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段子叫做“99%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见最后附录),因为内容的新奇,促进了这些谣言诞生和发展。
这个段子的发展史概括为:没头脑和不高兴。没头脑根据咱家向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作者本人确认的结果,写这个文的初衷是泡文艺女青年(然并卵),其中诸如“秦桧发明宋体字‘、“南宋不北伐因为百姓反对”等条目都是以讹传讹的段子,不算作者原创。
真正有独创性、并且病毒传播了的,就是一条“宋朝对外战争胜率超过了70%”,可是就作者本人所说,其所谓的统计根本就是靠大致印象拍脑袋想出来的。而且原作者非常仇恨韩国,一口一个棒子。
不高兴:如果仅停留在这个阶段,要解决倒好办了。但是因为这个段子在抬宋的同时有明确指向性地贬低了某个王朝,从而激起了部分其粉丝群体的公愤。于是。为了反驳这个段子的“胜率计算”,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更多矫枉过正的“胜率”统计表。
比如说,在计算“宋朝胜率”的时候,选择性无视一部分战胜;
又比如,在计算“唐朝胜率”的时候,选择性无视一部分战败;然后两个朝代的低级粉们又互相指责对方作假……
比如这样的标题:为什么宋朝的军事被认为很弱,但其对外战争的胜率却高达75%是历朝最高的?
看到第一句话就知道是扯淡了,因为宋辽战争的开始并不是高粱河之战,而是之前的白马岭之战,是役辽军大败当然出于上述的理由,在统计时故意被视而不见了。一个从最初就撒谎的统计,后面根本就不用看下去了。
这个答案所引用的出处,叫做戳穿宋朝战争胜率70%的谎言。很遗憾的是,这就是典型的以谣言破谣言。最早期的版本是10年前后出现在百度贴吧,因为破绽百出不断被打脸(唐朝吧或宋朝吧可能还有当初的遗迹);到14年经过一定改良后扔到了超大,但仍然有硬伤;再到15年被原封不动copy到了知乎。这正是应了“与世界分享你的(过气)谣言”~总结来说,不论是原作的“宋朝对外战争胜率超过了70%”,还是反驳其的“宋朝的高胜率是建立在高挨打率”上,都是谣言。
区别不过是一个谣言建立在另一个谣言基础上,如此而已。就这样,围绕一个泡妞用的伪命题,诞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朝代斗兽故事。
下面一一反驳这些传的神乎其神的谣言:
谣言1:秦始皇并未统一中国,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卫国存在。
辟谣: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卫国早已名存实亡,很早被魏国灭了,留下一个名而已。有人对这个名非常执着,在我看来,『有名无实』是没有意义的。执着于名,有钻牛角尖、扛抬之嫌。
卫国是西周分封的老牌诸侯国,而且还是个公爵国。东周初年一度强盛,成为诸侯首领。但随着领土的不断缩小,打过不你们,那我就装孙子。到公元前330年时,卫国国君从公爵自降成侯爵,第41任国君又干脆降成君。“君”这个封号就意味着已经不是诸侯了。因为实力下降,不断被周边诸侯国攻打,到战国后期,卫国就剩濮阳那么一小块地方了。
公元前343年,魏废姬姓卫君改立卫灵公的别支后裔子南氏为卫君。
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兼并,卫君也跟战国的孟尝君、信陵君一样,属于诸侯国内部的小封臣。
公元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驸马卫元君为卫君。卫元君只是一个封君,是诸侯国国内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
公元前242年,秦国置东郡。
公元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立姬姓后代卫君角为卫君,并将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阳),卫又成了秦的附庸。所以,除了保留君这个封号外,卫国既没有土地城池,更没有治下百姓,卫国已经被纳入了秦王朝的行政区划,所以卫国实际已经不存在了。又怎么能说是秦始皇没有统一呢?秦二世继位后(前209年),废卫君角为庶人,属于君主对臣子的赏罚,跟统不统一是两个概念。
第一,卫国最后仅剩弹丸之地,名存实亡;第二,“卫多君子”,统治者一般都尊重文化名地和文化名人,注重这方面的舆论;第三,秦国上下包括秦始皇都崇敬一个人,那就是商鞅,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人,好像还是卫国贵族后裔;第四,吕不韦也是卫国人,吕不韦虽然不是嬴政他亲爹,但为秦国做了许多大贡献,虽然被嬴政罢黜,但只是功业之争,也是值得纪念的。
另一种说法是卫国并非被秦二世废灭,日本史学家平势隆郎认为因春秋战国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纪年系统造成的混乱,导致司马迁误认卫国多出十二年国祚,也就是卫国是亡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前221年。不能说卫国是周诸侯国中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
谣言2:张嫣是处女皇后?
