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裴寂和裴炎什么关系

裴寂和裴炎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467 更新时间:2023/12/19 7:23:05

史书没有记载俩人的关系,应该是没有关系。否则两个时代、祖籍都相近的人,如果有关系的话,史书上是一定会写到的。

裴寂(573年-632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至六年(623年)为尚书右仆射,六年至九年(626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

其祖父裴融,父亲裴瑜。他幼年丧父,由兄长抚养长大。十四岁,补郡主簿。隋朝开皇年间,调左亲卫。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为齐州司户,后任侍御史,晋阳宫副监。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反隋军风起云涌,隋炀帝在江都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裴寂与李渊早就相识,二人昼夜饮宴,愈发亲密。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和晋阳县令刘文静密谋起兵,谋划已定,让裴寂去劝说李渊。他对李渊说:“今盗遍天下,城阖外即战场,虽徇小节,犹不脱死。若举义师,不特免祸,且就大功。”于是李渊决定起兵。裴寂马上进献宫女五百,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首,以供军用。后李渊建大将军府,裴寂为长史,封闻喜县公。攻下长安后,赐裴寂良田千顷、甲第一区、物四万段,转为大丞相府长史,封魏国公,食邑三千户。

此后,隋炀帝在江都被杀,裴寂又积极帮助李渊受禅称帝,世称唐高祖。李渊即位后,对裴寂说:“使我至此者,公也。”拜为尚书右仆射,赐御膳。唐高祖曾有诏书说,秦王李世民及裴寂,刘文静三人为太原元谋功臣,“特恕二死”(赦免两次死罪)。

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进攻太原,裴寂自告奋勇,被封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前去讨贼,可是被打得大败,后被李渊召回,关押起来,可是不久又放了,待遇如初。武德四年(621年),赵王李元景聘娶裴寂的女儿为妃。六年(623年),迁为尚书左仆射,赐宴于含章殿。裴寂不想卷入日趋激烈的权利斗争之中,于是向高祖请求“赐骸骨”,想急流勇退。李渊极力挽留,泪湿衣襟,说:“未也,要当相与老尔。公为宗臣,我为太上皇,逍遥晚岁,不亦善乎!”武德九年(626年),册拜司空,赐实封五百户,遣尚书员外郎每日一人于裴寂府第当值。

贞观元年(627年),加实封并前一千五百户。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去南郊祭祀,命裴寂与长孙无忌同升金辂,裴寂辞让,太宗说:“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遂同乘而归。此后不久,因牵连僧人法雅妖言案被免官,削去一半封邑,并放归故里。裴寂上书请求留住京师,唐太宗说他:“计公勋庸,不至于此,徒以恩泽,特居第一。但以旧情,不能极法,归扫坟墓,何得复辞?”裴寂没有办法,就回蒲州老家去了。又过了不久,汾阴一狂人对裴寂家奴说:“裴公有天分。”裴寂听了,很害怕,不敢上报,还杀人灭口。事情败露后,被流放静州。正赶上山羌叛乱,裴寂于是率家僮平息了叛乱。

唐太宗故念裴寂“佐命之功”,诏令还朝,可是他正好在这时候死去了。时年六十岁。赠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

子:裴律师、裴法师,孙:裴承先、裴承光、裴承禄,曾孙:裴景仙

裴炎(生年不详-684年),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其父裴大同。少年时勤奋好学,为弘文生,精于《左氏春秋》、《汉书》,史称“寡言笑,有奇节”。后明经及第,初仕濮州(山东省鄄城)司仓参军,历官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永隆二年(681年),迁侍中,掌门下省。唐中宗即位,迁中书令,后来,因中宗欲任命韦皇后父亲韦玄贞为宰相,太后武则天在裴炎支持下废中宗,改立中宗之弟唐睿宗。

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裴炎反对,武后不悦而作罢。嗣圣元年(684年)冬,徐敬业于扬州起兵反武。武则天问策,裴炎主张归政睿宗,武后大怒。监察御史崔察言:“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下狱,由御史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审讯,刚烈不屈。十二月被斩于洛阳都亭驿前街,抄家籍没,查无积蓄。程务挺上书为裴炎辩冤,也以“与裴炎、徐敬业潜相接应”被斩于军中。唐睿宗时,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唐德宗将裴寂定为唐朝开国以来“名迹崇高,功效明著”的宰相中的上等。裴炎是清官吗?武则天将裴炎斩杀于洛阳都亭驿,抄没其家产。但裴炎家中毫无积蓄。由此可见裴炎是一个清官。

