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时期士大夫阶层首度崛起

东汉时期士大夫阶层首度崛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716 更新时间:2023/12/23 20:08:01

东汉时期士大夫阶层首度崛起,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知识分子,有着数千年积累而形成的许多鲜明特征和优良美德,他们有知识,有思想,有操守,有情感,了解天下,关心百姓,高瞻远瞩,忧国忧民,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感忘忧国”,“我以我血荐轩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自身”,虽既无权无势、家境清贫,遭世俗鄙视;又文弱无力、手无寸铁,为豪强轻蔑,但就是敢挺身而出,慷慨激昂,疾恶如仇,爱憎分明,铮铮傲骨,凛然正气,不怕权贵,视死如归,抨击一切假恶丑,人间正道是沧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些斩钉截铁、可歌可泣的话句,在泱泱中华大地上已响彻云霄数千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读书人的楷模和典范、真正的“国家脊梁”(语)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自强不息,去“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主要就是指士大夫阶层,这个群体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第一次大规模出现,也就是崛起,正是在大汉王朝,尤其是东汉的中后期。

>

>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某一方面类似于古代印度的刹底帝利,某一方面又类似于欧洲中古世纪的僧侣教士。在中国,其历史悠久,商周时期是低级贵族阶层,一般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士”是武官,“大夫”是文官;春秋时多为卿大夫家臣,战时充当低级军官,有的有“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也有的参加农业生产;之际极为活跃,一般都凭借其六艺知识,或从事政治活动,或聚徒讲学,此后逐渐发展为士大夫,也就是知识分子,《荀子·强国》:“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晋书·夏侯传·抵疑》:“仆也承门户之业,受遇庭之训,是以得接冠带之末,充乎士大夫之列。”在学派定于一尊()之后的漫长岁月中,他们当然专指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有时也笼统称为“读书人”,当然读的还是儒书,五经之类。在当时环境,他们以作官为唯一职业;所以更精确地说,士大夫即担任政府官员的知识分子,包括现职官员、退休官员,和正在苦读儒书,将来有可能担任官员的人物(如太学生)。

>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为增加政府的新血统,仿效战国时代“招贤”的办法,命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士,政府中非贵族血统的官员群遂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士大夫阶层。公元一世纪(汉光武帝),东汉王朝再仿效西汉王朝,命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茂才”、“孝廉”人士,于是政府中非贵族血统的官员,即士大夫的人数更形增加,而终于凝聚成一种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推荐”成为知识分子达到作官目的的唯一手段。而推荐的标准,除了儒书学识外,还在于道德行为。在强烈的竞争下,必须有突破性的声誉,才能引起有推荐权者的注意。至于如何才能有声誉,那便需要出奇制胜。所以,每个知识分子都兢兢业业,追求突破记录的至善。这便使一二世纪即东汉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特殊之处,为后世所罕见。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将其归纳为五类:长时期为父母服丧;辞让财产和辞让官爵;尚侠尚义;廉洁;对恩主绝对效忠。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大家都竞争着或真或假地去做,还往往做得有声有色。后来又逐渐出现了门第、血统、家族观念,如杨震家四代出了3个宰相,家四代出了5个宰相;这种做法强固地维持士大夫阶层于不坠,直到20世纪初还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着普遍影响。

>

>公元二世纪中叶以后,也就是东汉中后期,汉廷政治虽然腐败,但设立在首都洛阳的国立大学(太学)学生(太学生)却反而增加,老一代的士大夫需要它训练下一代的士大夫接班人,所以积极支持太学的扩充。50年代(质帝到桓帝)时,太学生已多达3万人。这些准士大夫——未来的官员们,跟政府中已成为士大夫的现任官员们交往密切。除了谈论儒家学派的五经外,不可避免地还会谈论到现实政治。好像新闻记者或政治评论家,他们对人物的赞扬或抨击形成了一种有影响力的舆论。跟外戚、宦官相比,士大夫有他们所没有的高一层次的情操和抱负。外戚靠女人取得权力,宦官靠谄媚取得权力,而士大夫自称靠道德学问取得权力,所以他们在本质上就对外戚、宦官轻视鄙夷,再加上后二者也确实做出了太多的罪恶,专横擅权,大肆搜刮,相互倾轧,搞得朝廷黑暗混乱,乌烟瘴气,行将腐朽,政权危机,民不聊生,士大夫遂注定要跟他们发生冲突了。这就是“党锢之祸”产生的根源和背景。

