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朋友一定听过这么一句话:乱世和尚关门避世,道士下山救世。比如历史上曾经创造大功业的姜子牙还有张良都有修道背景。和尚一般是太平时期粉饰太平,一旦遭遇动乱就关起门来念经度日,即便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这种和尚参与乱世安定的事件,但是只是匹夫之勇,对于历史格局的影响微乎其微。
直到明朝一个和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民间对于和尚的态度,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明朝第一谋士的姚广孝。
提起姚广孝,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来讲讲这位被称为妖僧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究竟有多牛呢,故人有:立功、立言、立德来评估一个人的成就。姚广孝战功太牛,我们先看他的立言。顾炎武评价他:“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说之作之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姚少师(姚广孝的敬称)的才能比王阳明还牛,王阳明有多牛就不用小编赘述了吧,被尊为中国三大圣人之一(上两位是孔子和朱熹,孟子只是亚圣)其学说至今还影响亚太文化。之所以姚的学说没有王阳明那么强盛,顾炎武说是因为时代环境的影响。
笔者却觉得时代环境不是根本问题,根本原因,小编认为是姚广孝的学说是真正的屠龙术,统治者不能让它传播。这就要说到姚广孝的立功,众所周知,姚广孝帮助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夺得皇位,开创永乐盛世。当时成祖起事,还担心地问周边的人:民心在彼,奈何?姚广孝直接回复: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于是,朱棣就发兵,而事情的结局真的和这个和尚规划的一样,在舆论和兵力都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定鼎大统。并且同样是主流观念中的“得位不正”,相比李世民杀兄带来的不良示范遗祸整个朝代,朱棣的后代可是得享200年太平,很少内外纷争,这离不开姚广孝对整个王朝的顶层设计,明末哲学家李贽评价:“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要知道燕王朱棣发兵的时候何止是不得民心,连兵力也是少得可怜,在朱元璋分封的各路王爷中,虽然能打,但是防的也严,不只是皇帝直接的制约,老朱还给这个不安分的儿子安排了其他兄弟环伺在侧,何况天下久乱初定,各方利益刚刚分配平衡,没人愿意跟他做杀头的事儿,明朝可是敢诛十族的王朝,造反的代价太大了。
姚广孝除了给了朱棣一个造反版本的“隆中对”,还给朱棣说了下具体的操作套路:一个字快。一直在北方和游牧民族交战的朱棣有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率先在各路诸侯中组建了自己的骑兵阵营,朱棣本人就是个文武双全的骑手,骑兵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的作用基本可以等同于今天的远程巡航导弹,真正将兵贵神速的作战理念用到极致的兵种,除了元朝,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大汉有过可能组建骑兵,其他朝代基本都因为国力的原因,无法组建。所以当时才有汉武帝与汗血宝马的故事,霍去病能够列封冠军侯,凭的也是快速反应的骑兵。
朱棣这支全国独一无二的骑兵,规模不大,但是被姚广孝用到了极致,姚广孝虽然因为留守北京,没有直接亲临征讨,但是朱棣的行动完全按照他的规划再进行,首先制造舆论以清君侧的名义,瓦解朱允炆的抵抗之心,以亲情麻痹各路大臣,然后兵兵南京,在朝廷各路大臣进退犹豫的时候,朱棣突发骑兵,从侧翼出击,直捣黄龙,短时间内完成了权利抢夺,这时候朝廷百万大军可能还正在列队准备粮草呢。
好比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创始人得国不正,往往给后代很大的隐患,如果国君强势,隐患到不明显,一旦国君昏聩,隐患就暴露,唐朝就是最好的例子,李世民杀兄得位,给子弟树立坏的榜样,所以只要沾亲带故的皇族都想当皇帝,就一直闹腾。
明朝没有这样,因为姚广孝设计的一整套行政体系和权力制约机制,加上屯兵和税负制度的制衡,保证了明王朝两百余年,虽经弱住,但是集权不削弱的成果。
那么姚广孝的学说究竟是那一派呢,一个和尚为什么可以开创如此功业,正本溯源会发现,姚广孝早年曾学习过阴阳家的学说,这个曾经辉煌出现在春秋战国的学说流派,往大了说是经纬天地,小了说就是医卜星象,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流派消亡,只留下教育人们乖乖听话的“儒教”。消亡的核心原因,也是因为阴阳家掌握了天道,也就是前文说的屠龙术,大一统的政权在盛世必须打压,但是在乱世却是主流。顺便提一句,诸葛亮也属于这一流派。
有了阴阳家的学历只能帮姚广孝立功,让其在历史上超越一众名将,比肩圣人的成就厉不厉开他的另一个身份禅宗大德。了解佛教历史应该知道,禅宗到了宋朝就消亡了,南怀瑾等近代大师想要振兴禅宗只是水中捞月、缘木求鱼,真正的禅宗是懂得天机的人,超越伦理和逻辑,在更高维度洞察世界。他们真正做到了“道者反之动”,完全违反鸡汤成功学的教导,大破大立,不问民心也不问世间形势,只看天机,并创造形势。
因为这种知识是超越大众的,是窥见事物运转规律的天机,所以不能广泛传播。但是它却影响和指导着历史的实际进程,现在的人给姚广孝打上黑袍宰相的标签,妖魔化其计谋算计之道,实属误极、谬极!
