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九龙夺嫡” 四阿哥改了遗诏“于” 夺了十四阿哥皇位?

“九龙夺嫡” 四阿哥改了遗诏“于” 夺了十四阿哥皇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162 更新时间:2023/12/9 1:58:27

历史上帝位之争最激烈的朝代是哪个?答案一定是清朝。那么清朝最激烈的皇位之争是哪两位皇帝之间?答案一定是康雍之间。历史上最为激烈的帝王之争九子夺嫡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最后传位于雍正,更是点睛之笔。九子夺嫡一词对此可谓一言以蔽之,这是一场堪称史上最经典的皇位斗争“它荟萃了中国古代政治权术的精华”,汇聚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皇位斗争的元素暗杀、魇镇、父子反目、手足相残、血统出身的比拼、厚黑权谋的博弈残酷、惨烈但也精彩纷呈。

清朝九龙夺嫡的真实历史

康熙十五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

康熙厌胤禩勾结胤禔,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于畅春园,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日后八爷党人惨遭迫害。九子夺嫡以雍正取胜告终。

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

康熙皇帝的儿子们

康熙皇帝一辈子生了35个儿子,活下来有24个儿子,

康熙14岁时生了第一个儿子,63岁时生了最后一个儿子。他最小的儿子比他的孙子乾隆还小4岁。

早殇的儿子们

14岁,长子承瑞,3岁夭亡。‘

16岁,二子承祜,3岁夭亡了。

17岁,三子承庆,次年便死。

18岁,四子赛音察浑,3岁夭亡。

21岁,七子长华,刚出生就夭折了。

22岁,八子长生,2岁亡。

22岁,九子万黼,4岁死。

26岁,十二子胤禶,次年死。

30岁,二十子胤?,次年死。

38岁,二十四子胤禨,活了五天就夭亡了。

60岁,三十五子胤禐,刚出生便夭亡。

以上未序齿,下列还有三位夭亡的,共计14位早殇早亡的。古代医疗水平低下,即使出生在皇家,衣食无忧,还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婴幼儿死亡率。我以前听我奶奶说,他们那辈,兄弟姐妹,差不多有一半带不大。

正式序齿的,也就是列入宗籍,排了辈份大小的,一共24位。

19岁,老大胤禔,本序第五,62岁死。

21岁,老二胤礽,本序第六,皇太子,母亲是皇后赫舍里氏。

24岁,老三胤祉,本序第十,55岁死。

25岁,老四雍正皇帝胤禛,本序第十一,享年57岁。

26岁,老五胤祺,本序第十二,享年53岁。

27岁,老六胤祚,本序第十四,5岁亡。

27岁,老七胤祐,本序第十五,享年50岁。

28岁,老八胤禩,本序第十六,45岁死。

30岁,老九胤禟,本序第十七,享年43岁。

30岁,老十胤?,本序第十八,享年58岁。

32岁,老十一胤禌,本序第十九,年11岁死。

32岁,老十二胤祹,本序第二十一,享年78岁。

33岁,老十三胤祥,本序第二十二,他是雍正夺嫡的坚定支持者,年44岁病死。

35岁,老十四胤禵,本序第二十三,年67病逝。

40岁,老十五胤禑,本序第二十五,年39岁死。

42岁,老十六胤禄,本序第二十六,73岁病逝。

44岁,老十七胤礼,本序第二十七,42岁亡。(甄嬛传里的果郡王就是他)

48岁,老十八胤祄,本序二十八,8岁夭亡。

49岁,老十九胤禝,本序二十九,3岁夭亡。

53岁,第二十子胤祎,本序三十,年49岁病逝。

58岁,第二十一子胤禧,本序三十一,年47岁病逝。

58岁,第二十二子胤祜,本序三十二,年31岁病逝。

60岁,第二十三子胤祁,本序三十三,年72岁病逝。这位皇子,比康熙的孙子乾隆还小两岁。

63岁,第二十四子胤祕,本序三十四,比乾隆小4岁,享年57岁。

35个儿子,平均年龄32.3岁。

清朝九子夺嫡是哪九子

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九子夺嫡这个故事经常出现在我们所看的各种影视作品中。九子夺嫡这个事儿就是当初在康熙年间,康熙的皇子们抢夺皇位的事情。虽然我们都说九子夺嫡,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到底九子夺嫡是哪九子。

在九子夺嫡这场争斗中,是四阿哥胤禛胜出了,后来变成了我们历史上的雍正皇帝。

九子夺嫡这几位皇子的简介

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

大阿哥虽然是老大,但是他却在康熙皇帝的皇子中排名第五。因为之前的四个皇子都夭折了,所以他便成为了皇长子。大阿哥的母妃是惠妃,所以是康熙帝的庶长子。据说这位大阿哥长相极为俊美,但是因为在当初使用权谋夺取储位,所以被削掉了爵位,终生囚禁。

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

二阿哥是在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他在刚满周岁的时候,就被确立为是皇太子。可能也是因为九子夺嫡的缘故,所以让后来的皇帝都不敢再册封皇太子了。他也是被拘禁在咸阳宫中幽禁至死。

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

三阿哥其实在众多皇子中无论是哪个方面都是非常突出的,所以说一直以来也备受皇帝的宠爱。不过他在夺嫡中却并没有成功。因为他跟被废的太子一直以来关系都很好,所以后来雍正皇帝即位后,将他发配去为康熙皇帝守灵。因为他有牢骚,所以后来将他夺去爵位,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

四阿哥后来成为了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雍正皇帝。

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

八阿哥自幼就非常受康熙皇帝的喜爱,而且当时各位大臣也是奏告诉皇上他是一个非常贤明的阿哥。只不过当初因为他的夺嫡行为,所以受到了皇帝的厌恶。后来雍正皇帝即位,为了稳定人心,将他封为亲王。但是在雍正皇帝根基坐稳后,找了各种理由卸掉了他的王爵,并且让把他圈禁了起来。

九阿哥胤禟

九阿哥自幼好学,还曾自学外语,为人大方重情义。在雍正皇帝即位后他便成为了眼中钉,开始被革去黄带子,消除了宗籍,改名为允禟。后来在他逝世后,乾隆给他恢复了名字以及宗籍。

十阿哥爱新觉罗·胤

十阿哥在雍正二年被圈禁革爵,后来在乾隆二年才被释放。

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

因为他跟雍正皇帝的关系最亲密,所以说雍正皇帝待他也非常的好。他是清朝有史以来的第九位铁帽子王,在死后配享太庙。

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

十四阿哥是雍正皇帝同父同母的弟弟,但是他却支持八阿哥称帝。所以在雍正即位后,派他去驻守皇陵。在雍正四年变为圈禁。后来乾隆皇帝即位,他才恢复了自由。

自太子胤礽被永远废黜后,朝中有可能夺嫡的只有两派三方,一派就是四阿哥胤禛,手下铁杆有老十三胤祥,另一派就是八阿哥胤禩,手下铁杆有老九胤禟、老十胤俄,外加相对自立的老十四胤禵。康熙十五子以后,都未曾参与储位斗争。约莫十六子十七子的待遇还算不错,尤其是十七阿哥胤礼,在胤祥死后,是雍正最宠的弟弟。

它看似发端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实际上隐患早在册立胤礽为皇太子的那一刻起就如影随形了。直至康熙去世,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大臣与大臣之间;太子与皇子之间;皇子与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就从未中断过。这期间弄得堂堂“熙朝盛世”谈“储”色变、人心惶惶。

观四阿哥胤禛在康熙朝的作为,极尽察言观色之能,以诚孝示君父,吃斋念佛,标榜自己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暗地里结交人才,培养门人,最终夺得大位。然最终雍正险胜,余波却震荡不绝“年羹案”、“允禩允禟案”、“隆科多案”、“张熙投书案”、“吕留良案”案案叠生;随即“弑父门”、“逼母门”、“杀兄门”、“屠弟门”、“诛忠门”门门相扣。让得一个在位仅仅十三年的雍正皇帝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最具话题、最富有传奇色彩封建帝王。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康熙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但是民间或者野史的记载中说胤禛乱改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其实这完全是胡说八道。(老八就不说了,老爹根本就没想过他)

雍正后来发明了遗诏藏在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

因为清朝的遗诏要分满文、汉文、蒙文三份,满文和蒙古文根本改不了,并且,遗诏的格式并不是“传位某子”,而是传位于皇某子胤某。而汉文中的“于”字在古代要写成“於”。怎么改?

