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学界为什么没将唐朝分为“前唐后唐”或“东唐西唐”?

史学界为什么没将唐朝分为“前唐后唐”或“东唐西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253 更新时间:2023/12/22 22:14:31

一般中国人读中国历史,很多东西都不解。比如为什么史学家,会将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因为两汉中间存在着王莾篡位的新朝,按照这个逻辑,武则天将唐的国号改为周,但史学家并没有将唐代分为“前唐”和“后唐”,“西唐”和“东唐”。

在当时,汉朝和宋朝等等都只称汉和宋,史学家为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加上西、东、北、南等。汉代先后分“西汉”及“东汉”,是因为早先刘邦建立汉朝,首都在长安;后来刘邦建立的汉朝被王莽所篡,其后刘邦的后裔刘秀重新建立国家,为了表示正统身份,国号也是汉,而首都就在洛阳,史学家为了区分刘邦的汉朝以及刘秀的汉朝,就根据两个王朝首都的方位来加上区别的字,因为长安在洛阳的西面,故刘邦的汉朝就叫西汉,刘秀的汉朝就叫东汉。其实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也以先后区分汉代。

史学家也以类似的情况区分不同时期的政权,当未失去北方土地时,首都开封在南宋首都杭州的北面,所以史学家就加多个北字,所以就有所谓南宋及北宋。而五代十国及五胡十六国时期,就有许多国家都有个后字:后赵、后燕、后蜀等,史学家为了将它们与战国时期的燕,赵等国而加以区分。

两晋和两宋在这一点上其实大略相同,北方沦陷,皇帝被俘,皇室成员南渡被拥立为帝。由于发生了重大事件,国都迁移,版图发生了变化,后世人们为了区分,所以有了两晋和两宋。

当然二十四史中,也就是区分了《汉书》与《后汉书》。其他时代都没有区分嘛,现在提西周,东周,两宋,两晋,不都是为了方便嘛。

按照以上的条件及逻辑,后世会发现唐朝并没有刻意区分。

公元683年,唐高宗驾崩,武则天临朝称制,成为实际上最高统治者,到了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正式称帝,统治了中国二十三年。情况似乎与王莽篡汉差不多,为什么没将武则天前后的唐代区分为“前后”或“东西”?

为什么不以武则天为界,将唐朝划分为前唐和后唐?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于长安城内。

皇后武则天随即册立太子李显为帝。然而,李显在位不久就被废为庐陵王。

为了掩人耳目,武则天又宣布册立李旦为帝,但权利却依然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690年左右,眼见时机已经成熟的武则天再也按耐不住称帝的野心,废黜了李旦,改国号为“周”,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史称“武周”。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普遍承认的女性皇帝,武则天绝对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里,女性政治家能够跃入前台已实属不易,更何况是位极至尊的女性天子,所以人们对于武则天的能力给予了赞扬。另一方面,人们指责武则天不光彩的一面。武则天原是太宗皇帝后宫的妃嫔,却嫁给了高宗皇帝,成为皇后。她在高宗死后,残酷扫除异己、血腥镇压叛乱,才建立了武周王朝。

武周王朝只是唐朝200多年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插曲,它就像《再别康桥》里所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一样。

后世非但没有因为武周而将唐朝分为前、后两段,反而还把周朝也认为是唐朝的一部分。

这个由武则天所建立的周朝只存在了不到15年,就被迫还政于唐。

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迎立李显复位,逼迫年迈的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国号又改回为唐。

到了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她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三人的亲属。

神龙二年(706年)五月,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崩,谥曰大圣则天皇后”。也就是说在她死后,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和“则天大圣皇后”,所以,这个“则天”只是“尊号”里的两个代表字,也就是“则天”的由来,后来成了她的代名“武则天”。更因“则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义。因此史学家习惯于以尊号作为她的名字,称她为:武则天,这也成为最通行的一个名字。在她的姓之后加了一个尊号就叫武则天了,实际上是很不伦不类的。另外,她还自创名字为”武曌“,读音为:“照”,取“日月悬空,普照大地”之深义,因此也叫武曌。但这一名字没有武则天这个名字那样被普遍使用。一代女皇不叫武则天也不叫武曌更不叫武媚娘

此后直到唐朝灭亡,再也没有发生过皇后篡国的事情。

有人认为武曌的武周朝从禅让、封禅、建立新政、平叛、打击旧势力等一系列仪式和举措上,都已经是一个正式得不能再正式的新朝代,应该算作是一个正式的朝代,而这期间唐朝应该算是一个已经灭亡的朝代了吧?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历时15年。历史上把这作为东汉和西汉的分界线。而武曌建立的武周也历时15年,可以说这15年之间唐朝是灭亡了的,为什么不以武则天为界,将唐朝划分为2段呢,划为前唐和后唐?西唐和东唐?