千古奇人,大明“第1谋士”姚广孝,为什么被后人称为“妖僧”?
《七修类稿》:一日入城。见僧官驺从之盛。叹曰。僧亦富贵如此耶。决欲出家。遂入里之妙智庵。改名道衍。
姚广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1335年,元末乱世时,因为羡慕僧人的富贵而正式剃度出家入禅门。
至于为什么作为和尚的姚广孝,在后世人口中会以“妖僧”的形象传世?姚广孝到底做了什么,会留下这么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名声?
对于姚广孝是“妖僧”的说法,目前网络上可以大致分为正反2个派别,正反认为,“妖僧”为褒义词,反方则坚持“妖僧”十足的就是贬义词,且双方都有理有据。
“妖僧”为褒义词
“妖僧”中出歧义的是“妖”字,“僧”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就是和尚的意思。“妖”字本意是“媚”、“艳丽”,没有形容“不好事物”的意思,只是一种人在特定时刻的状态。
形容“不好事物”的意思,来自“妖魔鬼怪”、“妖言惑众”所衍生出的“异于常态而害人的东西”,它只是“妖”衍生意的一种,并不是唯一。
《左传·庄公十四年》:人无衅焉,妖不自作。
不正常事物是由于人自己不严肃、不正派引起的。
“妖”字在古代,一般也会被用于形容一切反常怪异的事物或现象。因而“妖僧”也可以因此被称为行为反常于一般和尚的和尚。
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求个内心豁达,任世间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超脱生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神仙也。
但是作为和尚的姚广孝虽然穿着和尚袍子,却没有在形式上完成出家。
姚广孝的思维没有局限在佛家经典中。《明史·姚广孝传》: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
姚广孝虽然出家当了和尚,取了法号“道衍”,但他却和元末道士席应真有师徒情谊,并从他哪里学到了道家的阴阳术数。
《姑苏志》:席应真(珍),字心斋,道号子阳子,常熟人。……兼涉儒籍,尤邃于《易》,释典方术。
席应真虽然是道士,但是对儒家经典也是有涉及,而这也被姚广孝给学了去,且彻底改变了姚广孝的人生。
《明史·姚广孝传》: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
朱元璋当政的时候,特意召集天下“通儒书僧”进行出仕考察,虽然姚广孝没有被直接授予官职,但是因为懂儒家经典,他通过这次考察打进了大明的贵族圈。
《明史·姚广孝传》: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姚广孝)。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在朱元璋皇后去世的哀悼活动上,姚广孝结束燕王朱棣,并获取其信任,谋得去燕王朱棣北平封地的机会。而当姚广孝真去了之后,他不但成为庆寿寺主持,燕王朱棣更当其为知心朋友,常常跟他密谈要事。
《明史·姚广孝传》: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姚广孝)遂密劝成祖举兵。
当建文帝要削藩,姚广孝曾以朱棣好友的身份劝其造反,可以说朱棣造反,姚广孝是重要推手之一。
思维不仅仅是佛家,身体不仅仅在寺庙,行为也没有脱离世俗,反而是在积极入世,完全不像个和尚,说姚广孝是“妖僧”,行为反常于一般和尚的和尚可谓名副其实。
“妖僧”十足的就是贬义词
“妖僧”若取“妖”字“害人的怪物”的意思,那么“妖僧”就是化作和尚的大妖怪,有害人精的意思。
《尚书》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古代的皇帝,自称是天子,在儒家世界观里面,他是全天下百姓的父母。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建文帝的叔叔,但是当建文帝掌权,二者叔侄关系之上,就会附加君臣关系,朱棣在权利上是建文帝的“儿子”。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抢夺侄子建文帝的皇帝位,本质是为人臣的大逆不道、为国不忠、为子“弑父”。
《明史·姚广孝传》:道衍(姚广孝)遂密劝成祖举兵。……道衍练兵后苑中。
