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炀帝的另一面:一生大搞建设 没空修自己陵墓

隋炀帝的另一面:一生大搞建设 没空修自己陵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854 更新时间:2023/12/10 7:22:45

隋炀帝:一个聪明人过度折腾,最终覆灭了一个王朝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存续仅38年。

这个王朝之所以早早覆灭,原因很多,运势和民意都发挥了不少作用。但第二代继任者隋炀帝的过度折腾,肯定是一个主力因素。

隋炀帝作为一代亡国之君,为各种民间野史贡献了丰富的素材。

他工于心计,取悦母后,耍了种种阴谋诡计之后,终于把大哥杨勇拉下马,自己登上了太子宝座。

当伪善的面具被撕开之后,为求自保,他杀父弑君,隋文帝杨坚惨死在仁寿宫。

他贪恋女色,荒淫无道。老子尸骨未寒,就把老爹的女人拉上了自己的龙床。他广纳女色,醉生梦死,沉湎于酒,昼夜宴乐,把一个“色”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隋炀帝的恶行,桩桩件件,留于青史,坐实了他的“昏君”、“暴君”之名。这成了对隋炀帝最为直接的评判。

恶人之所以为恶,是因为恶人多有才。

隋炀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屡立战功,颇有政绩。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对上成功博得父母欢心,对下“沽名钓誉”屡试不爽,不得不说这样的一个人,内心自有城府,不是简单的角色。

隋炀帝继位后,迫不及待地行使皇帝的至高权力,显示自己治理天下的壮志雄心。

隋炀帝一继位,就下令在洛阳修建新的宫城。新的都城仅仅耗费十个月就完工,规模宏大,周长五十余里。为了尽快完工,每个月征调的民夫就达二百多万人。

修建新的宫城,极大地消耗了隋朝的民力。但隋炀帝登场后带给百姓的灾难,这仅仅是开始。

在修建洛阳的同时,隋炀帝不顾天下的承载能力,先后抽调数百万人,修建京杭大运河。

这些庞大工程,已经让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隋炀帝不仅在内政上耗尽民力,在外事上同时开始了好大喜功的“折腾”。

公元609年,隋炀帝出兵平定吐谷浑。

公元612年,隋炀帝首次集结一百一十三万士兵,讨伐高句丽。此次出兵,加上调动的后勤人员,投入的民力达到三百万人。但是隋军惨败。

次年,不甘心受挫的隋炀帝再次发兵讨伐高句丽。

公元614年,隋炀帝第三次出兵高句丽,据称在朝堂上讨论出兵事宜时,朝臣无人敢说话。估计也无人想说话了。这一次隋炀帝面上好看一点,高句丽国王提出求和,隋炀帝趁势撤兵。

面对隋炀帝各种穷尽民力的“折腾”,百姓们再无耐心了。从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句丽时,整个隋朝就已经陷入战争的泥沼,再也爬不出来。紧接着,全国陷入动乱,民变四起,隋炀帝对形势束手无策。他最后的皇帝生涯,就是龟缩在江都(现在的扬州),纵情享乐,今朝有酒今朝醉。

为什么说隋炀帝的种种所为是过度折腾民力,但不能说是“瞎”折腾呢?

首先是京杭大运河。隋唐以来,各朝各代治国,都有一个重大的政治议题,就是如何把干燥的北方和潮湿的北方紧密连接在一起,维护国家统治稳定。要加强交流和联系,在古代的技术下,依靠水运方便人口往来和运送物资是最好的办法。

中国主要的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没有天然连接南北的河流。为了把南方丰富的物质资料运往北方,加强南北连接,维护统一,必须依靠人力完成运河修建。修建京杭大运河,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一点已是历史公认,无需赘言。

但是这种庞大工程,按照民力的承载极限,估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虽能福泽后人,但对当时的百姓来说,不啻于是一场灾难。

其次是三征高句丽。继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之后,唐太宗在位后期也发兵远征高句丽,还是无功而返。这个棘手的问题直到唐高宗武后时期才彻底解决。隋唐几代君王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这个问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当时的朝鲜半岛虽然处在新罗、百济和高句丽并立的“三国时期”,但高句丽已经有隐隐做大之势,成为一个强大的地区性政权,影响到中原王朝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和稳定。为了“不遗后世忧”,才会有几代君王执念般地在这个问题上投入大量的军力。

