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林儿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
小明王韩林儿就是那种手里拿着一副好牌,可是被他打得稀烂的人。
韩林儿手里的好牌是什么?是他的爹韩山童通过宣传,给他留下来的强大的舆论基础。
韩山童确实是一个对农民起义有很深入的研究,很懂得发动群众的人。他在宣传发动的时候,使用了三大利器。
一是弥勒佛转世。弥勒佛转世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落入水火之中的老百姓救出来,而韩山童就是弥勒佛转世降临人间的那个人。
二是天命所归。韩山童在准备发动起义前,把一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传出去。而这种谶语所表达的就是天命所归。天命已经要求天下发生循环了,新的朝代必将出现,代替旧的朝代。新的天子也必将出现,而韩山童自己就是那个新的“天子”。
三是贵胄后人。韩山童还宣扬自己是宋徽宗的八世孙,既然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自然就是皇亲贵胄的后人。而且韩山童说自己是宋徽宗的后人,而不是说自己是宋高宗、宋理宗这样的皇帝的后人,是非常巧妙的。只有宋徽宗的后人,才可能为了隐姓埋名而不姓赵。同时,由于宋徽宗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掳去,并受尽折磨的。元朝又属于中原地区被北方少数民族占领后建立的朝代,把宋徽宗抬出来说,很能挑动那些中原老百姓的神经。再有一点,说自己是宋高宗的后人而不是宋理宗的后人,还因为隔得比较遥远,不容易被揭穿。这和当年刘备宣扬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因为韩山童这么会宣传,所以他在发动起义之前,就已经有非常多的人归附他了。同时,由于还没发动起义,韩山童就被元朝统治者给逮住杀掉了,这使得天下百姓更加哀怜他,因而就更加拥戴韩林儿。
整个北方红巾军起义,实际上是刘福通发动起来的。当时刘福通已经发展起了十多万人。在和元军作战的时候,元军根本就抵挡不住。可是,刘福通在这样的大好条件下,竟然没有自立为王,而是派人去寻找韩林儿(韩山童被抓起来杀害的时候,韩林儿和他的母亲逃跑了),拥戴韩林儿建立韩宋政权。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韩山童打造的舆论环境有多么强大。
另外,朱元璋一直在南方发展,和北方的红巾军根本就没有什么交集。但是,朱元璋依然奉韩林儿为君王,自己只是称为韩林儿韩宋政权的一个“省长”。朱元璋为什么也这样做,也是因为韩山童的影响力太大了,只有依附这一个影响力,朱元璋才能做大。
那么,韩林儿既然有这么一副好牌,为什么他会打的很烂,最终把自己的命都丢了呢?
从历史上韩林儿和刘福通打交道,以及后来他和朱元璋打交道的情况就可以看出,韩林儿打牌其实只有一招,就是夺权。
韩林儿被刘福通找到立为皇帝的时候,他其实就是一个傀儡。也就是说,是放在刘福通的军营里的一块金字招牌。他这种情况,与当年被项梁、项羽立起来的楚王后裔“义帝”熊心是一样的。
韩林儿当然不愿意当一个傀儡,于是就开始“夺权”。他当时任命杜遵道和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和刘福通为平章政事,刘六为枢密院事。这个平章政事,在当时就相当于一个副宰相。刘福通在军队中有绝对的权威,整个军队都是他的,却居然只是一个副宰相,而且还不是枢密院事,不掌兵,所以他内心怎么会高兴呢!于是刘福通派人把丞相杜遵道给杀了,他自己来当宰相,从此把整个朝廷控制了起来。
实际上,韩林儿当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及时把兵权掌控到自己手里。要么他不接受刘福通的邀请,依靠韩山童的威望,自己组建军队。要么他到刘福通那里后,别打草惊蛇,慢慢运作。可是他一去就大刀阔斧地干,让刘福通当副宰相,非常明显地制造矛盾,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对于朱元璋,他也是这样自找麻烦的。
当时朱元璋属于郭子兴的手下。不过兵权都在朱元璋手里,而朱元璋打仗又很勇猛,因此郭子兴想打击朱元璋,又把他无可奈何,很快就抑郁而终。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投靠韩林儿。如果韩林儿能看清楚形势,他就应该干脆让朱元璋当这支起义军的首领。这样一来,说不定朱元璋还会感激他。可是,他却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封郭子兴的舅子张天祐为右副元帅,而朱元璋,韩林儿只是封他为左副元帅。这番操作,竟然与他对待刘福通的是一模一样的。既没有获得实际的权力,又把人得罪了,这不是又一次找麻烦吗?
