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末五代十国宋初的大乱世中,吴越国简直就是个桃花源一般的存在。吴越国政治相对清明,经济发达。至于百姓生活,虽然欧阳修记载有急苛之嫌,但相对其他地区,算是比较稳定的。
生于公元852年的钱镠是杭州本地人,刚出道时,钱镠任石镜镇兵马使,在杭州一带发展。实力较强的原石镜都镇将董昌发迹后,把钱镠收为八都之一,任石镜镇副将。
此时的吴越国连概念都不存在。882年,董昌和越州观察使刘汉宏发生战争,钱镠作为董昌主力战将,杀得刘汉宏丢灰卸甲。董昌想得到浙东,就对钱镠说:我得了浙东,杭州归你。董昌说话算数,在他出任越州观察使后,果然让钱镠任杭州刺史。这一年是887年,吴越国开始有了一点雏形。
唐末的江南,大小枭雄很多,都特别能折腾。原淮南道节度使高骈自取灭亡,诸将杀来杀去。钱镠机会来了,还是887年,钱镠派大将杜棱杀进常州,随后又攻占了镇海军节度使治所润州(镇江)。
钱镠越来越阔气了,有数州之地,类似刘备初占荆州。更让钱镠高兴的是,他还拿下了富庶的苏州。唐末的苏州那可是一线发达城市,朝廷税赋重地。钱镠的控制范围,约今苏南、上海,以及浙北。包括杭州、南京、苏州、湖州、润州、常州。唐末浙西观察使的辖区,基本上都是钱镠的了。钱镠向这些州郡派出自己的心腹任刺史,牢牢控制住这些富庶之地。
但巨枭孙儒的出现,差点毁掉了钱镠的吴越国梦。890年初,孙儒派大将刘建锋攻克润州,然后就是孙儒和新崛起的杨行密在润州反复争夺。常州则是先被杨行密攻下,随后又成孙儒的地盘。苏州的情况也一样,被杨行密大将李友攻占,不久又被孙儒拿下。
连丢三个富州,钱镠不甘心,但自己实力又有限。892年,钱镠趁着孙儒重心外移,才又出兵占了苏州。只是杨行密实力太强,公元896年,苏州又丢了。
钱镠在大将顾全武的建议下,重点对付浙东的董昌,苏州以后再说。董昌谋反,正好给了钱镠出兵的口实。钱镠的军队急攻越州(今浙江绍兴),斩董昌之首传送京师。
董昌称帝,对唐昭宗的威信是严重打击,钱镠干掉董昌,唐昭宗脸上有光。钱镠得到的赏赐自然不菲,加中书令。但钱镠也不傻,空头中书令换不来两个烧饼。已实际控制浙东的钱镠,让心腹上表,请朝廷把浙东实封给钱镠。唐昭宗没办法,只好下诏封钱镠身兼镇海军、镇东军两个节度使。
钱镠受赐的“丹书铁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为了笼络钱镠,唐昭宗赐给他金书铁券,铁券长29厘米,宽52厘米,上面有楷书金字333个,说明对钱镠本人可以免死9次,子孙后代可免除三次死罪。
吴越钱氏家族千年名门望族从丹书铁券说起
这是公元896年,可以说吴越国的疆域已经成型了。
占有浙江,钱镠就有了叫板杨行密的实力。一年后的897年,钱镠又收回了苏州。从此,苏州再没离开过吴越国。虽然908年,吴国狂攻苏州,但始终没能拿下来。
现在可以清点钱镠的家底了,共计11州。即治所杭州、苏州、湖州、睦州(淳安、建德、桐庐三县),浙东的越州、明州(宁波)、台州、婺州(金华)、衢州、处州(丽水)、温州。
公元902年,钱镠被朝廷封为越王,正式承认钱镠对吴越的统治。904年(天佑元年),钱镠上表朝廷,求封吴越王,却被朝廷拒绝。还是由实际控制朝廷的梁王朱温出面,改封钱镠为吴王,这是故意气杨行密的。他建立功臣堂,将五百名宾佐将校之名刻于碑上,以纪其功。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梁朝(后梁),并封钱镠为吴越王,兼任淮南节度使。钱镠不愿错过这个做孙权的机会,不听属下官员“拒梁命”的建议,接受了梁朝册封。
