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叫什么?绝大部分中国人一定会脱口而出武则天。
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姓武是没错的,但是“则天”并不是武则天的名字,“武则天”是尊称,并不是武则天的名字。“则天”的缘由很简单,因为临终前,武则天就留有遗嘱:“祔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皇后”,意思就是把她的排位放到李家的祖庙,要把她和唐高宗合葬,在她的墓碑上不要留有帝号,要留有则天皇后。这是为了说明他武则天最后之所以会入李家的祖庙是因为她是李家的媳妇。尽管这件事情在当时有人反对,但是李显还是按照武则天留下的遗愿做了,这儿子真的是孝顺。
殷桃主演的《武则天秘史》开头,一场血战后,武士彟临死时托孤,请求李世民照顾她的女儿武媚娘。而历史上,武氏进宫后,李世民见其妩媚,赐名“武媚”,后世讹传成“武媚娘”。而且武士彟无李世民并无交情,反而跟李渊是好基友。
武曌是武氏登基后造的字,竟然穿越了?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在刚开始就特别着重说明一下这种特别简单的问题,在某个电视剧里,看到了这样的情节:武氏的父亲武士彟呼喊襁褓中的女儿是武媚娘也就罢了,跟过分的是直呼“则天!则天!”也有武氏第一次见到李世民时,傻痴痴的说我叫武曌!我就石化鸟。说到这里大家都应该知道为什么了吧!
如今有关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各种文艺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就连美国人都要来插上一脚。但加入一个生活在唐朝之后、知晓历史的古代人穿越到今天,看到这些各种各样的“武则天标题”,他肯定会问一个问题:“武则天是谁啊?”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各种书籍中,是没有“武则天”这个名字。武则天刚退位的时候,唐中宗给她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去世前在遗诏中命令:“去皇帝称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后来唐朝人基本上就称武则天为“则天皇后”。
五代之后的封建礼教开始森严,女性地位进一步下降,对武则天的评价自然也是越来越坏。五代和宋修的两唐书虽然有《则天皇后本纪》,但里面基本只称其为“武后”。有些史书更是称之为“武氏”,民间作品则多称为“武媚娘”,基本在称呼上否定了武则天的皇帝身份。
直到清末民初的时候,随着中国封建思想和礼教的逐渐衰落,女性地位开始提高。于是有些人提出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则天皇后”、“武后”或者“武氏”这些称呼实在有些不相配。既然中国古代的男皇帝都有自己的帝号而不用称名字,女皇帝应该也有这样的待遇。
可是由于武周一代而亡,武曌生前又自己取消了皇帝身份,因此武曌没有很多男皇帝那样死后给上的“谥号”和“庙号”。而武曌一生起了三十来个年号,也没法用年号称之。她与唐高宗又合葬在同一座陵墓中,连陵号都没法用。
看来看去,人们最后发现武曌生前得到过、最能代表皇帝身份的称号只剩下尊号“则天大圣皇帝”,而且这个尊号与传统史书中的“则天皇后”相呼应,用起来也不与历史传统割裂。从此史学界就统一称武曌为“武则天”。
因为武则天虽然在唐朝时做的皇帝,但“武则天”这个名字的历史却只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所以如果一个民国前的古人穿越到今天,他当然就不知道“武则天”说的是谁了。
第一、武瞾
这个名字在正史上是有相关记载的。在《旧唐书》中是这样写的:“则天皇后武氏,讳瞾,并州文水人也。”而且这个名字是武则天自己承认的一个名字。这件事情是有相关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的。
在1982年的5月21日,在登封县王河村村民屈西怀在嵩山游玩时,无意中发现了金简一块。这块金简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就有人要出10万的价钱购买。但是由于事关重大,所以屈西怀把这块金简上交给了国家。
相关部门得到金简后,把金简上面写的东西公开了:
“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发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在这块金简上武则天称自己为武瞾。但是,这个名字只是武则天在晚年的时候叫的名字。那么武则天青年、中年的名字叫什么?