所以,韩林儿最终被朱元璋害死,固然有朱元璋心狠手辣的一面,同时也是韩林儿认不清形势,完全没有政治手段的表现。
韩林儿为何不早点禅位?
朱元璋救韩林儿的时候,其实就有很多人想不通,毕竟韩林儿对于已经势大的朱元璋来讲就是累赘一个,朱元璋又何必要救他呢,而救下韩林儿的朱元璋,也没有能够达成自己当时救韩林儿的意图,这让朱元璋也十分懊恼,在朱元璋的帐下寄居三年,韩林儿也知道朱元璋并不会听命于自己,那他为什么不早点禅位于朱元璋,以求自保呢?
韩林儿“根正苗红”
说韩林儿就必须要先说一说红巾军的起家,在元朝末年,众多起义军打的名号都是“红巾军”,而红巾军的创始人就是韩山童,韩山童便是韩林儿的父亲。
韩山童信白莲教,早年就宣传白莲教,宣传“明王在世”,白莲教起源于南宋,在元朝的扶持下,南北各地均信徒众多,甚至与明教、弥勒教、道教等相互渗透,一时间白莲教的宣传仿佛给民众带来希望和光明,元朝末年,社会矛盾不断突出,在变钞和开河事件之后,民怨四起,韩山童、刘福通等人于是策划发动起义。
韩山童自称“宋徽宗八世孙”,再加上文告和宣传,号召群众加入反元武装起义中,正当起义军宣誓时,地方官兵突然前来镇压,韩山童牺牲,韩林儿与其母亲逃到武安山躲了起来,但是刘福通冲出包围,并重新聚集起义军,成功起义,这次起义之后,让刘福通站稳了脚步,后续的起义皆打着红巾军的旗号,至元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正式建立大宋,对外韩林儿号称“宋徽宗九世孙”。
国号为宋,是为了迎合汉族人民的民族情感,表达出起义军“复宋”的想法,“小明王”其实就是迎合韩山童“明王出世”的预言,这样更容易让白莲教教众信服,从而有利于起义军的壮大,韩林儿是韩山童的儿子,有利于起义军的指挥,所以说韩林儿是“根正苗红”。
朱元璋是后起之秀
至于韩林儿不会禅位,其实也是因为朱元璋的地位,在红巾军中,朱元璋的地位其实不是很高,早先起义的主要领袖是韩山童、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后来响应的部队有蕲水的徐寿辉部、萧县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的郭子兴部等人,这些人都打着红巾军的旗号,也都听从于韩林儿的指挥,而这时的朱元璋仅仅是郭子兴的部下。
朱元璋虽然后来自己拉起部队,但始终与郭子兴部有联系,郭子兴去世之后,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可此时的部队都是朱元璋招募收编的,朱元璋也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虽然任命是这样,可部队还是朱元璋掌控,朱元璋考虑到韩宋势力强盛,于是借助韩宋名义,继续发展自己。
朱元璋发展强大之后,韩林儿不断地为朱元璋加封,最后升朱元璋为中书省左丞相,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受封为吴国公,随着各起义军的不断扩大,红巾军内部也在不断瓦解,朱元璋与徐寿辉的继承者陈友谅之间的对决尤为严重,张士诚也伺机对刘福通的红巾军总部发动进攻,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才率主力营救的小明王韩林儿,可是刘伯温却认为“不宜轻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但朱元璋下定决心营救韩林儿和刘福通。
