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因为对老百姓的压迫特别严重,所以诸多百姓已经受不了元朝的剥削,纷纷揭竿起义想要推翻元朝统治。
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当时诸多百姓起义军运动中有三支队伍脱颖而出,分别是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所带领的军队实力最强,是元末抗元起义三巨头。三支军队早期相互协作确实也将元朝军队赶到黄河以北。其中,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家他们相互攻杀,争的不仅是江南的一亩三分地,更是整个天下的支配权。
元朝皇帝看大势已去,在三方军队打到黄河沿岸的时候仓皇北逃。三支军队所打下来的天下不可能被三个人平分,有钱有势张士诚,地盘最大陈友谅,贫民出身朱元璋。由于张士诚这个人比较淡薄,拼得最火热的就是陈友谅和朱元璋了,最后以朱元璋胜出而结束了斗争。刚开始这三人放在一起,很难想象最后让朱元璋拿下了天下。
朱元璋和陈友谅是抗元起义大军中两股相对较强的势力,也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我们了解一下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结怨过程,就可以猜测出稍微缺乏了点仁爱的朱元璋会怎么处置陈友谅的妻儿了。
陈友谅杀死了他的老上司徐寿辉,夺取了长江中上游红巾军的领导权,并自立为汉王。这也是陈友谅让人鄙视的原因。陈友谅要向长江中下游发展,必然要跟占据南京的朱元璋一战。
自陈友谅称汉王起,连续四年不间断的与朱元璋作战,直到被朱元璋彻底击败,死于乱军中的流矢为止。
1360年,陈友谅趁占据苏州地区的张士诚进攻朱元璋之际,率大军包围了朱元璋老巢南京。朱元璋施计离间张士诚,诱使张士诚按兵不动,抽身击败了陈友谅的大军,才算是躲过了一劫。自此之后,朱元璋和陈友谅成了死敌。
1361年,朱元璋主动进攻陈友谅。陈友谅自恃兵力强大,率水师东下,反进攻南京。不过,陈友谅的作战能力的确值得怀疑,再次被朱元璋大败于南京城郊的龙湾。朱元璋派兵乘胜追击,攻占了安徽数座城池。
1362年,陈友谅重新占领了安徽安庆等被朱元璋夺去的城池。朱元璋则再次亲征陈友谅,再次大败陈友谅,并携带家眷逃往了武昌。
1363年,陈友谅率60万大军大举进攻洪都(今天的南昌)。幸得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仅以四万兵力,坚守了八十五天,抵御住了陈友谅的进攻。陈友谅进攻洪都未果,转而率大军在鄱阳湖进攻朱元璋。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在鄱阳湖大战这场决定性的战役,朱元璋领着二十万大军对阵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就是史上有名的“鄱阳湖之战”。此战,陈友谅凭借自己的船大炮多,猛烈进攻朱元璋,差点一炮将朱元璋毙命。幸亏当时站在身旁的刘伯温提醒,及时换船,才躲过了一劫。自此,朱元璋是必须将陈友谅碎尸万段的。朱元璋当时有多少胜算?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全部家当都压在了名将常遇春的手中。朱元璋看着陈友谅的大船顺流直下,常遇春只得逆行迎战。明军苦战三天,眼看着陈友谅手下骁将张定边已经杀到朱元璋面前,常遇春一箭救了朱元璋一命。常遇春放火烧船,陈友谅军想要后撤,常遇春又堵住他们的去路,陈友谅在慌张之中被流矢击中,不治身亡。
朱元璋随后采用了郭兴的建议,借用东北风,火攻陈友谅的水寨。这简直就是当年赤壁大战的重演,可惜的是,陈友谅没有曹操的才能,更没有曹操的好运气。战船损失巨大,被包围了的陈友谅准备突围,结果当时雾起,陈友谅出船舱查看战场情况,竟然被流矢射死了。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就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吧!一场开局绝对弱势的战役,竟然直接扑杀了陈友谅的势力,而常遇春也成了明军几百年不灭的战神神话。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冒死在黑夜之中驾着一艘小船,带着陈友谅的尸体和他的儿子陈理来到了武昌,并且拥立陈理为帝。其实到了这个地步,陈汉已经无法再抗衡明军了。