可以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除了好大喜功的心理影响决策,肯定是有明确的政治考虑在内的。只可惜,修建宫殿和京杭大运河已经把民众折腾得苦不堪言,朝廷已经没有实力承担耗资巨大的战事了。要知道,唐太宗后来征伐高句丽时,国内局势要比隋炀帝时期稳定和谐得多,还是因为战事准备工作,引发动乱,唐朝动用数万大军耗时数月才平息了动乱。

隋文帝把江山传给隋炀帝的时候,人口大约有八百九十万户。但杨广种种“野心勃勃的壮举”,使得民众要么死于役,要么死于乱,人口锐减至二百万余户。

在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个人的时候,不怕这个人没有作为,最怕的是这个人太能折腾。

隋炀帝恰巧是这样的一个人。有本事,有欲望,有手段,有精力,有机会,但恰恰不懂量力而行。这个“力”不是自己的力量,而是百姓的力量。

隋炀帝的暴政暴君形象,部分要归功于唐朝初年开国者大力进行各种负面渲染。但这个聪明人不顾现实条件各种过度折腾,还是他身死国灭的主要原因。

隋炀帝的故事给我的示就是:

人生在于折腾。折腾的人生也许更精彩。可是不顾现实条件的折腾,就是作死。

折腾也要量力而行,不然就会滑向天平的另一端。

提起隋炀帝,人们都没什么好印象,早在初中课本上我们就知道隋朝的灭亡完全是由于隋炀帝作死造成的,隋文帝节俭了一辈子,却遇上了一个败家儿子,杀父辱母,酒池肉林,隋炀帝的所作所为与当年的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更让人痛恨的是,为了到江都赏花,征役几十万人开通大运河,这项大工程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远远超出了隋朝的国力,但是隋炀帝就是这么任性,在四处征战之后又动用如此浩大的民力财力来修大运河,实在是自取灭亡,果然很多老百姓受不了繁重的劳役,纷纷起兵造反。而后来隋炀帝也被自己最信任的臣子宇文化及所杀,长安被李渊攻破后,隋朝也随之覆灭。

但是故事还有另外一种讲法,那就是隋炀帝由于功绩太大,而被唐朝故意抹黑,为自己造反篡上正名,隋炀帝本是一位少年英主,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治国才能都非常突出,这也是当时隋文帝杨坚废掉太子杨勇改立杨广的主要原因,当然杨广自身也有很多足以决定自己命运的缺点和不足,其中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三征高丽如此,修建大运河也是如此,但是这并不能代表隋炀帝就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为了看花开辟一条大运河,这种荒唐事是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做不出来的,因此当时隋炀帝开辟大运河的真实用意并不是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私欲,而是要彻底解决南北漕运不通的问题。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确实是造福百姓的幸事,但是却在当时引起了民怨,繁重的劳役让百姓不堪其苦,但是我们今天却仍然用京杭大运河,而隋炀帝杨广却背上了千古骂名,杨广并不是不知道做这件事的后果,但是按照杨广的脾气,就是做了又能如何,无非是留下骂名,而自己的功绩却刻在了京杭大运河的功绩碑上。当然隋炀帝杨广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从政举措,比如开科举,这是实实在在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考试制度,第一次真正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人才选拔桎梏。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之隋炀帝杨广

举国大搞建设,就是忘了给自己修建陵墓

中国古代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自己修造陵墓,只有杨广,虽然耗尽举国之力修筑了各项流传千古的大工程,却一直没有腾出时间修自己的墓地。在励精图治的时候,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到“大业”上了。

虽然时刻准备着死,但说实话,当自己手下的卫兵闯进寝殿时,杨广还是感觉有点吃惊。

他的禁卫部队实在是等不下去了,他们不得不叛变。来到江南后,大臣屡次试图劝谏杨广振作起来,就像前些年那样励精图治。那样他们还有可能重新控制住局势,大臣的前途和命运还有可能重写。他们相信杨广有这个能力,也相信天下大势还有可为。

