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和尚乱说话,为何让李世民勃然大怒竟流放宰相?

和尚乱说话,为何让李世民勃然大怒竟流放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829 更新时间:2023/12/17 4:17:52

唐贞观三年,李世民毫无预兆的颁布了一道诏书,罢免初唐名臣,晋阳起义功臣裴寂。在这之前此人成功将李世民的功臣刘静文排挤出朝廷之外,并且位至三公。关于罢免裴寂有两种看法,但是现如今看来不过是李世民自编自演的一场政治阴谋。

谈及此事不得不提的一个关键人物便是和尚法雅,法雅作为和尚却不喜欢在庙里诵经念佛,反倒是热衷于依附权贵,不过他倒是深受唐高祖李渊和李建成的欣赏,甚至可以随意的出入宫内,去给李渊讲经说法。

不过,后来玄武门事变发生,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李世民虽然也对佛教没什么恶感,但是对法雅等几个之前出入宫禁的和尚印象很不好。于是,一纸诏书下去,就免了这些和尚们自由出入宫禁的权力。

如此一来,这些在武德年间颇受尊重的和尚,到了贞观年间以后,忽然连皇宫都进不去了,自然会心里很不舒服,难免就会心里有些怨怼之情。这其中,便以这个法雅和尚为最,经常在公开场合说一些不该说的话。法雅为此愤愤不平,于是在京城散步谣言,蛊惑人心,影响社会秩序。这样的人该不该处理?答案当然是该。

要说这件事本身,倒也没什么值得多说的。作为皇帝,要处理一个和尚,也实在不是什么大事。但问题是,在这件案子之后,牵连出来的人,就来头甚大了。

当时处理这件事的人是兵部尚书杜如晦,杜如海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在审治过程中,法雅一口咬定裴寂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听过流言,但是并没有阻止。于是李世民以“位为三公而与妖人法雅亲密”为由剥得裴寂官权,迫使其告老还乡。

你以为事情到这就结束了?那你就想错了。告老还乡之后的裴寂,还没有享受过清闲的日子,便又出事了。当时江湖上谣言裴寂有做皇帝的命,裴寂听到此语之后内心惶恐,为了避免此语传到李世民的耳中,裴寂立即派人杀了散布谣言者。

事后不久,李世民又以“妖人言其有天分,匿而不奏,阴行杀戮以灭口”为由将裴寂流放静州。就是说以当年裴寂曾经听说过法雅的这些话,而没有主动报告他为由。

李世民一生放过无数政敌,偏偏不肯放过裴寂,仅仅是因为其将刘静文排挤出朝廷?答案是否定的。李世民不肯放过裴寂的根本原因在于李渊,从裴寂被迫告老还乡到流放,李世民所策划的一切不过是想要李渊搬出太极宫。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退位为太上皇。但是由于事发突然,李世民只是在东宫的显德殿草草即位,而不是帝王应处的太极宫。

李世民采用非正常的手段获得皇位本就民心不稳,入住太极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皇权,但是当时李渊居住于太极宫中。假设李渊不搬出太极宫,那么李世民是无法入住的,况且要想使李渊搬出太极宫,用兵力威逼定是不可。

我国自古以孝为本,李世民一旦用兵力威逼李渊搬出太极宫,那么他就真的成为了弑父杀兄的罪人。为了使李渊搬出太极宫,李世民在很久之前便已经采取众多做法。李世民在登基之际,便废除太上皇李渊准许和尚还俗的命令,将众多和尚赶回庙院,以此表明自己认为先皇的政治谋略是错误的。

拿裴寂开刀,敲山震虎,让李渊搬出太极宫才是裴寂受难事件的真正目的。裴寂事件之后,李渊正式搬出了太极宫。

因为一个僧人的胡言乱语,流放一个宰相,这种事情,也算是古今奇闻了。而且,这个裴寂还不是一般的宰相,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

不过,如果我们联系一下这位唐朝初代宰相的生平,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会明白,这桩看似可笑的案件背后,其实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1.结识李渊

说起裴寂这个人,经历也算是十分传奇了。

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省临猗县)人。裴寂出身河东裴氏,这个家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家族。从秦汉一直到五代十国,上千年的时间里,这个家族不但一直存在,而且出过大量直接影响历史的人物。

