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清朝好多皇帝的名字喜欢用生僻字?清朝皇帝名字怎么那么奇怪?为什么清朝的上层皇族喜欢用很冷僻的字作为名字?皇帝名字为什么多生僻字?众所周知,清朝的文字狱十分严重,什么“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都是死刑。
中国古代讲究避尊者讳。古人一般而言,名和字是分开的。什么叫避尊者讳呢,就是不能直呼长辈,长官,长者的名讳。即使是同辈之间表示亲密的称呼,也只能称字,不能称名。当然,皇帝的名讳那是更不允许直呼的,那是杀头之罪。那遇到与皇帝名字相同的字的时候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换一个字。例如汉光武帝叫刘秀,那么这个秀字就是光武帝的名讳,要避讳。所以秀才就不能用了,得改叫茂才。那么具体到唐朝为什么不许打虎呢?这就牵扯到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李虎了。而唐朝的皇帝又正好姓李,李与鲤鱼的“鲤”同音,虽说鲤鱼不好吃,但民间的百姓为了果腹,只好吃它,但食“鲤”等同于食“李”啊,这在皇帝看来是自己被吃掉了,所以就昭告天下禁止烹食鲤鱼,而且还规定不能贩卖鲤鱼,违者重打六十大板。观世音菩萨为了避李世民的讳,被称为观音菩萨;又如乾隆为了避讳顺治帝福临,就下令全国不允许在对联中有五福临门四个字。
当年元朝的元仁宗,生肖属鸡。为此,他对鸡也是十分喜爱。他还传令下去,全国百姓都不可以在虐待鸡。而当时民间有个卖烧鸡的,他回乡下进货被人发现。不但鸡被全部没收,还被游街示众了3天。
同鲤鱼一样,“猪”曾一度也被当作避讳之物,怎么回事呢?事实上,“猪”在明朝不像“鲤鱼”一样被唐朝禁止食用,因为在明朝的《御制大明会典》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是曰,内官于奉先殿陈设牲醴祝帛讫。每庙猪一,羊一,帛二,缸一篚。”就连御制之物也对猪没有任何避讳之处,可见猪与鲤鱼的不同。但凡事都有一个例外,原来到了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在正德十四年颁布《禁猪令》禁止全国上下杀猪。不仅如此,还将猪改了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会猜,是不是将猪叫做“彘”,因为在古代,这个字本来就是指猪,如果是这样,那么大家就猜错了,朱厚照将猪改了个名字叫做“豕”(shǐ),这直接持续到明朝结束。当过颁布《禁猪令》三个月以后,百姓就受不了了,狗肉兔肉牛肉羊肉可以不吃,但是猪肉怎么可以不吃呢?不仅百姓不高兴,大臣们没有猪肉吃也很难受,而朱厚照自己也没有猪肉吃滋味也不好受。于是又下了道圣旨将《禁猪令》罢免了,重新让大伙吃上了猪肉。朱元璋都没有让百姓对猪有过避讳,朱厚照作为朱元璋的后代,凭什么你就这么事多呢。要说原因啊,也很可笑。因为朱厚照除了姓“朱”以外,他的属相还是十二生肖中的猪,这双重关系的加持下,尽管明朝已有点资本主义萌芽,但也不能不在乎呀。朱厚照属于那种想一出是一出的皇帝,这不,刚颁布禁止杀猪这个规定没多久,又遇到宫内各种祭祀活动,而作为六畜之一的猪怎么能缺少呢。久而久之,禁止杀猪这项荒唐的规定也就没了下文。明朝皇帝姓“朱”与“猪”同音,明朝人怎么避讳?
