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城防不住北方骑兵,为何中国各朝仍要修建?

长城防不住北方骑兵,为何中国各朝仍要修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809 更新时间:2023/12/4 22:42:46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从战国到明朝,众多中原王朝坚持着修筑长城的“接力赛”。

而好事的文人曾写下“唯见长城外,僵尸乱如麻”的“反诗”,清朝康熙帝也曾叹到“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长城放在古代,绝对是一个劳民伤财的工程。然而却又是个很省钱的防御手段。

▲烽火预警,仅需约10小时就能将预警信息传递到1000公里外

明朝官员余子俊曾给成化帝算过一笔账。防御北元势力,维持北方常备八万大军,军饷、粮草和运费,一年总花费979万两银子,还需动用407万劳力。而修筑长城,就地取材,长城墙体乃至工费合算,每米也就0.16两,修筑起主战场河套地区的长城总造价也就不过16.3万两,非常划算。

▲长城依地势而建

而当我们翻开华夏战史,秦长城没能挡住冒顿单于下匈奴的勃勃发展;隋长城在突厥十万兵峰前宛如土墙;而“金界壕”更是在成吉思汗的铁蹄下被夷为平地。即便是修筑规模最大,最完善的明长城,好像也没能拦住鞑靼、后金的几次北京“郊游”。

▲被蒙古铁骑夷为平地的“金界壕”

这么看起来,长城似乎的确是古代封建统治者耀武扬威的“政绩工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难道他们都是傻子?一个劲儿地建长城,只为给后人留下笑柄?

非也!对于长城而言,国兴,则为万里藩篱;国衰,则为片面土墙。长城的建造实际上是中原农耕民族军事防御“实用主义”思想的充分体现。

▲楚长城遗迹,保存状况比较好

我们先来看看种花家的第一个长城“楚长城”。公元前656年,春秋霸王“一代目”齐桓公在打败楚国小弟蔡国后,率一帮诸侯进犯楚国。楚国使者屈完面对前者赤裸裸的军事威胁,单单用“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一句将对方“实力劝退”。

▲依托山势险要,楚长城阻挡齐军的“机械化”攻势SOEASY

▲知乎某灵魂画手画的长城对于军队机动作用的示意图

这里的“方城”便是楚长城,尽管如今早已因风化而残破不堪,但其依山而建,旁水而建的险势,使楚国能用轻而易举地挡住他国进攻。你齐国再屌,有再多的战车,也冲不过我天堑之上几米高的小墙啊,哈哈哈。

▲战国时期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其它诸侯也有样学样,兴起了第一波“砌墙”热潮,而时至今日,我们也依然能找到其遗迹。山东省有齐长城;陕西省有魏长城;辽宁省有朝阳市燕长城。可以这么说,中国长城最初的诞生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

秦朝建立后,匈奴实力比之前壮大了不少,经常南下掠夺物资。秦始皇显然不会坐视不管,公元前214年派遣将军蒙恬率大军北上。仗是打赢了,却发现无法将敌“有生力量”完全歼灭,无论攻退。

▲长城即能调动兵源

▲又能防御怪物?中国的北境长城

那怎么办呢?守!蒙恬将军直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加强整修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一方面成为了国家领土边界的象征,对于北方草原少数民族而言,无异于一道不可轻易逾越的心理界限;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军队的“战斗堡垒”,即是防线,也是进攻发起线。正所谓“汉承秦制”,汉朝最终在对匈奴的征服中,将以下两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终以和亲之事草草结尾的“白登之围”

公元前201年,汉太祖刘邦率32万大军在山西迎击匈奴,结果在大同遭遇“白登之围”,差点就被生俘。此役让充分让汉朝领教到了游牧民族骑兵的战斗力。想想,汉太祖登基时连拉车的白马都找不齐,攻守之势自然不言而喻。“惹不起,躲得起!”汉朝在通过和亲送钱缓解紧张关系的同时,也大修长城来保护边疆,利用长城的防御BUFF换来了“文景之治”。

▲长城基本决定了当朝的边界线

汉武帝刘彻即位,有了钱,刀磨亮了,自然有必要反击了,而这时长城的攻击BUFF也就有了用武之地。从公元前129年卫青首次北征,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决战”,汉军都是以长城为进攻发起线,从各隘口出发进击。

这个时候的长城,发挥着前进基地的作用,一来缩短汉军进攻和后勤补给的路程,避免车马疲惫。二来,也使汉军在大战后能快速撤退至关内,利用坚强壁垒阻止匈奴的追击,以求来日再战。这样完美的“战斗堡垒”,岂不美哉?长城对于汉朝最终取得汉匈战争的胜利功不可没!