刘福通战死了,其实从这时开始红巾军建立的韩宋政权就已经结束了,韩林儿虽然没有死,但是他已经成了朱元璋的“傀儡”。
不会出现禅位的原因
之前说到韩林儿不会禅位,是因为刘福通在世时,韩林儿地位高的时候,朱元璋地位还低,等朱元璋地位高的时候,韩林儿的韩宋政权名义上已经灭亡了,这时即便是韩林儿想要禅位,朱元璋也不会接受的,韩林儿虽然号称是“宋徽宗九世孙”,但毕竟不是,朱元璋并不承认韩林儿的“血统”。
再者说,韩林儿寄居于朱元璋帐下时,朱元璋已经势大,救出韩林儿不久就灭掉了最大的对手陈友谅,朱元璋部在起义军中实力最强,还需要你韩林儿禅位吗?朱元璋完全可以自己就取得天下了。
其实韩林儿在朱元璋的帐下也很难受,朱元璋越对自己好,其实韩林儿越害怕,韩林儿追封朱元璋三代,朱元璋自称吴王之后还是尊奉自己,韩林儿能不知道朱元璋已经不是自己能满足的了?只不过朱元璋将自己安置在滁州,不用天天地看见朱元璋,这一点是韩林儿比汉献帝等人过得好受的地方,但韩林儿在朱元璋这仅仅就是一个“傀儡”而已。
至元二十六年(1366年),韩林儿被廖永忠沉船淹死,此时的韩林儿连傀儡的价值都没有了,韩林儿死了一年多之后,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小明王韩林儿手无实权,为何一直不肯禅让
小明王韩林儿的一生跟汉献帝刘协的一生颇有相似之处。汉献帝刘协先受董卓控制,又受曹操挟持,曹丕即位之后更是火急火燎地逼迫刘协禅位,最终寿终正寝,得以善终。
而小明王韩林儿也是先被杜遵道控制,而后被刘福通挟持,最后重用朱元璋,只是直到朱元璋已经大破陈友谅,即将打败张士诚,依然成为义军中最强大的势力之时,韩林儿最终也没有禅让,以至于最后被朱元璋的部下廖永忠溺死瓜步江边,无法善终。
那么小明王韩林儿跟汉献帝刘协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是什么原因让韩林儿明知朱元璋的权力甚至已经超过了曹操在汉献帝时期的权力,还依然没有将位置禅让,以保自身安全呢?其中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
①韩林儿的位置并非正统
汉献帝刘协乃是汉室正统子孙,是绝对名副其实的刘汉后人,因此从名节大义之上来说,汉献帝刘协是切切实实的皇家继承人,如果有人想要取代汉献帝的位置,来硬的那就是造反,会叫天下人不齿,因此曹操大权在握这么多年,都没有篡位,最后曹丕如此心急,也只是逼迫汉献帝禅位而已,并且在汉献帝禅位之后,对他也多有宽待。
但韩林儿却不同,他是汉族,而元朝皇帝是蒙古人,因此韩林儿本身不可能是元朝正统。韩林儿能够成为义军捧起来的国君,完全是仗着自己父亲韩山童的“天才”。元朝末年的时候,百姓生活极其困苦,在无望的生活之下,他们只能将精神的安慰投在信仰与宗教之上。
而韩山童就利用了这种心理,说天下大乱,弥勒佛将要降临于世。当时江淮地区很多百姓都信了这个说法,希望弥勒佛赶紧来解救自己。而韩山童也就顺水推舟,一方面让人四处宣扬自己是降世弥勒佛,一方面还说自己乃是宋徽宗的八世孙,是宋朝正统。就这样,韩山童率先领导了红巾起义,被捧为了义军首领。