还有慈禧,她生肖属羊,并且慈禧认为羊虎相克。为此,她特意查阅了身边所有人的生辰八字,将属虎的人全都逐出皇宫,流放到了漠北。手段之决绝,可见一斑。
所以皇帝的名字不允许平常百姓同名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般皇帝给儿子娶名字都是娶很生僻的字,而这个生僻的字就归皇上专用,其他人都不能再用了。所以当太子当上皇帝后,兄弟们都要改名了,例如雍正帝胤禛即位后,其他阿哥兄弟就要把“胤”改成“允”。
其实不仅仅是清朝,这个问题在其他朝代也存在。这是由于方便百姓避讳的缘故。古代规定,百姓不能与皇帝同名字,就是说,皇帝的名字叫赵匡胤的话,百姓的名字中有“匡胤'的一个字匡或胤就要改掉,叫做”避讳“。后来为了方便百姓不用老是改名字来避讳,所以皇帝会在登基后改一个带有生僻字的名字,这种做法宋朝最流行。历史上宋朝很多皇帝都是这样,没当皇帝前是一个名字,当皇帝后就是另一个名字。
中国古代皇帝的名字都是经过一改再改,比喻曹奂原来就叫曹璜,太后和大臣们觉得他的名字没有君临天下的气概。古代皇帝的名字有什么讲究呢,首先是要使皇帝本人能洪福齐天,其次还要兼顾到江山社稷的永固和传承,还要能福泽百姓,或者拓展疆土。比喻刘邦原名叫刘季,又叫刘三。就是取四海一统用固之意。后秦衰微,皇取名的姚兴。所以皇帝的名字都是:大、极、吉、永这四个特点。他们的名字大也是大到极点,比如武则天,又叫武曌。所以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为一个名字挖空心思,反复修改,直到找出独一无二的为止,这样一来就可能会有很多是生僻字。
北宋皇帝除了开国太祖赵匡胤和宋徽宗赵佶外,其他都是即位之后改名
先看下北宋朝皇帝列表
1.宋太祖赵匡胤(未改名)
2.宋太宗赵匡义先改名赵光义,即位改名为赵炅(好能折腾)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后面又改名“赵炅
3.宋真宗赵德昌即位改名为赵恒
4.宋仁宗赵受益即位改名为赵祯
5.宋英宗赵宗实即位改名为赵曙
6.宋神宗赵仲针即位改名为赵顼
7.宋哲宗赵佣即位改名为赵煦
8.宋徽宗赵佶(未改名,你知道你能当皇上了?不,是压根想到能当皇帝啊!)
9.宋钦宗赵亶或赵煊即位改名为赵桓
再看下南宋朝皇帝列表
1、宋高宗赵构,未更名。
2、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改名赵昚。
3、宋光宗赵惇,未更名。
4、宋宁宗赵扩,未更名。
5、宋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改名赵昀。
6、宋度宗赵禥,原名赵孟启,改名赵禥。
7、宋恭宗赵,未更名。这名字输入法里都没有,没改的必要了。
8、宋端宗赵昰,未更名。
9、宋少帝赵昺,未更名。
两宋十八位皇帝,改名的高达十位。这是为什么呢?宋朝皇帝相对宅心仁厚,如果自己的名字中的字比较常用的话,都会改成相对生僻的名字,而且基本改成一个字的。这是为了大家的方便。像宋太宗赵光义这种,如果即位后不改名,“光”和“义”就不能用了,实在是太麻烦了。
其实稍稍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中国特色的“避讳”避开皇帝的名字换成谐音(重看发现此处有问题,避讳还有把皇帝名字减一笔增一笔的)。所以,如果宋朝诸位都不改名,那诸如德、昌、受、益、宗、实等等其实都是起名常用字,偶尔一两个开国皇帝霸气点不改也就罢了,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即位之后都会改名单字,不改名的寥寥可数(到了明朝这规矩被坏了,不过另一条规矩也就是尽量挑生僻字还保留着),匡胤两字并非常用字也就罢了,要是每个皇帝都这么玩,那中国起名常用字只怕所剩无几了,所以皇帝即位改名为生僻字+单字其实算是个传统。
另外各朝皇帝起名也都有点特色,夏商开始爱用天干,刘至唐,前后不用相同部首。宋朝名字里爱用“日”这直接影响了金朝(大部分也都带日,完颜旻完颜晟完颜亶完颜璟完颜珣完颜守绪),明朝金木水火土大家都知道,整一个化学元素周期表啊。
朱元璋被称为化学教父元素周期表和他真有关系
同样爱好给孩子们起怪名的还有朱元璋,虽然朱元璋出身乞丐,没什么文化,但是朱家起名是按“水、木、金、火、土”来的,看完下文的名字你会觉得朱元璋是化学家。
这是明朝王爷的名字:
秦王朱公锡永和王朱慎镭
鲁阳王朱同铌其子朱安汞
瑞金王朱在钠寿昌王朱均铁
宣宁王朱成钴怀仁王朱成钯
长阳王朱恩钠益阳王朱恩铜
沅陵王朱恩铈长垣王朱恩钾
庆王朱帅锌弘农王朱寘镧
蒙阴王朱帅钾韩王朱徵钋
稷山王朱效钛内丘王朱效锂
唐山王朱诠铍其后朱效钯
