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唐朝的礼法没有后世那么严格冷酷。
如果感情亲密,非正式场合可以像平民人家一样叫儿、我儿、几郎(排行)、名字或者乳名。皇子公主对父母的称呼也是这样,可以直接叫阿耶阿娘。
但是如果在正式场合,或者感情疏远,就应该叫得正式一点,皇帝、陛下都可以。皇上在唐朝是非常正式的书面用语,万岁则是拍马屁用的,日常一般不用。
(参考《唐穿指南》)
宋朝
宋代时外人称呼皇帝多用“官家”、“大家”。
皇帝称呼太后(母后)为“娘娘”,太后自称“老身”。
至于太后对皇帝的称呼,不是很了解,也没有查询到相关的资料,但是,皇帝对儿子,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皇帝对公主,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称呼其封号。
(引自《宋代称谓和排行》,作者王曾瑜)
可以看出,宋代和唐代的皇室关系并没有太本质的变化,仍然是世俗亲情关系高于权利关系。
由此大致可以推测出,太后对皇帝应该也是可以像唐朝一样如同普通人家那样称呼的,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但是正式场合还是要叫皇帝。
至于唐宋两代的皇室称呼有什么区别,可以参考唐宋两朝普通人家的亲属称呼变化。
清朝
太后太妃都叫我皇帝,我的本生父母和祖母也这样称呼我。其他人都叫我皇上。虽然我也有名字,也有乳名,不管是哪位母亲也没有叫过。溥仪《我的前半生》
慈禧对皇帝、皇后直称为“皇帝”、“皇后”;对别人提到皇帝、皇后时,则称“皇上”、“皇后”。
容龄《清宫琐记》
清朝与唐朝宋朝不一样,皇上这个词已经从正式书面称呼变成了口语敬辞。
但是,为什么溥仪的长辈不叫他皇上,而叫皇帝呢?因为「上」有尊敬的意味,长辈对晚辈用敬称不合适,即使晚辈是皇帝。
也就是说清朝还是非常正式,要叫皇帝的。但是晚清皇帝大多是傀儡,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前清和鼎盛时期或不与此一样。
皇帝在太后面前如何自称?
太子在皇后面前自称”儿臣”,那么皇帝在太后面前自称什么?是”朕”吗?还是依然是”儿臣”?另外,皇帝在太上皇面前呢?
1-不同朝代可能称呼是不一样的。
2-以明朝为例,在最正式的书面语里,譬如皇帝给皇太后上徽号的册文里,宪宗、武宗都是自称“长子皇帝臣某某”。孝宗尊太皇太后周氏,称“长孙皇帝臣祐樘”。世宗、神宗对其母称“子皇帝臣某某”。世宗对孝宗的张皇后称”侄嗣皇帝臣厚熜“。总之就是采用”亲属身份+皇帝臣+本名“的模式。
3-清代在书面(注意限定)上,皇帝对太后的确是可以称「儿臣(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