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都在修长城
在古代,长城是用来抵御外敌的军事建筑。中国自西周时期起,就开始修筑长城以防范游牧民族的侵扰。而至春秋战国时期,不但与游牧民族接壤的秦、赵、燕等国修筑长城。就连深处中原腹地的齐、楚、韩、魏、中山等国,也都修筑长城以互相防范。而自秦朝统一以后,各中原王朝也很少间断过对长城的修筑。可见,修筑长城的意义与价值已成为中国古人的共识。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秦国、赵国、燕国,到统一六国后的秦朝到之后的汉朝、晋朝、北魏、隋朝、宋朝,修建长城几乎都成了统治者的头等大事。在中国的历史中,长城的确对抵抗外来侵略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明朝尤其重视对长城的修建,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
屈指一数,只有三个大一统朝代没有修建长城,一个是唐朝,另外两个是元朝和清朝。
元朝和清朝不修长城,可以理解,因为这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发祥地是长城之外的北方草原。
它们南下入主中原后,北方就成了它们的大后方,不存在能够威胁到自己的势力,如果它们也修长城,反而会成为回“老家”的障碍。
中原王朝热衷於修筑长城,乃是中国在历史上属农耕民族,多步兵而少骑兵,军队的动员速度极为缓慢。而战争最讲究兵贵神速,中国北方的边境线又长,绵延上万里,很难从根本上预防和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突然袭击和对边境百姓的大肆寇掠。而修筑长城,不但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还可以迟缓游牧民族骑兵行进的速度,为中原王朝军队的集结而赢得时间。
纵然游牧民族骑兵能够从某个关口破关而入,也使得他们只敢对附近州郡实施骚扰、寇掠一番,而不敢深入华夏腹地或在关内作长期驻留,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游牧民族对华夏文明的破坏。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万里长城的防御,就不会有足够的稳定时期以孕育出成熟的华夏文明。
元末时期,著名的谋士朱升,就是充分认识到蒙古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才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的建议,而以静制动。而朱元璋采纳了朱升的建议,便把“高筑墙”奉为大明的基本国策并贯行始终。故而,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热衷修筑城墙的王朝,而现今看到的长城及众多古城墙基本上都是明朝时修建的。临海的台州府古城墙是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而正因为大明有极为坚固的城墙作为依托,才得以在欧亚大陆率先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
那么,既然长城对华夏民族如此之重要,为何唐朝却没有修筑长城呢?
唐朝为什么也不修长城呢?从公元618-907年,整整290年,唐朝都没修过长城。不是修不起,而是想修却没条件修。唐朝时期的最大威胁不是北方游牧民族,而是西边的大食和青藏高原的吐蕃。
虽然北方游牧民族依然与它过不去,但无论是对突厥还是对回鹘的PK,唐朝都一直处于上风,尤其是隋朝兴起的突厥,被唐朝彻底干死,再也构不成威胁,自然用不着修长城。面对大食和吐蕃两个最大的威胁,它倒是想修长城防一防,可是自然条件不允许。
唐朝,也是史上唯一一个不修长城的汉人王朝。
对此在《新唐书》、《旧唐书》中都有这么一段记载。
据《旧唐书·李勣传》记载:..(李)勣在并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而《新唐书·李勣传》也记载道:..(李勣)治并州十六年,以威肃闻。帝(唐太宗)尝曰:"炀帝不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今我用勣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
新旧唐书的记载,意思相同,皆是说:唐太宗李世民认为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比修筑万里长城更管用。而李勣镇守并州(今山西)十六年,令突厥不敢南下寇掠,其所起的作用胜过了长城。
这反应了李世民的军事主动思想,而唐初军事强盛,完全不需要修筑长城以作防御,只须能将镇守边关即可。但随着唐中期以后的国力衰落,其实这就会变成一厢情愿的想法,而这也是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疆土便迅速遭遇吐蕃、回纥的蚕食,以致疆域半沦的原因所在。
那么唐朝为何不修长城?