陈友谅本是朱元璋心中最强劲的对手,他对陈友谅的评价很高。“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这是朱元璋对两个老对手的评价,相比于张士诚,陈友谅还算是有水平的对手。
陈友谅死,汉军大溃,朱元璋趁势占领了湖北各地,包括陈友谅的老巢武昌。陈友谅次子陈理当时在武昌称帝,在朱元璋大军兵临城下时,率众出降,陈友谅的家属,包括陈友谅的妻妾全都成了朱元璋的俘虏。自古成王败寇,乱世之中一方枭雄身死,其妻儿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陈友谅被朱元璋击败后,他的妻儿也成了风中残烛,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陈友谅在死的时,一共有两个儿子陈善、陈理,4个老婆,4个老婆分别是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
鄱阳湖大战三年之前,陈友谅曾在采石一战中夺下朱元璋的太平城,继而志得意满,杀死老上司徐寿辉,自立为帝,所以战死之时他已经是“皇帝”的身份了。
皇帝“驾崩”,面临的就是继承人问题,史书记载陈友谅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陈善儿,一个叫陈理。
陈善儿是陈友谅的长子,早早被封了太子之位,这小伙子作战非常勇猛,陈友谅作战时经常会将其带在身边,鄱阳湖之战也不例外。就这样,在陈友谅战死后,陈善儿也被朱元璋俘获。
此后,史料中再也没有了这个人的记录。想来,作为陈汉政权的法定继承人,又是个能征善战的骁将,朱元璋断然不能留着给自己添堵,想必在被俘后不久就身首异处了。
但再烂的政权也有几个死忠党,陈汉的太尉张定边,在战场上冒死抢回陈友谅的尸身,还率领亲兵拼死护着陈友谅的小儿子陈理逃回武昌。就这样,年仅12岁的陈理继承了陈汉皇位。
不过,朱元璋是不会养虎为患的,朱元璋留下常遇春继续攻打武昌。半年后,朱元璋亲征武昌。陈汉已经穷兵黩武,丞相张必先从岳州赶来救陈理,张必先是陈汉名将,陈理所有的希望都在他身上,只是张必先毕竟不敌常遇春,很快被常遇春擒下,并且将他押送到城门之下。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陈友谅手下的旧臣向朱元璋投降了,朱元璋找了罗复仁过去劝降,陈理面对这个局面不得不向朱元璋投降。陈理开城投降,陈汉政权也就彻底凉凉了。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该拿投降后的陈理怎么办呢?
按理说,这么个死敌的子嗣是应该斩草除根的,但是问题在于此人是主动归顺,当时天下未定,如果就这么杀了显然对后续的统一之战是个负面影响。
陈友谅儿子打包送往高丽
陈理被人领到朱元璋面前,那时候的他才刚刚十二、三岁,他俯首跪下。朱元璋一直给我们以残暴果断的君王形象,但对于陈友谅的后代,他并没有赶尽杀绝,没有多为难陈理。朱元璋将陈理扶了起来,对他说:“我不会对你治罪的。”朱元璋让手下人带着陈理去府库,任由他挑选财物,并且将他封为归德侯,又将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封为承恩侯、两个弟弟都封了伯爵,算是给了陈友谅死后最大的体面了。
所以,朱元璋体现了自己的“大度”,赦免了陈理一切罪责,将其带到应天,封为归德侯,还承诺府库中的金银任其取用。如果没有意外,陈理应该是虽无自由却可以富贵一生,要不然就是被朱元璋直接除掉,但后来的发展有点出乎人们意料。
陈友谅长子太子陈善,在陈友谅未死之前的作战中,就已经被朱元璋俘虏。朱元璋应该没有杀掉陈善,而是作为人质扣押。据说,陈友谅死后,将陈善安置在了四川白帝城,并改姓谢。一直在出了五服之后,才改回了陈姓,并散步在四川各地。