姚广孝不但劝朱棣造反,还秘密帮朱棣在家中练兵,可谓是朱棣这个逆臣的最大帮凶,因而从朱棣集团的角度看,姚广孝就是“害人的怪物”。
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防住建文帝数十万大军围攻,为朱棣赢得喘息之机。朱棣南下受阻,姚广孝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结果千里偷袭成功,逼死建文帝。
满清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道衍(姚广孝)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不管说姚广孝是“害人的怪物”,还是“与众不同的和尚”。姚广孝凭借一己之力引导朱棣从一方诸侯,摇身一变成帝王,可见他的才能纵观古今都是数一数二的奇才,称其大明第1谋士不为过。
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突然离世,朱元璋心痛不已,庞大的帝国,突然没了接班人。这下,老朱应该如何抉择呢?他知道在自己众多的儿子里,最像自己的是老四朱棣,此时的朱棣三十三岁,朱元璋也的确提出过要立朱棣,但这个想法马上被大臣们否决了。在他们的极力推荐下,朱元璋选择了太子的次子,年仅十六岁的朱允炆,在父亲犹豫不决的这段时间,也是朱棣最难熬的日子,因为他发现,自己对皇位是多么的渴望!正因如此,姚广孝正式开始了他改变大明王朝历史进程的操作。
1、年少出家
1335年,姚广孝出生在长洲,家族世代行医。1348年(至正八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被称为道衍和尚,后来,姚广孝还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师,但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这一年,算是他首次登上历史舞台。
1380年,经僧录司右觉义来复、右善世宗泐推荐,入天界寺,谋一僧职。
前面所述,都是他做和尚时期的一些事情。
2、靖难建功
早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深爱的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召各地高僧为马皇后诵经祈福,祈福之后把僧人们分配给各藩王讲经荐福。此刻,道衍知道自己一直等待的机会来了。因为他遇到了燕王朱棣,他对朱棣说:若用臣,当送白帽于大王。王字上面加白,乃是皇,朱棣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吓出了一身冷汗,但心里却是暗自高兴。心想:你这个老和尚,还真懂我。两个注定不平凡的人,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似乎历史就已经有了结局。朱棣跟父亲要走了他,带回了北平,道衍知道,自己找对了人。他已经等了太多年,他不图权利富贵,只求有人让他一展自己的宏图大志,经韬纬略。而燕王,正是他要找的人。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终究没敌过岁月,挂了,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登基后马上开始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有的被贬,有的被杀,被废除藩国。面对咄咄逼人的朱允炆,姚广孝力劝朱棣起兵,否则下场会和诸王一样,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后来,姚广孝向朱棣推荐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使朱棣逐渐下定决心。朱棣暗中拉拢军官,训练部队,并招募勇士。而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还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军器,用饲养的鹅鸭来掩盖声音。
姚广孝这时已经成了朱棣的心腹重臣。
发起靖难的当天,燕王府上空狂风四起,一时间飞沙走石,林木呼啸。兵士大惊,朱棣内心也上下打鼓,认定此为凶兆,茫然不知所措。
此时还是道衍,开启了他的洗脑模式说:“这是大吉之兆啊,只有真龙出世之时,才会有风雨相从。青瓦落地,说明要换成皇帝用的黄瓦了!”
