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惠帝司马衷为什么抱着嵇康的儿子嵇绍的血衣痛哭?

晋惠帝司马衷为什么抱着嵇康的儿子嵇绍的血衣痛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552 更新时间:2023/12/20 1:12:54

(《国家宝藏》中的嵇康)

(一)嵇康死也不辅佐司马家族

我们都知道,西晋竹林七贤之首嵇康是个性情中人,自由懒散,狂放不羁,嵇康有一儿一女,儿子便是嵇绍,历史上说他继承了父亲的容貌,相貌端正,气质出众,鹤立鸡群说的就是他。

嵇康虽然无欲无求,不喜欢当官,但性子该烈时还是得烈,连好友山涛要举荐他都被他写书面语绝交了。当时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司马昭三番两次想招揽他,却都是以热脸贴冷屁股结尾,司马昭深感脸上无光,于是结下了仇恨的种子。

嵇康这种类型的人,和他处得来的人会很欣赏他、称赞他,处不来的多半是要忌恨在心的,毕竟单就嵇康的才华也足以让人嫉妒了,比如一向和他有过节的钟会,趁着司马昭发怒时参了嵇康一本,导致嵇康四十岁时就被处死。

(司马昭)

嵇康死时,嵇绍还尚年幼,此前虽说着要与山涛绝交,但嵇康还是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可以看出,他心底里对山涛的为人还是很认可的。

(二)嵇绍欣然出仕,步步高升

嵇绍因为父亲的缘故,一直待在家中,这时已经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在位了,而山涛依然热心于举荐贤才,这次就很成功的将嵇绍给举荐出去了,嵇绍不仅入朝做了秘书丞,此后更是多次升迁。

对于此事历来素有争议,父亲嵇康被司马昭所杀,他儿子嵇绍却效力于司马昭的孙子司马衷,为什么嵇绍非但没有为父报仇,反而投身于仇人家呢?

(钟会)

这大概是他们各自不同的政治选择吧。

嵇康当初在《家诫》中也曾对嵇绍说过,要让他做个君子,以当时的价值观来讲,忠君爱国才是大义;并且嵇康死时嵇绍才十岁,我们也无法得知他与父亲的关系到底有多亲密,并且个人价值观也还未完善,而且在山涛这样的人的抚养下也不会给他灌输什么仇恨,可以说,算是各忠其君各司其职。

虽然如此,但嵇绍却也继承了父亲的良好品质,为人正直,德才兼备,在朝为官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上谏,坚持自己所认为对的事,这一点倒是和嵇康一样。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的司马氏三父子)

(三)辅佐“傻子”皇帝司马衷

此后嵇绍为侍中郎,为司马衷做事。

司马衷何许人也?他是满朝大臣口中的“淳古”,心中的傻子,关于他最出名的就是那句“何不食肉糜”,以及皇后贾南风了,那么这样一个大家公认的傻子又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

当初晋武帝司马炎选太子时有两个人选,一个是他的弟弟司马攸,二是太子司马衷。但晋武帝对司马攸有些历史遗留阴影,当初司马昭立太子时,司马攸的声望就在晋武帝之上,只是败在了晋武帝是嫡长子这一点上,于是晋武帝对此耿耿于怀。

而现在到了他立太子了,满朝大臣还是全站在司马攸这边,可以说是历史重现了;而另一边,司马衷是皇太子,直系子孙,皇家一直都对皇位的继承顺序很是注重,当然晋武帝一直犹豫不决还有个原因,毕竟傻儿子司马衷他也知道什么德行,重要的是司马衷的儿子聪明伶俐,很得他欢心。

这一来二去的犹豫之时,司马攸居然病死了!这下好了,皇位毫无疑问的落到了司马衷的头上。

司马衷继位后,原本为太子妃的贾南风便成了皇后,这贾南风,历史上说她生的极丑,又心胸狭窄善妒,由于司马衷为人痴呆,不懂政事,大权一度被贾南风握在手里,专政就算了,心肠还十分恶毒,甚至假造司马衷的诏书,废了皇太后不说,还将她杀了,这真是闻所未闻!皇太后都敢下手了,那些与她敌对的大臣她还能心软吗?

