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共有720个左右

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共有720个左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684 更新时间:2023/12/14 18:28:37

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故颇值得一书。

年号溯源

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史书以帝王的年次纪年,记时则与帝号合称。如周宣王元年、=1年、三年,一直延至帝位更迭为止。这种“帝号纪年”或“王位纪年”之法一直沿用至汉代,帝王在位期间从无“改元”现象。至汉代文帝、景帝时,情况有所变化。文帝在位23年,前16年沿用年序纪年之法,称元年、=年,直至十六年:而第17年起,改称后元年、后二年……后七年。景帝在位16年,前7年称元年、二年……七年;后6年称中元年、中=年……中六年;最后3年,称后元年、后=年、后三年。可视为改元之滥觞。

关于最早出现的年号,据《汉书·武帝纪》,十九年十月,汉朝的第五位皇帝汉武帝率众狩猎,获稀有独脚兽白麟一只,众臣一致认为这是吉祥之物,值得纪念,便向武帝建议用来纪年,于是便立年号为“元狩”,称此年(公元前122年)为元狩元年。“狩”乃打猎之意。此后,武帝将即位元年至元狩之间的18年追补了建元、元光、元朔等3个年号,每隔6年更换一个。“建元”就是“建为元年”之意,表示年号纪元开始使用。揭开了帝王使用年号的历史。自此到清朝灭亡,年号一直被封建统治者所使用。到元狩六年时,在山西获三足宝鼎一尊,众臣认为是吉祥宝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武帝便改年号为“元鼎”。其后,每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帝王常常改变年号。而新皇登基,更需确定新年号,以示君威。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其间亦有从当年某月即算起之情况。

年号蕴意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明代以前,一位皇帝在位时,往往多次改元。例如,汉武帝在位44年,用过11个年号。从明代开始,除明英宗(年号正统)因被蒙古瓦刺部俘获,后被送回并复辟,并改元天顺而一帝二号之外,都是一帝一号,因此也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重要的标志之一。在中国四分五裂的时期,这种现象便经常出现。例如,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则使用唐、后粱、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同时,诸多地方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军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年号不仅为纪年之名号,还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内涵。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因避讳或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几种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所用“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等。

年号择字

通观历代各朝所定年号,大多以二字命名,但亦有用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三字年号始于王莽“始建国(公元9~13年)”。之后又有梁武帝“中大通(529~534)”、“中大同(546~547)”等。四字年号较三字为多,始于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440~451)”:唐武则天称帝后,曾用“天册万岁(695年)”、“万岁登封(696年)”等。此外,尚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1038~1048)”、惠宗“天赐礼盛国庆(1070~1074)”。

帝王年号于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经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尤其是以“天”字开始之年号,达66个之多。其次是“建”字打头者,有30个;以“永”字作首字者有28个:用“隆”字的年号19个;有“龙”字的年号有13个;有“风”字和“皇”字的年号各有11个。由于择字范围狭窄,历代年号重复使用现象屡见不鲜。如用“建兴”11次,为使用次数之最;“太平”出现9次;“建武”年号曾出现7次;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等年号亦分别曾被6位皇帝所用。

就寓意而论,帝王年号一向考究,并冀望在位期间能四海承平,民安国泰。在择字方面,尤偏重《易经》。以《易经·乾卦》之《彖辞》为例,其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区区57字,却有大明、乾道、保合、太和、利贞、咸宁等6个词曾分别被用作年号。然亦有年号选择颇为随意甚至荒唐者,如武则天称帝后,梦见一巨人,有巨足一双,她觉得是上天降福,便心血来潮,改元称“大足”;唐代宗即位后不久,夜梦天上有巨大黄金印玺掉落于大唐国土,以为吉兆,翌日便取年号“宝应”等等。

年号选择亦曾改变读书人命运。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因出身行伍,只粗识文墨,对年号未甚考究,只要求选一古来未曾用过者即可。因众臣大多孤陋寡闻,集议改元“乾德”。而乾德三年,他无意中发现宫人所用铜镜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铸”字样,大惑不解,于是问询宰相赵普。此公标榜“半部《论语》治天下”,被问得张口结舌。后召翰林学士窦仪询问,方知“乾德”原是前蜀王衍用过的年号,而此镜子定是蜀中所出。赵匡胤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自此定下重用儒臣之策。

