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国人暴动”究竟是公民为主体还是贵族为主体?

“国人暴动”究竟是公民为主体还是贵族为主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660 更新时间:2023/12/6 20:55:18

“国人暴动”,主要指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zhì),并于公元前828年病死在那里。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国人”指的是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周朝的城邑一般有两道城墙,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郭,城内称“国人”,城外称“野人”或者“鄙人”。周朝后期,由于贵族内部分化严重,很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阶层也在城中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不过,当时这些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也拥有权利,当然也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

此次事件反映出西周中期王室与诸侯、民众之间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实际上,西周统治阶级对最高权力争夺的公开化,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礼制规范遭到破坏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如周懿王死后,其叔叔辟即王位,这就是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在诸侯们的帮助下,重新登上王位,即夷王。

这个周夷王也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君主。当时诸侯朝见周夷王时,他经常从王位上走下来迎接,并随意地与诸侯们交流。很多读者可能会说,这不是很好吗,说明夷王体恤下属,可是在等级森严的周朝,这些举动让人觉得是有失天子的威严。不久,这些话被周夷王听到,受到极大刺激。

为了让众人改变对自己的看法。趁着各国诸侯云集镐京时,夷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一直看不顺眼的齐哀公活活地烹死。终于达到了预期效果,那些诸侯暂时被吓住了。不过,此后随着王权专制暴虐,诸侯们也开始践踏礼法。

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姬胡登基。为了增加王室经济收入,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镐京的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政策,怨声载道。大臣邵公进谏:“民不堪命矣!”周厉王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西周镐京的“国人”因不堪厉王的暴政,发动暴动,厉王被逐于彘,王权由旁人代行使,直至共和十四年宣王立。

那么,“共和”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现在很多史书都是按照太史公司马迁的说法。《史记·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因为这种说法也符合当时周朝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时的“国人”暴动,仅仅是因为厉王过度的暴政,并非真正要推翻周王朝,之后希望有一位能实施仁政的诸侯王出来代替厉王。而周公是周王室的第一家贵族,召公是第二家贵族,且两人都曾谏阻厉王勿以暴虐弭谤。国人拥戴周、召二公代行王政,符合当时的情形。

但是,又有人说这个“共和”说的是共伯和,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说法出自《竹书纪年》:“共伯和干(夺)王位”。正因为共伯和其人代行王政,所以才称之为“共和”。根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卫釐侯卒,长子共伯余即位,其弟伯和袭杀其兄,夺得卫主之位,此即为卫武公。不过,根据史书记载,这种说法有牵强之意。

我们知道,共伯和是卫釐侯之子,据《史记》年表,卫釐侯十三年,厉王出奔。釐侯二十八年(前827年),周宣王立。

也就是说,厉王出逃时,釐侯还在位,共伯和只不过是侯国的一个世子,年纪轻轻。要知道,在嫡长继承制非常严格的西周,侯国的一个小小世子共伯和,哪里就能一步登天,成为周天子?

“国人暴动”其实是场贵族的政变

翻开历史长卷,谈到西周时期的一件重要事件“国人暴动”是这样描述的,周厉王当政时期,他荒淫无道,贪婪成性,霸占了百姓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残酷剥削百姓,残暴对待人民,以至民不聊生。公元前841年,国都镐京内的平民百姓发动起义暴动,赶走了周厉王。这次事件被称之为“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难道真是一场平民百姓发动的正义暴动吗?暴动的目的就是因为压迫而推翻周厉王的残暴统治吗?历史如同一位小姑娘,被人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打扮。后世历史典籍中充满了“春秋笔法”将这段历史的真相隐藏在迷雾之中。

参加这次暴动的主体是“国人”,顾名思义,“国人”就是生活在国都城市里的人民,自然就是平民百姓了。这样的认识对于西周时代来说是不准确的。西周时期,普通民众才是居住在城外、郊野,被称为“野人”。对应在生活在城中的人,称为“国人”。我们形容政治大人物的退位叫“下野”本身就是有引申义,引申为退出领导层回到平民中间,变成普通人。由此可见,“野人”才是真正的平民百姓。那么居住在城邦中的“国人”都是些什么人呢?居住在城邦中的人主要是贵族、统治阶层以及各级贵族的远近宗族成员、以及部分与统治阶层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其中,数量最大的是各级贵族的远近亲族,他们拥有自由的身份,但在经济资源上依赖贵族。在城邦中居住的人,无论生活条件、安全舒适程度都较“野人”好很多。

