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
本曲首先描写了潼关险要地势,进而感慨历代王朝兴亡,与此同时,也表达了对朝代变更之中广大百姓的同情。
众所周知,朝代的更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纵观中国古代史,有多少辉煌伟大的王朝成为过去,又有多少王朝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如今,中国王朝史已经结束,相信在世人心里一定有一个自己的喜欢的王朝。或许它是声势浩大、一统天下的秦朝,亦或许是经济发达,政治清名的唐朝。总之,世人喜欢自然有其喜欢的原因。
然而,在众多悠久的朝代史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是结束三百年战乱的大一统王朝,却仅仅存在了38年,它虽然寿命短暂,却给世人留下4个雄伟的建筑,至今仍在使用。你可知道它是哪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又绽放出什么样的光彩?
千百年来,人们常在嘴边说道的都是“周秦汉唐”盛世王朝,但却无意中忽略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隋朝。一提到隋朝,给很多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横征暴敛,对百姓太过于残酷,尤其是隋炀帝的昏君名声一直在史书中不绝于耳,所以这个朝代才只存在了38年便覆灭,成为我国典型的短命王朝。
然而,如今我们再回眸这段历史,却发现隋朝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其诸多的政务改革对后世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这个特殊的王朝被我们严重低估的隋朝,它也是一个被后世朝代无限抹黑的王朝。虽然它的寿命短暂,但它为后人所留下的财富却是无比巨大的。
虽然隋朝和秦朝一样都是历史上“短命”王朝,但恰恰是这两个短暂的王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两次大的统一。一个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大动荡,一个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而隋朝在制度建设上做出的贡献也是其他王朝无法比拟的,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巩固皇帝集权;地方正式推行科举制,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至今仍被许多国家运用。
一、终结战乱,天下归心
东晋灭亡以后,天下便进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当时的天下,朝纲崩塌,人伦丧失,各地战乱让天下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此刻的天下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比那时更猛、更烈、更加残酷。
随着天下大乱的进行,北周皇帝宇文邕横空出世。宇文邕具有帝王之才,北周在他的统治下日益强大起来,并逐渐在各个政权中脱颖而出。渐渐的,宇文邕呈现出席卷天子之时,当时的天下,似乎已经在宇文邕的手中。
可是,就在宇文邕即将一统天下的关键时刻,宇文邕一病不起,并迅速离开人世。此时,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成为宇文邕的托孤大臣,并且大权独揽。也可以说,是宇文邕给了杨坚机会,让他代替自己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
正是因为天妒英才,使得宇文邕短命,让原本没有机会的杨坚得以辅佐小皇帝,进而鸠占鹊巢,代替北周。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没有多长时间,便剿灭各地政权,实现了天下一统。而后,杨坚便建立了结束三百年战乱的大一统王朝隋朝。
隋朝建立后,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隋炀帝杨广继位以后,在他大兴土木的建设下,也让隋朝出现短暂的繁荣。值得一提的是,隋朝为后人留下的这四个工程,它们至今仍在使用。
二、隋朝四大工程
从民众角度,隋朝大兴土木是劳民伤财,是拿老百姓的血汗换来的,劳役不息,滥用民力,给人民生活带来不堪的重负,也正因为此隋朝迅速灭亡。但纵观历史凡事都有利有弊,隋朝修建的这些重大工程虽对当时百姓生活十分悲惨,却大大造福了后世,可以说唐朝早期的繁荣很多都是隋朝奠定的基础。为后世留下这些著名建筑也算是功不可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来形容隋朝是最恰当的。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这个只存在38年的隋朝留下的4个雄伟工程。
(1)京杭大运河
谈论隋朝知名建筑,首选大运河,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期劳民伤财逐渐的一条航道。大运河连通南北,将中国南北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当时看来,大运河这个工程是非常大胆的,但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不得不佩服隋炀帝的先见之明。
其次治在隋朝统一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隋炀帝便在登基后做了一项伟业,那便是举国之力修建了大运河。隋炀帝主持修建大运河虽然给当时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也有人抱怨其这样做只是满足自己下江南的私欲而修建的,但是就修建大运河的真正目的和结果来看,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至今都造福人民。正是由于隋炀帝的宏图大策,得以为后人留下如此珍贵的财富隋唐大运河。
而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隋唐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后代多以“隋朝开河,唐宋受益”之说。关于大运河的开凿,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从不吝啬对它的赞美。晚唐诗人皮日休对其称赞更是到达了最高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唐人拿杨广和大禹来比,足以说明唐人对隋炀帝修运河的功绩肯定。
自古都是民以食为天,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还在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而在古代粮仓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选择建在干燥的缓坡地上,还要濒临水运通道,以便大规模集中和转运储藏粮食。据《中国历史》介绍,在1969年人们发现了隋朝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含嘉仓,在其中一个窖里,就发现了北宋放进的50万斤谷子,颗粒完整,架构十分利于谷物的保存,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由此可知,大运河沿岸修建许多这种粮仓,可见当时隋朝的繁荣景象。
