挥剑杀死了幼女昭仁公主,长女长平公主右手被斩断昏死过去。袁贵妃自缢的时候绳索断裂,崇祯冲上去补了三剑,所幸

  • 北宋的东京是如何没落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东京,都城,开封府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鼎鼎大名的北京、南京那西京又在哪?有人说是在西安东京呢?在日本日本东京,图byLucava▼如果我说东京在河南你相信吗?开封:我就是东京!读过《水浒传》的人都晓得这本书是“起于东京,收于东京”在我国的历史上确实有东京这座都城存在但它可不是现今的日本东京而是默默

  • 开封从世界最繁华的城市变成中国最没落的古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开封,古都,八大古都

    虽然对开封老城的陈旧早有耳闻,但从火车站出来,抬头看见一排低矮的小平房时还是略感吃惊。我们依照地图的指引,朝城市中心的鼓楼走去,一路上竟没看到超过十层楼高的建筑。主街两侧的房子打理得还算整洁,很多还特意修造了仿古的屋檐。但这些怀旧的饰物也仅仅是装点门面而已,随便一条小巷走进去,哪怕是在热闹的鼓楼商业

  • 以匈奴人的角度看,汉匈决战为什么会提前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匈奴,汉朝,少数民族

    汉匈之战对于任何一个读史的人而言都不陌生,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遭遇白登之围开始,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130年之久。其中的高潮部分无疑是武帝时期与匈奴爆发的战略决战,然而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多半是站在汉人的立场书写的,如果跳出这种固定思维,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再来解读的话,会不会有什么不同?接下来就请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