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提起中国皇帝,一般不会直呼他们的名字,而是称呼他们的庙号和谥号。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一般对国家有大功的王,就会被追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当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另外,再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给予祖或宗的称号。就好比太祖汤、高宗武丁、世祖盘庚、中宗太戊等。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祭祀所使用的名号,一般来说,它的褒贬含义就没有那么强烈,这样可以避免子孙为了美化父辈祖辈而给他们一些名不副实的美谥。常见的庙号,大致有高祖、太祖、太宗、高宗之类,基本上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分配。
商朝灭亡后,周朝的王就只有谥号而无庙号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甚至连谥号都废止了。直到汉朝,庙号制度才渐渐恢复,并且一直沿用下去。
谥号、庙号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制度,它们大多是被用来在帝王去世后总结其功过,从而给出一个寓意深刻的评字。举例来说,像隋炀帝杨广、陈炀帝陈叔宝这样的亡国之君,他们的谥号就都属于“恶谥”,而明、文、武等谥号则是用于表彰帝王贡献的。隋唐以前,人们大多用谥号代指皇帝,但随着谥号数量逐渐膨胀,人们又转而使用庙号。
比如说隋炀帝、汉武帝,这些都是谥号,由他们的后代追封,不过到了唐朝以后,为了能够夸耀祖宗的功绩,基本上谥号怎么好听怎么起,炀是昏庸无能的意思,隋炀帝虽然残暴,但绝对不是个草包,可是唐朝统治者依然给他安上了这个名号。后来又把庙号给搬上了前台。太祖、高祖、太宗、高宗等等。
庙号代替了谥号,而在历朝历代里面,“圣”这个庙号,中国古代只有两个正统皇帝使用过,一个是清圣祖康熙,这里对他就不多加介绍了,因为清朝的庙号也混乱了,“祖”只能够形容开国或者中兴有重大贡献的君主,虽然康熙有这个资格,但是他的父亲顺治是清世祖,父亲儿子都是祖,辈分不就乱套了吗?,这可能和满清统治者并不了解中原文化有关,当然也是因为鞑子不要脸。因此如今史学界称呼清朝皇帝,都是用的年号(康熙、雍正、乾隆)。
由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文字游戏,谥号自唐代以后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彻底失去了其盖棺定论,评价逝世君主的作用。因此,唐代以后皇帝改用庙号称呼。
根据《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可知,庙号起源于商代,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根据《孔子家语·庙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的规定,皇帝的庙号以“祖”和“宗”结尾,有开拓之功的皇帝一般称“祖”,有守成之德则一般称“宗”。
除此之外,还会再拟定一个字放于“祖”和“宗”之前。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庙号就是“圣”。
上图_《逸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本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为《汲冢周书》
虽然谥号中并没有“圣”这个字,但是《逸周书·谥法解》中也明确解释过这个字:“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圣”用来指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故“圣祖”和“圣宗”这两个庙号绝对是评价极高的,尤其是“圣祖”。
到了后来,开国皇帝庙号一般就用“祖”字,后面的皇帝一般就用“宗”字,当然也有例外的。除此之外,还会拟定一个字,放在“祖”或“宗”字前面,其中有个很特殊的庙号,就是“圣”。
历代皇帝庙号多有重复,比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等等都烂大街了,包括“圣祖”这一庙号,除了清朝的康熙皇帝外,还有另外八位被追尊为“圣祖”。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皇帝之中只有清朝的康熙皇帝得到了这个庙号,唐圣祖李耳、宋圣祖赵玄朗是神话人物,不是皇帝,唐宋两朝的君主是为了往自己脸上贴金,乱认祖宗给加的;
至于蜀圣祖王子晋、大长和国圣祖郑买嗣、新罗圣祖金德曼等等,都是割据政权或附属国的君主庙号,影响力太小。
清圣祖这个庙号在当代争议颇大,究竟是吹过头了,还是实至名归,这里不作讨论。
不过像唐圣祖李耳、宋圣祖赵玄朗,只不过是唐宋皇帝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所以乱认祖宗尊上的。而蜀圣祖王子晋、大长和国圣祖郑买嗣、新罗圣祖金德曼等等,都只是割据政权,或是附属国君主的庙号。因此后世大多还是认为,真正的“圣祖”只有康熙皇帝一个,不过“清圣祖”是否名副其实,仍然存在争议。
至于“圣宗”这个庙号,在历史上就真的仅有一位庙号为“圣宗”的皇帝了,那便是辽圣宗耶律隆绪。他有何功绩,是否配得上这一庙号呢?那么,他有何功绩呢?
