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文王周武王到底是自称还是后人追尊的谥号?

周文王周武王到底是自称还是后人追尊的谥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547 更新时间:2023/12/10 7:19:11

《咬文嚼字》1999年第1期《活人居然有谥号》一文指出,电视连续剧《封神榜》的演员们,不应该在剧中直呼“武王”“纣王”,因为这些称谓都是帝王死后所得的谥号,生前是不可能具有的,所以听起来感到“有点别扭”。

该文的意见说对了一半。“武王”的“武”确实是周天子姬发的谥号,生前无人可知;但“纣王”的“纣”却不能这么说,古人对此就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纣”是谥号,因为历史文献中有记载,例如:

汉蔡邕《独断》卷下:“帝谥……残义损善曰纣。”

《吕氏春秋·功名》汉高诱注:“贼仁多累曰纣。”

另一种意见认为“纣”不是谥号,因为商朝还没有谥法,相传为周代文献的《逸周书·谥法解》中也未收载“纣”字的谥义。《尚书·西伯戡黎》唐孔颖达疏指出,“纣”字本来并没有不好的意思,后人之所以说“残义损善曰纣”,是因为见到商纣的暴虐无道,才特地附会给“纣”字这样的“恶义”。

还有一种意见则认为“纣”是“先号后谥”,即生前已作称号,死后即定为“谥”(见唐杜佑《通典·礼六十四》)。这显然是一种折中调和的说法。

我是同意第二种意见的,“纣”应当是生前的称谓而不是死后的谥号。理由如下:

汉代学者郑玄说:“纣,帝乙之少子,名辛,帝乙爱而欲立焉,号日‘受德,时人传声转作‘纣也。史掌书,知其本,故曰‘受。”(《尚书·西伯戡黎》孔颖达疏转引)

在汉代以前的文献记载中,对这位商朝末代帝王的称呼大致有两种写法:《尚书》一律写作“受”,而《周易》《礼记》《左传》《论语》《孟子》则全都写作“纣”。郑玄认为“纣”的名本来应当是“受”。纣本名为辛,是商王帝乙的少子。帝乙因为宠爱他,想让他继承君位,特地赐给他一个名号叫“受德”,意思是“有承受天命的德行”。由于“受”“纣”二字读音相近,当时人们就误“受”为“纣”,但宫廷史官职掌记录王言,知道这个字本来应当作“受”。郑玄是汉代的大儒,又是学贯群经的著名训诂家,他把这件事说得头头是道,应当是有所依据的。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写道:“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谥号是君主死后由嗣王和大臣们议定的,而司马迁却说“天下谓之纣”,可见他也不认为“纣”是谥号。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九在遍引蔡邕、高诱、裴驷、杜佑等人的注解后指出:“以、纣为谥,皆不足据。”

如果有人以为我在上面提到的几位古贤的论述还不够有力的话,那么,下面这条理由就是无可辩驳的了:即当商朝末年纣还活着的时候,周武王统率大军到达商郊牧野准备与商军决战,在发表的誓师文告中已经直呼其名为“商王受”(或“殷王纣”)。誓词的原文见于《尚书·牧誓》(也见于《史记·周本纪》,文字略有差异):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史记·周本纪》引作‘殷王纣)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在今本《尚书》中,还有《泰誓》《武成》等篇文告和记载,述及周武王直接称呼“商王受”的话。经清代学者考证,那些都属于魏晋时人伪造的《伪古文尚书》,不足为据。只有上面所引的《牧誓》一篇,才是商末周初留存下来的周朝政府的正式文件。在这篇誓词中,武王姬发直接称纣为“商王受”,然后历数其不修对祖先的祭祀,遗弃先王的后裔亲属,以及信用诸侯各国逃亡人员,使他们祸害百姓等罪状,宣告自己出兵讨商是代天行罚。当时,武王还没有攻进商都朝歌,纣还没有登鹿台自焚而死。这就充分证明:“纣(受)”只能是帝辛生前的名号,而绝不会是他死后才有的谥号。

此外,我在前面提到,今本《尚书》中的《泰誓》(共上中下三篇)属于魏晋时人所伪造,不能引以为据。但是《史记·周本纪》中引用的一段《太誓》(古代“太”可通“泰”,如“泰山”可书作“太山”)逸文,却又另当别论。其文云:

