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北京的风水山“景山”的前生今世叫煤山与煤无关),时年三十三岁。前夜周皇后在坤宁宫悬梁自尽,崇祯挥剑杀死了幼女昭仁公主,长女长平公主右手被斩断昏死过去。袁贵妃自缢的时候绳索断裂,崇祯冲上去补了三剑,所幸未伤及要害。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为何死前杀了众子女妃嫔?癫狂过后,崇祯恢复了一个父亲的理智,命心腹太监将三位皇子乔装改扮送出宫去。
崇祯恐怕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特殊的地位,死后也不得安宁,围绕着谥号、三位皇子的下落,居然引出一场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的政治风波。
谥号之争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上午大顺军进入紫禁城,围绕崇祯帝的下落,城内谣言纷起,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的尸体。生性鲁莽的权将军刘宗敏命人把崇祯夫妇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强令京师百姓观看,以正视听。
崇祯的尸身以发覆面,一只脚赤足,衣衫零乱,尸臭四溢,状况惨不忍睹。陈列三日后,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将二人葬于昌平银泉山田贵妃的墓中。虽是亡国之君,却少不得有一番盖棺定论,大顺政权在《永昌元年诏书》中评价道“君非甚暗”。四月三十日,大顺军退出,五月初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占领了无人管理的北京。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多尔衮深知若想稳定政权必须要安抚人心。从五月初六日开始,命前明在京官员为崇祯哭灵三天,既然设灵祭祀,牌位上就必须要有谥号了。前明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以“怀”为崇祯的庙号,以“端”为谥号,合称“怀宗端皇帝”。根据帝王谥法,“怀”表示“执义扬善、慈仁短折”,“端”表示“内外宾服”。但根据惯例,亡国之君绝无庙号,因为国祚断绝,宗庙无存,谁来祭祀?多尔衮对这些繁文缛节还不十分了解,于是一干前明故臣在“怀宗端皇帝”灵前真真假假地哭了三天。多年后渐悉中原文化的顺治皇帝恍然大悟,降旨取消崇祯的庙号,并改谥号为“愍”,此后的清代官方出版物上一概以“愍帝”称呼崇祯。
崇祯身亡的消息四月中旬才传到南京,各派势力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即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帝立刻表示不承认“怀宗端皇帝”的称谓,重新定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不想立刻遭致文士反对。“思”字是蜀汉后主刘禅死后的谥号,用于殉国的崇祯帝极为不妥,最后定为“毅”,再无争论。
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黄道周、郑芝龙等又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了南明的第二个政权隆武王朝,于是再次折腾起崇祯来,改庙号为“威宗”,称之为“威宗烈皇帝”。但隆武政权存在的时间更短,地域更小,只限于东南沿海一带流传。不可思议的是后世那些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人士,居然为了“毅宗”还是“威宗”争论不休。