(四)嵇绍忠心护主,被乱军所杀

由于贾南风的专政,造成国内形势十分严峻,不久后便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司马衷被皇太弟司马颖追杀,一度被废又被立,如此危急的形势下,嵇绍却一直坚守岗位,护卫着司马衷,形势十分严峻之时甚至只有他一人在保护着司马衷!

荡阴战败后,司马衷在追杀过程中身受箭伤,身边的人都作鸟兽状各自逃命,只有嵇绍一个人,捋捋衣服,端正冠带,心中强大并且有坚定信念的人往往临危不乱,可惜一拳难敌四手,终究被司马颖的军队抓住了。

司马衷虽然傻,心地却很忠厚善良,居然不顾自己的伤势,去找士兵求情,让他们放过嵇绍!一点皇帝的样子也没有,当然那些士兵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毫不留情的将嵇绍杀死。

嵇绍的衣服被鲜血染红了,而司马衷却只能抱着他的衣服痛哭,等到战争都结束了,司马衷还抱着嵇绍的衣服不松手,不让他人拿走也不洗,只是自己抱着衣服哭着喊“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能洗!”

帝曰:“忠臣也,勿杀!”对曰:“奉太弟令,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杀绍。血溅帝衣……右欲浣帝衣。帝曰:“嵇侍中血,勿浣也!”

嵇氏两父子也算是都栽在司马家了,嵇康虽说是被迫害,但他的气节却是名动千古的,而嵇绍人品是有目共睹的,也算是尽了忠君爱国的大义。

应该如何评价司马衷?平庸善良之君,软弱愚钝之人

说起西晋灭亡的原因,很多人都把首要责任归咎于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仿佛就是这个家伙立了一个白痴继承人,才导致后世出现了“八王之乱”这种乱象。

今天,我们聊聊司马炎所立的“白痴继承人”晋惠帝司马衷,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白痴。

许多人认为司马衷是白痴,只因为司马衷说过一句千古名句:“何不食肉糜?”可实际上,如果仅根据这句话,断定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实在是有失偏颇。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内容是说贾宝玉的丫鬟晴雯病倒了,为贾宝玉管账的袭人不在,所以贾宝玉安排另一个丫鬟麝月去拿一两银子,为晴雯请大夫。

接到这个任务的麝月很为难,她居然问贾宝玉:“多大块的银子算一两?”贾宝玉的回答也很绝:“你选一锭大点的银子就是了,我们又不是买卖人,管它多大块呢?”

麝月便拿了一块银,提起戥子来问宝玉:“那是一两的星儿?”宝玉笑道:“你问的我有趣儿,你倒成了是才来的了。”麝月也笑了,又要去问人。宝玉道:“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又不做买卖,算这些做什么。”

单看麝月和贾宝玉的这段对话,比起司马衷所说的“何不食肉糜”能强多少呢?为什么大家不说麝月和贾宝玉是白痴,反而要说司马衷是白痴呢?

或许有人会说,麝月和贾宝玉这段对话虽然不着调,但从这两人平时的一举一动来看,肯定不是白痴。

可如果我们通过史书的评价来对比,也很难说司马衷是白痴。真正的白痴皇帝应该怎么记载呢?我们来看看东晋安帝司马德宗:

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

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己出。

以上两段内容分别出自《晋书》和《资治通鉴》,且不说司马德宗的真实形象是不是如此,但至少说明一点:如果史书说某人是白痴皇帝,一定要把他白痴的现象说出来。

比如说司马德宗,史书说他不会说话、不辩寒暑、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有了这些具体事例,所以才说司马德宗是白痴皇帝。

可我们翻遍关于司马衷的记载,哪有类似的说法呢?