主要有3个原因:

第一、武则天虽然改立国号为周,但最终还是选择还政于唐中宗李显,这符合李唐皇位的正常传承程序。武则天的武周政权,跟前面的还有后面的唐朝都是无缝对接的朝廷上当官的,原来是哪帮子人,后来还是那帮子人;原来实行什么制度,后来还是实行什么制度。至于疆域、经济、文化方面,更没有什么变化了;或者说这个变化并不比父传子时变化大。唯一变化的仅仅是个国号。那么唐朝呢,虽然武则天登基并改了年号。但是,武则天归根结底还是李氏家族的人,她只是占了自己儿子的位置,并且最终继位的依然是他儿子。那么,李显呢,他是最后继位的武则天的位置,武则天在最后是将国号改了回来,依旧叫唐,也就是说,李显继承的依然是唐皇!但是单独分出来呢,你也不行,毕竟最后武则天恢复了唐朝,自己是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死后入了祖庙,以皇后的身份。也就是说,李显继承的时候,那是唐皇之位,如果他改了国号,那就是大不敬,对先祖的不敬,毕竟你继承的依然是李唐皇朝,所以,改了不行!本质上的分别:武则天当初废掉中宗李显,最终武则天被劝重立李显为太子,最终李显重新登位,我们称之为“重祚”,指原本已退位或被篡位的君主,再次即位,原则上是“正统”,大概因为这样,后世史学家就没有区分了。

如果把名目撇开,武则天称帝前后,权位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她之前已经是摄政太后,行过废立之事。武则天虽然废了他儿子李显的皇位,自己当了皇帝,改唐为周,其实除了除了皇帝变了国号变了,其他还是照旧的。称帝后,武则天也依然是作为高宗的老婆和李显李旦的妈这个身份而获得认同的,皇嗣依然也是原来的皇帝李旦(后来又改立李显)。可以把周这段时间看成是武则天垂帘听政,晚年撤帘,李显亲政。所以说李唐还是一脉相承的,没必要分为两唐。

这让称帝变得更像多此一举的闹剧。而如果不称帝,武则天和历史上的几个摄政太后(吕后、北魏胡太后、慈禧等)就没有什么区别,汉代的吕后还曾经临朝称制,历史上也并没有因为吕后称制把文、景算作“后汉”。当然武则天并不是没有想到过改变一点,她也动过立武家人为嗣的心思,两个侄子在她称帝之后都封了王,但政治阻力依然太大了,何况她也并不怎么喜欢这两个侄子。

当然最关键的地方是,武则天称帝的时候,已经66岁了,这在古代已经算是难得的高龄,也许她的儿子和大臣们能够容忍她如此胡来,只是因为当时并没有想到,她居然又活了十五年……

东周和西周,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适宜再用一个名称。西周时,政治上是封建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东周时,进入大乱世,周天子成了摆设,封建制也瓦解。东周前期和后期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少用东周这个统一名称,而是以春秋、战国分开叫。

而历史上的西汉与东汉虽然合称两汉,但却是不同的2个政权,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出身于南阳世家,距离高祖刘邦的直系血统已经非常遥远了,早就出了五服。其实如果仔细比较的话,会发现这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这时候西汉的统治就结束了,新朝的建立者王莽和西汉的皇族之间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王莽建立的完全是一个新的朝代,王莽当时也很受人爱戴,要不是太作,可能就没有东汉什么事了。后来光武帝刘秀又推翻了新朝建立东汉,西汉东汉除了法统,其实关系不大。看一下东汉王朝的建立过程,完全是光武帝刘秀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白手起家建立的朝代,虽然东汉也有“汉”之名,但那不过是想故意表示和西汉有衔接关系罢了,光武帝建立的完全是一个全新的王朝,所以史学家因为其国都在长安东边的洛阳才将其称之为东汉。

