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皇帝的代名词: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中国皇帝的代名词: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814 更新时间:2023/12/30 16:10:22

当我们在读历史相关书籍的时候,总是会看到什么帝、什么宗、什么年间……之类的字样,如果我们是一个历史的初读者,可能会被这些文字弄得动晕脑胀,我们总是想,直接写这些皇帝的名字不好吗,直接写公元多少年,多清楚,一目了然,偏偏弄得咬文嚼字的。我们就来说说这些帝啊、宗啊、祖啊、帝啊,什么几年啊到底是什么东西。

关于古代皇帝的称号分为年号,尊号,谥号,庙号,拿个熟悉的皇帝来举例子,比如:李世民

我们一般称呼李世民为唐太宗李世民,其中的太宗就是李世民的庙号,唐是国号,李世民执政的时候是贞观年,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而谥号评价李世民的是非功过,在死后根据他生前的所作所为给出的一个具有评价性质的称号!李世民最初的谥号是文皇帝,高宗加谥文武圣皇帝,到了唐玄宗又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直到天宝十三年最终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第一、谥号

谥号就是皇帝死后,后人评价他生前的是非功过所加的一种评价,不光是皇帝,嫔妃、大臣、诸侯只要有一定地位的人都可以在死后追加谥号!谥号的追加从西周就开始了!

皇帝在世的时候,一般没人敢对皇帝指指点点,即使有也都是恭维,很难看出一个皇帝真实的功过。但是皇帝死后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给的称号往往更有真实性,这个换称号就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所给予的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因此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是周朝发展出来的一套谥法,是臣子评价君王作为的一套标准,写在《逸周书》的《谥法解》里面。

后来秦始皇帝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大逆不道,就废除了,所以秦朝就叫始皇帝,胡亥就叫秦二世,之后类推。如果秦朝不是速亡的话,咱们就有希望看到像法国「路易十四」这类的皇帝叫法了。

中国古代帝王基本都有谥号,但其中比较特别的是秦始皇和孙权,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自己为“始皇帝”,其实际为尊号,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称“吴大帝”纵观中国历史也只此一位,比较特殊。

到了汉朝搞复古,又恢复了谥号。然后就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这么叫,汉代休养生息的仁政时期就叫做「文景之治」。这个法则就一直延续,到隋代都还是文帝,炀帝这么叫。直到唐朝,约莫是太宗皇帝文成武德太伟大了,后世的臣子觉得一个字完全无法形容他的功绩,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种马屁之风发展的清朝就到了无以复加,乾隆皇帝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肺活量不好一口气还读不下来,当然要叫谥号也行,把握精髓,就是「纯皇帝」。所以唐人坏了规矩,皇帝为了方便称呼就改用庙号。

谥号按性质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一)美谥

美谥是表扬性的谥号,证明这个皇帝是有功绩的,或者受人民爱戴的。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写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所以像“文”、“景”、“武”、“惠”、“昭”、“宣”等这种褒义的字都是美谥。

(二)平谥

平谥是带有同情意味的谥号,表明这个皇帝是无大功大过,但经历是令人同情的。“怀”、“悼”、“哀”、“闵”、“思”、“殇”等字都是这平谥。如汉哀帝刘欣,在位仅七年就因贪色纵情把身子淘空而死,死时年仅25岁,荒唐却也遭人同情。

(三)恶谥

恶谥是含有否定意思的谥号,表明这个皇帝在古代是应受批判和不得民心的。“厉”、“灵”、“炀”等都含有否定的意思,“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死后的称号自然不好听。

简单的说就是什么帝、什么王之类的,比如秦昭襄王、汉武帝等。其就是人死之后,后人对死者生前的品德、功绩给予评价的文字。这个并不是皇帝的专属,包括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由朝廷给他们颁发一个谥号。谥号出现的时间比较早,根据据王国维对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是,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

1927年6月2日,著名学者王国维投湖身亡,末代皇帝溥仪“诏”谥王国维“忠悫”二字,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谥号大全(个人感觉最惨的就是炀):

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

安:好和不争曰安;兆民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安;貌肃辞定曰安;止于义理曰安;恭德不劳曰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凝重合礼曰安;

比: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

诚:纯德合天曰诚;从容中道曰诚;推心御物曰诚;秉德纯一曰诚;明信率下曰诚;肫笃无欺曰诚;实心施惠曰诚

冲:幼少在位曰冲;幼少短折曰冲

崇:能修其官曰崇

纯:中正精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精粹曰纯

慈:视民如子曰慈;爱育必周曰慈;抚柔平恕曰慈

刺:不思忘爱曰刺;复狠遂过曰刺;暴戾无亲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乐曰刺

聪:声入心通曰聪;迩言必察曰聪

达:质直好义曰达;疏通中理曰达

大:则天法曰大

戴: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荡:好内远礼曰荡;狂而无据曰荡

悼: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道:以德化民曰道

德: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谋虑不威曰德;贵而好礼曰德;忠和纯备曰德;绥怀来人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惠和纯淑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来远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养民曰德;尊贤亲亲曰德;仁而有化曰德;忧在进贤曰德;宽栗扰毅曰德;直温强义曰德;谏诤不违曰德;周旋中礼曰德;泽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丁:述善不克曰丁;述义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鼎:追改前过曰鼎

定: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追补前过曰定;仁能一众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践行不爽曰定;审于事情曰定;德操纯固曰定;以劳定国曰定;克绥邦家曰定;静正无为曰定;大应慈仁曰定;义安中外曰定;镇静守度曰定

度:心能制义曰度;进退可轨曰度;守法纬民曰度;从容有常曰度;礼仪咨善曰度;宽裕有容曰度;创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

端:守礼执义曰端;圣修式化曰端;严恭莅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贞静曰端;守礼自重曰端

敦:善行不怠曰敦;温仁忠厚曰敦;能记国善曰敦;温仁厚下曰敦;笃亲睦族曰敦;树德纯固曰敦

干:犯国之纪曰干

刚:追补前过曰刚;强毅果敢曰刚;致果杀敌曰刚;强而能断曰刚;自强不息曰刚;政刑明断曰刚;威强不屈曰刚;强义果敢曰刚

高: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

革:献敏成行曰革

公:立志及众曰公

恭: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长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过能改曰恭;贤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于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于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责难于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隐曰恭;庄以莅下曰恭;谦和不懈曰恭;逊顺事上曰恭

光: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广:美化及远曰广;所闻能行曰广

果:好力致勇曰果;好学近智曰果;临事善断曰果

暠:综善典法曰暠

和:不刚不柔曰和;推贤让能曰和;柔远能迩曰和;号令悦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怀柔胥洽曰和;温厚无苛曰和

厚:思虑不爽曰厚;强毅敦朴曰厚;敦仁爱众曰厚

胡: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惧曰胡;

怀: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慈仁知节曰怀;失位而死曰怀;慈仁哲行曰怀;民思其惠曰怀

桓: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荒: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昏乱纪度曰荒;从乐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

徽:元德充美曰徽

惠: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爱课曰惠;柔质受谏曰惠;施勤无私曰惠;慈仁好与曰惠;爱民好学曰惠;宽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远识曰惠;能绥四方曰惠;子爱困穷曰惠;俭以厚下曰惠;淑质受谏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宽裕不苛曰惠;遗爱在民曰惠;分人以财曰惠;利而不费曰惠;抚字心殷曰惠;兴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怀曰惠;泽及万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广被曰惠

惑:满志多穷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丧志曰惑;妇言是用曰惑;夸志多穷曰惑

基:德性温恭曰基

坚:彰义掩过曰坚;磨而不磷曰坚

俭:菲薄废礼曰俭;节以制度曰俭;举事有经曰俭

简: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治典不杀曰简;正直无邪曰简;易从有功曰简;平易无疵曰简;至德临下曰简;仕不躁进曰简;能行直道曰简;执要能固曰简

节:好廉自克曰节;不侈情欲曰节;巧而好度曰节;能固所守曰节;谨行节度曰节;躬俭中礼曰节;直道不挠曰节;临

义不夺曰节;艰危莫夺曰节

介:执一不迁曰介

景: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敬: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兴夜寐曰敬;众方克就曰敬;齐庄中正曰敬;广直勤正曰敬;廉直劲正曰敬;难不忘君曰敬;受命不迁曰敬;畏天爱民曰敬;陈善闭邪曰敬;威仪悉备曰敬;戒尊师傅曰敬;戒惧无违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几微曰敬;肃恭无怠曰敬;齐庄自持曰敬;应事无慢曰敬

