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
(一)萧太后以战促和,亲率辽军南征
契丹自建国以来,连年与中原的王朝征战,有失有得,兵祸疮痍。
自萧燕燕佐政景宗开始,就深刻地认识到化干戈为玉帛是契丹与汉两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然而把愿望转变为现实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既要对时局有清醒的把握,又要综合考虑军事上的实力。
早在契丹统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十一月,降辽的原宋将王继忠就对萧燕燕说:“窃观大朝与南朝为仇敌,每岁赋车籍马,国内骚然,未见其利。孰若驰一介,寻旧盟,结好息民,休好解甲!为彼此之计,无出此者。”
王继忠的进言正合萧燕燕之意,她一直捕捉议和的最佳时机,也需要有人为辽宋议和周旋牵线,于是,她授意这个当年宋真宗藩邸旧人写了一封致宋真宗的议和信,大意是:老臣常念南朝旧情,望皇帝体恤民众,在北朝听说皇帝贤德,大辽愿与宋朝重归于好等等。
(濮阳回銮碑)
(宋辽大战与“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濮阳回銮碑)
萧燕燕知道:就辽宋军事实力而言,谁也无法吞掉对方,而双方的历次交战,北宋胜少败多,契丹的军事实力更优,两国交恶,就是因为幽云十六州这历史遗留问题的归属上。燕燕认为必须让北宋意识到契丹的实力,意识到疆域问题必须以现实为基础,只有这样,才会让北宋君臣内心屈服,缔结和约,战是和的先导。先战后和的理念,在萧燕燕的头脑中逐渐成型,她在寻找机会。
于是,萧燕燕在积蓄实力,等待大举南伐的来临……
契丹统和二十二年,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闰九月,经过充分准备,五十二岁的承天太后萧燕燕踏上了有生以来最扬眉吐气的征程,纵马扬鞭驰骋在幽州通往遂城的古路上,对于这条频频出没的古路,哪里有山包、哪里有河汊、哪里容易设伏、哪里便于筹粮,她都了如指掌……
(萧太后)
回眸二十五年前,她第一次随同丈夫景宗与宋太宗交战时,战场就在幽州城下、高梁河畔,但随着时光,战火逐渐南移至涿州、易州、满城、莫州、飞狐、五台、祁州、深州、博州,并还要向南移,全面摧毁北宋君臣的雄心壮志,更要把握此次南下的尺度。她的思维从这次南伐开始,一刻也没有停止,即荡涤影响议和的宋臣的陈腐观念,又不致引起宋廷上下的惶恐不安;既要把握南伐的进程,还要考虑保持辽军的士气……
可以说通往议和的道路上荆棘丛生,把握不好,后果难料……
(宋真宗)
(二)宋真宗以牙还牙,御驾亲征
二十万虎狼之师在承天太后萧燕燕与辽圣宗的统帅下先声夺人,如决堤之水很快席卷了北宋的威虏军和安顺军的防御之地,又迅速攻下遂城与定州,吓得拥有重兵的北宋大将王超按兵不动,不敢出战。
这突如其来的战事,让宋真宗一下不知如何是好,大臣们有力主亲征的,有提议迁都的,有反对亲征的,有游移不定的。
北宋宰相寇准坚持请求宋眞宗御驾亲征、激励士气。当宋眞宗的车驾出现在澶州前线时,士兵高呼万岁连延不绝,声震数十里,人人同仇敌忾、个个视死如归,很快就集结起数十万之多的援军与辽军对抗。
(相传宋真宗赵恒曾喝过这口井的水)
这对萧燕燕的南征大计自然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不久又一个打击接踵而来辽国名将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被宋军用弩射中身亡。辽军未战先丧大将,士气大受影响。萧燕燕审时度势,又加上韩德让的劝吿权衡,决定阵前议和。
其实萧燕燕此次南伐的同时,就派四名小校带着王继忠的议和信前往莫州,把议和密信交给北宋的莫州部署石普。
石普立即把王继忠写给宋真宗的密信飞马送至真宗面前。
(里面石碑上刻有宋真宗口述,寇准手书的“回銮诗”)
宋真宗在得悉萧燕燕有议和的意思后,半信半疑,对辅臣说:“朕念往昔全盛之时,亦以和戎为利。”天真的宋真宗仍把议和看作和戎,把缔结和约视为“怀之以大德,威之以大兵”等不切实际的观念,摆着皇帝的臭架子,拿派。于是,宋真宗拒绝了王继忠的宋先向辽遣使议和的建议。
萧燕燕兵临瀛州城下,因等待宋真宗的回信,并未立即发动攻势,直到从王继忠那里得到宋真宗拒绝向辽遣使议和的信息后,便开始布置攻城,激战十余日后挥师南下,一路扫荡了天雄军、德清军的驻地,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在瀛州之南约300公里),把战火烧到黄河北岸,这时宋真宗不得不考虑议和的事情了。
(三)宋辽和谈,宋真宗为何在军事有利的局势下签订和约?