据考证,裴家的历史上,一共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

如此显赫的家族,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都是不多见的。

除了家世显赫之外,裴寂的父亲裴瑜,官也是做得很大,曾做到过渤海太守的高位。有这样一个老爹和这样的家世,裴寂想要入朝为官,自然就容易了很多。所以,裴寂十四岁的时候,就补任蒲州主簿,正式步入仕途。

值得一说的是,裴寂出生于公元570年,这个时候,还是北周时期。而裴寂十四岁入仕的时候,则是已经到了隋朝。

入仕之后,裴寂的官也做的越来越大,历任左亲卫、齐州司户参军、侍御史、驾部承务郎、晋阳宫副监等职位。在这其中,晋阳宫副监这个职位,不但是裴寂结识李渊的开始,也是为什么后来很多演义小说当中,裴寂是以一个太监形象出现的原因。但是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晋阳宫副监是一个正常官名,不是什么太监。

如果真是太监的话,那问题就大条了。因为当时的正监,就是李渊。如果裴寂是太监的话,那李渊恐怕也得做太监了。

照理来说,正常情况下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往往都会有点小小的矛盾存在。但是,对于李渊和裴寂而言,这个问题好像压根就不存在。非但如此,两个人的关系还极好。再加上当时的晋阳县令刘文静,三个好基友可以打斗地主了。

2.太原起兵

在晋阳宫副监这个位置上,裴寂一坐就是好几年,在此期间,隋朝内部也是风起云涌。因为隋炀帝的乱搞一通,导致隋朝天下大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当时身在太原的李渊,见到这种局面后,便暗地有了谋划。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有意思了。

按照史书记载,当时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见到隋朝已经风雨飘摇,决定起兵反隋。但是,李世民又觉得自己无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李渊,所以就先去结交裴寂,让手底下的人拿钱去故意输给裴寂,继而和裴寂搭上了线。在此之后,李世民和裴寂说出打算反隋的实情,裴寂竟是直接答应了下来。然后,还主动和李世民做了一个套,让李渊夜宿晋阳宫,不得不走上谋反的道路。

没错,史书上就是这么记载的。

但问题是,这个记载其实是有问题的。

首先,当时的李世民,才年仅17岁而已。如果我们是裴寂的话,同事家一个十七岁的儿子,忽然有一天和你说要起义,正常人的反应,到底是应该主动抓了他请功?还是直接答应下来,再和他去算计他老爹?

答案无疑是前者。

其次,后来的李世民,为了证明自己发动玄武门事变的合法性,曾经暗示过史官,去改动历史的记载方式。且不说史官到底改动多大,这件事本身,就只有李渊、李世民、裴寂等极少数的几个人知道。但是李世民说出这件事,写下这段历史的时候,这些人基本上都已经不在了。如此一来,会不会有李世民说什么是什么的嫌疑?会不会是李世民在故意美化自己?想把李渊太原起事的功劳,都放在自己头上。

这是最大的可能。

所以,裴寂当时经历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李渊早有反意,但是裴寂身为副监,又是他的好友,是李渊根本绕不过去的一个人。所以,李渊为了试探裴寂,让李世民暗地里代表自己,输钱给裴寂,然后试探裴寂的底线。裴寂也是早有此心,所以在李世民试探他以后,才会主动答应。

至于后来裴寂和李世民,给李渊下套这件事,那就更简单了,无非是两人在给李渊一个台阶而已。实际上,李渊若是真没有反意的话,那夜宿晋阳宫之后,直接把所有知道此事的人都杀掉就好了,反正他是晋阳宫监,当时的晋阳,基本上就是李渊一个人的天下。想杀几个人,根本不是难事。

但不管怎么说,当时裴寂的态度,对李渊而言,至关重要。只有得到裴寂的帮助,李渊才好借助晋阳宫的优势,去积极准备反隋大业。

再之后,就是大业十四年,李渊正式从太原起兵。

当时的裴寂,作为内应,将晋阳宫多年的珍藏,全都一并献给了李渊。据史书记载,当时裴寂一共献给了李渊宫女五百人,并上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甲四十万领。