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

这是周武王在伐商战争中发表的另一篇誓师文告,时间是在从盟津北渡黄河之后、到达牧野之前,文中也同《牧誓》一样,直呼“殷王纣”之名。

司马迁曾任汉朝的太史令,能够亲自阅览皇家“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凡是商末周初留存下来的政府文件,他完全有可能看到。上面这段引自官方藏书的《太誓》逸文,应当是可信的。我想,凭着《尚书·牧誓》和《史记·周本纪》所引《太誓》逸文这两条证据,“纣(受)”是帝辛谥号的观点可以否定了。

(原载1999-03)

“周武王”的“武”也不是谥号

我在《咬文嚼字》1999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纣王”的“纣”是谥号吗?》,文中说到:“武王”的“武”是周天子姬发的谥号,“纣王”的“纣”则不是商帝辛的谥号,而是他生前的名号。

最近,编辑部转来了上海市北中学卞体颖先生的一封信。该信指出:

其实“武”也非姬发的谥号而恰是其自称,书载:“从西周开国到共王,王号都是自称,不是谥号,从孝王起,才是死后所加的谥。”

卞先生信中带引号的这段话,不知道摘自哪部著作,但他的意见却引起了我的重视。我认真查检了有关的资料,也翻阅了近人研究谥法的一些专著,感到卞信所提的主要意见是正确的,即“武”不是周天子姬发的谥号。但说“是其自称”却未必确切,恐怕应当是臣下在姬发生前对他的一种美称。由于问题比较专门,无法在本刊详加讨论,我只能将汪受宽先生《谥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中有关章节的内容略加介绍,也算是对拙文错误说法所作的纠正吧。

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青铜器“利簋”。专家们一致认为,此簋(guǐ,古代食器)作于周武王十二年,即灭商之年。簋上的铭文共32字,张政烺教授释读如下:

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司利金,用作旃公宝尊彝。

铭文的大意是:

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晨,岁星正当其位,当夜打了胜仗,很快就占领了商国。辛未这天,武王在阑地军营,赏赐给臣下利一些铜。利于是铸造了以先祖旃公命名的珍贵的礼器。

铭文中最重要的一句是“珷征商”。“珷”是“武王”二字的合文,指的就是周王姬发。他此时还在世,他的臣下利在铭文中就称其为“武王”。这说明,“武”决不会是姬发死后的谥号,而是生前的称谓。当然这里并非自称,而是臣下对其所尊崇的君王的美称。

不仅武王,西周的成、昭、穆、共、懿诸王之号,也同样不是谥号而是生称。

《谥法研究》分别引录了以下各出土彝器铭文加以证明:

周成王时的《献侯嚣尊铭》说:“惟成王大囗在宗周。”

周昭王时的《宗周钟铭》说:“服子乃遣间来逆邵王……”(按:“邵”通“昭”,“邵王”即“昭王”。)

周穆王时的《长甶盉铭》说:“穆王在下淢居。”

周共王时的《五祀卫鼎铭》说:“余执弊王卹工于邵大室。”(按:“龏”通“共”(gōng),“龏王”即“共王”。)

周懿王时的《匡卣铭》说:“?王在射庐。”(按:“?”同“懿”,“歌王”即“懿王”。)

以上五例中的“成王”“邵王”“穆王”“弊王”“?王”,都是臣下在成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生前对他们的称呼,足证“成”“邵”“穆”“龏”“?”都是生称而不是谥号。

《谥法研究》最后总结说:从孝王开始,钟鼎彝器铭文中,就不再发现有生称周王尊号的记载,可见孝王及其以下夷、厉、宣、幽、平诸王,都是死后所定的谥号了。

(原载1999-08)

周武王姬发(?―约前1043年),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wǔ]王,岐周(今陕西岐山)人。他在位13年,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姬昌与太姒[sì]嫡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约前1056年文王崩逝,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那么周武王是死后谥号呢?还是生前的自称?

