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华北版),1938~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
《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后因武汉沦陷,迁往重庆。1939年,因日军大轰炸迁至化龙桥虎头岩。抗战时期,CCCP南方局领导下的《新华日报》是CCP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也是CCP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报纸。
《新华日报》最初迁入重庆时,馆舍位于城内的西三街和苍坪街,由于日军轰炸,馆舍被毁,于是移至虎头岩村,与《群众》周刊合署办公。报社人员在这里写稿、编辑、排字、印刷、装订,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新华日报》社论被国民党审查后开的天窗
当时,由于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经常无故删改和检扣《新华日报》送审的稿件,报社人员采用了一种特别的编辑方式开天窗。
每当稿件被检查机关从版面上强令抽去或删改,甚至禁止发表时,编辑部不用其他稿件去补充版面,而是在报纸上留下空白,或配上富有一定内涵的文字或标题,以此揭露和抗议国民党政府压制新闻出版自由的行径,强化传播效果。
除了要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打压,《新华日报》还要躲避日军轰炸。为了确保报纸按时出版,报社人员将印刷机搬抬进了自己挖建的防空洞中。
1941年1月18日,周恩来的题词和挽诗占了《新华日报》二、三版中间很大篇幅。“文字苍劲有力,文辞正气凛然,也是对皖南新四军将士寄托的无限哀悼。”
1941年刊登周恩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新华日报》正是在防空洞内印刷而成,将“皖南事变”的真相告知于天下。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也曾是新华社重庆分社办公地。1946年5月,由10名同志组成的新华社重庆分社迁往《新华日报》总馆。分社同志利用仅有的一部电台,每天抄收延安新华总社发来的电讯,除供《新华日报》刊用之外,还提供给重庆其他媒体。
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被国民党查封。8年多时间里,《新华日报》坚持以事实为导向,宣传团结抗战,宣传真理,揭露黑暗,敢说真话,逐步成长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发展爱国民主运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事业、宣传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舆论武器,在鼓舞人民斗志、打击反动势力、团结领导人民群众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与红岩嘴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驻地、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一起,被合称为“红色三岩”,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部分沦陷区的一盏明灯和开展统战工作的主阵地。MZD曾经高度评价,我们不仅有一支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方面军”。
1943年7月4日当日的《新华日报》共有四版,第一版全是广告。
第二版刊登了当日社论《巩固工作竞赛成绩》,内容与美国独立纪念日完全无关,基本是国内或者亚洲新闻。
第三版报道了国际国内新闻
第四版为新华副刊。刊登读者来信和投稿文章,诗歌,音乐,杂文以及第四版广告的!
可见,1943年7月4日,《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并非当天的《新华日报》社论,而是刊登在新华副刊上的一篇文章。
《民主颂》全文
每年这一天,世界上每个善良而诚实的人都会感到喜悦和光荣;自从世界上诞生了这个新的国家之后,民主和科学才在自由的新世界里种下了根基。一百六十七年,每天每夜,从地球最黑暗的角落也可以望到自由神手里的火炬的光芒,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国家。我们相信,这该不单因为她没有强占过中国的土地,她也没对中国发动过侵略性的战争;更基本地说,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是发源于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主的风度,博大的心怀。
在中国,每个小学生都知道华盛顿的诚实,每个中学生都知道林肯的公正与怛恻,杰弗逊的博大与真诚。这些光辉的名字,在我们国土上已经是一切美德的象征。他们所代表的,也早已经不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了。马克吐温、惠特曼、爱默生教育了我们这一代。是他们使年青的东方人知道了人的尊严,自由的宝贵;也是他们,在我们没有民主传统的精神领域里,筑起了在今天使我们可以有效地抗拒了法西斯思想的长城。这一切以心传心的精神道德上的寄与,是不能用数字和价值来计算的。
中国人感谢着“美麦”,感谢着“庚款”,感谢抗战以来的一切一切的寄赠与援助;但是,在这一切之前,之上,美国在民主政治上对落后的中国做了一个示范的先驱,教育了中国人学习华盛顿、学习林肯,学习杰弗逊,使我们懂得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中国需要大胆、公正、诚实。我们相信,这才是使中美两大民族不论在战时,在战后,一定能够永远地亲密合作的最基本的成因。
我们离得很远。百十年来,我们之间接触着的也还不过是我们两大民族间的极少数极特殊的一部。但,我们坚信,太平洋是不会阻隔我们人民与人民间的交谊的。在患难中,我们的心向往着西方。而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同心协力,消灭了法西斯蒂的暴力之后,为着要在战争上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在科学的领域里更有待于盟邦的援助。在过去,民主润泽了我们的心;在今后,科学将会增长我们的力。让民主与科学成为结合中美两大民族的纽带,光荣将永远属于公正、诚实的民族与人民。
作者:唐徵,又名唐征久,1912年生,共产党员,曾任《华西晚报》主笔,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识分子。1948年8月因策划岳池起义被国民党以“煽覆罪”为名逮捕。1949年11月27日,唐徵与陈然、张泽厚等300余名革命烈士,同时牺牲于重庆渣滓洞监狱,时年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