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获得如此之多的美好字眼,即便如此,明朝的遗老遗少依然不依不饶,曾在崇祯朝出任过大学士的文震孟之子文秉专门撰文指出:“先帝以两宫毕命后始自为计,义也;初拟从权,徐图后举,既慨然知天命之不可争,不难身殉以谢天下,智也;业已身殉尤日不敢终于正寝,礼也;从睿殉难合乎天理大道,仁也。夫当变起萧墙,祸介俄顷,而仁义礼智俱全而无失焉?可不谓正乎?”谥号应为“烈宗正皇帝”,一时间广为流传,崇祯不再是那个悭吝成性、犹豫不决、视民如草芥的亡国之君了,而是合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的完人。
同崇祯帝幸存的几个皇子在后来掀起的政治波澜相比,谥号之争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真假太子
崇祯和一后二妃生育了七子六女,到“甲申之变”时尚有三子二女。多尔衮将长平公主送到外祖父周奎家恩养,十六岁的太子朱慈烺(汝何故生我帝王家?明末太子朱慈烺下落之谜)、十三岁的三子定王朱慈灿和十二岁的四子永王朱慈焕乔装改扮后被送出宫去。
护送太监将三位皇子献于李自成,钭猿珊艽蠖鹊胤馓又齑葻R为宋王,朱慈灿和朱慈焕也被封为公爵。从王朝更替的角度看,三位皇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战利品,对安抚民心,招降明朝官员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太子的存在也是一柄双刃剑,大顺政权在北京的一个月中多次发现传单,称“东宫已称帝,灭贼有期”,太子朱慈烺的名号俨然已经成为反对大顺政权的旗帜。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大军征讨吴三桂。在军中除了带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之外还带上了三位皇子,显然将他们视为要挟吴三桂的人质。大顺军惨败于一片石,吴三桂发出檄文,要求归还太子和二位皇子,却只字不提父亲吴襄。可见当时太子政治价值之大。
四月三十日,大顺政权撤出北京,其后兵败如山倒,在庆都、真定两次大败,元气大伤。民间都认为太子死于乱军之中,弘光政权还正式为三兄弟进行了祭奠,但实际上三兄弟居然分别逃脱出来。太子朱慈烺一路乞讨回到北京,意欲投奔外祖父周奎,不想被拒之门外,旋即被捕获。前朝太子的出现,无疑是个巨大的隐患,无论是谁都可以打出拥戴太子的旗号反抗清朝,而名正言顺的太子必定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多尔衮刚刚颁布优待前明各藩王的诏令,以示“宽仁”,如何自食其言将太子置于死地?于是导演了一出认真为伪的闹剧。
十二月初,多尔衮命令周奎带着长平公主和见过太子的大臣来辨认,周奎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兄妹如何不相识?长平公主开始说是真的,被周奎打了几记耳光后便不敢再开口了。太子身边的几个太监都说这个太子是真的,当晚便暴亡,大臣们却异口同声说太子是假冒。甚至连太子的老师内阁大学士谢升也信誓旦旦说太子是假的,朱慈烺对他说:“某年某月某日,先生讲《孟子》时说过某事,现在还记得吗?”谢升实在无法回答,只得狼狈不堪地退下。
民间百姓果真以太子的旗号聚众起义。山东东阿地主祁八联合秀才杨凤鸣等人聚集千人起义,一举攻占东阿县城,给清政府发出通牒,要求“还我太子殿下”。尽管此次起义须臾便被镇压,但多尔衮在如此刺激下更加紧张,对凡是坚持太子是真的一律处死,其后“假”太子也被处斩。高压之下,一场认真为伪的风波才算平息。
南明弘光元年,北京的太子事件刚刚平息下来,南京又冒出来一个“太子”,事情更加曲折,风波之烈,甚至直接影响了南明政权的存亡。
三月初,前明鸿胪寺少卿高梦圮在从北京南下南京的路上遇到一个少年自称是东宫太子朱慈烺,高梦圮没见过太子的面貌,听此人大谈宫中往事朝廷秘闻,还真是难辨真伪。朱由崧大为吃惊,太子来到南京,自己的皇位如何维持下去?刚听到这个消息,朱由崧就对马士英说:“朕将何以自处?卿等细细查辨。”潜台词昭然若揭。