这里要多说一句。在演义小说里面,晋阳宫是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的凭证,为了修这座宫殿,逼迫李渊四十天修完等等。但实际上,真正的晋阳宫,其实不单是隋炀帝的一处行宫,更是当时太原防御北方突厥的一个重要堡垒。在晋阳宫中,藏了大量的军需之物。

正是因为裴寂的存在,这些东西,全都便宜了李渊。如果当时裴寂和李渊不是一条心的话,那这些东西,估计最后会一把火全部烧掉,李渊连毛都得不到。

进献这批东西,之所以能够被史书详细所载,是因为真的很重要。那五百个宫女就不用说了,真正重要的,其实是那四十万领甲。这个数字到底有没有夸张,是不是真的有四十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毫无疑问,肯定很多就是了。

正是因为这些武器甲胄,李渊才能组织起自己的大军,甚至组建出后来横扫天下的玄甲军的雏形。要是没有这些东西,李渊起事之后,就算能够在短时间内组建出一支军队,这支军队最多也只能用锄头去打架,怎么可能很快拿下长安,扫平关中?

3.大唐初代宰相

裴寂这个人,是一个典型的纯粹文官,而且能力一般。

所以,虽说他是最早追随李渊起兵的老臣,但唐朝开国过程中的所有硬仗,裴寂几乎是一场都没有参与。他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和李渊一起坐镇中枢。

太原起事之后,李渊自任为大将军,裴寂被任命为将军府长史。

拿下长安之后,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自立为大丞相,裴寂被任命为大丞相府长史,同时进封魏国公。

后来,在李渊的逼迫下,杨侑不得不禅位给李渊。但按照古代禅位的礼制,在接受禅位之前,李渊必须先拒绝,显示自己对皇位无意。而同时,百官则需要劝进。整个过程,需要进行三次才可以。

这种行为,当然是一个典型的形象工程。但问题是,如果不进行这个过程,以后会有人说你是乱臣贼子,得国不正。所以,就算李渊心里再怎么火热,也得老老实实把这个仪式给做完。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负责率领百官劝进的,就是裴寂。

事实上,裴寂本人能力虽然一般。但是因为最早追随李渊起事,之前地位又仅在李渊之下。所以这个时候,裴寂的地位,大概只比李渊、李世民、李建成等几个李家人低,百官之中,基本以他为首。既然这样的话,率领百官劝进这个工作,自然也就只能由他来做了。

这个工作,虽然简单,但意义却十分重大,因为这代表了扶龙之功。

李渊登基后,对于裴寂也是大加赏赐,直接晋封裴寂为尚书右仆射,也就是我们寻常所指的宰相。从一个普通的中层官员,一跃成为大唐的第一任宰相,裴寂只花了短短两年的时间。

当时的李渊,对裴寂是极为的信任和亲近,据说李渊经常给裴寂送饭,而且还对他言听计从,两个人简直好的像一个人。

李渊多次称裴寂是唐朝建立的“第一功臣”。《旧唐书》云:高祖视朝,必引与同坐,入阁则延之卧内,言无不从,呼为裴监而不名。当朝贵戚,亲礼莫与为比。也就是说,李渊上朝的时候,裴寂可以同坐,对裴寂言听计从,其他的开国功臣,没有人能与裴寂相比。

裴寂这个人,做人是很对得起李渊的,一直到死,都对李渊忠心耿耿。但是,做事方面,就差点意思了。

因为他的能力实在很一般。

相比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宰相,裴寂的治国水平,其实可以排到中上等。但问题是,唐朝初年的时候,猛人实在是太多,这就显得裴寂的水平有点不足了。能力的不足,导致裴寂在唐朝初年的历史上,并未发挥过太大的作用,自然也就有很多人不服他。

裴寂当年劝李渊谋反,本身就是个投机主义者。接下来,他又嫉贤妒能,借李渊之手清除异己,刘文静因此而死。刘文静身为唐初功臣,被裴寂诬陷而死,裴寂因此被后世之人称为“奸臣”。

