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字狱的巅峰:清朝通过禁锢思想达到统治目的

文字狱的巅峰:清朝通过禁锢思想达到统治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581 更新时间:2024/1/2 10:29:56

清朝字狱的特点

文字狱就是以文字为原因形成的罪案。说起文字狱自然要数清朝的文字狱最为有名,最有代表性。因为只有清朝的文字狱是历史上最残酷的文字狱。清朝文字狱的特点有很多,文字狱涉及的人数非常多,涉及的官位也很大。

康熙二年,发生了庄延龙大案。庄延龙家在浙江湖州,在当地是有名的富户,他购买了一部未完成的明史,召集了湖州想要修篆前明历史的人一同补写了南明的史事。书中提到了清朝统治者建州女真于明朝关系的事。这部明史刊刻后被贪赃污吏吴之荣看到,便买了一本想要敲诈庄延龙的父亲。但是由于庄延龙的父亲与官府相通有恃无恐。吴之荣便状告到了京城。清廷十分重视,对此事严加查办。最后庄延龙被依照大逆律剖棺戮尸,参与此书编作的七十余人全部被杀,还有几百人到边疆充军。

清朝文字狱案例还有一个是雍正六年,发生了一件雍正期间第一大案,吕留良是浙江人,是一名著名的理学家。科举考试墨卷时,他曾阐述了儒家的夷夏之防,具有防抗清朝压迫的一面。曾静读了吕留良的时文,导致了反清的行动因而被治罪。与吕留良相关的一切人员都受到惩处,死者戮尸,活者斩杀,最轻的也要被杖责,以示警戒。

清朝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非常蛮横的推行了专制主义,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后果,进而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几件事只是清朝文字狱案例的一部分,至于清朝文字狱案到底有多少?有不完全统计:顺治年间曾兴起文字狱七次,康熙年间兴起十二次,雍正帝则兴起过十七次文字狱。次数最多的是乾隆帝,兴起文字狱130多次。涉及到的人下场非常惨。一般文字狱涉及的人员基本都是三到九族,上上下下能有几千人。使思想禁锢,文化扭曲,社会闭塞也是文字狱的特点之一。

当时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不允许人们有言语上书面上的不满,不允许这些不满对外扩散,所以就用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一些人为了自保,只好封闭了自己的思想。这也是后来国家文化思想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给思想文化带来了恶劣的影响,败坏了官场上的风气,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有些文字狱案都是捕风捉影没有实际的根据,从而产生了很多的冤案,清代这种宁错杀不放过的做法,让人们不敢有舆论可言,更不要说什么思想建议。所以在当时一些有思想的人为了保命都不敢进言。所以使得当时的文化空前的落后。所以当时文字狱最大的特点就是涉及人数之多之惨,以及对社会文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清朝文字狱死了多少人

清朝文字狱死了多少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完整的统计,但是其涉案人数之多,牵连之深影响之远是各个朝代中的头名。文字狱自宋朝开始历经元、明两朝,在清朝时期达到顶峰。清朝文字狱直接害死的人很多,间接扼杀的人更多。雍正时期想要编撰词科以彰显文治武功,但是朝内无人响应,没有人才可以担任此重任。

康熙雍正乾隆画像

比清朝文字狱死了多少人相比,文字产生的不良影响更重要。自顺治皇帝开始,顺治时期七次兴起文字狱,康熙时期有十二次文字狱,雍正皇帝时文字狱增加到十七次,到了乾隆时期最为离谱,足足有一百三十多次文字狱。康乾盛世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顶峰时期,但顶峰也意味着走向衰亡。明史案中七十人被绞死,黄培诗案中受牵连了三百余人,还有一本诗集岸,竟然有七百人获罪。由于案件规模大小不一,涉案人数不确定,所以清朝文字狱死了多少人无从考证。

清朝时期文字狱的主要目的就是束缚文人的思想,不管清朝文字狱死了多少人,清政府维护统治的目的是达到了,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摧残。与此同时,欧洲开展了思想蒙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而在中国人还会因为一个无意的诗词而获罪杀头。这是中国国力走向衰弱的转折点。依靠武器,清政府打压着文人的躯体,依靠文字狱,清政府打压的是全国人的反抗精神。

清朝文字狱影响

清朝文字狱是统治者为了禁锢思想巩固统治所犯下的泯灭人性的罪恶。细数清朝文字狱影响,在文学人士中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他们不敢发表任何论述,生怕一不小心跌入文字狱的深渊。在满清残暴的文化压迫下,文化遭到了残酷的催残与扭曲。

文人学士为了避免灾祸,不敢议论时政。他们丢掉气节,只会死板呆滞的读书。清朝文官,他们最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烟灰,但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帮凶,因此只能一味遵从谕旨,没有思想没有节操。同时文字狱销毁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乾隆年间,以修改《四库全书》为由,大肆搜捕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并将其全部销毁,以至于现在所读的《四库全书》都是经纂改以后的,清朝文字狱影响极其恶劣,清朝文字狱造成了大规模的杀戮,对当时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恐慌。清朝统治者对于文化的统治是非常残暴的,他们利用了非常极端的手段,排除异己统治言论,以巩固自己的封建正统地位。