辽圣宗耶律隆绪是辽朝第六位皇帝,,他究竟有何功绩呢?辽朝可以说是历史上汉化最为成功的王朝之一,他们积极地学习唐制,并凭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公元971年,耶律隆绪出生,被立为皇储,而在他11岁的时候,父亲辽景宗就去世了,辽国著名的萧太后代理执政,因为皇帝年幼,朝廷动荡不堪,耶律隆绪皇权位置受到了很大挑战。所幸萧太后是一个女强人,对于那些反对自己的势力无不用铁腕手段镇压。
或许很多人对耶律隆绪都并不熟悉,甚至说完全不了解。但他可以得到“圣”这一庙号,就足见他与众不同,一定有其独到之处。事实上的辽圣宗,的确是位非同寻常的君主。
耶律隆绪是辽朝第六位皇帝,他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因此大权都是掌握在母亲手里的。他的母亲正是那位杨家将的大敌,与其争斗了几十年,大名鼎鼎的萧太后萧绰。萧太后是辽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萧太后十分注重对儿子的教育,在她的悉心教导下,耶律隆绪受益匪浅,成为一代明君。有多贤明呢?
其一,维持了宋、辽一百多年的和平。耶律隆绪亲政以后,继续履行了宋、辽的“澶渊之盟”,双方不仅不再打仗,还时常派使者往来。某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也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甚至好到什么程度呢?
当耶律隆绪知道宋真宗驾崩的消息时,他“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就是说曾经的敌国皇帝去世,耶律隆绪竟然带着群臣集体哀悼,后宫妃子以下的人都为之哭泣。
其二,改革制度,积极汉化。辽朝是由契丹民族的游牧部落发展起来的,一开始他们瞧不起汉人,禁止学习汉族文化。经过耶律隆绪父亲辽景宗、母亲萧太后的改革后,有了一定成果,但还未完善。
他亲政以后,就决定要大力推行改革,效仿中原汉人的制度,就比如推行科举,建立官员考核制度,制定汉人、契丹人平等的法律等等。
其三,解放奴隶,完成辽国封建制转化。辽朝到了耶律隆绪这一代,还存在十分严重的奴隶制度,就是贵族可以随意贩卖,甚至是杀害奴隶。耶律隆绪亲政后,便下令禁止杀害奴隶,还解除了贵族部分特权,令他们不敢再为所欲为。一时间奴隶得到解放,成为辽朝正式拥有户籍的百姓,辽朝顺利脱离奴隶制,步入封建制。
其四,扩大版图,赢得四方来朝。耶律隆绪不对宋朝用兵,并不是因为他怕宋朝,或者是不善军事,他只是履行双方议和的盟约罢了。实则他亲政后,不断扩大辽朝版图,比如回鹘、高昌、女真、高丽等国家和部落,都被其收拾得服服帖帖,不得不称臣纳贡。
其五,以百姓为先。在忙于开疆扩土的同时,耶律隆绪也没有放下百姓,他与母亲萧太后一样,时时关心民间疾苦。据《辽史》记载,他曾多次发粮救济遭受灾害之苦的百姓,还下令在各地设置义仓,储存粮食,专门用来赈灾。
由此可见,耶律隆绪在位期间,对内实行改革,对外不断向周邻扩张,使辽朝达到鼎盛,因此“圣宗”这一庙号,也算是比较符合。难怪《辽史》中评价他:
“辽之诸帝,在位长久,令名无穷,其唯圣宗乎!”“理冤滞,举才行,察贪残,抑奢僣,录死事之子孙,振诸部之贫乏,责迎合不忠之罪”,
好不容易国内稍有稳定,边境又起战事,986年,宋军在宋太宗的命令下分三路讨伐,从一个中原人的角度来说,收复失地燕云十六州理所当然,不过从辽国的角度来看,此举带有一点欺负孤儿寡母的意思在里头。
辽圣宗已经能掌握部分权力,他安抚士兵,重赏有功将领,最终成功击退了宋朝部队,此后,辽圣宗对内积极改革,大力整顿吏治,任用先人,开科取士,并且加强汉人在统治集团当中的作用,这为整个辽国带来了强大生机。
纵观整个历史,游牧民族统一国家后所建立的政权往往不能够长久,根本原因是他们并不太能够管理和改善自己的模式,而辽圣宗却做到了这一点,他发动了对宋朝的军事征讨,对外联合党项族,同时对朝鲜半岛也采取用兵,扩充了自己的疆土。