在道衍的鼓励下,朱棣竖起“清君侧”大旗,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
可打了三年,朱棣的大军仅仅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而已。(其中北平还是自己的老巢)
建文朝仍然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论兵力、人才资源、物资储备,朱棣都远远不及朝廷。
朱棣知道如果再这样持续下去,自己必败。
所幸还有道衍!这个当初极力劝他起兵的人,又送给他一份大礼,让他一飞冲天。
在这关键时刻,又是道衍一计定乾坤。他向朱棣建议:“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果然,妙计奏效,在进入都城南京后,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迎朱棣进攻,南京城被朱棣占领,朱允炆下落不明。
淡泊名利
道衍终于实现了他的承诺,将那顶白帽子送给了朱棣。朱棣登基的第三年,封道衍为太子少师,并恢复其俗姓姚,赐名广孝。并赐给他豪宅美女,劝他还俗,不过这一切都被他拒绝了。
姚广孝此举,得到朱棣一家的尊敬,从朱棣,到朱高炽,再到朱瞻基,都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位和尚。姚广孝也是明代唯一一位担任实职的太子少师。
回顾他的一生,此人似乎无欲无求,他不贪财,不好色,不争权,不夺利
他陪朱棣造反的唯一目的好像就是证明自己,实现自己的抱负,将自己前半生得不到施展的才华和抱负,全部发挥出来,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世人称他为妖僧的原因。
他谋划推翻了一个政权,又参与重建了一个政权,却什么都不要。他以“黑衣宰相”的身份,行走于朝堂和佛堂。在君王面前又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善始善终。
不求流芳百世,只求痛痛快快。就为了让所有人知道,我姚广孝,证明了自己!
这就是他,明朝第一奇人“黑衣宰相”姚广孝。
在誓师大会上,燕王朱棣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主要内容有四点:
一、我,朱棣,太祖高皇帝和孝慈高皇后的嫡子,自受封藩王以来,一直遵纪守法。
二、如今幼主(指朱允炆)嗣位,信任奸臣,挑动削藩,屠戮我家,公然违背太祖高皇帝的“祖训”。
三、正义与奸邪不共戴天,我将遵循“祖训”,奉行天命清君侧,以安社稷。
四、天地神明,日月永鉴。
就在亲信将士被朱棣的发言感染,一个个激情燃烧的时候,突然天气大变。刚刚还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电闪雷鸣,暴雨如注。
据说雷电还震落了燕王府宫殿上的一些瓦片。
在场的人无不大惊失色,连刚才自信爆棚的朱棣,整个人也有点蔫了:如此不祥之兆,是上天在警示我等的“靖难”计划吗?
众人开始耳语,夹杂着沉重的唉声叹气。
此时,一个年老的僧人站出来,示意大家安静,别嚷嚷了。根据正史记载,老僧接着说:
“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三言两语,信息量巨大风雨是吉利之兆,说明现场要出真龙天子了。真龙出现,故而风雨相从。殿瓦坠落,则预示着要换黄瓦了。
按明朝的制度,藩王的宫殿用绿瓦,只有皇宫才能用黄瓦。
经此一番解释,现场情绪又由低落转为亢奋。众将士对他们的领导者朱棣,重新报以膜拜的目光。
对于老僧的这出漂亮救场,朱棣在心中默默记了一笔。
▲道衍画像
01.从“出家”到“杂家”
说起来,为朱棣解围的老僧,其实是燕王府的老熟人,法名道衍,后来被人称为“黑衣宰相”。
道衍和尚是朱棣起兵与侄子朱允炆争夺皇位的幕后推手。如果没有道衍,朱棣有没有信心起兵靖难,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誓师与侄子公开撕的时候,道衍已经65岁了。但在三年多的靖难之役前后,道衍事实上充当了朱棣的大军师、总参谋长。
《明史》后来评价说,“帝(指朱棣)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尽管这名年老的和尚没有一天上过前线,但他却是公认的永乐朝第一功臣。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道衍是一个不正经的和尚。