唐朝是不需要修长城的,原因很简单,唐太宗的豪言壮语不是虚言,之后就派遣李靖击破颉利可汗,定边逐北,扫清边陲,被四方诸国共奉为天可汗,大唐国威远布四方。唐太宗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选择的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不靠什么长城龟缩,而是凭借尚武之风,精锐军队,实打实的打出了贞观之治,万国来朝。唐朝强大的骑兵可以远征塞外,唐朝之时最大的威胁不在北方,而在西南的吐蕃,而吐蕃打唐朝偏偏又是居高临下,唐朝不修长城,修也没什么用处。
但是不修长城,同样带来一个隐患,这个隐患就是唐朝时代,北方异族开始逐渐进入中原,中原和草原没有了长城的阻挡,北方游牧民族从野蛮版进化到了进化版蛮族,进化版蛮族异常厉害。最终也导致了华夏文明的毁灭。
突然从唐朝不修长城联想到了北方异族的进化。假如唐朝修长城的话,那是否北方蛮族就不会在唐末开始进化到农业文明时代?这个很难说,但是没有了长城的保护,异族入侵中原,远比中原攻入异族容易的多,几率也大的多。
但是不修长城,同样带来一个隐患,这个隐患就是唐朝时代,北方异族开始逐渐进入中原,中原和草原没有了长城的阻挡,北方游牧民族从野蛮版进化到了进化版蛮族,进化版蛮族异常厉害。最终也导致了华夏文明的毁灭。
突然从唐朝不修长城,联想到了北方异族的进化。假如唐朝修长城的话,那是否北方蛮族就不会在唐末开始进化到农业文明时代?这个很难说,但是没有了长城的保护,异族入侵中原,远比中原攻入异族容易的多.几率也大的多。
西晋的灭亡不能归结与汉朝,宋朝的灭亡不能归结于唐朝。而扩张与收缩又只是国家实力强弱变化的必然,王朝强盛时期而周遍弱小,就必然扩张,王朝衰落时期,而周边入侵就必然收缩。
唐朝不修长城也许在当时的确有利于节省人力,便于扩张。然在唐朝强盛时期大举扩张的同时,周边异族悄然的进入,他们也埋下了一个隐患,一旦唐朝转入衰弱期和危机期,就必然是中原危机上的催化剂。
唐朝不修长城,是当时并不需要修长城。对唐朝而言是一个开拓疆土的好机会,长城作为笨重而工程浩大的防御工程,修起来浪费人力和物力。
一
624年,唐高祖李渊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不要将都城从长安迁移到其他地方去?
让李渊面临这个选择的,是因为突厥连年侵扰唐朝边疆,烧杀劫掠,给中原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有人就向李渊提出建议,迁都长安,躲避突厥兵锋。众大臣都赞成这个建议,李渊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翻越南山,寻找迁都的地点,准备迁都。
就在这时候,秦王李世民站出来,说了一番话:“夷狄自古为中国患,未闻周、汉为迁也。愿假数年,请取可汗以报。”意思是,夷狄自古就是中国的边患,从没听说周朝、汉朝为躲避夷狄而迁都。请给我数年时间,一定擒获俘虏颉利可汗,献到长安。
李渊经过慎重考虑,接受了李世民的意见。
二
那时候,谁都觉得李世民夸了一个海口。对于中原人士来说,突厥几乎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突厥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祸害中原100年。先世源出于丁零、铁勒。南北朝时铁勒原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后南迁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突厥人也在此安家,屡屡进犯中原。他们崛起于南北朝时期,隋朝未统一中土时,于北方多次道到突厥的进犯。为了抵御突厥,隋文帝被迫在边境地区修建长城。然而,这似乎并没有什么用。突厥骑兵来去如风,如入无人之地,甚至还在雁门将隋炀帝围困了近一个月。
隋灭陈完成南北统一后,与突厥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隋利用军事和政治手段开始全力打击突厥。而突厥汗国也因为内部不和而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突厥的分裂,使其丧失了攻占中土的良机,而隋帝也利用这层关系而牢牢控制了突厥势力。
但是自从隋二世杨广登基之后,大隋国力渐渐衰微,群雄并起,竟有多数人攀附北方突厥,其中包括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等人,就连在晋阳(太原)起事的李渊、李世民父子也曾臣服突厥。根据《旧唐书》记载,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军队曾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令李氏父子领教了突厥的实力,所以为了保证能在太原立足,李氏父子决定忍辱负重,先依仗突厥,年年朝贡割地,与突厥可汗修好。
