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尧舜禹真的是禅让吗?曹丕一句话戳中要点

尧舜禹真的是禅让吗?曹丕一句话戳中要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761 更新时间:2023/12/19 15:25:14

中国上古时期舜禹时代,尧帝、舜帝、禹帝,都是黄帝的后代,都是远房亲戚。他们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也就是黄河与太行山、吕梁山之间的区域。

尧帝为帝喾之子,从黄帝到他这里,基本都是父死子继,最疏远也不过是侄子与叔父之间的继承。

尧帝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平阳县),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非常信任他。

尧帝晚年本来要传位给其子丹朱,却被女婿舜囚于平阳。尧帝死后,百姓悲哀,如丧父母。

舜不准丹朱发丧,并且编造一个故事,说尧帝临终遗嘱:“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授舜以天下。”意思是传位给舜,损害丹朱一个人的利益;传位给丹朱,损害天下所有人的利益。所以尧帝遗旨传位给舜,是为舜帝。

丹朱在南方被供奉为帝,率三苗之兵伐舜,不过丹朱吃了败仗,逃回南方。后来双方达成和解,丹朱称帝三年让出帝位,他在南方的地位崇高,被湖南、广东等地被奉为衡山皇、丹朱皇。

舜帝定都蒲阪(今山西运城市永济市),他杀过一个治水的大官,原因是鲧发动叛乱,接着又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古代治水是一项浩大工程,掌控着巨大的人力和军力,治水的大官都是实力派。

大禹治水,羽翼渐丰,他联合东夷的皋陶伯益父子,公然叫板舜帝。

在一次朝会上,这几个人有一番激烈对话。

当时说到帝王统治之道,皋陶道:“在知人,在安民。”

大禹接话道:“知人则智,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意思是帝王要知人善用,也要安抚黎民百姓,这样不用担心驩兜、有苗叛乱,更不用担心巧言令色的小人。大禹话里有话,意为舜帝不能知人善用,错杀自己的父亲。

皋陶附和大禹道:“然,此尔美也。”

大禹接胆子更大了,道:“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意思是舜帝你不要轻举妄动,我们辅佐大臣德高望重,得到天下拥护,天将会重新任命那些有德之人为帝。”

大禹把话说的这么直白,舜帝再坐不住了,斥责道:“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退而谤予。”意思是大禹你作为朕的股肱大臣,竟公然诽谤我!

大禹反驳道:“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意思是舜帝你好坏不分,于国于民没有功劳。

舜帝暴怒道:“毋若丹朱傲,用绝其世。”意思是你如果像丹朱一样傲慢,我就让你断绝后世,这话严厉到了极点。

大禹这才有所收敛,说了一番自己治水的功劳,又把矛盾引向三苗。

舜帝后来让位给大禹,实为无奈之举,因为大禹与东夷部落达成政治交易,东夷支持大禹夺权,大禹则在死后将帝位传给东夷首领皋陶。

皋陶先于禹帝去世,禹帝表面上仍遵从协定,传位给皋陶之子伯益。

中国历史美名其曰尧舜禹这段历史为禅让,实际是残酷斗争的结果,可视为实力派轮流坐庄。

禹帝末年,形成以伯益为首的东夷派,以及禹帝之子为首的太子党。禹帝死后启发动战争,毁灭东夷文明,建立夏朝。

东汉末年,曹丕迫使汉献帝让位,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汉帝以觽望在魏,乃召髃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册曰:“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髃凶肆逆,宇内颠覆。赖武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惟清区夏,以保绥我宗庙,岂予一人获乂,俾九服实受其赐。今王钦承前绪,光于乃德,恢文武之大业,昭尔考之弘烈。皇灵降瑞,人神告征,诞惟亮采,师锡朕命,佥曰尔度克协于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逊尔位。于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祗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乃为坛于繁阳。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延康为黄初,大赦。

在禅让仪式结束后,曹丕感触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意思是原来舜帝与禹帝之间的“禅让”,就如今天献帝与我之间的“禅让”一样。

是时晋德既洽,四海宅心。于是天子知历数有在,乃使太保郑冲奉策曰:“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格尔上下神祗,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当时晋国的德行已经广布于天下,达到四海归心的程度。天子曹奂也已经知道天道循环已经到了晋国,于是就派遣太保郑冲奉读策命的诏书说道:“你要知道啊晋王:我的祖先有虞氏(舜帝)依靠着运气好,接受了陶唐(尧帝)的禅让,而后来又同样禅让给了有夏(大禹)。在这之后只有三代君主能够配得上天子的称号,因为只有他们能够广布圣明的德行。此后上天又将天命归于了大汉朝。汉朝的火德运数衰落之后,上天才眷顾我的高祖曹丕,将天下交给了我们家。我们家治理的天下有没有像虞朝到夏朝这四代那样的明德显绩,我不敢说。但是晋王司马炎你的祖父和父亲,始终忠心而又明智睿哲的辅佐光耀我们皇家,功勋和德行光照着四海,就连上下的神祗也全都知道,没有你们不能够克平降服的敌人,一切都被你们安排妥当,天下的万邦全都服从你们的治理。所以你们应该接受上帝的命令,共同进入到皇帝名分当中来。我现在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了,我决定谨受天命,恭敬的把皇帝的位置传授给你,代替上天管理百姓的顺序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一定要公允的秉执中正,国运才能够长久。啊!晋王你一定要敬重顺应天命。带头遵循古训圣典,安抚平定你四方的国家,以此保持上天的福禄,不要废弃了我两位皇祖的弘烈的大业。”