他本名姚天僖,出生在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苏州人。家族世代行医,过得比较清贫。
14岁那年,姚天僖自主就业。他没有选择子承父业继续行医,而是选择在家乡的妙智庵出家,成为一名小沙弥,由此获得法名“道衍”。在此四年前,安徽凤阳,一名17岁少年在灾荒逼迫下家破人亡,入了皇觉寺为僧。
世道不好,出家成为活命的一种方式。何况僧人在元朝有特殊的地位,不是官,但有时胜似官。在决定是否同意姚天僖出家的家庭会议上,姚天僖的伯父就曾极力支持:“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出家好处多,可攻可守没风险。
有史料说,姚天僖某天看到一个出街的大和尚,伞盖簇拥,威风凛凛,派头比本地官员还大,当下就跑到庙里剃度去了。这恐怕是根据他后来入世甚深、地位颇高的经历,反向编排出来“讥讽”他从小就有政治野心的段子,不足为信。
真实的情况应该如我前面所说,在当时,出家不失为贫寒子弟一条相对较好的出路。所以不想继承父业清贫下去的姚天僖出家了,走投无路的安徽凤阳少年出家了,其他成千上万没有名字留下来的年轻人也出家了。
出家后的道衍并不按常理出牌。他颇为聪慧,把自己练成了一个“杂家”。
他学过天台宗,又拜过禅宗临济宗高僧智及为师。甚至拜过道士席应真为师,学道法、相术和兵法,“尽得其学”。他还爱好诗文,与后来成为“明初三大家”之一的高启等人结为“北郭十友”,经常开诗会,相互酬唱。
渐渐地,道衍成为当时的一个奇僧,在圈内积攒起不错的名气和口碑。
1368年,当年入皇觉寺为僧的凤阳少年,创造了一个历史奇迹,成为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而道衍,终朱元璋在位31年间并未出圈,只是帝国江湖之中时常有他的一些传说。
▲道衍的出圈,是在靖难之役图源/电视剧截图
02.大明“刘秉忠”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道衍游嵩山时,遇到著名相师袁珙,袁珙看到道衍的面相后大吃一惊: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刘秉忠是早生道衍120年的奇僧,法名子聪,在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中参预军政要务,深得忽必烈信任。忽必烈将蒙古国号定为“大元”,正是出自刘秉忠的建议。
现在史学界对刘秉忠的评价是相对正面的,称他为元朝的设计师,但在明初反元的氛围中,服务于蒙古人的刘秉忠自然被当作负面人物。
不过,道衍听到袁珙说自己是“刘秉忠之流”,心中大喜。后来,道衍到北平后,还曾两次拜谒刘秉忠之墓。果然是一路人。
游京口(今江苏镇江),道衍参观南朝的历史陈迹后赋诗一首:
谯橹年来战血乾,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与道衍同时代的高僧宗泐读到这首诗后,讥讽说:“这是一个僧人该说的话吗?”言外之意,你一个和尚,管人家萧梁事业干嘛?政治兴亡之事,是出家人该想的吗?
史书说,道衍笑而不答。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的患难之妻马皇后去世。根据要求,全国的高僧被推举出来,并将跟随朱元璋的儿子们到各自的藩国,为逝去的马皇后诵经荐福。
明朝人的笔记八卦了道衍与燕王朱棣的第一次见面,说道衍在所有藩王中间物色到了朱棣,主动去搭讪。朱棣见道衍相貌奇怪,并未予以理睬。道衍急了,直接把朱棣拉到一边耳语:
“殿下若是带我前往北平,我将送一顶大白帽子给您戴。”
这是一句隐语,但朱棣秒懂。他已是燕王,“王”的头上戴“白”帽子,即为“皇”。
在八卦记载中,朱棣听完,当场骂了道衍一句,事后却同意带道衍去了北平。
▲明成祖朱棣画像
当然,八卦很精彩,但我还是忍不住要揭穿,这依然是明朝人为了黑道衍心存政治野心而编造出来的。
想想看,一个僧人与一个藩王素昧平生,他们第一次见面,前者就说出怂恿后者谋逆做皇帝的话,这确定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军师干的,还是纯粹是一个二百五才会干的事?
再说了,他们初次见面的1382年,皇太子朱标还活得好好的呢,什么时候轮到才就藩两年、毛都没长齐的皇四子生出篡位为帝的念头呢?