第二、武珝
这个名字也在正史里出现过,在《新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珝,并州文水人也”。不过关于这个名字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武则天确实叫武珝。但是还有一种是有人认为这是后人在传抄《新唐书》的时候抄错了,所以就这样以讹传讹流传下来了,导致最终不管是谁看到的都是武珝。
在网上看见关于武则天的名字有人觉得武则天很可怜,因为她的爷爷,她的父亲,她的兄长,甚至连她的姐姐,名字都流传下来了,却唯独没有她的。
《集古录目唐郑国夫人武氏碑》:“夫人讳顺,字□则,太原寿阳人,武后之姊,司卫卿贺兰安石之妻。封韩国夫人,追赠郑国,碑以乾封三年立。”
其实,女性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这种事情是很正常的,因为在古代的女性地位低下,就像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可是为李渊攻入长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新唐书·公主传》中,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武顺的名字能流传下来,全是因为,在墓碑和墓志铭上有她的名字,要不然我们后人也很难知道她们的名字。至于乾陵地宫会不会有记载武则天的名字,这种事情很有可能,但是我们是不能打开他的墓去证实这件事情。
第三、武元华
这个名字是大家猜测的。因为史书记载过,在武则天掌权之后,有很多地方改了名字,比如华容县,比如华山,至于为什么要改呢?因为里面都有个“华”字,为执政者所不容。华州华阴郡“垂拱二年避武氏讳曰大州”。因为这是在避讳,就像清朝的时候,皇帝上位之后他的兄弟要改名字一样,不过这种事情在雍正登基之后就变成了,皇帝登基之后要改自己的名字,不能动自己兄弟的名字,因为太麻烦了。像华容县和华山改名字就是因为要避讳上位者的名字。因为武则天的哥哥叫武元庆、武元爽,所以在当时他们家里排的是“元”之辈的。所以就有人大胆的猜测武则天应该叫武元华或者是武华。
但是,这种说法存在这很严重的漏洞,因为,以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女孩子是没有资格排辈的,就像武则天的姐姐叫武顺一样。还有就是武则天的爷爷叫武华,按照当时的忌讳,子孙的名字里是不能存在和先祖一样的字,这都是要避讳的。就像“诗鬼”李贺一样。李贺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但是因为李贺的父亲李晋肃的名字里“晋”这和“进士”的“进”同音,这属于犯了父讳,所以最终虽然功名但没有成就。或许有人会说让李贺的父亲改一下名字就可以了,像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曾用名也是名字。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出就算武士彟脑子有问题也不可能给武则天取名字叫武华。
第四、武处或武约
至于这种说法是因为在《旧唐书》第八十一卷的《孙处约传》中写的:
孙处约者,汝州郏城人也。贞观中,为齐王祐记室。祐既失德,处约数上书谏之。祐既诛,太宗亲检其家文疏,得处约谏书,甚嗟赏之。累转中书舍人。其年,中书令杜正伦奏请更授一舍人,与处约同知制诰,高宗曰:“处约一人足办我事,何须多也。”处约以预修《太宗实录》成,赐物七百段。三迁中书侍郎,与李勣、许敬宗同知国政。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坐事左转司礼少常伯。显庆中,拜少司成,以老疾请致仕,许之,寻卒。子佺,睿宗时为左羽林大将军,征契丹战殁。
《旧唐书·韦思谦传》中是这样记载的:韦思谦“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字焉。”“思谦”是他的字,“仁约”才是父母给他取的名字,但是因为后来武则天发达了,为了避武则天父亲武士彟的讳,所以韦仁约平常只能称“韦思谦”。其实这个里面有个漏洞就是,“仁约”与“士彟”读音根本不接近,所以有人认为《旧唐书》写错了,当时应该是为了避武则天的讳,所以两者综合,就有了武则天就叫“武约”。
但是,“武约说”也是有漏洞的。之所以有人认为《旧唐书·韦思谦传》有误,是因为有人把“彟”读为hu,但“彟”在古代是一个多音字,他既能读hu,也有读yuē的时候。武则天之父武士彟的“彟”字该怎么发音?但是“彟”这个字在当时的具体含义,是尺度的的意思,所以“士彟”就是说做人要有标准,要有原则,不能肆意妄为。所以,“彟”“约”两字的读音也有可能是一样的。在这里理解为韦仁约是为了避武士彟的讳,也没毛病。但是相反,《旧唐书·孙处约传》很有可能也有问题,会不会是因为它漏字了?当时韦仁约避的是中宫父亲的讳,而不是中宫的。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两条记载都没错,韦仁约避的是武士彟的讳,孙处约避的是武则天的讳,所以就有了武则天叫武处的说法。
第五、武媚娘
像武珝、武元华、武处、武约……这种说法都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猜测出来的。但是有的电视剧还说武则天叫武如意,这就完全是编剧自己随便发挥的结果了。还有就是对武则天的称呼,常见的还有武媚娘、武才人、武昭仪、武宸妃等等,这种叫法没错,但是这个并不是武则天的名字,“媚娘”这是一个称号是唐太宗赐给武则天的,像什么才人、昭仪、宸妃都是后宫的封号,就像现在的“王局长”、“李处长”一样,这种叫法是“姓+职位”,并不是武则天的名字,千万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这种错误比上面所说的编剧的做法还要低级。
不过,武则天到底叫什么,有几个名字,这种事情,只有在将来的某一天打开乾陵地宫之后,才会得到解决,要不然这个问题,永远只能是一个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