刘秀虽然是汉室皇族,但是其与西汉末年皇帝的血缘关系非常远。而且,刘秀的江山,是自己一点一点打出来的。刘秀可以说是重新建立了一个王朝。西汉从开国,到文景之治,再到武帝、宣帝,再到成帝后的衰落,基本走完了一个王朝的生命周期。而东汉,从光武中兴,到明章之治,再逐渐衰落、灭亡,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西汉和东汉,像是两个不同的王朝,用一个名称不合适。

两汉那是真正的改朝换代,而唐朝改周那个就是一场闹剧。

第二、武周时期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后来唐朝的开元盛世根基,对唐玄宗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影响深远。即“政开元,治宏贞观”。唐代的开元盛世固然是唐玄宗主导,但如果没有武则天时期的治政效绩,或将会推迟一段时间。

第三、武周王朝虽然持续了15年,但唐朝的反抗势力一直没有消失。从徐敬业反周到神龙政变这段时间以来,将近有20年之久,李唐宗室和旧臣的反抗一直断断续续。

也有观点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武则天是个女人。如果武则天是个男人的话,史学家一定会以武周为分界线,把唐朝分为前唐和后唐。中国历来是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即使武则天贵为皇帝,史学家骨子里依然不会承认她是女皇,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史书里,把武周当成唐朝的一部分,从而变相地否定武周的存在。

当然按照国力,唐朝还可以分为:初唐:唐高祖唐睿宗(第二次登基);盛唐:玄宗,肃宗;中唐:代宗敬宗;晚唐:文宗哀帝。

事实上,“后唐”这个朝代是有的,属于五代之一,就是唐末时期沙陀李克用建立的王朝(被历史遗忘的民族沙陀人十六年后恢复唐室),五代十亦国也有“南唐”,被北宋灭掉的那个。但与李氏建立的那个唐朝没有关系。唐朝、后唐、南唐的区别?后者是唐朝正统后代?

武则天选接班人:谁跟你最亲?

武则天登基为帝,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做了中国第一位女皇帝。虽然她为了当皇帝,手段比较狠辣。不惜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作为母亲,她可能不称职;但作为一个皇帝,她还算是一个明君。

在政治上,她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在经济上,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在其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有之前的380万户增加到615万户;在军事上,也是任用有能将才,为国家开疆拓土。

但有一点,让武则天很苦恼,就是此时自己的年龄已经很大了,称帝的时候已经是67岁。即便自己再能干,也有终老的那一天。为此,她不得不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时摆在她前面有两条路:一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自己的儿子也是李治的传人,说到底自己重新建立的大周王朝到了儿子的手里,他肯定会改回大唐体制,这样的情景是她不愿意看见的。

于是,她便在大臣王庆之等的进言下,在她武氏家族里物色接班人。经过一番筛选,符合条件的候选人有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两位。这两位兄弟都想当上太子,所以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武则天本人比较中意武三思一点,大有让武三思继位的可能。见此情景,武承嗣则心有不甘,暗中拉拢朝中重臣。

就在武承嗣和武三思暗地里过招的时候,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李显则有了机会。许多朝臣原本都是李唐的旧臣,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效力于李家王朝的,所以他们推举李显为太子。那么为何无数朝臣都敢上书让李显当继承人,因为当时李显并不叫李显,而叫武显。之所以改名武显,是因为武则天认为只有改了姓,才有继承武周皇位的资格。就这样,在公元698年,已经75岁高龄的武则天将曾被废黜的武显(李显)重新立为皇太子。唐中宗第二次继位的时候叫武显不叫李显。他还是做过几天武周皇帝的。

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当时武则天的爱臣狄仁杰曾单独对武则天说:陛下与武氏兄弟是姑侄关系,与庐陵王(李显)是母子关系,侄子和儿子,你说哪个更亲呢?当然是儿子更亲了!陛下若立儿子为太子,等陛下千秋万岁之后,您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入太庙,与先皇共享世代香火祭祀;但若陛下立侄子为太子,您听说过自古以来,有皇帝在太庙供奉姑母的吗?”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武显当了皇帝。之后昭告天下把周朝改为唐朝,武显改为李显。