耶律隆绪也把握着底线,和宋军建立了澶渊之盟,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此后一百年,辽宋从未有过打仗,辽国能够延续两百年的国祚,这在政权分崩离析的年代是很罕见的,《辽史》也评价他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为此耶律隆绪能够被称之为圣宗倒也不是没有道理了。
上图_耶律隆绪(公元972年~1031年),辽朝第六位皇帝
至于“圣宗”这个庙号,中国古代的皇帝也仅仅只有一位得到了,他便是辽圣宗耶律隆绪。
相对于影视作品中出镜率最高(没有之一)的“明星皇帝”康熙来说,耶律隆绪实在是没啥存在感,近乎于被忽视。但他能得到“圣”这个庙号,足可以看出他非寻常君主,有相当强的实力。
耶律隆绪生于公元972年,死于1031年,是辽朝第六位皇帝(983年至1031年在位)。他本人名气确实很小,不过提起他母亲,那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母亲正是杨家将的头号大敌,与杨家缠斗了几十年的“萧太后”萧绰。
辽保宁四年(972),耶律隆绪出生在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上京临潢府,按照契丹语,他的小名应当是“耶律文殊奴”。据《辽史》记载:“帝幼喜书翰,十岁能诗。既长,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也就是说,耶律隆绪从小就展现出了对书法、诗文等汉人学问的喜爱,对于射箭、音律、绘画这些被中原王朝视为君子必修课的项目,他也是十分精通。
乾亨四年(982),因为辽景宗的病逝,年仅十岁的耶律隆绪成为了新任国君,景宗临死前指定了皇后萧绰摄政,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萧太后。第二年,辽将国号改回“大契丹”,之后的几年,契丹就在萧太后的带领下稳定发展,至于年幼的耶律隆绪,则还没到大展身手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跟随母亲学习如何治国。
统和四年(986),宋太宗赵光义认为契丹君主新丧,孤儿寡母治理国家定然政局不稳,于是挥师北伐,想要讨还曾经被契丹侵吞的土地,史称“雍熙北伐”。面对宋朝的三路大军,十四岁的耶律隆绪在母亲陪同下御驾亲征,不但成功将宋军击退,生擒了名将杨业,还进一步破坏了宋朝在黄河北岸布置的防线。
辽代壁画
雍熙北伐失败后,宋朝开始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守,失去了对契丹战事的主动权。两年后,耶律隆绪主动出击,他派出军队攻下了涿州、益津关、长城口等地,将军队进驻到了宋朝境内。对于占领区的百姓,耶律隆绪十分重视,为此,他还专门下令不允许士兵砍伐百姓的树木。随着对宋战争的节节获胜,契丹的声望大涨,这引得回鹘、吐蕃、党项等强国纷纷前来朝贡,一些国家更是背叛宋朝前来归附。
不得不说,耶律隆绪对待盟友非常仗义,在其它部族遇到饥荒等灾难时,他总是送去粮食和物资赈灾,这就导致各国对其感恩戴德,关系更加紧密。统和十五年(997),为了开垦滦州未经开发的荒地,耶律隆绪下令当地免除十年租税,这一做法激起了百姓们前往当地开发的热情,这一政策虽然并不复杂高明,但却是其他出身游牧部族的统治者难以想到的,可见耶律隆绪在治国上还是有着自己想法的。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耶律隆绪还做了不少事:首先,他吸取过去的经验,下诏禁止百姓为了逃避徭役赋税而私自剃度出家,为国家保住了不少财政收入和劳动力,也避免了寺院经济膨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其次,他劝谕富人多加施舍,赈济穷人,以求减缓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减少贫困人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
