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致了解秦汉时代的中枢体制后,再来看一下帝国体制的另一部分:地方行政系统。秦汉时代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之所以形成,是以对千千万万的百姓进行控制与支配为基础的。以地方行政制度为基础而建立编户齐民社会,不仅使郡县制取代了封建制,实则也是传统中国政治社会结构形成之标志。>>郡、县之称源于先秦。一般来说,郡县制萌芽于春秋,演进于战国,秦汉臻于大备。秦汉时,实行郡县两级制。县因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称谓:一般情况多称县,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称道,列侯封地称为国,皇后、太子、公主的封地称邑。秦灭六国后,朝廷曾就立郡县问题展开激辩,辩论的结果是废分封、推广郡县制。始皇二十三年(前221),分天下为36郡,此后陆续有所增置。秦郡是学界争议已久的问题,数量多少一直存有不同意见。新见湖南湘西里耶秦简中,有洞庭郡、苍梧郡的记载,但文献中罕见或不载这两郡,故秦郡设置仍是待解答问题。参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郡下辖县,秦县有一千左右,每郡平均约辖二十余县。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国地广民众,大者拥有五六郡,仅次于朝廷,远非列郡所能比,故有尾大不掉之局面出现;平定“七国之乱”后,中央集权加强,诸侯王国封地或削或分,大国也不过十余县,且王国不再统郡,其疆域常小于汉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除三辅外,西汉末全国有80郡,王国有20个。此时的郡国并行制,与汉初不可同日而语。汉郡增多,原因有二:一则,秦郡太大,分秦郡而置新郡;二则,武帝开疆拓土,郡的数量随之有不少增加。郡国守相的治所虽有变更,通常情况下,即《汉书·地理志》所列郡、国之首县。西汉末,县级行政单位约有1500多个。东汉时,郡、国数大体承袭西汉,没有大变动。光武帝之初,精兵简政,裁省县邑侯国400多个,至顺帝时县级行政单位近1200个,较之西汉末约减少四分之一。>>郡府行政组织,可分三个层次:长官一级,即郡守、王国相;佐官一级,主要有丞、长史、都尉;属吏一级,是郡守、王国相自辟的百石以下掾史诸吏。郡国行政官署称为府。郡守、王国相掌治郡国,综揽郡国之民事、刑事、财政、军事,对郡境吏民有向中央察举特权,缘边诸郡尤以抗拒寇贼为要务。一年中重要行政举措因季节而不同:春日巡行辖县,劝课农桑,赈济灾民;秋冬考课属县政绩,上计于中央。宣帝曾说太守是治理吏民之根本,“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汉书·循吏传》)>>在郡县两级行政体制中,郡国实际是地方行政重心,中央政府直辖一百多个郡国。郡国佐官秩二百石以上,由中央任命,有丞(边郡郡丞称长史)、尉。郡丞辅佐郡守处理政事,郡尉(王国称中尉)佐郡守处理军政事务。郡都尉有单独治所,都尉府也有一定规模。西汉末东海郡的都尉府有都尉一人,下有都尉丞、卒史、属、书佐、用(算)佐等组成人员。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9页。按:本讲中凡涉及尹湾汉简者,如不特别出注,均出自此书。郡国守相的属吏有功曹、五官掾、督邮、主簿,以及分曹办事的诸曹掾史,如户曹、祠祀掾史(负责民户及礼俗之事),田曹、劝农掾史(负责劝课农桑),金曹、市掾、衡官(负责货币盐铁等事)。郡府“诸曹略如公府曹”(《后汉书·百官志》),政务上可以与中央公府诸曹对口。督邮一职较特殊,在督送邮书、奉宣教令的基础上,对属县长吏及亲贵豪族也进行监察,还附带有奉诏捕系、追案盗贼等职掌。>>都尉之职需加留意。一是边郡都尉的设置问题。秦及汉初,边郡都尉并主蛮夷之事,或属郡守,或不属;其后边郡皆置郡守,都尉专主汉卒;另置属国都尉,专主蛮夷,兵强职重,与郡相类。还有因事而设的特种都尉,如农都尉、骑都尉、关都尉等;尤其是农都尉,数量众多,负责边境地区的屯田生产。二是光武帝裁撤郡国都尉。郡都尉级别低于郡守,或与太守相抗衡甚至争权,于行政不便;加之都尉每年冬负责操练士卒的都试之役,翟义曾经借都试之时举兵反抗,刘秀甚至也欲借都试起兵,都尉实为统一之潜在威胁。>>建武六年(30),光武帝裁都尉官,省都试之役,虽说有与民休息之意,也有寓统一于行政,断绝因都试举兵之念。此外,对郡国特种官署也需留意。郡国特种官署,是两汉时代,尤其是西汉时,分布于郡国且各有一定职能及组织机构(机构组织情况近于县廷设置)的特种官署,因为这些特种官的级别与县令长等齐,属郡国者视属县道为多。这些特种官署,大体分为四类:第一,农林、水利、渔业类,如农官、仓官、木官等;第二,畜牧类,如家马官、牧师苑官等;第三,工矿、商业类,如工官、服官、盐官、铁官等;第四,军事类,如楼船官、发弩官等。这些郡国特种官职能不尽同,如服官为天子及高官制作衣物,盐、铁官专主盐、铁生产及销售;武帝时这些郡国特种官多为中央派出机构,此后情况有所改变,有的隶属郡国(东海郡的盐、铁官即如此),东汉时皆隶于郡国。