靖:柔德安众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柔德教众曰靖;柔直考终曰靖;虚己鲜言曰靖;缉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鲜言曰靖;慎以处位曰靖;政刑不扰曰靖;纲纪肃布曰靖;厚德安贞曰靖;律身恭简曰靖;以德安众曰靖

开:信道轻仕曰开

凯:中心乐易曰凯

康: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治民曰康;好乐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寿考且宁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务德不争曰康;宽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礼曰康;保卫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动而无妄曰康;温柔好善曰康;思善无逸曰康;温良好学曰康;视履安和曰康

考:大虑行节曰考;秉德不回曰考

克:爱民在刑曰克;秉义行刚曰克;胜敌得俊曰克;胜己之私曰克;

宽:含光得众曰宽;大德包蒙曰宽;御众不近曰宽

匡: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国曰匡;辅弼王室曰匡;弥缝灾害曰匡;正君之过曰匡

旷:审音知化曰旷

类:施勤无私曰类;勤政无私曰类;不忝前哲曰类

礼:奉义顺则曰礼;恭俭庄敬曰礼;善自防间曰礼;躬俭中节曰礼;审节而和曰礼;著诚去伪曰礼;纳民轨物曰礼;恭俭合度曰礼;内则克修曰礼

理:才理审谛曰理;政平刑肃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术曰理;才敏详审曰理;治繁不扰曰理

厉: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

戾: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良:温良好乐曰良;理顺习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温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谋猷归美曰良;竭忠无隐曰良;宅衷易直曰良

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

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德之精明曰灵

懋: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赏曰懋

密:追补前过曰密;思虑详审曰密

闵:慈仁不寿曰闵

敏:应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断如神曰敏;明达不滞曰敏;闻义必徙曰敏;才猷不滞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愍: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民悲伤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明: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总集殊异曰明;独见先识曰明;能扬仄陋曰明;察色见情曰明;容义参美曰明;无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则曰明;令闻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恶扬善曰明;视能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诚身自知曰明;守静知常曰明;至诚先觉曰明;远虑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缪: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

穆: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贤德信修曰穆;德政应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肃和曰穆;圣敬有仪曰穆;粹德深远曰穆;肃容持敬曰穆;容仪肃敬曰穆

宁:裕以安民曰宁;渊衷湛一曰宁;端重自毖曰宁

彭: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

平: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惠内无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理而无责曰平;布德均政曰平;无常无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

齐: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轻輶恭就曰齐;执正克庄曰齐

祁:治典不杀曰祁;经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

迁:博物多爱曰迁;良史实录曰迁

强:和而不流曰强;中立不倚曰强;守道不变曰强;死不迁情曰强;自胜其心曰强

钦:威仪悉备曰钦;敬事节用曰钦;克慎成宪曰钦;肃敬而承上曰钦;夙夜祗畏曰钦;敬慎万几曰钦;神明俨翼曰钦;小心励翼曰钦;寅恭供职曰钦

勤:温年好乐曰勤;能修其官曰勤;服劳无怨曰勤;广业不怠曰勤;勤行世业曰勤;好学力行曰勤;能修内职曰勤;夙夜匪懈曰勤;宣劳中外曰勤

清:避远不义曰清;洁己自爱曰清;洁己奉法曰清

顷: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祗勤追惧曰顷;慈仁和敏曰顷;堕覆社稷曰顷;震动过惧曰顷;阴靖多谋曰顷

悫:行见中外曰悫;执德不惑曰悫;诚以致志曰悫;表里如一曰悫;诚心中孚曰悫;率真御下曰悫

确:执德不惑曰确;执德不回曰确

让: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

仁: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仁曰仁;能以国让曰仁;利泽万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立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

荣:宠禄光大曰荣;先义后利曰荣

容:宽裕温柔曰容

柔:顺德丽贞曰柔;至顺法坤曰柔

睿:可以作圣曰睿;深思远虑曰睿;圣知通微曰睿;虑周事表曰睿

伤: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伤

殇: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童蒙短折曰殇

商:昭功宁民曰商;文学博识曰商

绍:疏远继位曰绍

深:秉心塞渊曰深

神: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

慎:敏以敬曰慎;沉静寡言曰慎;思虑深远曰慎;谨饬自持曰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周有慎靓王姬

声:不生其国曰声;不主其国曰声

圣: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虚己从谏曰圣;敬祀亨礼曰圣;行道化民曰圣;穷理尽性曰圣;穷神知化曰圣;通达先知曰圣;大而化之曰圣;博施济众曰圣;极深研几曰圣;能听善谋曰圣;裁成天地曰圣;睿智天纵曰圣;百姓与能曰圣;备物成器曰圣;备道全美曰圣;神化难名曰圣

胜:容仪恭美曰胜

世:承命不迁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贻庥奕叶曰世

淑:言行不回曰淑;虑善从宜曰淑;温仁咸仰曰淑;善行著闻曰淑

舒:举事而迟曰舒;言行轨物曰舒

庶:心能制义曰庶

顺:慈和遍服曰顺;慈仁和民曰顺;柔质慈惠曰顺;和比于理曰顺;德合帝则曰顺;受天百禄曰顺;柔德承天曰顺;德性宽柔曰顺;淑慎其身曰顺;德容如玉曰顺;克将君美曰顺;好恶公正曰顺;德协自然曰顺

舜:仁圣盛明曰舜

思: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谋虑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愿曰思;深虑道远曰思;念终如始曰思;辟土兼国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肃: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威德克就曰肃;正己摄下曰肃;能执妇道曰肃;好德不怠曰肃;貌敬行祗曰肃;刚德克服曰肃;身正人服曰肃;法度修明曰肃;严畏自饬曰肃;摄下有有礼曰肃;貌恭心敬曰肃

素:达礼蔽乐曰素

太:克行禩曰太

泰:循礼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

通:物至能应曰通;事起而辨曰通

威:猛以刚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服叛怀远曰威;强毅执政曰威;赏劝刑怒曰威;以刑服远曰威;蛮夷率服曰威;信赏必罚曰威;德威可畏曰威;声灵震叠曰威;庄以临下曰威;

温:德性宽柔曰温;和顺可即曰温;仁良好礼曰温;乐育群生曰温;宽仁惠下曰温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武: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

息:谋虑不成曰息

熙:允僖庶绩曰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称赫奕曰熙

僖: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僖;有罚而还曰僖;刚克曰僖;有过曰僖;慈惠爱亲曰僖;小心恭慎曰僖;乐闻善言曰僖

僖;恭慎无过曰僖

熹:有功安人曰熹

贤:仁义合道曰贤;宠至益戒曰贤;行义合道曰贤;明德有成曰贤;内治隆备曰贤;内德有成曰贤

显:行见中外曰显;受禄于天曰显;圣德昭临曰显;百辟惟刑曰显;有光前烈曰显;中外仰德曰显;德美宣昭曰显

宪:博闻多能曰宪;赏善罚恶曰宪;行善可记曰宪;在约纯思曰宪;圣能法天曰宪;圣善周达曰宪;创制垂法曰宪;刑政四方曰宪;文武可法曰宪;聪明法天曰宪;表正万邦曰宪;懿行可纪曰宪;仪范永昭曰宪

献:博闻多能曰献;惠而内德曰献;智哲有圣曰献;聪明睿智曰献;文资有成曰献;敏惠德元曰献;圣哲有谋曰献;贤德有成曰献;智能翼君曰献;学该古训曰献;智质有理曰献;智质有操曰献;智质有礼曰献

襄: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

向:简易多闻曰向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大虑行节曰孝;慈惠爱民曰孝;慈爱忘劳曰孝;从命不违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义安仁曰孝;几谏不倦曰孝;姻睦其党曰孝;博于备养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爱义曰孝;能养能恭曰孝;干蛊用誉曰孝;继志成事曰孝;践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富贵不骄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信:守命共时曰信;出言可复曰信;周仁承命曰信;守礼不违曰信;宽仁孚众曰信;政令划一曰信