裴炎:一枚棋子的毁灭

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已经从皇位上拿掉了不听招呼的三儿子李显,换上了对自己唯命是从的四儿子李旦,一个前所未有的女主临朝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此时此刻,大唐开国功臣李勣之孙、英国公李敬业不满武则天专权,正于扬州起兵造反,讨伐武则天。为营造舆论,李敬业命大才子骆宾王写下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传布天下。骆宾王在檄文中痛斥武则天屠戮宗室、翦除异己、包藏祸心、窥测神器的种种劣迹,其中“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史载武则天看到檄文之后,没有恼羞成怒,反而对檄文作者骆宾王赞赏有加,并为他没能为己所用而喟叹不已。但同时,她也有意敲打了一个人。《资治通鉴•唐纪十九》中这样记载:太后见檄,问曰:“谁所为?”或对曰:“骆宾王。”太后曰:“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武则天明白指出,让骆宾王这样的大才子为敌人所用,乃是“宰相之过”。这个宰相是谁呢?他,就是本文的主角,曾和武则天结成“亲密战友”的裴炎。

裴炎是谁?他怎么成了武则天的亲密战友呢既然是亲密战友,他又如何得罪了武则天,被点名嘲讽呢?这一切,还要从武则天专权前后的种种背景说起。

溯源:旧勋新贵,殊死搏杀

裴炎,绛州闻喜人。因为出身著名的关陇士族集团河东裴氏,很小年纪就被补为弘文生。由于好学力行,又通过了正式科举考试,“擢明经第”(《旧唐书•裴炎传》),步入仕途。裴炎历任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他就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进拜侍中,位列宰相,可谓顺风顺水,一路飙升。

但此时,裴炎面临的局面却空前复杂严峻。随着职务地位的提升,他自身,以及裴氏家族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他升任宰相的调露二年,已经和几十年前高宗李治刚刚上位之时的局势有了天壤之别。

彼时,一代雄主太宗李世民带着旷古未有的赫赫文治武功刚刚离世,整个大唐帝国仍然在“贞观之治”的余荫下享受平安和繁荣。在李世民晚年的精心安排和雷霆手段之下,前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集团已经被双双粉碎,仁柔善良的第九子李治在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功臣集团拥戴下,成了皇位的最终继承人。

处于弥留之际的太宗皇帝对这个结果是满意的。在高祖太宗两朝皇帝长达数十年的铁血征战、猛药求治之后,整个帝国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而这个以仁孝著称的太子无疑是新皇帝的最佳人选。更何况,李治是自己和长孙皇后的嫡子,首席顾命大臣、功臣集团总代表长孙无忌是他的亲舅舅,怎么可能不尽力辅佐呢?然而,英明神武的唐太宗还是漏算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自己一名微不足道的姬妾武则天。

在语焉不详的史料中,武则天很快与唐高宗勾搭在一起。为了同元老重臣争权,夫妻二人也迅速结成了政治共同体。官拜太尉、同平章事,又有顾命大臣之尊的长孙无忌及其身后的功臣集团显然并没有把这个外甥皇帝和那个先帝的姬妾放在眼里,依然在乐此不疲地争权夺利、诛锄异己。高宗即位没几年,长孙无忌就利用房玄龄之子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谋反一案,将与自己有矛盾的吴王李恪牵连入内,把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等功臣和宗室全数处决。唐朝功臣和宗室集团在内讧中遭受到了严重打击。

长孙无忌们显然没有预见到这件事的可怕后果,依然在消灭政敌、独揽大权的假象之上沾沾自喜,放松了对武则天的警惕。在武则天的策动下,唐高宗利用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对功臣集团“挖墙脚、掺沙子”,成功争取到英国公李勣的支持,让首鼠两端的宰相于志宁“严守中立”,在完成“废王立武”的同时,打击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铁杆反对力量的气焰。