>>县廷行政组织略同于郡制,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县令长、侯国相是长官,丞、尉为佐官,令长、相自辟之百石以下掾史诸吏等为属吏。县的行政官署称为廷。县户口过万者为大县、设县令,不足万户者设县长。县令长、侯国相掌治一县或一侯国之民,劝善罚恶,理讼平贼,秋冬上计于所属郡国,还可贡士于所属郡国。县令长、侯国相的佐官丞、尉,亦如郡国守相的佐官丞、尉。一般来说,县丞一人,尉或一人,或分左尉、右尉各一人。县丞协助县令长治一县政事,县尉或中尉主盗贼,维护本县治安。县令属吏等级有掾、史、佐史、书佐等之别,所分诸曹大体上也同于郡国之分曹。与郡制不同的是,县廷中不设督邮,县廷掾兼督察属乡之责。>>县下有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赋税诉讼、游徼掌治安;乡下分里,里典或里正掌里中事务,以乡中强有力者担任此职。西汉末东海郡下辖170乡,2534里,约合15里为一乡。>>亭、邮是不同于乡、里性质的行政系统。亭是传递文书和接待过往使者的机构,亭设有亭长,属官有亭吏;邮是传递文书、供应食宿及车马的机构,性质与亭类似。东海郡有688亭,亭卒2972人,每亭约有亭卒4人;34邮,邮人(传递文书之人)408名,每邮约有邮人12名。亭的数量较邮为多,邮的规模比亭要大。>>两汉之世,县、乡三老(县、乡三老各一人,郡有时也有三老)也称乡官,其性质与一般县、乡属吏不同。其既可与令、丞、尉等县的主要长官、佐官“以事相教”(《汉书·高帝纪》),也可代表地方吏民领衔向中央有所陈请。三老之下有孝、弟、力田等乡官,地位低于三老。置孝、弟是为了淳朴风俗、讲孝道,置力田是以重农为中心而鼓励生产。所以,不仅民间百姓颇重乡官系统,如赤眉军领袖樊崇就自称三老;朝廷对之也十分重视,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民师”(《汉书·武帝纪》),教化百姓,还免除他们的徭役、赐爵赐帛。东海郡有县三老38人,恰每县三老各一人;乡三老170人,与乡的数量相匹配;孝、弟、力田各120人。>>秦汉延续、完善战国时代以来所形成的郡县制有着特殊的意义:从政治形态来看,郡、县是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政府,以贯彻、实施国君意志为主要职能,在政治上没有独立性;从辖土构成来看,郡、县的管辖范围,特别是县的辖区,不再局限于城邑及其四周地区,不再以城市为中心,而以农村为主,城邑不过是衙署所在地而已;从政区划分来看,地缘关系确实有很大发展,并以地缘因素掌握人力资源,但基层社会的秩序仍多仰赖血缘关系来维持。>>这三重变化揭示出了郡县制的意义:国君通过对郡县的统治,不仅空前强化对地方的实际控制,也通过地方行政而使权力支配于编户齐民。从某种情况而言,户籍制度是支撑帝制中国的基础,也是权力支配百姓的直接依据。池田温说道:“通过郡县乡里掌握其户口,这是帝国存立的绝对必要的基础,所以造籍制度是国家体制最紧要的一环;同时,对于被统治的人民说来,户籍登录不外是他们惨遭租税和徭役种种压榨的第一步。”池田温著、龚泽铣译:《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序》第1页。政府赖以生存的赋税徭役征发就以户籍为依托有了根本保障,统治者掌握人民的方式也从宗族血缘转为居地著籍,户籍制度与郡县行政及帝制国家形成之关系由此可见一斑。>>秦汉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除关注郡县、乡里外,监察性质的州也需留意。朝廷为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日常监察,除不定期派遣官员巡视,主要举措就是置州部、任命刺史。秦以御史(即监御史)监临郡县。时,丞相史分刺各地,督察监郡御史,但时置时省。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在全国设13个监察区(州部),即冀、青、兖、徐、扬、荆、豫、益、凉、幽、并、交趾、朔方,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征和四年(前89),武帝又置司隶校尉,最初是“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黜兵权,督察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和弘农郡,职权与刺史同。>>刺史的职责是六条问事,其一是针对强宗豪右等地方势力,其五是针对郡国守相,监督其是否有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举不公、子弟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等不良行为。刺史秩六百石,秩位不高,但出巡时代表朝廷监察郡国守相,及诸王国宗室,所以很有权威。刺史监察时可不避权贵,办事果断,提高效率;因秩卑官小、易于驾驭,朝廷不必担心其职权膨胀。刺史制度以其小大相互制约、内外相互协调之优越性,对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改良吏治等均有益。>>西汉后期,情况渐有变化:原本是监察郡国官的刺史,监察对象扩大至县令长,逐渐干预郡县行政;原本巡查郡国、居无定所的刺史,也有了固定治所和属下,还增加了岁举秀才之选举权。