综上而言,武则天之所以在后期还政于李显,主要还是有两点实质性的原因。第一点就是大臣狄仁杰向她阐述的一段关于武则天百年后,在太庙供奉她的人是儿子而不是侄子;第二点就是晚年的武则天,身体虚弱,已无精力过问朝政时,此时机正好被内心忠于大唐的重臣抓住,从而发动了军事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

以上两点就是武则天还政于民李唐的主要原因,狄仁杰的建言只是阐述了一个百年后配享太庙的道理,真正起到决定性的还是张柬之发动的“神龙政变”,如果没有这场政变,结局是一个怎样的走向不好说。

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一代女皇武则天一生经历了诸多惊险的政治风波,其中不乏起兵谋反者,不过都被精明强势的她一一化解。其实当初武则天在挑选继承人时,最终在侄子和儿子之间选择了儿子武显(李显),显然她已经默认了自己百年之后李唐的复辟,不过此举实际上也确保了政局的稳定。因此只要武则天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她以帝王之尊平安辞世本来是没有问题的。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不过到了女皇晚年时,和绝大部分步入暮龄的皇帝一样,精力的衰退让她开始怠于政务、追求长生和享乐,于是把政权委托给了自己非常宠爱的两个男宠张宗昌和张易之,俗称“二张”兄弟。二张大权在握之后,狐假虎威,大肆打击异己、甚至牵扯到了太平公主和皇太子身上,而女皇又对这两个爱宠一味的庇护和偏袒,权势熏天的二张之所作所为不能不引起朝堂的震惊和忧惧,因此扳倒二张可以说是朝堂中诸多政治势力意见的合流。

武周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在宰相张柬之和羽林将军桓彦范、敬晖等人的主谋以及皇太子、太平公主和相王等人的支持下,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女皇退位,迎立皇太子武显(李显)为新君,并在政变后十几天改武周复李唐,史书把这次政变称之为神龙政变。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政变之后,女皇的退休岁月经历如下:

政变次日,大势已去的女皇承担起了走过场的傀儡任务,下制令太子监国;第三日,女皇下制传位给皇太子,即后来的唐中宗李显。李显登基之后,把退位的母亲从迎仙宫迁移到了禁苑中的上阳宫。上阳宫风景秀丽,适合休养,但女皇实际上被软禁起来,再也没有接触到权力的可能。因此皇帝率领百官向女皇请安时,面对退位的旧日君主,名臣姚崇回想起曾经的君臣情谊,一度动情流泪。

唐中宗对母亲还是非常孝敬的,武则天移宫之后,他给母亲上了一个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之称即是来源于此,而且中宗每十天还率领朝臣来向母亲问安一次,可谓殷勤。不仅如此,中宗在复辟李唐王朝时,认可了母亲创建武周的作为,定下基调为“革命从权”,又把自己复辟李唐的举动称之为此乃女皇之命,后来中宗的弟弟睿宗也继承了这一说法,因此武则天在李唐王朝仍然保留了她的身份和地位。

虽然中宗对母亲表现得非常恭敬,但武则天毕竟年事已高,再加上对一生掌控着权势的武则天来说,失去至高权力的这种失落和痛苦是无法用所谓的荣养来弥补的,因此神龙政变发生将近一年后,八十一岁的武则天驾崩去世。她去世前的遗诏里对后事交待如下:去掉帝号、和高宗李治合葬以及在李唐宗庙享受祭祀,宽恕和赦免王皇后、萧淑妃的族人以及废王立武斗争中获罪的褚遂良等人之族人。

应该说武则天为自己的后事安排得还是很缜密的,去掉帝号和承认自己李唐媳妇的身份,确保了自己身后事无忧,也正因为李唐后世帝王都是她的后裔,所以她能安居宗庙。而临终之前,自然也可以对当年的政敌一笑泯恩仇了。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中宗李显决定将母亲与父亲李治合葬于乾陵时,曾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可见还是有人对武则天篡唐之举耿耿于怀,但中宗最后力排众议,护送母亲灵柩回到长安,打开乾陵把母亲葬了进去。可以说中宗完全履行了武则天的遗诏。

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被迫居住在深宫中深居简出。武则天退位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身体状况十分的脆弱,再加上遭遇退位的打击,武则天整个人很快就变得憔悴起来。李显去拜见武则天的时候,也感觉武则天的变化实在太大,不由得感觉自己愧对母亲。