第三,耶律隆绪开放了被禁止多年的在东京道湖泊捕鱼的权力,让百姓们能够多一条谋生之路,这同样是为了避免过多流民的出现;第四,他鼓励百姓种树,一方面是因为出售木材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北方多风沙的环境条件;第五,因为诉讼案件越来越多,他亲自责问主事者,督促政府机关处理民怨。
将国内打理得井井有条后,耶律隆绪便将目光又放回了对宋朝的军事行动上,统和十七年(999),接近而立之年的他宣布大举南征。经过长时间整备的契丹军队势如破竹,取得了精彩的胜利,随后的统和二十二年(1004),契丹再度兴兵南下,这次宋朝被迫签订了“檀渊之盟”,用岁币来换取和平。
此战过后,双方大体上维持了百年和平,耶律隆绪则是将精力投身于治国,他在上文所说的各种举措的基础上继续改革吏治、选拔贤才、改善民生、大兴教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太平十一年(1031),耶律隆绪病重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后人因为其功劳,便尊其为“圣宗”。
耶律隆绪即位时年仅11岁,故大权掌握在其母萧太后的手中。这位萧太后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临朝摄政期间颇有作为:政治上,改革弊政、推行汉化、缓解民族矛盾、使辽国步入封建社会;军事上,击败宋太宗的雍熙北伐,迫使北宋转为防御,澶渊之盟虽遭遇失败,却通过外交手段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辽国的利益。萧太后极为重视耶律隆绪的教育,在这样一个优秀母亲的教育之下,耶律隆绪也的确颇受教益,成长为辽圣宗。
上图_萧太后(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
耶律隆绪在位时间长达48年,是辽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之所以能被后代尊庙号为“圣”,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维持澶渊之盟,保证了宋辽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
耶律隆绪亲政以后,很好的执行了其母亲与北宋王朝签订的澶渊之盟,不再对宋大规模用兵。两国礼尚往来,频繁派遣使者。甚至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
更夸张的是,根据《宋史》和《辽史》的记载,宋真宗去世的消息传到辽国之后,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曾经的敌国皇帝去世了,耶律隆绪居然带着各族大臣集体哀悼,后宫妃子以下的人都大哭起来,虽然这里面演戏作秀的成分很大,但也表明耶律隆绪执政时期对宋政策是极为和平的。这给了两国发展经济的稳定和平局面,以辽圣宗为起点,先后维持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宋辽两国的鼎盛时代都是在这段时间出现的(北宋仁宗之治,辽朝太平之治)。
上图_澶渊之盟
第二,改革制度,积极汉化。
辽朝是从契丹民族的游牧部落发展而来的,残存着很多游牧民族的陋习,如宗法制度混乱,迫害奴隶,压迫汉人等等,虽然经过其父辽景宗和其母萧太后的治理之下有了很大改善,但未得到根本改变。
耶律隆绪亲政以后,积极效仿中原汉人的制度,大力推行改革:
推行科举,选拔人才;
建立官员考核制度,整顿吏治,严惩贪腐;
更定法令,推行汉人与契丹人法律地位平等,据《辽史》记载,辽圣宗之前,“契丹及汉人相殴致死,其法轻重不均”,圣宗亲政后,明确下令“一等科之”,后来又加入“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等规定。