修:勤其世业曰修;好学近习曰修;克勤世业曰修

虚:凉德薄礼曰虚;华言无实曰虚

宣: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

玄: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

逊:谦和善让曰逊

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尧:翼善传圣曰尧;大而难名曰尧

野:质胜其文曰野;敬而不中礼曰野

仪:善行足法曰仪

夷: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隐居求志曰夷;失礼基乱曰夷

义:制事合宜曰义;见利能终曰义;先君后己曰义;除去天地之害曰义;取而不贪曰义;理财正辞曰义;仁能制命曰义;能成其志曰义;道无不理曰义;推功尚善曰义;以礼节行曰义;行礼不疚曰义;见利能让曰义;以公灭私曰义;正身肃下曰义;

逸:隐居放言曰逸

毅:致果杀敌曰毅;强而能断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温仁忠厚曰毅;能纪国善曰毅;英明有执曰毅;经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敌曰毅

翼: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爱民好治曰翼;小心事天曰翼;小心昭事曰翼;赞宣德化曰翼

懿:温柔贤善曰懿;温和圣善曰懿;体和居中曰懿;爱人质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浸以光大曰懿;行见中外曰懿;爱民质渊曰懿;德浸广大曰懿;文德充实曰懿;秉彝好德曰懿;尚能不争曰懿;主极精纯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贤善著美曰懿

隐:陷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不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不明误国曰隐;威德刚武曰隐;

英: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

婴:恭俭好礼曰婴

雍:居敬行简曰雍

勇:胜敌壮志曰勇;率义死国曰勇;致命为仁曰勇;奋身为义曰勇;持义不挠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义共用曰勇;以义死用曰勇;临事屡断曰勇;临难不惧曰勇;见义必为曰勇

幽:壅遏不通曰幽;动静乱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陨位曰幽;早孤销位曰幽;违礼乱常曰幽;暴民残义曰幽;淫德灭国曰幽

友:睦于兄弟曰友

俞:愚智适时曰俞

禹:渊源通流曰禹;受禅成功曰禹

圉:威德刚武曰圉

裕:强学好问曰裕;建中垂统曰裕;宽仁得众曰裕;性量宽平曰裕;仁惠克广曰裕;宽和不迫曰裕;宽和自得曰裕

誉:状古述今曰誉

渊:不幸短命曰渊;沉潜用晦曰渊;德信静深曰渊;沉几烛隐曰渊

元: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道德纯一曰元;遵仁贵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至善行德曰元;忠肃恭懿曰元;体仁长民曰元;茂德丕绩曰元;体乾启祚曰元;万邦以贞曰元;体仁内恕曰元;仁明道合曰元;

原:思虑不爽曰原;植德开基曰原;庆流奕叶曰原

远:疏远继位曰远

愿:思厚不爽曰愿;弱无立志曰愿;败乱无度曰愿;忘德败礼曰愿;柔无立志曰愿

章:温克令仪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远耀曰章

昭: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声闻宣远曰昭;威仪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圣问达道曰昭;圣德嗣服曰昭;德业升闻曰昭;智能察微曰昭;德礼不愆曰昭;高朗令终曰昭;遐隐不遗曰昭;德辉内蕴曰昭;柔德有光曰昭

哲:知人曰哲;明知渊深曰哲;官人应实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识微虑终曰哲;知能辨物曰哲

贞: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大宪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内外用情曰贞;忧国忘死曰贞;内外无怀曰贞;忠道不扰曰贞;保节扬名曰贞;履正中馈曰贞;守教难犯曰贞;幽间专一曰贞;恒德从一曰贞;直道不挠曰贞;名实不爽曰贞;事君无猜曰贞;德性正固曰贞;率义好修曰贞;德信正周曰贞

真:肇敏行成曰真;不隐无藏曰真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直:肇敏行成曰直;治乱守正曰直;不隐其亲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质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狱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挠曰直;率行无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

质:名实不爽曰质;忠正无邪曰质;章义掩过曰质;言行相应曰质;恬淡无为曰质;直心靡他曰质;真纯一德曰质;至治还淳曰质;宅心笃实曰质;淳茂无华曰质;静正无华曰质;朴直无华曰质;强立守义曰质

智:官人应实曰智;尊明胜患曰智;默行言当曰智;推芒折廉曰智;临事不惑曰智;察言知人曰智;择任而往曰智

中:王心克一曰中;刚柔不偏曰中;因时致治曰中

忠:危身奉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让贤尽诚曰忠;危身利国曰忠;安居不念曰忠;临患不反曰忠;盛衰纯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尽节曰忠;推贤尽诚曰忠;中能应外曰忠;杀身报国曰忠;世笃勤劳曰忠;善则推君曰忠;死卫社稷曰忠;以德复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择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虑外曰忠;广方公正曰忠;肫诚翊赞曰忠

终:有始有卒曰终;克成令名曰终

纣:残义损善曰纣

专:好功自是曰专;违命自用曰专

庄: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真心大度曰庄;好勇致力曰庄;威而不猛曰庄;严敬临民曰庄;履正志和曰庄;维德端严曰庄;恭敬端肃曰庄;端恪临民曰庄;端一克诚曰庄;齐敬中礼曰庄;执德不矜曰庄;德盛礼恭曰庄;严恭自律曰庄;严恪有仪曰庄

壮:威德刚武曰壮;赫围克服曰壮;死于原野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好力致勇曰壮;屡行征伐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武德刚毅曰壮;非礼弗履曰壮;

纵:弱而立志曰纵;败乱百度曰纵;忘德败礼曰纵

第二、庙号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

庙号,乃古代帝王驾崩后,于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之名号。例以某祖或某宗名之。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简单的来说庙号就是什么祖、什么宗,供奉太庙的排位。一般夺取天下之功称为祖,太祖、高祖的庙号意味着开国立业,比如唐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治理天下之德称为宗,包含着发扬光大的赞誉,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光义。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只敬七代祖先。

庙号始于商朝。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甲骨文中有高祖、太宗、中宗、高宗,只是字略有不同,如祖用“且”、宗用“示”表示,且许多文献也有记载,祖宗之号确系商人创造。高祖是否只指汤还有待斟酢,因为甲骨文中有高祖喾、高祖亥字样,大概商人也不忘他们的远祖帝喾王亥;太宗指太甲无疑;中宗有的说指太戊有的所指祖乙,史籍记载不一;高宗指武丁无疑,《尚书》中有高宗彤日篇,即写武丁的事。

关于选定庙号之依据,《礼记》有云:“祖有功,宗有德。”汉应劭注曰:“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唐颜师古注曰:“应说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宋刘攽则云:“颜说非也。始受命称太祖耳;有功亦称祖,商祖甲是也。”清方苞撰《谥法》,有云:“祖者始也,故宗无定数,祖一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汉刘邦庙号高祖(又称太祖),刘秀庙号世祖,一朝已有二祖。或可解释为刘邦乃西汉始祖,刘秀乃东汉始祖。但至曹魏时,却有三代庙号相继称祖:曹操(武帝)为太祖,曹丕(文帝)为世祖,曹睿(明帝)为烈祖,即所谓“曹氏三祖”是也。故而唐刘知几《史通·称谓》云:“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清人顾炎武《日知录·除去祖宗庙谥》亦有“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之议。称宗之情形更滥。顾炎武更批评道:“王莽尊元帝庙号高宗,成帝号统宗,平帝号元宗,中兴皆去之。……称宗之滥,始王莽之三宗。”(同上)到了唐代,滥情尤甚。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三祖》则有“自李唐始无代不称宗,其滥斯极。除一祖之外,其余诸帝,不问有功与否,莫不称宗”之讽。

在商朝之后,周朝指沿用了商朝的谥号制度,导致周朝的帝王只有谥号没有庙号,到了秦朝庙号和谥号被全部废除,汉朝有承袭了庙号的制度,汉朝的庙号不是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是不能拥有的,这也是汉朝不少皇帝没有庙号的原因!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称其谥号,唐朝以后,谥号的文字加长,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所以则改称庙号,而不称谥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隋唐后我们也看到了会用庙号来称呼一个皇帝,比如唐玄宗、唐太宗、唐高祖等等,那么什么人能用庙号,“祖”和“宗”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般开国皇帝都被称为“太祖”或者是“高祖”,比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而在开国皇帝之后的皇帝守业之君一般称为“宗”,比如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唐玄宗李隆基。那么有人要反驳了为什么朱棣就能叫明成祖?因为人家一开始确实是叫明太宗,可惜后世有个子孙叫做嘉靖帝,生生被改成了“明成祖”。不过“祖”的庙号在曹魏时期就开始泛滥了。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的君主庙号几乎没有不称祖的,比如后赵的石勒称高祖,石虎称太祖!

