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中书令是多大的官?

古代中书令是多大的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204 更新时间:2023/12/15 10:22:58

只要把“中书令”名称拆开来,大致就能大概明白他的身份!

“中书”很简单,就是“中书省”;“令”被用在官职上,都是指主官,比如县令、尚书令(尚书省最高长官,后来由实而虚,只是名义上的最高长官)

所以,“中书令”指的是中书省的主官,是很尊贵的官。

事实上,也是如此。“中书令”一度行使宰相的权力,位分在丞相之上。

这个官职最开始被设置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那时的全称叫中书谒者令。

当时设立只是一个小机构,主要是负责帮皇帝在宫中处理政务,帮大臣递交密折。设立正职为“令”,副职“仆射”,“仆射”在汉代是很普通一个官职。在当时,上到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下到军屯吏、驺、宰、水巷宫人都有“仆射”。仆,是“主管”,射,古代重武,由主射者掌事,所以“仆射”的意思就是主官。

一开始,“中书”的官员只是让宦官,和尚书令、谒庭令、内者令一样,都是由宦官充任。后来权位渐隆,就转变成由皇帝信任的士人担任。汉代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的职务权力是什么?

谒与进谏、陈述、告之有关。也有说尚书令是中书令的谒者(跑腿的)。汉武帝时中书令由宦官担任的,隶属于皇帝的大总管,主要为皇帝写写东西,管理文件,传递封奏,每年薪酬为一千石,享有与朝官相同的假期,有掌控封奏的发布权,虽是“尊宠任职”,但合法的政治地位并不高。有人说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但司马迁认为他毫无尊贵之感,此职对他的人格和文才是极大的不尊和侮辱,司马迁还认为汉武帝热衷于独揽大权,设立此官为了牵制外臣,方便自己在后宫游乐时能遥控政务,所以,在中书令官职的初创期,司马迁顶多是一位名义上的中书令。

武帝时,司马迁就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了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到了东汉时期,尚书台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和尚书工作性质有些相似的中书被冷在了一旁。

进入汉元帝时,中书令的权力有所膨胀,经东汉过渡,到了魏晋,中书令渐渐同尚书一起组成重要的独立行政机构。后来,朝廷争斗,在汉成帝元年只得对中书尚书体制进行改组,将中书令降职,在汉成帝四年时完全终结汉武帝建立的中书尚书制度。

到了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为了牵制势大的尚书台,就另外成立了中书省,用“中书令”作为这机构的长官。随后“中书省”逐渐架空了“尚书台”,成为全国政务的中枢机关,“中书令”则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在当时,“中书令”是个极显贵职位,一般由社会名望和才能都很拔尖的人担任,就像谢安,他本身是名士,有可以代表陈郡谢氏,所以才能担任晋朝的“中书令”一职。

随后的南北朝,门下省又逐渐取代了中书省的政务中枢地位,“中书令”的宰相地位也就顺理成章地被被门下省长官侍中所代替。

到了十六国,中书令职高位重,北周官制,要朝廷内中大夫才能兼任此职。

到了隋唐时期,三省六部这种制度正式被定下,所以“中书令”和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一起行使宰相的权力。(因为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所以他登基后尚书令成为虚衔,尚书左右仆射才是尚书省的长官,直到后来汾阳郡王郭子仪死后才被赠予尚书令)在这三者里面,中书省是政令的决策机构,门下省则对政令有审核权,所以中书令和侍中被唐代人尊奉为“真宰相”。

到了宋代,“中书令”因朝廷政见不同,再次淹没,没有了实权。翻阅宋朝《历代职官简释》读到一段文字:“在体制上,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所以中书令更是政务的本源……”总之,在封建社会以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为执政机构,有时形式不同,但本质相近。

辽金夏中书令一职枯木逢春,辽夏中书令为宰臣之首,可是在金国数年后中书令一职再次消亡,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进入元朝,恢复了中书令宰相的职权,到了明洪武年间,中书令仍为当朝宰相。

到了元代因为“行省”制度,而且行的是中书省,所以“中书令”的地位有所回升。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三省”制度,后来集权力于一身,后来的清也不曾重新设立三省,所以“中书令”此后就消失了。

隋唐中书令

唐朝初年,唐太宗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中国历史上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只有相当的官职

内史令

李德林

赵芬

杨素

杨广

杨秀

杨昭

杨暕

杨约

萧琮

元寿

萧瑀(618-620)

窦威(618)

封德彝(620)

中书令

萧瑀(620-623)

封德彝(620-626)

杨恭仁(623-626)

李世民(625-626)

房玄龄(626-629)

宇文士及(626-627)

李靖(628-630)

温彦博(630-636)

杨师道(639-643)

岑文本(644-645)

杨师道(645)

马周(645-648)

长孙无忌(648-649)

褚遂良(648-650)

高季辅(649-651)

柳奭(652-654)

来济(655-657)

崔敦礼(655-656)

李义府(657-658)

杜正伦(657-658)

许敬宗(658-662)

李义府(663)