各种有力的证据都证明,康熙确实把皇位传给胤禛了,而没有选择胤禛的同母弟胤禵。

那么,康熙为什么没看上十四子胤禵呢?

1.胤禵确实是军事天才,这在康熙二十多个皇子中是很少见的。老十三胤祥在军事上都不如胤禵。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胤禵受封抚远大将军,率大军征讨淮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行前,由康熙在太和殿亲自授印,用的是正黄旗,王公大臣都要送行,可见康熙对胤禵的信任。

虽然胤禵在军事上的才能毋庸置疑,胤禵指挥调度有方,用兵果敢,治军严明,平定了西南形势。说胤禵是清之良将,并不为过。但是胤禵之所以没有夺嫡成功,原因应该在于他长于军事而短于政治。

这也是小编为什么说康熙最后的传位是康熙一生的点睛之笔了,因为康熙的心理也明明白白的,康熙年间连年的战争,国库空虚,再加上朝政腐败,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民怨沸腾。而自己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再加上清朝当时的内忧外患基本被康熙解决了,下一任皇帝必须要在政治上有卓越见识的人,所以老十四肯定排除了。

而在军事上的威胁,策妄阿拉布坦对当时统治基础还算稳固的清朝来说,只能算是癣疥之疾,而内政上的腐败才是心腹大患。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决定了清朝下一个皇帝要做的重点,是整肃内政,而不是在与敌人打仗。俗话说老十四是个粗人,在朝代动乱,内忧外患的时候这种皇帝必有大用。

2.胤禵最大的问题就是性格。胤禵为人待人还算和气,以礼为先,但有时过于恃才傲气,性格上不太沉稳。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胤禵未必能经得住这种压力,如果他是皇帝,一旦经不住压力,那后果对帝国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胤禵性格刚烈,动辄大怒,这种性格是很难能撑起这个庞大帝国的。胤禛正好是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认定一事,会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

再说说康熙为何看上了皇四子胤禛?

1.康熙需要某子要以强硬的手段对付食国而肥的官僚士大夫,胤禛可以做到这一点,他反正是个孤臣,不怕得罪人。而胤禵则和老八相似,收买人心也是把好手,他才不会去得罪官僚士大夫。胤禛不怕背上千古骂名,去推行有利于清朝的新政,胤禵做不到这一点。

2.胤禵虽然相对自立于老八胤禩,但他毕竟还是八爷派的重要成员。如果选择胤禵,那么老八将在大臣的位置上发挥出特殊的影响力,而当皇帝的胤禵势必又会深受这种影响。

康熙本就因为这一点而没有选择胤禩,同样的道理,康熙也不会让胤禩在胤禵称帝后能发挥影响力,选择胤禵就等于选择胤禩,所以康熙选择了胤禛。

当然还有一个小因素

康熙选择雍正,最重要原因就是康熙看中了雍正的四儿子弘历,而且还将弘历带到宫中养育,康熙批阅奏章,小弘历就在旁边磨墨写字,甚至接见大臣讨论国家大事,康熙也准许弘历在身边。而在胤禵的儿子中,康熙没有一个看上。小编认为,这个或许是一个原因之一,但是只能说是可有可无的小因素,换而言之,胤禛没有生弘历,这个帝位也必然是他的!

康熙实为千古一帝,选择雍正实在是康熙一生最后的点睛之笔,对于康熙末年的内政问题也是必然的,康熙初登皇位,内忧外患,连年的战争导致的国库空虚也是情理之中,所以这也是康熙选择雍正的原因,话说回来乾隆小编就真的不敢苟同了~不是因为郑少秋的《戏说乾隆》,乾隆真的不咋滴。

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胤禵被改为“允禵”。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皇兄难弟:十四阿哥就这样被雍正治服

随着电视剧的传播,四爷和十四爷大家都很熟,雍正和胤禵是亲兄弟,一母同胞。十四阿哥自小被康熙喜爱,同时也是康熙众皇子中军事才能最高的一位,被康熙封为大将军王,统领西北军务。不过康熙遗诏却选了雍正为继承人。是雍正篡夺了十四皇子的皇位?

雍正真夺了十四阿哥胤禵的皇位吗?传言说隆科多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但大清传位诏书皆有满汉两文所书,怎么改?其次当时十四阿哥封抚远大将军王远征西北,若立他为帝还需长途回朝,这期间必定酿成诸子为皇位斯杀,以康熙之智这是不可能的。也有说法是晚年康熙对于储君之位一直在十四子和四子间犹豫不决,在其病重时本欲召十四子回朝,但担心自己时日不多,害怕身后诸子残杀,便顺水推舟立四子继位。现在的历史证据越来越证明,康熙皇帝确实把帝位传给了雍正,不是他从十四阿哥那儿夺来的。

康熙驾崩后,远在西北军中的十四阿哥、“大将军王”胤禵听到这个消息后真是五雷轰顶,方寸尽乱。想到半年前自己还曾和父皇共商平定西北之大计,自己也满心希望能够承继大统,可如今却已是斯人已去,换了人间。三十五岁的胤禵捧着谕旨,手不停的颤抖,一个巨大而悲怆的念头向他压来:他失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

但是,胤禵又是那么的不甘心和不服气,他心想,凭什么我在外面出生入死,浴血疆场,而某个人却安坐京城,君临天下?此刻的他,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真是百感交集,是悲,是痛,是怨,是恨,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他的脑海里面,只有迷惑,犹如一片乱麻在无尽翻腾。胤禵本来以为自己是承继大统的不二人选,可惜这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爬得高,也就摔得重,如今这天下早已是花落别家,自己也只能徒呼奈何!

也许在这个时候,胤禵才看清了自己的这个同母所生的四哥,他是如此的深藏不露,又是如此的缜密可怕。为什么大家在争来吵去时,没有人注意他的存在呢?如今回头想来,一切都迟了!

有人或许问,既然胤禵手握重兵,何不提兵造反?对此,雍正冷冷一笑:“朕刚即位时,便召胤禵来京,当时朕垂泪对近侍大臣说:‘正值皇考升天之时,胤禵却不在跟前,他竟没有这样的福气。应马上降旨宣召,让他速速回京以尽子臣的孝心。朕的本意并不是为防范他。像胤禵这样庸劣狂愚、无才无识的人,威不足以服众,德不足以感人;何况在陕西有年羹尧等人在那里震慑。胤禵所统之兵,不过几千人,而这些人又大都是满洲子弟,世代皆受朝廷恩惠,他们的家人也都在京城,那能听从胤禵的指使进行反叛呢?”

