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在我国古代,帝王将相等死后,朝廷根据他生前事迹给予一个褒贬善恶的称号,相沿成制,这种制度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
谥号用字有其特定解释,什么样人给予何字作谥号,有严格规定。按当时的善恶标准来评议,有善德美行的,用褒奖之字;丑恶暴戾的,用贬斥之字;忧难早夭的,用怜悯之字。分别称为上谥、下谥、中谥。
清代谥号和谥解
唐朝以前,皇帝多用一个字为谥号,偶有用二字者。但是到了明清,特别是清朝,谥号到了皇帝一人手中,成为他任情褒贬的工具。明仁宗朱高炽以后直至清末,谥法成为僵死的制度,谥号的字数固定。明代皇帝17字,皇后13字,妃2字或4字,亲王1字,郡王2字,诸臣2字。到了清代皇帝21字,皇后16字,妃1字或2字,公主额驸2字,和硕亲王1字,多罗郡王2字,诸臣2字。
不但如此,谥解也各不相同,明代谥字谥解分三种:一为皇帝亲王所用的一字谥50个;二为郡王诸臣嫔妃所用二字谥409个;三为嫔妃专用的四字谥23个。清代谥字谥解分五等,有列圣尊谥71字,列后尊谥49字,妃嫔谥41字,王、贝勒谥75字,群臣谥71字。
圣、神、聪、睿、中、高、章、信、熙、元、光等谥只有皇帝可用;慈字只有皇后可用;逊、悯等字只有嫔妃可用;修、克、比、仪、信、哀、隐、殇等字只有王、贝勒可用;桓、泰、确、理、愍等字只有臣谥使用。即使通用谥字对各种人释义也不同。如哲字谥,用于皇帝释为“明知渊深,官人应实”,用于皇后释为“明知周道,识微虑终”,用于王、贝勒和群臣释为“知能辨物”。
再有,是由于赐谥权高度集中,使谥法随遇性很强,明代规定臣僚三品以上,清朝规定一品以上赐谥,但程序上既不让家属故吏请谥,也取消了驳议、论枉,任何人应否得谥和给什么谥号都出自“圣裁”,而且明代每5年才集中给谥一次。这样,一方面,有些该得谥者往往被遗漏,另一方面,能讨得皇帝欢心者,即使非常卑微也可得谥,甚至是极美之谥。以至明代有奶妈、方士得谥的。
恶谥的取消
明朝明英宗朱祁镇总复位后,给了弟弟朱祁钰“戾”这个恶谥,因为朱祁钰称帝前被封为郕王,所以便称他为郕戾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虽然曾被他废掉过太子,但在继位后,还是于成化十一年(1475)12月下诏恢复朱祁钰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但是这种承认也是有限度的:明朝其他的皇帝谥号都是十七字,只有他是五个字,而且没有庙号。后来,同是藩王出身的嘉靖皇帝也为他修缮了一次陵墓。直到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灭亡后,在流亡的南明弘光政权,他才得到了庙号代宗(唐朝和明朝都是代宗这俩庙号代宗含义大为不同),史称明代宗,并重新定谥号为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而一般上谥号是“景”都含有“勇武”之意,大概指的就是在为期间军事上是有所成就的,算是很精确的评价了他在任内的北京保卫战。
明代诸王除了明朝初国初时的鲁荒王(朱檀)、伊厉王(朱[木彝])之外,文武大臣和只有一例恶谥。在清代,在谥字中干脆取消了恶谥,任何人都不再赐于恶谥,但是奕劻得了唯一一个。
明清取消恶谥,渊源于宋代郑樵等学者的议论。郑樵《通志·谥略》研究谥法历史,正确地揭示了谥法之初并无恶谥,在对当代谥法评判时,他提出立谥的本意,是为了辨别昭穆,给谥的要义,是要尊隆死者。从人之常情说,活人有罪恶,在其死后也不再去追究。从先王之制说,对于大臣,死后总是予以优恤,“生虽侯伯,死必称公,生不逾等,死必加等,岂有称生之号有隆,而命死之名有亏乎!”从人心来说,“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不若是,是不当于人心。”因此,郑樵认为,“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恶”既“不合乎古道”,也“不合行于今之道”。“恶谥非所以加君父也。”
郑樵
元代统治者就已受郑樵此论的影响,不给宗室大臣恶谥。明代社会君臣关系更为复杂,况且有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去残酷地对付大臣中的“犯上”者,所以皇帝也就没有多大的必要用谥法去惩戒臣僚了。
给谥数量剧增
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九。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谥法由辱典变成褒器以后,人们不必畏惧得恶谥,于是用各种手段为死者请托钻营以求赐谥号。二是明清两代党争、农民起义、外患不断,为了褒奖惠义以激励更多的人为巩固封建统治卖命,两朝给死义之士特谥的数量很大。三是清朝前期给1700多名明代思烈追谥,加大了基数。
有名的红人
有名的如晚清红人李鸿章谥“文忠”,左宗棠、张之洞都谥“文襄”都没有得到最高谥号。“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明清之际千百万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有清一代共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谥“文正”。汤斌是康熙时期理学名臣,在朝以敢于争议闻名,乾隆元年谥“文正”。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帝师谥“文正”,曾国藩在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狂澜于既倒,位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谥“文正”当之无愧。刘统勋是乾隆朝名臣,曾任首席军机大臣,刚正不阿,功业非凡,为百姓所爱戴,最终得谥“文正”。只有曹振镛乃一平庸之辈,谥“文正”一直为后世诟病。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地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没有多大变化,所以谥法仍然照行不辍。直至辛亥革命以后,那些遗老遗少还以得到暂时栖居故宫的小朝廷的谥号为荣。
满清唯一的恶谥“密”
民国六年(1917年)一月二十九日,铁帽子王,内阁总理大臣爱新觉罗·奕劻病死于天津租界,时年七十九岁。内务府大臣初拟谥“哲”,按谥号解,知人曰哲。溥仪不同意,亲选四字,让内务府选择,为“谬、丑、幽、厉”。溥仪之父载沣闻此,终觉同为宗室,有所不忍,劝溥仪网开一面。溥仪仍不肯。后在亲贵力争之下,才赐谥“密”字,密者,“追悔前过”之意。当时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颁令,允许其子载振世袭和硕庆亲王的爵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