随着李氏父子的势力逐渐壮大,俨然有一统北方的趋势,突厥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常以各种借口要求李家增加朝贡。李渊天性保守,在军事上并非激进之人,所以一直隐忍。唐朝初期,突厥更加强势,仅东突厥就拥有“控弦之士”达百万之多。东突厥颉利可汗连年南下,掠夺大量人口和财富。但到了大唐统一天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而登基之后,依然也对突厥表示臣服,这就叫人难以理解了。凭借李唐的军事实力,与突厥分庭抗礼犹有余份,为什么李世民却要低头呢?这一切要从“渭水之盟”说起。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东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便率兵十余万人直逼长安。在此之前,二可汗就率巧万兵马攻占并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大肆劫掠,而这一次则是出动20万兵马,距长安城仅四十里的渭水之北驻扎军队,威慑长安城。给了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一个下马威。此事致使长安人心大动,朝野惊慌。太宗李世民甚至与二可汗直接冲突必然要遭受重击,便采用了缓兵之计,以大批量的金帛财物贿赂二可汗,并与突厥结盟,表示臣服。“渭水之盟”签订之后,送了许多金帛财物,突厥果然撤兵。其实若是突厥不依不饶,就此南下,中国的历史将会就此改变。但突厥人短浅的目光使他们最后招致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件事被李世民引以为耻,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
三
痛定思痛,李世民加强战备。一边稳定政局,恢复经济,增强国力;一边培养能征善战的骑兵部队。李世民太渴望取得胜利了,为此,他甚至允许士兵在显德殿内练习武艺。与此同时,李世民还在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等地设立军事基地,作为进攻突厥的起点和跳板。
然后,李世民就耐心等待进攻东突厥的时机。628年,时机终于来了。
那一年,东突厥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这给脆弱的东突厥经济形成灭顶之灾。东突厥内部又出现分裂,矛盾重重。贞观三年629年11月,李世民接受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12年隐忍在此一举,势必要永绝突厥祸患。他派遣李靖率领10多万人,兵分六路进击东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期的一名传奇名将,用兵出神入化。630年正月,李靖冒着凛冽的朔风,率领3000精锐骑兵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直捣东突厥老巢,在在定襄大败东突厥军队。颉利可汗仓皇出逃。另一名唐朝名将李勣乘胜追击,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再次击败东突厥军队。颉利可汗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请求投降。
李靖知道颉利可汗的真实意图,是想赢得时间,卷土重来。因此他将计就计,一面派人谈判,一面继续追击。颉利可汗在西逃途中被李道宗擒获。东突厥玩完了。
唐朝军队将颉利可汗押送到长安。时隔6年以后,李世民兑现了自己对父亲李渊的承诺。此后李世民清扫北方诸国,北方各国均向唐朝俯首称臣。
欲取之,先予之。大唐天子李世民将这一兵法之道运用得神乎其神。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皇帝之一,李世民不仅懂得知人善用,同时也凭借其文治武功创造出中土百年安稳的盛世奇景。
四
收拾了东突厥,现在轮到西突厥了。
西突厥比东突厥稍弱,不过也很强盛,东起敦煌,西到里海,“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对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形成严重的威胁,切断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了打通丝绸之路,李世民逐一收拾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小的部落。鉴于此,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投顺了唐朝,受封左骁卫将军。
李世民死后,阿史那贺鲁自立为可汗,统一西突厥各部,脱离并反攻唐朝,进攻位于天山北麓的庭州。唐高宗李治继承了父亲李世民的事业,坚决打击西突厥,毫不手软。通过数年战争,将西突厥各部及其同盟收拾得服服帖帖。
657年,唐朝军队在名将苏定方的率领下,兵分南北两路,打响了进攻西突厥的最后一战。时值寒冬季节,天降大雪,深达二尺。但是唐朝军队士气高昂,冒着严寒追击敌人,将阿史那贺鲁打得全军覆没,一败涂地。阿史那贺鲁走投无路,逃往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城市塔什干),被当地人擒获,送给唐朝军队。
至此,西突厥宣告灭亡。
唐朝后突厥族都去哪了?