诚然,胤禵接到雍正命人回京奔丧的谕旨后,就立刻返回京城。他本就没有造反之心,即使有这想法,正如雍正所说的,内外皆受钳制,举兵造反,谈何容易?如今风云突变,胤禵也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几无还手之力。他的江山,只不过是心中编织的美丽的迷梦罢了。

雍正以体谅胤禵的名义,将之召回京城奔丧,解除胤禵的兵权于不动声色间,还赢得了宽宏大量的赞誉。这一着,的确很高明。于情于理,胤禵若胆敢造反,必然落下不孝不忠的骂名,而一旦胤禵进入京城,那就成了雍正的囊中之物,可以任由他摆布了。

胤禵没当上皇上,他心里憋气,就是不服。激愤之下,他在从西宁回京的路上,不但没有给新皇帝请安,反而扬言说:“如今我兄为皇帝,尚指望我叩头耶?我回京不过一觐梓宫,得见太后后,我之事即毕矣。”快到京城时,胤禵不知是不懂,还是有意挑衅,他命人行文奏事处,询问到京之后见雍正如何行礼,“举朝无不惊骇”。

行什么礼,这不明摆着的事情吗,还用问?!分明就是不把雍正放在眼里!

胤禵就是要用这种冲动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对雍正的蔑视与挑战,虽然这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事实上,胤禵的这种抗议在雍正面前如泥牛入海,丝毫不起作用。接到奏事处的报告后,雍正根本不予回答,只是淡淡地说,让胤禵先去拜谒大行皇帝(康熙)的梓宫吧。

胤禵的挑衅,很快被雍正轻描淡写的消灭于无形间。但是,胤禵的怒火迟早要爆发出来。在去康熙灵柩前哭拜时,雍正也在场,胤禵见了自己的哥哥,这个刚上任的皇帝后,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却也只能含屈带愤的向雍正远远的叩头,“毫无哀戚亲近之意”,这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故意让雍正难堪。

雍正很清楚自己这个弟弟的脾气,但在康熙的灵柩之前,他不想发作。他为表示对弟弟的亲善,还特意上前去扶胤禵,但胤禵脖子一梗,偏就拒不动弹。一时间空气都似乎凝结,兄弟俩一个拉,一个不动,场面十分尴尬。

这时,侍卫拉锡看不下去了,他上前拉住胤禵,让他赶紧对新皇帝行跪拜之礼,胤禵甩手咆哮道:“我本恭敬尽礼,拉锡这样下贱的奴才,也敢对我拉拉扯扯!若我有不是,请皇上将我处分;若我没有不是处,请皇上将拉锡正法,以正国体!”

天威不可犯!雍正终于发怒了,他当下就命削去胤禵的王爵,只保留胤禵最初的贝子身份。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雍正在送康熙灵柩到遵化景陵行礼完毕后,便命胤禵留在遵化守陵,不要再回京城了。所谓的“守陵”,明眼人都能看出,不过是将之软禁罢了。不仅如此,雍正还特派自己的亲信副将李如柏在此监视并限制胤禵的活动。

随后,雍正开始拿胤禵的亲随开刀了,他命人传问胤禵的家人向雅图和侍卫孙泰、苏伯、常明等人,问:“胤禵在军中时,听说有吃酒行凶的事情,你等从实奏来。”向雅图等人不知所云,回奏道:“并无此事。”雍正听后大怒,命将这些人送刑部永远枷示,连他们十六岁以上的儿子也一起倒霉,同样被永远枷示。雍正之所以突然出重手整治胤禵,也许和皇太后的刻意为难、不肯配合他的工作有关,他心里憋气,可能想通过打击胤禵来向乌雅氏示威。可惜的是,这只能会导致下一个悲剧的发生。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他们的母亲皇太后乌雅氏升天之后,雍正为表示对皇太后的尊重,特意封了胤禵一个郡王的王爵,但这样的王爵对于一个软禁的“活死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年(雍正二年,1724年)的七月,胤禵的福晋突患重病,遵化缺医少药,而雍正却还不信,只说先派良医前往诊治,如果要来京城,必须胤禵先行奏报。最后,胤禵的福晋病死了,雍正还怪胤禵不早报告病情,怎么会突然就死了,随后又命按郡王例将之安葬在黄花山王爷陵寝。

本来雍正让胤禵把福晋葬在王爷陵寝倒也没有错,但此时的胤禵心中过于悲愤,他认为是雍正变相害死了自己的老婆,于是他借口说王爷陵寝的风水不好,不愿意服从雍正的安排。大概他心想,即使自己的老婆现在埋在了王爷陵寝,到时候自己还是不是王爷,能不能埋进去,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呢?

于是,胤禵抗旨不遵,他在自己住处后面的僻静之处私自造了两座木塔,一座给他的老婆,另一座留给自己,而不去雍正指定的地方。雍正听后勃然大怒,这塔是和尚死后才用的,胤禵是堂堂郡王,岂能胡来?随后便命人严查是怎么回事。在允禩的劝告之下,胤禵后来才勉强服从了雍正的安排。

西风古道泪流尽,只恨生在帝王家!此时的胤禵,心中真是悲苦难言。他向雍正上奏,说自己“已到尽头之处,一身是病,在世不久”,虽没有了当年的英雄气概,但其中还是透露出一股怨愤之气。

雍正还不罢休,又派人去查那木塔的事情。后来查办的大臣回报说:“已将郡王胤禵之逆造木塔要出,查检明白,随即搬移至王家庄,派兵严行看守。臣等曾经委人在胤禵住处之所近地方,乘便伺察,闻得是日晚点灯以后,胤禵在住处狂哭大叫,厉声径闻于外,半夜方止。臣等既得探知,不敢隐讳,谨将此事后情形共同缮折上闻。”雍正接报后批道:“此所谓罪深业重,神明不佑,人力亦无可奈何矣!但朕之心自有上苍照鉴,任他等罢了。”胤禵的夜半悲啸,在雍正看来,不过是鬼哭狼嚎、鬼魅缠身罢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新的打击又接踵而来。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雍正重提当年胤禵回京行文礼部和对自己“远跪不前”的旧事,称其“竟咆哮无礼至此”。当年十二月,宗人府又参奏胤禵在军中“苦累兵丁,侵扰地方军需帤银”等罪,雍正便顺势撸去胤禵的郡王之爵,将之降为固山贝子。

雍正四年(1726年),在整治原“八王党”的高潮中,雍正亲自出马,揭发了当年“一废太子”时,自己和胤祉每天悉心照顾病重的父皇,而胤禵和胤禩、允禟几个人却促坐密语毫无关切之心。另外,雍正还刨出了当年胤禵曾因为维护允禩而惹得康熙大怒,几至于被康熙“手刃”的老账。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有个叫蔡怀玺的人向胤禵院子里投了一封字帖,里面有“二七变为主,贵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为太后”等字样,大概意思是劝胤禵谋反。里面的“二七”显然指的是胤禵(十四阿哥),而“九王”应该是允禟为何是“九王之母”为太后呢?大概是因为胤禵的母亲已经去世罢。由此可见,传位于十四子的传闻在民间流传甚广,胤禵在民间似乎还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个事情发生后,雍正觉得把胤禵关在遵化不安全,便下令将胤禵从那里撤回,随后将之禁锢在供有康熙圣容的景山寿皇殿附近,既让胤禵思过,也有利于就近监视,防止再出乱子。