他们弄不明白皇帝为什么如此颓唐。他们百般劝解,皇帝无动于衷,仍然沿着自己的方式,以加速度向灭亡滑落。皇帝对生命不感兴趣,他们可不想做殉葬品。在彻底灰心了之后,他们终于痛下决心,除掉这个成为累赘的皇帝,自救图存。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一说十一日),全副武装的卫队闯进宫中,把杨广从床上拉起来。他们牵来一匹战马,令杨广骑上,把他押去朝堂。

睡眼惺忪的杨广听到这个消息并没有显得紧张。他看着那匹战马,问道:“这是谁骑的马?马鞍子太破了,我怎能乘坐?给我换一副新的!”

昔日的侍卫给他找出了宫中最华丽的一只马鞍换上,他才上马。在朝堂之上,叛军召进刽子手。看着刽子手手中的刀,杨广喝道:“无知小人!诸侯之血入地,尚要大旱三年,斩天子之首,你们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拿毒酒来!”

昔日的部下乐于执行天子最后的命令,他们四处去寻找毒酒。但是不巧,找遍宫中,也没有找到。人们只好给了他一根白绫。(《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

杀掉了皇帝,人们这才发现,把他埋到哪里是个问题。自秦始皇以来,历代皇帝都在继位不久即耗费巨资,给自己修筑巨大坚固的墓地。只有杨广,虽然耗尽举国之力修筑了各项流传千古的大工程,却一直没有腾出时间修自己的墓地。在励精图治的时候,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到“大业”上了。

在这场变乱中,他们的手腕极为残忍,先杀害了炀帝十六岁的孙子燕王杨倓和十二岁的少子赵王杨杲。十一日缢死了炀帝。同时被害的有炀帝的弟弟蜀王杨秀和七个儿子、炀帝的二子杨日柬和两个儿子,凡隋氏宗室、外戚,无少长皆死,株连了一大片。未参加兵变的众多大臣如虞世基、裴蕴、来护儿等及其亲属部下,一时均被杀害。就是这一批被炀帝指为名和利都达到极点的人,制造了这一惨剧。

炀帝死后,动乱中无法收殓,与他相伴了三十五年的萧后与宫人一起,只好以漆板床合为小棺,将炀帝和赵王杨杲同殡于江都宫西院的流珠堂。十余天后,宇文化及一行掠夺了江南的船只,掳了萧后等从运河北返。

在这之前,即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隋朝的晋阳留守李渊在群雄并起中起兵攻入长安,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是为恭帝,遥尊在江都的炀帝为太上皇,事实上已废弃了炀帝。次年三月炀帝被弑,李渊在长安得到消息,对这位姨表兄的死,“哭之恸”。这年五月,恭帝“禅位”于李渊,隋亡,大唐建立,改元为武德。这年八月,李渊准留驻江都的郡守陈稜之请,粗备天子的仪卫,将炀帝的棺材移至成象殿,换了考究的棺木重新装殓,据说“发敛之始,容貌若生,众咸异之。”改葬于江都宫西的吴公台下。皇帝安葬,总要有个谥号,同年九月,唐高祖追谥杨广为“炀帝”。这个谥号虽然不美,却是以前朝的正宗皇帝来对待的,隋炀帝的称呼自此产生和定型。如果称他曾经有过的谥号明皇帝(隋明帝)或庙号世祖,人们会不知道指的是哪家皇帝。

武德二年六月,正式下诏改葬炀帝及其子孙,但因江都为李子通所占,未能实行,直到武德五年(622)八月,全国基本平定,才正式改葬于扬州雷塘。唐太宗时萧后死,又特将灵柩移至扬州与炀帝合葬,或许可以使他们欣慰于地下了。隋炀帝陵之名流传至今。

唐人皮日休曾寄宿汴水河畔,见运河之上船只往来络绎不绝,货船游船如织,天下繁荣兴盛与此河密不可分,便做了一首《汴河怀古》,以评述大运河开凿之功过。此诗一成,天下传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仅盛赞大运河对后世的积极意义,更将隋炀帝大修运河的历史功绩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评价可谓极高。