而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也就是说早在隋文帝时期,隋朝就因国库充盈,新上缴的赋税无法存储,只能堆积在走廊上,遂文帝下令停止征收这一年的正赋,以赏赐百姓。后来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密夺得洛阳城附近的粮仓,手握粮草的李密底气大增,瓦岗军一时羽翼丰满。
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给后人带来的交通便利,如今,我们依旧在使用它。毫不夸张的说,大运河对于南北经济发展和联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有了它,也让隋朝乃至后世朝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2)驰道
与大运河相比,驰道可以作为隋唐第二大知名建筑。驰道就如同我们今天的国道、省道一般,它是走南闯北的通天大道,极具便利性。
除了水上交通,隋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程,如今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驰道。虽然没有大运河闻名天下,但驰道在当时也带动南北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并对隋炀帝四周展开征讨,扩大隋朝版图做出不可磨灭贡献。据记载公元607年,隋炀帝下令修筑从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长达三千里。此举不仅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而且为后面收复高丽做准备,可见隋炀帝修建驰道的出发点是极好的。
要知道,隋朝的驰道要远高于秦朝时期的,不管是从宽度还是长度来看,秦朝的驰道都无法与隋朝相比。据悉,当时隋炀帝修建驰道主要原因是为了收复高丽。这样看来,隋炀帝的初衷还是蛮不错的。
(3)粮仓
隋朝时期,便有大粮仓的出现,相传,隋朝当时粮仓里的粮食可供百姓使用三十年。其实,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唐朝的兴盛是因为隋朝打下的基础。也就是说,正是因为隋朝留下这么多的粮食,才让唐朝有了大力发展经济的几机会。
时至今日,隋朝的粮仓依旧存在于大运河沿岸,它也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述说隋朝的伟大。
(4)长安
提起长安,大家都会想到秦汉时期的长安,然而,隋朝长安是完全不同于秦朝长安的。隋朝初期的长安,是秦朝遗留下的长安,此时它已经变得破旧不堪。隋文帝见状后,决定再造长安,于是乎,新的长安便横空出世。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长安,也就是隋朝的长安。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选在汉长安城。然而,汉长安城存在着不少缺点,作为汉朝都城已经历时七八百年,由于年代久远城市不不对称,规模也不够庞大。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再三经历过被洗劫、焚毁和重建,到了隋朝初年已经变得非常古老和破落。再加上汉长安城北临渭水,渭河不时改道,随时可能淹没京都。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
隋高祖开皇二年(582年),执政两年的杨坚便决定另建新都,宣布诏令说道:“谋新去故,如农望秋,虽暂劬劳,其究安宅。”杨坚让当时最杰出的建筑学家宇文恺担任总设计师,新都城的位置选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以南的一片开阔平原上。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九个月时间就建成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隋王朝便迁至新都,因隋文帝早年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唐朝改名为“长安”)。
从隋朝建造大兴城开始,这座城市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一直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城。它的规模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大7倍,可以说为以后唐长安城的兴盛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隋朝还修建洛阳作为辅都,目的就是东西呼应。隋炀帝登基后考虑到大运河与东都洛阳的配合,能够更好的沟通南北,便迁都洛阳。自此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洛阳都是历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隋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的面积也是明清北京城的1.4倍。要知道,隋长安城不仅面积大,而且布局完善,整体来看,隋朝长安城显得非常雄伟大气。
总的来说,隋朝给后世之人留下的四个伟大建筑,实属利在千秋的重大举措。尽管隋朝已经灭亡一千多年,但是与它有关的建筑却永远保留下来。
那么,话又说回来,既然隋朝如此的丰功伟绩,又是什么原因让它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呢?
其实,隋朝的伟大在于它的重大举措,而隋朝的灭亡也是因为它的几项重大举措而直接导致的。
三、隋朝覆灭的原因
隋朝灭亡看似因为隋炀帝的横征暴敛,其实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这些原因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它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天下百姓,二是陇西门阀。
因为隋炀帝在位时的几项重大举措,导致民怨沸腾。如修建大运河,驰道等浩大的工程,实属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但是以方式的百姓看来,这就是劳民伤财的罪恶。然而,老百姓只能通过起义来反抗隋朝的统治。
与此同时,隋炀帝兴起了科举制度,让昔日世家大族靠门第当官的机会越来越少,时间长了,陇西门阀大家也对隋朝失去了希望。因此,隋朝也失去了陇西门阀的支持。
总的来说,隋朝是因为改革举措的步伐太快,在无形之中,已经与天下人为敌,方才导致最终灭亡。换句话说,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刀阔斧改革的副作用,而不是我们常说的横征暴敛。
结语:
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个王朝,但它也有属于自己的无奈。隋朝君王一心改革,却被天下人反对,并因此失去了江山。然而,后世朝代继承隋朝打下的基业,并且基础上进行发展。不得不说,隋朝也是史上最委屈的一个王朝,它以灭亡的代价成全了别人的盛世。
客观来说,世人对于隋炀帝乃至隋朝都有一定的偏见,因为受到太多影视作品的影响,世人都觉得隋炀帝是一个极其不堪的昏君,但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隋炀帝是个极其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多年,虽然大兴土木,却也让隋朝在无形之中走向了强大。与此同时,隋炀帝也是一个极其悲催的皇帝,只因改革过快导致江山倾覆,加上后世朝代的故意抹黑,让他以无道昏君的形象站在世人面前。
一直以来,我们所认知的隋炀帝是具有片面性的,他是经过后世朝代“艺术加工”过的。所以说,我们不要被影视作品和演义欺骗,而要从客观的角度去正视隋朝以及隋炀帝。
参考资料:《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