当年六月,在对“八王党”最后的大清算中,胤禵被定了十四项大罪,除前面提到的外,又增加了几条:“酒色宣淫,不知检束,以领兵之重任,尚取青海台吉之女及蒙古女子多人,恣其淫荡”;“晋封郡王时,并无感恩之意,反有愤怒之色”;“皇上谒陵回跸,遣拉锡等降旨训诫,胤禵并不下跪,反使气抗奏。阿其那(允禩)向胤禵云‘汝应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尊皇上谕旨,只重阿其那一言,结党背君,公然无忌”。

不过,雍正在对待胤禵和对待允禩和允禟两人还是有区别的,毕竟胤禵是自己的亲弟弟,因而只把他当成是“八王党”的从犯处理,仍旧拘禁。至于允禩和允禟两人,就没那么好运了。

最为可笑的是,在允禩和允禟死后,雍正还有意要去捉弄了一下这个亲弟弟,他派人去问胤禵,说当年你和阿其那(允禩)等人结党时,私藏毒药,说愿与允禩同死。现在胤禩已经死了,你若想去看看,或者想同死,“悉听尔便”。

千古一难惟一死。胤禵早被雍正治得没脾气了,他只得说:“我原年纪小,被阿其那所愚弄,现在他死了,我不愿意去看。”

看了胤禵服软的回奏之后,估计雍正呵呵一笑,批示道:“既然胤禵似有悔心之萌,著暂缓其诛,以徐观其后”。在雍正的眼里,这个骜不驯的弟弟总算是老实了。也幸好是这个表态,胤禵才在雍正在位期间得以保全性命。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驾崩,胤禵最黑暗的一段日子终于过去了,但此时的胤禵也已经是四十八岁,他当年的锐气和傲气,早在拘禁岁月中消磨殆尽。两个月后,新上台的侄子乾隆发了个谕旨,说“从前胤禵等人狂肆乖张,不知大义,暴戾种种,皆是获罪于皇祖之人,如今念在他们已经被收禁了多年,姑且酌情宽宥,予以自新。”

不久,胤禵终于重获自由,但被解除拘禁之后,乾隆仍旧怕胤禵会威胁到他的皇位,特命他不得惹是生非,只准在家闲居。乾隆二年(1737年),胤禵被封为辅国公,不过,这只是空衔,并没有皇粮可吃。除此之外,乾隆还让胤禵好好在家居住,安分守己。显然,乾隆对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皇叔仍抱有很强的戒备之心。

直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六月,乾隆说,十四叔胤禵这十年来“安静循分,并未生事,著封为贝勒,照常上朝。”这时候的胤禵已经是快六十岁的老人了,在这一年,他担任了正黄旗汉军都统。很显然,乾隆也认为他没有什么威胁了,所以才会对这位皇叔加恩,也为自己博得了宽容的美名。第二年(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又加封胤禵为恂郡王。当年十月,他和十六弟允禄一起负责过武举的考试事宜。

乾隆十九年(1754)十月,胤禵因年老多病而退休,被解除都统的职务。次年(乾隆二十年,1755)正月初七,胤禵走完了他最后的历程,终年六十八岁。在他的那些兄弟里面,他还算活得比较长的。巧合的是,胤禵生于正月初九,死于正月初七,人家都说正月出生的命大,只是胤禵命固然大,但未必好。

胤禵的这辈子,大起大落,风光过,也曾从高处摔下过,更有长时间拘禁的阴暗岁月,也算是尝尽了人间冷暖,岁月春秋。虽然他最后得以善终,但有一点自始至终都不变的就是,他心里对雍正就是不服,至死都不服这可怜又顽强的胤禵。

最后看看胤禵的儿子。胤禵的长子弘春因为揭发允禩、允禟曾受其父银两一事而立功,在雍正六年(1728年)被封为贝子,雍正九年(1731年)又被晋升为贝勒,并做上了正红旗汉军都统。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弘春再次被晋升为泰郡王,但第二年时因办事出错而被雍正申斥,仍降为贝子。雍正死后,乾隆很看不起他,说“伊父获罪监禁,伊反以为喜”,认为弘春“渐流卑鄙,不知向善”,“夫为人不孝不悌,岂有为国尽忠之理乎!”不久,弘春便被“革去贝子,不准出门”,这等于就是胤禵自由了,而他的儿子弘春接着被软禁了。

胤禵的次子弘明在雍正时期倒是一直随同父亲被监禁,乾隆上台后将他的哥哥弘春革退,弘明则被封为贝勒,后来还做过镶红旗蒙古都统。

总而言之,胤禵这家人是被雍正父子玩弄于股掌之上,要你生就生,要你死就死。这就叫做,做兄弟难,作患难兄弟更难,要做了皇上的兄弟,不但难上加难,弄不好还得赔上身家性命。

残忍对待兄弟雍正兄们的下场

现在就让我们来列举一下,雍正的各位兄弟的下场,备注下他们名字中原本都是胤X,但是雍正皇帝胤禛(zhēn)即位后,均避讳改为允X。

雍正继统,这位强调“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君主在兄弟们的名字上就做起文章。陈捷先先生说过,雍正可能暗示了宗人府官员,让宗人府官员递上一个奏章,称“亲王阿哥等名上一字,与御讳同,应请更定。”雍正对这个报告没有决定,而是退一步说,“名讳由圣祖钦定,不忍更改”,“礼部宜奏请皇太后裁定”。转了一圈下来,雍正才下达一道圣旨,“朕曾奏闻皇太后,诸王阿哥名上一字,着改为‘允字。”而当时康熙皇帝驾崩才一个多月,观感上确实不太好看。简而言之,改作「允」字确实是为了避讳,但其实完全可以采用缺笔等方式修改名字,雍正这样改,不排除有其他原因。

大阿哥允褆,其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为之前的四个皇子都夭折了,所以他便成为了皇长子。惠妃不算出名,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因康熙前四子皆早殇,按照封建礼法,所以被列为皇长子。在康熙废太子的时候狂言为父分忧,除去废太子而触怒圣上,被幽于府邸,不见天日,雍正十二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允禔在诸皇子中是比较聪敏能干的,早年也很受康熙的信任。之后,允禔仗着自己是皇长子,加上康熙对自己的信任,从小的宠溺,养成了暴戾的性格,飞扬跋扈,奢侈骄横,一心想夺嫡继承大统。虽然早年比较得宠,在康熙平定葛尔丹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不过这个大阿哥,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但是本人却可以说有些愚蠢。后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因为允禔比较痴迷喇嘛教的“魇胜”巫术,所以允禔企图以喇嘛巴汉格隆的匿术咒死皇太子允礽。康熙一废太子的时候,他甚至说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话,以为不立嫡则立长,他就可以当太子,让康熙极为寒心。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事情败露,允禔因魔咒皇太子允礽,谋夺储君之位,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被削去爵位并且终身囚禁。

二阿哥允礽(réng),即使废太子,被囚禁在咸安宫。雍正二年死。

被两次废黜,第二次遭废黜吼被终身圈禁

皇太子允礽其母为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索尼孙女,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皇后赫舍里氏在生胤礽时,恰逢吴三桂叛乱,就难产去世了。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康熙认为“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被封为太子亲自抚养宫中,对胤礽格外的宠爱。所以在胤礽两岁的时候,一改满人不立太子的习俗,效法汉人前朝。立嫡长子为太子。