一朝得手,唐高宗和武则天继续联手,将并无根蒂,只能死心塌地依附皇权的李义府、许敬宗等新贵大臣们推向前台,充当进攻元老重臣的急先锋。策动事端、屡兴大狱、罗织罪名,将表面高高在上,实则虚弱不堪的长孙无忌、褚遂良们一个个打翻在地、贬斥诛杀,巩固了太宗死后一度衰落的皇权。

但事情并没有完。

在达到自身目的之后,武则天的权欲越来越难以满足,索性踢开了曾经结为联盟的丈夫唐高宗。她继续利用徐敬宗、李义府等人,招权纳贿、专制朝堂,甚至“上(高宗)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资治通鉴•唐纪十七》)后来更是“天下大权,悉归中宫……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裴炎才以“火箭速度”迅速被提拔为宰相。裴炎很明白,没有武则天的首肯,自己是绝难坐在这个位置上的。而唐高宗对自己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支持李唐皇室,反对武则天专权。

裴氏五祖像

抉择:审时度势,被迫站队

何去何从?裴炎面临重大抉择。

作为关陇士族重要成员,河东裴氏影响广泛。裴氏自古就是三晋旺族,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其他如尚书、侍郎以及地方官员更是不可胜数。大唐开国元勋裴寂,更是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推动李渊起兵晋阳,建立了李唐王朝,奠定了裴氏一族在有唐一代的显赫地位。

按理说,自己应该义无反顾地支持高宗皇帝,反对武则天专权独断。于公,这是朝纲正理,非如此不足以正人心、安社稷,于私,这也是家族利益决定,没有李唐王朝的正宗法统,就没有裴氏家族的无上荣耀和巨大利益。但是此时此刻,能这么做吗?

功勋赫赫、权势熏天如长孙无忌、褚遂良者,都被武则天翻动手腕,打得一败涂地,唐高宗本来就仁柔懦弱,此时也被风疾所困,几乎被武则天玩弄于股掌;李唐宗室子弟则基本与中枢机构绝缘。

高宗皇帝不忿于武则天的欺侮凌驾,也曾下狠心要废掉她的皇后之位。宰相上官仪看出了高宗想法,也极力劝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立感一拍即合,“即命仪草诏”。!

没成想高宗左右仆从早就成了武则天的心腹,一溜烟就跑去向武则天报信了。得到消息的武则天马上赶来,数落高宗的不是。面对前来做河东狮吼的妻子,唐高宗情感脆弱和政治短视的弱点一并发作,缩成一团不说,转手就把上官仪给卖了:“我当初可没这个想法,都是上官仪教我这么做的!”武则天冷笑一声,指示党羽徐敬宗诬陷上官仪和儿子勾结太子李忠谋大逆,将上官仪父子下狱处决,同时捎带手把前太子李忠一并流放赐死。

如此看来,功臣集团、宗室子弟,甚至皇帝本人,都难以成为皇后武则天的对手。如果公开和武则天作对,别说是自己,就是裴氏一族,也难免会赔上性命。

就这样,经过深思熟虑的裴炎,选择了与武则天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和家族利益最大化。

效忠:定策禁中,自有打算

站队是需要“投名状”的。而机会,马上就来。

唐高宗上元二年,皇太子李弘猝死,高宗和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史载李贤“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旧唐书•高宗中宗诸子传》)很受唐高宗的喜爱。但这样一个富有才干的太子,却被权力欲望极强的母亲武后所猜忌,因此刻意打压李贤,“数作书以责让贤”。

这一点,被觊觎权力的一干野心家们看在眼里。术士明崇俨就对武后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武后第三子李显)貌类太宗”,怂恿武后易储。就在这个当口,这个明崇俨却被人杀害,却又迟迟抓不到凶手。李贤这个最大嫌疑人的身份是跑不了了。

武后大怒,诏令大臣审理此案。而裴炎,也在这些审理者中间。裴炎们是如何审理的?史料并没有详细记载,但结果却是“于东宫马坊搜得皁甲数百领”(《资治通鉴•唐纪十八》),这无疑成为太子阴谋作乱的铁证。因此,武则天逼迫高宗将李贤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搜出的铠甲军器也在长安天津桥南焚烧示众,“党与皆伏诛”。武则天主政后,还派遣酷吏丘神勣赴巴州逼令李贤自尽,彻底斩草除根。

那么这都是真的吗?裴炎们的调查和审理真的能经得起推敲么?从高宗后期到武则天掌权前后难以计数的政治案件审理过程来看,多数都是无耻构陷、大兴冤狱,所以,我们大概率可以推测,这又是一起政治诬陷和栽赃,而裴炎,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不甚光彩的角色否则,审理坐实太子作乱这么大的事情,在两唐书裴炎本传中,为什么都没有记载呢?