真实的情况是,道衍前往北平,担任庆寿寺住持,为逝去的马皇后念经祈福,是经高僧宗泐举荐,并由朱元璋亲自安排的。压根儿不是道衍跟朱棣许诺了“白帽子”后,被朱棣选中的。
但道衍跟随吊丧后的朱棣车队返回北平,他们应该在此期间有了第一次见面,日后才慢慢熟络起来的。
在北平庆寿寺,道衍担任了大约20年的住持。这漫长的年月里,他如何一步步取得朱棣的信任,并成为其不在编的机要军师、著僧衣的参谋,正史并无记载。这么隐秘的事情,想必也不会轻易泄露出去。
史书留下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记载,称道衍“出入(燕王)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一个僧人频繁出入朱棣王府,并在没有第三人在场的环境下二人密语多次,究竟谈些什么,就很有想象空间了。这是明代中期以后,野史记载真伪掺杂的根本原因。
在一个版本的记载中,道衍曾为朱棣占卜,掷出两枚铜钱后,说:“殿下要做皇帝乎?”朱棣很紧张,一口否认:“莫胡说。”但道衍依然坚信他所谓占卜的结果,继续说:“有之。”
另一个版本则说,朱棣曾出了一个上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道衍随口对了下联:“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作主。”“王”字出了头就是“主”,天下之主,鼓动朱棣起兵的意图十分明显。
明朝人的笔记还记载,道衍跟朱棣说:“老僧最善相面之术,多年以来云游天下,阅人多矣,从未见如大王一样非凡骨相,岂是久居人下之人?”
总之,关于道衍逐步鼓动并介入朱棣起兵靖难的过程,有太多类似的记载。虽不足为信,但整个过程与朱棣实力和野心的膨胀是同步的。
史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命朱棣统领北平兵马,征伐北元。此战过后,朱棣因为有勇有谋,在兄弟诸藩王中开始冒头,深得朱元璋倚重。从此燕王势力日益壮大。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棣慢慢觉得自己有机会成为继承人。特别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继位的皇长孙朱允炆意欲通过削藩加强集权,这既让朱棣感到恐惧,也感到时机来临。
他频繁地接触社会上的能人,并通过道衍的关系,很快在自己的王府中聚集了一批奇人异士,包括袁珙父子、金忠等擅长占卜、相面、谶语之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开创永乐朝的大功臣。
▲道衍是朱棣称帝的第一功臣图源/电视剧截图
03.朱棣的第一功臣
随着帝国情势的发展,道衍一步步成为朱棣的“刘秉忠”。
朱棣是一个性子偏急的人,认定的事就火急火燎要去干。朱元璋死后,朱棣带着人马南下赴京师(今南京)奔丧,到达淮安时,接到新皇帝朱允炆命人送来的“朱元璋遗诏”,要求他返回封地去。
据说朱棣很恼火,坚持要渡江,但道衍去信阻止了他。
道衍分析说,您现在以尽孝之名南下渡江,是没问题的,问题是这样做有违“遗诏”,反而变成不孝了。
言外之意,朱棣若此时起兵,合法性是存在问题的。要懂得忍耐,等待时机。
当朱允炆大力推行削藩计划时,传说有人在京师听到一个道士在传唱歌谣:“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这首带有谶语性质的歌谣,或许是在警告朱允炆不要动燕王,否则后果很严重;或许是在为燕王马上就要起兵的行动造势,并寻求起兵的合法性解释是新皇帝不听老天警示,逼我的。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我们相信,这些歌谣极有可能是朱棣集团里面道衍等人安排传播的。
历史上,当谶语、童谣开始传播时,干大事者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了。
建文元年(1399年),决心举兵之前,朱棣说出了他最后的顾虑:“民心向彼,奈何?”朱允炆代表正统,民心所向,我一个藩王对抗朝廷,没有胜算呀。
道衍回答他:“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种事情主要看天道,天道就是民心,老天已经多次暗示你要出头为主了,这个我最懂。
当朱棣为了迷惑朱允炆派出的亲信而装病的时候,道衍协助朱棣干起了厉兵秣马的事情。
据说,道衍在燕王府中建起兵器作坊,打造武器,操练士兵。唯恐泄密,他特意命人在院中饲养了大量的家禽,借鸭鹅的聒噪掩盖一切异常的声响。
在七月的靖难誓师大会上,道衍巧妙地帮朱棣化解了天气剧变带来的尴尬,更得朱棣信赖。《明史》记载,靖难之役进行的三年多时间里,道衍因年事已高,未随朱棣征战,而是留在北平辅佐世子朱高炽镇守后方,但朱棣每有疑难,总是驰书相问,“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