年号之最

据笔者统计,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共有720个左右。其中,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夫妇二人。李治自公元650年庚戌至683年癸未,在位共34年,先后使用了14个年号。其妻武则天则从公元684年甲申到704年甲辰共在位21年,先后使用17个年号,其中使用两个年号的年份就有5个之多。

随着太子李承乾以及魏王的相继被废,公元643年李治被唐太宗李世民册封为皇太子。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李治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永徽。此后的三十多年里,李治又先后使用过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等年号,在位期间总共使用十四个年号。

690年武则天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被广泛承认的女皇帝。她将国号改为:大周,改洛阳为神都,定为都城。称帝后,武则天改元天授。之后的十几年里,她又先后使用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等年号,在位期间总共使用了十三个年号。

由于李治在位时期患有风眩之疾,武则天就趁机掌握了部分权力,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在高宗死后立的皇帝,只不过是武则天的傀儡。在高宗逝世后的684年至690年,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掌握着实际大权,所以在这期间使用的年号实质上也可以算在武则天的头上。在这期间先后使用了嗣圣、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载初等六个年号,加上称帝后的十三个,总共有十九个之多。

除了明英宗朱祁镇和清太宗皇太极以外,明清的其他皇帝在位期间都使用一个年号。所以,年号也就成为了皇帝的一种代称。至今,我们也习惯用年号来称呼明清时期的皇帝。

使用年号最多的一年,是公元373年,共计有10个:即前秦苻登太初元年;后燕慕容垂建兴元年;后秦姚苌建初元年;北魏道武帝拓拔珐登国元年;后凉吕光太安元年:西燕段随昌平元年;西燕幕容头建明元年;西燕慕容瑶建平元年;西燕慕容忠建武元年;西燕慕容永中兴元年。

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康熙”,自1662年壬寅到1722年壬寅,经历了整整一个甲子,长达61年;其次,是玄烨的孙子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乾隆”,从1736年丙寅到1795年乙卯,共60年。一般而言,同一时间段内年号多而短暂,则折射出神州板荡,国运衰微,而年号少而长久,则显示出国力隆盛,天下承平。

年号余绪

辛亥鼎革,民国肇基,定以国号即中华民国纪年。后袁世凯自称“中华帝国”皇帝,改元“洪宪”,但未几便被废止。1932年,清废帝溥仪充任伪“满洲国”执政,改元“大同”;二年后又更名“满洲帝国”,改元“康德”。但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以清末所用“宣统”为最后年号。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年号成为历史。

年号发源于中国,后传至邻国,日本、越南、朝鲜皆曾各自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由于日本至今仍实行君主制度,故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使用年号纪年的国家。日本国选择年号极为郑重,多取自《易经》、《尚书》和《史记》等汉文经典。从第一个年号大化,到目前的平成,全部都出自中国古籍,更是脱离不了四书五经的范畴。如“明治”(1868-1912)取自于中国《易经·说卦》中“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大正”(1912-19261,取自《易经·无妄·彖辞》中“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昭和”(1926-1989),取自于中国的《尚书·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而当今所用“平成”,则取自《史记·五帝本纪》中“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这一年号已经使用了30年。2019年4月1日日本新年号出炉“令和”。“令和”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愿每位日本人,都能如度过寒冬、在春日中盛开的梅花一般,在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同时,各自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中国历史年号表

汉朝年号表

(西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始元、元凤、元平、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建平、元寿、元始、居摄、初始

(新朝)始建国、天凤、地皇

(西汉)更始

(东汉)建武、中元、永平、建初、元和、章和、永元、元兴、延平、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永嘉、本初、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光熹、昭宁、永汉、中平、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三国年号表

三国

〔魏〕黄初、太和、青龙、景初、正始、嘉平、正元、甘露、景元、咸熙

〔蜀〕章武、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建兴、五凤、太平、永安、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天玺、天纪