无疑,武则天对裴炎是满意的,不到一年,裴炎就被任命为侍中,掌管封驳奏议大权。而另一位审判者薛元超,也被任命为掌管草拟政令权力的中书令。

但是,此时还不能说裴炎就完全倒向了武则天,他只是在不触怒武则天的情况下,尽量保证自己的权位而已。同时,裴炎似乎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女主临朝,古已有之。虽然武则天长子李弘死得不明不白,次子李贤被逼自杀,至少还有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可以坐上这个皇位。等到新皇帝继位,还怕太后不归政么?到那时,“牝鸡司晨”的局面肯定会结束,我裴炎和裴氏一族一样可以做大唐的忠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显然,无论是裴炎,还是世人,对武则天的权力欲望和最终走向都缺乏足够的估计。

李贤被废黜后,唐高宗和武则天果然立三子李显为太子。高宗病重,遂命太子监国,并立遗诏命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一干重臣为顾命大臣。高宗去世后,太子受遗诏于柩前即位,是为唐中宗。

高宗弥留之际,为了防止武则天在自己死后更加肆无忌惮,曾遗命由顾命大臣主理政务,军国大事有不能决者,再请天后(武则天)裁决。如果这个临时体制运转得当,那么这种“皇帝-顾命大臣-天后”的权力关系无疑将形成类似于三权分立,又三权制衡的格局,有利于过渡时期的稳定。

然而,裴炎却有着自己的打算。

虽然高宗去世,新皇帝也算是板上钉钉了,但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武则天以天后之尊大权独揽、乾纲独断已经是不可避免了。如何在这段时间里保证自己和家族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裴炎考虑最多的问题。

最终,他决定,继续向新主子武则天表示效忠,换取她对自己的支持。裴炎遂以太子还没有即位,不应该宣敕为名,建议武则天迅速对若干大事做出决断,以天后令的名义宣告于中书、门下两省施行。中宗即位后,只得继续尊天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改变了高宗生前确立的三角制衡权力格局。

武则天对裴炎的建议心领神会,随即展开行动。她在最短时间内走出三步棋:

对反对自己掌权最强烈的李唐宗室们加官晋爵,大加笼络。把支持自己的一干朝臣安插在重要位置。以老臣刘仁轨为左仆射,任命刘景先为侍中,任命裴炎为中书令,还把本来设置在门下省,用于宰相议事的政事堂,迁到了裴炎掌管的中书省。这就等于把宰相议政、总领百官的大权,完全交到了裴炎手中。派遣心腹将领王果、令狐智通、杨玄俭、郭齐宗分往并、益、荆、扬四大都督府,与驻地将领镇守,像四颗钉子一样钉在了帝国的东南西北四大重镇,保证了对各地政权的掌控。

天下无二裴石碑

三招一出,后唐高宗时期武则天一家独大的局面彻底形成。很明显,裴炎也是满意的,在这个权力格局中,自己无疑是除了武则天之外的最大胜利者。

当然,还是有人不满意的。这个人,就是新皇帝唐中宗李显。对母亲的厉害,李显是明白的。自己两个哥哥死于非命,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坐在皇位之上,他依然不愿意甘心当母亲的傀儡,他也要把自己的心腹提拔到要害位置上来。光宅元年,登基改元后不久的唐中宗立妻子韦氏为皇后,把老丈人韦玄贞一个小小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拱卫东都洛阳和自己的安全。但很快,中宗就不再满足,他要把韦玄贞提拔到一个更重要的中枢位置侍中上来。这让裴炎大为光火,侍中职同宰相,这么快就要让韦氏外戚夺我的宰相之权么?

是可忍孰不可忍?裴炎向中宗力陈不可,中宗一怒之下发起了脾气:“我就是把整个国家让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还说一个区区的侍中?”