贞明元年(915年),均王朱友贞发动政变,夺取帝位。贞明二年(916年),钱镠派安抚判官皮光业入贡中原,被加封为诸道兵马元帅。
贞明三年(917年),朱友贞又加钱镠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准其设立元帅府,辟置官属。贞明四年(918年),淮南节度使杨隆演派军夺取虔州(今江西赣州),阻断了吴越北上中原的陆路交通。钱镠只得改由海路入贡京师,自立为王。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的文化重镇,出了不少诗人。别人先不提了,有个和尚贯休要说一下。他有一首诗《献钱尚父(钱镠)》,里面有两句诗,堪称美轮美奂,家喻户晓。“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这两句被后人广为推崇,赞为千古绝句。
这个“十四州”,其实是有讲究的。有一种说法:吴越实际控制11州,但润州、常州曾被钱镠控制,再加上钱镠曾控制、却单独出来的升州(南京),这是14州。朱温控制的朝廷不会承认死敌杨行密对这些州的控制,宁可给钱镠。钱镠虽不能控制这几个州,依然把这几个州算在自己账本上。有诗话云,钱镠对这首诗的“十四州”还是不满意,要求改为“四十州”。但之后流传下来的版本,还是十四州,也这比较符合吴越国的实际,控制11州,再声称升、润、常3州也是自己的。
进入五代之后,吴越国的地盘就基本没有变动。直到公元945年,吴越国南边的邻居闽国内乱,南唐皇帝李璟(李煜之父)出兵消灭闽国。但由于李璟军事才能有限,闽国乱到不可收拾。当时主政吴越的国王钱弘佐力排众议,认为绝不让能南唐独吞闽国,从南翼威胁到吴越国的安全。吴越国紧急出兵,三万精锐急驰南下,抢在南唐军进城前,与反唐的李仁达共同防守。吴越不停增兵福州,最终守住福州。
至此,吴越实际控制住了十二州。原来近方型的疆域,在最南边多了一条“尾巴”。再加上泉州和漳州落在清源军手上,南唐被堵死在福建近海外,吴越从此高枕无忧,直到公元978年。
吴越强盛时拥有13州疆域,约为现今浙江省全境、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东北部(福州市)一带。
吴越地域狭小,极盛时,只辖有杭、越、湖、苏、秀、婺、睦、衢、台、温、处、明、福十三州;另又设有镇海、镇东、中吴、宣德、武胜、彰武等节镇。一军十三州分别是:
杭州(西府):辖钱塘、钱江、盐官、余杭、富春、桐庐、于潜、新登、横山、武康十县。
越州(东府):辖会稽、山阴、诸暨、余姚、萧山、上虞、新昌、剡八县。
湖州:辖乌程、德清、安吉、长兴四县。
温州:辖永嘉、瑞安、平阳、乐清四县
台州:辖临海、黄岩、台兴、永安、宁海五县。
明州:辖鄞、奉化、慈溪、象山、望海、翁山六县。
处州:辖丽水、龙泉、遂昌、缙云、青田、白龙六县。
衢州:辖西安、江山、龙游、常山四县。
婺州:辖金华、东阳、义乌、兰溪、永康、武义、浦江七县。
睦州:辖建德、寿昌、遂安、分水、青溪等五县。
秀州:辖嘉兴、海盐、华亭、崇德四县。
苏州:辖吴、晋洲、昆山、常熟、吴江等五县。
福州:辖闽、侯官、长乐、连江、长溪、福清、古田、永泰、闽清、永贞、宁德等十一县。
安国衣锦军。即今杭州市临安区,是钱镠的诞生地,故特升为衣锦军。
吴越王钱弘俶自知北宋早晚要下江南,不如早降落个人情。在不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吴越国十二州整体并入北宋。
同样是归降,为何吴越降宋被称为“纳土归宋”,在后世留下美名?