州的地方行政彩色渐浓,刺史更名为州牧,秩位同于郡国守相。光武帝时,恢复刺史制度,将州牧改为刺史,降秩为六百石。东汉之世,刺史的地方行政色彩愈发明显;特别是东汉中后期,在镇压各地起事者的过程中,刺史获得了军事统制权,向更高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演变势所难免。中平五年(188),灵帝将重要州的长官刺史重新改为州牧,增其秩为二千石;以宗室或九卿任之,则为中二千石,州牧权扩展至军、政、民、刑、选举等各方面,“州任之重,自此而始”(《后汉书·刘焉传》),这成为汉末群雄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秦汉地方行政制度至此发生大变,从郡县两级向州郡县三级制转化。>>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地方官吏的籍贯限制,也需注意。严耕望依据正史、碑刻等资料,统计出二千余任地方官吏的籍贯,并据此得出以下著名论断:一则,中央任命的各级监官长吏不用本籍人,即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等不用本郡人,县令长丞尉不用本县人且不用本郡人。惟西汉的司隶校尉、京兆尹、长安县令丞尉不在此限。二则,后汉中叶以后,又有“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及“三互法”所谓“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是说若甲州人有任职乙州刺史者,则乙州人不能任甲州刺史,以免相互比周之弊。“三互法”是“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的引申:假如甲州人士监临乙州,同时乙州人士又监临丙州,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监临乙州,而且还不能监临甲州;假若有人为甲州刺史而于乙州之女婚,则甲州人士就不能任刺史于乙州。“对相监临”及“三互法”都是为了防止转相庇护之弊。郡县任官盖亦如此。。三则,监官长吏自辟的属吏,必用本郡人,惟京畿郡县可例外。四则,郡督邮分部督察属县,用本郡人,但不用所督诸县之人;州之部从事,用本州人,但不用所部之郡人。一言以蔽之:长官监察官必避本籍,属吏必用本籍,他则由此推申,惟京畿不在此限。这种籍贯限制,西汉初约已如此,至武帝中叶开始严格执行而无例外,惟特殊时期(如光武之初、黄巾起义后)略有特例。以尹湾汉简所见官吏籍贯验之,严耕望之论断实无可挑剔。籍贯限制制度的长处,正如严氏所言,“地方长官不得任用私人,亦无地方豪族恃势胁掣之弊,而得藉其俊,谙悉物情,因俗敷治,是以中央集权之形式宏地方自治之实效”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序》第5页。。东汉以降,因籍贯限制而导致选举制度发生大变化,地方权力渐为士族大姓控制、垄断。
更多文章
1.潜龙在渊:昆阳大战,夺回刘氏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潜龙
刘秀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怎能容忍刘氏江山落于他人之手,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昆阳大战,吹响了他兴复汉室的政治进军号。刘秀像公元8年,汉室外戚篡夺刘姓政权,建立“新”朝。刘姓贵族的爵位都被剥夺了,王莽对他们很不客气,各地的地方官也趁人之危,对刘姓贵族有很多侵犯。这样一来,严重激化了刘姓宗室贵族与王莽政权的
1.窦太皇太后与武帝之争:武帝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武帝
1.窦太皇太后与武帝之争:武帝失败,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于用人的盛世君主,在家族之争中也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实质是大权暂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董仲舒像于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去世,16岁的刘彻即皇帝位,也就是著名的。汉初国力比较虚弱,统治者为了实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这
第六节 申屠嘉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之死