晋朝年号表

(西晋)泰始、咸宁、太康、太熙、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永嘉、建兴

(东晋)建武、太兴、永昌、太宁、咸和、咸康、建元、永和、升平、隆和、兴宁、太和、咸安、宁康、太元、隆安、元兴、义熙、元熙

南北朝年号表

〔宋〕永初、景平、元嘉、孝建、大明、永光、景和、泰始、泰豫、元徽、升明

〔齐〕建元、永明、隆昌、延兴、建武、永泰、永元、中兴

〔梁〕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大宝、天正、承圣、天成、绍泰、太平

〔陈〕永定、天嘉、天康、光大、太建、至德、祯明

〔北魏〕登国、皇始、天兴、天赐、永兴、神瑞、泰常、始光、神、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承平、兴安、兴光、太安、和平、天安、皇兴、延兴、承明、太和、景明、正始、永平、延昌、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建义、永安、建明、普泰、中兴、太昌、永兴、永熙

〔东魏〕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西魏〕大统

〔北周〕武成、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大成、大象

〔北齐〕天保、干明、皇建、太宁、河清、天统、武平、隆化、承光

隋朝年号表

〔隋〕开皇、仁寿、大业、义宁

唐朝年号表

〔唐〕武德、贞观、永徽、显庆、龙朔、麟德、干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嗣圣

(周)文明、(周)光宅、(周)垂拱、(周)永昌、(周)载初、(周)天授、(周)如意、(周)长寿、(周)延载、(周)证圣、(周)天万岁、(周)万岁登封、(周)万岁通天、(周)神功、(周)圣历、(周)久视、(周)大足、(周)长安

〔唐〕神龙、景龙、唐隆、景云、太极、延和、先天、开元、天宝、至德、干元、上元、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建中、兴元、贞元、永贞、元和、长庆、宝历、太和、开成、会昌、大中、咸通、干符、广明、中和、光、文德、龙纪、大顺、景福、干宁、光化、天复、天佑

五代年号表

〔后梁〕开平、干化、贞明、龙德

〔后唐〕同光、天成、长兴、应顺、清泰

〔后晋〕天福、开运

〔后汉〕天福、干佑

〔后周〕广顺、显德

宋朝年号表

(北宋)建隆、干德、开宝、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元禧、干兴、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绍圣、元符、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

(南宋)建炎、绍兴、隆兴、干道、淳熙、绍熙、庆元、嘉泰、开禧、嘉定、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咸淳、德佑、景炎、祥兴

辽朝年号表

〔辽〕神册、天赞、天显、会同、大同、天禄、应历、保宁、干亨、统和、开泰、太平、景福、重熙、清宁、咸雍、太康、太安、寿昌、干统、天庆、保大

金朝年号表

〔金〕收国、天辅、天会、天眷、皇统、天德、贞元、正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大安、崇庆、至宁、贞佑、兴定、元光、正大、开兴、天兴、、、、、

元朝年号表

至元、元贞、大德、至大、皇庆、延佑、至治、泰定、致和、天历、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西夏年号表

〔西夏〕显道、开运、广运、大庆、天授礼法延祚、延嗣宁国、天佑垂圣、福圣承道、奲都、拱化、干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天仪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大庆、人庆、天盛、干佑、天庆、应天、皇建、光定、干定、宝庆

明朝年号表

〔明〕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崇祯

清朝年号表

〔清〕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标签: 年号

更多文章

  • 西汉末年四位刘姓领袖 最能干的却当不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縯,刘秀,东汉,汉朝,宗室

    刘玄、刘盆子并无帝王之才,都被拥戴称帝在民间,刘秀反王莽的故事脍炙人口。但如果翻看史书我们会发现,在王莽还活着的时候,刘秀并不是反莽领袖。初期实际上的领袖,是刘秀的哥哥刘縯;名义上公认的“带头大哥”,则是名不见经传的刘玄。刘秀无人不知,刘縯、刘玄是啥情况?新朝末年的起义首领一