辟谣:吕后确实以亲上加亲为名,强迫汉惠帝娶了自己的亲外甥女张嫣(张皇后),后来张嫣死时宫女们替她净身发现她还是处子。这个说法来自《汉宫春色》,但是这本书其实是东晋的一本小说,而此前没有任何关于宫女发现张皇后是处子的记载。这就等于看多了《三国演义》,就真的以为关羽用的是青龙偃月刀一个道理。
谣言3:全盛时期的唐朝人口不及隋朝
辟谣:隋文帝“开皇之治”,中国人口恢复、经济复苏是不假,但是经过300年的动乱,隋朝还是一个过渡期,唐在隋的基础上,进一步休养生息,形成后来的大唐盛世。据《隋书》记载,隋朝鼎盛时期,全国户籍900万户。按照古代每户5人的惯用算法,总人口大概4500万到5000万之间,不会有太大出入,而且,隋文帝实行“大索貌阅”,统计非常严格,因此遗漏很少。当然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因为,隋统一全国时,人口仅有2000多万。可见隋朝时,人口确实大幅增长。但是,要是跟唐朝比起来还是差得远。唐朝玄宗人口顶峰时,共960万户,多于隋朝,此外由于唐朝这方面统计比较松散,因而许多漏报甚至不报的。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数据,唐朝玄宗年间人口峰值在7500万以上,远高于隋朝。
谣言4:关于宋朝的神话:经济、军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弱宋不但经济强大连军事也强大?宋朝对外战争的胜率超过70%。
辟谣:关于这个胜率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战争规模不同,战略价值也不同。如果打胜了99场小仗,但最后一场决战却输的国都都丢了,这样99%的胜率岂不是毫无意义?事实上,宋朝无论是对辽、金、西夏还是对蒙古,大部分都是防御战,主动出击的战役主要有北宋初、北宋末以及南宋时期的几次北伐。但值得一提的是,宋军在防御战中具备极强的战斗力,以宋蒙战争为例,蒙古骑兵短时间内横扫欧亚大陆,但惟独在南宋这里碰了钉子。南宋不仅独立对抗强大的蒙古军队长达45年之久,甚至在钓鱼城之战中打死了当时的蒙古大汗蒙哥。
靖康之变之前宋朝一直在扩张?
谣言:整个北宋时期,中国一直在扩张领土,直到“靖康之变”的前一年(1126)才停止。(《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等)
评价:看来我们真的误会宋朝了。
是真的吗?请看下文
辟谣:对辽国:檀渊之盟之前涿、瀛、莫三州就被辽人攻陷,签订盟约之后才归还,这是扩张么?檀渊之盟之后,熙宁划界,又“举祖宗山河七百余里以资敌国,坐使中华之俗陷没方外”,这是扩张么?
对西夏:整个夏州政权(西夏前身)都被宋太宗吞并,之后西夏独立,不仅光复五州之地,还夺取宋之灵州(西平府),后来又夺取宋之西安州、怀德军,这叫哪门子的“一直扩张”?
我没有误会宋朝,误会的是造谣者的智力。
南宋不收复故土是因为民间反对声音大?