刘祥道(664)

陆敦信(665-666)

刘仁轨(666-670)

阎立本(668-673)

郝处俊(675-679)

李敬玄(676-680)

薛元超(681-683)

崔知温(681-683)

内史

裴炎(683-684)

骞味道(684-685)

裴居道(685-687)

岑长倩(686-690)

邢文伟(690)

豆卢钦望(693-694)

李昭德(694)

王及善(697-699)

武三思(698-700)

狄仁杰(700)

李峤(704)

杨再思(704-705)

中书令

李峤(706-709)

杨再思(705-709)

崔玄暐(705)

袁恕己(705)

韦安石(705-706)

魏元忠(705-706)

宗楚客(709-710)

萧至忠(709-710)

钟绍京(710)

萧至忠(710)

韦嗣立(710)

姚崇(710-711)

韦安石(711)

崔湜(712-713)

张说(713)

萧至忠(713)

姚崇(713-716)

张嘉贞(720-723)

张说(723-726)

萧嵩(729-733)

张九龄(734-736)

李林甫(736-752)

杨国忠(752-756)

崔圆(757-758)

郭子仪(758-781)

李光弼(760-761)

李辅国(762)

李怀光(783-784)

李晟(784-793)

浑瑊(796-799)

韩弘(819-822)

裴度(839)

白敏中(860-861)

有关“中书令”的趣闻趣事

1、古代最小的“中书令”

唐朝有一任剑南节度使太尉兼中书令,名叫韦皋。韦皋满月时,韦家请客,但在客人中混入一位相貌丑陋的僧人。韦家人不高兴,就安排他坐在院子角落。僧人也乐意。席间,韦家人抱着满月的婴儿在客人中亮,哪料,僧人自顾上前对婴儿说:“老朋友,别来无恙啊?”婴儿一听大笑起来。这一笑让众人惊呼,倍感怪异。

韦皋爹问:“我儿子出生才一个月,你是谁……”这时,僧人故意装逼了,他说:“我是谁?你们凡世俗子咋会认得呢?这孩子是诸葛武侯的后世,东汉末年的武侯为丞相,造福蜀地,我得知丞相的来世投胎到你们韦家,我翻山越岭不远千里地赶来吃他的满月酒嘞……”韦皋在似信非信中,给儿子取名叫“武侯”。

天下奇事,后来年轻的韦皋果真当上了剑南节度使,后官升到太尉兼中书令,辖治蜀地十八年。

2、最任性的宋朝中书令赵

宋朝赵普一生好读论语,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为抱负。赵普为人严肃刚正,以天下大事为己任。

赵普看到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不少的人办事过于谨慎,只当撞钟和尚,占着茅房不拉屎。赵普刚毅果断,他曾经上奏推荐有开拓精神的某人担任某个官职,但太祖不用这个人,赵将第二天又上奏要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将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面对众臣赵普面不改色心不跳,跪在地上把太祖撕碎的奏章一一拾起。

过了些日子,赵普在家里把撕碎的奏章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压平,装帧好背面,在某一天太祖当朝时,仍就毕恭毕敬地上奏,太祖接过奏章,细看一阵,发现这正是自己前不久撕碎的奏章。

太祖此刻无语了,他用深邃的目光看过一眼赵普,心想;“一个人能承受压力,自始至终推荐一个晋升要职,要集聚多大的勇气啊!也许那人总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我何不试用一下呢?”

最终太祖批准了赵普的奏章。

3、唐代岑文本被升任中书令为何不乐?

岑文本十四岁那年,父亲岑之象被人陷害入狱。他幼有才智,在大堂上据理力争,朝廷只好重审此案,最终父亲被释放。成人之后,岑文本考取朝官,成为唐太宗最赏识的重臣之一。一天,太宗对众臣自豪地说:“我有南阳岑文本,才能远在颜师古之上呀!”于是,岑文本被命为中书侍郎,专管机密。在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后,许多名士都前往东宫兼职,太宗也想让岑文本去太子府兼职,岑文本却谢绝,说:“臣为平庸之才,任此职,恐怕不能胜任,哪敢再添东宫的官职。”到了贞观十八年,岑被任命为中书令,但他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之色。岑母心里迷惑,岑文本面对母亲,说:“我于国家无功劳,也与皇帝非亲非故,能得到这样高的职位,是古人所忌的,所以我感到忧虑啊!”