马士英协同大学士王铎、蔡亦琛以及皇亲国戚会同九卿科道的官员对少年辨别真伪。南明的大臣中见过太子面容的并不多,只有刘宗政、李景琏两个翰林远远的见过太子,都觉得这个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一些,哪有年轻人无端变矮的道理?朝臣们疑心顿起,问了一些宫中内情,回答也多有谬误,但此少年态度傲慢,凡是朝臣认为谬误之处,都是答以“尔等宵小懂得什么?”一时还真是很棘手,被激怒的大学士王铎大声说了一个“假”字然后拂袖而去,马士英立刻推波助澜,诸位大臣一致认同这个南来的“太子”是假冒。
一番审讯,这个少年叫王之明,是万历朝驸马王蕊的侄孙,家住保定府高阳县,听说太子下落不明,突发奇想假冒太子之名希冀富贵,所谓宫中见闻多半是听家里老人和父亲在朝为官时的朋友说的,还有一些就是道听途说。此事在民间搞得沸沸扬扬,弘光帝朱由崧特意把审讯记录刊刻出来颁行天下,以正视听。但民间和各地官员早对朱由崧的横征暴敛极为不满了,各式各样的谣言立刻满天飞,尤其是一些手握重兵早已蜕变成军阀的驻镇大将出于各自的目的,认定朱由崧是故意以真为伪,屈打成招,大逆不道。皇帝遇见兵有理居然也说不清,只得把王之明关在狱中,期望慢慢解释,以安抚各位军队首领。
不料多铎大军攻到了长江北岸,此时驻扎在武昌的大军阀左良玉自称奉了“太子朱慈烺”的密诏,借口救护“太子”,率二十万大军顺长江东下,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要攻入南京诛杀奸贼以清君侧。弘光政权顷刻瓦解,五月初十,朱由崧弃城而逃,南京的一些百姓拥着王之明到南明故宫的武英殿即位登基,希望他能率领南京军民抵挡住清军,这个王之明的确无赖,第一件事居然要选秀女,到五月十五日城破,小冒险家王之明死于清军的刀下。
神秘的朱三太子
“三太子”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趣,太子是储君,属于唯一法定继承人,何来序列?
民间弄不清皇子的排名,更弄不清皇子的姓名,只知道按照皇家取名字的习惯应该叫朱慈什么的,于是乎便给朱三太子取了很多名字,影响比较大的叫朱慈璊、朱慈英等等,最靠谱的叫朱慈炯,根据明代皇室给子孙起名沿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做偏旁以示朱明王朝执掌乾坤经天纬地的规矩,崇祯的男性子侄辈的名字中必然会有个“火”字做偏旁的字。
顺治八年,一个自称是永王朱慈焕的年轻人被抓获,根据他的口供说是随着大顺的败军流落到荆湘,后来自己流浪到江南,本想找前朝的故宫要些盘缠,没想到这里曾闹过有人假冒朱三太子的骗局,被当作骗子立刻扭送官府。根据陆邱先生所著的《畿言》一书记载,这个年轻人对宫中往事能说得八九不离十,对一些宫殿也很熟悉,对宫中太监、宫女的生活也颇有些了解,很难想象是凭空捏造或是听说的,很可能是真正的永王朱慈焕。他在出宫时已经十二岁,完全可以有深刻的记忆,押送北京之后下落不明。但这只是一家之言,并无旁证。
顺治十二年,有个叫朱周稘的书生自称“朱三太子”,在苏北组织反清活动,事败遇害。顺治十三年在直隶真定有一个破产商人自称“朱三太子”朱慈煷,搞庙会招揽香火钱,香客可以按照未来光复明朝的官职相应的价码来捐献香火钱,一年后原价退回。按现在的说法是典型的招摇撞骗非法集资,结果骗局还没来得及搞大,两个花了几两银子的“未来”的七品“县令”在大街上因为争抢道路大打出手,下场自然是随同朱周稘一起被处死。
引起全国轰动的“朱三太子”案发生在顺治十六年,一伙江湖无赖以朱三太子朱慈英的名义几乎骗遍了大半个中国,这伙骗子分工明确,开口就能让人平步青云做清朝的官,而且大多是盐道、粮道、工部、吏部等肥缺,半年间骗了七万余两银子,朝野轰动。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叛清,落第秀才杨起隆自称“朱三太子”密谋在北京起事,成为仅次于“三藩”首领人物的的特级通缉犯,被称之为“朱三太子案”。