>

>外戚宦官主持朝政,有气节的士大夫必退归野外,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规律。早在顺帝时,士大夫就曾毁裂冠带,避祸深山;到桓帝时,政治更加黑暗,许多知识分子逃入乡下或山林,或躬自耕稼,自食其力;或隐居讲学,苦身修节。表面看起来与世无争,其实反映的是他们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当京城委人来征请他们入朝为官,替宦官政治歌功颂德时,他们宁死也不肯与权阉为伍,不但不应征,并进而指斥时政。《后汉书·党锢列传》称桓、灵帝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敷公卿,裁量执政,鲠直之风,于斯行矣。”与避居乡野或深山的耆年渊德者相对应的,是居于太学的年轻气盛的青年学生。他们有感于自己家世的零落和政治前途的暗淡,也对宦官当政感到怨恨,于是,以郭泰、贾彪等为首的一批学生领袖,一方面在太学中进行反宦官政治的组织和宣传,另一方面又吸收社会上有识有才者入太学以扩充自己阵容。因此,太学成了当时又一政治活动中心,中国年轻的知识分子第一次出现在政治斗争前沿。

>

>外戚宦官的腐朽黑暗统治,使东汉王朝面临崩溃的边缘。在此深重的社会危机面前,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开始对刘汉政权的前途感到忧虑。他们反对外戚宦官专权,要求改革政治,修补樊篱,维系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局。这就引发了官僚、太学生与外戚宦官的斗争。顺帝之前,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一般只是个别或少数人的行动,尚未形成一股势力。早在和帝初年,窦宪兄弟专权,骄纵不法,激起了司徒袁安、司空任隗等人的反对,他们采取措施打击窦氏的党羽爪牙。和帝死后,司空周章因反对邓太后废嫡立庶,反对外戚宦官专权,企图发动政变,事泄后自杀。安帝末年,宦官与外戚阎显、耿宝勾结,虚耗国库,竭民资财;太尉杨震等人反复上书,抗议外戚宦官浊乱朝政,结果杨被罢官,愤而自杀。阳嘉二年(公元133)李固对策,要求“权去外戚,政归国家”,禁绝宦官子弟“为吏察孝廉”。汉安元年(公元142),东汉政府派杜乔等8人分行州县,监察刺史二千石臧否。侍御史张纲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公开宣言:“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并劾奏梁冀兄弟专权纳贿,结党营私。他的行动震动了整个洛阳京师。

>

>桓、灵以后,朝政完全为外戚宦官势力所把持,连皇帝的废立都操纵在他们手里,政治更加败坏,人民的苦难也越发深重。此外,外戚宦官专权也堵塞了太学生和郡国生徒们的政治出路。外戚的党羽、宦官的爪牙,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机构,选举不实的情况更加严重,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舆论的抨击。时谚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外篇》卷一五《审举》)面对这种黑暗的现实,有更多官僚和地主知识分子联合起来,出现了品评时局、不满权阉的清议派,投入反对外戚宦官腐朽势力的斗争,但遭到报复和镇压,造成了东汉历史上两次臭名昭著的“党锢之祸”。

>

>第一次党锢出现在桓帝时期。东汉自和帝登基后,迭出少年(包括幼儿)皇帝,他们不懂国家政务,因此造成了外戚和宦官轮番窃掌国柄的斗争局面,且这种斗争有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桓帝在位时,前期是梁冀专制,后期则五侯横暴。官僚和太学生与外戚宦官的斗争,从一开始就非常激烈。公元144年顺帝死后,围绕立帝问题进行了多次较量,最后梁冀杀了反对派首领李固、杜乔,拥立桓帝。梁冀失败后,桓帝又被宦官所挟制,这就进一步引起了一部分官僚、太学生的愤怒。李固、杜乔等人的斗争得到社会上的普遍同情,一时李杜声名满天下。桓帝后期,宦官集团独霸政权,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清高自守、敢于抨击宦官势力的反对派人物。在反对宦官集团的斗争中,李膺成为著名领袖。李膺出身于衣冠望族,任河南尹时因打击宦党而被下狱,不久复为司隶校尉。宦官张让弟为野王令,贪残无道,畏罪躲在张让家中,李膺派人去张让家搜出处死。许多宦官害怕李膺,不敢出宫。李膺敢于打击当权的宦官,名声越来越大,他与太尉陈蕃、南阳太守王畅都受到士大夫的敬重,以他们为首的反宦官斗争引起了权阉集团的嫉恨。延熹九年(公元166),宦官派人诬告李膺与太学生朋比为奸,桓帝遂诏令全国逮捕“党人”,收执李膺、陈实等200余人;第二年把党人赦归田里,禁锢终身,不得做官。