结果在1351年,韩山童刚刚起势不久就被杀了。而刘福通等人为了继续维持这个谎言,就将韩山童的儿子,也就是韩林儿在公元1355年时捧为了义军皇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就这样用一种骗术,韩林儿获得某种正统,但这种正统跟刘协的正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朱元璋即使要坐上皇帝的位置,也根本不需要太过顾忌韩林儿的所谓“正统”,他本来就是造反要打明朝,再加一个韩林儿也无所谓了。
②韩林儿信任朱元璋
别看朱元璋晚年杀功臣那么心狠手辣,但实际上,朱元璋是算得上一个忠臣良将的。朱元璋本身出身十分寒微,靠着乞讨和当和尚才勉强活了下来。在1352年的时候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之后,生活才稍稍得到了改善。
而郭子兴也很欣赏朱元璋,还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了朱元璋做老婆。朱元璋从此对郭子兴更加忠心耿耿。公元1353年,郭子兴麾下已经有了李善长等等大将,并且自拥3万兵力,势力已经颇有规模,可当郭子兴来到之时,朱元璋就立即交出了兵权,将兵马将士全都奉上给了郭子兴。
因此,朱元璋当时在军中的名声是十分之好的,而且尤以忠义而闻名。1355年,郭子兴死后将自己的位置交给了儿子郭天叙,彼时的朱元璋已经真正掌权,但也依然尽心辅佐郭天叙,足见其忠义了。而且朱元璋一开始根本没有做皇帝的打算,能够成为一个将军,摆脱当年的贫苦生活,他就已经十分知足了。
1363年,韩林儿被张士诚军队所围的时候,当时刘伯温甚至都反对朱元璋前去解救韩林儿,毕竟韩林儿不是当年的汉献帝,根本不值得朱元璋以身犯险。但朱元璋还是亲自率军将韩林儿救了出来。
而韩林儿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对朱元璋是极其信任的。事后,韩林儿将追赠朱元璋三代,朱元璋曾祖父、祖父、父亲等等家人全都获得了封号,这种殊荣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足见韩林儿对朱元璋的信任了,因此几乎没考虑过禅位一事,甚至也想不到自己居然会死在朱元璋属下的手中。
小明王结局
公元1366年,彼时的朱元璋已经大权在握,是整个大宋之中最具权势的人,也开始有了称帝的想法,只是还顾及韩林儿赏赐以及其实不会有什么影响的“篡位”名声,因此始终下不了决心。
这一年,朱元璋早已稳坐应天(今南京),于是便派亲信廖永忠前去迎接韩林儿到应天来。但是廖永忠作为朱元璋心腹,怎会不知朱元璋背后打算呢?于是,当行船到了瓜州的时候,廖永忠就自作主张(另有一说是朱元璋本身就下令)将韩林儿在瓜步江段溺死。
韩林儿身死之后,朱元璋就放弃了以龙凤纪年,开始为自己登基称帝做准备。等到彻底消灭张士诚,攻克元大都之后,朱元璋就在1368年登基称帝,建立的大明王朝。而此时的韩林儿,已经不知道被江水冲到哪里去了。
韩林儿说到底,一没有真正的正统身份,二对朱元璋没有足够的价值和威胁,三韩林儿对朱元璋还比较信任,因此韩林儿没有禅位,朱元璋没有篡权,这才出现了廖永忠最后将韩林儿溺死的事件。
小明王韩林儿其实连禅让给朱元璋的资格都没有
像汉献帝、曹奂这些人,好歹是个傀儡皇帝,有禅让的资本。小明王韩林儿就比较尴尬了,因为这哥们连禅让的资格都没有。
为啥?因为汉朝有400年大一统基业,曹魏也有三代帝王努力的成果,可韩林儿完全就是顶着个虚无的光环在招摇撞骗。朱元璋不待见这位老兄,那也是情有可原的。
你看看,做傀儡都是要有祖宗给你打下资本的,一般人还真的没资格做傀儡。就问你要不要努力吧?