对此,裴寂也不是没想过做出一些改变。

武德二年,当时山西的刘武周作乱,派大军打下了太原。太原是李渊起兵的老巢,虽然这时李渊已经拿下了长安,太原已经不再是那么的重要,但到底还是老巢。这一下,也险些让李渊彻底覆灭。

对于刘武周的来犯,李渊果断派出裴寂,让裴寂统兵前去围剿。李渊当时会有这种任命,应该基于两个考虑。首先,作为太子的李建成,肯定不能去。而李世民,当时刚打完薛举,才刚回朝,也不适合马上出征。

裴寂觉得山西那边自己比较熟悉,所以便主动请缨,带了数万大军前去抵抗。

结果到了山西之后,连一个回合都没支撑住,就被刘武周麾下的大将宋金刚,打得全军覆没,同时还几乎丢掉了整个山西。要不是后来李世民率军北上,打垮了刘武周,在这次战败之后,唐朝能否统一天下,都是一个问题。

对于战败的裴寂,李渊也是气不打一处来。不管是为了给他人做做样子,还是为了吓唬裴寂本人,总之,是把裴寂关了几天。但在此之后,还是将裴寂放了出来,让裴寂继续担任宰相。

自这一战之后,李渊也彻底看清了裴寂,知道裴寂是有忠心而无能力。所以,在此之后,裴寂再没碰过兵权,只是单纯呆在长安看家。而李渊对他,也是一如既往的信任。每次李渊离开长安出巡,在长安看家的一定是裴寂。除此之外,李渊后来还赐给了裴寂自行铸币的权力。天,这也太厚爱了吧?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唐朝逐步统一天下,裴寂也在宰相的位置上做的越来越稳。这期间,只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武德四年,有人举报裴寂谋反,结果查无实据。为了表达裴寂很委屈的意思,李渊特意带着几个妃子,到裴寂家中吃饭并且过夜。敢在一个大臣家里过夜,那皇帝对于大臣本人的信赖,自然也就毋庸置疑了。

武德六年,随着唐朝基本上已经统一了全国,这时的裴寂,便打算见好就收,向李渊提出告老还乡。但是李渊却极力挽留,将他留了下来。

从后来的事情来看,裴寂这个时候的撤退,其实是极为明智的。如果他这时候真的走了,大概也不会有后来的凄惨下场了。

4.凄惨晚年

因为李渊的挽留,裴寂不得不继续在宰相这个位置上,发光发热,为大唐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裴寂能贡献的力量,也十分有限。因为裴寂本人,并不是那种特别有能力的人。让他当一个晋阳宫副监没问题,但要让他做打理天下的宰相,那就有点太难为他了。

裴寂的安稳日子,又过了三年之后,在武德九年这一年,终于被彻底打破。

这一年,玄武门事变发生。

随着李世民干掉了自己的哥哥,迫使李渊禅位给自己。龙椅上坐着的那个人,再不是他的昔日好友,而是好友的儿子。这对于裴寂来说,无疑是一个糟糕的消息。一方面,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是李渊的铁杆支持者,那么对于使用非法手段上位的李世民来说,就是一个大敌。另一方面,早年裴寂出于嫉妒,曾唆使李渊冤杀了另一位好友刘文静。而刘文静这个人,恰好又是李世民原本最看重的一个人。刘文静的死因:飞鸟尽,良工藏;狡兔死,走狗烹。唐朝开国功臣之死李渊为何执意要处死刘文静。刘文静的死因:飞鸟尽,良工藏;狡兔死,走狗烹。开唐功臣刘文静之死: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我忽然明白了,刘文静是怎么死的?