谣言:南宋之所以一直偏安并非统治者不愿收复故土,而是因为民间反对的声音太大。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民间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担心收复故土后宋廷会增加江南地区的税收来扶植已被女真人严重破坏的收复区。
评价:其实,人类就是这样的自私。
是真的吗?请看下面
辟谣:第一,南宋没有尝试收复故土么?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端平入洛都被吃了?
第二,民间反对收复故土?
尼玛南宋百姓抗金从始至终一百多年就没断过,造谣者一张口就变成反对收复故土了?还“其实,人类就是这样的自私”?我看应该改一改:其实,造谣者就是这么无耻!
张弘范灭宋是农夫与蛇?
谣言:在1233年宋蒙联军攻打蔡州的时候,南宋名将孟珙救了蒙古将领张柔一命。4年后,张柔的儿子张弘范出生,而崖山一战灭亡南宋的就是这位张弘范。(《宋史》《元史》等)
评价:这让我想起了农夫与蛇的故事。
辟谣:这逻辑真够神的,当年联蒙灭金的时候宋朝和蒙古是盟友,盟友之间精诚合作当然是应该的。之后两国开战,互为敌人,双方各为其主,跟农夫与蛇是一样么?
要说开战,谁叫你家大怂朝非要端平入洛,自己作死,又没有作死的资本,结果就死了呗。
张弘范助力蒙古人灭掉汉族政权,从汉族人的情感出发,说他是汉奸、走狗、民族败类有情可原,而从中国人的角度衡量,此人不见得像网友形容的那么卑劣。张弘范是张柔的第九子,出生于张柔投降蒙古人二十年后的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即1238年,此时已是金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张弘范既不是金人,也不是宋人,而是蒙古汉人。他效忠蒙古无可厚非,不要因为人家是汉人就非得让人效忠宋朝。就像新加坡的华人为何要效忠中国?
美军士兵负重不如宋军?
谣言:宋朝士兵的平均作战负重是32公斤,训练负重还要高于这个数值;现在美国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的训练负重不到15公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宋会要辑稿》等)评价:人类在退化?(身体方面)
是真的吗?请看下文
辟谣:美军负重不到15公斤?哪个位面的美军?
资料图:肩扛大包走下直升机的美军士兵
2009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詹姆斯·康威视察匡蒂科军事基地,考察防弹背心和头盔的研发进展,他说:“我们必须减轻士兵的负重。”
美国海军2007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标准野战装备包括防弹衣、步枪等武器弹药、水、食物和通信器材,总重量大约是44公斤至61公斤(相当于一位女士的重量)。而健康专家认为,人体安全负重的上限是22.7公斤。
美军本宁堡军事基地官员吉姆·斯通说,驻阿美军执行为期3天的任务时,每个士兵的负重大约是59公斤至68公斤。他说:“就像一匹马,你可以让它超重运载,但它不可能支撑太久。”
据美国军方统计,2007年,士兵因野战装备过重引发的腿部拉伤、膝伤等外伤的有25.7万例,比2006年增加了约1万例。
我看退化的只有造谣者惨烈的智商。
宋朝GDP占全球75%
谣言:南宋中后期,中国(仅指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左右,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以上;今天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却仅为4%。
评价:只能说那时的中国更像中国。
不知道怎么会有人相信这样的谣言!75%是什么样的概念?要知道,二战后,全世界都被打残了,美国一枝独秀,技术占优的情况下,GDP最高仅占到全球的40%!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了。在往前,曾经雄踞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鼎盛时期,面积达到3300万平方公里,最高峰时,GDP占全球也没有超过50%!
