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两次未成功的南迁 一次保天下一次亡天下

明朝两次未成功的南迁 一次保天下一次亡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020 更新时间:2023/12/19 10:36:12

明朝历史上应该是三次南迁都没有付诸行动。

第一次应该是朱棣他儿子朱高炽,觉得北京耗费比较高,可惜皇帝只当了一年,人亡政息。

第二次没南迁,歪打正着吧。土木堡之变后如果也先果断南下,于少保能保住北京?

第三次没南迁,有于少保北京保卫战成功的历史包袱在,想也别想了。

如果按照“成功”来说,最接近“成功”的应该就是第一次明仁宗南迁。当时北京行在及各部都已经在准备了,而且太子朱瞻基拜谒孝陵之后就留在那儿了,按说是万事俱备,就差一声令下。谁知道明仁宗没多久升天了,计划自然就泡汤儿了。明仁宗南迁按史料上说,是觉得物资供应到京师挑费大了,人力物力都需要节俭,也可能是他更喜欢南京的气候吧。至于为什么明宣宗不去了,大概率还是因为地震吧,光《明史》上记录的洪熙元年加宣德元年地震,就有七八次了。

第二次也不能说完全是因为于谦一句“言南迁者,可斩也”就不搬家了,主要是瓦剌此战的战略目标不明,外加于谦陈述了利弊之后才做决定。不过现在说于谦“一言定乾坤”没错儿,要不是他,备不住咱提前两百年就披发左衽了。

第三次的时候儿,简单说就是两次提南迁,两次都被否了,反对的原因很长,这儿就不说了。

区别就在于结果,第二次顶住了,第三次没顶住。关于第三次,知乎有很多大神已经解答过类似问题了,题主可以去看看,至于第二次,只是一股力量,而国力又强于瓦剌,土木堡之战本身明朝就自带作死因素,所以说保住京师,从现在看,应该是大概率的。

该跑的不跑,是猪;不该跑的乱跑,是猪八戒。

迁都在明朝是一直在说,永乐皇帝迁到北京以后,仁宗也在说迁都,死得早,没迁成。后来风吹草动,就有人提迁都,最大的是两次,就是题主说的土木堡和最后*屏蔽的关键字*的时候。其实就大小来说,土木堡还远不如仁宗那一次,因为一开始说就被于谦等人摁下去了。

对于帝国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人的换心手术,不是换一个心脏,而是把心脏换一个地方。如果不是一切准备妥当,而且又是政局平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大概率是*屏蔽的关键字*的前兆。

朱棣把都城迁到北京花了多少代价,专家论证,事前筹备,光北京城就建了十七年。还有运河,补给,随扈等等事宜。迁都以后,南京的善后等各种工作要做。

土木堡之变的时候,正统皇帝朱祁镇是被捕了,整个北边的军力也基本上都搭了进去。这算是很危急的时刻。可是,整个帝国的运行并没有出问题啊,明朝九边还在啊。就是威胁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蒙古也先的骑兵而已。实际上,也就两万人。北京也不是完全没有兵力啊,未必不是可以一战,而且事后的事实证明,不仅可以打,还打赢了。

那你还跑什么跑?

就象,完全可以治好的病,为什么要换心手术,那不是没事找事么?就是一怕死的家伙,妖言惑众,扰乱军心。所以于谦说,讲这种话的人,先砍了脑袋再说。

到了崇祯末年就不一样了,东边有清八旗威胁,而且入关已经五次了。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根本拿他没办法。只剩下宁远、山海关可守,宁远山海没了,北京也等于没了。整个中原腹地都民不聊生,西南有张献忠,更南有沙普之乱。西边有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百万而来,也只有宁武关可守。而且南迁议到最后,宁武关也没了。只有东南一带可往,这比当初南宋没好到哪里去,甚至更糟。

街头的傻瓜打架都知道,打不过,逃啊。等着请吃饭哪。

但是这时候出现很奇怪的事,其实崇祯十六年周延儒首辅的时候,就开始说南迁,就一直没迁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对形势误判,总认为北京还是那个北京。这事情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公开的秘密,就是掩耳盗铃,不让声张。连后宫两个皇后都在扯这个事情,弄得皇嫂张皇后差点上吊。

另一个原因是皇帝朱由检又怕死,又好面子。

到了崇祯十七年正月的时候,投敌的太监都已经来劝降了,不得不跑了。

初三日,大过年的,朱由检把詹事府左中允李明睿召进宫来,在德政殿里秘密召见。召见的时候也没别人,俩人唧唧咕咕谈到天黑,那肯定是把南迁的路线、护卫、补给这些事都谈妥了。结果一朝议,给事中光时亨上疏*屏蔽的关键字*李明睿,说这是邪说,都这时候了,还在搞党争。朱由检就说,朕决定了,国君死社稷,不走了。

我去。

皇帝要是不想跑,那也不是不行,那时候还提了两条建议,一个是太子以抚军的名义去南京。这个也遭到光时亨的反对,你们想干什么,是不是想效仿唐肃宗另立山头?