我们分析“国人暴动”这一事件,不仅要看发动暴动的人是谁,处于哪个阶层,另外还要看事后,谁是受益方。史料中记载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此时宗周无主,召公与周公代行王政,并改称年号为“共和”。根据这段史料,我们知道“国人暴动”之后,召公与周公代行王政。当周厉王想要调兵请将镇压暴动时候,臣下的回答兵即国人。西周时代护卫周天子的都是贵族的后裔,同时臣下的态度也说明对这次暴动,臣下也在虚与委蛇地不和天子站在同一阵营,天子失去了军队的统治权,军队已然不听从天子的命令了。

国人暴动后,谁是最大受益者?自然是以周公,召公为代表的高级贵族。在西周初年,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也叫姬叔旦。他曾助武王灭商,同样,西周内初年的召公姓姬名奭(shì),助武王灭商,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爵位为“公”,所以称“召公”。

由于周,召两家的历史功绩,周公,召公两家“世为卿士”成为惯例。是周朝最显赫、最重要的家族。可是,周厉王即位后,开始打压冷落周召两家,并没有遵循惯例任命周公,召公为卿士,而是用了在经济管理上有专长的荣夷公和在军事上有专长的虢公长父为卿士。分别负责经济与军事。

《史记·十二诸侯表》中用“公卿惧诛而祸作”来记录了这次暴动。当周厉王逃到彘后,周召共和执政,西周的实际统治权落到了周公,召公手中。同时,我们可以推断,如果“国人”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是不会轻易让周厉王逃到彘,并且周厉王在彘生活了14年,这更像是贵族之间的流放。对暴动的结果有了充分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到周公,召公的共同执政,是最大的利益受益者,代表了整个贵族集团的利益。

下面的问题是,周厉王做了什么触动了贵族们的奶酪?

一、清算、收归“国有财产”

原来,周朝实行分封制,各级贵族在自己的封地内行使朝贡、保护周天子的义务。在贡品中,主要是田地中的粮食及山林湖泽中出的物品。由于耕地便于统计上供的粮食数量可以计算量化,但山林湖泽就不同了,由于不好统计,在实际执行中就比较随意。周厉王当政后,加强了对山,泽,林,牧等管理,明确要求按照比例交纳贡品,这其实是对原先的政策严格执行了。这就导致原来可以被贵族们偷逃过去的纳贡不得不缴纳了。伤害了贵族们的利益。

二、在政治上启用新人,打压旧势力

贵族中以周公,召公为首的势力在新一轮的人事安排中被冷落。启用了荣夷公和虢公长父。打破了世袭制,也就打破了西周时期的“礼制”。这就等于损害了一个阶层的利益。另外,周厉王开始对各个封国派驻代表“中央”的“干部”,官员名称为“牧”,直接受周厉王领导,由“牧”来管理各个封国的诸侯,起到管理,监视的作用。制定诸侯应该行使的职责和义务。监视纳贡的数量。

三,在军事上打击削弱尾大不掉的诸侯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对不来朝贡的诸侯国进行打击。在周夷王时期楚国就乘机不来纳贡,楚国国君熊渠借机称王。到周厉王时期,周厉王东征西讨,击退犬戎、平叛淮夷、收拾了宿夷。威震了有异心的诸侯。此时熊渠主动撤销了王的称号。如果不是周厉王军事上的强大,熊渠是不会撤销王的称号的。

四,淡化礼制,强化法治。

由于周厉王没有执行传统惯例任命周公,召公为卿士。这首先就破坏了“礼”制。同时,加强了统治手段,但做法粗暴。任命以卫巫为首的执行机构,监视在公共场合批评时政的“国人”。由于国都里的人和贵族有太多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做法明显触及了贵族利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何况是有着强大势力的贵族阶层呢?