武则天退位始末

武则天晚年将太子李显接到了洛阳,准备在百年之后传位给太子李显。由于武则天晚年贪图享乐,找了很多美男子朝夕相伴,很少再过问朝政。在武则天八十二岁的时候,张柬之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传位给太子李显。

武则天传位给太子李显后,被安排到了上阳宫居住。李显给武则天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并且每隔十天就会率领文武百官参拜武则天。虽然李显并没有虐待武则天,但是武则天在失去权力之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雄风。

武则天日渐憔悴

武则天没有退位之前,每天都精心梳妆打扮,虽然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但是却不显得衰老。武则天退位的时候,武则天的男宠都被张柬之等人杀死,武则天一个人居住在上阳宫内,也不再注意梳妆打扮,整个人都变得憔悴不堪。

李显看到武则天这个样子,感到十分的心痛,他询问武则天的身体状况。武则天对李显说:“我把你接到洛阳来,就是想着在百年之后传位给你,然而张柬之等人却贪图功利,把我赶到了这里居住!”李显看到武则天身心憔悴,不由得泪流满面,为母亲感到深深地担忧。

武则天忧郁而终

对于武则天这样一位女强人来说,失去了权利比夺走她的生命还要痛苦。李显逼迫武则天退位的同一年,武则天在上阳宫内退位。武则天去世之前,将自己的尊号改成了“则天大圣皇后”,想要跟唐高宗合葬。

同时武则天还赦免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等人的家人,让李显为自己立一块无字碑文,功过全凭后人评说。从武则天的遗诏不难看出,武则天去世之前,仍然有着十分清醒的头脑。她通过改变尊号,以及跟唐高宗合葬的做法,恢复了自己大唐皇后的身份,避免了去世之后遭到清算的可能性。

总结

虽然武则天在退位之后,仍然受到了李显的尊敬,保留了皇帝的尊号。然而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威的女性,失去权利对于武则天来说,比夺走她的生命还要痛苦。只能说武则天是一个不幸的人,她在晚年没能安然去世,反而被自己的儿子赶下了台,最终在忧愤之中黯然离世。

武则天自67岁夺了李家江山后,人生又焕发了第二春,69岁新长了一颗智齿,75岁还“性”致勃勃,对男宠们贪恋不已。

在权力和“爱情”的包围下,武则天虽然年届80,却依然容光焕发,让人“不觉其老”。

然而,自704年武则天被“强制退休”后,权力没了、男宠没了、自由没了,武则天的第二春戛然而止。

唯一能让这个81岁老太太振奋起来的,只有一件事报仇。

女人不狠,地位不稳。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了江山,愣是把这种“狠”劲,发扬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要列一个“狠女人排行榜”,武则天若自称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

“狠女人”武则天

武则天的狠,表现在方方面面,也涵盖各色人等:父母、兄弟、老公、儿女、大臣、情敌,凡是跟武则天做对的,都领教过她的手段。

一、对自己狠

武则天,生于624年,并州文水人,她的父亲武士彟(huo)(咬文嚼字:武则天之父武士彟的“彟”字该怎么发音?)是一个很有头脑的木材商人,很早就结识了唐高祖李渊,母亲杨氏则出身贵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武则天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据文献记载,有一次武士彟正在与相士袁天罡聊天,恰巧女扮男装的武则天从旁经过,袁天罡顿时惊叹道:“您家这位公子将来有大出息啊!若是个女儿身,恐为天下之主!”

武士彟心中暗喜,天下之主是不可能的,难道二丫头将来还能进宫当妃子?然而,还没等看到女儿的富贵,635年,武士彟就撇下杨氏和三个孤女,撒手人寰。

失去了父亲的庇护,武则天母女受尽了两位同父异母兄长的欺负,艰难的生活让武则天迅速成长起来。

637年,转机终于来临。

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家的二女儿长得很美,就下召命14岁的武则天入宫为五品才人,并赐号“武媚”,虽说从此可以尽享荣华富贵,但一入宫门深似海,再想和家人团聚,不知是何年何月了,杨氏为此整天哭泣,有几次差点晕过去。

武则天对此很不以为然,她劝母亲说:“你怎么知道我见天子不是福气?为何要像小女孩一样哭哭啼啼呢?”