  • 西夏为什么灭国最惨 看看他们的皇帝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夏灭国,西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可以说除了神话时代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其他的时代都是有历史记载的,而且保存得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完整。历史的记录除了文物外,更多的是靠修史保存下来的。国家修官史,民间修野史。说来很是奇怪,中国古代是禁止民间修史的,被抓住后直接定为杀头的重罪,但还是有数不清的人在暗地里悄悄

  • 传奇家族的陨落:统治云南300年,终结于缅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沐英,明朝,云南

    元朝末年,兵荒马乱。一个8岁孩子的家,毁于无情的战火之中,他唯一可以依靠的母亲也在逃难时病故。无家可归的他,只能流浪在陌生的濠州城中,靠乞讨为生。朱元璋难以忘记,第一眼见到那孩子的情景。那一年,25岁的朱元璋还是一个打工仔,刚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做了郭家的上门女婿,尚无儿女,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战乱和

  • 狸猫换太子历史原型 李宸妃至死没与宋仁宗相认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狸猫换太子真相,狸猫换太子,宋仁宗,宋朝

    明道二年(1033年),皇太后刘娥病逝,宋仁宗非常悲伤,这时装疯卖傻十余年的八王爷赵元俨跑过来说道:“刘太后并非陛下生母,陛下生母乃是李宸妃。”宋仁宗听后非常震惊,他问道:“李宸妃现在何处?”小娘娘皇太妃杨氏告诉宋仁宗:“陛下真正的母亲确是

  • 浅析起于北魏、兴于宋代的巡抚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巡抚,古代官名

    受文学作品及影视剧的影响,大多数人似乎认为“巡抚”这一官职是明清时代的产物。其实不然,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巡抚”之名,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太武帝拓跋焘率名将来大千北伐,大败柔然之后,太武帝以来大千勇猛、多有战功且熟悉北境险要,遂诏其&ldqu

  •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盘点中国古代四大都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四大都城,中国古建筑

    根据《周礼考工记》,“天子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记载,盖三代以降,我国都市设计已经采取方形城郭,正角交叉街道之方式”。历代都城规模宏大、且有变革者为:隋大兴城(即唐长安城)、东京汴梁城、元

  • 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都城,古都,古代迁都,都城变迁

    中国熟知的古都大部分都在北方,比如说北京、西安、洛阳、还有开封等等。如果我们用长江来划分南北,就会发现,长江以南的城市,除开南京和杭州,几乎就想不出还有哪座城市在历史上有过首都的地位。而且就拿南京来说,大明王朝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建都于此,但是在明成祖手上还是选择了北迁,史称“永乐迁都&rd

  • 中国历代大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代大贪官,贪官

    1、中国历代大贪官之一赵高(秦朝)。赵国人,生而受宫刑。及长,通狱法,秦始皇闻之,遂以其为中车府令,教其幼子胡亥。公元前210年七月,始皇死于出游途中,高伪造诏书,改立胡亥,杀始皇长子赢扶苏、十二公子、十公主及大将军蒙恬、右丞相冯去疾等人。及胡亥即位,高为郎中令。乃杀丞相李斯,自为丞相,集大权于一身

  • 望子成龙,这唐朝皇帝五个儿子有三个当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穆宗,唐朝皇帝

    望子成龙,意指父母盼望儿子有所作为。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无如望子成名,比自己功名念切,还加几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于百姓来说,望子成龙,自然是希望子女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比如高中状元,或者立下战功等。而对于皇帝来说,望子成龙,自然是希望自己

  • 原来,课本上的古人画像都是假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教科书,教科书插图,课本古人画像,名人画像,历代帝王相

    你还记得课本上的古人画像长啥样么?来,带你温习下!以下插图来自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各大语文、历史课本~从左至右:秦始皇、汉光武、唐玄宗从左至右:李白、白居易、诸葛亮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相同的感受:开玩笑吧,以上当真不是同一个人?周文王、周公、召公、曹操、诸葛亮、司马炎、王羲之、陶渊明、谢安、孔颖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