以上几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在公元前841年,在首都镐京发生了被称为“国人暴动”的历史事件。周厉王最终被流放。而周召共和执政开始代行王权

标签: 国人暴动西周

更多文章

  • 录尚书事是什么官?魏晋时期录尚书事发展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录尚书事,古代官名

    录尚书事在魏晋时期扮演着重要角色,历代重臣,必加录尚书事的头衔。录尚书事不是单独授予的官衔,而是一种加官,即朝廷不会单独任命某大臣为录尚书事,而是和其他官衔一起授予。曹魏后期权臣司马昭,曾被朝廷任命为大都督、录尚书事;西晋开国功臣贾充曾被朝廷任命为太尉、太子太保、录尚书事;东晋后期重臣谢安,曾被朝廷

  • 古代的盖棺定论——谥号 武将最高的谥号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盖棺定论,谥号,武将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晋陶渊明谥号‘靖节就属于私

  • 生前祥瑞不断地朱元璋 登基后却禁止上奏祥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祥瑞,朱元璋

    乞丐朱元璋出生时祥瑞频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句话,自陈胜说出之后,就成为了我国古代时期的农民扛起起义大旗的悲壮宣言。每当一个王朝走向末路时,总会有一些无路可逃的农民,举起义旗进行反抗。他们中,有的人被官府镇压,有的人死于义军之间的自相残杀,有的人则历经磨难成为了皇帝。汉朝的刘邦和明朝的朱元璋就是

  • 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72座帝陵能确定的有39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陕西72座帝陵,七十二陵,陕西七十二陵,帝陵,皇帝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陕西帝陵数量和密度为全国之最。陕西黄土究竟埋了多少帝王?你去了哪几座?陕西的古代帝王陵,民间有“七十二陵”之说。有关部门和专家们认为,除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陵外,经调查能基本确定的有39座,即春秋战国时

  • 一代女皇武则天究竟叫什么?五个名字各有出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一代女皇武则天,一代女皇,武则天,武媚娘,唐朝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叫什么?绝大部分中国人一定会脱口而出武则天。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姓武是没错的,但是“则天”并不是武则天的名字,“武则天”是尊称,并不是武则天的名字。“则天”的缘由很简单,因为临终前,武则天就留有遗嘱

  • 年号趣谈:年号的有效期有多久?平均寿命6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年号的有效期,年号有效期,年号

    年号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特有的纪年名号,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帝一般都会在登基后开始用属于自己的年号来纪年,以示正统,比如康熙、乾隆、光绪等,就算电视上没有那么多的清宫剧,即使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也能张口说上几个来。明清两朝的皇帝与之前的皇帝在设年号上有个很大的不同,之前的皇帝会有多个年号,没有数量限制,经常是

  •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杀人登位 为何朱棣骂名更多?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世民,朱棣,篡位,夺取皇位

    历数王朝二代皇帝,唐之太宗李世民,明之成祖朱棣,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细数之下两位皇帝都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两位皇帝的皇位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得皇位的,但唐太宗李世民的骂名很少,明成祖朱棣的骂名却很多,这是为什么呢?正所谓武人诛身,文人诛心。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待大臣,以宽仁治国,笼络了士大夫阶层

  • 兄弟角色二度互换:明英宗与明代宗的恩怨情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英宗,明代宗,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是俩兄弟,两人虽说是同父异母兄弟,但是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默契度都是非常高的;朱祁镇少年继位,而朱祁钰成为郕王;一个君王,一个亲王,不过两人依旧是不分彼此,朱祁镇出京巡游时,京城大小事务往往会交给郕王来打理,久而久之,郕王开始在朝中拥有了一定的威望和号召力。不过英宗朱祁镇是嫡

  • 这才是中国最牛外交官:40岁转行1人征服55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汉,班超,外交官

    班超之后,再无班超!活到39岁,班超只有一份熟人介绍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养活妻儿。父亲、哥哥、妹妹都是出名的史学家,三人完成了畅销全国的《汉书》。放在当下,他也许会像林志颖卖肠粉的哥哥一样,出现在热搜榜里,“世家子班超落魄抄书,收入微薄妻怨子啼”,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料。谁能

  • 曹丕代汉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千古话禅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丕,禅让,传国玉玺

    古代文人传诵尧舜千年的禅让一事。关于禅让,今天的历史学家完全能够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解释禅让这种现象存在和消失的原因,并指出这并非中国的特产,但当年的儒家却以禅让为千古盛事,是天下为公的典范,颂扬唯恐不及,只恨未能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可惜当皇帝的都讲究现实,尽管爱听臣下将自己比之于尧舜,却从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