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52年院系调整:教育模式全盘苏化 高校丧失自主权

1952年院系调整:教育模式全盘苏化 高校丧失自主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221 更新时间:2023/12/23 19:20:26

美国教育学家卡扎米亚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以此来形容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再合适不过了。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仿照苏联模式,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将中国一举纳入苏联模式教育体系。

伴随着政权更迭而进行的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

教育模式全盘苏化

建国初期,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大规模推进,中国亟需大量专业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的专门人才。

当时,中国政府缺少办学经验,非常倚重苏联专家的帮助。在“以苏联为师”和“向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影响下,1951年11月,中央教育部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

五十年代清华大学蒋南翔(右)、刘仙洲(左)与苏联专家组组长萨多维奇研究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

“向苏联学习”,是这次院系调整的主方向。在苏联的教育理论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国教育工作者,包括师范院校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册,逐章逐节地进行学习。国家还确定俄为“第一外语”,清华大学首创的专业俄文阅读速成法被广泛推广,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学习俄文的热潮。

当时,对苏联教育模式的学习是单向的,只允许老老实实地学,不允许有丝毫的怀疑或批判。开始时,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对苏联的教育理论持怀疑和保留的态度,甚至在专家讲课的时候公开提出质疑。为此,他们在各大高校相继开展的“人人过关”、“个个洗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都受到批判。

清华大学教授潘光旦反对苏联式的灌输教育,认为这样会培养出一大批毫无判断力的青年,在学校学会了道听途说、鹦鹉学舌的本领,出了学校以后,就只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据当时的清华学子回忆,“对潘光旦先生的全校大检查,好像有三四次,每次检查都达四个小时”,这位学生回忆了其中一次的场景:“在暗夜里,学生们席地坐在成府的马路上,人声如潮,灯光晃动,显得异常恐怖。”

后来,潘光旦被调到中央民族大学,写文章检讨《我为何仇美仇不起来》,继续进行思想改造。

社会学科全遭裁撤

这次大学院系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另外,还根据计划经济和工业建设的需要设置新专业,“新的专业的面则常比西方大学生主修的专业要窄”。

据一位老教师回忆,当时决定学校哪个系哪个专业与谁谁合并,实施进度很快,扛起行李就出发,而且限期上课。不少学生都是在西北某大学入的学,却在东北某大学毕的业。

后来人们所知道的北京海淀区“八大学院”也兴建于那时,即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农业大学。

院系调整的确加速了工业人才和师范类人才的培养,调整后工科学生数大增。相反,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它的“资产阶级性质”而遭到否定,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被停止和取消。

为了保留一点社会学的血脉,费孝通在中南海的一个会场上当面向泽东进言,但毛泽东的态度很坚决,认为不能留,坚决断子绝孙!

此后,一大批社会学学者或者转行民族学,或者遁入图书馆做资料员。南京大学的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文去了地理系搞经济地理,曾任金陵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柯象峰到外文系当了普通老师。正如祖庆年先生所说,1950年代院系调整后,“哲学系竟失去了存在的余地”。

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

1952年,国家成立了高等教育部,原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改任高教部部长。1953年,政务院发布本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教师的思想改造学习今年暑假前即可告一段落,院系调整工作在今年暑假亦可大部完成,各类高等学校的任务和培养人才的目标均较以前明确,统一招生与统一分配毕业生的制度已经确立,这些条件将便于中央高等教育部及其他部门进一步加强直接和具体的管理。”高等学校丧失了教学自主权。

以清华大学为例,这次涉及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设置上,与欧美大学的通才教育模式相对,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一般称之为专才教育。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各院系不设专业,重视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一、二、三年级重在学习基础理论,四年级着重学习专门知识。院系调整后,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按照苏联工科大学教育模式按系设立专业,有计划、分专业培养技术人才。

学制也进行了调整。解放前,清华大学实行学分制,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学苏”后,取消学分制,实行学年制。学生在修业期间必须按照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和通过每学年所规定的学习课程和教学环节,不能自由选课,一般也不能转系或转专业,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发挥。

教学计划成为学校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全国高等学校学习苏联,开始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用苏联教材。

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早在院系调整之前,中央政府就开始逐步取消教会大学,并改造和限制私立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私立大学全部被裁撤。

圣约翰、震旦、沪江,这三所由教会创办的著名学府,也在院系调整中被裁撤,分别并入复旦、交大、同济、华东师大。

被誉为“东方哈佛”的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资格最老的教会大学,沪江是上海第一所政府立案的教会大学,震旦大学则由爱国神甫马相伯先生创办。作为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大学,圣约翰大学除了极重视英语以外,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也是其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足球队。圣约翰大学拥有许多著名的校友,包括顾维钧、林语堂、宋子文等,都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影响。