《新唐书?武则天本纪》:“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第一次远离亲人,到一个陌生、充满争斗的地方生活,武则天没有一丝胆怯,反而生出了无限向往,这份胆气和决然真不是一般人有的。

二、对情敌狠

武则天虽然进宫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然而,真正让她大放异彩,走上历史舞台的,却是她的第二次婚姻。

唐太宗死后,地位不高、又没有子女的武则天遵照祖制,前往感业寺出家为尼,由于之前和太子李治(此时已即位登基为唐高宗)“建立了良好的私人感情”,武则天得以重新施展女性魅力,牢牢抓住了李治的心,并怀上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651年,刚为先帝守孝期满,唐高宗就迫不及待召武则天进宫,不久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唐高宗高兴万分,晋升她为二品昭仪。

再次入宫的武则天开始了真正的“王者之路”,在这条路上,她始终奉行一条原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如今,挡在她前面的两个首要敌人就是颇为受宠的王皇后、萧淑妃。

武则天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她很明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

刚开始,自己势单力薄,她先联合王皇后,借“巫蛊之事”整倒萧淑妃,然后再全力“围攻”王皇后。

654年,武则天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唐高宗对这个女儿非常喜爱,然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武则天萌生了一个邪恶的想法。

一天,听说王皇后要来看望小公主,武则天悄悄躲了起来,谁知王皇后前脚刚离开,武则天就用被子捂死了刚满月的女儿。

然后,她哭得跟泪人一样,跑到唐高宗面前,控诉皇后杀了他们的孩子!

唐高宗顿时大怒,立即传令将皇后打入冷宫。踢开了绊脚石,武则天终于如偿所愿,当上了皇后。

然而,在听说王、萧二人依然与皇帝有联系时,武则天残忍地砍断二人手脚、割掉她们的舌头、薰聋她们的耳朵、然后将她们置于酒缸之中,在王、萧二人被折磨死后,武则天还不解气,又将其改姓为“蟒”和“枭”,以示羞辱。

有此前车之鉴,后宫诸妃顿时老实了很多,毕竟得宠事小,保命要紧啊!

三、对老公狠

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武则天的好日子来了,然而,唐高宗李治的好日子却到头了。

首先,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宫里到处都是武则天安排的耳目,连皇帝身边也不例外。

664年,感觉越来越不自由的唐高宗正在与宰相上官仪商量,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位,谁知还没等诏书拟好,武则天就得到消息赶来了,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我们感受一下当时的气场:

武:听说皇帝要废掉我?

高宗:不,不,我没有那个想法,都是上官仪教我的。

《新唐书》: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

一场闹剧就此结束,唐高宗敢怒不敢言,皇后不仅没废成,上官仪倒成了钢铁背锅侠,不久以谋反罪处死、抄家。

其次,唐高宗身边能说知心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武则天有个寡居的姐姐韩国夫人武顺(623年~665年),由于经常进宫,和唐高宗产生了感情,眼看俩人越来越亲密,武则天不由得妒火中烧,她怎么允许宫中出现另一个情敌呢?哪怕是亲姐姐也不行!

有一天,韩国夫人在参加宴会后,突然倒地抽搐而死,症状像极了中毒,然而武则天不许人调查此事,皇帝虽痛苦无比,却也无可奈何。

为了怀念无辜而死的心上人,唐高宗将韩国夫人的女儿贺兰氏召进宫,封为魏国夫人,年轻貌美的贺兰氏成了皇帝新的知己,武则天又一次故技重施,派人毒死了贺兰氏。

自此,高宗一朝,史书中再无后宫女性的记载,生性软弱的唐高宗,怕是再不敢对别的女人产生兴趣了。

四、对儿女狠

武则天的长子李弘意外去世后,次子李贤曾写过一首《黄台瓜辞》:

“种瓜南山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为瓜好,二摘为瓜稀。三摘犹可为,四摘抱蔓归。”

李贤想以“以种瓜摘瓜”劝告母亲:不要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残害自己的亲生骨肉。