辟谣:算古代的经济总量,还算占全球比重是一件非常蛋疼的事。当然,这种事也不是没人干,比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就喜欢干。
选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里面的数据:
《世界经济千年史》〔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书中的图表,包括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GDP,人均GDP,等数据资料。
安格斯·麦迪森是英国经济学家,英国国家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赛尔温学院荣誉院士,长期担任OECD发展中心的研究员,擅长于研究宏观经济,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研究,已出版20余种著作,是西方经济研究领域的权威。
作为目前唯一对中国古代及世界古代各国gdp进行全面细致分析的只有安格森·麦迪森一人,而他的结论也经常被史学界认为疏漏过多,而且过于高估中国和印度,但即使是他,也远没有袁腾飞的荒谬,袁腾飞和高晓松的大宋gdp神论很有可能是对麦迪森研究的误读和讹传。其中中国宋朝对应公元1000年,在安迪森的原文中,只是标注China的gdp占当时世界的22.7%,而这个China究竟是光指宋朝的小中国概念还是包括辽西夏大理的大中国概念,我们不得而知。因此,这个22.7%是不是就等于宋朝,还存有疑问,就算他是,他的占比也仅仅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远远没有达到占据世界大部分财富的情况,而且在麦迪森公元1000年的数据中,排第一的还是印度而非中国。
公元1000年,喜闻乐见的宋朝(其实除了宋朝还包括今日中国的其他部分),GDP占全球22.7%。
看看其它时代,
公元元年,占26.2%;
公元1500年,占25%;
公元1600年,占29.1%;
公元1700年,占22.3%;
公元1820年,占32.9%;
公元1870年,占17.2%;
公元1913年,占8.9%;
公元1950年,占4.5%;
另外1998年中国GDP即占世界比重11.5%,2013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16%,造谣者的4%什么的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如果我们在对比一下我们其他朝代占全球的GDP比例,你就会有疑问?宋朝肿么呢?发现外星人呢?怎么一下子飙升到那么高?有多许多专家和学者专门研究历史经济问题。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各个学者数据其实相差不大),小编结合《世界经济千年史》、《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等数据,给个大概范围,中国经济在西汉时,占到全球25%-30%之间,到北宋初期,大概占到20%-25%,峰值大概在清朝中期,雍正乾隆年间(历史上,除了元,中国这一时期领土最大,所以占比峰值可以理解),大概将将超过30%。当然以上都是大概数字,不过这也足以说明,75%纯扯淡。除非有外星人。
只是说宋朝的经济能力会比各国稍微富有一点但是也没有那么的夸张,可能就是将安迪森数据中的亚洲直接等于了宋朝,进而造成了讹传。
宋朝钢铁年产量超过15万吨,大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辟谣:实际上,宋代生产的主要是生铁,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钢和铁,就像毛时代,全民炼钢,结果除了一堆没用的铁疙瘩外还带来了生态的破坏。据记载,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年产铁724万斤(约相当于今天的941万-1000万斤),核算下来不超过5000吨。如果要在宋神宗(1067-1085年在位)时达到15万吨,需要增长30倍才行,显然是不可能的。英国在1740年生铁产量为为1.7万吨,1806年随着机器的大量使用,猛增至25万吨,也不过增长了13倍。
第一,你们家英国1788年就完成工业革命了?这是哪个位面的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才算基本完成,1788年还在工业革命的初始阶段哩。要真说是工业革命后,那1861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尾声的时代,英国年产钢铁380万吨,你来比?
第二,元丰年间宋朝仅华北地区产铁15万吨?这是哪个位面的宋朝元丰年间?
元丰元年,诸坑冶金总收万七百一十两,银二十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五两,铜千四百六十万五千九百六十九斤,铁五百五十万一千九十七斤,铅九百十九万七千三百三十五斤,锡二百三十二万一千八百九十八斤,水银三千三百五十六斤,朱砂三千六百四十六斤十四两有奇。
550万斤铁,宋代一斤640克,这玩意换算出来才还不到3600吨。
宋朝确实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差,但是造谣者的智商却比想象中的还要差。
神奇宋朝织布机胜过现代织布机?
谣言:中国南宋时期最先进的织布机有1800多个活动构件,其中有的技术是现代化织布机也无法达到的。
评价:宋代中国人的创造力真不是盖的。
吐槽:中国的算盘有90多个珠子,其中有的技术是现代的电子计算机都做不到的,比如电子计算机上没有珠子,中国古人创造力真不是盖的……………你妹啊,是这么比的吗?现代的电子计算机无论是计算还是别的功能不是完爆算盘吗?同样的,现代织布机在产量和质量控制上难道不是完爆木头织布机吗?