陈友谅次子陈理,被朱元璋带回了南京,并被册封为归德侯。这陈理毕竟年轻,但仇记得很深,不知道自己处境艰难,恐怕是因为以前被陈汉群臣阿谀奉承的缘故,如今在应天没有自由,就经常口出怨言。虽然一直在京城之中住着,清闲享福,但所做之事也时时被人监控。他日日闷闷不乐,有的时候还会抱怨。这些话都尽数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时间长了,朱元璋自然多疑起来。他对手下人说:“他说这些话倒也罢了,毕竟是小孩子。只不过他现在年纪尚小,不知感恩,如果被有心人利用了,总是不好的,看来还是要让他远离京城的好。”
而且他还找到了个“知音”重庆明夏政权亡国之君、被封为归义侯的明升。他比陈理还小5岁,两人倒也聊得投机,不过都是各种对朱元璋的抱怨。两人都当过很短时间的皇帝,都因为被人俘虏闷闷不乐,一见面就会埋怨个不停,颇有点心心相惜的感觉,这也是朱元璋如鲠在喉的原因之一。
这朱元璋哪能忍得了,不过毕竟是自己封的侯,又是两个小屁孩儿,如果真的杀了也难堵天下悠悠众口。也亏的是朱元璋,竟然想到一个“奇葩”的注意,以担心二人被人利用为名。朱元璋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虽然陈友谅死了,但是他在陈汉故地还非常有威望,如果陈友谅的旧臣利用陈理的身份制造动乱,朱元璋原来对陈理的那一套“宽宏大量”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
就在1372年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让陈理在南京过了故国的最后一个春节,随后就派人将他送到了高丽。和他一同前去的,还有大夏国的末代皇帝归义侯明升。朱元璋最后将两人打包送到了高丽,算是给他们找了个伴了吧。陈理到了高丽的时候正好而二十二岁,而明升这年才十八岁。朱元璋让护送之人带了大量的珠宝送给高丽王罗绮,,并且嘱咐高丽王一定要善待两人。这高丽是明朝属国,高丽王当然对朱元璋言听计从,从此以后陈理可就惨了。但高丽的生活条件当然不如中原,况且陈理无权无势,只相当于囚禁在那里,他过得非常贫苦。从现在李氏王朝留下来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出,陈理一辈子只守着几块薄田,高丽王也就赐给陈理几匹布、几瓶酒、几筐豆子,李朝太宗曾经赐给他一些米和一个婢女,可见日子清苦。就这样20多年后,病逝,也算是客死他乡。陈理因水土不服,生活条件差,很快就染上了重病,在来到高丽仅仅四年,在永乐六年(1408年)陈理就因为重病身亡。陈理病死之时,还留下了一个儿子陈明善,李氏朝廷的礼部送来了棺椁和米豆,算是给他送终了。反观明升的日子还算是好过,他后来娶了高丽总郎尹熙王的女儿为妻,生下了四个孩子,因为岳父的关系,他并没有吃过什么苦,孩子后来还是贵族。陈理和明升算是在高丽扎根了,他的后来延绵不断,在今天的韩国,“陈”姓已经是一个大姓,陈姓后人认为自己是陈友谅的后裔,所以每年都有很多陈姓的韩国人来到湖北认祖归宗,还在陈友谅的墓前吊唁祭拜。
除了陈理之外,民间还有“九姓渔民”的说法。陈理投降之后,虽然朱元璋没有惩治他,但当年追随陈友谅的将士们都受到了惩治。起义军之中大多是携家带口的大家族,有的兄弟子侄全都在一支军队里面,朱元璋将陈友谅九个大姓的部下连同家人一同贬到了新安江,命令他们在此打渔为生不能穿鞋上岸,不能上岸居住,不能参加科举取仕,也不能和岸上的人通婚……
所以这些人只能以船为家,因为没有文化,也限制和别人接触,他们的后代连个正经的名字也没有,统计人口的时候,花名册上都是些阿猫阿狗的名字。
这些人非常可怜,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受人歧视。同治年间,严州知府可怜他们向皇帝请旨,让他们改贱为良,同意他们可以上岸生活。民国政府也准许他们自由上岸,不过这些后人的生活习俗已经形成,一直到今天,九姓渔民还保持用穿送嫁妆送新娘的习俗。
陈友谅的妻妾充实后宫
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妻妾是怎么处置的呢?《明史》中虽然没有记载,但是朱元璋在自己发布的《大诰》中说:“我自起兵以来,未尝纳人子女,今友谅三犯我金陵,四犯我太平,我甚恨之,其妻阇氏可没入掖庭。”陈友谅因为数次攻打朱元璋,被朱元璋痛恨至极,他的妾室阇氏就被朱元璋纳入了后宫。在陈友谅战败后史料中对于杨苕华还有陶氏并没有任何记载。
有传言称当初潘阳湖大战之后由于兵荒马乱,所以他这两个老婆在乱军之中被杀。也有人说这两个女子眼看大势已去,所以主动到乡下隐姓埋名渡完余生。