帝初以礼让,魏朝公卿何曾、王沈等固请,乃从之。

司马炎最初的时候认为不合礼数,就谦让推辞,但是魏朝的公卿何曾、王沈等人固执的请求他接受,于是就接受了禅让的诏命。

自延康元年曹丕立国至魏元帝咸熙二年十二月曹奂在司马炎的逼迫之下禅位,魏国共历五帝,凡四十六年。

标签: 尧舜禹禅让曹丕

更多文章

  • 民国男子的穿衣好精致 照搬现在都能帅出新高度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华民国,民国服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男人的穿衣品味总是被广大吃瓜群众质疑。不过范主今天可不是来吐槽男同胞的~我们的目标是挖掘我国男子的时尚基因。毕竟民国时期的中国男人,在穿衣上还是很有品位的。就算放在今天,也很有范儿,丝毫不土。老照片基本都是黑白的,大家体谅一下----服装篇----①西装西装在民国时期是一种&

  • 逃跑皇帝建立了最繁荣的王朝 延续了153年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南宋,赵构,宋高宗

    他拥有文采武艺,年轻时就遭受国破,一路逃亡,被称为逃跑皇帝。赵构文武双全本是一条好汉怎么成了逃跑皇帝?他却又能重建基业,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延续了153年江山。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字德基,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赵构的母亲韦氏原是郑皇后宫中的普通侍

  • 弑君之人:是谁杀了中国历史上的61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弑君,杀皇帝,皇帝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职业,危险性非常大,死亡率非常高。这个职业就是皇帝!有人做了大致的统计,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被杀害率为31%,活不到40岁的高达50%,寿命超过60岁的只有15%。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2位,唐朝2

  • 皇帝横死率达到100%的王朝,当上皇帝就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皇帝被杀,杀皇帝,皇帝

    皇位,在古代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为了登上那九五之尊的宝座,无数人绞尽脑汁,各种阴谋、背叛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皇帝这一职业危险性非常大,死亡率非常高。比如历史上的五代十国的后梁王朝,一共就三位皇帝,但都死于非命,横死率居然达到了100%,创历史之最。五代十国是古代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一个时期

  • 明知推恩令是变相削藩 诸侯王们为什么无人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武帝,推恩令,削藩,诸侯

    汉朝立国后,刘邦选择:郡、国,并行治理天下,汉朝即有郡县,又有诸侯国。郡县由始皇帝最先创立,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大量的贵族和士人,没有了升迁的道路,以往的诸侯王成了郡守,而郡守又都是中央直接委派。当时的士人却无法完全认同,这就留下了秦亡的隐患。在汉初期,天下六十个郡,有四十个掌握在诸侯王手中,只有二十

  • 开封府尹究竟是个什么官?包拯真的能斩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开封府尹,包拯,宋朝,宋朝官吏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跟海瑞相提并论的清关,世称包龙图。有小说《三侠五义》(评书界叫《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1993年台湾华视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或许是家喻户晓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为百姓做实事的父母官,百姓永远也不会忘记!包拯在百

  •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汉皇帝,宗庙,庙号

    一建武十九年宗庙礼议与“四亲庙”问题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割据势力利用当时人心追念汉德的思潮,或拥立刘氏宗室为主,或立西汉帝庙以为号召。刘秀为了获取舆论、道义上的优势,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自称是西汉高帝九世孙。东汉自建国伊始,就以西汉王朝法统上的继承者作为立国的基本国策。

  • 虽然朕的大清都亡了 但是朕七位老师都是名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溥仪的老师,帝师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有七八位:陆润庠、陈宝琛、罗振玉、王国维、朱益藩、梁鼎芬、袁励准等,这些人里,不是状元就是翰林出身,学术造诣非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溥仪老师的书法!陆润庠同治十三年,殿试中陆润庠一举夺魁,成为大清王朝第一百零一名状元,辛亥后,留清宫,任逊位末代皇帝溥仪之师。陆润庠温和平易近人

  • 皇帝也靠联姻收买人心 姑侄三人嫁给同一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皇帝,后妃,皇太极,孝庄

    众所周知,在封建时期,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尤其是对于贵族和官宦家庭而言,政治联姻更是扩大己方势力的重要途径。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古代,很容易就会出现近亲结婚或是姐妹共侍一夫的情况。事实上,即使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需要通过与臣下联姻的方式巩固统治和收买人心。在历朝历代,都不乏姐妹一同入宫的实例,甚至还

  • 古代为何要有“嫡”“庶”之分?掰掰历代皇帝的出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嫡出,庶出,正妻子,小妾,皇帝,皇帝出身

    古人是很看重地位的,也很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嫡”代表正统、传承,“庶”代表旁支。这主要是和用来衡量政治地位以及个人身份的。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在古代通常是嫡出子嗣(即嫡子)继位,因古代有立嫡,立长的规矩。庶出,庶,旁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