辽统和二十二年(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初四,双方举行关键的第三轮谈判。宋使曹利用在辽臣韩杞的陪同下来到辽军御帐,进行谈判。
由于绝大多数契丹贵族并不了解谈判过程中萧燕燕索取关南之地的真实意图,故在宋已同意支付岁币的情况下,仍“以关南故地为言”,不肯作出相应的让步。对此,曹利用明确地说宋在土地上是绝不会让步的,曹利用的态度非常明确,岁银可以,但是割让土地,绝对不行。
曹利用的态度使萧燕燕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契丹铁骑一次次的南伐带给北宋的固然是狼烟四起,对于契丹而言也是弊多于利,加重其尚武的浪潮。其结果,无论是胜利的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都将是以将士的生命与百姓的财产为代价。
(回銮诗的大意都刻在这块石碑上了,打了胜仗却签了赔款文书“澶渊之盟”)
可以说,萧燕燕此次南伐的目的已经达到,她接受了宋议和使曹利用所提出的每年遗绢20万匹,银10万两的议和条件,双方达成以实际占有领土划界的共识,以巨马河及白沟河作为界河,瓦桥关与益津关作为边城都留在宋的疆域之内……
契丹统和二十二年(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腊月二十二日,颁布宋辽两国结盟誓书,标志着澶渊之盟已经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誓书的颁布,标志着宋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说,萧燕燕的远见卓识开拓了民族团结的新篇章,开拓了百年交好的新未来。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
(互市)
小编注:
(1)十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当时大宋的岁入是一亿两,打宋辽战争,每年军费是五千万两。其实澶渊之盟条约中还有一个被大家忽视的内容:自由贸易;
(2)澶渊之盟后,据统计,公元996年,宋朝国家财政收入2224万緍,户口451万;公元1021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150885万緍,户口为868万。短短20余年,整个国家户口增加了417万户,财富增加了近68倍,其发展规模与前朝相比,超过了唐朝贞观二十三年总量的4倍,与后世而论,超越了乾隆时期的3倍。中国占世界财富的比值从996年的22%左右,一下子提升到了67%左右,可谓富甲天下。
促成澶渊之盟的王继忠为何半生汉禄半生胡禄?
北宋与大辽的“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对于双方的影响均十分深远,双方签定的盟约,甚称颇具历史意义的誓书。其誓书文本被收录在北宋《两朝誓书册》中,保留到现在。
其主要的内容是:一、宋朝每年向辽朝输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二、南北罢兵,沿边州军各守旧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许收留对方盗贼逃犯;三、双方维护城池原样,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
辽与宋互称兄弟之国,彼此平等,辽圣宗耶律隆绪(签订“澶渊之盟”时的辽国皇帝)称宋真宗赵桓(签定“澶渊之盟”时的北宋皇帝)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母亲萧太后燕燕为叔母;双方定期使者互访;在边境开设榷场,互市贸易等等。
然而促成南北化干戈为玉帛功劳最大的确是在辽国任职的两位“汉臣”韩德让与王继忠。
一、王继忠血战被俘
今天笔者要讲的就是王继忠。