武德年间,继承了大隋江山的李渊和他的大臣感觉应该给杨广总结一下。他们送给了他“炀”字作为谥号。当初杨广送给陈叔宝这个字的时候,绝对想不到历史会出现这样幽默的巧合。不过李渊他们对于前主人的感情毕竟是复杂的,这一个字无法完全表达。他们从江南离宫的一个套院里找到了杨广的尸体,把他改葬到了扬州雷塘。之所以选择这里,也许是因为杨广修建的大运河(邗沟)正在此处静静流过。长眠在大运河畔,静听河水轻轻拍岸,人们希望奔忙了一生的他能睡得安稳。

但是历史却从来不给失败者解释的机会,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为了给自己的王朝正名,故意抹黑隋炀帝,其实隋朝皇室给隋炀帝上的谥号是隋明帝,但是李家王朝却给杨广上谥号为“炀”,诋毁杨广的功绩。但是大家却忘了杨广一生的精力全放在了治国理政,开通大运河上,临死却没有给自己建造陵墓,被人逼死之后只能草草收葬。

如何全面评价隋炀帝,是一个复杂且有待深入的问题。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发动兵变,数了隋炀帝一大堆罪状,但炀帝死后的一些反应,却又不得不令人深思。上面提到李渊得到炀帝死讯后,“哭之恸”,并且说:“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尽管他后来追谥杨广为“炀”,这里表现的感情色彩还是很浓的。又如群雄中窦建德,声称:“吾为隋民,隋为吾君,今宇文化及弑逆,是吾仇也,吾不可以不讨!”发兵擒杀了宇文化及其一伙,谒见萧后时称臣,为炀帝发丧,“素服哭炀帝尽哀”。李密以劲卒良马协助窦建德击溃宇文化及的十来万叛军,在阵前当面斥责宇文化及:“主上失德,不能死谏,反行弑逆,天所不容。”这些人都是隋末义军中的重量级人物,竟然对炀帝之死有如此的表现,这是今天研究隋炀帝不能不加以考量的。

其实真正的历史究竟如何,我们也无法判定,往事千年,已随风飘散,剩下的只有千古骂名任人评说,真正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别人如何打扮,历史就是如何!

荒淫的隋炀帝有多少子女?

按照正史《隋书》的记载,隋炀帝杨广共有三子数女。那么,这些人都是谁?他们都有哪些成就?最终的结局如何?

元德太子杨昭,隋炀帝的嫡长子,生母为萧皇后。杨昭自幼聪慧、天性至孝,以故深得文帝喜欢,开皇十年(590年)被封为河南王,以示优宠。杨广被立为太子后,杨昭承爵为晋王,并以亲王之身担任宰相(内史令)兼左卫大将军,后转任雍州牧。

杨广即位后次年(605年),册立杨昭为皇太子,在巡行洛阳期间,经常命他镇守京师长安。大业二年(606年),杨昭自长安朝觐炀帝,在按规定回程前,屡次跪求炀帝,请求再留住一些时间,以便侍养双亲,但遭到炀帝的拒绝。杨昭因此抑郁得疾,不久便薨逝,年仅22岁,谥号元德。其子杨侑称帝后,追谥杨昭孝成皇帝,庙号世宗。

据《隋书》记载,杨昭孔武有力,生性谦和,待人接物皆以礼相遇,言色平静,极少动怒,即使被他深恶痛绝之人,他也只会说“大不是”。杨昭崇尚节俭,衣食起居都简单朴素,不讲求花样繁多。臣属家中有年老父母的,他会时时慰问,逢年过节还有恩赐,其仁爱宽慈如此。所以对于杨昭的英年早逝,朝野内外一片叹息遗憾之声。

昭有武力,能引强弩。性谦冲,言色恂恂,未尝忿怒。有深嫌可责者,但云“大不是”。所膳不许多品,帷席极于俭素。臣吏有老父母者,必亲问其安否,岁时皆有惠赐。其仁爱如此。(见《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四》)