在称呼皇帝的时候用庙号和谥号一起构成帝王的称呼,在习惯上,唐朝之前一般简称谥号:比如汉武帝、隋文帝,到了唐朝之后由于谥号太长,就改成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明清皇帝大多数是一人一个年号,所以一般用年号来称呼他们:比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

庙号也有褒贬之分,高祖、太祖代表开国之功;圣祖和太宗代表发扬光大;世宗多不是平稳入继皇位的,不少是武力夺来的;世祖代表着中兴;仁宗、孝宗、圣宗、睿宗代表贤明;宪宗、宣宗有功有过;哲宗、兴宗、成宗是守成之君;宁宗说明这个帝王过于懦弱;德宗是战乱被迫逃亡;高宗代表着这个朝代由盛转衰;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为过渡君主;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太祖之称在《礼记-祭祀》中有,一般是用来指开创之主(不一定是皇帝),后稷是周太祖,刘邦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后人误作高祖),曹操是魏太祖,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来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都不用所,也有例外,如唐太祖李虎并无创业之功,但他的孙子李渊认为是从他那里袭封的唐国公,尊他为始封之君,庙号太祖。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滑稽了。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一律是高祖,连割据一隅的蕞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

太宗一般指继太祖之后的有德之君,在祭祀时郊祀以祖配天,宗祀以宗(一说以父)祭于明堂配上帝。太宗基本上都不是先君的嫡长子,如汉太宗文皇帝是高帝的第四子,唐太宗是高祖次子,辽太宗是太祖次子,宋、金太宗是太祖之弟,明太宗是太祖第四子,清太宗是太祖第八子,都是用或明或暗的方法,或经历变故,或受拥戴,总之是夺嫡取位。明太宗也即永乐皇帝为什么后来又被尊为成祖了呢?正是因为前面提到的祭祀制度(原自《礼记》和《孝经》)在后人那里理解有分歧造成的,明堂究竟应该配以有德之宗还是父亲呢?在太宗之子仁宗时还好说,两者合一,到了太宗的晜孙(自太宗以下第七代)世宗嘉庆皇帝,本是在堂兄武宗正德皇帝少崩无子情况下以外藩入继大统,但他不愿按照过继的规矩称孝宗为皇考,生父兴献王(与孝宗为亲兄弟)为叔父,而是不顾群臣反对(明史上叫“大礼议”),尊生父为皇考,加庙号与谥号,称睿宗献皇帝,并采纳以严父佩明堂(此说占优势),另以睿宗配享明堂,但又不得不照顾群臣的不满和太宗的功德,改尊太宗为成祖,这样成祖就不可以与太祖并于郊祀配天,不必与睿宗争明堂了。

至于中宗、高宗一般是中兴之君的庙号,如汉中宗宣帝刘询,晋中宗元帝司马睿,宋高宗赵构,不过唐高宗只是继太宗之后的守成令主、清高宗乾隆皇帝也是坐守父祖基业,远没有到中衰之时,而唐中宗简直是个昏君,但因为在大臣帮助下避母亲武则天让位,复唐国号,所以也获得中宗之号。

世祖一般是将祖先基业发扬光大或别开天地的君主,如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晋世祖武帝司马炎,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顺治皇帝。世宗则一般是指太祖(高祖)太宗之后一位有作为的守成君主但不是中兴之君,如汉世宗武帝刘彻,后周世宗柴荣,金世宗完颜雍,明世宗嘉靖皇帝(他只是在位长,无多大作为),清世宗雍正皇帝。不过世宗同世祖一样有皇族内帝系转移的含义,这些世祖世宗多不是平稳入继皇位的,不少是夺来的。

高祖跟太祖一样是创业之君的庙号,其他庙号则多借用谥法,如圣祖、烈祖功德继祖,他谥加祖必是追尊,仁宗、宣宗、圣宗、景宗、成宗是守成令主的美号,孝宗、宪宗是中兴名君的褒称,肃宗、哲宗、睿宗、庄宗、明宗、代宗、兴宗等也还差强人意,惠宗、顺宗略显仁柔,英宗、德宗、神宗则嫌功业不足,文宗、武宗明褒实贬,玄宗、真宗、道宗、徽宗、理宗多讽修玄好虚,昭宗、穆宗、宁宗无可奈何,光宗、僖宗反配昏君,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由个别的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称世祖,其子玄烨称圣祖。如西汉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庙奉祀。这也是古代文献对隋以前帝王只称谥号、不称庙号的缘故。唐代以后,典制不那么严格,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人们也就以庙号称呼皇帝。

既然有了庙号这种东西,那么所有的皇帝都叫庙号不就行了?省时省力!还是不行。历代庙号并无严格规定,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比如西汉12位皇帝只有4位皇帝有庙号: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新确认。其余西汉诸帝如刘弗陵,刘奭(shì)、刘骜等皆庙号后除。在历史上有作为的汉景帝刘启连个庙号都没有。东汉仅3位皇帝有庙号: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是孝明帝刘庄所上)、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是孝章帝刘炟所上)、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祜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这也是古代文献对隋以前帝王只称谥号、不称庙号的缘故。唐代以后,典制不那么严格,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人们也就以庙号称呼皇帝。

时至唐代,某些皇帝由于某种原因亦无庙号,如武则天等。故而刘知几云:“历观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唐、宋两代,一般是一祖而多宗。偶尔亦称某宗为祖,以示特别尊崇之意。如北宋绍圣时,称赵祯为仁宗,而又称仁祖。元、明、清三代,变化更多。如元代既称成吉思汗为太祖,又称忽必烈为世祖;明代既称开国之君朱元璋为太祖,又称第三任皇帝朱棣为成祖(又称太宗);清代既称努尔哈赤为太祖,又称福临为世祖,复称玄烨为圣祖等等。

为开国皇帝“祖”建立的祠堂之后,其他皇帝死后就应该将自己的神位放进“祖”的宗庙之中,认祖归宗。所以历朝历代除了为功绩特别突出皇帝建立宗庙,称庙号之外,许多皇帝并没有庙号。不过这种传统渐渐被淡化了,越来越多的皇帝都想讲究自己的唯一性,因此后世一些朝代,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一般而言,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亦有例外。如刘邦就有高祖、太祖两个庙号;明朱棣有成祖、太宗两个庙号;朱由检甚至有毅宗、怀宗和思宗三个庙号。朱由检以亡国之君,却有三个庙号,乃是由于都中人士曾先谥为怀宗,盖有怀念之意;南明福王(朱由崧)又由高弘图等尊之为思宗,亦有思念之义;后赵之龙疏议思字不美,再改毅宗。而综上可知,得庙号者必是皇帝,而后妃王侯皆不得与也。

那些没有庙号的皇帝怎么办?总也要有点特殊待遇吧?这时就出现了谥号,用一些字来对这个皇帝一生进行概括,汉景帝刘启的这个“景”字就是他的谥号。这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的方式也很普遍,是影视剧中常见的错误,比如《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皇太后,不止一次在众人面前自称“我孝庄”,这个孝庄就是谥号。

定庙号一般都是用好的字眼凑,毕竟是要有突出贡献的皇帝才有这份殊荣,但是谥号是每个皇帝死后都要有的称谓,未必个个皇帝都是好的,比如亡国之君。隋炀帝杨广的谥号“炀”字就不是什么好字眼,意思是去礼远众,表明了隋炀帝一生一意孤行,不听良言的性格。还有一些看着好,其实真不是什么好的谥号,比如宋神宗赵顼的谥号“神”字,现代看来大家可能以为是神话他的字眼,其实在谥号的用法上“神”代表着功业不足、半道而废,是说赵顼虽然有心变法,可惜半途而废弄得不上不下。这一点不得不佩服古人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一个人一生功过,真是相当贴切。可惜到了后来谥号越来越长,特别是到了清朝,恨不得用几十个好字眼来凑一个谥号,康熙皇帝的谥号叫做: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虽然好字眼是不少,但是这么长的谥号中除了看到康熙皇帝的子孙们一心只想喊“我大清最强”之外,再也感受不到那种一字记一人的酣畅感了。

一般而言,皇帝帝系发生了变化,往往会以“世祖”“世宗”为庙号,汉之世祖世宗就颇典型,但也不是绝对的。

李世民都不敢称的庙号,为什么朱棣、顺治、康熙却能用?