神奇的逻辑,我已经无法吐槽了。
南宋灭亡时,日本举国缟素,哀悼大宋失国
辟谣: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繁荣,日本对于这种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十分向往的不假,也在不断学习,遣唐使就是个例证。直到今天,日本还保留了很多唐宋建筑的印记。所以,当高度发达的宋朝被落后的游牧文明取代时,一些南宋遗民出于抒发情感的需要,想象出日本应该很伤心。
一位叫郑思肖的南宋诗人就在他的诗集《心史》中写了这么一句“日本举国缟素”,这就是日本全国穿白衣哭大宋失国的由来。实际上郑思肖没去过日本,而日本国内也没有任何关于“缟素哭大宋”的记载。
谣言5:宋体字是秦桧发明的。
谣言是这样的:
我国书法字体一般都是以书法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宋体字却以朝代命名,这是为什么呢?中国文字有正、草、隶、篆、行五种。每种字体中,又根据各种风格,以书家的姓氏来命名,像楷书中有欧体、严(真卿)体、柳(公权)体等等。真是体中有体,令人目不暇接。有一种字体,却不是创始人的姓氏,用朝代名来命名,这就是宋体字。宋体字的创始人是秦桧。这个秦桧博学多才,在书法上很有造诣。他综合前人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一种用于印刷的字体。按一般的习惯,应该叫秦体字才对。可是由于他人品太差,在抗金斗争中,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父子,成为千古罪人,所以人们痛恨他,虽然应用他创立的字体,可是却把字体命名为宋体。这样的内容还刊登在《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1993年第20期第40页。
据说秦桧规范统一公文字体,在瘦金体基础上发明了一种便于雕版且美观的字体,但这只是宋体字的雏形,后人不断改进,一直到明朝宋体字才基本成型。我们现在的宋体字,准确的讲应该叫明宋体。还有传说沈括后人也从事活字印刷,用的也是秦桧的秦体字,但秦桧倒台后,他的秦体字也不能再用,所有的活字印刷都要重做,这成本太大。沈括的后代和当时皇帝身边的太监交情不错,便请太监帮忙。太监想到个注意,对皇帝说:秦桧罪大恶极,家也被抄了,干脆抄的彻底一点,把他的字也抄了吧。于是以国为名,把秦体字改成宋体字。
辟谣: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宋体字的发明者是秦桧。用常用的东西联系上一个恶人,自然而言能吸引眼球。宋体源于楷书,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是明朝工人为了适应印刷方便而改造出来的印刷字体,因为当时宋版书好卖而取名为宋体,也就是说宋体成型于明朝隆庆年间,完全成型要到明代万历年间,这就是为什么在台湾和日本都称之为明朝体或明体。其次,“宋体字”和书法根本不搭边,纯粹的印刷体字。其三,在宋人所编的史料《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中没有任何关于此事的记载,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秦桧还会搞雕版印刷。可见宋体跟秦桧一毛钱关系没有。中国人一直都很理性,不理性的是造谣者。
谣言6: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意外发现一批封存了200多年的明朝火器,其中有的竟然比英军的装备还要先进。
辟谣:纯粹自我意淫到高潮了,在明朝末期时火炮铸造技术就已经落后于西方了。崇祯皇帝为了对抗八旗兵,在徐光启的建议下,曾多次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火炮并进行仿制,甚至在登州建立了由葡萄牙人训练的火炮部队。而火枪方面,无论是明末还是清初,我们所使用的都还是原始的鸟枪,而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就已经用上了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19世纪初时,八国联军甚至装备有机枪。
谣言7: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吨位最大的宝船排水量约为7500吨,相当于一艘轻型航空母舰。
谣言: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吨位最大的宝船排水量约为7500吨。
评价:排水量都接近航母标准了,比较恐怖。
不过……是真的吗?请看下文
辟谣: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所有资料基本都被毁,我们无法直接求证。但从出土的宝船长舵杆来看,15米的长舵杆所能承载的宝船长度在70余米,排水量约1600吨。如果按照《瀛涯胜览》所记载的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来计算,船长139米,宽56米,排水量大约为3100-5000吨左右。虽然如此,但这样巨大的木质船只能够抵挡远洋的狂风巨浪,显然也表明了当时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宣扬“我祖上曾经阔过”是极度自大乃自卑。
说说郑和的大宝船究竟有多大。关于宝船,最详实的记载就是“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7500吨肯定就是这么算出来的。但是这一数据真实吗?