齐王杨暕,隋炀帝的嫡次子,生母为萧皇后。杨暕自幼聪慧、相貌英俊,亦深为祖父隋文帝所宠,开皇十三年(593年)被封为豫章王,以示优宠。杨暕在文帝朝担任过内史令、扬州总管等要职,统领淮河以东军事,可谓位高权重。隋炀帝即位,杨暕进封齐王,历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河南尹、开府仪同三司等职。

杨暕成年后骄纵不法,被一帮奸佞小人包围着,经常干一些欺男霸女、恣意淫乱的勾当,外界对他的风评很差。太子杨昭薨逝后,炀帝久久不立新太子,令杨暕内心极为不平,暗中派人施行厌胜诅咒之术,事情败露后触怒炀帝。杨暕失宠后不仅彻底被边缘化,还遭到炀帝的严密监视,所给的随从也都是老弱之人。

炀帝最后一次南下江都时,为防止杨暕在京城作乱,便让他同行。义宁二年(618年),大将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弑杀隋炀帝,随即又杀杨暕及其二子。杨暕遇害时,年仅33岁。

赵王杨杲,隋炀帝的庶子,生母为萧嫔,大业九年(613年)被册封为赵王,官至光禄大夫、河南尹。杨杲容貌俊美、乖巧可爱,天性聪敏、博闻强识,隋炀帝所写的词赋,他多能背诵,加以秉性至孝,以故深得炀帝喜爱(“杲聪令,美容仪,帝有所制词赋,杲多能诵之。性至孝”见《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四》)。

炀帝最后一次南下江都时,令杨杲同行。义宁二年(618年),大将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弑杀隋炀帝,杨杲不停地悲号哀哭,亦同时遇害,年仅11岁。事后,萧皇后跟宦官、宫女一起,将炀帝和杨杲的遗体装入同一口棺材中,葬于西院流珠堂地下。

南阳公主,隋炀帝长女,生母为萧皇后,成年后下嫁与许国公宇文述三子宇文士及。南阳公主姿容俱美、言行有节,特为其父隋炀帝钟爱,并经常跟随其巡行各地。江都之变中,皇室男性成员被宇文化及(宇文述长子,宇文士及长兄)屠戮殆尽,女眷则被其挟裹北上。

窦建德击溃并俘获宇文化及后,南阳公主苦求窦建德诛灭宇文化及家族,连亲子宇文禅师的性命也断然割舍(宇文士及此时已奔唐)。为父报仇后,万念俱灰的南阳公主出家为尼,后在洛阳与宇文士及相逢。后者欲再求和好,被公主愤然拒绝。事后,南阳公主事迹、结局不详。

公主杨氏(唐太宗的杨妃),生卒年、生母、封号均不详,后被唐太宗纳为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具体事迹不详。除南阳公主与杨妃外,据《北史》记载,炀帝还有数位女儿,可惜生卒年、生母、封号、事迹均不详。

弑君的宇文化及是什么来头?北周皇室吗?

隋朝末年,宇文化及在江都绞杀隋炀帝,并尽屠在江都的王宫贵族和炀帝亲信大臣,太子杨杲、一直被软禁的庶人杨秀及诸子、汉王杨谅之子杨颢议价公卿大臣数十人一同遇害。

由于姓宇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被隋文帝杨坚篡夺的北周王朝,隋文帝逼迫北周静帝退位之后,就狠心将这个外孙掐死,然后大杀北周皇族,杨坚共计杀周朝文帝子孙25家,节闵帝及明帝子孙6家,武帝子孙12家,荒唐皇帝宇文赟另外两个孩子还在怀抱之中,为斩草除根,也被杨坚诛杀。加上其余宇文宗室疏属,几乎为杨坚诛杀无遗,成千上万的凤子龙孙均在一年之内惨遭屠戮。如此种种,加上周静帝的惨死,应了北周初期的民谣:“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

隋文帝杨坚心思缜密,老谋深算,不可能给自己留下祸根,那为什么留下宇文化及一家呢?难道他们和北周宇文皇室不是一个祖宗?还是因为别的什么?此宇文化及本姓破野头是匈奴人,不是北周皇室,他的姓是赐给的,其祖在宇文盛的府上当下人,后来随其主人改姓宇文。