早在商朝建立后,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到了唐朝时期,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那么,问题来了,李世民的庙号不敢用“祖”,为什么朱棣、康熙能用呢?

一首先,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而在李世民之后,朱棣的庙号是“成祖”,顺治皇帝的庙号为“世祖”,康熙皇帝的庙号为“圣祖”。由此,可能很多人要问了,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一帝,和秦始皇、汉武帝等齐名,其庙号只是“太宗”,而没有敢用“祖”,为什么后面的这几位皇帝却敢用带有“祖”的庙号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在皇帝中排名靠前,但是,李世民不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所以不适合称呼“太祖”或者“高祖”。

其次,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并且,在继承皇位之前,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最终登上皇位。由此,李世民也不适合用“世祖”这一庙号,也即不是承上启下的皇帝,比如汉光武帝刘秀的庙号是“世祖”所以,李世民最终的庙号是“太宗”,在李世民之前,汉文帝的庙号也是“太宗”。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后,朱棣的庙号一开始也是“太宗”。但是,公元1538年,明朝嘉靖皇帝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上升为“成祖”。

三、对此,不少历史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朱棣不是以皇太子的身份即位的,也即是以小宗入大宗,所以才将庙号改为“成祖”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李世民虽然一开始也不是太子,但是,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后,李渊无奈将李世民册立为皇太子,不久之后,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成为明朝第二位皇帝,所以李世民不能算是以小宗入大宗。在明成祖朱棣之后,清朝顺治皇帝的庙号是“世祖”,而这,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顺治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

四、最后,中国历代皇帝用“圣祖”来做庙号的仅有”唐圣祖李耳”、“大长和圣祖郑买嗣”、“前蜀圣祖王子晋”、“北宋圣祖赵玄朗”、“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五人,除了郑买嗣和爱新觉罗·玄烨二人以外其余都是死后被后世子孙追封的。此庙号创始于唐朝,为唐玄宗李隆基专为老子李耳所创设,后来成为历代皇帝专门追封自己家族中有圣德的祖先,最后正式作为帝王的庙号。这里把“康熙”说成“祖”是指他开疆扩土,开创了“康强盛世”等功绩。对于康熙皇帝来说,显然不适合采用“太祖”、“高祖”这样的庙号,而且之前的顺治皇帝已经用了“世祖”的庙号。但是,对于清朝皇室来说,认为康熙皇帝是一代明君,因此用上了“圣祖”这么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庙号。毕竟满清鞑子不要脸的基因是代代相传的。

首先,庙号最早出现在商朝,后来在汉朝开始恢复,从此一直延续到清朝。在唐朝以前,庙号是给本朝杰出帝王用的,不是每个皇帝都有。

当然,这个杰出的标准……有时候比较模糊。比如盘庚,虽然他迁都了,很出名,但是他就没庙号,文景之治的汉景帝也是不错的皇帝,他也没庙号。

接着谈谈祖和宗的问题。祖,本来意义上是要有开国或者光复功绩的才能称为“祖”。

商朝的最后一个祖是高祖乙,就是商汤,他前面的商代(或者叫商部族?)君主中有庙号的几乎全叫高祖,除了一个“夔宗”,但这个夔宗究竟是谁还没完全认定,维基上提到有人认为这个夔宗是契,也有人认为是其他人,或者是一个神。(当然,有可能纯粹是写百科的人瞎编的……)在商汤之后,所有有庙号的君主全都是宗,没有例外。商代时的宗的称号有三个:中宗、高宗和太宗,太宗后来分化为太宗和世宗两个庙号。

而汉代的祖,则有两三个。这三个人是太祖高皇帝刘邦、世祖光武帝刘秀和昭烈帝刘备。

刘邦的庙号,很多人误以为是高祖,实际上高祖只是一个习惯性称呼,并不是他真正的庙号。与之类似的,有宋朝人称宋仁宗为仁祖,明朝人称明太祖为圣祖,称明神宗为神祖(此外还有称明武宗为武皇,称明神宗为神皇之类)。这三位汉帝的功绩都属于开创国家,所以可以称之为“祖”。至于刘备,后来匈奴人刘渊自称汉朝皇帝,声称自己要继承三祖的伟业。一般认为第三个祖就是刘备。不过刘备到底有没有庙号,是什么庙号,没人说得清。所以前文说是“两三个”。另,《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王弥传》中,刘渊曾称刘备为“烈祖”,但烈祖这个称号不仅可以当庙号用,也可以当成对前代皇帝的尊称用,如商汤真正的庙号是高祖,但也有人称其为烈祖。联想到汉高帝被称为高祖,汉昭烈帝也有可能被称为烈祖。而且,烈祖这一庙号与昭烈帝这一谥号用字重复,在唐代把谥号拉长以前,除了疑似庙号烈祖的昭烈帝外,从没有庙号和谥号有相同用字的皇帝。所以烈祖到底是不是刘备的庙号,还需仔细考辨,不能直接下定论。

至于宗,在唐朝前基本上就是比较杰出但又没有开国功绩的帝王了。西汉有太祖高帝,太宗孝文帝,世宗孝武帝,中宗孝宣帝,高宗孝元帝,统宗孝成帝,元宗孝平帝这几个皇帝有庙号。不过元帝、成帝、平帝这三个人其实功绩不大,更糟的是他们的庙号是王莽给的,因此东汉立国后就把这几位的庙号取消了。东汉除了几个小孩皇帝外,大部分皇帝都有庙号。不过到了董卓当政时期,相关部门把其中四个没啥功德的皇帝的庙号给取消了。于是汉朝就形成了三祖五宗的格局。三祖前面已经说过,五宗就是西汉的太宗、世宗、中宗加上东汉的显宗孝明帝和肃宗孝章帝,这两人分别是光武帝的儿子和孙子。

汉朝的庙号,总体来说给的比较严格(因为东汉在开国和快结束时各删了一次),从曹魏开始,就有点泛滥了,基本上你只要安安稳稳的坐稳皇帝位子没被外敌或者改朝换代的人杀了,没啥成绩也能混个庙号,当然,魏晋南北朝被杀的皇帝都比较多,除了东晋和北魏外大多数王朝都很短,所以有庙号的还是不多。东晋皇帝有庙号的也不多,这是因为当时士族势力太强大,皇权相对衰弱的缘故。

本文主要谈的是汉族王朝的庙号。在汉族王朝中,要是某位皇帝的父亲、祖父、曾祖、高祖这四代祖先中间有一个人是皇帝,而且又没有被尊为“某祖”的话,那么这位皇帝的庙号肯定也不能称为“某祖”。比如汉光武帝,他的直系祖先中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汉景帝,他是汉景帝的曾孙的曾孙,因此他可以叫“世祖”。宋高宗死后曾经有大臣想给他起个庙号叫“世祖”,最后被否决了,否决的理由就是宋高宗他爹是宋徽宗,只是宗,不是祖,因此宋徽宗的儿子也不能叫某祖。

不过,某祖的四代祖先倒不一定要叫祖。比如杨坚只是追尊了他爹叫太祖,没管他爷爷、曾祖和高祖的庙号。而刘邦他爹只是被称为太上皇,连庙号都没有。

当然,非汉族政权就没这规矩了,所以元世祖忽必烈他爹可以是睿宗,清世祖他爹可以是清太宗。

庙号的彻底泛滥是从唐代开始的,从唐代开始,只要不是末代皇帝,基本上都有庙号(明代由于永历帝之后还有明郑,所以永历帝也有了庙号昭宗)。而且从唐代开始,开国皇帝的四代祖先也都会被追尊庙号。唐宋两代由于和道教关系密切,还各自追尊了一位“圣祖”,唐圣祖是老子李耳,宋圣祖是赵玄朗,都是道教神。所以“清圣祖”这种庙号,在汉族王朝看来完全是莫名其妙不合规矩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唐代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所以把“世”改成了“代”,唐代宗就是唐世宗。