这首诗情真意切,然而,武则天不为所动。

在李贤被立为太子不久,感受到压力的武则天就以“阴谋造反”的罪名将李贤废为庶人、贬往巴州,很快,李贤被逼自杀。

继李弘、李贤之后,武则天的三子李显被封为皇太子并在唐高宗死后登基称帝,谁知,李显非但治国才能有限,还极度依赖韦皇后,武则天在旁边看的着急,690年,干脆将三儿子赶下台,废为庐陵王,自己登基称帝,这一年,武则天已经67岁了。

武则天有2女4子,按说虎毒不食子,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武则天狠心除掉了其中3个。

五、对敌人狠

武则天身为女性,却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这遭到了李唐王室和其支持者的强烈反对。

688年,武则天命所有皇室成员“入洛阳、会明堂、行大典”,李唐王室担心这是武后设的圈套,于是共推越王李贞起兵造反,史称“越王之乱”。

武则天迅速派宰相张光辅率10万大军讨伐叛军,不到一个月,叛军被平定,越王李贞被灭族,同时被牵连灭族的还有琅琊王冲、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黄国公撰、常乐公主等人。

武则天对待政敌向来不手软,除了李唐王室,像唐初功臣褚遂良、长孙无忌、裴炎、上官仪等人,也因反对武则天,或被处死、或遭流放。

女皇末日

武则天对敌人够狠,对自己人却又过分宽容。

“够狠”让武则天站稳了脚跟,“过分宽容”又让武则天自断了根基。

704年,有人状告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抢占民田。

按照唐律,为官者霸占农民田地,当罚钱免官。

然而,当鸾台侍郎韦安石准备秉公执法时,武则天出现了,她一纸调令将韦安石和相关办案人员调离京都,张氏兄弟的案子不了了之。

这之后,张氏兄弟越发猖狂,甚至私下找相士,问自己是否有帝王之相。

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等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与禁军密谋,冲入皇宫,杀了张氏兄弟,发动了兵变,以逼迫武则天退位给李显。

武则天见大势已去,只能自保禅位。

这场政变由于发生在神龙元年,故史称“神龙政变”。

被逼“退休”的武则天被软禁在上阳宫,失去了权力、男宠和自由后,武则天再也没有心思打扮自己了,一夜之间好像苍老了许多,以致李显再次见到母亲后,大吃一惊!

《资治通鉴》有这样一段记载:

“太后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衰老。及在上阳宫不复栉頮,形容嬴悴。上入见,大惊。”

此时的武则天毕竟已是81岁的老人了啊!

虽然,复位后的李显每隔10日都要来看望母亲,可他每次带来的都是“坏消息”:

武氏的祖庙被剥夺了“太庙”的资格,武家的爵位也被取消了!

武则天一手建立的周朝又变成了唐朝,所有的旗帜、徽章、官衔、官衙都恢复到高宗初年的模样;

武则天把洛阳命为“神都”,如今又恢复了东都原名,就连武则天最恨的两个女人王皇后和萧淑妃也被恢复了本姓……

窗外已是草长莺飞、繁花满天,可武则天感受到的却是刺骨的寒冷,这桩桩件件无不在提醒着她:武则天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如今,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一个普通的、静静等待死亡的老妪。、

而这一切,都拜张柬之等发动政变的人所赐。

以武则天有仇必报的行事风格,对自己的敌人,她是向来不肯放过的。

一天,武则天对李显哭诉:“我把你从房陵接回来,就是要把天下交给你,而现在张柬之等五贼贪功冒进,不仅让我落得如今这个田地,还让你背个个不孝的骂名”。

李显本就主意不定,听母亲这样说,心中越发愧疚,从此对张柬之等人怀恨在心。

仅仅5个月后,张柬之等人陆续被流放、杀害。

《资治通鉴》记载:

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上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谋。

705年12月,武则天在上阳宫去世,终年82岁,临死前,她留下遗言:“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合葬乾陵”。

有大臣提出异议:

乾陵地宫封闭许久,重启甚难。况且哪有开皇帝陵寝,以迎皇后的道理?这不是惊扰先皇的英灵吗?应该在乾陵旁给则天皇后再造一个陵,二者以神道连通即可。

李显没有采纳这个意见,他无论如何要完成母亲最后的心愿。

此外,武则天还留下一条遗言:饶恕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等人的亲属,做完这一切,她的内心才真正归于平静。

狠了一辈子、斗了一辈子,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武则天才选择原谅别人、善待自己。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也是争议最大的皇帝,如果你是武则天,你会选择过得如此辛苦吗?