无论是两唐书,还是资治通鉴,写到这段时,都分明写到“炎惧”。

裴炎怕的是什么?当然不是怕中宗真的把天下让给韦玄贞,这只是气话而已。究其心理,无非是害怕此番与皇帝撕破了脸,来日中宗真的掌握大权,必会对此时还死心塌地依附武则天而与自己作对的裴炎痛下杀手。真到那时,无论是自己还是裴氏一族,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一不做二不休,与其等你将来清算我,不如我现在先下手为强,把你拉下马!

裴炎打定主意,立刻去找武则天商量废立之事。而武则天此时,也对这个表现出强烈独立倾向,试图培植党羽的儿子非常不满。两下一商量,自然同仇敌忾。不久后,武则天在洛阳紫薇宫乾元殿召集百官议事,就在皇帝和百官等待武则天宣旨时,却看到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率兵闯入大殿,以太后令宣布废黜中宗为庐陵王,并命令兵士将中宗拉下了皇帝宝座。

就这样,武则天与裴炎联手,在众目睽睽之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上演了一场政变。

没了皇帝,再立一个就是了。武则天遂以自己的第四个儿子豫王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但是,睿宗继位时的权力格局还远远不如中宗,“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皇帝主政、宰相辅政的格局变成了武则天独断的局面。

武则天

醒悟:反戈一击,为时已晚

不论裴炎有没有察觉,废黜中宗成为武则天掠取权力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

此前对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都只是废黜太子,但是废黜中宗,说明武则天已经有了比皇帝更大的权力。连皇帝在武则天面前,都是朝不保夕,生死难料,更何况宗室大臣、小民百姓?裴炎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

光宅元年九月,武则天宣布大赦天下,再次改元。与以往不同的是,武则天这次改元,将大唐从服饰、地名到官职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旗帜皆从金色;八品以下,“旧服青者更服碧”;把东都洛阳改成为神都;又把尚书省改称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六曹改为天、地、四时六官;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侍中改为纳言,中书令改为内史;御史台改为左肃政台,又增置右肃政台……

万象更新,这是要改朝换代之意。武则天正是以这种方式,不仅要把李唐王朝,而且要将历代王朝法统的历史遗迹一概抹掉,为女主登位铺平道路。李唐宗室、功臣勋贵、朝野上下都明显感到新的时代要来了。而将取代李唐的,非武氏莫属。不仅如此,武则天还把侄子武承嗣提拔为宰相,掣肘可能对自己不利的宰相集团。

裴炎开始对这个女人怀着深深的戒心。虽然武则天现在是至高无上的天后,虽然服从她,意味着裴氏的荣宠和自己的权位,但是,裴氏是作为李唐重臣起家的。任何威胁李唐正统地位的人都是自己的敌人。

龃龉很快到来。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加快了代唐步伐。她指示侄子武承嗣上疏,要立武氏七庙,武则天也准备诏准。这是要在礼制上使武氏家族取得与皇族同等的名分,也是其取代李唐前,对群臣的试探。裴炎立即旗帜鲜明表示反对:“太后母临天下,当示至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之败乎!”(《旧唐书•裴炎传》)裴炎试图用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氏专权,最后身死族灭的惨祸来劝谏武则天。重臣刘仁轨也“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归后。”(《新唐书•刘仁轨传》)裴炎是宰相之首,刘仁轨不仅是宰相,还是定乱安边的功臣,两人都是宰相和朝臣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的反对让武则天明白,取代唐朝时机还不成熟,只能放弃了立七庙的打算,而以诸侯之制追封五代先祖。但是,裴炎此举无疑触了武则天的霉头。

章怀太子墓壁画

裴炎也深知光是谏阻立武氏七庙,根本无法阻止武则天的代唐步伐,最根本的,还是要迫使武则天还政给皇帝睿宗。不久,他就策划在武则天出巡龙门时“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但因为连日阴雨,太后不出而落空。

终于,李敬业聚众十余万在扬州造反的消息传来,以裴炎为首的朝臣们在表面紧张的同时,内心为之一振:这正是以外敌逼迫武则天还政的大好时机!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但对武则天来说,讥讽宰相裴炎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当务之急,还是赶紧找到平定李敬业叛乱的对策。此时,武则天心腹,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提议,将李唐宗室领袖,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找个由头处死,以绝叛军之望。武则天和武氏一党深知,李唐皇室是功臣集团的主心骨,是与武氏家族对抗的精神旗帜,要根绝功臣集团们的归政图谋,只能把李唐宗室这杆旗帜彻底拔掉。