五代和宋代汉族政权的庙号规矩我不太熟,只好略过,需要注意的是,其实宋代没有“宋恭宗”或者“宋恭帝”的称号,这可能是后人给的私谥。宋端宗即位后曾经给过他一个“孝恭懿圣皇帝”的尊号,但这既不是庙号也不是谥号。

从永乐帝到崇祯帝时期,明朝庙号的疑似有两条不成文的惯例:

1、庙号和谥号不能重复,举例来说,有了武宗就没武帝。明毅宗这个庙号被谈迁在《国榷》中批评,就是因为和明武宗毅皇帝的谥号冲突。不算南明时期上的庙谥的话,庙号和谥号冲突的只有明睿宗献皇帝,睿字和明英宗睿皇帝冲突了,而这是世宗追尊的皇帝。

2、所有明朝皇帝的庙号,除了成祖,都来自于唐宋庙号,包括世宗。唐世宗就是唐代宗,前文已经说了。所以历史上的南明给景泰帝上代宗的庙号是和明世宗冲突了。

南明时期上的帝王庙谥有:惠宗让皇帝(建文)、代宗(景泰,成化年间上了谥号景皇帝,到了南明才上庙号)、思宗/毅宗/威宗烈皇帝(崇祯)、安宗简皇帝(弘光)、绍宗襄皇帝(隆武)、昭宗匡皇帝(永历)。

其中,惠宗、代宗、思宗、毅宗是安宗上的,威宗是绍宗上的,安宗和绍宗是昭宗上的,昭宗是延平文王郑经上的。

这些庙谥全部违反了这两条惯例:

安宗与绍宗都不是唐宋庙号,而是新创。

建文的惠宗庙号之前曾经有五代十国时期的闽惠宗和元惠宗(元顺帝)用过。

崇祯的几个庙号也都不是唐宋庙号,思宗是新创;西夏有毅宗,汉朝有威宗,即汉桓帝,但到了汉献帝时期桓帝的庙号被取消了。

昭宗倒是唐朝庙号,但是和仁宗昭皇帝(洪熙)的昭字重复了。

不过三个“昭宗”(唐昭宗、元昭宗、明昭宗)都是本皇朝最后一个有庙号的皇帝(不是“最后一个皇帝”),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

另外提一下明成祖的庙号问题。明成祖本来叫明太宗,因为明世宗搞大礼议,把他老爹明睿宗的神主升入太庙后发现位置不够了,必须迁走一位,太祖按照理论是万世不迁的,所以接下来“该迁走的”就是明太宗,但是朱棣对明朝的作用非常重要,怎么办呢?明世宗和他的大臣们想出的办法是把太宗升为成祖。接下来他们就迁走了明仁宗的神主。朱棣的老爹是明太祖,因此朱棣称祖毫无问题,但实际上,这没必要,因为太宗、中宗、世宗、高宗这四个庙号从礼法上就是万世不迁的庙号。

最后,谈谈“世宗”这个庙号。

网上常见的说法称“世宗”表示世系转换,我觉得很有问题。

先来看看汉族王朝的“世宗”:汉世宗、晋世宗、前凉世宗、后梁世宗、隋世宗、唐代宗(即世宗)、吴越世宗、周世宗、明世宗。

这其中明显可以看出世系转换的只有晋世宗(追尊的)、周世宗、明世宗。其他的都是老爹直接传的。有些人说世宗的老爹换了太子的也可以算,可是,换太子的皇帝多了去了,比如唐代,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这几位唐代宗之前的皇帝都是被他们老爹换了太子或者统系改变之后才成为皇帝的(中宗和睿宗还受到他们老妈武则天的影响),可他们没一个叫代宗。汉太宗孝文帝由藩王即位,取代了他哥哥汉惠帝的世系,可他也没叫世宗。宋朝世系转换次数更多,也没一个世宗。

再看看非汉族政权的世宗:前秦世宗苻健(后改为高祖),看不出是世系转换后才当上他爹苻洪的继承人的;南燕世宗慕容德,这个倒是转换了世系;北魏世宗元恪,是他爹孝文帝换了太子后上位的;北周世宗宇文毓、辽世宗耶律阮、金世宗完颜雍,这三位倒可以算是世系转换后的帝王。

最后一位世宗就是雍正,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四爷和他兄弟九龙夺嫡的故事现在可谓是妇孺皆知,似乎也很符合“世系转换”这个定义。但是,给四爷上庙号世宗的是他的儿子乾隆,要是世宗的意思真的是世系转换,难道乾隆会希望大家都知道他爹是靠“世系转换”才当上皇帝的吗?“哎呀哎呀我老爹本来是不可能当皇帝的!是因为XXXXX才成了皇帝!”虽然这事情肯定瞒不住,至少康熙数次废立太子胤礽的事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这就意味着乾隆会公开大肆传扬这一点?

另外,关于汉武帝加庙号的相关内容如下:

《汉书·宣帝纪第八》

(本始二年)夏五月,诏曰:“朕以眇身奉承祖宗,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匈奴远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蛮乡风,款塞来享;建太学,修郊祀,定正朔,协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应,宝鼎出,白麟获。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其议奏。”有司奏请宜加尊号。六月庚午,尊孝武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献。武帝巡狩所幸之郡国,皆立庙。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

这段文字中完全看不出“世宗”和“世系转换”有什么关系。

因此,在看到更多确凿证据前,只能认为“世宗”并不意味着“世系转换”。

庙号大部分来源于谥号,并不像《谥法》一样,庙号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这种东西向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庙号起源于商朝,与宗庙制度有关。商朝及其重视祭祀先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都有祭祀不同的先王。《礼记》曰:“天子七庙”,每一位君主死后就会给他造一座庙,那么七代之后,宗庙就越建越多,这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有一个制度叫“祧庙”,即太祖之庙以降,依次毁去较早祖先的庙,将其灵位迁祧到太庙里(又称“亲尽庙毁”),使宗庙保持一个稳定的总数。有一些功劳格外出众的君主,就会上庙号以示尊崇,永远立庙祭祀而不毁去,所谓“百世不祧之庙”。最早只有德高望重的君主才能有庙号,商代总共有四个庙号: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但是到了后世,就像美谥泛滥一样,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庙号所具有的表彰功绩的作用也消失了。相对应的,由于所有君主都有了庙号,多余的宗庙还是会毁掉,直到清朝推出了划时代的“不迁不祧”其实清代本来想建立祧迁制度,可是一直下不去手。

在介绍庙号以前,说明一下:庙号分两种,就是“祖”和“宗”,比如刘邦是汉太祖,而汉武帝刘彻是汉世宗。《孔子家语·庙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庙号为祖的有这么几种:

(1)开创(或光大)基业的君主:比如汉太祖刘邦(开国皇帝,建立汉朝)、晋太祖司马昭(为儿子晋世祖司马炎篡魏称帝创造条件)、魏高祖曹丕(继承基业,开创魏朝)

(2)新朝建立追封祖先为皇帝:比如宋宣祖赵弘殷(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明懿祖朱四九(明太祖朱元璋曾祖父)、唐圣祖李耳(什么鬼?)