可用于金属元素的有: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安汞、朱在钠、朱均铁、朱成钴、朱成钯、朱恩钠、朱恩铜、朱恩铈、朱恩钾、朱帅钾、朱帅锌、朱寘镧、朱徵钋、朱效钛、朱效锂、朱诠铍、朱效钯、朱弥镉、朱諟钒、朱翊铕、朱翊铬。
可用于有机化学领域的有:朱勤烷、朱孟烷、朱悦烯、朱定烷、朱琼烃、朱颙炔、朱厚烷、朱厚烃。非常的完整,
图:明朝皇帝的金木水火土
清朝的避讳发展史从不在乎到让天下人避讳
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就是天命、天聪、顺治,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这三朝名字没有避讳。努尔哈赤朝在考进士的时候,“努尔哈赤”分着写都不避讳,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这三个字考试的时候,写都不用避讳。顺治的名字叫“福临”,写的时候也不避讳,但是有一条,《实录》、《玉牒》等官书出现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这个名字的时候,上面盖一个黄签,上面贴一个黄签,把它盖住,就是表示避讳的意思,字并不改。这个原因,就是清朝初期主要是满洲文化,汉化不是很深。
第二个阶段,就是康、雍、乾三朝,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触了汉族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就实行皇帝的名讳,就是牵扯到皇帝名字的时候,要避讳,读音、写字都要避讳。譬如说康熙,康熙的名字叫“玄烨”,就是这个“玄”字在康熙年间,凡是写“玄”字不可以这样写,你要考进士答卷,“玄”字这么写肯定名落孙山,怎么写呢?最后这笔讳缺,避讳不写,这一点不写,“玄”字这还比较简单,就是一个“玄”字,麻烦在哪儿呢?就是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火”字偏旁,“玉”字偏旁,“弓”字,“金”字,“氵”,“丝”字等等,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一律都要避讳,最后这一点,叫讳缺,缺这笔,如果不缺,那么您这进士肯定就考不中,这是“玄”字。玄烨还有个“烨”字怎么办,康熙名字玄烨这个“烨”,左边一个“火”字,右面一个中华的“华”字,繁体字的,写“玄”字的时候最后这笔讳缺,缺了,“烨”字最后这一笔、这一竖不能写。所以在清朝康熙和康熙以后,凡是写“玄”“烨”的时候,必须把“玄”字这点讳,把“烨”字最后这笔讳了,这叫皇帝名讳,这是康熙。那雍正呢?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叫“胤禛”,就是这个“胤”,赵匡胤这个“胤”,雍正朝“胤”字不可以这么写,康熙朝可以,雍正朝不可以,那怎么写呢?把最后那一笔讳了,最后这一笔不写,他“胤”“禛”两个字,还有“禛”字呢?“胤禛”正式写的时候,“胤”最后这笔讳缺,“禛”最后这点讳缺,不能写。这是在雍正朝,雍正朝之前的刻的书写的字都不要改,因为往前改那就没完了,就是从雍正登上皇位那天开始,“胤”“禛”这两个字就要避讳了。那有人问了为什么雍正叫“胤禛”,他那几个兄弟都不叫“胤”呢?允禟,允祉,允禵,允禩,都是“允”呢?雍正时候做一个规定,这个“胤”字只许雍正用,他几个兄弟凡是这个“胤”字都改了,都改成“允”,这不就避讳了吗,这是雍正朝。乾隆朝,乾隆的名字叫“弘历”,就是这个“弘”,乾隆朝“弘”字是不可以这样写的。我小时候有一个学校,叫“弘达学院”,发达的“达”,它就没这个点,我当时就不明白,这个字怎么没这个点,那时侯很小,后来大了就明白了,它把这个讳给避了,避讳,“历”字也换一个写法,这是康、雍、乾这三朝皇帝的避讳,就是缺末笔。
第三个阶段就是嘉道,嘉庆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绵宁”,在这个时候,乾隆做了一个规定,他按汉族的排辈,大家知道孔子的后裔不是排辈吗!孟子的后代不也排辈吗,乾隆说爱新觉罗的后代要排辈,他就给排了,从乾隆以后“永、绵、奕、载”,“溥、毓、恒、启”是后加的,凡是乾隆儿子辈都得带“永”字,孙子辈都得带“绵”字,一代一代往下推,底下问题就来了,那乾隆的儿子是“永”字辈,乾隆的继位人就是嘉庆,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永”字是经常写的,经常用,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讳起来这事情就比较复杂,乾隆想了个办法把这个“永”字改了,改成“颙琰”,这个字不常用,避讳起来就简单一点。