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庙号

庙号

  • 漫谈中国帝王的庙号和谥号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6 8:46:24阅读:3220

    图:漫谈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和谥号此为“道光皇帝”的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道光”其实是其年号话说自春秋以来,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

  • 中国古代仅有一位庙号为“圣宗”的皇帝有何功绩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3 3:07:43阅读:4428

    如今我们提起中国皇帝,一般不会直呼他们的名字,而是称呼他们的庙号和谥号。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一般对国家有大功的王,就会被追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当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

  • 并不是任何皇帝都有庙号谥号 干得及格才有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5 22:45:16阅读:3909

    读中国历史,常会看见某某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等等,古代皇帝的称号可真多。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帝、乾隆帝,我们称呼这些鼎鼎大名的皇帝的时候,所用的称号也是不同的。秦始皇是帝号、汉武帝用的是谥号、唐太宗、宋太祖用的是庙号、康熙帝、乾隆帝用的是年号。我们今天先来说说庙号和谥号这两个

  • 奇葩的一朝三祖兼论古代中国一些奇葩的庙号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1 16:54:43阅读:1616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开国皇帝被尊为太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将基业继承发扬光大者有大功业者被尊之为太宗如汉太宗唐太宗明太宗(明成祖是嘉靖另上的庙号)。而拨乱反正对基业又再造之功的帝国可称之为世祖如汉世祖光武帝元世祖忽必烈……最初并

  • 历史上多以谥号或庙号称皇帝 但清朝为何用年号?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8 15:57:22阅读:3296

    为什么历史上大多以谥号或庙号称皇帝,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但清朝皇帝多以年号称呼,如顺治、康熙、雍正?其实不是,从明朝开始就是这样了,比如洪武、景泰、嘉靖、万历……明代以前,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年号多达18个。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有一段情节表现武则天衰老,就是说

  • 原先干得好才有庙号 西汉只有四位皇帝配享庙号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5 22:04:26阅读:148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有很多的封号,像庙号、谥号、年号等等,其中年号是汉武帝时期才由汉武帝首创,汉武帝也是第一个有年号的皇帝,而庙号是后世的子孙给前朝的皇帝上的尊号,在商朝时期就开始有,然而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就废掉了,始皇帝认为后世议论前世皇帝是不忠不孝的行为,但是到了汉朝这项制度又重新启用,然

  • 谥号的来历规则:历数中国历代皇帝谥号大全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1 3:11:30阅读:4663

    谥号(读音:shì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

  • 无知编剧害死人:古装剧中常识错误活人见到鬼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9 3:31:49阅读:288

    没文化真可怕啊!中国的电影电视剧,一直充斥着大量的历史剧。然而,由于编剧或原著常识的缺失和制作的不严谨,不少历史剧播出或放映后都引起过不少争议,甚至犯下不少低级错误。孝庄说出了在她死后才被追认的谥号,而且还是简称,想想不寒而栗。是的,你没有看错。彪悍的孝庄太后,非常凶残地说出了上面的那句台词。这句台

  • 庙号最多的皇帝:怀宗?思宗?毅宗?威宗?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30 5:38:48阅读:1660

    怀宗?思宗?毅宗?威宗?崇祯帝朱由检的庙号竟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清晨,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时年33岁。上午,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紫禁城。二十二日,崇祯的尸体在煤山被发现。权将军刘宗敏命人把崇祯夫妇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陈尸示众。陈列三日后,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

  • “汉高祖”不是庙号也非谥号 刘邦正确庙号“汉太祖”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6 18:55:59阅读:692

    把刘邦称作“汉高祖”大概是最普遍的历史常识了。在网络很多人追问这些问题:汉高祖是庙号还是谥号?汉高祖年号庙号谥号?汉高祖是庙号吗?汉高祖的庙号?汉高祖刘邦的庙号?汉高祖谥号?汉高祖是谥号吗?对于历史略知一二的人,觉得“汉高祖”不是刘邦的庙号就是谥号了。

  • 中国皇帝的帝号漫谈: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的区别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5 21:39:20阅读:4763

    众所周知,除了名字之外,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皇帝还拥有多种称号帝号,比如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等等。一则在封建社会,帝王乃“九五之尊”,因此,他们的名字是不准直“呼”或直“书”的,必须找个替代词,这即是所谓的“避

  • 中国皇帝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0 16:35:12阅读:3035

    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现就所知,将四者来龙去脉略加辨析考述,以飨读者。一、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

  • 中国古代帝庙号 有称“祖”有称“宗” 依据是什么?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9 10:40:01阅读:357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

  • 中国历史上庙号为“中宗”的皇帝 谁是真正的中兴之主?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1 22:20:49阅读:3201

    中宗是帝王庙号之一,一般来说,能上庙号中宗的帝王都是中兴之主,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九位帝王的庙号为中宗,现在来看看是哪九位帝王,这九位帝王是否真的中兴之主呢?商王太戊像一、商王太戊太戊,生卒年不详,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雍己之弟,商朝第九位君主,在位75年(不知真实性大不大),是商朝在位时间

  • 清朝皇帝显其尊奴才化 谥号缠足纱布般又臭又长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1 15:48:33阅读:1062

    显尊是清朝皇帝的一个突出特点。历代汉族皇帝尊显的手段他们全部继承了下来,例如,住富丽堂皇的宫室,禁止官民房屋门户及院墙盖黄绿瓦。自称“朕”,去某地叫“幸”,有时还用“狩”、“巡”。他们统治天下是&ldqu

  • 同一个皇帝有不同的称号: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5 4:12:09阅读:3396

    我们在看历史书或者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时,经常会看到皇帝的各种称号,明明是同一个皇帝,却有很多种叫法,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皇帝的各种称号。一、庙号庙号是商朝传下来的制度,庙号就是皇帝死后放在太庙里祭祀的时候牌位上特起的名号,本来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进太庙的,所以皇帝未必都有庙

  •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7 10:43:01阅读:4185

    1945年日本投降后,满洲国皇帝溥仪在关东军的协助下准备从沈阳逃到日本,但是在机场却被苏联红军俘虏,随后被带到苏联。1950年,溥仪被押解回国。随后在旅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被毛泽东特赦为全国政协委员。红色中国成立后的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

  • 中国皇帝的代名词: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30 16:10:22阅读:3814

    当我们在读历史相关书籍的时候,总是会看到什么帝、什么宗、什么年间……之类的字样,如果我们是一个历史的初读者,可能会被这些文字弄得动晕脑胀,我们总是想,直接写这些皇帝的名字不好吗,直接写公元多少年,多清楚,一目了然,偏偏弄得咬文嚼字的。我们就来说说这些帝啊、宗啊、祖啊、帝啊

  • 皇帝的称呼: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5 2:50:39阅读:823

    对皇帝的称呼不是小事,既不能直呼其名,又要威风便捷地被提及。这在古代士大夫那里,一直是一件头疼的事。于是,庙号、谥号、年号、尊号被发明出来,用于称呼皇帝。皇帝活着就叫天子、皇帝、上、皇上、陛下,死后就看年代了:远古时代,黄帝、炎帝都不是追号,这些是根据他们的特点称乎他们的。再后来尧以后,则称呼名字。

  •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30 23:12:00阅读:2437

    一建武十九年宗庙礼议与“四亲庙”问题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割据势力利用当时人心追念汉德的思潮,或拥立刘氏宗室为主,或立西汉帝庙以为号召。刘秀为了获取舆论、道义上的优势,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自称是西汉高帝九世孙。东汉自建国伊始,就以西汉王朝法统上的继承者作为立国的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