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八股取士始于明太祖?朱元璋大呼:这锅我不背

八股取士始于明太祖?朱元璋大呼:这锅我不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568 更新时间:2023/12/6 22:49:34

科举制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

到明朝时,随着在隋、唐、宋七百多年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一套相当完备的制度,并真正进入鼎盛辉煌时期。

中国在近代开始落后于世界,遭受列强欺凌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明代八股文的设立。八股文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文字游戏,扼杀学人创意,内容空洞。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也。〞很简单,就是让学人都成了书呆子。

远在隋唐时期,为选拔人才而兴起科举取士制度,造就了唐宋的盛世繁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逐渐僵化为机械的八股取士,禁锢着文人骚客的思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八股文就是为封建集权而服务的洗脑工具。

所谓“八股文”,本是明清时期的一种考试文体,是对考生文章写法的一种严格规定。“八股文”诞生的本来目的,只是为了方便考官来判别考生文笔和学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却喧宾夺主,成为了检验学子学识的唯一标准,就此为人所诟病。

那么如此糟糕的八股文又是谁创立的呢?相信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明太祖朱元璋!这时候,朱元璋怕不是要从棺材里惊醒,大呼:这锅,我才不背!

“八股文”诞生于明朝,本是一种考试文体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恢复科举考试,明初的科举虽然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但对于具体写法却并无明确规定,考生们可以随意采取对偶或散文的方式答题,因而限制还不是很严格。

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在王鳌、谢迁、章懋等人的提倡下,八股文逐渐形成了讲究格律、步骤的问题,并逐渐开始形成严格的程式。

成化二三年(1487年),朝廷下令,科举由考“经义”改为考八股文,即考生答题之时必须要按照八股的方式写作,要求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这叫做代圣人立言,且对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也都要求相对成文,甚至对文章字数也有严格限制。同时,论述内容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不再允许学生违背经注和自由发挥。

那么什么是八股文呢?“八股”其实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作为一种严格的文章格式,其最初的诞生目的,其实只是为了方便考官对比学生的文笔和学识,只是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辅助工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八股文却逐渐的喧宾夺主,不仅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且成为了考官考察学生的唯一标准。

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从顺治三年(1646年)开始恢复科举,依然沿用了明朝的八股文,虽然在康熙年间曾短暂废止,但很快又被恢复,从而时期一直成为明清两朝科举的主要内容,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才真正开始停用。

“八股文”也可以写的很漂亮,但考试内容的单一决定了它的僵化

我们日常考试中,作文往往规定“诗歌除外”,原因便在于诗歌太难判定高低。如果“八股文”只是作为一种考试文体,仅仅只是对考生的文章写法予以限制的话,其实未尝不是一种好的评比方式。

我们先来看一篇王鳌写的“八股文”,不得不说,作为提出八股文的官员之一,王鳌的这篇《百姓足,孰与不足》写的的确很漂亮。

王鳌的这篇《百姓足,孰与不足》,讲的便是“藏富于民”的问题,单从这篇文章来看,不仅格式严谨漂亮,内容也算充实,讲的又是朝政大事,与后世那些内容空洞,只注重文章本身漂亮与否的“八股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科举内容是时政大事、施政方略,那么未必不会有人写出类似于王鳌这样的文章,可内问题是“八股文”不仅严格规定了考试文体,而且对于考试内容也进行了严格规定,规定考试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要知道,四书五经一共也就那么多字,能够作为考题的本就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考的东西越来越少,不仅考生答题局限性越来越大,就连考官出题也是难上加难,以至于考官不得不从四书五经中选出几个词组合起来,形成考题,这种天马行空的考题,让考生怎么回答?

于是乎,无法从内容上进行创新的考生们,只能在文章的表面上下功夫,以至于最终形成了浮于表面、不重实际的弊病,而考官们也是如此,既然内容千篇一律、乏善可陈,也就只能从文章表面上来判别高低了,谁的文章写的漂亮,谁便能够取得好成绩。

久而久之,学子们为了高中,便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费尽心思的研究文章写法,不再关注天下大事,考官们费尽心思的制定考题,而不再考察学子学识。而用这种方式选拔出的官员,吟诗作对、引经据典绝对是一把好手,可要说治国理政、牧守一方,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详解明朝科举考试制度,考什么内容?有哪些流程?八股文是怎样的?

一: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一提到明朝科举内容很多人都会想到八股文,八股文是由明朝独创。

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几个部分。

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多一字不行,很多考生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因为四书五经里面字数有限,各级各类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

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

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结果就是糊涂考官考糊涂考生,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试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文只是一个考试的解答形式,而真正对考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考试的思想。

明朝严格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是朱熹。

朱熹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

他曾给四书写过注,主要标注他个人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然而,人的意识本身就有很大差异性,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人的认知世界里,是千差万别的,这就给考生们增加了很多难度。

在固定思维、固定模式下,明的学子们还是很好地完成他们的文章,实在令人佩服不已。

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地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之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

而在那这样情况下选出来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即“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无用的白痴、书呆子。只会考试,不会做事。

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

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尽管科举的内容令人望而却步,但是还是有很多学子为了功名、为了地位克服万难成为科考大军中的佼佼者。

二:明朝科举考试流程

明朝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是院试或童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这个“童”字是初级、而非幼儿的意思,所以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

这一级考试是在州县范围进行的,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考试成绩有六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

而考到一、二等的才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当上秀才已经有些特权了,如以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见到县官可不下跪等等。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更高一级,即省一级的统考。

乡试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里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

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了,当然仅仅只是资格而已,如果恰巧需要官员的情况下正好有官员病逝,正好有机会从政。

第三级就是会试了,会试就是各省精英之间的比拼。随着考试级别的升高,就越来越严格了。

首先是考试场所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场考试的严格程度。

明朝会试考试的场所叫贡院,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都是单间,这种单间叫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考生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