第一,这一数据最早的记载出自《三宝太监西洋通俗演义记》,这就很值得怀疑了…
第二,注意它的长宽比为2.47:1谁见过这么臃肿跟个澡盆似的海船?看看世界其他地方和本国的其它的海船,英国佬的胜利号长69.34米,宽15.8米,长宽比4.39;美国佬的宪法号,长62.2米,宽13.6米,长宽比4.57.说完了外国的,再说说中国的传统海船福船。耆英号长45米,宽10.7米,长宽比4.21;宁波号长42米,宽10.6米,长宽比3.96;这些船都比宝船年代晚,那么更早的福船呢?南宋沉船南海一号长30.4米,宽9.8米,长宽比3.1。长宽比不到2.5的海船,实在是呵呵。
第三,造船厂出土的15米巨型舵杆,传统海船长度与舵长只比为45:1,因此宝船长度应在60-75米。
第四,郑和在南京静海寺所立残碑上提到2000料大船。2000料多大呢?
注意长宽比,为4.43哦
第五,明人对于海船的记载经常会夸张,比如下面
五十丈的红夷夹板船…
那么宝船应该多大呢?南京复原了郑和宝船,长71.1米,宽14.05米,排水量1500吨左右。(我才不说长宽比是5.06呢)
总而言之,我觉着信万吨木头海船的人智商比较厉害…
计划生育理论明朝就提出
谣言:中国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理论的不是马寅初,而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的内阁首辅申行时,而最早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候却是在更早的宋朝。
评价:其实,理论都是马后炮。
是真的吗?请看下文
辟谣:第一,你家内阁首辅叫什么?申行时?人家叫申时行好不好?要造谣好歹把人家名字写对了好不好?
第二,申时行这一辈子为官,一直在努力在皇帝和众言官之间和稀泥,最终得到了“首鼠两端”的好名声,哪有功夫去研究什么人口问题?明朝又没有人口爆炸,计划个JB的生育啊?还宋朝实行,实行你妹啊?那一年在哪里实行了你说出来啊?我还说山顶洞人实行了计划生育呢。
你要是说中国在马寅初之前中国没人意识到人口压力,那倒也不是。薛福成就曾经说过“昔居一人之庐舍,而今居二十人”,问题那是清后期,本来就是人口爆炸的年代,你家大朙大宋有吗?
李自成靠鼠疫攻陷北京?
谣言:1644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一次大型鼠疫,造成驻守北京的20万明军全军覆没,这直接导致了明朝亡于李自成。
评价:人到底还是没法胜天的。
是真的吗?我大明覆灭全因为运气不好,让闯贼走了狗屎运?
请看下文
辟谣:
第一,鼠疫为何这么吊?定点清除全部明军,却不伤闯贼?
第二,全军覆没?“京师内外城堞凡十五万四千有奇,京营兵疫,其精锐又太监选去,登陴诀羸弱五六万人,内阉数千人,守陴不充。”《明史纪事本末》。守备部队尚且有5、6万人之众,而李自成的部队”贼破京城,兵不满二万,而孩子居其半”《爝火录》。可见守备人数相比进攻方要多得多。
第三,丢了京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京师自守不固,非贼之能攻也”《爝火录》;“临敌力战,死于疆场者仅二人而已。嘻!”《甲申传信录》;“京军出御,闻炮声溃而归”《明史》。主要原因是士气低落战斗力低下,别什么都怨老天爷!