公元589年隋灭陈,中国在经历了西晋灭亡后的五胡十六国与东晋的混乱时代,南北朝对立时代后终于重归统一,而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和艰难的民族融合过程之后,新的统一的中原汉族王朝中必然有一些胡人面孔,而这些归顺或是在我中原汉族王朝效力的胡人中,既有真心归顺之人,同时也有许多奸佞之徒、不忠之辈。尤其是在隋唐时期,这种对比十分明显。深受隋朝两代皇帝厚恩的宇文化及的背主弑君的恶行令世人唾弃。

宇文化及(?公元619年),隋末叛军首领。祖上是匈奴人,姓破野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北周上柱国宇文盛之孙,右卫大将军宇文述长子,杨广为晋王时,宇文述曾参与策划拥立杨广为太子,炀帝即位后十分感谢宇文述的拥戴之功。公元618年禁卫军兵变,弑君隋炀帝,拥其称大丞相,后率军北归,被李密击败,退走魏县,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立国半年,翌年被窦建德击败擒杀。从宇文化及的人生履历来看,这小子出身看似还挺高贵,其实不是,宇文化及是北周柱国之孙,这倒不假,但宇文家族祖上是匈奴的底层家庭,后来在北周从军立功才得以显贵。因此宇文家族是纯种的匈奴人。后来被北周皇帝赐姓宇文。而在隋文帝杨坚代北周之后。杨坚在清算北周王室时并没有把宇文述一家算在内,因此宇文述一族不仅没有遭难,反而因为宇文述在杨广登位的过程中有功受到杨广器重和信任。

如果说宇文述还有个做臣子的模样,那么宇文化及可以说从小就是个贵族流氓,富贵人家成长起来的无赖。宇文化及为人凶残阴险,依仗父亲的权势,胡作非为,不遵法度。由于亲眼目睹了统治阶级上层贪残腐败的黑暗内幕,养成了贪婪与骄横的本性,从不循法度。他经常带领家丁,骑高头大马,挟弓持弹,狂奔急驰于长安道上,因此,城中百姓称为“轻薄公子。好一个轻薄公子,在隋末的各股割据势力中,宇文化及可以说是最没道德没底线的主。就连公认的阴险小人王世充在个人品质方面也得被宇文化及甩出几条街。

而宇文化及的不要脸与鲜廉寡耻就在于忘恩负义无人能比,隋炀帝杨广在当太子的时候宇文化及曾是幕僚,隋炀帝即位后,便授宇文化及为太仆少卿。他倚仗与隋炀帝的老交情,更加贪婪妄为,横行不法。隋大业初年,隋炀帝驾临榆林,陪驾的宇文化及和弟弟智及违背禁令与突厥人做买卖,隋炀帝得知后大怒,把他囚禁了几个月,驾返京城时,隋炀帝下令杀宇文化及。但南阳公主出面求情,隋炀帝才免他死罪,将他赐予宇文述为奴,宇文述死后,隋炀帝念起与宇文化及的旧情,就又起用他做了右屯卫将军,起用宇文智及做了将作少监。而隋炀帝对宇文化及兄弟的法外开恩,格外照顾,免罪赐爵的善良仁义之举非但没换来作臣子的宇文兄弟的报答,宇文化及兄弟反而恩将仇报,他的无耻行径好比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大反派祁同伟在对自己曾经的恩人陈海实施暗杀之后,厚颜无耻的说:陈家的恩来世再报。估计宇文化及兄弟在杀害隋炀帝时可能也在想皇帝的恩我宇文化及兄弟来世再报吧!