建文二年(1400年),一路打胜仗的燕军在东昌(今山东聊城)遭遇重创,朱棣手下第一大将张玉战死。幸亏援军赶到,朱棣才得以突出重围。东昌一战,朱棣损失惨重,士气一下子低落到极点。
但此战过后没多久,道衍就极力督促朱棣重新出师。
面对毫无信心的朱棣及其将士,道衍说了他的理由,我之前就讲过,“师行必克,但费两日”,现在不是应验了吗?东昌的“昌”写成文字就是两个“日”,这个挫折一过,此后当全胜也。
看吧,关键时候又是发挥他神神鬼鬼的能力,给大家打了鸡血。这种开放性的预测和解释,在今天看来,就是一个文字游戏而已,但古人对所谓的“迷信”是很迷的,他们相信任何巧合背后的神秘力量。所以,道衍说完他的判断,朱棣及其将士们又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
现在我们说道衍是一个“神奇”的军师,究竟有多少神秘的成分,其实也没有。他只是心中有一个判断,认定朱棣起兵这事儿能成,然后通过他的临场应变能力,一再将这件事合理化。最后,他赌赢了,之前一切合理化的说辞就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如此而已。
道衍真正的“神来之笔”,是为这场胶着了三年的战争画上了句号。
到建文三年(1401)底,朱棣起兵已经近三年了,由于兵力有限,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仅仅保住了北平、永平、保定三府的地盘。
就在这时,从京师叛逃到燕王府的宦官报告说,朝廷大军都派出来打燕王了,京师反而是兵力最薄弱的地方。
听完,道衍灵光一闪,立即提出了战争史上一个想象力爆棚的奇谋:“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朱棣也是聪明人,秒懂,“从之”。他不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争夺攻守,而是领兵向南疾进,甩掉了朝廷部署在北方的重兵,“遂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
次年六月,燕兵占领京师,宫中火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几天后,朱棣登极,永乐朝缓缓拉开了帷幕。
换个思路,事半功倍,这是道衍作为历史上一流谋略家真正厉害的地方,也是正史推崇道衍为靖难之役第一功臣的原因。
▲深宫常有权斗图源/摄图网
04.姚广孝之死
胜利属于朱棣,也属于道衍。永乐二年(1404年),70岁高龄的道衍被朱棣封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达到一生地位的巅峰。
朱棣还恢复了道衍的俗姓(姚),并赐名广孝。目的是要道衍(姚广孝)还俗为官,享受荣华富贵。
史书说,朱棣命姚广孝蓄发,姚广孝不肯。朱棣又赐予他豪宅和美女,也被他退回去了。姚广孝仅接受了太子少师的官职,“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
功成名就之后,姚广孝反而看淡了功名。
当年,他以辅佐忽必烈的刘秉忠自命,如今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只老病之猫。
在《题江行风浪图》一诗中,他借长江风高浪急行船危险来比喻人世:
世人知险是风波,那识人心险更多。人心面对九嶷山,一笑杀人俄顷间。贫贱安居良不恶,名利奔驰有何乐。此日披图心为惊,老年无事不江行。
▲姚广孝(道衍)的诗
人心险恶,一笑杀人,名利有啥意思……所有这些,应该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僧见惯和看透的,因此,“老年无事不江行”实际上就是他想退隐的一种表达。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要攻下南京之前,姚广孝曾特别嘱咐说,有个叫方孝孺的人一定不会投降,但请你不要杀他,“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但朱棣一再被方孝孺激怒,最后还是把他杀了。
有分析说,姚广孝因为朱元璋嗜杀,故在洪武一朝对同为僧人出身的朱元璋并不感冒,也不认同朱元璋的政治遗产,但他辅佐的新皇帝朱棣,同样是嗜杀之人。在方孝孺及一大批受牵连者被杀之后,姚广孝的政治理想有些幻灭了。
另一种分析则指出,姚广孝在功成名就后,仍然坚定地不脱僧衣,向往归隐,是因为他作为功高盖世的元勋,处境已经十分微妙。功高之人,最好的自我保护就是表明自己无意于政治。
他曾立在古人的墓冢前,写诗留下他关于历史、功名、荣华、死生的思考:
焉知大化中,天地同旅寓。事业水上沤,功名草头露。死生谅莫测,荣华何足顾。不如保贞德,歌欢自朝暮。
把功名看空之后,年老的姚广孝与政治开始了若即若离的关系。
作为太子少师,他会辅佐太子朱高炽,后来还担任皇长孙朱瞻基的侍讲、侍读。实际上,这样安排表明他是朱棣祖孙三代帝王师。
他又以钦差的身份前往故乡苏湖一带赈灾。在离别故乡20多年后,他终于衣锦还乡,朱棣特别叮嘱他,不要吝惜国库,需要赈济多少钱就用多少钱。