娄玉贞(娄妃)是陈友谅娶的第2个老婆,娄妃原本只是风尘中的一名卖唱女子,因为长相娇美而且知书达理,被陈友谅而相中。陈友谅为其赎身之后便带着他四处打天下。后来陈友谅在建立陈汉之后,便将娄妃给封册封为贵妃。娄妃虽然只是一个风尘女子,但是她却是将门出身,从小对于兵法计策有研究,因此在陈友谅打仗的时候也多次为其出谋划策。陈友谅也深知这位小妾非常聪慧,所以二者感情甚好。只不过后来在一次误会之中,娄妃跳湖自尽,死的相当草率。
传言阇氏被朱元璋纳入后宫之后,还生有一子朱梓。后来,朱梓被朱元璋封为潭王。野史中说,这个朱梓其实是陈友谅的遗腹子。所以,在朱梓就藩临行时,他的母亲阇氏才告诉朱梓,他的亲生父亲是曾经的汉王陈友谅,被朱元璋所杀。朱梓到了长沙之后,闷闷不乐。后来胡惟庸案发,朱梓妻父于显,及妻弟于琥,皆连坐被诛。朱梓得到消息后,密谋造反。
朱元璋的锦衣卫自然不是白养的,很快查探到了消息。朱元璋得到报告,召朱梓进京。朱梓看到阴谋泄漏,大骂朱元璋,然后与他的王妃于氏一起纵火焚宫,投火而亡。而被朱元璋纳入后宫的朱梓之母阇氏,见儿子身亡,很快也忧悔成疾而终。
朱梓到底是不是陈友谅的遗腹子呢?这就像有人说朱棣是元顺帝的遗腹子一样,都是假的。陈友谅死于1363年,而朱梓出生于1369年,这遗腹子在娘胎里待得时间有点长呀。根据现代的科学常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朱梓确实是意图谋反,自焚而死。
说完了儿子,再来说说陈友谅的妻妾。
和子女一样,陈友谅到底有多少妻妾,谁也不知道了,史料中零星出现了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四人。
古代女子都被视为男子的附庸,如果是皇帝的女人,还能在史书中有个后妃传,而陈友谅这样被定义为“逆贼”的,谁给你的老婆著书立传啊?因此,这几个女子究竟下场如何,并没有很明确的记载,估计是被朱元璋收入后宫了。
朱元璋在自撰的《大诰》中,曾毫不避讳地提到了这件事,说自己起兵以来,从未侵占过别人的妻女,唯独攻武昌灭陈汉时,因为恼恨陈友谅屡屡与自己做对,所以将其妻妾夺入后宫。
对此,朱元璋本人也有过思想斗争,说我这是好色呢,还是英雄豪气呢?搞不清楚,任人评说吧。其实,朱元璋就是借夺陈友谅妻妾来撒撒气,跟好色和英雄志气都不沾边。
事情本来就这么简单,偏偏有好事之人传的越来越玄乎。比如金庸的祖先查继佐在《罪惟录》就有记载,说朱元璋侵占的陈友谅妻妾中有一个阇氏,很快获得了朱元璋的宠幸。
但实际上她在入宫之前已经身怀六甲,所以几个月后生下了陈友谅的遗腹子,却被朱元璋误认为是自己的儿子,这就是朱元璋第八子潭王朱梓。
后来朱梓到长沙就藩,母亲阇氏才告知其身世,要他替父报仇。朱梓一怒之下竖起反旗,朱元璋派兵征讨,最终朱梓兵败自焚而死,临终前还留下遗言“宁见阎王,不见贼王”。
这故事是真的吗?太扯淡了!
明朝皇子的出生情况都有皇室玉牒明确记载,首先朱梓的母亲就不是什么阇氏,而是妲定妃,这人根本不是陈友谅的妻妾,她还给朱元璋生了第七子齐王朱榑。
其次朱梓出生时已经是1369年,距离陈友谅战死鄱阳湖已有6年之久,怎么可能是什么遗腹子?所以朱梓确是朱元璋的儿子,他的死因也不是谋逆,而是受胡惟庸案的牵连,害怕的自焚而死。
故事是这么说的,陈友谅的老婆里有一个叫阇氏的,她是被朱元璋俘虏了的,因为她长得很美,所以朱元璋就占有了她。而当时这个阇氏是怀了身孕的,她也没敢说就乖乖顺从了,等到后来孩子出生,朱元璋也不确定是不是他的儿子,于是把他封为了潭王让他去长沙。一直到后来潭王长大,阇氏就告诉了他,真实身份。而潭王知道没办法报仇,就自己把自己烧死了,阇氏知道后也被伤过的而死。
朱梓确实后来自焚死了,不过那不是因为替父报仇,而是其岳父卷入胡惟庸谋反案被杀,牵连到了王妃。朱梓与王妃感情极好,又担心父亲迁怒于自己,这才与王妃一同寻了短见。
那个朱元璋替陈友谅白白养了多年儿子的传闻,不过是同情陈友谅,或者憎恨朱元璋的文人们编排出来的“地摊文学”,听个乐就是了,千万别当真!
朱元璋视陈友谅为劲敌,他曾说过“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可见对陈友谅的重视。陈友谅与朱元璋棋逢对手,但终究还是陈友谅棋差一招,这天下就归了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