对于司马衷的评价,大多数是说他“淳朴”、“不学”和“不能亲政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能说司马衷不太聪明,但总体来看还是一个正常人。

如果我们从司马衷平日的一举一动来看,似乎也很难说他是白痴。

在司马衷成为皇帝之后,只有一次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爱,那就是当乱军要杀嵇绍之时,司马衷说:“嵇绍是忠臣,你们不可以杀他。”但嵇绍最终还是被杀了,鲜血溅了司马衷一身。事后,当人们要清洗司马衷衣服之时,司马衷说:“上面有嵇侍中的血,你们不可以洗。”

帝曰:“忠臣也,勿杀!”对曰:“奉太弟令,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杀绍。血溅帝衣……右欲浣帝衣。帝曰:“嵇侍中血,勿浣也!”

单从司马衷这一次的表现来看,他哪一点像智力有问题的人呢?

在司马衷成为皇帝之后,只有一次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恨,那就是在赵王司马伦作乱之后,司马衷当众说:“阿皮撇我的手指,从我手中抢走玉玺,我不能饶了他。”

阿皮是义阳王司马威的小名,当司马衷说出这番话之后,司马威立刻被杀了。

伦败,晋惠帝反正,曰:“阿皮捩吾指,夺吾玺绶,不可不杀。”阿皮,威小字也。于是诛威。

从司马衷称呼司马威小名来看,两人的关系本该是极其亲密的,但司马威在关键时刻背叛了司马衷,所以司马衷深恨于他,亲自宣判了他的死刑。

再从司马衷的谥号“晋惠帝”来分析,当时的人应该也只认为他平庸善良,而不认为他是白痴。同样被谥为“惠帝”的汉惠帝刘盈,也没人说他是白痴。

司马衷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虽然不是白痴,但为人较为愚钝,同时又比较软弱而惧内。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晋武帝司马炎对他进行训练的结果。

即使是婴幼儿,也总想让世界围绕自己旋转。如果外界不由着他的性子来,他就大哭大闹。从本能而言,外界不能让人满意,人就会表达出强烈的不满,并试图改变这一切,这是本能。

人后来学会听话、懂得沉默,甚至变得懦弱,都是后天强化的结果。当他想大哭大闹的时候,经验就会告诉他:这个世界绝不会围着他旋转,如果不沉默,很可能会失去更多。

司马衷很小就成为了西晋帝国的继承人,他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如何做一个好皇帝,但他为人愚钝,恐怕很难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中理清头绪。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炎就不停地训练他:当你看不懂局势发展的时候,记住“沉默是金”就行,让帝国的权力机器自己运作。

最重要的是:人心难测。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坏人?什么人为你打算?什么人借你谋利?别说司马衷这样愚钝的人,就算是我等智商正常的人,又有谁敢说自己看人从不看走眼呢?

所有人站在司马衷面前的时候,那肯定都是一脸的忠贞和温顺,开口闭口都是国家和天下,但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别说司马衷这样愚钝的人,就算是我等智商正常的人,又有谁敢说自己能洞悉一切呢?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衷学会了沉默。只有在嵇绍被杀和司马威背叛的时候,他才忍不住站出来说话。因为这个时候,他认为自己完全能做出准确判断了。

除此之外,外戚杨骏在失败之时,他的外甥对司马衷发表了一番杨骏最忠心的演讲,但司马衷理也不想理他。

段广跪言于帝曰:“杨骏孤公无子,岂有反理,愿陛下审之!”帝不答。

皇后贾南风在失败之时,也是对司马衷高呼冤枉,但司马衷理也不想理她。

后至上阁,遥呼帝曰:“陛下有妇,使人废之,亦行自废矣。”

当司马衷无法判断真伪忠奸的时候,他始终保持沉默,任由各方进行利益博弈,这才是西晋朝堂逐渐崩坏的主要原因。

或许有人会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衷的确应该为西晋灭亡负责,而司马炎选择司马衷为接班人,岂不更要担责吗?”

从逻辑上讲,这个说法没错。可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个说法同样有问题。

关于皇位继承权的各种理论,都是用来扯淡的,因为批判的武器永远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你说得再有道理,但是你背后的枪杆子不给力,那你说什么都等于白说;如果你背后的枪杆子给力,那你再不会说都没关系,理论这东西永远是一抓一大把。

应该用什么方式选择继承人呢?立嫡可以,立功、立贤、立长、立德也可以;再不行,禅让也可以;再不行,商汤周武的革命也可以。

大家可以想想:无论古今中外,有没有哪个团队在拥有足以定鼎天下的实力之后,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从而放弃定鼎天下的呢?