但是由于教子失当,加上康熙朝后期激烈的党派纷争,致使皇太子胤礽历经两立两废,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雍正朝他死的那一刻,但是印象中雍正给他了一个理密亲王的封号。

然而虽然康熙皇帝效法前朝,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权的,而满人的习俗却是皇子预政。这样一来,时间久了,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权利,皇帝害怕被夺权,二人矛盾日益激化。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个党派,互相倾轧。再有其他的阿哥们也长大了,他们自然也不甘心。

因此,这个胤礽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子。

三阿哥允祉(zhǐ),本是不结党,无心于皇位之人,但是也被雍正猜疑,发配到遵化守康熙景陵。不想发几句牢骚被雍正知道之后,幽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死。

允祉喜欢舞文弄墨,周围都是些文人。他们受康熙之命,负责编书,还负责重修坛庙、宫殿、乐器,编制历法等。他们的最大成就是编辑了中国第二部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根本没有形成什么明显的朋党之势。

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其名改为允祉,并以他与废太子允礽来往亲密为由,将他发配到遵化马兰峪为康熙皇帝守陵。在守陵期间,雍正其爵位,囚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病逝于景山禁所。

五弟允祺(qí),宜妃所生。就是那个康熙微服私访里的宜妃。胤祺早年带兵,掌管某一个旗的兵力,他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之中,康熙年间也是被封为亲王。关于他的记载很少。雍正继位后,还是不能容他,所以结局也不算很好,也是死在雍正年间的。不结党,也无心皇位,但是还是被雍正借故削其爵位,雍正十年死。

六弟胤祚(zuò)德妃所生,早殇。德妃虽然出身不高,宫女而已。但是非常能生,除了四子胤禛,六子胤祚,还有十四子胤祯,还有两个公主。

七弟允祐(yòu),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多,也是一个没有参加储位竞争的人。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五十一年封为郡王。雍正八年死。

八弟允禩(sì),生母良妃,出身微贱,出身于辛者库。清朝的时候讲究子以母贵,在这一点上,八阿哥可以说是矮了其他兄弟一大截。但是雍正兄弟中最有才干,也是他继位的最大阻扰者。与雍正素来不和。雍正继位了自然不会放过他,刚开始还委以重任,之后借故削其王爵,并改其名为阿其那,学者解释为猪的意思。禁闭于宗人府之后,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允禩在康熙朝众多王公大臣中的口碑,始终是诸皇子内最好的一位,称赞他“朴实”“极正气”。允禩为人“乐善好施”,人称“八贤王”。因此,允禩在朝中、江南一带都有极好得声望。其身边还聚集了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誐、十四阿哥允禵以及侍卫鄂伦岱、内大臣阿灵阿等人,这就是著名的“八爷党”。允禩是阿哥党的首领人物,所谓阿哥党,是针对太子党所言。阿哥党中,有不少的朝廷重臣,也有允禩的弟弟,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十四阿哥允祯。算得朝廷中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集团。雍正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将允禩削去王爵,开除出皇族,改其名为“阿其那”,旧说是狗的意思,囚禁于宗人府。不久后,允禩病逝于宗人府。

九弟允禟(táng),宜妃所生,属于八阿哥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在雍正即位后,皇九子允禟被派往接管军事,如同充军。雍正三年(1725年),胤禟被革爵。雍正四年,被定罪状28条,削去宗籍,暂交直隶总督李绂监禁,改其名为塞思黑。同年,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享年43岁。

十弟胤?(é),生母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遏必隆之外孙。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敦郡王。因党附胤禩,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二年被释放,授辅国公品级,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初九,病死,年五十九岁。以贝子礼安葬,子6人。

十二弟允裪(táo),是苏麻拉姑养大的,生性很是豁达,他也是没有参与夺嫡,雍正刚上台后给他封了个郡王,随后又予以打压,后来乾隆上台,又加封了亲王。不久,借故降其为贝子。不久又降其为镇国公,直到乾隆即位,被封为亲王,乾隆二十八年死。

十三弟胤祥:生母敏妃章佳氏,但是在胤祥十三岁那年就死了,后来胤祥教给德妃抚养,所以跟四阿哥胤禛走的很近,二人感情非常之好。成为满清王朝唯一一位不用避皇帝讳的人在九子夺嫡的争夺中,胤祥对雍正的帮助很大。在雍正皇帝即位后,被封为怡亲王,总理朝政。后又出任议政大臣,帮助雍正皇帝处理重大事务。而且胤祥非常懂得君臣的分寸,丝毫没有恃宠而骄的做派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其死后,雍正皇帝令其享太庙,并给他上谥号为“贤”。为了纪念其的功劳,下旨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使其成为满清王朝唯一一位不用避皇帝讳的人。

胤祥年少的时候,很受康熙的宠爱。康熙每次出巡,必将其带在身边。而且据说这位阿哥“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典型的文武全才。康熙亦曾派他去泰山代父祭天,当时许多人认为十三阿哥的前途不可限量。可惜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胤祥遭受了牵连,被短暂囚禁,胤祥在这段时间得了一种叫做“鹤膝风”的病,大概是现在的“骨结核”。这在当时,算得上一种绝症,容易复发,不能劳累。

十四弟允禵(tí),原名胤祯,虽然与雍正是同父同母亲兄弟,但是他们的感情却并不好,可能与他们生母德妃偏疼小儿子有关。但是他一直是依附于八爷党的。两人犹如不共戴天。随着胤禩为康熙所不喜,八爷党便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康熙五十六年,封胤祯为大将军王,挂帅出征,去西藏平叛,得胜。胤祯在雍正年间被打发去守皇陵,虽然郁郁不得志,但也算不得监禁,因为皇陵附近的风景还是很美的,却也还算过得舒服日子。,之后又禁锢在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即位后,将其释放。

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与胤祥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胤祯的祯(zhēn,旧时读zhēng)与雍正的胤禛(zhēn)胤禵相近被改为“允禵”。

十五弟允祸,让其看守景陵。

不得善终的其实还有两人,一位是把他扶上皇位的隆科多,还有一位是大将军年羹尧。年羹尧被定为有91项大罪,令其在狱中自裁。而隆科多,被定为有41款大罪,永远囚禁。无论是与雍正有功,还不争皇位的兄弟,雍正都容不下他们。雍正虽勤于政业,有着丰功伟绩,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对待兄弟的残忍也是事实,让人不敢苟同。

近三百年的清朝,只有一个太子

在古代,太子是国之根本,是国之未来。一个皇帝登基以后,一般都会立马做两件事,一件事是修建他的陵寝,一件事是选好太子。修建陵寝,是为了他百年之后的“人生”考虑。选好太子,则是为国家的未来考虑。

选太子这件事,之所以着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太子是需要培养的。毕竟太子是将来的接班人。要接好班,就必须要有治国理政的能力。而能力是需要培养的,除了要系统地教给他文化知识以外,还要见习。皇帝在处理朝政的时候,要让太子站在旁边看。有一些皇帝还会有意给太子一些机会,让她自己处理朝政。二是太子的确定可以确保稳定。如果太子不确定,皇帝的所有儿子们,都会参与竞争。一参与竞争,必然有大臣依附不同的皇子。同时,地方上以及边关地区看见皇帝没有接班人,肯定也会有想法。所有这些,都必然会引起朝廷的动荡不安。之所以说是“国之本”,道理就在这里。

(努尔哈赤)

不过,历史上有一个朝代,近三百年的时间,却只有一个太子。这个朝代就是清朝。清朝为什么三百年只确定了一个太子呢?