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皇帝不走,太子不走,还两个皇子定王、永王,分别之国浙、闽。明代的亲王虽多,但是从来没有分封到浙、闽这两个地方的。当然,情况不同,这也没什么不对。这哥儿俩其实也到了分封之国的年龄了,虽然这时候出去准备可能不足,而且还有危险。但是情理上没有问题啊,这不能算逃跑,也不算丢弃祖宗之地吧。要真能去成,那也为大明朝留下*屏蔽的关键字*的火种啊。

南明为什么比南宋时间短的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死社稷”的崇祯没为社稷做好善后工作。如果你要死,那太子继位没问题,太子没了二王按序继位也没问题。如果都没了呢,听谁的?这个没安排。传说有诏书,送到内阁的时候,内阁的人早跑光了。南方定都南京也没问题,战略储备呢,兵力分布呢,人员调配呢?都没有说。所以最后关于这些问题争半天,等争完了,弘光也完蛋了,剩下一盘散沙,就差点意思了。

朱棣死后,都城差点迁回南京,只因新皇帝短命

明朝建立时,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应天府,后来明成祖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迁都北京顺天府,此后明朝的都城一直在北京,一直到1644年明朝灭亡。但有一段历史,或许人们都不太了解,明朝一度决定将都城迁回南京!

话说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下诏,正式迁都北京,但仅仅三年后,朱棣就在北征途中病死。接替朱棣做皇帝的是他的长子朱高炽,也就是明仁宗。与能征惯战的父亲不一样,朱高炽喜静不喜动,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些列的调整改革,恢复发展经济,休养生息。

到了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刚刚做了七个月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炽发布了一道震惊世人的诏书,他决定将大明的国都由北京迁回南京,“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也就是说都城要迁回南京,北京的各个衙门的名称前面,加上“行在”二字。

所谓“行在”指的是指的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既然明仁宗要迁都,自然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因此皇帝还在暂时住在北京,故称“行在”。接下来明仁宗就开始忙活起来了,他命官员抓紧时间修葺南京的皇宫,接下来又让皇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筹备迁都相关事宜。

只待南京方面完成准备工作后,明仁宗就可以正是还都南京了。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北京恐怕成为明朝历史上的短命都城了。举国上下都在为迁都做准备时,一个最不该倒下的人却倒下了,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五月,48岁的明仁宗朱高炽病死,在位不及10个月。

那么问题来了,明仁宗朱高炽为何要迁都南京呢?这一点他在自己的遗诏中写的非常清楚,“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仰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都城在北京的话,要把粮食从南方通过漕运运到北方,所以会劳民伤财,“军民俱困”。

除了经济上的因素外,朱高炽还有一点自己的私心在里面。相比于北京而言,他更喜欢南京。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朱棣的封国虽在北京,但朱高炽自童年开始长期生活在南京,所以更喜欢南京的气候环境。因此朱高炽即位后,立即开始还都南京的行动。

朱高炽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还都南京,但他的儿子却没有这份心思。朱高炽死后,他的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明宣宗与明仁宗不同,他是爷爷朱棣亲手调教出来的,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审美情趣等,朱瞻基与朱棣更为相似,因此他更喜欢北京。

但父亲的遗诏毕竟要迁回南京的,作为孝子的朱瞻基该怎么做呢?他的秘诀是拖!久而久之,大臣们见皇帝不提这件事了,自然也不敢主动提及,于是迁回南京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假如当年明朝崇祯皇帝把首都南迁至南京,历史会不会改写?