岑文本上任中书令之后,众多亲朋好友前来祝贺,而岑文本却满面苦笑,说:“众亲朋众好友,我只想接受吊唁不想接受庆贺……”酒宴之后,有人劝他趁大权在握时要多置办一些田地房产,为子孙后代谋些福利。岑文本听后大笑一阵后,说:“我本为南方一平民,徒步入关,不过一秘书郎、县令罢了,无汗马之劳,只因肚里有几滴墨水,当上中书令,得到的俸禄也不少呀,我还要借权位去弄那么多的田产有啥用呢?况且,那些也是我不该得到的东西啊……”

岑文本谦虚谨慎,在官职位上风清气正的作风打动了太宗,太宗对他亲之信之,视为左膀右臂。在岑文本病危时,太宗前往探视,病逝世后,太宗悲恸万分地说:“文本殒逝,令人悲伤,今宵夜警,所不忍闻。”即当日停止夜警。后来太宗追赠岑文本为侍中和广州都督,赐谥号宪,陪葬于昭陵。

清代戏曲人洪升在《长生殿~贿权》中说:“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意指那些掌权者必须为政勤奋,忠直无私,谨慎国事;若图谋私利,或君乱政,或苟求厚禄,庸碌无为,皆须摒弃。唐人中书令岑文本的为官之道值得后人借鉴。

标签: 中书令古代官职宰相

更多文章

  • 裴寂和裴炎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裴寂,裴炎,裴氏,士族

    史书没有记载俩人的关系,应该是没有关系。否则两个时代、祖籍都相近的人,如果有关系的话,史书上是一定会写到的。裴寂(573年-632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至六年(623年)为尚书右仆射,六年至九年(626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其祖父裴融,父亲裴瑜。

  • 杨广的妃子们:隋炀帝杨广后宫妃嫔到底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广妃子,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杨广

    众所周知,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昏君与好色君王,尤其是登基为帝后镇日沉迷女色,后宫中搜罗的美女环肥燕瘦各具特色,各种群芳争奇斗艳,风流猎艳的韵事在正史野史乃至民间传说里都是数不胜数,那么杨广究竟有哪些宠妃呢?《隋书》《南史》等史书中明确记载杨广喜欢过的,且有姓氏记载的女人至少有5个:萧后、崔

  • 自始皇至晚清近百件玉玺 秦传国玉玺让人梦牵萦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传国玉玺,玉玺

    玉玺起源传国玉玺:全称“大秦万世传国玉玺”,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是王朝正统的象征。两千年前秦王嬴政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兼并了六国一统天下,称始皇帝,用“和氏之璧”镌刻皇印,命李斯用篆文雕刻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

  • 明熹宗乳母客氏如何走上登峰造极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熹宗乳母客氏,明熹宗,客氏,明朝皇帝

    乳母,又称奶妈、奶娘、奶母。在旧社会,有些富裕人家,往往会雇用家境贫穷的乳母哺养自己的婴儿。乳母以其乳汁精心喂养他人的孩子,树立慈祥、仁爱、可敬的慈母形象,赢得受哺者的爱戴、敬重与感恩。在上层社会,雇用乳母是普遍现象。如在皇室,遴选入宫的乳母,给幼小的太子(皇子)哺乳,用乳汁把他养大,一旦太子称帝,

  • 透过虚伪的史书,解读玄武门之变的真实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李渊,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位有道明君,他所开创的大唐盛世,被后世誉为贞观之治而流芳百世。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原本是没有机会称为大唐王朝第二个皇帝的,当时作为大唐储君的是太子李建成。那么,李世民是怎样夺得太子之位,并名正言顺的成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的呢?这就要提到一件当时十分重大的政治事件玄武门之变。

  • 三姓家奴吴三桂为何要反 为何最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吴三桂,撤藩

    吴三桂拥兵十余万且西选遍天下,其所需财政支出也数目惊人三藩之乱其实质就是就是满洲与辽东军事集团的决裂。在与南明、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出身于辽东的汉人四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三代(子耿继茂,孙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充当了清军的急先锋,可以说清朝能拿下长江以南,很大程度

  • “陛下何故要造反?”——中国历史上三个窝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窝囊皇帝,傀儡皇帝,皇帝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是最威风的,不但富有四海,还权力无边。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如果皇帝比较软弱,遇到了不地道的臣子,大权旁落,那日子可就难过了。南齐海陵恭王萧昭文:吃顿好的都难到了这个时候,别说呼风唤雨,就是想弄点好吃的,自己都做不了主,比如南齐的第四任皇帝萧昭文。萧昭文出生在公元480年,曾祖是齐高

  • 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宋徽宗是个艺术天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徽宗,宋徽宗书画

    他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男人,也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执政期间他将画家的地位,提升到在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点。让中国的美学遥遥领先西方,影响了后世近千年。他促使了中国艺术的大繁荣,催生了像米芾、张择端等等一代大师。他也是一位荒淫无度的亡国皇帝在位25年轻佻为政、任性享受

  • 中国人的的“缠足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缠足,裹小脚

    缠足(裹小脚)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古代女性一般从四、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后,骨骼定型,方能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足者。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提到:“(八月)二十四

  • 世上本无狗头铡,包青天也不会当堂铡犯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包青天,包拯,狗头铡

    1993年版的《包青天》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郡王石国柱图谋叛乱,夺取皇位。阴谋败露后,石国柱被展昭擒获。经过一番诘问,包大人命人抬出“虎头铡”行刑。开封府三把铡刀石国柱在大堂咆哮:我石国柱彪炳千古,比仁宗有过之而无不及,应该是“龙头铡”伺候。一旁的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