他还效仿唐朝官制,建立诉讼制度,不断健全辽国的司法体系。
上图_辽代官制简表
第三,解放奴隶,削减贵族特权,完成辽国封建制转化。
辽朝在耶律隆绪时代还残存着奴隶制时代的一些弊政,大量的奴隶被贵族主人滥杀、贩卖。耶律隆绪则下严令禁止杀害奴隶,取消了一些贵族特权。例如,开泰六年(1017年),公主赛哥擅自杀害无罪的奴婢,结果被被降为县主,其丈夫驸马萧图玉被削官。此外,他还通过以宫分人、编部、官钱赎身等方式解放了一大批奴隶,使他们成为国家正式户籍在册人员。这些举措,进一步瓦解了辽朝的奴隶制残余,使辽朝正式步入封建制。
上图_辽代货币
第四,东征西讨,扩大版图,取得了四方来朝的局面。
耶律隆绪不对宋朝大规模用兵,不代表他本人不懂军事,更不代表他不对别国用兵。辽朝的核心统治区是辽河流域(今辽宁西部)和幽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和河北部分地区),耶律隆绪以这些地方为中心,多次东征西讨,大大拓展了疆域版图:
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讨伐回鹘,攻破甘州、肃州,俘虏其百姓;开泰年间多次征伐高丽,战国颇丰……可以说,耶律隆绪在位期间,将西边的回鹘、高昌,东边的渤海、女真、高丽等等国家和部落收拾得服服帖帖,这些国家和部落不得不称臣纳贡,辽圣宗也享受到了四方来朝的威风感觉,辽国版图也由此到达极盛,《辽史》称“幅员万里”。
上图_辽朝疆域
第五,关心民间疾苦,注重赈济灾害。
辽圣宗和萧太后都比较关心民间疾苦,为了防范灾害,在统和年间,下令在各地设置义仓,在丰收之年储存粮食,用于赈济灾害。终圣宗一朝,屡屡有赈济灾民的记录:统和元年(983年),平州发生旱灾和蝗灾,便开仓赈济;统和二十五年(1008年),又发粮赈济饶州的饥民,等等。
综上所述,耶律隆绪在位时期,治理辽国颇有建树,将辽国推向了全盛时代。因此,站在辽国的角度上来看,他被尊为“圣宗”也还算说得过去。不过,虽然辽朝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但由于未列为正统王朝(西夏和金朝也是如此),且影响力仅仅局限于北方地区,故“圣宗”之名也在后世争议颇大。
参考文献:《辽史》《史记?殷本纪》《孔子家语·庙制》《逸周书·谥法解》《宋史》
在中国历史上,圣祖或者圣宗的庙号有几个皇帝用过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庙号为圣祖只有一个,为清圣祖康熙皇帝,圣宗也只有一个,辽圣宗耶律隆绪。
1、康熙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
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皇帝哪些能称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
2、耶律隆绪
耶律隆绪(公元972年1月16日~1031年6月25日),辽朝第六位皇帝(983年1031年),契丹名文殊奴。景宗耶律贤长子。
乾亨四年(982年)嗣位为皇帝,改元统和,改国号契丹。母承天皇太后萧绰奉遗诏摄政。室昉、韩德让及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以为辅佐,和辑契丹贵族,任用汉人士大夫,积极整治弊蠹,改革法度。
统和四年(986年)辽军大败宋北伐之师,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亲征,屡败宋军订立“澶渊之盟”。两朝各守旧界。此后一百多年,辽宋未大战。为制扼宋,对党项施以拉拢之策。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正式亲政,在位期间,对内实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任贤去邪,仿唐制,开科取士。加强汉人在统治集团中的成分和作用。使契丹达鼎盛。对外实行联合党项抗击宋朝之策,向周邻扩张。