但是在写的时候,还要避讳末一笔,“琰”字也要换一个写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讳的“永”字就相对来说简化了一点,这是嘉庆。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属于“绵”字辈,“永、绵、奕、载”,“绵”字辈,皇帝又说了“绵”是老百姓衣服里头必须用的字,经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绵”字都避讳的话,就比较复杂,说改一下,皇帝把这个字变通一下,变成一个不常用的字,音相近,“旻寕”这样相近。这样,天下所有的“绵”字都可以不避了,那“旻”字你写的时候也不能这样写,皇帝再要做文章、出书、考试碰到这个“旻”字的时候,这一点不写,这一点敬避,“寕”字呢,也要做一个变通,变成一横一竖,它原来是宝盖头下面一个“心”字,到这个时候,“心”字改成了一横一撇,这样来敬避一下,这是第三个时期,嘉道时期。
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咸丰大家知道叫“奕詝”,“永、绵、奕、载”,“奕詝”,这个时候又简化了,皇帝的名字是两个字,奕詝,第一个字不避讳了,就避讳第二个字,就避讳这个“詝”字,“詝”字怎么避讳呢?就缺末笔,最后这一笔不写了,讳缺,叫避讳,把它缺这一笔,就写成奕詝就可以了,这是比原来又简化了一点。咸丰之后就是同治,同治的名字叫载淳。我们讲了叫“永、绵、奕、载”。载淳,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只避讳第二个字,第二个字,载淳的“淳”跟“亨”字读那个音,换一个写法,载淳的“淳”这么写,这么来表示避讳。再底下就是光绪,“永、绵、奕、载”嘛,光绪是“载”字辈,光绪的载湉,也有叫载湉的,“载”字不避讳,就避讳最后这个字,这个字怎么避讳呢?就是避讳最后一笔。“口”字不封口,这要是考举人,考进士,牵扯到这个字,如果多写了一笔,肯定这进士、举人都考不上,这是光绪。宣统,宣统叫溥仪,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第二个字避讳。“仪”字,第二个字怎么避讳呢,叫讳缺末笔,最后这一撇不写。这是清朝皇帝名字避讳分作这么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这三朝,名字不避讳只是在《玉牒》《实录》等重要场合,上面贴上一个黄签,第二个时期就是康、雍、乾的避讳。第三个时期是嘉、道,改一个字,讳笔。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皇帝名字两个字,第一个字不避,第二个字缺最后一笔。
而皇帝的名字中出现的字,更是如此,在文书(凡是写在纸上的)中就绝不能出现,即使一定要用,也得是同音的别字。
但是,文字作为人类进步最重要的工具,是绝不能不用的。为了尽量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清朝才会在皇子们取名字时用一些生僻的字。
所以皇帝的名字越生僻就会和老百姓重名的机会越低,总之就是为了不和老百姓冲突。要理解皇帝为了方便民间老百姓大胆起名字,故意找些生僻字,非常生僻的字,这是厚道,不是霸道。
当然也有读者问每个朝代都觉得自己能万万代的传承下去,那万一能传了一万代还没灭亡,岂不是要避讳10000多字,文章还怎么写?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必须回避君主、尊长的“名讳”的一种要求,通常只限于君主、尊长之本名,其字号则无必要。所以皇家的名字多选取生僻字,像清朝的那些阿哥们大多是属于这个情况。避讳这个从古至清朝都十分重视,清朝的文字狱更是大作避讳文章。像李贺仅仅因为父亲的名字不可以考进士,纳兰为了避讳而不得不改名纳兰性德等的,都表现出了避讳的重要性。所以,从理论上讲,你说的情况一旦发生,就是要避讳一万余字的。
不过,正如历史发展的那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传承一万代是几乎不可能的,最多也就是二三十代,等到下一代,那么前朝的讳也就不用避了,所以总体来说,虽然避讳影响到了文化的传播,给当代研究带来极大的不便,但是,对人民的生活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不会出现避讳数万字,无法写文章的现象的。
中国古代皇帝名字冷僻多怪异你能认识几个?