一、韩林儿这个傀儡,得不到群众基础。
韩林儿他老爹韩山童,是著名的白莲教起义领袖。可是韩山童刚带着一票兄弟打天下,还没什么起色的时候,他就被元军给弄死了。
这个时候他手下的马仔刘福通接过大旗,继续带着大家四处混,逐渐壮大了声势,积攒了十几万人马。你在努力的时候,别人也在努力,这不,徐寿辉、郭子兴、张士诚等等诸侯都崛起了。
满大街都是天王老子,谁也不听谁的。这哪成呢?为了做老大,刘福通把正在山里放羊的韩林儿给接了过来。建立了所谓的韩宋王朝。
过去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后代子孙,所以他们家是延续了宋朝的江山。你别说,这一招还真管用,毕竟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就韩林儿他们家是皇室血脉。
所以各路起义军都在名义上投靠了韩林儿,不过实际上还是各顾各的,谁也碍不着谁。刘福通暂时尝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滋味。
可惜各路诸侯都是人精,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基业,怎么可能白白送给韩林儿呢?所以大家只是拿韩林儿作为挡箭牌而已。
这一点朱元璋做得最狡猾,韩林儿和刘福通在朱元璋的北边,是朱元璋对付元军的天然屏障,所以朱元璋果断称臣,好让韩林儿帮自己挡住元军。
所以说韩林儿其实得不到任何诸侯的认可,朱元璋留着韩林儿,等待他禅让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二、韩林儿只是朱元璋手里的一颗棋子。
刘福通这哥们是真的能打,结果惹怒了元军。与此同时张士诚还在背后偷袭刘福通,围攻安丰。腹背受敌之下,刘福通只好向朱元璋求救。
毕竟从名义上来说,朱元璋还是韩宋的臣子。当时朱元璋脑门一热,就打算去救韩林儿,想要把他接到金陵来。
可是手下人都表示反对,把这个小祖宗请过来指挥大家吗?朱元璋一想也对啊,所以就派人把韩林儿和刘福通都接到了滁州安置。
其实滁州距离金陵是比较近的,但是朱元璋这么一搞,既全了自己忠义之名,又避免了韩林儿和刘福通来这里给自己捣乱。
就这样,韩林儿和刘福通同时成为了傀儡,朱元璋成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那个人。其实没什么诸侯让他令了,因为天下诸侯当时只剩下了陈友谅、张士诚和他朱元璋。
陈友谅雄兵60万,正要虎视眈眈地打算东进,所以根本不可能听韩林儿的调遣。张士诚本来就是要灭了韩林儿,所以也不会听韩林儿的调遣。
那么朱元璋留着韩林儿是几个意思呢?我认为朱元璋考虑到自己和天下各路势力的关系,所以才保住了韩林儿一命。
首先,韩林儿是白莲教领袖韩山童的儿子,且刘福通也有一定的号召力。朱元璋可以靠这两个人收拢他们过去的散兵游勇。其次,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二年,还跟元朝处于暧昧状态,要投降不投降的。手握韩林儿可以成为跟元朝谈判的资本。如果元朝不答应他的条件,他假意会支持韩林儿的韩宋政权。再者,朱元璋也是个要名声的人,他有识之士都能够投靠自己。他对韩林儿的仁义,很快会传遍四方,有点志向和良心的人,都会对朱元璋竖起大拇指,吸引人才也就是眼前的事情了。救韩林儿或许没那么重要,但是这件事本身所带来的作用,却是比较大的。因此朱元璋没有必要杀掉韩林儿。
三、韩林儿不禅让,是因为没有禅让的资格。
韩林儿建立的韩宋政权,是一个毫无根基的政权。朱元璋脑子抽筋了,才会接受韩林儿的禅让。要禅让也得是元惠宗禅让,这才是名正言顺接收国家政权。
韩林儿搞禅让,就相当于梁山好汉晁盖把寨主之位让位宋江一样,对天下局势没啥大影响嘛!所以就算韩林儿再三要求禅让,朱元璋也不会答应。
这玩意儿就好像人家把一个屎盆子硬扣在你脑袋上,可他还觉得给了你一个香饽饽。因此韩林儿禅让这件事始终都没有做成功。
韩林儿自己也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搞禅让未免太高看自己了。人家朱元璋有自己的事业,有人脉有军队,压根就不需要这种虚伪的禅让。
当朱元璋相继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后,这才想起来还有一个韩林儿在滁州呆着呢!这哥们虽说没什么作用,却也是一代诸侯。留着他始终是一个祸害。
未免日后烦恼,朱元璋索性就把韩林儿也给解决了。当然了这件事做得密不透风,所以我这么说也不准确,韩林儿还真可能是意外落水而死。刘福通当然也淹死了,只不过朱元璋派去接他们的廖永忠没有淹死,这就说不过去了,你廖永忠命大吗?