康熙十八年,清朝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新化抓获一名还俗的僧人,自称崇祯之子定王朱慈灿。当时就连许多明朝遗臣对这个名字都并不熟悉的情况下,一个游方僧从何以得知?而此人不仅知道朱慈灿,而且还知道朱慈焕和太子朱慈烺以及夭折的几个皇子的名字和排序。反复强调自己是定王,并非太子,不能僭越太子名号。对于他的皇子身份真伪问题,康熙轻描淡写的“推测”道:“彼时朱慈灿年纪甚小,乱军中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无疑是否定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
随着清朝统治的和缓,康熙二十五年之后“朱三太子”已经鲜有所闻,崇祯帝幼子永王朱慈焕竟然奇迹般地幸存下来。朱慈焕不仅尚在人世,还繁衍出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康熙四十七年,一场意外使年过古稀的朱慈焕再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上,并随同他的家庭惨遭灭顶之灾。
“甲申之变”后朱慈焕流落到安徽凤阳时偶遇一位姓王的明朝给事中,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王给事收养了他,为了掩人耳目,按照凤阳王姓的家谱取名王士元,让他随同自己的几个子弟读书。朱慈焕十九岁时王家突遭变故,朱慈焕再度流落江湖,几年后,他娶了胡姓女子为妻,落户浙江余姚,在家开设私塾。
朱慈焕隐约对密友透露出其非同一般的出身,这种爆炸性的消息更大范围流传开来。在浙东有位念一和尚,在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岚山起事。凭此传闻号称自己拥戴着崇祯之子,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就这么阴差阳错的搅在一起。
康熙四十七年,念一和尚被捕,四月在山东汶上县躲避了两年多的朱慈焕被官府抓住,和念一对质,两人素昧平生如何认得?朱慈焕一口否认参与谋反,他对主审的官员说:“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九月,五位大学士在审讯后结案由张廷玉书上奏称:“王士元自认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崇祯的第四子根本没有在崇祯十四年死去,这是明末清初各式各样的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而明朝亡国六十余年,就算有当年的小太监还留在清宫,那最小也要七十多岁,怎能根据童年的模样来辨认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的相貌?康熙为了显示他的宽仁,特旨改凌迟处死为斩立决。
至此,崇祯的子孙俱已不在人世,再也不能被人奉为反叛的旗帜了,民间再也没有“朱三太子”统领大军的消息了。可谓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明亡后为何“假朱三太子”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人们渐渐适应了大清朝的存在,可人们还是对朱三太子情有独钟,并以朱三太子的名义进行各种起义。
生在皇家,虽然可以过着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的生活,可但凡和“皇家”扯上关系的人,无不过着钩心斗角的累心生活。而且一旦皇权败落,甚至亡国,这些曾经的皇家人下场没有几个是好的。
从明朝亡国太子的悲惨命运中看得出,皇太子与王朝的命运联系的是多么紧密。一旦亡了国,不管愿意不愿意,皇子的命运只能是死!
亡国太子
就在那一夜,大明朱家的天下改朝换代,朱家的孩子们死的死、散的散。
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进北京之前,崇祯皇帝朱由检把三个儿子叫到了身边。想着大明几百年基业要毁在自己的手里,看着还都是孩子的三个儿子,崇祯帝心里相当不是滋味。他教育自己的儿子说,你们赶紧跳命去吧,找个乡下地方,做小老百姓吧。以后的生活要小心谨慎,遇到做官的要叫老爷,遇到读书的要叫先生,如果你们能留条命,一定要记得给父母报仇!