在历史上,突厥一直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一带,也是我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突厥这个词始见于中国史册是在公元540年。
公元550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合并了高车各部五万余帐,开始发展壮大起来,由此建立了以游牧为主的突厥汗国,曾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造成很大威胁,突厥的扩张之路并没有停止,突厥强盛时期的疆土东到大兴安岭、辽河流域,西到咸海和中亚河中地区,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突厥想趁着隋朝立足未稳,遂决定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并修筑长城。同时,隋文帝利用离间计,突厥正式分裂成东西突厥并内战。
到了唐朝,唐朝的实力增强,从公元629年以后,唐军连续发动对东突厥的军事行动,最终将其灭亡,其余部逐步溶入了华夏民族。而西突厥在唐初时就占据了西域,不仅堵塞了向西的丝绸之路,而且在军事上对唐王朝构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在灭东突厥之后,唐军开始对西突厥用兵,先打败吐谷浑,打通了河西走廊,并在公元639657年间的连续战争中击败了西突厥,西突厥被唐王朝击败后,大举西迁,有一支突厥人后来在西亚建立了塞尔柱突厥帝国,以后的以后就再也没出现在了我国北方地区,至此,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突厥有部分人并入了回鹘,有部分融入了唐朝,突厥一词逐渐少见于中国史册。
从以上也可以看出土耳其人可能是中国古代突厥人的后裔。土耳其人一直认为,中国在唐朝的时候为了防御突厥修建了长城,而且还曾向突厥人称臣。可事实是,唐朝从未修筑过长城。此时的唐朝在训练骑兵,扩军备战。而中国新疆的民族是融合其他民族之后逐步形成的,他们和中亚国家的许多民族一样,可能在血统上多多少少与古代突厥人有点亲缘关系,但总体来说,并非同族。
唐朝不修长城,靠这两种手段,维持百年边境安宁
既然唐朝拥有这么漫长的边境线,又不主张修建长城,那他们靠什么,能维持边疆的安宁呢?
第一种:和亲。和亲,就是把宗室的公主嫁给邻国的国王,皇室跟其他国的皇室结成亲家。靠和亲来维持两国之间关系的,这种事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做过。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拉拢彼此,就有这种和亲的现象。不过,这种和亲跟唐朝跟周围邻国的和亲,又不大一样。唐朝的时候,中原文化繁荣。这些公主嫁过去后,不仅承担了结交两国友好的条件,还有传播中原文化的作用。像唐朝时候的吐蕃迎接了文成公主以后,就派人到长安学习唐朝的诗书,进行了很好的文化交流。
和亲除了能够缓和边疆之间,各个国家的矛盾。而且,还能拉拢这些邻国。当年汉朝的时候,因为汉朝初年,没有实力平定北方匈奴的入侵,只好采用和亲的方式。一开始的时候,只是想安抚匈奴。可到了后来,谁也没想到。在匈奴内部,有汉朝刘氏血脉的这部分匈奴人居然离开匈奴本部,到了南方。这支匈奴后裔,后来还改姓刘,还自称是汉室后裔。而汉朝因为和亲出现的这个结果,对于唐朝的皇帝来说,自然是有触动的。而且相比较与一个公主,边疆的安宁在皇帝的心中显然更重要一些。
第二点:利用武力主动对外出击。这也是从李世民本人的一个观点。他认为与其修建长城,不如主动出击。唐朝在后来,能让周围邻国降服,甚至就连李世民也被他们称为“天可汗”,靠的不只是和亲,而是武力。尤其是李世民派大将李靖平定了北方的突厥人以后。
更是了不得了。而且,唐朝并不是一个只注重防守的朝代。相反,在当时,唐朝充满了扩张的欲望。唐朝在鼎盛时期有123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些领土可不是充话费送来的,而是实打实拿下来的。当然,这种武力是在唐朝充足国力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的招数。这也让唐朝在国力衰落的时候,比较吃亏。因为北方的力量,容易长驱直入的进攻到中原腹地当中。武则天时期,辽西一带的土地,就被契丹人占领。直到唐玄宗时期,因为国力重新恢复过来,才再次收复。但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大幅度衰减,边疆领土上也再次动乱。
对于唐朝使用的这两种维护边疆的手段,简单理解的话,可以认为。和亲就像是一个普通技能,虽然伤害不大,但付出不大。而且时间长的话,还可能有意外收获。靠武力主动出击,就像是大招,需要积累。如果实力不足,这个技能是无法使用的。不过,这种不修长城的原因,可能更深的层次,是来自于大唐文化的包容万象。
所以说,唐朝一直都没有怕过突厥,更没有臣服于他们,最后更是把他们打得灭亡了,导致突厥人西迁,而后在西亚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就是现如今土耳其的前身。不知道如今的土耳其人哪来的自信说唐朝修筑长城防御他们祖先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