他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所作曲达百余首。汉文化修养颇高,史称“道、佛二教,皆洞彻其宗旨”。1031年驾崩,奉上尊谥为文武大孝宣皇帝,庙号为圣宗。葬庆陵。
历史上用过圣祖圣宗庙号的皇帝
圣祖这个庙号始于唐朝,起初唐朝皇帝巩固自己的统治,唐玄宗李隆基专门给老子李耳独创的庙号,直到宋朝时期,此庙号在汉族历史上依然是一种追封先祖的模式,比如“宋圣祖赵玄朗、蜀圣祖王子晋”。而在少数民族中,自大长和国圣祖郑买嗣开始,历代皇帝正式以“圣”字作为庙号,比如“辽圣宗耶律隆绪”、“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另外还有忽必烈追尊的“元圣宗察合台”。
在中国历史上有五个被尊为“圣祖皇帝”的帝王,而在外国还有三位皇帝被尊为“圣祖皇帝”。中国历代皇帝用“圣祖”来做庙号的仅有”唐圣祖李耳”、“大长和国圣祖郑买嗣”、“前蜀圣祖王子晋”、“北宋圣祖赵玄朗”、“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五人,除了郑买嗣和爱新觉罗·玄烨二人以外,其余都是死后被后世子孙追封的。
而在外国还有三位皇帝,他们都是出自中国的两个邻国,他们就是朝鲜半岛新罗国的“新罗圣祖·善德女王·金德曼”、越南郑朝的“郑圣祖·郑森“和越南阮朝的“阮圣祖·阮福晈”,在加上中国历史上的五位圣祖皇帝,那世界上就有八位皇帝的庙号是圣祖,也就是说不是只有康熙皇帝一人被尊为“圣祖皇帝”。
一、历史上用过圣祖庙号的还有唐圣祖李耳、新罗圣祖金德曼、大长和圣祖郑买嗣、宋圣祖赵玄朗、郑圣祖郑森、阮圣祖阮福晈
1、唐圣祖李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被尊为“圣祖皇帝”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而“圣祖”这个庙号也是专门为歌颂“老子”李耳的伟大而创立的。
2、新罗圣祖金德曼
金德曼(朝鲜语:????,?-647年),号圣祖皇姑,亦称善德王、善德女王,真平王金白净长女,母王妃摩耶夫人金氏(葛文王金福胜之女),新罗国第27位君主,632年-647年在位。
朝鲜半岛新罗国的“新罗圣祖·善德女王·金德曼”,她早于“康熙皇帝”一千多年,她虽然被尊为“圣祖”,但她不是皇帝而自称“王”,在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只有“王”是最大的,没有皇帝的这个称谓,所以说她的正确庙号是圣祖大王或圣祖女王。不过据新罗国的史书记载,“圣祖”是金德曼的尊号,不是她的庙号,在古代“尊号”是对活着的君主的美称,而庙号是君王死后对他的敬称。《三国史记·卷第五·新罗本纪五》记载:“德曼性宽仁明敏。王薨,无子,国人立德曼,上号圣祖皇姑”,也就是说金德曼的圣祖之号,不是庙号而是她的尊号,是在她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所有人都称她为圣祖了。所以说,在她活着的时候,大家都称她为“圣祖皇姑”,而不是称呼她为大王或女王。
3、大长和圣祖郑买嗣
郑买嗣(?909年),郑回七世孙,世为南诏清平官(即宰相)。郑买嗣曾为南诏重臣。
乾宁四年(897年),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天复二年(902年),郑买嗣起兵杀死隆舜之子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4、宋圣祖赵玄朗
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称赵玄坛,赵公元帅。“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也有护法之意,为道教四大元帅之一。同时为阴间雷部将帅和五方瘟神之一。又相传为正财神,司掌世间财源。
5、郑圣祖郑森