而宇文化及的弑君恶行也被同时代的人所不耻,后来在与李密的瓦岗军对峙交战时,李密便抓住宇文化及的无耻行径进行鞭挞:“卿本匈奴皂隶破野头耳,父兄子弟,并受隋恩,富贵累世,举朝莫二。主上失德,不能死谏,反行弑逆,欲规篡夺。不追诸葛瞻之忠诚,乃为霍禹之恶逆,天地所不容”。意思是:你们家祖上是匈奴的奴隶,本来姓破野头这么个低劣的姓氏,你们家族在隋朝所受的恩惠无人能比,你们兄弟俩与突厥人做生意犯了死罪,是先帝法外开恩把你们兄弟俩赦免,还不计你们从前的过错,给你们加官进爵,你们不思报恩,杨广有错,你们不能冒死进谏,反而大逆不道的弑君,真是人人得如诛之。

标签: 隋朝隋炀帝

更多文章

  • 明朝国号的由来?真的是跟明教白莲教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明朝国号,朝代,朝代名称

    看过金庸倚天屠龙记的人都对明教教主张无忌的故事十分熟知,根据《倚天屠龙记》的说法,认为朱元璋作为明教教徒,将国号定为明,是因为明教之意。这件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呢?嘻嘻网带大家来探究一下。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都称帝,国号大明,对于这个国号,是有一定质疑的。因为在中国历史朝代国号往往以开国君主的地名

  • 契丹族建国为什么使用“辽”字?与辽宁有何渊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契丹,辽国,少数民族政权,历史朝代,朝代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大小王朝七十余个,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国号,像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这般神秘。迄今为止,关于“辽”的解释仍无定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辽”为“镔铁”;陈述先生认为“辽&rdqu

  •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朝代 各朝代延续时间排行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朝代,历史朝代,国祚,朝代持续时间

    都说中国是上下五千年,到底多少年其实是没有定论的,争议还特别大。不过,从比较宏观的视野来看,框架还是比较清晰,我们今天来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歌。最简版朝代歌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中国有多少个朝代?这是一个十分难以回答的问题,史学家都说不清楚。因为上面这首朝代歌,仅仅是大

  • 中国皇帝的帝号漫谈: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庙号,皇帝,皇帝庙号,中国皇帝庙号,谥号,皇帝谥号

    众所周知,除了名字之外,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皇帝还拥有多种称号帝号,比如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等等。一则在封建社会,帝王乃“九五之尊”,因此,他们的名字是不准直“呼”或直“书”的,必须找个替代词,这即是所谓的“避

  • 完全不是太子人选 李治却坐享渔翁之利继承大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唐朝皇帝,太子,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李承乾

    英武的唐太宗亲手缔造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可是他亲手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却令他大失所望。昔日追随他打天下的寒士们,也不具备担负起匡扶李唐的力量。随着保守派大臣占据主动,年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共有14个儿子,他们分别是:太子李承乾(619年645年),唐太宗长子,母为长孙皇后。楚王李宽(619年一?),唐太宗李世

  • “朝”和“朝代”有差异 “王朝”与“皇朝”的有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朝,朝代,王朝,皇朝

    “朝”和“朝代”的差别中国朝代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如孔子说过“丈于朝”,因此“朝”

  • 赵构文武双全本是一条好汉 怎么成了逃跑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构,宋高宗,逃跑皇帝

    靖康之后,宋皇族多数为金军所俘,都城汴京遭空前浩劫,政权名存实亡,时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说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在这危急之时跳出来挑起了宋朝的大梁。这就是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历史上对他,褒贬

  • 山河破碎:长安城是怎样被黄巢等农民军毁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长安,都城,黄巢,黄巢起义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成年后屡试不第。就在王仙芝起义的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黄巢聚集周围百姓,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冲突。875年,黄巢投奔王仙芝,参加农民起义。878年王仙芝死后,起义众军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880年,黄巢军进长安,于含

  • 自己作死的太子李承乾 李治渔翁得利让女主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唐朝太子,唐朝皇帝,李承乾,李治,武则天,武曌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有多少个妻子和儿子?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音掌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

  • “伪书”出版不违法,很常见,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伪书,假书

    你知道一本书是怎样编辑出来的吗?前段时间,国内引进上映的美国电影《天才捕手》呈现了一种常年隐在幕后的编辑工作。故事说的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文学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看中了一本自传体小说手稿,作者叫托马斯·沃尔夫,他冗长的文稿经删减、调整和编辑后,出版时大获成功。荧屏外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