矛盾自此埋下。

不过,刚登基的李世民,起初并没用动裴寂的宰相之位。因为李世民刚即位的时候,对各地的控制力还很弱,急需巩固自己的皇位。对于裴寂这位前朝老臣之首,李世民自然也是尽可能地优待,希望裴寂能够全力支持自己,也要依仗裴寂,对裴寂还是很重视的,甚至还主动增加了裴寂的封邑。为了得到裴寂的支持,李世民登基之后,大封功臣,裴寂独自位列第一。其他人不管是追随李世民多年的房玄龄、杜如晦,还是对李世民有救命之恩的尉迟恭,亦或者是那些参与了玄武门事变的猛将,都远不如裴寂。这倒不是李世民大度,只不过是他没办法而已。因为李世民是以非法手段登基,当时唐朝内部,不服他的人其实还有很多。为了稳固皇位,李世民不得不对裴寂倍加倚重,笼络住以裴寂为首的老臣党。

据史书记载,贞观二年年初,李世民去郊外祭祀的时候,还让裴寂和长孙无忌,与自己同乘一车,以示恩宠。长孙无忌自不用说,作为李世民的大舅哥,又是他的铁杆亲信,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的凌烟阁榜上第一人,自然有这个资格。而裴寂能够上车,恐怕就是李世民显示自己重视老臣党的一种举动了。裴寂受宠若惊,不敢从命。李世民就笑着说: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与谁?没办法,李世民都这样说了,裴寂只好硬着头皮上车。这荣宠的表面隐藏的却是莫大危机,身为老狐狸的裴寂又怎会不知道李世民话中之意!李世民所说的“佐命之勋”,是为了向裴寂强调你是我父亲的命,不是我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后面应该会知道怎么办。在李世民心中,裴寂的地位并不及长孙无忌、房玄龄等文臣,也没有登上凌烟阁功臣榜。

本来,李世民是想要裴寂自己知难而退,主动告老还乡。这样两人无论是从面子上还是里子上都过得去。

但裴寂舍不得手中的权力,还有他对李渊的感情。所以,明知道李世民的意思,裴寂还是硬着头皮留在长安。

但是,到了贞观三年,随着李世民的皇位彻底坐稳,抓牢了所有的权力。这个时候,裴寂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此时的裴寂,已经没了任何价值。

这个时候,裴寂已经不再是李世民需要笼络的对象,而是阻挡他继续抓稳权力的障碍。这时的李世民,急需让裴寂滚蛋,然后让自己的人上位。

李世民并不喜欢裴寂。一方面是因为裴寂自身能力有限,李世民觉得他实在难当大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裴寂是前朝老臣,并不是李世民的心腹。相比之下,李世民麾下人才济济,有的是人才可以接替裴寂的位置。反倒是裴寂一直不让位的话,李世民的部下上不去,这让李世民很不高兴。

于是,最开始我们提到的那个法雅案,就发生了。

借助法雅案,李世民很容易的就罢免了裴寂司空之职,削掉了他一半的食邑,并让他返回原籍。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裴寂认命了。但他对李渊的友情是真的,为了陪伴在李渊身边,裴寂冒着风险请求李世民让他留在长安。可李世民没同意,并且将裴寂好好数落了一通,这让李世民倍感舒畅:

计公勋庸,安得至此?直以恩泽为群臣第一。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皆公之由也。但以故旧不忍尽法,得归坟墓,幸已多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论您的功勋,实际上是坐不上现在的这个位置的。您不过是蒙受了太上皇的恩泽,侥幸在群臣中位居第一而已。武德年间,就是因为你才导致朝中贿赂公行,朝纲紊乱。只是念在你是故旧,不忍心依法处置你,你能活着回到家乡,已经是万幸了!”

被李世民如此数落,裴寂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长安。这也算是李世民对裴寂的法外开恩了,如果李世民想要算旧账,或许裴寂将如同刘文静那般被安上谋反的罪名处死。

同时,这件事还震慑了李渊。因为李渊退位之后,一直住在太极宫。而太极宫,正是皇帝的居所。当年李世民即位,其实并不是在太极宫,而是在自己的东宫内。在裴寂这件事后,李渊也被敲山震虎,乖乖搬出了太极宫,让李世民彻底抓稳了权力。

至于裴寂本人,其实只是一个牺牲品而已。

不过,回家之后的裴寂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低调非常。但越是怕麻烦,就越有麻烦找上他。也并没有彻底安生。很快,就又有人举报裴寂。这次裴寂的问题更令人无语:

裴寂回到家乡后,有一个神棍找上了裴寂的书童,大概是出于想要争一个前程的目的,他告诉这个书童,说裴寂身上有天命,是可以成就大业的人,就是说他将来能做皇帝。书童听后又将告诉了管家,管家告诉了裴寂。裴寂一听说这个言论自然大惊,不喜反怒。此时的裴寂,根本不想什么大业,只想平安结束自己的一生。吓得要让管家杀了书童灭口。

当时神棍已经死了,所以书童才是第一个说自己是有天命的人。因此,裴寂根本就不敢报官。但管家最后想了想,还是将书童放了。原因是管家贪了裴寂很多钱,担心事情败露后裴寂找他算账,所以想要留一个把柄来要挟裴寂。

果然,不久后,管家贪污的事情被裴寂发现。裴寂怒不可遏,想要杀了这个管家。管家一口气逃到了长安,向朝廷告发了裴寂。

于是,裴寂又惨了。李世民听闻后大怒,当即宣布了裴寂四项大罪:

位为三公而与妖人法雅亲密,罪一也;事发之后,乃负气愤怒,称国家有天下,是我(裴寂)所谋,罪二也;妖人言其有天分,匿而不奏,罪三也;阴行杀戮以灭口,罪四也。

于是,裴寂再一次被流放了,因为有朝臣为裴寂求情,他才被免了死罪,流放到了静州(今四川旺苍),这个地方,在唐朝的时候,就是所谓的蛮夷之地,是真正的流放之地。短短几个月,裴寂遭遇两次巨大的打击,他感觉人生已经没有了希望。

本来,他想着到了静州后就好好生活,了此残生。结果又碰到羌人造反,有人立刻说羌人造反是要拥立裴寂为首领,上报了朝廷。但李世民没有听信,而是选择相信裴寂。

果然,裴寂还是老当益壮,为了保住自己的晚节,同时也为了子孙的富贵前程,裴寂穿衣戴甲,率领家丁平定了羌人的叛乱。

功就是功,过就是过。李世民不是一个功过不分的皇帝,裴寂平定叛乱有功,取得了李世民的谅解。不久后,裴寂就收到了一道征召他回朝的诏书。

可此时的裴寂已经年老到走不动道了,再加上心中抑郁非常,接到诏命的几天后,六十岁的裴寂憋屈地死在了他乡。唐朝初代宰相,就此陨落。

一朝天子一朝臣,裴寂之所以会被李世民如此针对,完全是因为李世民还不放心大安宫那位太上皇。而只要裴寂还在朝中,还有声望,那李渊就有复起的可能,虽然这个可能无限小,但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因素。裴寂就是这个因素,所以李世民就把他流放到了长安之外。裴寂是政治的牺牲品,死得憋屈。

结语

裴寂被流放到边疆之后,当地的土著作乱,有人传说土著已经奉裴寂为主。但是这时,李世民却拍板说,裴寂没有问题。果不其然,后来消息传回来以后大家才发现,裴寂非但没有问题,反倒在当地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

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才打算就此赦免裴寂,让他回长安。结果,消息还在半道上,裴寂就病死在当地了。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小问题。

李世民为什么那么笃定,裴寂一定不会造反呢?

答案其实也不难。因为李世民知道,裴寂其实是个胆子很小的人,本事也没那么大,根本不敢造反而已。至于他先前的几次过错,其实也不过是政治需要而已。

回顾裴寂的一生,其实既无大功,也无大过。能坐上唐朝初代宰相的位置,不过是因为他会站队,一直跟在李渊身后而已。后来被流放边疆,也不过是因为挡了李世民的路,被李世民顺脚踢开而已。

简单来说,裴寂就是一个运气很好的普通人,但才能一般。运气把他推上了高位,但是他本人的才能,却注定他不会做出什么太过重要的事情。

这大概也是他明明身居要位,却在后世名气不大的原因。

裴寂死后,李世民感念其开国时的功劳,总算还是念点旧情,追赠其为相州刺史、工部尚书、魏国公。但裴家的后人,此后基本上就没再当过大官了。

从裴寂的故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裴寂之所以能成为唐朝的第一任宰相,并不是因为他能力多强,而是因为他运气确实够好,而且会站队,对李渊又足够忠心,所以才能多年身居高位。但同时,裴寂的地位,也完全依赖于李渊。一旦李渊出了问题,裴寂连自保都很困难。