公元978年,由临安人钱镠缔造的吴越国,在这一年走到了历史的终点。当年五月,钱镠之孙、吴越国忠懿王钱俶向北宋太宗赵光义尽献吴越国版图、军队、人口,北宋实现对吴越国的和平统一。该事件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江山一统无不以刀光剑影、生灵涂炭为惨重代价,但吴越国的“纳土归宋”开创了古代和平统一的先例。这让当时的吴越国境内(辖今浙江全省、上海、江苏东南和福建福州一带)的55万余户黎民百姓避免了战火荼毒,也为后来长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也说明,国家的统一是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为纪念吴越国“纳土归宋”1140周年,特刊发本专版以飨读者。
“纳土归宋”一词的要义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纳土归宋”一词是今人对于吴越国主动向北宋纳土的提法。《资治通鉴》《宋史》《吴越备史》等述及吴越国史的主要历史文献,对于这一事件的称呼仅有“纳土”,而无“归宋”。甚至还有“吴越献地”“纳土归总”等提法。有关纳土归宋,其主要经过是这样的:
公元978年,吴越国第五任国君钱俶在位已经满30年了。吴越国的宿敌南唐(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吟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那位词人君主李煜的国家)已在3年前亡国,北宋完成了对吴越国北面、西面、南面的合围,吴越国的结束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年二月,为仍能保住吴越国,钱俶携带更为厚重的贡赋,第二次入汴京朝觐宋太宗赵光义,但未收到效果,北宋群臣反而纷纷要求宋太宗扣留钱俶,迫使其纳土。钱俶身边之人大多强烈反对纳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述及此事时,称;
左右争言不可。
但钱俶认为,吴越国除纳土已别无选择。
因此,到五月,他就将1军、13州之地,共有86县、550680户人口、115036员兵士,上表献于宋太宗。宋太宗封钱俶淮海国王,世子钱惟濬为节度使兼侍中,其余诸子亦均有册封。据《宋史?卷四百八十?吴越钱氏》记载,当年七月,钱氏宗室“缌(sī)麻”(古代丧服名,用以表示血缘关系远近)以上家眷和各级官吏,分乘1444艘船走水路前往汴京,宋太宗命沿线官兵行护送之责。北宋朝廷共授原吴越国宰相以下2500余人官职。至此,80余年的吴越国的历史,宣告结束。
吴越国和北宋的关系
吴越国和北宋的关系,是建立在吴越国和黄河流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相继承续的中原朝廷关系基础之上的。具体,又以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954~959年在位)为界,在此之前,吴越国名义上向北方朝廷称臣并纳贡,但北方并无约束吴越国的实际能力,双方各取所需中原因战乱经济凋敝,急需物资给养;吴越国经济实力雄厚,但缺少安全感。所以在数十年间,两者相安无事。
吴越国的这一做法,来自于缔造者、临安人钱镠的思想:善事中原,保境安民。吴越国地处东南,没有中原王朝俯瞰中原的地理优势和政治优势。荀子曰:王者,必居天下之中。
因此,从钱镠初步统一浙江开始,就自甘承认中原王朝为正朔。我们所熟悉的《武肃王八训》《武肃王十训》,都贯穿了钱镠的这一“事大”思想:
予志佐九州,誓匡王室。
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
如遇真主,宜速归附。
到钱俶在位时(公元948~978年),由于中原朝廷如走马灯般更替,因此他先后向后汉、后周和北宋施行臣礼。频率不可谓不高,心意不可谓不诚。
但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着手开始实施统一中国的战争,吴越国就被纳入后周的战争轨道,不仅较之以往加倍贡赋,同时也被迫参与后周的灭国战争。吴越国事实上成为后周朝廷在两浙的分支机构。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建宋后,“越宋”关系,在“越周”关系基础上延续了下来,并进一步得到强化,吴越国的“自主权”越来越小。