话说公元1003年(北宋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四月,契丹南府宰相耶律奴瓜与南京统军使萧挞凛统兵侵宋,数万铁骑直入北宋定州境内,北宋时任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的大将王超便令镇州都部署桑赞、高阳关都部署周莹各率本部兵马来定州迎击辽兵,高阳关方面是副部署王继忠率军而来。
王继忠,是开封人,其父王珫,曾任禁军武骑指挥使,戍边瓦桥关,与契丹作战中阵亡。
王继忠由于父亲的战死得以补官东西班殿侍,成为当时还是皇太子、开封府尹的宋真宗赵桓的侍从,“以谨厚被亲信”,待皇太子赵桓即位,为宋真宗,王继忠作为“皇太子”旧人,累迁至殿前都虞候,领云州观察使,出为深州副都部署,又转为高阳关副部署。
王继忠自小倜傥,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在真宗开府开封的随从中,颇得赏识。
王超是这次会战的总指挥,他先派出一千五百名步卒,北上望都,前哨打探敌情。
这支宋军在望都县南遭遇辽兵,发生激战。王超闻讯,与各部宋军纷纷北渡唐河增援,与辽军对阵。王超所部居于战阵中央,桑赞部为右翼,王继忠部为左翼,与辽军酣战。战斗自午后战至夜半,双方不分胜负。
宋军正准备稍作休整,来日再战,却惊恐地发现,契丹兵马一部,乘夜色掩护,已经绕到宋军左翼王继忠部的阵后,截断退路,分解宋军,欲各个击破。
王继忠也看出辽军的企图,果断分兵抵抗,亲自跃马舞枪赴敌,与辽军骑兵在康村一带奋勇大战。然而,王超与桑赞却胆怯害怕了,看到王继忠部陷入重围,不仅不率部赴援,反而为求自保,带着军队退出战场。
战场上的形势风云突变,仅有的王继忠部初分割瓦解。辽军发现王继忠服饰与其他将士有别,便料到是宋军主将,便集中兵力,击攻王继忠。
王继忠大义凛然,浴血奋战,且战且退,麾下将士死伤惨重。但还是借助西山地形向东北突围,当退到白城(今河北清苑西),又一次被辽军骑兵追上包围,此时人困马乏,身边的亲随也纷纷倒在辽兵的刀下,王继忠力尽被俘,所部全军覆没。
辽承天太后,也就是辽圣宗的母亲萧燕燕早知王继忠忠贤,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且以早有南北和好,止戈休兵之意,希望王继忠能够搭起南北的桥梁。
王继忠是宋真宗藩邸旧臣,深知宋真宗有化干戈为玉帛之意,当他出任边关将领,二人交谈,宋真宗就说“息民止兵为事”。宋真宗任命自己最亲信的人到边境带兵,暗含“止戈”之意。今契丹承天太后也说出此意,王继忠就把促成南北议和提到日程。接受了萧太后的任命,为大辽户部使,萧太后还把最早效力契丹的汉臣,康默记的族女嫁给他。
(萧太后)
二、尽心尽力促成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闺九月,契丹王朝又一次大举攻宋,承天太后萧燕燕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统兵,二十万大军席卷而来。前方告急文书接连送到开封城中,宋真宗急召群臣商议对策。宰相寇准让宋真宗亲征。与此同时,宋真宗收到莫州部署转送来的王继忠的密信。
王继忠兵败,最初宋真宗以为他战死,追封他为大同军节度节,同时以王继忠当年首次被任命的官职恩荫其子,并派人调查此次战败的责任,处理了两个“替罪羊”稗将。
当宋真宗收到王继忠写来的信,又惊又喜,方知王继忠未死。王继忠信中大意是:“臣尝念昔乡面辞,亲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为事……”
表达了南北共同的心声。
但宋真宗对契丹议和的真实程度半信半疑。经与大臣商议,在给王继忠的手诏中还是表达了和谈的意思,为了增大议和的筹码,宋真宗把亲征地点定在澶渊,并派出曹利用携国书及给王继忠的手诏赴契丹行营议和,但曹利用到达太名时,守将孙全照对契丹的议和诚意产生怀疑,留下曹利用。
澶渊,位于黄河之滨,南城在河南岸,北城居河北岸,彼此有舟桥横跨河上相通。只所以选择澶渊,也是有目的的:澶渊在历史上以会盟闻名的,并且宋真宗亲征之日,公元1004年十一月二十日,“日抱珥,黄气充塞”,司天官解释为:“宜不战而却,有和解之象”。