最早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还不算一个王朝,只能算一个部落。照理说,部落也应该确定接班人,偏偏努尔哈赤没有确定。他在朝堂上采用的,是所有的孩子们共同讨论决策,当时叫做“九王议政”。不久他又骤然去世了。他去世后,皇太极联合其它皇子,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当了大汗。接着皇太极称帝。从这时候开始,清王朝才算建立了。

不过皇太极也没有确立继承人,就又骤然去世了。他去世后,经过一番争斗,他的第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生前也没有确立太子,不过他立下了遗诏,让康熙接班继承皇位。所以,严格地说,康熙是没当过太子就当皇帝的。

康熙

康熙上台,他的次子胤礽出生一年后,他就正式立胤礽为太子。康熙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康熙想学习汉人皇帝的做法,尽快确立太子,以固“国之本”。

但由于康熙在确立太子以后,在培养太子上,并没有完全按照汉人皇帝的做法来。也并没有给予太子应有的权力和尊严。同时,其他的皇子,康熙也没有安顿好,让他们都呆在京城,没有去就藩。也因此,皇子们就在京城和太子争斗。最终就酿成了“九子夺嫡”的悲剧。

到雍正当了皇帝以后,“九子夺嫡”的悲剧,还一直在延续。雍正为了能坐稳皇位,还坚持不懈地和他的兄弟们斗争着。正是因为有这样惨痛的教训,所以雍正才脑洞大开,搞了一个“秘密建储制度”。皇帝生前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出来,两份,一份自己保管,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去世后,从匾额后面把诏书拿出来,和皇帝的遗诏对照着宣读。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没有太子了。因为把诏书一念,那个皇子就得登基了。

雍正

不过,虽然雍正采用了这种方式确立继承人。但是,从他开始,就不断地泄密。比如他连续两年都让皇四子弘历代替他去祭拜康熙,而这也相当于告诉了众人,弘历就是他确定的继承人。而这也引得雍正的第三子弘时很不满,和雍正的关系搞得很僵。秘密建储,形同虚设。

而且实际上也没有消弭皇子们的争斗。皇子们依然争斗不休。只不过这种争斗是在暗中进行的,做样子给皇帝看。此后最典型的,就是道光的两个儿子奕詝和奕訢。奕詝本来天资愚钝,但是他的老师让他演了两场好戏,结果道光皇帝误以为这个孩子有“仁爱之心”,又有“孝悌之心”,所以最终把他确立为继承人。

也就是说,实际上雍正搞的秘密建储,不确立太子的做法,并没有解决预先确立太子产生的矛盾。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产生了新的矛盾。这个新的矛盾就是强固了皇权,却弱化了东宫。而弱化东宫,也就使得太子的培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如果道光皇帝预先把奕詝立为太子,那么他就知道奕詝究竟是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没有能力,就可以换人,不换人也可以加强培养,补足短板。但是因为秘密建储,实际上无法发现皇子的不足,也没办法对他们进行培养。

同时,这种做法,还为后来慈禧当权铺平了道路。不预先确立太子,慈禧因此可以在权力宝座上为所欲为,统治中国半个世纪。

这就是整个清朝太子(或者“继承人”)的实际情况。

康熙有97个孙子,为何一眼看中12岁的弘历?

有人说,雍正之所以能胜出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优秀,而是康熙看好他的儿子乾隆他才能获胜,那么问题来了,康熙有97个孙子,为什么偏偏是乾隆入了他的法眼呢?

1711年9月25日,雍和宫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声,雍正的第四子弘历来到人间,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他与其说是雍正第四子,其实是雍正的次子,因为雍正的长子和三子都早夭。

随着乾隆的年纪长大,他应该接受教育,可是他那不靠谱的老爸忙于争夺皇位没时间管他的教育,导致他比别人晚3、4年,9岁才开始上学。

乾隆从小跟着内阁学士张廷玉、史学家朱轼等文臣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化,又跟着皇叔允禄、允禧学习满人的传统骑马射箭,雍正后来意识到乾隆入学年纪比别人晚,只能抓紧现在的时间学习才能追赶上别人,要乾隆每天学习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并且不能偷懒,只要乾隆偷一点懒都会换来他一顿责骂,乾隆就在高压环境下用三年时间成长为文武双全的少年。

康熙每天日理万机,没时间去见他那么多的儿孙,他第一次见乾隆,乾隆都已经满12岁了。那时,雍正的园子圆明园开满了牡丹,邀请康熙也来看看,康熙公事办多了感觉是应该起来走走,就去到圆明园赏花。

康熙赏花过程中,乾隆和五弟弘昼一起走了过来,弘昼性格娇惯,康熙并不喜欢他,倒是一眼看中了容貌清秀少年老成的乾隆,康熙一直盯着康熙,手中的茶杯都不知不觉放了下来,他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孙子里还有这么一个气质出众的人,连自己儿子的气质都比不过他。

康熙想考考乾隆是不是空有其表,就当场让他背书,这场背书测试是临时起的,乾隆却没有一点慌张,康熙说的每一本书他都能连续不断背出来,而且里面的意思都能详细解释给康熙听,康熙听完龙颜大悦,从此把乾隆带在自己身边,就连打猎也不例外。

满人都喜欢打猎,康熙有一次看天气好想去打猎,因为喜爱乾隆就带着他一起去了。在猎场上,康熙看到一头黑熊,他拿出箭一箭射在黑熊身上,黑熊疼得立即倒地,鲜血不断从身体里流出。

康熙看黑熊倒地一动不动,就以为黑熊死了,走过去想把它带走,可是他遇到了一只狡猾的黑熊,熊根本就没死,它只是躺在地上装死想把人吸引过来咬死,康熙一靠近它就张牙舞爪朝康熙本来。乾隆眼急手快,不想皇爷爷受伤冲到康熙前面用身躯做肉垫,还厉声对黑熊大喝一声,黑熊被乾隆极具力道的吼声吓坏,扭头就跑进了树林。

康熙本来就对乾隆具有好感,经过舍身保护他这一件事后他更喜欢乾隆,心里已经想把皇位传给他了,不过选择继承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怕自己看走眼就找算命先生算一卦。算命先生拿到乾隆的生辰八字:辛卯、丁酉、庚午、丙子给他算了一卦,这一算让康熙更加龙颜大悦,算命先生说乾隆如果是女子这一生都生性放荡,是个不良职业的女人,康熙急忙问如果是男子呢,算命先生说了9个字:“若为男子,乃帝王之相!”