总结:韩林儿要想求生,只有自废王位才行。
韩林儿还指望着禅让,将来朱元璋好分一块领地给他,这就有点过分了。朱元璋可不是晋朝以前的皇帝,没那种留活口的风气。
搞完禅让,就把前任皇帝给宰了,这是南朝宋开国之间刘裕开了个好头,后来历朝历代都这么玩。
韩林儿唯一求生的做法,就是在朱元璋还没有壮大的时候,自己把王位给废了,有这等见识的话,或许能苟活下来。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尝过做皇帝的滋味,他不可能再回去做放牛娃了。
韩林儿之死与朱元璋其实并无关系
韩林儿是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其父韩山童曾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起义。韩山童牺牲后,韩林儿随母逃往武安。至正十五年春,刘福通等迎韩林儿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六月,田丰、王士诚寻找机会刺杀了察罕帖木儿,进入益都。元朝将兵权交给王保保,王保保率军将益都重重包围,陈猱头等向刘福通告急。刘福通便从安丰引兵支援,在火星埠与元军遭遇,被元军大败,逃回安丰。元军急攻益都,挖地道进入益都,杀死田丰、王士诚,而将陈猱头套上械锁,押送京城,韩林儿势力大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手下将领吕珍包围安丰,韩林儿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说:“如果安丰被攻破,张士诚的势力就会更强大。”于是亲自率军前往支援,但这时吕珍已经进城,杀了刘福通。朱元璋赶走吕珍,拥韩林儿返回,让他住在滁州。第二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又过了两年,韩林儿死去。有人说是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船到瓜步时,韩林儿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是朱元璋杀了韩林儿。
朱元璋有杀韩林儿的必要吗?虽说朱元璋是红巾军,但朱元璋起家是靠郭子兴的赏识,发家是靠自己的拼杀,与韩林儿并无半点关系。当时的红巾军也并不把韩林儿当回事,徐寿辉、陈友谅以及其他称帝的红巾军领袖,都没有尊韩林儿为尊。在当时韩林儿已是孤家寡人,既无军队,名分也已不被承认,朱元璋手下都是自己带起来的队伍,与韩林儿无关,称不称帝都是朱元璋自己的事。
据《明史》记载: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其意思就是廖永忠因用儒生的意见,揣摩朱元璋的心事,以为朱元璋要杀韩林儿,所以因为这件事就只封侯爵,不封公爵。
由此可见杀韩林儿是当时的儒生给廖永忠出的主意,不是朱元璋本意。
实际上,不少人都想不通朱元璋为何要救韩林儿这样一个累赘,朱元璋多此一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为何要浪费自己的时间?救了韩林儿的朱元璋,也没让自己最终的梦想实现,因此朱元璋也特别的后悔,韩林儿在跟随朱元璋的这三年当中也明白其不会听从自己的命令,那么他为何不早点让朱元璋当所谓的老大?