送走了三个儿子,崇祯帝在后宫大开杀戒,还砍了女儿长平公主的手臂。宫中的太监宫女见皇帝都杀红眼了,四散逃命,只留下满身血迹失魂落魄的朱由检……
朱由检有七个儿子,可活下来的只有皇长子兼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永王朱慈炯、皇四子定王朱慈炤,逃出来的这三个儿子,似乎为日后的反清复明留下了皇族的血脉与希望。
太子朱慈烺被太监们护着冲出皇宫,躲在京城的某个角落里。两个弟弟则直接投奔了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侯周奎。按理说,周奎那可是大明宗室的至亲,见两位皇子投奔而来,应该想方设法保住他们才是。但这周奎可没顾及什么亲戚关系,竟然主动把两位皇子交给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太子朱慈烺随后也在农民军的搜捕中被捕。
为了给推翻大明王朝一个理由,李自成进北京后没有杀掉三位皇子,而是封太子朱慈烺为宋王,并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看管起来。可李自成在北京屁股还没坐热乎,吴三桂就把清军放进了山海关。于是李自成便马不停蹄去东征吴三桂了,还把三位皇子也带在了身边。要说打仗,三位皇子肯定不会,李自成带上他们也无非是想借大明皇子的名义招安吴三桂。
可吴三桂可没管什么皇子不皇子的,率军把李自成的农民军打了个落花流水,最终北京失守。在李自成西撤的时候,溃不成军的农民军自顾不暇,哪还顾得上三位前朝皇子啊,他们最终不知去向。从那以后,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就再也没在正史中出现了。
大清国的明皇子们
朱家的三位太子在正史中消失了,却在野史中“活跃”起来了。
顺治元年(1644年),前明朝太监常公公家有人拜访,他一看吓了一跳,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前明太子朱慈烺。常公公不敢也不愿意收留这个烫手的山芋,直接把他带到了周奎那里。
周奎一看到朱慈烺,大呼:“这是谁家的孩子啊?”周奎难道不认识自己的外孙?当然不是,其实周奎一见面就认出来了,只是他不能承认。在周奎家休养的长平公主听到消息,从内室跑了出来,一见弟弟就大哭起来。周奎见状,只好认下了朱慈烺。
朱慈烺从小过的是前呼后拥的生活,让他在周奎家夹起尾巴做人,那怎么可能。人前人后的,他总是指使下人干这干那的,还总是把前明太子的身份搬出来。当时已经改朝换代了,周奎本身活得就小心翼翼,再加上收留亡国太子,这要是让大清朝廷知道了还得了?于是忍无可忍的他派人把朱慈烺赶出了家门。
朱慈烺也是个情商不高的主儿。想他自己这种特殊身份,没人愿意收留,还不赶紧跑,结果他在周奎的门前骂起街来。周奎的家人可能素质也不怎么样,竟然与朱慈烺隔着大门对骂起来!结果双方的争吵把满清官兵招来了,一听说这有明朝太子,官兵连忙把朱慈烺押走了。周奎见朱慈烺被带走了,这可是大祸临头啊,连忙上书多尔衮说这个人是个假太子。
在多尔衮看来,这人就算是个真太子也必须让他变成假的。大清刚刚占了别人家的地盘,前任地主的儿子就回来了,再加上大清国是满族人建立的,汉族人相当不服,这个太子的出现,不是正好给了想恢复大明江山的人一个旗号?所以,这个太子必须是假的。
虽然大家的目的不同,可手段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极力否认这个太子的身份。
在朱家亲属、大明宫人以及前朝官员的辨认下,人们“一致认定”这个太子是假的。当然,就算有人认为是真的,多尔衮也让他们永远闭上了嘴。
对朱慈烺的审理,在刚刚建立的大清朝臣民中引起了骚动。毕竟人们对前朝还是感情很深的,他们希望前朝的太子能够继位,甚至有些百姓直接造反,要求清朝官员放还太子,并还朝大明!多尔衮一看,这太子案不宜再拖,于是在第二年处死了假“太子”,匆匆了结了这件“太子案”.