康熙听算命先生这么一说,心里的大石头就放了下来,他已经知道把皇位传给哪个儿子了,如果要长大后的乾隆做皇上,那么皇位就必须传给雍正,雍正就凭借乾隆在“九子夺嫡”中获胜。

慢着,乾隆是雍正第四子,前面还有二哥,他怎么可以逾越二哥继承雍正的皇位呢?原来,乾隆因为得到康熙的喜爱,帮助雍正在夺位中占据有利的位置,雍正心里很感激他,即位不久就把乾隆视为接班人,1723年亲自写了立乾隆为未来储君的密旨,他怕乾隆将来也会与兄弟发生九子夺嫡的闹剧,就暂时没有公布,把密旨放进小盒子里藏于“正大光明”的匾额之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乾隆这一生也犯了不少错误,但他也不是没有功绩的皇帝,西域是他统一的,《四库全书》是他主持编修的,“康乾盛世”顶峰也是他推动的,康熙并没有看走眼。

康熙皇子们的育才法

康熙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作为一代帝王,玄烨对子女教育注意言传身教、以德为先,文功武略、全面发展,注重实践、因人施教的经验和做法。

康熙的初婚年龄只有11岁,而后的半个世纪里面,后宫中有皇后、皇贵妃、贵妃等39位,他的后代更是多达55位之多,其中,儿子35人,女儿20人。

玄烨对皇子学习上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早晨三四点钟就要开课,年龄小的中午可以下学,年龄稍长的要待下午四五点钟才能下学,一年365天,只有春节放一天假。

据《清史稿》记载,胤礽6岁之前,是由玄烨“亲教之读书”。6岁时,玄烨请张英、李光地做他的老师,“又命熊赐履授以性理诸书”。及至13岁,让太子出阁读书。资料记载了康熙二十六年某日皇太子一天的学习安排:

清朝皇帝很勤政但是治理却很烂看他们日常作息

某日皇太子一天的学习安排:

寅时(3~5时)

皇太子即到书房复习前一天的功课,准备师傅到来上课。

卯时(5~7时)

满文师傅达哈塔、汉文师傅汤斌和少詹事耿介,进入无逸斋,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礼后,听皇太子背书。

辰时(7~9时)

玄烨上完早朝,向太皇太后请安之后,来到皇太子读书的畅春园无逸斋检查皇太子的功课。

巳时(9~11时)

时值初伏中午,天气闷热。皇太子不摇折扇,不解衣冠,端坐写字。写好满文一章,让师傅达哈塔批阅,又将《礼记》划定的篇章读120遍。

午时(11~13时)

侍卫给皇太子等进午膳。膳后又读《礼记》,再由汤斌等跪听皇太子背诵。

未时(13~15时)

侍卫端进点心,皇太子吃完后,在庭院练习挽弓射箭。回屋入座,开始疏讲。

申时(15~17时)

康熙带领诸皇子又来到无逸斋,检查太子及诸皇子的学习情况。

酉时(17~19时)

康熙在院中检查太子和诸皇子练习射箭成绩。

至此,皇太子一天的功课完毕。从早晨3、4点钟到晚上6、7点钟,一天要学习十四五个小时,期间只有午饭和进点心休息一会,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很沉重的负担。

皇子课程涉文武

玄烨为皇子确定的教育内容是很广泛的,除了学习四书五经等史籍以外,还包括书法绘画、科技知识、行围骑射,以及如何处理政事等方方面面,教育皇子们成为治国治民、通晓古今、能骑善射的文武全才。

皇子们从五六岁开始学习满汉书法。皇八子胤禩书法成绩不佳,结婚分府后,玄烨还要他每天练习写字,并送给自己批览。

对于科技知识,玄烨自己兴趣浓厚,在数学、天文学、医学、测量学等许多学科,都有渊博的知识,也把它作为皇子们的教育内容,亲自指导皇子们学习钻研。

雍正帝回忆说:“昔年遇日食四五分之时,日光照耀,难以仰视。皇考亲率朕同诸兄弟在乾清宫,用千里镜,四周用纸遮蔽日光,然后看出考验所亏分数。此朕身经试验者。”(《清世宗实录》)即使在亲征噶尔丹途中,也不忘指导太子怎样观察日食;在巡视河堤时,还亲自为皇子们示范怎样用仪器进行测量。

康熙注重皇子们的爱好兴趣,因材施教,日后几位赫赫有名的皇子,都得到了康熙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培养。他们多才多艺,勤政自律,在各自的领域内颇有建树:

康熙比较出名的几个皇子

诸位皇子成果展示

政治家

皇四子胤禛,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十三子胤祥等、

书法家

皇四子胤禛,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十三子胤祥

艺术家

皇二十一子胤禧等

音乐家

皇三子胤祉,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等

军事统帅

皇十四子胤祯等

康熙有生之年隔三岔五都在送别亲人

(一)缺少父爱的孩子

康熙的出生,是不被人期待的人。这个人,就是康熙的父亲顺治。

顺治一生都在被压迫,自己所有的子嗣,除了董鄂妃所生下的第四子之外,其余子嗣的降生,对于顺治而言,都没有什么欣喜。

在需要父亲疼爱的时候,顺治将所有的父爱,全部给了董鄂妃的儿子。此时的康熙在七岁时,遭遇了天花,为了避免大面积的感染,将康熙移居出宫,由奶娘等人照料,年幼的康熙,是一个缺爱的孩子。

正是因为康熙顺利的熬过了天花,所以在顺治突然死亡的时候,孝庄一力扶持康熙登基。

八岁的康熙,成为了天下之主,与此同时,八岁的康熙,没有了父亲。

在康熙登基后,保持朝政的是孝庄太皇太后,以及四大辅臣。而给予康熙关爱的母亲佟佳氏,在康熙九岁那年,也病逝了。

九岁的康熙,拥有了天下,却没有了父母。

而此时,给予康熙母爱的,是顺治的第二任继后,这个女孩子15岁从草原来到紫禁城,一生无宠,却给了康熙关爱。

而康熙本人五岁开蒙,自此严寒酷署不曾停歇,文武双全,十矢九中。此时的康熙接受这满人的骑射教育,蒙古草原的彪悍影响,以及汉家儒学的思想,多元化的学习,康熙终于有了一个明君的雏形。