而此时的契丹萧太后,得到南院大王耶律善补奏报,说宋真宗遣使馈赠王继忠“弓箭,密请求和”。萧燕燕诏令王继忠与宋使会面,商议和谈之事。但辽军并没有停下南侵的脚步,进抵到澶州(澶渊)城外,三面合围,造成强大的声势,同时令王继忠打通与宋和谈的渠道。
王继忠又一次托宋将石普转送给宋真宗密信。谁想石普派出送信张皓误被南下辽军擒获。
(宋辽大战与“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濮阳回銮碑)
萧太后与辽圣宗闻知,亲自接见张皓,让他携带宋真宗所赐王继忠的手诏副本直接去大名,以催促曹利用来辽营商谈议和之事。但判天雄军王钦若等人依旧怀疑,不遣曹利用出城。
萧太后便命王继忠再起草一封密信,令张皓送至宋真宗行营。称曹利用被留于天雄军(大名),请宋天子“速自澶州别遣使臣至北朝议和好事,免致缓误”。
宋真宗接到王继忠密信,发诏书给王钦若,督促曹利用与张皓共往辽军大营议和;并再下一道诏书赐王继忠,让他转告萧太后燕燕,派人去大名迎接曹利用。
与此同时,辽先锋大将、萧太后堂侄萧挞凛带少数亲随到澶州城下观察地形。在城头上的宋威虎军军头张瓌,发动射程甚远的床子弩,射中萧挞凛额头坠马,被手下抬回营帐,因伤势过重,当夜就死了。
萧太后非常悲痛,以其子萧排押接位萧挞凛的职务,向宋通利军发起攻击,一战而下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也是对宋的一种施压。
(萧太后)
十一月二十七日,曹利用到达澶州城外的契丹大营。史载:曹利用谒见萧太后时,萧燕燕与亲信汉臣韩德让并坐于驼车之上,辽圣宗与其他大臣将领分行别坐。萧太后在车轭上搁置木板,上面放了食器,让曹利用坐于车下饮食。众人边食边讨论议和之事,但彼此分歧较大,萧太后燕燕便遣左飞龙使韩杞持国书与曹利用入澶州城中,面见宋真宗决议。
和谈最大的争议就有关“关南”土地的归属(系指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以南的十十个州,是当年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的一部分;被后周周世宗柴荣夺回。萧太后始终要夺回关南),故萧太后要求宋朝归还关南故地(王继忠写给宋真宗的第二封信,就有“关南乃其旧属,恐难固守”等语,表明染指关南,是和议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北宋君臣在关南归属上绝不让步。可以“岁给金帛,助其军资”。
萧太后基本认可,便又让王继忠会见曹利用,表达“南北通和,实为美事。今本国国主年少,愿意以兄礼事南朝主”,并且谈及一些细节。
经过三轮谈判,萧太后接受了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的议和条件,双方达成以实际占有领土划界的共识。
三、忠贞有“贰”
可以说,王继忠是促成澶渊之盟的缔造者,他更希望以回家的方式,表达对宋朝继续效忠的愿望,但誓约中“双方应遣返越境逃亡者”,让王继忠无法回到宋朝。
忠,要求忠贞不貳,在《论语》中被神圣化的道德概念,而易主就是不忠,忠,表现为杀身成仁和民族意识。然而,在特定的环境下,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存在差异。
澶渊之盟后,双方定期交聘,每次宋使都会单独带给王继忠一份礼物。王继忠每次收到礼物,都会恸哭,因为他的原配夫人及儿女都在北宋,他很希望回到北宋。他曾说:“继忠自服汉人衣冠,称未死臣,每向南哭拜不起”,但宋真宗为了和平也只能忍痛拒绝王继忠。
(北宋疆域)
王继忠并没有辜负他的“忠”字,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造就了他的不幸,命运给他安排了一幕悲剧。
站在“正统”的立场看,王继忠没有杀身殉国是耻辱,然而,促成南北罢兵,又可以说是忠义之士。
这种看似忠贞有“贰”的矛盾,恰体现了“古人尽忠,止能忠于一主,今河间王(继忠)结南北欢好,若此可谓尽忠于两国主”《辽史拾遗》引《王文正公笔录》。不是一种大义大忠吗?因之,同情王继忠的人,就为他记载了占卜者所言:“半生食汉禄,半生食胡禄”的故事,也是为其解释一种“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