郑森是时期后黎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郑氏政权的第十代领袖(-)。封号(越南语:T?nh?ôV??ng)。
越南郑朝的“郑圣祖·郑森“,这个人物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以圣祖为庙号的君王,不过出现在康熙皇帝之后,他为何被尊为圣祖,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越南郑朝的君主都以“祖”为庙号,无人以“宗”为庙号的,而且都自称“王”,不自称皇帝,这也许是因为郑朝只是后黎朝的权臣世家的缘故,郑朝为了凌驾皇帝之上,故只以“祖”为庙号,至于郑森的“圣祖”庙号的由来,可能与他平定叛乱有关。
6、阮圣祖阮福晈
阮福晈(越南语:Nguy?nPhúcKi?u,1791年-1841年),又名阮福胆(Nguy?nPhúc??m),史称明命帝(VuaMinhM?ng),越南阮朝第二代君主,1820年至1841年在位,年号明命。
越南阮朝的阮圣祖阮福晈,这个人物也出现在康熙皇帝之后,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圣祖皇帝”,而且奇怪的是他的谥号尽然和康熙皇帝一样,都是以“仁”为谥号,越南阮朝的历史上称阮福晈为“圣祖仁皇帝”,这简直与清朝对康熙皇帝的敬称一模一样。阮福晈一生功过参半,早期他励精图治,晚期却生性多疑,但他一生有七十八个儿子和六十四个女儿,这些事迹简直就是越南版的康熙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早年励精图治、奋发向上,晚年多疑善忌、略显昏庸,他一生有三十五个儿子和二十个女儿,除了子女的数量不及阮福晈外,康熙皇帝其他方面的事迹简直就与阮福晈如出一辙。这或许就是阮福晈被尊为圣祖仁皇帝的原因,因为他的一生与康熙皇帝极为相似。
二、历史上用过圣宗庙号的还有李圣宗李日尊、元圣宗孛儿只斤·察合台、陈圣宗陈晃、黎圣宗黎思诚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位圣宗皇帝,而在外国的越南历史上却有三位圣宗皇帝,在越南历史上的三位圣宗皇帝分别是:李圣宗·李日尊、陈圣宗·陈晃、黎圣宗·黎思诚,并且他们都是晚于辽圣宗时期的皇帝。
1、李圣宗李日尊
李日尊(越南语:LyNh?tTôn;1023年1072年),即李圣宗(越南语:LyThánhTông),越南李朝第三代皇帝,1054年至1072年在位。母金天皇太后枚氏。李朝太宗李佛玛第三子。
农历顺天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生于龙德宫。天成元年(1028年),立为太子。多读书,懂音律,善武略。在位期间提倡尊孔,学习儒学,普及汉文化。
军事上,南侵占城,北略中国宋朝。神武四年(1072年)逝世,尊号法天应运崇仁至德英文睿武庆感龙祥孝道圣神皇帝。
2、元圣宗孛儿只斤·察合台
察合台(1183-1241)成吉思汗次子,又译察合带、察哈歹、茶合带等。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台所生第二子,察合台汗国的创建者。
3、陈圣宗陈晃
陈晃(越南语:Tr?nHo?ng;?1290年),又名陈日烜或陈威晃,越南陈朝的第二代君主,开国君主陈太宗的长子。年号绍隆和宝符。庙号圣宗。
4、黎圣宗黎思诚
黎圣宗(越南语:LêThánhTông;1442.7.20-1497.1.30),讳黎思诚(越:LêT?Thành),又名黎灏(越:LêH?o),越南后黎朝第四代君主。黎太宗的第四子,初封平原王。
1460年,被群臣拥立为帝。即位后,改革中央及地方官制、科举、地方建置、颁行法典,又致力调理农务,改善经济生产,下令编撰《大越史记全书》。
曾征伐哀牢(即老挝)与占婆等地。黎圣宗在越南历史当中被视为一位较重要的君主。但在私生活方面,耽于女色。晚年得重病时,遭久已失宠的皇后暗中加害,使他病情恶化而死。享年五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