他还主持《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尤其是《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类书和重要文化巨著。
他养了一只雄鸡,每天闻鸡而起,十分自律地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十几年。
他晚年写过一段自述,概括自己的人生,已经充满了淡泊的气息:
“幼读东鲁书,长习西方教。抹过两重关,何者为悟道。不厌山林空寂,不忻钟鼎尊荣。随缘而住,任运而行。犹孤蟾之印沧海,若片云之浮太清。了无他说,即此,便是人问我,更何如手里栾珠一百八。”
永乐十六年(1418年),84岁的姚广孝奉诏由南京北上,到北京后就病倒了。朱棣数次去探视他,他语不及私,却提出了释放僧人溥洽的请求。
溥洽是建文朝的高僧,有人说他为建文帝朱允炆剃度,并将其藏匿起来。朱棣当年攻下南京后,找不到朱允炆的踪影,遂将溥洽拘禁起来。这一关就是十几年。
听到姚广孝的请求后,朱棣下令释放了年迈的溥洽。
朱棣问他,还有何交代?
姚广孝答,出家人复何所恋!
朱棣又问。
姚广孝“终无言”。
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端坐而逝。
朱棣亲自为姚广孝撰写了祭文,追忆姚广孝的功绩:
“广孝于时识进退存亡之理,明安危福祸之机,先机效谋,言无不合。出入左右帷幄之间,启沃良多,虽古之明智莫过也……自昔以来,如卿者,岂易得哉!”
一代奇僧离开人世,却未盖棺定论。关于他的争议,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激烈。
到明朝中期以后,文人士大夫编排了很多段子来“丑化”姚广孝。明英宗天顺年间,姚广孝的义孙身穿姚广孝的“遗衣”去见苏州知府,以为可以在知府面前显摆祖上的功名,谁知知府一听姚广孝,大怒,骂了一通。明世宗嘉靖年间,嘉靖皇帝下令撤除姚广孝配享太庙的资格。
清朝时期,乾隆直接说,朱棣最听姚广孝的话,“称兵篡逆,皆用其谋”。当时编《四库全书》,姚广孝的作品和严嵩的作品是“同等待遇”“虽词华之美足以方轨文坛”,但他们皆为“大奸大恶”,故仅“附存其目”,不录全文。
归根到底,这是所谓“正统观”影响下对姚广孝的污名化人们受传统儒家观念和皇权思想束缚,认定朱棣起兵夺位是不对的,但他既然夺位成功了,我们不能再骂他,只能找鼓动、辅佐他的人来骂最合适的人选,非“第一功臣”姚广孝莫属。
因此,在陈旧的观念主导下,人们骂姚广孝是奸僧,是恶人,是野心家……没有人愿意关注他具体做了什么,他内心有多少焦灼,他建功立业是否为了自己。只有晚明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李贽,跳出了“正统性”的牢笼,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今日,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而今天的我们,读历史更应该像李贽一样,摆脱陈旧和愚昧的思维,才能客观地评价一个人物。如果我们今天还像明清时期一样,以篡没篡位来衡量历史人物的道德,那我们依然是皇权的奴隶。
靖难之役的本质,跟历史上诸多皇室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样,都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朱元璋的儿子当皇帝,还是孙子当皇帝,对百姓来说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对于胜利者,我们要看的是,他有没有比他的前任做得更好。
对于失败者,我们可以崇尚他们的精神,但不应固守他们的观念;我们可以同情他们的遭遇,但不必认同他们的选择。
如此,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洞穿历史上的权变,懂得把朱棣摆在什么位置,把朱允炆摆在什么位置,把方孝孺摆在什么位置……
最后,把一代奇僧姚广孝摆在什么位置。
参考文献:
[明]姚广孝:《姚广孝集》,栾贵明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
[明]何乔远:《名山藏》,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5年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何孝荣:《论姚广孝与“新明朝”的建立》,《史学集刊》,2019年第3期
解芳:《诗僧姚广孝简论》,《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方超:《姚广孝轶事源流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