(3)功绩卓著的皇帝:比如清圣祖玄烨(开启康乾盛世)、北魏高祖元宏(著名的孝文帝)、北周太祖宇文邕(灭齐,很有作为)。此外还有一些德不称位的皇帝死后上庙号为祖,多出现于南北朝,比如北齐显祖高洋,北魏显祖拓跋弘。

除了“祖”,剩下的自然都是“宗”了。另外,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庙谥混乱,称祖称宗者甚众。

最后说一句,庙号来源于宗庙祭祀祖先的需要,解释庙号必须牢记这一点。另外可以参考《谥法》来解读庙号(注意两者是有差别的)。

补充一下宗庙和墓葬的昭穆制度:

《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自始祖之后,父曰昭,子曰穆。”

天子七庙,始祖庙(太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太祖左边,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太祖右边,为穆;即太祖的儿子葬在左边(昭),儿子的儿子(孙子)葬在右边(穆),每两代都要按照按照父昭子穆的次序安排。一般来说太祖加三昭三穆构成七庙,太祖之下的子孙按照昭穆制度依次祧迁。后世增加两个不祧之宗,构成九庙。

首先介绍祖:

太祖:是宗庙中的始祖,万世不祧,主要授予开基肇业的皇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皇帝,建立明朝)和楚太祖桓温(东晋大司马,割据荆州,其子楚武悼帝桓玄篡晋称帝)。有人说唐太祖李虎(唐高祖李渊祖父)、隋太祖杨忠(隋文帝杨坚父亲)和周太祖武士彟(武瞾父亲)属于追封先祖而非开创基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追封唐国公(唐朝国号来源);杨忠是西魏权臣,北周时封随国公(隋朝国号来源);武士彟是武则天生父,唐朝官员,死后追封周国公(武周国号来源);所以他们都算作开创基业的太祖,即所谓“经营王业,始封于国,故为太祖……此则前代追册太祖不出亲庙之成例也”。另外,陈太祖陈文赞、梁太祖萧顺之这些,属于没有创立基业而被追封的太祖。

高祖:除太祖之外最重要的祖先,主要授予开基立业或功高盖世仅次于太祖的皇帝。

比如魏高祖曹丕(创立魏朝,其父曹操才是太祖)、晋高祖司马懿(司马氏的奠基者,其子晋太祖司马昭始称晋王)、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推行改革)。

例如,汉光文帝匈奴人刘渊(前赵)建立汉国,奉汉朝正朔,死后庙号高祖(因为刘邦是太祖),谥号光文(很像光武)。后来刘曜改国号为赵,改其庙号为(赵)太祖。总之,高祖是与太祖密切相关的庙号,通常授予太祖的父祖或者儿孙。

补充,在南北朝时期,开国皇帝往往是高祖,其儿孙是太祖或者世祖。比如南朝宋建立者刘裕庙号是高祖而非太祖,他的儿子刘义隆却被其子刘骏追为太祖,刘骏自己是世祖孝武帝(呵呵);后赵建立者石勒是高祖,其侄石虎是太祖。再加上南朝皇帝多追封父祖为太祖梁高祖萧衍、陈高祖陈霸先等。由此造成一个奇怪现象:自(曹)魏至唐数百年间,开国皇帝多为高祖。

又有,后晋无太祖,开国皇帝石敬瑭是高祖(不排除晋出帝石重贵想把太祖的庙号留给自己或者生父石敬儒的可能性)。

世祖:仅次于太祖和高祖的重要祖先,主要授予建立不世之功的皇帝。

比如汉世祖刘秀(中兴汉朝,再造社稷)、晋世祖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晋朝)、北魏世祖拓跋焘(北却柔然,统一北方)、元世祖忽必烈(定鼎中原,建立元朝)、清世祖福临(入关南下,定鼎中原)、隋世祖杨广(武功赫赫/高级黑)、宋世祖刘骏(呵呵×2)。也有例外,比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父劾里钵被追封为金世祖,而北夏开国皇帝赫连勃勃是世祖(没有太祖高祖)。

烈祖:授予开创基业的皇帝,或追封父祖。

比如汉烈祖刘备(建立季汉)、前燕烈祖慕容儁(消灭冉魏,称帝,迁都邺城)、南唐烈祖李昪(建立南唐)、南凉建立者秃发乌孤和西秦建立者乞伏国仁(.……)。至于魏烈祖曹叡、南吴烈祖杨渥这样就纯粹是褒之过甚。像是武周烈祖武俭、后梁烈祖朱诚、后唐烈祖李琰和元烈祖也速该则属于追封先祖。

圣祖:授予功勋卓著的皇帝,或者神话传说中的祖先。

正常获得此庙号的皇帝的只有大长和圣祖郑买嗣(建立大长和国)、清圣祖玄烨(开启康乾盛世)和大南圣祖阮福晈(阮朝最大疆域)。其他被追封的圣祖皇帝分别是:唐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李耳、前蜀圣祖至道玉宸皇帝王子晋、宋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大家感受一下他们的仙气。

始祖:追封肇业奠基之主,或追封父祖及传说里的祖先。

比如吴始祖孙坚、成始祖李特、后秦始祖姚弋仲和魏始祖拓跋力微都是奠定基业的祖先,但是(武)周始祖姬昌、金始祖完颜函普、清始祖布库里雍顺这些就是附会的半传说人物了。

显祖:追封祖先,或授予有功于社稷的皇帝。

比如北魏显祖拓跋弘(傀儡皇帝,被太后毒死)、北齐显祖高洋(建立北齐,荒唐皇帝)。其余多为追封。

成祖:授予功高盖世的皇帝

从字面意思来讲,成祖应该是一个美(zá)好(paí)的祖庙号,但是被明世宗按给了文皇帝朱棣,只为了推动睿宗入太庙。可怜文皇帝原来是名正言顺的太宗。因此有人认为成祖的庙号有帝统转移的含意。

宣祖、仁祖、英祖、献祖、懿祖、睿祖、肃祖、宪祖、惠祖、毅祖、德祖、文祖、翼祖、僖祖、义祖、玄祖、景祖、元祖、熙祖、肇祖、兴祖、穆祖、弘祖、昭祖、裕祖、严祖、敬祖、靖祖、信祖、庆祖、代祖、顺祖、国祖、度祖、桓祖、宁祖、禧祖、神祖、光祖、庄祖、正祖、纯祖、渊祖等,多用于追封祖先或者越南、朝鲜等国君主使用。

接下来介绍宗:

太宗:一般来说除列祖外最重要的皇帝,一般授予承袭帝位的第一位皇帝,功劭德崇,为后世确立成宪。

比如汉太宗刘恒(汉文帝)、唐太宗李世民、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契丹为辽,短暂入主中原)、宋太宗赵炅、明太宗朱棣(后改成祖)、清太祖皇太极。太宗是仅次于太祖的庙号,甚至更重于世祖。

世宗:授予守成有功的皇帝或者追封父祖。

历史上的世宗很多,难以归类,一部分是守成有功的皇帝,比如汉世宗刘彻(开疆拓土)、晋世祖司马师(承上启下,经营王业)、北魏世宗元恪(开疆拓土)、周世宗(一代英主)、明世宗和清世宗则长于驭下;另一部分是皇帝即位追封父祖,比如南齐世宗萧长懋(齐武帝太子)、隋世宗杨昭(隋炀帝太子)。有人认为世宗是帝统转移的标志,我认为仅仅是巧合。

高宗:授予守成有功的皇帝

比如商高宗子昭(即武丁,中兴殷商)、汉高宗刘奭(后被取消)、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清高宗弘历。也有梁高宗(昭明太子)这样被追封的。

中宗:授予承续帝统的中兴之君

中宗的庙号较为尴尬,因为大部分中兴之君都有了更高大上的庙号。庙号为中宗的有两位商中宗、汉中宗刘询(宣帝中兴,刘病已哈哈)、晋中宗司马睿(建立东晋,承续帝统)、唐中宗李显(武则天退位,中兴李氏)、还有大理中宗段正淳(权臣高氏过足了皇帝瘾,把皇位还给了段氏)。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史记·高祖本纪》)

所以,这就是刘邦被错误认为是汉高祖的原因。

第三、年号

年号就是什么几年,例如贞观元年,乾隆六十年等。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汉武帝即位后始创年号,在此之前没有年号,用王的谥号纪年,例如秦惠文王二年。汉武帝始创年号为元狩。之后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大灾大难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年号最多的皇帝武则天为17个年号。明清之后,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所以明清之后皇帝我们称其年号,例如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康熙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乾隆、雍正都是年号,用于纪年,这是明清时代的传统,新皇帝登基后改年号,一个年号一直用到死,方便人们纪年也是告诉天下百姓现在由谁执政。因此为了好记,后人也就用年号作为这些皇帝的代称。当然也并非每朝皇帝都是只用一个年号,像隋唐时期,年号更改非常频繁。比如说开元盛世,开元就是唐玄宗用过的一个年号,但是永远不会有人叫他“开元帝”,因为除了开元之外,他还用过先天和天宝这两个年号,没有唯一性。