继而为了彻底的掌控朝堂,康熙选择了联姻。

12岁的康熙在孝庄的主持下,选择了赫舍里氏为皇后。与此同时进宫为妃的还有钮祜禄氏和佟佳氏。这也是康熙两位继后。

娶了皇后之后,康熙除了每天学习文治武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留下子嗣。

(二)这一生都在送别亲人

14岁的康熙有了第一个儿子,他是荣妃马佳氏所生的承瑞。

15岁的康熙有了第一个嫡子,赫舍里皇后生下的第二子承祜。

不过一个月,15岁的康熙有了第三个儿子,惠妃纳兰氏所生的承庆。

不过两年的时间,三个儿子的降生,让康熙很高兴。可是在一年后,三个儿子先后夭折,全部都没有养大。康熙深受打击,直到17岁时,荣妃又一次为康熙生下了第四个儿子。

孝庄这一次没有选择康熙所取的名字,而是给孩子起了一个蒙古的名字赛音察浑,希望曾孙可以像蒙古汉子一样健康的长大。

可是在孩子四岁的时候,一场天花,夺取了孩子的姓名。自此,康熙五年的时间,眼睁睁地送走了四个儿子。

直到惠妃生下了康熙的第五个儿子保清,赫舍里皇后拼命生下第二个嫡子,康熙的第六个儿子保成,康熙才算结束了儿子早夭的命运。

可是21岁的康熙,再一次送别了自己的原配妻子,赫舍里皇后。这个陪着他诛灭鳌拜,得以亲政的女子,为了生下一个安邦定国的嫡子,死在了产床上。

也是在此后,所有的皇子重新排序,保清成了皇长子胤禔,保成成了太子胤礽。

22岁的康熙,有了自己的儿子,有了继承的太子。

24岁的康熙,在妻子死后三年,再一次册立了皇后钮祜禄氏。

25岁的康熙,再一次送别了继室妻子,钮祜禄皇后崩逝于坤宁宫。

26岁的康熙,终于在平定三藩取得胜利,可是同一年京师大地震,太和殿焚毁于一场火灾。同时,康熙的弟弟纯亲王隆禧病逝。

32岁的康熙,再一次承受了失子的痛苦,六岁的六皇子胤祚病逝。

34岁的康熙,此时正是一展宏图,可是扶持他登基为帝的孝庄太皇太后病逝,康熙再一次失去了亲人。

36岁的康熙,再一次册封皇后,这一次的皇后是康熙表妹佟佳氏,可是在立后转天,佟佳皇后病逝。

42岁的康熙,十一岁的十一皇子胤禌,死于病逝。

45岁的康熙,看着成长起来的太子,开始害怕年华的老去,为了制衡太子,大封子嗣,同时掀开了九子夺嫡的序幕。

48岁的康熙,八岁的十八皇子胤祄,死于病故。

50岁的康熙,再一次送走了自己的老大哥福全,福全死于病逝。而同一年,康熙的弟弟常宁也死于病逝。

51岁的康熙,第十九皇子胤禝早夭,时年三岁。

55岁的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胤礽,同年八皇子胤禩因为谋求储君之位,被削爵。皇长子胤禔被三弟胤祉告发以咒魇太子,被康熙终身幽禁。

56岁的康熙,再一次复立太子胤礽。

59岁的康熙,再一次废太子,将胤礽囚禁于咸安宫,终身不得出。

64岁的康熙,送走了自己的最后一位长辈,这个在康熙幼年弥补了康熙缺少的母爱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

65岁的康熙,生了最后一个儿子,皇二十五子胤禐,可是在出生当天夭折。

69岁的康熙,举行了千叟宴,同年十一月,康熙病逝于畅春园。留遗诏皇四子胤禛继位,即雍正皇帝。

康熙69年的生涯,在位61年,对待朝政从不曾倦怠。可是他却一生都在失去,失父失母,三任妻子皆死于病逝,眼见9个儿子早殇,送走了扶持他的太皇太后,关爱他的皇太后,以及一起成长的三个兄弟。

原来,坐拥天下的人,富可敌国的人,也留不住时间,也将用一生,去送别!

《步步惊心》再现九龙夺嫡众星云集让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扬名

《步步惊心》汇集众多明星,打造精品古装

林更新饰十四阿哥,因若曦而与雍正大打出手

刘诗诗饰若曦剧中情感历程艰难

吴奇隆演技生硬,诠释全新雍正,犹如一个木讷的傻逼

2011年,湖南卫视重磅推出唐人电影精品年度大戏《步步惊心》,该剧阵容豪华,汇集吴奇隆、郑嘉颖、刘诗诗、刘松仁、袁弘、韩栋、刘心悠、石小群、刘雨欣、林更新、郭晓婷等众多明星。该剧主要讲述了现代白领张晓因车祸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成为满族少女马尔泰·若曦,她看透所有人的命运,却无法掌握自己的结局,身不由己地卷入“九子夺嫡”的纷争的故事。最终《步步惊心》的“四爷”成为了吴奇隆,吴奇隆和刘诗诗也因为这部剧产生感情,从荧幕走到了现实生活中。

更多文章

  • 高龄生育能手武则天 四个儿子窝囊废唯女儿能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则天,武媚娘,武曌,皇帝,中国皇帝,女皇,武则天的子女

    古代中国诞生过很多有权势的女人,而吕后、慈禧等人是权倾天下的皇后,但只有武则天成为了唯一的女皇。历史上对女皇武则天的描写多不胜数,其中都会涉及到她的几个子女,细谈下关于武则天后代的情况,武则天有几个孩子?武则天的儿子女儿的结局如何?武则天的子孙们:一代女王的身后悲凉武则天有四个儿子:代王李弘、章怀太

  •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纸上谈兵的典故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纸上谈兵,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赵括

    1、“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主人公是赵括。2、释义: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3、纸上谈兵主人公:赵括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对于战法理论知识连父亲赵

  • 中国历史上庙号为“中宗”的皇帝 谁是真正的中兴之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宗,庙号,中兴之主,皇帝

    中宗是帝王庙号之一,一般来说,能上庙号中宗的帝王都是中兴之主,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九位帝王的庙号为中宗,现在来看看是哪九位帝王,这九位帝王是否真的中兴之主呢?商王太戊像一、商王太戊太戊,生卒年不详,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雍己之弟,商朝第九位君主,在位75年(不知真实性大不大),是商朝在位时间

  • 中国女子服饰变迁史,绝美古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服饰变迁史,中国女子服饰变迁史,服饰变迁史

    中国古代服装犹如一幅长卷,在数千年的长河中徐徐展开,呈现出繁复万千的美态。各个民族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直到发展到近现代,都以其各自鲜明的特色为世界所瞩目。春秋战国深衣袍服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

  • 被盗掘最惨的皇家陵墓群——亡国遇到蛮族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南宋,南宋皇陵,绍兴南宋六陵,南宋皇帝,南宋历史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春,金兵围困宋都汴梁。在围城的过程中,金兵发掘宋陵,导致了瘟疫。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敌之围城也,京城外坟垄发掘略遍,出尸取椁为马槽,城内疫死者几半。”《三朝北盟会编》也有类似的记录:“京城之外坟垅悉遭掘出尸,取其棺为马槽。杀人如

  • 历史没有假设:假设十四阿哥登基还会有乾隆盛世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十四阿哥,四阿哥,九子夺嫡,雍正皇帝

    人们常说清朝有三大谜团,一为太后下嫁摄政王、二为顺治出家、三为雍正夺嫡。这三大谜团中最为扑朔迷离,也最为戏剧性的,莫过于雍正夺嫡。从雍正继位之初,人们就怀疑他得位不正,于是乎雍正夺嫡的故事后来就成为各类武侠电影电视剧、清宫剧使用最为广泛的题材之一,雍正往往是里面人人得而诛之的反派角色。图为《步步惊心

  • 皇太极如何抢皇位 多尔衮母亲被假传遗诏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殉葬

    大妃阿巴亥,乌喇那拉氏,是乌拉部满泰贝勒的女儿,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极继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后被立为大妃,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作为努尔哈赤的大妃,是后宫的第一人,而且还生育了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这三位在清初极具影响力的儿

  • 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的没落 在七八十年代沉寂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上海,上海老照片,老照片

    上海意外成为通商口岸,才造成了近代的发展,回想历史被殖民除了当局的屈辱,也是一种被迫进步,步入文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把上海定为中外通商的五口之一,对中国人来说,是个意外。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上海当时的地位,不仅不如北方的天津、中部的汉口,也不及东边的宁波。康熙年间,清廷最初定下四口通商时

  • 明君和昏君结合体 唐玄宗李隆基比唐太宗差的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君,昏君,唐玄宗,李隆基,唐太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最早被封为楚王,武则天时代改封为临淄郡王。长安年间担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神龙元年,迁卫尉少卿。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

  • 只为了民族团结 五胡乱华不让提了对得起祖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

    当“五胡乱华”被改成“少数民族南下”某省出版社要求将某作者书中的“五胡乱华”改成“少数民族南下”,要求将“五胡乱华”改成“少数民族南下”,理由是五胡乱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