韩林儿是所谓的正统
说起韩林儿就要讲一下红巾军的来历了,在元代后期,许多起义军打着“红巾军”的旗号,而红巾军的创立者是韩山童,韩山童就是韩林儿的父亲。
韩山童早年是白莲教的一员,于是受其影响而宣传“明王在世”,在南宋的时候,白莲教就开始起家了,而信徒在元朝的支持下遍及各地,居然能和其他教派相抗衡,转眼间,好像白莲教将前途和希望带给了民众,元朝末期到处都有矛盾,民众在开河和变山之事后开始起义,而韩山童和刘福通就开始崛起了。
韩山童始终都在宣传自己是宋徽宗的后人,这才让自己的势力得到增强,但就在此时,起义军突然被官府给办了,导致了韩山童被俘,而韩林儿就和母亲逃往了武安山,然而刘福通却突破了,重新聚集起义军成功起义,这就让刘福通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接下来凭红巾军的旗号发动起义,至元十五年(1355年),号称小明王的韩林儿被刘福通扶上了帝位,这样就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且对外声称韩林儿是宋徽宗后人。
其实,韩林儿的封号正好印证了韩山童的预言,这样就赢得了汉人的心,毕竟该团队是要复兴大宋的,于是白莲教徒就更能接受了,这对起义军发展是有利的,而起义军指挥韩林儿正是韩山童的儿子,所以说韩林儿是“根正苗红”。
朱元璋是新人
其实韩林儿不退位的原因也和朱元璋的地位有关,毕竟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并没有什么地位,起初是韩山童和刘福通、杜遵道这些人是起义军的老大,之后参与进来的人马还有濠州的郭子兴和蕲水的郭子兴等人,这些人都是前来投奔红巾军的,都只听从韩林儿一个人的命令,而在这个时候,朱元璋不过是郭子兴的一个部将罢了。
尽管朱元璋后来亲自率军出征,不过还是郭子兴的手下,在郭子兴走后,朱元璋只是一个右先锋而已,而大元帅是韩林儿任命的郭子叙,不过都是朱元璋自己招募来的部队,而且朱元璋是要远胜过郭子叙的,这样就让军权落在了朱元璋手中,朱元璋为了发展自己而不惜借用强大的韩宋势力之名。
在朱元璋发展壮大后,韩林儿就一直提拔朱元璋,最终让朱元璋当上高管,至元二十一年(1361年)被封为吴国公,而红巾军也因为各大势力的崛起而逐渐走向衰落,而此时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两大势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而张士诚也借机朝刘福通的大后方捅了一刀子,于是才让朱元璋救命,朱元璋这才带人赶快救韩林儿,不过刘伯温却认为不能这样做,到时候该谁当老大。
实际上,红巾军政权从这时起就已经宣告结束了,即使韩林儿还是老大,不过已经成为花瓶了。
为何不让位
之前在刘福通活着的时候,韩林儿特别有影响力,而朱元璋没什么地位,因此韩林儿才不会让位,在朱元璋崛起后,韩林儿的集团也就剩下个空壳了,而这时的朱元璋也是不答应韩林儿让位的,韩林儿一家也就是自称为宋徽宗的后人而已,而朱元璋也明白到底是什么回事。
何况,朱元璋救出韩林儿的时候势力已经比较庞大了,而且不久之后将最大的对手陈友谅消灭了,这时朱元璋就走向了全盛,还用让韩林儿让位?完全能凭借自己势力占领三界。
实际上此时的韩林儿心里也非常难受,尤其是朱元璋对自己好的时候是更加难受的,朱元璋追封朱元璋三代,朱元璋自称是吴王后仍然敬重自己,难道韩林儿还不明白朱元璋是什么心思了?不过,朱元璋把自己安置在滁州,这样就不用和朱元璋经常见面了,可以说韩林儿还是比汉献帝强一些,不过韩林儿始终是个花瓶,没有什么实权了。
而在公元1366年,韩林儿就被廖永忠的船给淹死了,这时的韩林儿连个花瓶都不是了,他死后的一年多,朱元璋就消灭元朝建立了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