谣言8: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以12万对阵英法联军2万,结果清军阵亡3万,而对方仅阵亡4人,但病死的却有几十人。
辟谣: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包括广州、大沽口、张家湾、八里桥、北京等几次战役,其中在第二次大沽口战役中,联军死亡93人,受伤369人,损失舰艇数艘,这也是清军最大的一次战果。之后的几次战役,清军出动兵力最多时也不过数万人,而联军也从未达到2万之多。清军数量远多于联军确实是事实,但最高的伤亡数字也不过是几千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击溃,而非歼灭。
附录:99%中国人不知道的32个历史真相(大多是谣言,博眼球的)
1.秦始皇灭了六国,但并未统一中国,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卫国。
评价:大概是秦始皇在阿房宫那边的工作太忙,把这事给忘了吧。
2.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权臣是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护,他权倾朝野的时代历经西魏、北周两朝,这期间他一共杀了3个皇帝。
评价: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辟谣:刘裕为称帝一生杀了六个皇帝称其为“六位帝皇完”
3.唐朝最强盛的“开元之治”时期,全国有户820万,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开皇之治”时期,全国就有户890万。终唐一世,各项经济指标都没有恢复到隋朝水平。(《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
评价:原来唐朝这么差。
4.被“主流”专家们诟病为“军事软弱”的宋朝,对外战争(交战规模万人以上,不包括统一战争和国内战争)的胜率超过了70%;而被认为是军事最强盛的唐朝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负多。(本人花了8个月时间,看过《新唐书》《旧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西夏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等书统计出来的,时间较紧,或有错漏,但>70%是没问题的。)
评价:原来我们以前学到的历史都是骗人的。
PS:由于唐朝错误的民族政策,产马地尽在蛮族之手,导致宋朝从始至终只能在平原以步兵的血肉之躯抵挡蛮族铁骑的冲击,所以宋朝的胜利一般都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倘若一段时期宋朝对外胜率低于60%,那基本就意味着亡国了。
5.宋朝士兵的平均作战负重是32公斤,训练负重还要高于这个数值;现在美国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的训练负重不到15公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宋会要辑稿》等)
评价:人类在退化?(身体方面)
6.中国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城市化率达到惊人的30%以上;在所谓“康乾盛世”时代,这一比例也不过9%;新中国在21世纪初才重新达到这一数值。(《元丰九域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
评价:原来历史并不总是进步的。
7.同样是元丰年间,中国华北地区的钢铁年产量达到了15万吨;工业**后的英国在1788年钢铁产量才达到7.6万吨。
评价:原来宋朝并不跟我们想象的那样差。
8.整个北宋时期,中国一直在扩张领土,直到“靖康之变”的前一年(1126)才停止。(《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等)
评价:看来我们真的误会宋朝了。
9.秦桧所创的“宋体字”是整个南宋时期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尽管南宋大多数时间都将秦桧作为反面典型。
评价:看来宋朝时期的中国人还是挺理性的。
10.整个南宋时期,中国一直没有定都,临安府的级别不过是“行在”(陪都)。
评价:但最后跟定都没啥区别了。
11.南宋之所以一直偏安并非统治者不愿收复故土,而是因为民间反对的声音太大。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民间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担心收复故土后宋廷会增加江南地区的税收来扶植已被女真人严重破坏的收复区。
评价:其实,人类就是这样的自私。事实证明这是没错的,自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东德曾经历了快速发展然而现在已经过去了30年,前东德地区的经济水平依然远远落后于西部。
12.南宋时期,熟练雇工的工资高于知府工资。(宋朝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贯以上,至少相当于今天的15万元人民币)
评价:貌似现在只有欧美发达国家才这样。
13.中国南宋时期最先进的织布机有1800多个活动构件,其中有的技术是现代化织布机也无法达到的。
评价:宋代中国人的创造力真不是盖的。
14.南宋中后期,中国(仅指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左右,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以上;今天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却仅为4%。
评价:只能说那时的中国更像中国。
15.在1233年宋蒙联军攻打蔡州的时候,南宋名将孟珙救了蒙古将领张柔一命。4年后,张柔的儿子张弘范出生,而崖山一战灭亡南宋的就是这位张弘范。(《宋史》《元史》等)
评价:这让我想起了农夫与蛇的故事。
16.南宋数学家秦九韶至晚在1247年就已经发现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欧洲人在400多年后才发现,但在中国的课本上这个公式仍是以那个欧洲人的名字来命名的。(《数学九章》等)
评价:原来我们祖先什么都有,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17.蒙古帝国军队在13世纪的征战中丵共屠丵杀了2亿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项吉尼斯纪录,其中,仅中国境内就有6000万人死于蒙军屠丵杀;与之相比,纳粹屠丵杀的600万犹太人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多桑蒙古史》《宋史》《金史》等)
评价:原来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成吉思汗,那些崇拜它的人赶快醒醒吧!