上古时代:
颛顼(音zhuānxū),高阳氏。
帝喾:(音kù)高辛氏
夏:
羿-寒浞:音zhuó,义:淋湿。
帝扃:音jiōng,义:门户。
履癸:音guǐ,义:天干的第十位,用于作顺序第十的代称。
西周:
懿(音yì,义:德行美好)王囏:音jiān,古同“艰”。
幽王宫湼:音niè,义,同“涅”。
古公亶(音dǎn,义,实在,诚然,信然)父(太王)
东周:
惠王阆:音làng,义,门高的样子,空旷,没有水的城壕。
西汉:
元帝刘奭:音shì。《说文》里其意思为“盛”。燕召公也曾用过此名。
成帝刘骜:音ào。《吕氏春秋》注解其为千里马的意思。
平帝刘衎:音kàn,有快乐的意思。
东汉:
章帝刘炟:音dá,义,火起、爆。
和帝刘肇:音zhào,义,开始、初始、引发。
安帝刘祜:音hù,义"福"的意思,千万别念成gu。
质帝刘缵:音zuǎn,容易被人念成赞(zàn),《说文》里解释:缵,继也。
三国:
魏明帝曹叡:音ruì,有“深明、通”的意思。他的名字被许多书刊弄混成了“睿”。
常道乡公曹奂:音huàn,义,盛大、众多。
西晋:
司马邺:音yè。邺是魏晋南北朝时中城市之一。
东晋:
穆帝司马聃:音dān,义,耳朵长大的意思。
孝武帝司马曜:音yào,义,照耀;明亮,日、月、星均称“曜”,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如“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
十六国:
前凉高祖昭王张寔:音shí,同“实”,有“放置、此”的意思。
前燕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音huàng,仅用于人名。
前燕景昭皇帝慕容儁:音jùn,有才智超群的意思。
前燕幽皇帝慕容暐:音wěi,形容光很盛的样子。
后秦:
武昭帝姚苌:音cháng,古代一种植物。
西凉:
昭武王李暠:音gǎo,或音hào。念gǎo形容“光明、明亮”,念hào同“皓”。
李歆:音xīn,义,喜爱,羡慕;飨,祭祀时神灵享受祭品、香火。
南北朝:
南朝宋太宗明帝刘彧:音yù,形容有文才。
南朝齐武帝萧赜:音zé,有深奥的意思。
南朝齐明帝肖鸾:音luán,义,传说凤凰一类的鸟。
南朝陈文帝陈蒨:音qiàn,义同“茜”,用以形容草长得茂盛的状貌。
南朝陈宣帝陈顼:顼念Xū。这个字早有出现古帝颛顼。
北朝北周孝愍(音mǐn义,同“悯”。)帝宇文觉。
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音yōng,有和谐的意思,千万别念成邑(yì)了。
北朝北周宣帝宇文赟:音yūn,有“美好”的意思,多用于人名,千万别念成“斌”了。
隋朝:
恭帝杨侑:音yòu,义,相助。
唐朝:
武曌:音zhào,只有武则天一个人用过。形容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自古中国皇帝名字多古怪生僻冷僻还造字为高冷
懿宗李漼:音cuǐ或cuī,形容水深。
僖宗李儇:音xuān,形容“聪慧、敏捷”。很容易被读成(huán)
昭宗李晔:音yè,形容火光很光盛大的样子。
哀帝李柷:音zhù,与“祝”同音。
五代十国:
后唐庄宗李存勗:音xù,意为勤勉,别念成“助”了,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写错的字,特别是网上往往写成“勖”。
南唐高皇帝李昪:音biàn,光明的意思,古代同“忭”,喜乐的意思。
南汉中宗刘晟:音shèng,光明、旺盛的意思。
南汉后主刘鋹:音chǎng,锐利的意思,刘鋹又名刘继兴。
宋朝:
南宋孝宗赵眘:音shèn,有“谨慎”的意思,古同“慎”。
南宋度宗赵禥:音qí。
南宋恭帝赵:音xiǎn,““”是“显”的古文,因编码不支持的缘故,今人多以“显”替代。.
南宋瑞宗赵昰:音xià,是“夏”的古字,有“直”的意思。
祥兴帝赵昺:音bǐng,“明亮、光明”的意思。
西夏末代皇帝李睍:音xiàn,睍睍,眼睛不敢睁大的样子。
明:
惠帝建文帝允炆:音wén,义,没有火焰的微火。
孝宗弘治帝朱佑樘:音chēng。
世宗嘉靖帝朱厚熜:音zǒng,也念cōng。念zǒng时,有火炬的意思。
穆宗隆庆帝朱载坖:音jì。
清:
世宗雍正帝胤禛:音zhēn,以至诚感动神灵而得福的意思。
仁宗嘉庆帝颙琰:音yóngyǎn。
文宗咸丰帝奕詝:音zhǔ,智慧的意思,也念nuò。
德宗光绪帝载湉:音tián,形容水面平静
皇帝的名字都是避讳的,如果是一个好君王,后代对这个字可能无比热爱,但是亡国之君,他的名字即使在一般的文章中也很少人提及,尤其是那些臭名昭著的皇帝,他们的名字几乎后世不用,比如:桀、纣,还有某些运气不好的君王,后世认为晦气,也不用他们的名字:比如姚泓、司马邺、曹髦、吕纂。这些字后来也基本成了姓名的生僻字。还有一些好大喜功到极点的也被人们厌恶,比如武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