北京的太子案刚结案,“太子”又在南方现身。当年北京沦陷后,明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拥戴藩王朱由崧建立了王朝,并“定都”南京。这时朱慈烺又出现了。这位朱慈烺的出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当年李自成的农民军失败后,朱慈烺从乱军中逃了出来,并在苏杭一带活动。另一种说法是,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仆人偶然结识一位少年。晚上就寝时,仆人发现这位少年的内衣上竟然有龙纹,一问才知道这位就是明朝太子朱慈烺。
太子出现后,当时由朱由崧建立的南明政权面对的也是要证实这太子是真是假。朱由崧想,我刚刚当上皇帝,这正宗的太子就出现了,我这皇上当得倒名不正言不顺了,所以,太子必须是假的。
可就在这时,明朝太子出现的消息被南京的老百姓知道了,人们纷纷要求朱由崧退位,还朝政于太子。本来朱由崧建立的南明政权就根基不稳,现在又跑出来一个太子,虽然被朱由崧认定是假太子,却无法服众。
就在南明朝庭为朱家太子闹得乱作一团的时候,南京数百名百姓砸开监狱,救出了朱慈烺,并拥立他为皇帝。可惜这位朱慈烺只做了五天皇帝,就被攻入南京的清军给抓住了。清军押解刚当上皇帝的朱慈烺和那位刚被赶下皇位的朱由崧回到北京,随后被一起处死。
神出鬼没的朱三太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人们渐渐适应了大清朝的存在,可人们还是对朱三太子情有独钟,并以朱三太子的名义进行各种起义。
这些打着“朱三太子”旗号造反的人自称朱慈焕,这是怎么回事呢?皇三子明明是朱慈炯。
其实朱由检的第三个儿子是永王朱慈炯,而朱慈焕是他的第五个儿子,只是朱慈焕在五岁时就夭折了。由于明崇祯帝七个儿子三个早夭,只剩下长子、三子、四子、五子,而五子朱慈焕又与四子同岁,人们习惯称其为“朱三太子”.
朱慈焕死前,突然对在床边的崇祯皇帝说:“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要让他的儿子们都死掉。”九莲菩萨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也就是崇祯的太奶奶。崇祯皇帝一听这话,认为朱慈焕不是凡人,就封他为“玄机慈应真君”.起义军正是看中了朱慈焕“非凡人”的身份和他在民间的蛊惑力!
顺治十二年,有个叫朱周稘的书生自称“朱三太子”,在苏北组织反清活动。
顺治十三年,在直隶有位破产商人自称“朱三太子”,搞庙会招揽香火钱,香客可以按照未来光复明朝后的官职相应价码捐献香火钱。
雍正七年,有个叫李梅的人站出来说朱三太子没有死,而是辗转流落到了海外。当时的广东总督派人捉拿李梅,可李梅不知所终。
在此之后,浙江、广西,甚至越南、吕宋都有朱三太子的身影出现。康熙末年,台湾朱一贵发动起义,也是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
而据传真正的皇三子朱慈炯当年逃出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流落到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并在那里出家当了和尚。朱慈炯长大成人后,在云游浙江时遇到一位胡先生。胡先生很欣赏朱慈炯的才华,让他还俗并把女儿嫁给了朱慈炯。此时的朱慈炯只想做一个普通人,并不想反清复明为父母报仇。
虽然朱慈炯心无旁骛,可造反者需要一个一呼百应的旗帜。在宁波绍兴一带有一股反清力量,就打着明皇子的旗号发动起义。清朝派兵镇压,并在江浙一带抓住了朱慈炯。虽然此时的朱慈炯已经七十多岁了,也没有什么造反的证据,可为了稳定大清,朱慈炯一家三代全都被处死了。
时刻改变自己
有的时候觉得人类有些奇怪,大明朝的臣民对腐朽的明朝统治都肯定已经是恨之入骨了,否则也不会李自成一挥手,那么多农民军跟着走。可当大清朝推翻了这个让人痛恨的朝代以后,却又有那么多人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前面的反抗是顺潮流之势而为,而之后的起义造反似乎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了。
大到人类,小到个人,发展的历程无不是经历了破旧立新,然后才获得了重生与发展。就个人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这些曾经引以为豪的优点可能就变成阻碍自己前步的缺点。如果我们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势必被前进着的历史所遗忘。
虽然改变很痛苦,但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世界。改变自己不是让自己成为无本之木、毫无主见的人,而是说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目光不能只停留在现在,更要放眼未来,并为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