▲汉宣帝时,匈奴最终归顺

到了隋唐盛世,长城的存在,对中原王朝取得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胜利同样起着决定性影响!唐初,突厥曾进兵离长安不过40里,多亏唐太宗李世民发挥“个人魅力”签下“渭水之盟”才得以打发。

▲巨唐:长城在手,天下我有!

如同汉朝一样,唐朝在这次危机后也在北方大修长城屯兵,也正是得益于汉朝的长城“航空母舰”使用经验,唐军的战果更加辉煌!数年之后,唐军从阴山隘口东进奇袭突厥,甚至活捉了其可汗,比汉朝更加快速地摆平了北方少数民族。

可以这么说,修长城乃是中原称帝的必刷“副本”!要想延续政权,就必须保证农业生产,要保证农业生产,就要巩固北方边疆,修长城,拒蛮鞑!

▲黑线为北宋边境,先前的长城全部在辽国境内图片来源:知乎蒋栋良

当然,也有列外,那便是我们的“挫宋”同学,连幽云十六州都丢了。地皮没了,自然也就没办法盖长城了。面对强敌,只能建“人墙”,北宋常年在边境屯兵百万,不过血肉之躯还是没有砖土“顽强”,花了大钱办了坏事。不然,金军南下渡过黄河时,数万宋军为何听得金军战鼓便落荒而逃,将汴京门户拱手让出?

▲挫宋:没了燕云十六州,我依旧是爸爸……们的儿子

失去了长城,中原王朝便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较量中失去了主导权,只能再苟喘残延中缓慢走向灭亡。

到了明代,长城的发展进入了最后的辉煌阶段。同样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武装力量的高机动性,以及常年征战的高成本,明朝最终选择修筑加强长城边防系统。不同于汉唐长城的重点防御修筑,明朝选择连片修筑,即通过长城边墙把各个边防隘口连接起来,总长度达到了惊人的8850公里!

▲是时候祭出大明专属“表情包”了!此图出自电视剧《江山风雨情》

不可否认,这样宏大的工程给明朝政府极大的财政负担,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明代长城在这样的高投入下,其带来的收益也更大!首先是军事上,明长城在建造细节上使用砖石铺砌,通常墙体高达4到6米,厚6.5米,且连片连续。“土木堡之变”后,瓦剌蒙古在进犯塞内时,面对长城,由于缺少器械技术,也只能“拆破边墙,数骑同入”地小规模破坏进入。

从战略角度看,明长城连片,成体系,网络化,九边重镇沿长城散布一线,相互声援,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版的“马奇诺防线”。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长城上阻击日军

记得有个古装电视剧中皇帝和大臣们讨论是否继续修建长城,有人说修长城没有用,因为每次游牧民族来攻击,都会被攻破,继续修建长城等于是浪费。

但有个大臣说:有了长城,游牧民族每次只能攻破某一处,我们到时候只需要应对一处便可以了。但如果没有长城,他们便想从哪里攻进来都可以……所以修建长城还是很有必要的!

▲明代边关防线图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是明英宗时的瓦剌蒙古,还是嘉靖年间的俺答鞑靼,还是崇祯时期的皇太极后金,虽然几次得以突入长城,但只能劫掠而无法立足。究其原因便是处于网络化的长城边防体系中,少数民族军队仿佛处于一张随时会被收口的“包围网”中。

同样,明代长城由于明朝商品经济的发达,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日益紧密的贸易关系,而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出了一项经济职能“经济封锁墙”。

▲雄武的明长城

边境黑市贸易的发展,使得可汗能用本地的骏马、皮草及牛羊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通过控制贸易,可汗能用这些在草原上罕见的商品,赏赐分发其下各地的头领来换得其对自己的效忠。

▲嘉峪关

因此,明朝在武力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同时,也靠长城拉起“经济封锁网”来打击工商贸易和走私,既能制裁游牧部落,又能维护封建经济。你们这些P民奸商私底下跨越边境荒漠,那朝廷给你们增加点“难度”,把关隘,堡寨用墙连接在一起,外加上烽火台的预警和巡逻,看谁还敢冒着杀头的风险来探路!