长孙无忌

李唐王朝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面对此大是大非,刘祎之、韦思谦皆重臣虽不同意,但也慑于武则天权威,不发一言,只有裴炎“固争”,力陈不可,武则天只得同样作罢。但是,对裴炎的愤恨更加深了一层。

冲突的爆发还是在对叛军的对策上。面对武则天的质询,裴炎不紧不慢地说:“皇帝已经年长,却不能亲理政务,所以乱党们才有了造反的口实。如果太后能够归政陛下,则不需要讨伐,叛乱自然能够平定。”就是这句话,彻底激怒了武则天。在武则天心里,在外作乱的李敬业和在内逼宫的裴炎已经串通一气,逼自己让权。在此内外夹击的窘境下,只有先拿你裴炎开刀,才能保证自己的权位。至此,裴武矛盾发展到了只能用血腥手段方能解决的地步。

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监察御史崔詧上疏诬告裴炎谋反,武则天立即逮捕裴炎下狱,并命令骞味道、鱼承晔进行审问。裴炎是宰相核心、朝臣领袖,他的被捕自然掀起轩然大波。裴炎下狱后,大批拥戴李唐的官员冒死营救,“文武间证炎不反者甚众”,侍中刘景先和侍郎胡元范甚至强硬地对武则天表示:“若裴炎为反,则臣等亦反也。”正在北境领兵对抗突厥的大将程务挺也密表为裴炎求情。面对汹汹朝局,武则天一面以“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为托词加以敷衍,一面下定了要拿裴炎脑袋祭旗的决心。就在李敬业攻陷润州,叛乱声势达到顶点之际,武则天下令,将裴炎斩首于洛阳都亭驿。

对自己的结局,裴炎倒是有自知之明:“宰相下狱,理不可全。”落在武则天的诏狱里,只要有罪名,证据绝不是问题。

裴炎大旗一倒,朝野内外的反武势力就此瓦解。不久,李敬业叛军就被李孝逸三十万大军剿灭,为裴炎求情的胡元范“坐救炎流死琼州”,曾和裴炎一起帮助武则天废黜中宗的大将军程务挺,因为帮裴炎求情,也被武则天下旨斩杀,其余如刘景先、郭代举等宰辅集团成员也被贬谪流放,刘炜之、魏玄同、岑长倩等对李唐王朝心怀眷恋的朝臣也因为各种由头被武则天手下的一干酷吏所杀。

李敬业之乱被平定后,越王李贞李冲父子起兵反抗武则天,旋即失败被杀,武则天搂草打兔子,杀南安王李颍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李贤二子,“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朝野内外反武势力被彻底整肃,武则天代唐称帝的最后障碍终于被扫除。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9月9日,武则天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周,完成了唐周嬗代。

结语:历史大势,何能违拗

《旧唐书•裴炎传》在评价裴炎时,曾经惋惜地说裴炎“非无忠节,但见迟而虑浅。”

虑浅,是说在高宗去世,中宗刚刚即位,武则天对权位虎视眈眈的非常时刻,裴炎只看重中宗突击提拔老丈人的种种小过,客观上帮助了武则天废黜皇帝,大权独揽。

见迟,是说他太晚发现武则天取李唐而代之的勃勃野心。当他发觉时,不管是阻止武则天立七庙,还是阻止其杀宗室,都已经无济于事。

笔者以为,见迟虑浅四个字,远不足以概括裴炎一生的际遇,以及唐初功臣勋贵集团的历史宿命。

从隋唐定鼎到武后临朝,关陇士族集团几番沉浮,经历了从开国功臣到整肃凋零的全过程。在隋王朝短暂的三十年中,为了掩盖自己两代篡位夺权的不正之源,巩固皇权基础,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对关陇士族集团一次次举起了屠刀。史万岁、王世积、虞庆则、杨素、高颎、薛道衡等功勋大臣一个个或死于非命,或郁郁而终,对畸形膨胀的皇权没有表现出半点制衡之力。只剩下隋文帝终毕生之力织就的严密法网,和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造成的帝国余烬。其结果,自然是皇权与功臣集团的同归于尽。

