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
到明朝时,随着在隋、唐、宋七百多年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一套相当完备的制度,并真正进入鼎盛辉煌时期。
中国在近代开始落后于世界,遭受列强欺凌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明代八股文的设立。八股文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文字游戏,扼杀学人创意,内容空洞。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也。〞很简单,就是让学人都成了书呆子。
远在隋唐时期,为选拔人才而兴起科举取士制度,造就了唐宋的盛世繁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逐渐僵化为机械的八股取士,禁锢着文人骚客的思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八股文就是为封建集权而服务的洗脑工具。
所谓“八股文”,本是明清时期的一种考试文体,是对考生文章写法的一种严格规定。“八股文”诞生的本来目的,只是为了方便考官来判别考生文笔和学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却喧宾夺主,成为了检验学子学识的唯一标准,就此为人所诟病。
那么如此糟糕的八股文又是谁创立的呢?相信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明太祖朱元璋!这时候,朱元璋怕不是要从棺材里惊醒,大呼:这锅,我才不背!
“八股文”诞生于明朝,本是一种考试文体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恢复科举考试,明初的科举虽然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但对于具体写法却并无明确规定,考生们可以随意采取对偶或散文的方式答题,因而限制还不是很严格。
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在王鳌、谢迁、章懋等人的提倡下,八股文逐渐形成了讲究格律、步骤的问题,并逐渐开始形成严格的程式。
成化二三年(1487年),朝廷下令,科举由考“经义”改为考八股文,即考生答题之时必须要按照八股的方式写作,要求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这叫做代圣人立言,且对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也都要求相对成文,甚至对文章字数也有严格限制。同时,论述内容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不再允许学生违背经注和自由发挥。
那么什么是八股文呢?“八股”其实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作为一种严格的文章格式,其最初的诞生目的,其实只是为了方便考官对比学生的文笔和学识,只是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辅助工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八股文却逐渐的喧宾夺主,不仅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且成为了考官考察学生的唯一标准。
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从顺治三年(1646年)开始恢复科举,依然沿用了明朝的八股文,虽然在康熙年间曾短暂废止,但很快又被恢复,从而时期一直成为明清两朝科举的主要内容,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才真正开始停用。
“八股文”也可以写的很漂亮,但考试内容的单一决定了它的僵化
我们日常考试中,作文往往规定“诗歌除外”,原因便在于诗歌太难判定高低。如果“八股文”只是作为一种考试文体,仅仅只是对考生的文章写法予以限制的话,其实未尝不是一种好的评比方式。
我们先来看一篇王鳌写的“八股文”,不得不说,作为提出八股文的官员之一,王鳌的这篇《百姓足,孰与不足》写的的确很漂亮。
王鳌的这篇《百姓足,孰与不足》,讲的便是“藏富于民”的问题,单从这篇文章来看,不仅格式严谨漂亮,内容也算充实,讲的又是朝政大事,与后世那些内容空洞,只注重文章本身漂亮与否的“八股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科举内容是时政大事、施政方略,那么未必不会有人写出类似于王鳌这样的文章,可内问题是“八股文”不仅严格规定了考试文体,而且对于考试内容也进行了严格规定,规定考试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要知道,四书五经一共也就那么多字,能够作为考题的本就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考的东西越来越少,不仅考生答题局限性越来越大,就连考官出题也是难上加难,以至于考官不得不从四书五经中选出几个词组合起来,形成考题,这种天马行空的考题,让考生怎么回答?
于是乎,无法从内容上进行创新的考生们,只能在文章的表面上下功夫,以至于最终形成了浮于表面、不重实际的弊病,而考官们也是如此,既然内容千篇一律、乏善可陈,也就只能从文章表面上来判别高低了,谁的文章写的漂亮,谁便能够取得好成绩。
久而久之,学子们为了高中,便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费尽心思的研究文章写法,不再关注天下大事,考官们费尽心思的制定考题,而不再考察学子学识。而用这种方式选拔出的官员,吟诗作对、引经据典绝对是一把好手,可要说治国理政、牧守一方,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详解明朝科举考试制度,考什么内容?有哪些流程?八股文是怎样的?
一: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一提到明朝科举内容很多人都会想到八股文,八股文是由明朝独创。
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几个部分。
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多一字不行,很多考生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因为四书五经里面字数有限,各级各类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
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
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结果就是糊涂考官考糊涂考生,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试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文只是一个考试的解答形式,而真正对考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考试的思想。
明朝严格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是朱熹。
朱熹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
他曾给四书写过注,主要标注他个人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然而,人的意识本身就有很大差异性,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人的认知世界里,是千差万别的,这就给考生们增加了很多难度。
在固定思维、固定模式下,明的学子们还是很好地完成他们的文章,实在令人佩服不已。
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地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之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
而在那这样情况下选出来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即“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无用的白痴、书呆子。只会考试,不会做事。
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
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尽管科举的内容令人望而却步,但是还是有很多学子为了功名、为了地位克服万难成为科考大军中的佼佼者。
二:明朝科举考试流程
明朝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是院试或童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这个“童”字是初级、而非幼儿的意思,所以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
这一级考试是在州县范围进行的,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考试成绩有六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
而考到一、二等的才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当上秀才已经有些特权了,如以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见到县官可不下跪等等。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更高一级,即省一级的统考。
乡试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里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
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了,当然仅仅只是资格而已,如果恰巧需要官员的情况下正好有官员病逝,正好有机会从政。
第三级就是会试了,会试就是各省精英之间的比拼。随着考试级别的升高,就越来越严格了。
首先是考试场所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场考试的严格程度。
明朝会试考试的场所叫贡院,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都是单间,这种单间叫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考生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
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考生完成了答卷。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主要有策问、传胪、赐宴、谢恩、行释菜礼、立题名碑等。
在这场考试中,考生将面对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
考试过程中,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地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
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这个时候还榜上有名的话,基本就可以派任官职了,但任职的官职很低。
三:结束语
科举制度归根结底,就是封建统治者加强自己封建统治的一个手段。其内容每一个的终极目的都是为政府服务的。
所以,在旧时代通过考试选拔出来所谓的人才,往往成为了统治者的傀儡,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为完全成为了统治工具。
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根源所在,是中国几千年来失去了创新思维,思想禁锢,保守。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们,即便是在现在,也是存在的。
比如,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已经是目前中国教育的一种通病了。
要克服这种思维模式,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不是考试能力。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看法。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想法不同才会有社会的多元化,而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更加能引起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