我并没有通读地球上的所有史书,但我敢肯定:这种例子不会有。拥有力量却找不到借口,这怎么可能呢?

司马炎有二十六个儿子,司马衷的确也不是一位合适的接班人,但司马炎为什么不换他呢?

在我写愍怀太子司马遹的时候说过,这里有司马遹的原因,但这只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司马衷这个太子深得人心,不是司马炎想换就能换的。

在司马衷十九岁时,重臣卫瓘就曾含糊其词地说司马衷能力太差,如果让他继位,肯定会出大事。

瓘每欲陈而未敢发;会侍宴陵云台,阳醉,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邪?”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

听了卫瓘的说辞之后,司马炎就想了一个办法来测试司马衷的能力:他把一些难题写在纸上,送到司马衷府邸令他作答,司马衷府上的高人很快就给出了一份答案,然后让司马衷照抄一遍交给司马炎。

司马炎拿到答案之后,立刻交给卫瓘看:“你说太子能力差,看这答案,能力差吗?”卫瓘立刻紧张得手足无措。

帝悉召东宫官属,为设宴会,而密封尚书疑事,令太子决之。…….泓即具草,令太子自写,帝省之甚悦。先以示瓘,瓘大躇,众人乃知尝有言也。

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出来,司马炎这种做法实在是有点无厘头:你真要测试司马衷的能力,何不把他叫到殿上,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亲自作答呢?你把问题送到太子府,不是摆明了给司马衷作弊的机会吗?

其实,司马炎的用意就在于此。知子莫若父,司马衷是个什么水平,司马炎能不清楚吗?

司马炎的做法,并不是在测试司马衷的能力,而是在测试司马衷的人望。

通过这样一番测试,谁都知道太子愚钝,但是谁敢说呢?卫瓘为什么紧张得手足无措,因为通过这件事,他也看出了司马炎的人望有多高。在这种情况下,卫瓘哪还敢再说什么呢?

在那个年代,谁能当太子,绝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就能算的。

汉高祖刘邦一心要废太子刘盈,吕后哭泣他不听,张良劝说也不听,叔孙通劝说他也不听,大臣们纷纷劝说他还是不听。

但当刘邦准备真正动手废掉太子的时候,却发现太子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政府的高级官员都支持太子,世人景仰的世外高人也都支持太子。

面对如此庞大的一股势力,即使刘邦贵为开国帝王,却也不敢随心所欲地决定太子人选。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注]: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刘邦是白手起家打天下,司马炎的天下却是从他爷爷司马懿时代就开始积蓄力量了。刘邦都做不到的事,司马炎又凭什么能做到呢?

从历史上看,围绕太子而产生的权力争斗,从来都是非常激烈的。帝国常常因此而形成几大集团,一派支持太子,一派支持亲王,最后引得几大集团火并,并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事实在太多了。

不用说太远的事,就拿西晋之前的三国来说:曹丕兄弟争得差点煮豆燃了豆萁,孙权两个儿子争得更是死伤狼藉。

曹丕聪明能干,孙和也聪明能干,但是他们的兄弟却一直与他们争夺皇位继承权,最后兄弟之间争得一塌糊涂。

与之相比,智力存在问题的司马衷却能一直稳坐太子之位,更顺利地登上皇位。虽然他的兄弟很多,却没有一个人试图与他争夺皇位继承权。

这本身就证明,帝国内部支持司马衷当太子的力量,一直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晋的灭亡,以及后世长达三百年的大乱,恐怕不能仅由司马氏来背锅。支持司马衷的豪门士族,谁也脱不了干系。

标签: 晋惠帝司马衷嵇康嵇绍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盛世

    中国历史上先秦文明、汉唐盛世、两宋明清,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辉煌、巅峰的时刻是绝对存在的。谈起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等历史文化名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下面按照时间顺序简述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盛世。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盛世殷商盛世(约公元前1290年1150年)从商