进入李唐,关陇士族并没有因为更换了一个代理人而拥有更好的历史命运。从李渊太原起兵开始,裴寂、刘文静等从龙功臣就开始了彼此的争权夺利。随着统一大势的再次到来,李渊李世民父子同样没能建立起有序的权力传承体制,致使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王珪、魏征等一干功臣及其后代,又在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纷争,以及李世民几个儿子的权斗中各自扮演角色,内讧连连,自相残杀,在进一步混乱了王朝政治格局和权力传承秩序的同时,也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正是因为看透了功臣集团外强中干,屡屡攀附宗枝,彼此内讧而不能一致对外的本质,野心家武则天才敢于借力打力、培植党羽、步步为营,一点点挖掉了功臣集团的根基,为代唐建周扫清了道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裴炎亲眼目睹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功臣家族从显赫到覆灭的全过程,自然不会以一己之力对武则天做螳臂当车的徒劳之举,只能审时度势,借武则天之力实现个人和家族利益最大化。

从这个意义来说,从审理太子李贤谋反一案开始,裴炎充当武则天诛锄异己的棋子,自然有他个人攀附武则天攫取更高权位的野心,但更多的,还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然而,当武则天废黜中宗,执意要立武氏七庙,改朝换代之意已经昭然若揭的时候,裴炎作为关陇集团利益代表,不能不拼死力争。但是,由于功臣集团在一次次的内讧中力量消耗殆尽,裴炎已经无力阻止武则天以女主问鼎皇位,只能成为了李唐王朝和关陇集团的殉葬品。

武则天秉政之后,以索远礼、来俊臣、周兴等酷吏当权,近一步打压关陇士族,提拔寒门人才。仅仅在高宗皇帝在位的最后10年(实际是武则天执政),武则天有6年开了制举,共及第316人,比高祖、太宗两朝32年间进士及第人数尚多73人。武则天称帝后,更是大开选举之门,完善了科举制度,开创了武举模式,使大量山东、江南士人凭借优厚的文化传统进入政权。武周政权容纳了不同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士人,在关陇集团和功臣勋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渐次完成了政治、文化整合,为开元盛世的盛唐气象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南北朝到隋唐,中古历史经历了从世家大族秉政,到皇帝与科举官僚集团合作共治的嬗变。社会活跃程度加强,更多人才得以脱颖而出进入政权体系,打破了传统世家豪强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的垄断。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考量,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是其过程,却是漫长曲折又充满了鲜血和眼泪。功臣集团被一一翦除,李唐宗室成员几乎被一扫而空,李敬业等功臣后代的绝地反击也归于失败。

裴炎的一生,正是这一过程的缩影。他注定会以自身的毁灭宣告一个群体将最终走入历史,也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如何评价裴炎

武则天: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制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

苏轼: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以名重而杀,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杀王,齐后主以谣言而杀斛律光,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后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此八人者,当时之虑岂非忧国备乱,与忧元海、禄山者同乎?久矣,世之以成败为是非也!

苏辙:母后临朝,据人君之地而私其亲。有志之士,将欲正之,常患不克。唐武后废庐陵王,立豫王。豫王虽在位,未尝省天下事。徐敬业为之起兵于外,裴炎争之于内,皆不旋踵为戮。何者,位尊权重,臣下所无奈何,势必至此也。……盖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与国俱全。

王应麟:吕氏之权,陈平实起之;王氏之权,张禹实起之;武氏之权,实起之。三臣之罪,一也。中宗欲以天下与韦玄贞,无非是一恨语,不得作为实谈,裴炎果忠于事君,何妨委曲调护,今日不从,期诸他日,讵必急白太后,密谋废立耶?炎只知有武氏,不知有中宗,而其后卒为诸武所倾,枭首都亭,是何若强谏中宗,誓死廷前之为愈也。……要之私心一起,身名两败,裴炎徐敬业,皆以一私字误之。

二子:裴懿,太子舍人;裴彦先,太子中舍人。

标签: 裴寂裴炎裴氏士族

更多文章

  • 杨广的妃子们:隋炀帝杨广后宫妃嫔到底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广妃子,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杨广