如果一个人能力有限,地位却远高于他的能力的话,或许也未必是好事。能力和地位相匹配,这其实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裴寂在李世民登基之后,能够识趣的退位让贤的话,或许也不至于落得最后那样的下场。

更多文章

  • 中国八大古都她最“名不副实” 火车拉出来的城市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八大古都,古都,郑州

    中国有个地方,“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这个地方就是河南。河南历史文化悠久,但奇特的是它的省会城市郑州却更像一个现代化城市。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的商业开始与世界接轨,郑州率先爆发了震动全国的商战。1989年,一句“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

  •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谁?春秋时期,中国历史阶段之一。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

  • 日本二战28位甲级战犯中 有5人曾担任日本首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日本甲级战犯,抗日战争,日本首相

    甲级战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A级战犯;经过战胜国多方商议后,最终决定下来的日本甲级战犯共有28人:▲绞刑七个人因为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决绞刑。他们于1948年12月23日在池袋的巣鸭监狱执行死刑。东条英机陆军大将,日本前关东远征军指挥官、前陆军大臣、前首相。板垣征四郎陆军大将

  • 唐朝最风流公主太平公主 两次婚史与母亲共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太平公主,武则天,公主

    她残忍骄横,喜欢奢华,离不开男人,不是一个女子的优良典范。太平公主富有很多传奇色彩,她与她的母亲,嫂子,好友组成了大唐最强妇女天团,她们的权势在某段时间内凌驾于男权之上。在女皇在世的时候,尽管太平参与了政事,但她的母亲把这件事变成了秘密,这是为了保护女儿的措施。太平害怕母亲,对外也没有发表任何政治言

  • 从“画史”开始,探寻中国历史上的画院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画院,画史,古画

    画院的正式产生有唐代说、五代后蜀说、五代南唐说、北宋说等多种主张。而在出现专门的画院机构之前,就已有直接服务于宫廷的职业画家了。《庄子·田子方》上记载春秋末期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这些为国君作画的“史”,当是早期的宫廷画家。唐代在掌

  • 盘点明朝276年的疆域变化:不割地只是个骗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疆域,明朝,疆域,明朝不割地

    目前,在网上流传着许多明朝的地图,大多数都不能客观反映明朝疆域的真实情况。目前流传最多的明朝地图时谭其骧的版本,但是谭老的历史向来以地图开疆闻名,其可信度十分值得怀疑。如谭其骧版图的元朝地图上不封顶,直接把整个西伯利亚都划入了元朝,其原因就是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而为了照顾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兄弟感情,越南

  • 驻马店 | 城市名字太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驻马店,汝南,城市改名

    家乡作为我们最基本的信息,在社交场合免不了会被提及。但中国有些地名实在是让人一言难尽,因为他们现在的名字在当地人眼里既尴尬又老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是从古代一直沿用下来的土名字也就罢了,偏偏有些地区的曾用名像诗画一般文艺。想象一下,在古代,你的祖先介绍自己时,张口一句“在下汝南人也

  • 历史上哪些国号用得比较多?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国号,汉朝,用得比较多的国号

    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有些国号特别受到青睐,如周、魏、汉、梁、宋等。国号可以代表一个朝代的气质,沿用至朝代结束之时,因此历代开国君主都很重视国号。古代国号取名根据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以封地为号,主要出现在早期,比如周朝、秦朝,那时诸侯盛行,独立之后,涌现出了大量的

  • 唐朝分封过哪些异姓王?为什么唐朝异姓王如此之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异姓王,唐朝,分封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开始实行郡县制,至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接受李斯的建议,废分封,置郡县。始皇帝嬴政没有让赢氏子孙或功臣列土封疆,而是选择了加强中央集权。秦统一六国仅十五年,严酷的刑罚和沉重的徭役让普通民众苦不堪言,陈胜吴广举起反抗的大旗,一时之间群雄并起。沛县人刘邦在群雄逐鹿和楚汉之争中获胜

  •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 七雄六个国都至今健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国都,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前477年,《史记·周本纪》为前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国历史时期,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由于周的东迁,前人也称这时期为东周。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见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