院系调整后,圣约翰大学的教员分别去了不同的高校,位于人称“梵渡”的约大校园,也被划归到一所新成立的高校华东政法学院。后来,一部分又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办公机构。至此,在建校73年之后,圣约翰大学正式走入历史。圣约翰大学最重要的象征莫过于那棵大樟树,连同它的精神,也在1960年代消失了。

更多文章

  • 佛缘大理——大礼、大治、大同、大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大礼,大治,大同,大理

    浩瀚的时间长河,冲刷出沧海桑田,铭刻出历史的印记。亘古不变的,山川湖泊,映照着变幻的风云…有一片净土,叫大理。延绵在这片土地的历史,如神话般,带给我们浪漫的遐想。爱江山更爱美人,江山和美人大概是男人毕生追求热爱的东西。无论何朝何代,以君王为代表的男人,都以得到江山和美人为耀。至高无上的

  • 匈奴、柔然、突厥、回鹘、吐蕃、渤海、南诏历代君主世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匈奴,柔然,突厥,回鹘,吐蕃,渤海,南诏,少数民族历代君主世系,少数民族政权

    中华上下几千年,中原王朝对中国的贡献固然重要,但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的开发也是不是不可忽视的。宋朝以后的少数民族吸收中原文化,将自己整合成内部高度统一的国家政权,像辽、金、夏、元、清等国家已经为人所知,但宋朝之前的少数民族依然采用原始的部落联盟来组织原始的国家,在这些原始国家中,比较重要的有匈奴、柔然

  • 中国疆域变迁史 在各个历史时期到底何为“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疆域,疆域,中国疆域变迁史,朝代,中国

    在各个历史时期到底什么是“中国”?(1)资政篇中国疆域的变迁葛剑雄,1945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吴兴县),祖籍浙江绍兴。1983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历史地理所所长,1999年至今兼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在美国、法国等多所高校任客座

  • 明朝两次未成功的南迁 一次保天下一次亡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明朝南迁

    明朝历史上应该是三次南迁都没有付诸行动。第一次应该是朱棣他儿子朱高炽,觉得北京耗费比较高,可惜皇帝只当了一年,人亡政息。第二次没南迁,歪打正着吧。土木堡之变后如果也先果断南下,于少保能保住北京?第三次没南迁,有于少保北京保卫战成功的历史包袱在,想也别想了。如果按照“成功”来说

  • 民国时期军服的变迁发展史 :国民革命军陆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军服

    甲午战争中,自认为泱泱大国的大清居然败给一个蕞尔小国日本,举国震惊。为了维护统治,同时也为了平息众怒,清廷决心采纳众议,改革军制,学习西方列强,建立一支“习洋操、用洋枪”的新型军队。为了区别清廷的八旗、绿营、淮军等旧式军队,这支军队也被称为新军。天津小站练兵从天津小站练兵开始

  • 中国古代性教育不落伍 皇宫或草堂都有自己一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性教育,古代性教育,性爱,春宫图,性文化节

    每年都要热闹一番的广州性文化节,刚刚结束。热辣火爆的场面,赤裸直率的用具,让人的性与欲彻底袒露在阳光、灯光和众目睽睽之下。性文化节,性很多,文化呢?类似争论每年都有。或者,需要在性里找找文化就是当下的文化?不过,许多人的确是通过性文化节才了解了中国的性文化,才了解在“存天理灭人欲&rdq

  • 东德人翻越柏林墙手法:开车冲撞 全民跳楼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柏林墙,翻越柏林墙,东德,西德

    1962年8月17日,18岁的费希特成为第一个因为翻越柏林墙而被击毙的翻墙者(来源:资料图)本文摘自:《翻越日历》2010年11期,原题:《翻越柏林墙,生死不归路》1989年11月9日,这一天是所有德国人终生难忘的一个日子。那天下午,东柏林市委书记沙波夫突然向全体驻东柏林的新闻媒体宣布了一项决定:民

  • 摄政王多尔衮太悲催 两次皇位不得死后挫骨扬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摄政王,多尔衮,清朝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寅时1650年12月31日戌时)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满洲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同母弟豫亲王多铎,为阿巴亥第二子。初称台吉。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ldq

  • 中华民国历任总统誓言回顾:冯国璋宣誓和平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历任总统,总统誓言,中华民国总统誓言

    总统的誓言一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首期临时总统,誓曰:“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这誓言,距今已然百年。也正是由此,民国开启了它命运多舛的历程。总统的誓言,不应当仅仅看作是一种个人承诺,更应该是看作他所代表的国家

  • 幕后的故事:里根“柏林墙”演说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柏林墙,柏林墙演说,里根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鲁迅所写的杂文当中,堪称脍炙人口的一篇。那篇杂文最初是1924年发表的,将近100年前了。1987年,冷战期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欧洲最著名的城市之一、东西德交界的柏林发表一篇演说,高呼“推倒柏林墙”,其象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