第四、尊号

尊号也叫徽号,谥号和庙号都是死后才有的,尊号是可以生前使用的,尊号一般很长,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实际上就是一些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实际意义。尊号起源于秦朝,秦始皇始称“皇帝”,“皇帝”就是尊号,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等。尊号真正开始盛行是到了唐代,尊号始于唐高宗时期,而真正的发明者是武则天。她为扩大影响自己的政治影响,实现自己皇帝梦想,开创了为在位帝后上“尊号”的先例。武则天的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世人称则天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也有死后上尊号的,例如唐高祖死后,到天宝十三载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元年受尊号为“应天仁圣文武圣德皇帝”。慈禧太后生前尊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世人称慈禧皇太后。尊号可以上好几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词,实际上是阿谀奉承。

尊号这个东西不得不说是个另类,庙号也好,谥号也好,都是皇帝死后的一种评价,可是尊号则是人活着的时候自己给自己称号。这样的称号未免有些自大,但是创造它的人却有着足够强大的野心和能力来支撑她的自大,这个人就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还在当高宗皇后就请求高宗一起上尊号称为天皇、天后,武则天一生玩过许多文字游戏,而尊号这种称谓也是她玩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她希望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能掌握自己的名声,没必要等别人在她死后来评价,因此其实尊号的称谓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人们并不把它当做一件事。武则天死后,也少有人称她为天后,称唐高宗为天皇。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叫的这些称号都是为了好记,唐之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我们就叫他谥号。唐之后谥号的字数增加,每个皇帝都开始有庙号,我们就叫他庙号。明清之后,每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嫌庙号各个朝代容易记混,我们就称他年号,便于区分。尊号我们一般不说,因为它太过繁缛,也记不住,但是像武则天和慈禧这样的人物,我们总要称呼点什么,唐代的武则天没有庙号,而以高宗皇后的名义下葬,慈禧不是皇帝,所以没有年号,我们才称她们的尊号。

年号,尊号和谥号都比较好理解,年号就是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开始,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位帝王少则一个年号,多则十几个,因为遇到大事、“天降祥瑞”等等都要更改年号,唐高宗就有14个年号:永徽、显庆、麟德、总章等等!

尊号一般都很长,皇帝在世的时候,大臣们就开始有大臣上请,基本上都是把好的词汇套在皇帝身上,而且不断的加长,比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尊号就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太后相应的称号叫做“徽号”,比如慈禧的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

中国古代帝王看中名声,这是由来已久,其实到了今时今日我们依然是一个极为看重面子和名声的民族,在古代也是如此。已经死去的皇帝怎么留个好名声,历史的记录许多无法造假和篡改,但是在上面留一个自己的名字却能在孩子的眼皮子底下给个好名声。名字只有一个,一般都是父母给的,不能乱改,但是号就不一样了,古代皇帝为了显得自己很特殊,总喜欢给自己各种各样的号,由此就形成了庙号、谥号、年号、尊号都是属于一个皇帝,让人叫道嘴麻的这种情况。

可是不管怎么说,我们心中总要有个大概的概念,对这些称号有基本的分辨力,在网络上,只要有相关于历史的问题总有人为这几种称号吵得不可开交。最可笑得是有些人对于这些常识的理解已经到了自说自话的地步,不知道有多少人到了今时今日还觉得康熙、雍正、乾隆是谥号,不应该在本人活着的时候被宣扬于口,这样自以为是的大有人在,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标签: 中国皇帝帝号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更多文章

  • 北魏孝文帝改革 让北魏覆灭鲜卑族也融入汉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鲜卑族,胡人,五胡

    北魏孝文帝元宏,所施行的汉化改革(史家称为所谓“太和改制”),影响后世深远,也为他赢得了隆高的历史地位,直至今日,仍在历史教科书中饱受肯定和称颂。甚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伟大英雄,一脉相承的“北魏北周隋唐”的中华第二帝国的真正建立者。然而,近代也颇有不同声

  • 南北朝南朝强于北朝 怎么到后来强弱逐渐逆转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南北朝,南朝,北朝

    东晋-刘宋之交时南朝疆域北进到了关中-河洛-山东一带,明显要强于北朝,是因为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分裂导致的虚弱吗?后来强弱逐渐逆转是什么原因?后来北方也不是没有再分裂过。北朝前期靠草原胡人势力,后期果断汉化。汉人对北魏政权的认同感是逐步上升的,不会再产生大批汉人流亡南方,为南朝政府做炮灰抵抗北魏的事了。

  • “汉砖”带你重回曹魏:古人也很潮 喝酒“AA制”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砖,曹魏,曹操

    三国时代的东吴三分天下,而作为东吴首都的南京(建业)更是由此发端了一脉风流,东晋和宋、齐、梁、陈等王朝相继在这里建都,历史上称为“六朝”。与东吴同时期,距离南京城外四百公里的安徽亳州,生于斯长于斯的曹操以及他身后显赫的家族随着亳州市发掘的东汉时期古墓葬揭开了神秘面纱。近日,1

  • 为什么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天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玄宗,年号,开元,天宝

    1.唐玄宗李隆基一共有三个年号:登基第一年的年号是先天;第三年改为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共计29年;29年后又改为天宝(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共计15年。2.唐玄宗从开元改元天宝的原因:①天宝,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据说是

  • 为什么唐朝后的中原王朝就打不过游牧民族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朝,历史王朝,中原王朝,游牧民族

    在古代,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断断续续的战争持续了几千年。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唐朝以前,中原王朝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大体上还是中原王朝胜出。可是在唐朝以后,中原王朝突然就不行了。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南下烧杀掳掠,甚至是攻城掠地,中原王朝在大多数时候都只能被动处于防御之中。这到底是怎么一

  • 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究竟哪个乱世更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五胡乱华,五代十国,乱世

    在浩瀚的历史海洋当中,华夏民族历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趋向大一统。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中华民族灿烂与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分裂时期,有些人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与主权完整,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有些人趁着乱世纷纷建立多个政权。远点来说有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国家分裂期间,持续时间最长,深响最深远

  • 宋朝的知县、知府、知州,分别对应今天哪些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知县,知州

    问:宋朝的知县、知府、知州,分别对应如今的哪些官职?答: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说说宋代的地方行政层级。宋王朝的地方政府设置实行虚三级制。县是自秦汉直至明清的基层行政单位,数千年来基本保持不变。统县的行政单位是州(包括与州同级的府、军、监)。一个州统辖若干个县,数目不一。州与县构成了宋代地方政府

  • 赵匡胤为什么不杀柴氏子孙?为和平收服树立典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赵匡胤,陈桥兵变,柴荣,柴宗训

    宋太祖登基三年后,曾秘密派工匠打造一块石碑,藏于太庙夹室。北宋时,这块碑的文字属于国家机密,除了最高统治者,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查看。每逢新帝继位或重大祭祀场合,一个不识字的管理员会把门锁打开,放皇帝进去焚香、默读碑文。其它大臣只能在殿外候着,不准前进半步。即使是国家栋梁,如赵普、欧阳修、富弼、王安石、

  • “张献忠宝藏”价值究竟有多少? 已出水万件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献忠宝藏,张献忠沉银,张献忠

    张献忠江口沉银这是一个令人两眼放光的考古话题盗墓贼盗出来的宝藏2016年10月14日,在公安部直接组织指挥下,四川省公安机关经过近两年的缜密侦查,一举破获公安部挂牌督办的四川眉山特大盗掘古文化遗址倒卖文物案,打掉盗掘文物犯罪团伙10个,破获盗掘古文化遗址、倒卖文物案件32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0名,

  • 朱元璋实施“治贪”的铁腕手段 但是大明屡禁不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朱元璋治贪,贪官

    明朝的开国皇帝,从乞丐到帝王,有过最苦难的民间经历,目睹过最腐败的朝政,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贪,在任何时代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就是如今的社会,贪官也是无处不在,据我所了解,从秦国到现在的社会Z義中国,惩治贪官的效果最好,最厉害的应当属于明朝,也是大快人心的一个朝代,下面根据我从各史册的了解,向大家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