用长城制裁北方部落的效果的确显著,据《满文老档》记载,后金皇太极期间,由于明朝的边境封锁,绸缎,茶叶等物品价格飙涨,一度稀缺,打击了后金工商业发展。同时,长城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其不仅可以作为暗中损耗对手的“放血刀”,还可以成为政府财政新的“聚宝盆”。

▲宣府和张家口一起组成了北京的北大门防御从草原上来的敌人图片来源:知乎蒋栋良

明朝万历《宣府镇志》中就记载当时张家口“南京的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的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繁荣的贸易口岸,无疑为政府财政提供了非常可观的关税收入。

▲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随后攻入北京

而在南方,明朝建立了与长城边墙系统同样思路的“海禁”政策。清朝虽然也曾强盛过,但仍采取了闭关锁国策略,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强国。随着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敲开了闭关锁国已久的国门,使得中国开始了近百年的屈辱历史。

封建统治者们建造了2000年的长城,最终却没想到,真正的敌人竟然从海上来了。

标签: 长城修长城

更多文章

  • 故宫午门谁可以走?为何皇帝总说”推出午门斩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故宫午门,午门,午门斩首

    在电视剧中经常会见到“推出午门斩首”的台词,经过民间流传,午门成了处决死刑犯的场所,然而经过文史工作者的考证,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其实,斩首从来不在午门举行,这是怎么回事儿呢?1这要从午门的来历说起。午门是明清紫禁城的正门,即故宫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上。“午门

  • 亲历者揭秘冯玉祥驱逐末代皇帝溥仪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驱逐皇帝溥仪,末代皇帝,溥仪,冯玉祥,清朝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王朝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紫禁城,嗣后移居颐和园。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在北京紫禁城中仍留有清室小朝廷,废帝溥仪依然保持着帝王气派。冯玉祥从参加滦州起义时起,就一贯痛恨封建帝制。他认为,民国要与清朝决裂,不应该保留溥仪的小朝廷。1917年

  • 活了八十六岁熬成最长寿的公主 年老后贪心不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公主,秦鲁国大长公主,最长寿的公主

    公主作为皇帝的掌上明珠,生在帝王之家,当受天子宠爱,享尽荣华富贵。这样的公主是多数,只是她们的人生平淡,无甚坎坷无甚功德无甚作为,史书略记。记下的公主都事迹复杂,命运与政治纠葛太多,让人误以为“生于帝王家”是公主共同的人生遗憾和人生悲剧。确实历史上记载的公主的命运好的没有几个

  • 李氏朝鲜为何尊崇明朝?还将崇祯年号用了265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李氏朝鲜,崇祯,崇祯年号,年号

    说起年号,大家都不会陌生。我们常说的康熙、乾隆和雍正,其实就是一个年号。年号则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开始就一直在使用。不过,中国这些皇帝的年号,并不是一个皇帝,就只有一个年号。比如说,唐高宗一个人就有着14个年号。可是,到了明朝以及清朝的时候,就是一个皇帝大概就只有一个年号。尤其

  • 秦朝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两千年来寸草不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朝,秦直道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赵政(嬴政)无疑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尽管他在执政后期,因为追求长生梦想,以暴政压榨百姓,最终导致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便灭亡。但他在位期间,对后世作出的贡献,同样是不可抹杀的。秦朝的确是一个不一般的王朝,不仅修建了规模浩

  • 极简唐朝史(爆笑收藏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唐朝历史,极简唐朝史

    鉴于隋唐的历史经常摽在一起,所以先给大家链接一下极简爆笑版的隋朝史。没看过的朋友,先看那篇再看这篇,更过瘾。好了,赶紧来欣赏今天的爆笑唐朝史。好吧。坐观君承认一开始我也想歪了。你也是?先歇口气儿。然后接着唠。说了让你们别急,这就来了…好了,混子的爆笑大唐简史到此为止。

  • 把人当两脚羊的吃的是黄巢 十年吃掉三十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黄巢,黄巢起义,两脚羊

    当代学者易中天谈到他的《中华史》该怎么写的时候认为,“农民起义我一个不写,什么黄巢起义、黄巾起义、张献忠、赤眉军、绿林军起义我统统不写,”农民起义代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不知道;但至少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它是不代表的。所以,我对这事的评价不能过高。&ldquo

  • 极简隋朝史(爆笑收藏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隋朝,隋朝史,极简隋朝史

    隋炀帝究竟是什么样的人?隋炀帝究竟犯了哪些错?究竟应该如何评价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地缘政治意义究竟有多大?一起来欣赏那个短命的隋朝故事。

  •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个朝代? 18、67还是83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朝代,历史朝代,中国有多少个历史朝代

    也许你能随口背下中国历史朝代歌,但你能随口说出中国历史有多少个朝代吗?都说大禹开创了夏王朝,然而并无出土文物可以例证我们先来看一首经典的朝代歌,看看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朝代。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夏、商、西周、东周(

  • 古代的皇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称为“万岁”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皇帝,万岁,皇帝的称呼

    众所周知,“万岁”是古代对皇帝的专称,那时候如果有谁敢称“万岁”,就代表着他要造反了。不过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万岁”最初并不是皇帝的专称。1、“万岁”本是庆贺、祝福用词“万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