标签: 唐朝前唐后唐东唐西唐朝代前缀

更多文章

  • “国人暴动”究竟是公民为主体还是贵族为主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国人暴动,西周

    “国人暴动”,主要指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zhì),并于公元前828年病死在那里。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ldquo

  • 录尚书事是什么官?魏晋时期录尚书事发展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录尚书事,古代官名

    录尚书事在魏晋时期扮演着重要角色,历代重臣,必加录尚书事的头衔。录尚书事不是单独授予的官衔,而是一种加官,即朝廷不会单独任命某大臣为录尚书事,而是和其他官衔一起授予。曹魏后期权臣司马昭,曾被朝廷任命为大都督、录尚书事;西晋开国功臣贾充曾被朝廷任命为太尉、太子太保、录尚书事;东晋后期重臣谢安,曾被朝廷

  • 古代的盖棺定论——谥号 武将最高的谥号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盖棺定论,谥号,武将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晋陶渊明谥号‘靖节就属于私

  • 生前祥瑞不断地朱元璋 登基后却禁止上奏祥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祥瑞,朱元璋

    乞丐朱元璋出生时祥瑞频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句话,自陈胜说出之后,就成为了我国古代时期的农民扛起起义大旗的悲壮宣言。每当一个王朝走向末路时,总会有一些无路可逃的农民,举起义旗进行反抗。他们中,有的人被官府镇压,有的人死于义军之间的自相残杀,有的人则历经磨难成为了皇帝。汉朝的刘邦和明朝的朱元璋就是

  • 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72座帝陵能确定的有39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陕西72座帝陵,七十二陵,陕西七十二陵,帝陵,皇帝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陕西帝陵数量和密度为全国之最。陕西黄土究竟埋了多少帝王?你去了哪几座?陕西的古代帝王陵,民间有“七十二陵”之说。有关部门和专家们认为,除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陵外,经调查能基本确定的有39座,即春秋战国时

  • 一代女皇武则天究竟叫什么?五个名字各有出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一代女皇武则天,一代女皇,武则天,武媚娘,唐朝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叫什么?绝大部分中国人一定会脱口而出武则天。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姓武是没错的,但是“则天”并不是武则天的名字,“武则天”是尊称,并不是武则天的名字。“则天”的缘由很简单,因为临终前,武则天就留有遗嘱

  • 年号趣谈:年号的有效期有多久?平均寿命6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年号的有效期,年号有效期,年号

    年号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特有的纪年名号,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帝一般都会在登基后开始用属于自己的年号来纪年,以示正统,比如康熙、乾隆、光绪等,就算电视上没有那么多的清宫剧,即使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也能张口说上几个来。明清两朝的皇帝与之前的皇帝在设年号上有个很大的不同,之前的皇帝会有多个年号,没有数量限制,经常是

  •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杀人登位 为何朱棣骂名更多?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世民,朱棣,篡位,夺取皇位

    历数王朝二代皇帝,唐之太宗李世民,明之成祖朱棣,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细数之下两位皇帝都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两位皇帝的皇位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得皇位的,但唐太宗李世民的骂名很少,明成祖朱棣的骂名却很多,这是为什么呢?正所谓武人诛身,文人诛心。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待大臣,以宽仁治国,笼络了士大夫阶层

  • 兄弟角色二度互换:明英宗与明代宗的恩怨情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英宗,明代宗,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是俩兄弟,两人虽说是同父异母兄弟,但是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默契度都是非常高的;朱祁镇少年继位,而朱祁钰成为郕王;一个君王,一个亲王,不过两人依旧是不分彼此,朱祁镇出京巡游时,京城大小事务往往会交给郕王来打理,久而久之,郕王开始在朝中拥有了一定的威望和号召力。不过英宗朱祁镇是嫡

  • 这才是中国最牛外交官:40岁转行1人征服55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汉,班超,外交官

    班超之后,再无班超!活到39岁,班超只有一份熟人介绍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养活妻儿。父亲、哥哥、妹妹都是出名的史学家,三人完成了畅销全国的《汉书》。放在当下,他也许会像林志颖卖肠粉的哥哥一样,出现在热搜榜里,“世家子班超落魄抄书,收入微薄妻怨子啼”,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料。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