18.明朝在永乐年间与越南发生了一场战争。此战明朝军队号称80万,而越南军队更是号称700万,实际上双方军队总数加起来也不过30万,这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牛皮吹得最大的一场战争。[注:那时越南还是中国领土](《明实录》等)中国历朝历代的附属国你知道多少?哪个朝代的附属国最多?
评价:幸亏朝鲜、越南都脱离中国独立了,要不然我们今天得跟棒子一个德行。
19.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吨位最大的宝船排水量约为7500吨。
评价:排水量都接近航母标准了,比较恐怖。
20.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只娶一个老婆的皇帝出现在明朝,他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中国历史上最痴情的四位皇帝顺治为美人弃江山
评价:确实是皇帝中的异类。
21.中国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理论的不是马寅初,而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的内阁首辅申行时,而最早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候却是在更早的宋朝。
评价:其实,理论都是马后炮。
22.明朝的万历皇帝曾连续28年不上朝,创造了中国皇帝的纪录。但是,这期间中国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的战争均获得全胜。
评价:所谓“明亡于万历”,原来如此。
23.自1572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这70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中国,共计约3.53亿两(保守估计,目前重新估计约为5亿两)。并且全球2/3的贸易与中国有关。
评价:资本主义萌芽?这简直是一只脚迈入资本主义了。
24.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掠夺的白银几乎都通过贸易的形式最终流入了中国。
评价:敢情是中国间接掠夺了美洲人民。
25.中国在明朝中后期曾经研究过坦克。(《武备志》等)
评价:这个比较雷。
26.1644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一次大型鼠疫,造成驻守北京的20万明军全军覆没,这直接导致了明朝亡于李自成。
评价:人到底还是没法胜天的。
27.被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不是康熙,而是明朝最后一个年号崇祯,一共被朝鲜使用了265年。(《朝鲜李朝实录》等)
评价:那时候棒子还是挺重义气的。我也终于明白,进化论并不适用于棒子。
28.清朝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总计存书3457部,79070卷,禁毁6766部,93556卷。
评价:真不知道这是修书还是毁书。这条是真的:乾隆修四库全书不是为传承中华文化是为了毁书
29.发动第一次鸦丵片战争是英国议会通过投票产生的结果,支持战争的一方仅获得9票的优势。
评价:历史根本就是“上帝在投色子”,所谓历史大势基本纯属胡扯。
30.第一次鸦丵片战争结束后,有人在京城某仓库意外发现一批封存了200多年的火器。这批火器是明朝末年制造的,其中有的竟然比英军的装备还要先进。
评价:这么多年都干什么了?不过,这也只能问清朝皇帝了。
31.清朝的道光皇帝为人十分节俭,喜欢穿有补丁的衣服,但打个补丁却要花四两银子。
评价:这冤大头,自作自受。修补睡衣……73个补丁。
32.第二次鸦丵片战争时期,清军曾以12万对阵2万英法联军,结果阵亡3万余,而对方仅阵亡4人,但病死的却有几十人。
评价: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