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考生完成了答卷。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主要有策问、传胪、赐宴、谢恩、行释菜礼、立题名碑等。

在这场考试中,考生将面对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

考试过程中,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地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

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这个时候还榜上有名的话,基本就可以派任官职了,但任职的官职很低。

三:结束语

科举制度归根结底,就是封建统治者加强自己封建统治的一个手段。其内容每一个的终极目的都是为政府服务的。

所以,在旧时代通过考试选拔出来所谓的人才,往往成为了统治者的傀儡,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为完全成为了统治工具。

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根源所在,是中国几千年来失去了创新思维,思想禁锢,保守。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们,即便是在现在,也是存在的。

比如,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已经是目前中国教育的一种通病了。

要克服这种思维模式,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不是考试能力。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看法。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想法不同才会有社会的多元化,而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更加能引起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更多文章

  • 黄袍加身从郭威到赵匡胤,历史是相似有轮回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黄袍加身,郭威,赵匡胤,宋朝,后周

    提起“黄袍加身”,很多人都知道赵匡胤在陈桥兵变,进而黄袍加身以宋代周的故事,很多人认为“黄袍加身”是赵匡胤的首创,其实早在此十年前,还是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就已自导自演过一次。他才是“黄袍加身”祖师爷,而赵匡胤是他的学生。无奈,青

  • 明朝大难临头朱胡子真庸儿 有如此赀财而不设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明朝藩王

    图:朱元璋晚年画像,看似面目慈祥,但是他确实内心残酷,不谈功绩只谈人品与畜生无异(对子孙除外)身为帝王,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而要治理好大国,自然远非是战场征伐来得快意恩仇,而这“烹调之道,油盐酱醋料”自然要恰到好处。国家也才能长治

  • 明朝藩王众多传承到明末还多少?绝嗣的又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藩王,分封制

    很多人认为明朝藩王众多,可传承到崇祯元年之时,已经很少了对于明朝而言,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事实就是,明朝的亲王数量实在过大,并且这些人都是吃闲饭的,可以说明朝的灭亡以及后期逐渐走下坡路,与这些庞大数量的亲王是有很大关系的。不过虽然说数量庞大,但是到了崇祯元年(1628年)的时候,实际上这些亲王所剩下的

  • 中国皇帝寿命有多长?盘点寿命最长的几个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皇帝寿命,寿命最长帝王,中国皇帝

    在秦汉以来的封建社会中,“万岁”是皇帝的专用祝词,后来还成了皇帝的代称。但实际上,多数皇帝却是短命鬼。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各朝可以查出生卒年份的皇帝有二百零九个,其中活过八十岁的只有四人(乾隆皇帝,89岁,在位60年。梁武帝萧衍,86岁,在位48年;女皇武则天

  • 明朝在湖北一共封了十一位藩王 四个传到明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藩王,明朝,藩王

    有明一代,在湖北建藩朱姓藩王有十一位。有封在武昌的楚王,荆州的湘王,辽王,惠王,安陆的郢王,梁王,兴王,寿王,景王,襄阳的襄王,蕲春的荆王。楚王朱桢朱桢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17岁的朱桢离开父母,正式前往封地武昌就籓。后又历经8位楚王,共9位。

  • 流传千年的世家望族弘农杨氏 被隋朝杨氏冒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望族,贵族,弘农杨氏

    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很有名的人,像姜子牙、诸葛孔明等,他们有的人成名之后,就会把自己的家族慢慢地发展起来。比如姜子牙,因为辅佐君王建立周朝有功,被分封到齐国去,之后姜氏家族也是在那里蓬勃发展起来。比如魏晋时期的王家谢家,唐朝时期的李家等等,都是很有名很强大的家族。但是呢,不管这些家族有多

  • 明朝十六帝汇聚在一起会做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十六帝,明朝皇帝

    明朝皇帝茶话会洪武(朱元璋):我大明三百年,诸位可有尴尬之事,不妨说来一乐。建文(朱允炆):我面对造反派,高呼莫使朕有杀叔名。英宗(朱祁镇):我面对自己人,大喊郭登与我有姻亲。永乐(朱棣):我抢侄子的皇位,这叫靖难。英宗(朱祁镇):我抢子弟的皇位,这叫夺门。洪熙(朱高炽):我用文臣,文臣骂我了。英宗

  • 放牛娃靠抽签当上皇帝,拥兵30万却兵败给刘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搜房网,救灾被辞退,索赔

    真实的历史远比小说精彩,这句话用来形容两汉年间的某位人物,简直再恰当不过。他本是身份低贱的放牛娃,因为机缘巧合被拥立为皇帝,然而拥兵30万却并没能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反而越混越惨,最终被光武帝刘秀消灭。这位无比传奇的人物,便是由赤眉军拥立的建世帝刘盆子。刘盆子,泰山郡式县人,生于新帝王莽始建国二年(

  • 西汉10位与匈奴和亲公主 9位无名王昭君最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和亲,汉朝和亲公主,王昭君

    西汉时期10位与匈奴和亲的公主第一位:无名氏西汉成立之初,刘邦率领30万大军攻打匈奴,结果差点被冒顿单于干掉。刘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采用娄敬的和亲政策。本来是鲁元公主被派去与匈奴进行和亲,但是吕后不同意,汉高祖刘邦只有随便找了一个宗室之女,并封为公主,与匈奴和亲。从此为汉朝换来了8年边境安宁。第

  • 明朝是朱家天下 是中国历史上全面倒退的一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朱家天下,朱元璋,明朝是历史倒退

    明朝变成纯人治社会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为什么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一个倒退的帝国?首先,说说它在制度建设方面。看看明朝时期的一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