吴越国生存环境的恶化:助宋灭南唐
吴越国生存环境的真正恶化,是从配合北宋出兵南唐,北宋、吴越联军灭亡南唐开始的。
北宋开宝七年(974)八月,宋太祖下诏攻南唐,再次要求吴越配合夹击,“授王(钱俶)东南面招讨制置使”。钱俶亲率5万吴越国军队以应。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五》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写信给钱俶:
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在信中,李煜力陈唇亡齿寒之理:今天没有我,明天难道还有您吗?然而,钱俶却将信件交给北宋朝廷以示恭顺。公元975年四月,吴越国军队攻占常州。九月,攻占润州,并与北宋主力会合围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至十一月城破,南唐灭亡,后主李煜被俘。
至此,南唐灭亡后,吴越国的北、西、南三面皆被北宋包围,国家的终结已成定局,北宋对吴越具有无可争辩的政治、军事优势。
对于小国来说,和大国相邻,一定不是什么好事情。1000年前的五代十国是这样,今天也是如此。
赵匡胤之死:吴越国地缘政治形势进一步恶化
赵匡胤作为北宋开国皇帝,又是“篡”得的帝位,却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这要归功其宽大仁厚、乐善好施的品格。这从他善待后周柴氏小皇帝母子就可看出,否则,我们也就看不到《水浒传》中那个英姿飒爽的“小旋风”柴进了。
而且,据《宋史》记载,为表彰吴越国助灭南唐之功,宋太祖赵匡胤特赐钱俶“剑履上殿,书诏不名”殊荣,并承诺“尽我一世,誓不杀钱王”。此外,《东轩笔录?卷一》还记载了一个典故:
太祖命于殿内取一黄复,封识甚密,以赐俶,且戒以途中密观。(俶)暨归途启之,凡数十轴,皆群臣所上章疏俶自是益感惧。
公元976年正月,钱俶平生第一次前往北宋都城汴京,在京城逗留两月,君臣相谈甚欢。三月,钱俶回杭前,宋太祖特意送给钱俶一份包裹,并嘱咐回程途中再阅。返回杭州时打开包裹,发现是宋朝大臣要求宋太祖扣留或杀掉钱俶的奏折。后世史家评价这件事,认为这是赵匡胤的“统战”和“仁厚”的重要表现类似于今天的流行语:给你一个眼神,自己慢慢体会!
但是,其弟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即位后又更名为赵炅)就不若其兄长这般宅心仁厚了:毒死后蜀、南唐降主孟昶、李煜,强幸李煜“小周后”等等一系列有损帝王道德权威的事件,都是赵光义的“杰作”即便是赵匡胤的死,后世史家也普遍认为和赵光义制造的“斧声烛影”有关。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钱俶纳土归宋的背景,是钱俶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二月进京朝觐宋太宗,就事实上被软禁了。钱俶起初上奏章,请朝廷解除自己吴越国王、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取消“寝书诏不名”(即北宋皇帝称呼钱俶不称姓名,只称呼官制,这是封建社会的荣宠待遇)之制,条件是只要能放其回去,被宋太宗驳回。
北宋皇帝变脸如此之快,这恐怕也是钱俶没有想到的。出于保全钱氏一族和两浙百姓的考虑,钱俶最终选择以和平的方式结束吴越国,成就了“纳土归宋”的千秋佳话。
兴族富民:“纳土归宋”的历史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纳土归宋”,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纳土归宋”有“迫于形势”的成分;二是“纳土归宋”是钱俶力排众议的结果。但是,“迫于形势”,也可以理解为“适应形势”。识时务者为俊杰。当韩信流落街头,受胯下之辱时;当司马迁蜷身囹圄,受宫刑之苦时;当姜太公手持牛刀,为人屠宰时;当百里奚挥舞牛鞭,为人放牛时……无数勇者,都有过“迫于形势”的经历。
宋太宗对于钱俶的纳土归宋,给予了高度评价。据《宋史》记载的《宋太宗允纳土诏》:
诏曰:卿世济忠贞,志遵宪度。承百年之堂构,有千里之江山。自朕纂临,来修觐礼,睹文物之全盛,嘉书轨之混同。愿亲日月之光,遽忘江海之志。甲兵楼橹既悉上于有司,山川土田又尽献于天府。举宗孝顺,前代所无。书之简编,永彰忠烈,所请宜依。太平兴国三年五月六日。
不管怎么说,这篇诏书虽说本质上是一篇“官样文章”,但其中的“愿亲日月之光,遽忘江海之志”等字句,还是不难看出赵光义内心喜悦之情的。事实上,钱俶作出这一决策,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而巨大的:
1.保全了吴越钱氏家族。纳土归宋后,吴越钱氏受到北宋王朝极高的礼遇,造就了日后家族的枝繁叶茂、生生不息。成书于北宋初年的《百家姓》,“钱”姓被排在第二位。从宋、元到明、清,钱王后裔一脉始终书香绵延,代有人才涌现,仅两宋时期就出了320位进士。到了近代,更是人才井喷,有“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之美称:科学泰斗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教育家钱基博、钱玄同、钱钧夫,国学大师钱穆、文学大家钱锺书等等,无不是吴越钱氏后裔。因此,社会公认吴越钱氏家族是“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2.赢得了后世高度评价。明代万历年间首辅大臣朱国桢(1558~1632)在评价钱俶“纳土归宋”时,指出:“完国归朝,不杀一人,其功德大矣!”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更是为旌表钱王功德而撰写《表忠观碑记》:“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得于斯民甚厚。”“纳土归宋”事件的影响力,甚至远播海外朝鲜高丽时代(公元918~1392年)的重要史书《三国史记》就记载:“(钱俶)其有功于朝廷,有德于生民甚大。”
3.奠定了江南富庶基础。吴越国纳土归宋,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更有利于苍生黎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长三角经济1000年来的稳定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两宋时期杭州成为“东南第一州”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列宁曾经有一句话:“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需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比照列宁的这段名言,联系“纳土归宋”的前后历史来看,吴越国和钱镠为代表的历代钱氏国王,对浙江以及长三角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临安东入城口的钱王塑像
钱俶画像(来源:《钱氏家乘》)
(唐)越窑青釉褐彩云纹熏炉为国家一级文物,钱镠之母水丘氏墓出土
从2011年起,临安每年举行“清明恭祭钱王”活动
波光粼粼的西湖,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吴越钱氏三世五王的保全
在北宋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时候,南方两浙地区的一个国家,毅然将自己治理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全部献给了北宋王朝,史称“纳土归宋”。这个国家就是吴越国。
吴越当时的疆域包括了浙江全省、上海以及江苏等地,国内经济发达,民生稳定。吴越国“纳土归宋”的善举,使得这里的人民免于了战火的屠戮,经济文化得到了保障,因此在后世留下了很大的美名。
不过吴越国毕竟是归降,在历史上主动向强者归降的小国家并不少,为何只有吴越留下了如此的美名呢?吴越的“纳土归宋”有什么特殊的呢?我认为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吴越武肃王钱镠的遗训
