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
岳飞庙的介绍:
岳飞庙,又名精忠庙,后也称“宋岳忠武王庙”,是后人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中国著名民族英雄岳飞而建的祠庙。
岳飞庙大门所在的建筑名曰“精忠坊”,是为彰显岳飞忠孝精神而修建的牌坊。护壁上分别镌刻着“忠”“孝”两个大字。经过这扇门,我们才算真正进了入岳飞庙。
精忠坊大门,“宋岳忠武王庙”六个字是明朝孝宗皇帝朱佑樘所题写。
一进门会看到施全祠下的五跪像分别为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王俊,此五人因残害岳飞而成为世人唾弃的千古罪人。两侧楹联书:“蓬头垢面跪当前想想当年宰相;端冕垂旒临座上看看今日将军。”也有不少的游客对着他们一顿数落。
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王俊五跪像,但是不觉得不是少了一人吗?
进了正门,看到了御碑亭,亭里无碑,是乾隆写的碑,碑在庙外,在1750年的时候,乾隆在巡视嵩山返京途中路过汤阴岳飞庙,留下一首七言律诗,并将之刻成石碑。
庙内内涵丰富,殿堂雄伟,碑碣林立,在汤阴有一句老话叫:“文王庙的树多,岳王庙的碑多。”据了解岳飞庙的碑刻近400多块,而有块碑是岳飞庙众多碑刻中比较著名的一块:碑的正文写道:“王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这里的“王”指的就是岳飞。
走进大殿,首先看到的是大门楹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上联取自文天祥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所作的《过零丁洋》,下联出自明代谏臣杨继绳的名诗《自况》,十分巧妙地结合了文天祥和杨继盛的诗句,对仗虽不严谨,却道出了先祖岳飞的精神真髓,彰显了岳飞忠勇廉洁的精神。横批是“乃武乃文”,此对联为清朝同治年间榜眼何金寿所题。何金寿是清代的才子,按理,书写岳飞庙前的楹联,他完全有能力自己来编,不必取自古人的诗句。但他不用自己的话,而是引用了文天祥和杨继盛的名言,以彰显这三个人,虽然生不同时,实则同命运共呼吸、一脉相承的孤忠大节。
《宋史·岳飞传》记载,高宗赵构拟为岳飞营造府邸,岳飞推辞,“敌未灭,何以家为?”高宗又问天下何时太平,岳飞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在岳飞看来,天下大治是建立在文官的“廉”和武官的“勇”上,岳飞身先士卒,以德垂范,每有奖赏则慰抚部属,“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种秋毫无犯的军纪使岳家军战斗力和影响力大大提升,膏锋指处,所向披靡,所以金人慨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的一生,忠诚、廉洁、一身正气,其不爱钱的为官理念,堪称中国历史上清廉为官的楷模。
这里讲一个知识点,俎和豆,是指在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后来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故乡俎豆,意思是在故乡,在汤阴人们供奉岳飞。
大殿内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塑像,其神态英武逼人,塑像上方“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是岳飞的手迹,表达了岳飞志在收复河山的决心。另外大家可以看到,岳飞像的服饰有所不同,右半边为文官服饰,左半边为武官服饰,表明岳飞乃文武双全之士。
岳飞泥塑像
再往里游览,就看到岳飞子女们的祠堂,还有岳飞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的牌位,以及最出名的岳母刺字塑像。
岳母刺字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父亲的早逝,家境的贫寒,如果岳飞前去抗金,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落在母亲肩上。岳飞考虑到家庭的状况,顾虑重重。岳母猜透了儿子的心思,为了坚定儿子以身许国的决心,在儿子背上刺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字,激励儿子尽心尽力报效祖国。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岳飞一直用生命来践行着自己和母亲的共同誓言,实在是令人可歌可叹呐。
那么,“尽忠报国”为何变成了现在我们熟知的“精忠报国”?
杭州岳王庙里的“精忠报國”的“國”少了一个“点”
在《宋史》中记载,岳飞前去觐见宋高宗,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宋高宗写的是“精忠”,而不是“尽忠”。或许正因为此,其后的演艺小说便根据宋高宗赐予的“精忠”两个字发展出“精忠报国”四个字。虽然两者含义大不一样,但也并不影响我们怀念、追忆岳飞的丰功伟绩。
岳飞博物馆有个顶天立地的岳飞像庄严肃穆,令人敬仰,在历史的长河中,岳飞精神永相传。
岳飞博物馆雕像
看完了岳飞庙,让我们再来了解下岳飞的生平事迹:
一.岳飞生平
岳飞,宋朝抗金名将,又有“民族英雄”称号。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史载岳飞力量惊人,能开三百斤弓、八石之弩,且拜师于弓术名家周同,能左右开弓。
岳飞是南宋初唯一成功组织大规模进攻的统帅,他反对宋高宗“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之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
岳飞之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著有词作《满江红·写怀》。其著作编成《岳忠武王文集》,形意拳相传是岳飞本人创造的武术。
满江红石碑
二.“莫须有“罪名
岳飞在收到十二道金牌班师回朝之时自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回到京城。之后,向高宗请辞。高宗当时没有答应他的辞呈。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21年后,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1204年(嘉泰四年)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备受尊崇。
岳飞亲笔还我河山
三.平反之路
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隗顺之子告以前情,乃将岳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淳熙五年,为岳飞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宋理宗时改谥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