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谥号争论了很长时间,很多人认为这是生称谥,就是这两位生前就有这样的美名,例如大名鼎鼎的利簋的铭文开头就是“武王征商”。但姬发应该不会自称武王,在《尚书·牧誓》里他自称“予发”。王国维解释这种生称谥时,曰:“周初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号而非谥也。殷人卜辞中有文祖乙(即武乙),康祖丁庚丁),《周书》亦称天乙为成汤,则文、武、成、康之为美名,古矣。”郭沫若也认为是生称,得到很多人赞同和附和,但当代学者研究后认为还应该是谥号,如彭裕商的《谥法探源》,像商纣王帝辛不是谥号,有学者认为是庙号,武丁武乙文丁的文武应该是谥号的初始。西周中前期没有很严格的谥号制度,基本都是生称某某王,然后演变为后来的谥号含义。

标签: 周文王周武王谥号

更多文章

  • “汉高祖”不是庙号也非谥号 刘邦正确庙号“汉太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邦,庙号,谥号,汉太祖,汉高祖

    把刘邦称作“汉高祖”大概是最普遍的历史常识了。在网络很多人追问这些问题:汉高祖是庙号还是谥号?汉高祖年号庙号谥号?汉高祖是庙号吗?汉高祖的庙号?汉高祖刘邦的庙号?汉高祖谥号?汉高祖是谥号吗?对于历史略知一二的人,觉得“汉高祖”不是刘邦的庙号就是谥号了。

  • 隋炀帝的另一面:一生大搞建设 没空修自己陵墓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朝,隋炀帝

    隋炀帝:一个聪明人过度折腾,最终覆灭了一个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存续仅38年。这个王朝之所以早早覆灭,原因很多,运势和民意都发挥了不少作用。但第二代继任者隋炀帝的过度折腾,肯定是一个主力因素。隋炀帝作为一代亡国之君,为各种民间野史贡献了丰富的素材。他工于心计,取悦母后,耍了种种阴谋诡计

  • 明朝国号的由来?真的是跟明教白莲教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明朝国号,朝代,朝代名称

    看过金庸倚天屠龙记的人都对明教教主张无忌的故事十分熟知,根据《倚天屠龙记》的说法,认为朱元璋作为明教教徒,将国号定为明,是因为明教之意。这件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呢?嘻嘻网带大家来探究一下。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都称帝,国号大明,对于这个国号,是有一定质疑的。因为在中国历史朝代国号往往以开国君主的地名

  • 契丹族建国为什么使用“辽”字?与辽宁有何渊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契丹,辽国,少数民族政权,历史朝代,朝代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大小王朝七十余个,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国号,像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这般神秘。迄今为止,关于“辽”的解释仍无定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辽”为“镔铁”;陈述先生认为“辽&rdqu

  •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朝代 各朝代延续时间排行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朝代,历史朝代,国祚,朝代持续时间

    都说中国是上下五千年,到底多少年其实是没有定论的,争议还特别大。不过,从比较宏观的视野来看,框架还是比较清晰,我们今天来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歌。最简版朝代歌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中国有多少个朝代?这是一个十分难以回答的问题,史学家都说不清楚。因为上面这首朝代歌,仅仅是大

  • 中国皇帝的帝号漫谈: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庙号,皇帝,皇帝庙号,中国皇帝庙号,谥号,皇帝谥号

    众所周知,除了名字之外,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皇帝还拥有多种称号帝号,比如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等等。一则在封建社会,帝王乃“九五之尊”,因此,他们的名字是不准直“呼”或直“书”的,必须找个替代词,这即是所谓的“避

  • 完全不是太子人选 李治却坐享渔翁之利继承大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唐朝皇帝,太子,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李承乾

    英武的唐太宗亲手缔造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可是他亲手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却令他大失所望。昔日追随他打天下的寒士们,也不具备担负起匡扶李唐的力量。随着保守派大臣占据主动,年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共有14个儿子,他们分别是:太子李承乾(619年645年),唐太宗长子,母为长孙皇后。楚王李宽(619年一?),唐太宗李世

  • “朝”和“朝代”有差异 “王朝”与“皇朝”的有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朝,朝代,王朝,皇朝

    “朝”和“朝代”的差别中国朝代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如孔子说过“丈于朝”,因此“朝”

  • 赵构文武双全本是一条好汉 怎么成了逃跑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构,宋高宗,逃跑皇帝

    靖康之后,宋皇族多数为金军所俘,都城汴京遭空前浩劫,政权名存实亡,时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说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在这危急之时跳出来挑起了宋朝的大梁。这就是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历史上对他,褒贬

  • 山河破碎:长安城是怎样被黄巢等农民军毁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长安,都城,黄巢,黄巢起义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成年后屡试不第。就在王仙芝起义的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黄巢聚集周围百姓,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冲突。875年,黄巢投奔王仙芝,参加农民起义。878年王仙芝死后,起义众军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880年,黄巢军进长安,于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