  •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清军没入关中国历史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可以假设,清军入关,李自成,明朝

    假设历史•如果满清没入关李自成能建立新的王朝吗?很多人对于满清入关导致汉族再也没有拥有自己的王朝而耿耿于怀。而在明末所有的汉族势力中李自成是最为强大的一股,并且按照以往史观他和朱元璋最为接近,于是很多人就幻想是否李自成能够成为朱元璋第二呢?李自成资料图李自成的钱粮来源自富人咋一看李自成的军

  • 中国历朝历代首都在哪?为何历代都城都在北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朝历代首都,首都,都城,历朝历代

    中国历代首都都城:我国历朝历代首都都在哪里?帝都,是对封建帝国的首都的简称。现今世界上已没有国号为“帝国”的帝制国家,“帝都”一词在官方几乎已不再使用。禹:邓,今河南省南阳市。夏: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后迁斟浔,今河南省洛阳

  • 定陵挖掘何以成为考古史上悲剧?郭沫若的私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定陵,皇帝陵墓,明朝皇帝,郭沫若

    定陵,作为中国唯一一座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寝,它曾经轰动世界,然而结果却令世人无限唏嘘。为何选中定陵作为第一个考古对象,又是什么原因令他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悲剧?让我们揭开尘封的历史档案,为您呈现不为人知的考古之谜。十三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陵园内全部仿造皇宫建造,每一个陵墓都建筑着高大

  • 北周皇太后杨丽华表示永不谅解父亲夺外孙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杨丽华,杨坚,北周,隋朝

    “丽华”是一个好名字。光武帝刘秀年少在长安游学,曾发出人生两大感慨:“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只想做个静静的美男子开创光武中兴的刘秀太低调他把娶大美女阴丽华为妻定人生一大目标,后来得偿如愿,成为了一个历史佳话。在南北朝末期,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个

  • 冯玉祥一生倒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叛徒,冯玉祥,军阀,倒戈将军

    “九姓家奴”冯玉祥三姓家奴是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典故,特指吕布。意在讽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的人。《三国演义》中吕布本身姓吕,父亲早逝,他便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丁原待他非常不错。然而,吕布见利忘义。被董卓以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一千两黄金,数十颗明珠,一条玉带

  • 长城防不住北方骑兵,为何中国各朝仍要修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长城,修长城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从战国到明朝,众多中原王朝坚持着修筑长城的“接力赛”。而好事的文人曾写下“唯见长城外,僵尸乱如麻”的“反诗”,清朝康熙帝也曾叹到“万里经营到海涯,纷

  • 故宫午门谁可以走?为何皇帝总说”推出午门斩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故宫午门,午门,午门斩首

    在电视剧中经常会见到“推出午门斩首”的台词,经过民间流传,午门成了处决死刑犯的场所,然而经过文史工作者的考证,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其实,斩首从来不在午门举行,这是怎么回事儿呢?1这要从午门的来历说起。午门是明清紫禁城的正门,即故宫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上。“午门

  • 亲历者揭秘冯玉祥驱逐末代皇帝溥仪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驱逐皇帝溥仪,末代皇帝,溥仪,冯玉祥,清朝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王朝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紫禁城,嗣后移居颐和园。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在北京紫禁城中仍留有清室小朝廷,废帝溥仪依然保持着帝王气派。冯玉祥从参加滦州起义时起,就一贯痛恨封建帝制。他认为,民国要与清朝决裂,不应该保留溥仪的小朝廷。1917年

  • 活了八十六岁熬成最长寿的公主 年老后贪心不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公主,秦鲁国大长公主,最长寿的公主

    公主作为皇帝的掌上明珠,生在帝王之家,当受天子宠爱,享尽荣华富贵。这样的公主是多数,只是她们的人生平淡,无甚坎坷无甚功德无甚作为,史书略记。记下的公主都事迹复杂,命运与政治纠葛太多,让人误以为“生于帝王家”是公主共同的人生遗憾和人生悲剧。确实历史上记载的公主的命运好的没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