文字狱的各种不良因素严重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落后,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十八世纪初,各西方国家都已经摆脱了封建统治,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而中国由于清朝文字狱影响,最终在十九世纪末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其他列强国家宰割。

标签: 文字狱清朝清朝文字狱

更多文章

  • 1952年院系调整:教育模式全盘苏化 高校丧失自主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院系调整,52年院系调整,大学合并

    美国教育学家卡扎米亚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以此来形容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再合适不过了。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仿照苏联模式,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将中国一举纳入苏联模式教育体系。伴随着政权更

  • 佛缘大理——大礼、大治、大同、大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大礼,大治,大同,大理

    浩瀚的时间长河,冲刷出沧海桑田,铭刻出历史的印记。亘古不变的,山川湖泊,映照着变幻的风云…有一片净土,叫大理。延绵在这片土地的历史,如神话般,带给我们浪漫的遐想。爱江山更爱美人,江山和美人大概是男人毕生追求热爱的东西。无论何朝何代,以君王为代表的男人,都以得到江山和美人为耀。至高无上的

  • 匈奴、柔然、突厥、回鹘、吐蕃、渤海、南诏历代君主世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匈奴,柔然,突厥,回鹘,吐蕃,渤海,南诏,少数民族历代君主世系,少数民族政权

    中华上下几千年,中原王朝对中国的贡献固然重要,但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的开发也是不是不可忽视的。宋朝以后的少数民族吸收中原文化,将自己整合成内部高度统一的国家政权,像辽、金、夏、元、清等国家已经为人所知,但宋朝之前的少数民族依然采用原始的部落联盟来组织原始的国家,在这些原始国家中,比较重要的有匈奴、柔然

  • 中国疆域变迁史 在各个历史时期到底何为“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疆域,疆域,中国疆域变迁史,朝代,中国

    在各个历史时期到底什么是“中国”?(1)资政篇中国疆域的变迁葛剑雄,1945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吴兴县),祖籍浙江绍兴。1983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历史地理所所长,1999年至今兼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在美国、法国等多所高校任客座

  • 明朝两次未成功的南迁 一次保天下一次亡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明朝南迁

    明朝历史上应该是三次南迁都没有付诸行动。第一次应该是朱棣他儿子朱高炽,觉得北京耗费比较高,可惜皇帝只当了一年,人亡政息。第二次没南迁,歪打正着吧。土木堡之变后如果也先果断南下,于少保能保住北京?第三次没南迁,有于少保北京保卫战成功的历史包袱在,想也别想了。如果按照“成功”来说

  • 民国时期军服的变迁发展史 :国民革命军陆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军服

    甲午战争中,自认为泱泱大国的大清居然败给一个蕞尔小国日本,举国震惊。为了维护统治,同时也为了平息众怒,清廷决心采纳众议,改革军制,学习西方列强,建立一支“习洋操、用洋枪”的新型军队。为了区别清廷的八旗、绿营、淮军等旧式军队,这支军队也被称为新军。天津小站练兵从天津小站练兵开始

  • 中国古代性教育不落伍 皇宫或草堂都有自己一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性教育,古代性教育,性爱,春宫图,性文化节

    每年都要热闹一番的广州性文化节,刚刚结束。热辣火爆的场面,赤裸直率的用具,让人的性与欲彻底袒露在阳光、灯光和众目睽睽之下。性文化节,性很多,文化呢?类似争论每年都有。或者,需要在性里找找文化就是当下的文化?不过,许多人的确是通过性文化节才了解了中国的性文化,才了解在“存天理灭人欲&rdq

  • 东德人翻越柏林墙手法:开车冲撞 全民跳楼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柏林墙,翻越柏林墙,东德,西德

    1962年8月17日,18岁的费希特成为第一个因为翻越柏林墙而被击毙的翻墙者(来源:资料图)本文摘自:《翻越日历》2010年11期,原题:《翻越柏林墙,生死不归路》1989年11月9日,这一天是所有德国人终生难忘的一个日子。那天下午,东柏林市委书记沙波夫突然向全体驻东柏林的新闻媒体宣布了一项决定:民

  • 摄政王多尔衮太悲催 两次皇位不得死后挫骨扬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摄政王,多尔衮,清朝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寅时1650年12月31日戌时)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满洲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同母弟豫亲王多铎,为阿巴亥第二子。初称台吉。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ldq

  • 中华民国历任总统誓言回顾:冯国璋宣誓和平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历任总统,总统誓言,中华民国总统誓言

    总统的誓言一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首期临时总统,誓曰:“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这誓言,距今已然百年。也正是由此,民国开启了它命运多舛的历程。总统的誓言,不应当仅仅看作是一种个人承诺,更应该是看作他所代表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