一直以来,清朝的崛起和明朝的倒台都是富于争议的话题。有不少人一直做各种假设和推论,试图找到明朝能续命的方法。而各种推论中,又以崇祯南迁最为热门。毕竟明亡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小冰河影响的主要是北方;而且八旗军队擅长的是野外战场,对于水网密布,城池林立的江南似乎难以应付。更为重要的是真实历史上,南明便是因为缺乏一个核心而导致内讧最后分崩离析的。

人们常常把南明帝国的四分五裂,归于崇祯不愿意迁都造成的。一个由众多军阀支撑起来的南明帝国,它注定只能是一个众多实权派纵横开合的松散组织;一个由众多军阀支撑起来的帝国,它也注定走向灭亡。提及崇祯皇帝当时是有迁都南京或者杭州的条件的,毕竟明王朝比起北宋当时的情况,可是强很多的,明太祖建都南京,后来迁都北京,南京是有成熟的行政体系和国防优势的,迁都南京后,在当时的条件下黄河和长江足可以抵挡满清南下,况且江南还有一百万左右的明军。留个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啊。

崇祯皇帝如果迁都南京,虽然北京失手了,但皇帝毕竟是皇帝,到了南京,是正统皇帝,而且南京整个政治体制很完善。可以立马开用。

朱元璋当年都城建在南京,到了明成祖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为防变乱(因为朱棣根据地在北京),也为了更好发展北方经济,所以迁都北京。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为京师,但在仍然在南京保留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南京六部衙门行文时要署名“南京X部”字样。

明朝行使双京制,南京和北京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为顺天府,南京所在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迁都南京是唯一可选择的良策,并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一按照明朝祖制,南京一直享有陪都的地位,六部机构等政府管理体系健全,并且东南各省还沒有受到农民起义军战火的波及,经济富庶且人口密集,加之有长江之险,缺乏舟船的满清铁骑和农民起义军在短期内是无法过江的。假如崇祯放弃北京而迁都南京,依赖富庶的江南经济和长江天险,如果励精图治,东山再起应该是沒有问题的。

二1644年的中国正处于小冰河期,气候异常,中原大地连续灾荒几近绝产,赤地千里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剧。这也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从陝西商洛地区游击河南之后,以区区千人之众迅速扩充为百万大军的原因。长江以北地区已经经济糜烂,加之鼠疫流行,假如崇祯弃守长江以北而经营东南,留下一个烂摊子让起义军与满清军队在爭夺中自行消耗,再整军备武,待双方筋疲力尽之时再“王师北归”,将是一步好棋。

三战爭具有非常典型的双重性特点,一方面摧毁了人类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财富,把世界推向苦难的地獄,人口锐减而民不聊生。但是另一方面,战爭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类的智慧,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源于战爭的需要。假如崇祯迁都南京奋发图存,在时刻面临战爭威胁和北复失地的激励下,就有可能利用近海的优势而主动接触西方文明,学习和装备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军事技术,葡萄牙的红夷大炮到当时的中国只是一个偶然,而如果由于军事的压力而主动和有计划的学习和购买就有可能成为国策。军事装备面向世界就有可能引发与世界的全面接触,而当时的世界还不是列强的世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也刚刚起步,谁能预测这假如变化的结果呢?结论只有一个,历史将改写。

试想,北宋那种情况,迁都杭州后南宋维持了150年,而明朝当时的实力可比南宋牛多了。

可惜,历史往往没有假如,崇祯皇帝自己已有南迁的打算,可是最后关头,那些文臣硬是否决了。(这些文臣在清军入关后,都投降了,皇帝自己自杀,挺悲剧的)

附注:南京六部的职权几乎与北京六部相同

南京户部

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此四地所交税粮几乎占了明帝国的一半),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明朝从始至终,南京户部一直负责这一事务,其中只有2年南京户部不负责这个事务:正德三年,刘瑾变法,由北京户部负责,“南京引板,俱令销毁”,但在正德五年,刘瑾被诛后户部奏请“刷印盐引,仍隶南京户部”,获得批准。此后一直未变)及全国黄册的收藏和管理(存于今南京玄武湖)。南京户部侍郎因此经常兼任总理粮储。

南京兵部

负责南京地区的守备,南京地区的49个卫,都隶属南京兵部尚书指挥。南京兵部尚书一般挂“参赞机务”衔,会同镇守太监和南京守备勋臣共同管理南京的全部事务。

南京吏部

负责南京地区官员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

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明史上刘瑾就曾经因为南京刑部尚书吴洪依法断案不合其意而矫诏令其致仕。可见南京刑部也有司法权力。

南京工部

南京工部的职责与北京中央的工部相仿,只是管辖地区限于南京及附近各省。此外,南京工部也负责部分南方的税收(名义上叫“竹木抽分”,明朝工部、兵部都有收税权,并非户部独有)。另外,南京户部刷印盐引勘合的铜版要由南京工部负责铸造。