第六节申屠嘉之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公元前157年,病逝,接替皇帝位置的是他的儿子。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在汉景帝的一生中,有著名的两件大事:一是“文景之治”,二是平定七国之乱。一个是在政治上的成就,一个是在军队上的成就,总体说来,都是景帝在治理国家中的成功。从景帝开始,大汉王朝开始从军功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历史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东汉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历史概述,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东汉统治集团趋于腐朽,至灵帝时达于顶点。灵帝本人奢侈荒淫,后宫彩女数千人,衣食费用,每日千金。光和元年(178),他公开设西邸卖官,聚敛钱财,“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后汉书·灵帝纪》)。即便是通
最荒唐的短命皇帝刘贺:在位27天却干了1127件荒唐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短命
最荒唐的短命皇帝刘贺:在位27天却干了1127件荒唐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贺《汉书·霍光金日传》载:刘贺“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这个刘贺,是历史上最荒唐的短命皇帝,在其皇帝的任期27天内,就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一天40件。真是耸人听闻,匪夷
汉朝的丞相不好当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朝
汉朝的丞相不好当,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时代做丞相的人不少,可在丞相位置上被杀的也很多。从公孙弘起,以后的好几任丞相都是先后下狱诛死,弄得人人自危,丞相一职成了大家最害怕的官儿。这一年,公孙贺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他当场就冲着汉武帝直磕头,大哭说我不行,干不了这个活儿。可君命不可违,最后公孙贺还是
董宣简介:“强项令”董宣与光武帝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强项
董宣简介:“强项令”董宣与光武帝的故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董宣,生卒年不详,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初年名臣,先后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在职时不畏强暴,惩治豪族。他任洛阳令期间,汉光武帝刘秀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苍头仗势杀人,被公主包庇,吏不能捕。董宣候其出门,拦住湖阳公
卫青简介 卫青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是怎么
卫青简介卫青是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卫青简介卫青是怎么死的?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简介,卫青是怎么死的?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卫青的母亲被称为卫媪(卫
1.安帝独子:从废太子到真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独子
1.安帝独子:从废太子到真皇帝,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安帝性情温和但是软弱,他依靠宦官得来皇位,大权自然掌握在宦官手中,安帝朝宦官、外戚互相勾结,弄权专横,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治局面黑暗。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有11子,汉顺帝有9子,汉章帝有8子。而到了和帝,所生皇子前后夭折了十几个,
死后不愿与丈夫合葬要与儿子同葬的汉朝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朝
死后不愿与丈夫合葬要与儿子同葬的汉朝太后,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死后不愿与丈夫合葬要与儿子同葬的汉朝太后薄太后一生离奇的经历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薄姬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的私生女,刚长大就被思念故国的母亲送入秦末自立为魏王的魏豹宫中,成了魏豹的姬妾。原本与刘邦共同对付项羽的魏豹,因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