尊中原王朝为正统是吴越的基本国策
吴越国的建立者是钱镠。钱镠建立吴越国的经历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连番苦战才得到的。钱镠出身微寒,在开始的时候钱镠跟随董昌征战。钱镠拼尽全力攻破越州,斩杀刘汉宏。但董昌对于富庶的越州很是满意,便自己搬到越州称帝,将杭州让给了钱镠。钱镠以杭州为根据地,夺取了繁华的苏州。有了如天堂般的苏杭二州,钱镠实际上已经成了当时南方的一代枭雄。在董昌称帝后,钱镠借着征讨董昌叛逆的机会夺取了越州。至此,钱镠正式控制了浙江全境以及苏州和上海等地区,成了吴越王。
后梁灭唐后,朱温对于远在两浙的钱镠无力征讨,便正式册封钱镠为吴越王。实际上当时的吴越国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了,因此有许多臣子建议钱镠称帝,毕竟当时南方已经有许多小国家称帝了。
但是钱镠深知自己势单力薄,必须找一个靠山作为依靠。他便拒绝称帝,同时坚定地以中原王朝为正朔。此后,中原王朝的历任朝代,吴越王都要前往朝贡接受册封。
正是因为钱镠的这个策略,使得吴越国在战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有了一个稳定的靠山,国内极少发生战事,而吴越的经济文化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更为难得的是,吴越王钱镠在临终前遗训中叮嘱后人,吴越国英始终以中原王朝为正朔,如遇到真正的明君时,更要顺应中国统一的潮流。
因此,继位的几任吴越王都继续以中原王朝为正统,甚至还将自己的年号撤去,改以中原王朝的年号纪年。
正是这种一以贯之的思想,让吴越王钱俶在面对北宋的统一形式时,主动选择了将所辖领土和人民献给北宋,钱镠对自身定位的无比清晰,使得吴越两浙地区得以在战乱中保存了完整,境内百姓得以免遭战火。
二是吴越国是主动归降,没有抵抗
吴越国在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就曾经在经济上给与赵匡胤极大帮助,当时吴越与北宋关系相处融洽。在赵匡胤采用“先南后北”的方针统一中国南方时,先行进攻的为荆楚、后蜀等地,然后为南唐和吴越。
在赵匡胤攻灭了湖南和后蜀以后,已经具备了一统天下的气象和实力。南唐和吴越便表示了自己的臣服。但是南唐李后主并不甘心屈居人下,暗地里调动人马准备组织抵抗,然而却给了赵匡胤攻灭南唐的借口,被一举攻灭江宁,南唐就此灭亡。
此时南方仅剩余吴越还是独立的政权。由于赵匡胤统一全国时,吴越给与了大量经济上的援助,甚至在赵匡胤攻灭南唐时,钱俶决绝李后主的求援,而是出兵相助北宋攻灭了南唐。因此钱俶曾希望以臣服的方式向北宋效忠,但却被赵匡胤拒绝。
赵匡胤显然不希望在自己的统一政权里还有其他小朝廷的存在,因此吴越国统一到北宋是势在必得的。至此,吴越王钱俶别无选择,为了避免自己境内人民遭受战火之苦,主动选择将所辖领地及人民归于北宋。
所以,在赵匡胤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吴越国是仅有的主动献地的,虽说是逼于无奈却也同样继承了先祖遗训并保护了境内人民,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是钱氏子弟在历朝中名人辈出
钱氏一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盛不衰的家族。自吴越王钱镠之后,钱氏一族名人辈出。在“纳土归宋”之后,钱氏一族在宋朝不乏身居高位者,封郡王、国公者更是多达二十多人,封侯拜相、入朝为官的更是多达百人。
而宋朝以后,更有明朝钱谦益、清朝钱大昕等历史名人。可以说,钱氏一族在宋朝以后是十分显赫的一个家族。
因此,吴越“纳土归宋”的事迹就更加显得尤为难得和值得赞扬。正式因为吴越王的这个选择,才使得中国历史上能够留下这么多的名人大家。
选择了“纳土归宋”的吴越钱氏,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佳的美名。正是由于这个功绩,“钱”姓也成为了百家姓中仅次于皇姓“赵”的第二个姓氏。而钱氏家族也一直严格遵守着祖辈武肃王钱镠的遗训,在以后历代中名人才子辈出,为中华做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