南京礼部

没有太多职权,因为皇帝鲜少来南京,礼仪祭祀活动并不多。

标签: 明朝明朝南迁

更多文章

  • 民国时期军服的变迁发展史 :国民革命军陆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军服

    甲午战争中,自认为泱泱大国的大清居然败给一个蕞尔小国日本,举国震惊。为了维护统治,同时也为了平息众怒,清廷决心采纳众议,改革军制,学习西方列强,建立一支“习洋操、用洋枪”的新型军队。为了区别清廷的八旗、绿营、淮军等旧式军队,这支军队也被称为新军。天津小站练兵从天津小站练兵开始

  • 中国古代性教育不落伍 皇宫或草堂都有自己一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性教育,古代性教育,性爱,春宫图,性文化节

    每年都要热闹一番的广州性文化节,刚刚结束。热辣火爆的场面,赤裸直率的用具,让人的性与欲彻底袒露在阳光、灯光和众目睽睽之下。性文化节,性很多,文化呢?类似争论每年都有。或者,需要在性里找找文化就是当下的文化?不过,许多人的确是通过性文化节才了解了中国的性文化,才了解在“存天理灭人欲&rdq

  • 东德人翻越柏林墙手法:开车冲撞 全民跳楼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柏林墙,翻越柏林墙,东德,西德

    1962年8月17日,18岁的费希特成为第一个因为翻越柏林墙而被击毙的翻墙者(来源:资料图)本文摘自:《翻越日历》2010年11期,原题:《翻越柏林墙,生死不归路》1989年11月9日,这一天是所有德国人终生难忘的一个日子。那天下午,东柏林市委书记沙波夫突然向全体驻东柏林的新闻媒体宣布了一项决定:民

  • 摄政王多尔衮太悲催 两次皇位不得死后挫骨扬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摄政王,多尔衮,清朝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寅时1650年12月31日戌时)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满洲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同母弟豫亲王多铎,为阿巴亥第二子。初称台吉。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ldq

  • 中华民国历任总统誓言回顾:冯国璋宣誓和平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历任总统,总统誓言,中华民国总统誓言

    总统的誓言一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首期临时总统,誓曰:“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这誓言,距今已然百年。也正是由此,民国开启了它命运多舛的历程。总统的誓言,不应当仅仅看作是一种个人承诺,更应该是看作他所代表的国家

  • 幕后的故事:里根“柏林墙”演说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柏林墙,柏林墙演说,里根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鲁迅所写的杂文当中,堪称脍炙人口的一篇。那篇杂文最初是1924年发表的,将近100年前了。1987年,冷战期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欧洲最著名的城市之一、东西德交界的柏林发表一篇演说,高呼“推倒柏林墙”,其象征性

  • 到底谁沉默了?邓小平和卡特那段不得不乱说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考证,邓小平,卡特,移民

    有网友发出这段:“据报道,邓小平访问美国,美国总统批评中国计划生育不讲人权,邓说那我们每年给你几千万人口,如何?美国总统听完邓的话后,沉默了。而事实是:美国总统听完邓的话后哈哈大笑,说: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一个国家的领导把国民当物品送来送去。然后邓沉默了。卡特回忆录”看完之后一阵

  • 厦门大学曾差点改名福建大学 陈嘉庚最终说服各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厦门大学,福建大学,陈嘉庚

    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很神奇他只上9年私塾,却创办了一所大学和一个庞大学村。人们相信,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像他那样对教育毫无保留的奉献,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他在1961年离世,距今已经半个世纪,但是,他的名字仍是现在时,各个时代,他似乎一直和厦大在一起,从未远离。他87岁的人生岁月,留下许多耳熟能

  • 大清气数已尽 又遇上了无能的载沣和儿皇帝溥仪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载沣,溥仪

    《三联生活周刊》201115期封面,取自《末代皇帝》剧照爱新觉罗·载沣,出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异母弟,末代皇帝溥仪生父,他于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颜值真的很高,成为清皇室最帅的典范,是一位美男

  • 当年赴美留学预备役学校 成就中国最高等学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期天气趋势预报

    历史悠久的清华大学是我国一所引人瞩目、令人向往的著名重点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叫清华学堂,是1911年清朝政府用美国“退还”的一部分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与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银四亿五千万两,史称“庚子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