    众所周知,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昏君与好色君王,尤其是登基为帝后镇日沉迷女色,后宫中搜罗的美女环肥燕瘦各具特色,各种群芳争奇斗艳,风流猎艳的韵事在正史野史乃至民间传说里都是数不胜数,那么杨广究竟有哪些宠妃呢?《隋书》《南史》等史书中明确记载杨广喜欢过的,且有姓氏记载的女人至少有5个:萧后、崔

  • 自始皇至晚清近百件玉玺 秦传国玉玺让人梦牵萦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传国玉玺,玉玺

    玉玺起源传国玉玺:全称“大秦万世传国玉玺”,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是王朝正统的象征。两千年前秦王嬴政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兼并了六国一统天下,称始皇帝,用“和氏之璧”镌刻皇印,命李斯用篆文雕刻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

  • 明熹宗乳母客氏如何走上登峰造极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熹宗乳母客氏,明熹宗,客氏,明朝皇帝

    乳母,又称奶妈、奶娘、奶母。在旧社会,有些富裕人家,往往会雇用家境贫穷的乳母哺养自己的婴儿。乳母以其乳汁精心喂养他人的孩子,树立慈祥、仁爱、可敬的慈母形象,赢得受哺者的爱戴、敬重与感恩。在上层社会,雇用乳母是普遍现象。如在皇室,遴选入宫的乳母,给幼小的太子(皇子)哺乳,用乳汁把他养大,一旦太子称帝,

  • 透过虚伪的史书,解读玄武门之变的真实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李渊,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位有道明君,他所开创的大唐盛世,被后世誉为贞观之治而流芳百世。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原本是没有机会称为大唐王朝第二个皇帝的,当时作为大唐储君的是太子李建成。那么,李世民是怎样夺得太子之位,并名正言顺的成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的呢?这就要提到一件当时十分重大的政治事件玄武门之变。

  • 三姓家奴吴三桂为何要反 为何最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吴三桂,撤藩

    吴三桂拥兵十余万且西选遍天下,其所需财政支出也数目惊人三藩之乱其实质就是就是满洲与辽东军事集团的决裂。在与南明、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出身于辽东的汉人四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三代(子耿继茂,孙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充当了清军的急先锋,可以说清朝能拿下长江以南,很大程度

  • “陛下何故要造反?”——中国历史上三个窝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窝囊皇帝,傀儡皇帝,皇帝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是最威风的,不但富有四海,还权力无边。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如果皇帝比较软弱,遇到了不地道的臣子,大权旁落,那日子可就难过了。南齐海陵恭王萧昭文:吃顿好的都难到了这个时候,别说呼风唤雨,就是想弄点好吃的,自己都做不了主,比如南齐的第四任皇帝萧昭文。萧昭文出生在公元480年,曾祖是齐高

  • 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宋徽宗是个艺术天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徽宗,宋徽宗书画

    他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男人,也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执政期间他将画家的地位,提升到在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点。让中国的美学遥遥领先西方,影响了后世近千年。他促使了中国艺术的大繁荣,催生了像米芾、张择端等等一代大师。他也是一位荒淫无度的亡国皇帝在位25年轻佻为政、任性享受

  • 中国人的的“缠足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缠足,裹小脚

    缠足(裹小脚)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古代女性一般从四、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后,骨骼定型,方能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足者。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提到:“(八月)二十四

  • 世上本无狗头铡,包青天也不会当堂铡犯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包青天,包拯,狗头铡

    1993年版的《包青天》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郡王石国柱图谋叛乱,夺取皇位。阴谋败露后,石国柱被展昭擒获。经过一番诘问,包大人命人抬出“虎头铡”行刑。开封府三把铡刀石国柱在大堂咆哮:我石国柱彪炳千古,比仁宗有过之而无不及,应该是“龙头铡”伺候。一旁的八

  • 明朝到底灭亡于何时?是1644年?还是1662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灭亡,明朝

    一个王朝灭亡的标准是什么?一是被灭,二是禅让。而被灭的标准,一是国都被占领,二是正统王室被杀而后继无人。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唐均是禅让而亡,而宋明都是被灭。宋朝的灭亡时间是比较确定的: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大宋国都开封被金兵攻占,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宋室南迁,北宋亡。公元12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