>

>第二次党锢出现在灵帝时期。建宁元年(公元168),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又不可阻遏地爆发了。灵帝刘弘即位后,因年纪尚小,由窦太后执政,论功策勋,封其父窦武为闻喜侯,拜大将军辅政;兄弟窦机为渭阳侯,拜侍中;窦绍为侯,迁步兵校尉;窦靖为西乡侯,拜侍中,掌管羽林左骑。窦氏一家权倾朝廷内外,十分显贵。窦武嫉恶宦官专宠,遂与陈蕃合作,起用被禁锢的“党人”,打算消灭宦官势力。但因事机泄漏,此年九月初七,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发动宫廷政变,胁迫太后,夺取玉玺,派人去逮捕窦武等人。窦武自杀,陈蕃等遇害。随后,窦家宗亲、宾客以及姻亲,抓到的都被杀掉,又将窦太后迁入南宫,将窦武家属徙于日南。自公卿以下,凡是陈蕃、窦武举荐的,以及他们的门生、旧属,一律免官,永不录用。宦官集团取得胜利。此后,整个灵帝一朝都在奸阉势力垄断之中。建宁二年(169),宦官侯览使人诬告张俭结党谋反,曹节又乘机奏捕党人,李膺、杜密、虞放、范滂等百余人皆死狱中;其他因仇怨陷害相牵连,以至于死、徒、废、禁者六七百人。人民群众同情和支持被宦官集团迫害的所谓党人,某些党人逃亡时,许多人“破家相容”,说明反对宦官专权在客观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熹平元年(公元172)窦太后母亲病故,忧思成病,也于六月初十在南宫云台去世。有人在洛阳朱雀阙上书写反对宦官专权的文字,宦官集团再次四处搜捕党人及太学诸生千余人。公元176年又下诏规定,凡是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兄子弟及五服以内的亲属,都一律免官禁锢。这次党锢持续续了十几年,被残酷镇压的人不计其数。

>

>东汉的“党锢之祸”,是擅政宦官假借皇帝名义而对朝野反对自己的士人及年轻学生的全面打击。它既透露出东汉的宦官专权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反映了士人学生虽前途受到宦官威胁,但不畏强暴,捍卫正义的大无畏精神。党锢后不久的黄巾大起义,给了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使灵帝意识到,如不解决党锢问题,党人与起义军一旦结合,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中平元年(公元184)下诏宣布大赦党人,流放者准许返回故里,党锢一案方得告结。

推荐阅读:

惊天动地的意思|成语大全

愉快的反义词是什么

与世隔绝的意思_成语“与世隔绝”是什么意思

标签: 士大夫

更多文章

  • 孝子表率 汉文帝刘恒为母尝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表率

    孝子表率汉文帝刘恒为母尝药,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汉文帝刘恒的母亲是谁汉文帝刘恒是汉武帝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薄姬。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

  • 樊哙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生平简介

    樊哙生平简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人物简介樊哙(kuài)(前242—前189年),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着名军事统帅。大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第一心腹,楚汉时期仅次于项羽的第二猛将,是一位名垂千古、能征惯战、智勇双全、武功盖世、骁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大汉名将。封舞

  • 东汉中兴名将吴汉的故事:渔阳说宠幽州夺军,屡立奇功带伤作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幽州

    东汉中兴名将吴汉的故事:渔阳说宠幽州夺军,屡立奇功带伤作战,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吴汉(?~44),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他能征善战,处变不惊,善于激励将士,常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在朝任职,朴讷谨慎,常受倚重。一、渔阳说宠幽州夺军吴汉少时,家境贫寒

  • 第五章 男色媚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第五章

    第五章男色媚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汉哀帝刘欣担任大汉公司第一把手的时候,只有21岁。这个年龄,对男人来说,就是荷尔蒙发达的年龄。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男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涟漪。刘欣碰到的那个美好的事物,与他同类,是一个男人。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一个男孩儿,因为他只有

  • 第二节 顺天意刘恒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第二节

    第二节顺天意刘恒称帝,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刘恒是薄夫人所生,排行第四。赵王刘如意首先被吕后残害。惠帝死,吕后称制,先后被封为赵王的刘友(原淮阳)、刘恢(原梁王)又相继遭毒手,而吕产、吕禄、吕通分别被封为梁王、赵王和燕王。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秋,吕后曾想将代王刘恒徙封赵

  • 东汉幼帝刘缵简介 刘缵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是怎么

    封建社会国家的权利系于君王之手,国家的老大是皇帝,而皇帝的位置则是父死子继,讲究的是血统。如果江山换了姓氏,那就已经改朝换代,迎来新的国家了。不像咱们今天国家领导人民主选举,在皇位继承讲究血统的古代,出现昏君幼主的情况并不少。中国古代最小的皇帝,是东汉的第五位皇帝汉殇帝刘隆。刘隆登基的时候出生刚满百

  • 董永卖身葬父遇仙女的故事是怎么流传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是怎么

    董永卖身葬父遇仙女的故事是怎么流传出来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董永家境贫穷,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一直和父亲相依为命。帮助父亲种地拉车,父亲的意外去世,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拮据。他没有剩余的银钱给父亲置办后事,为了能够让父亲早日入土为安,本就孝顺的他就将自己卖给了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作奴

  • 霍光传:昭宣中兴 辅政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功臣

    霍光传:昭宣中兴辅政功臣,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霍光(公元前?-公元前68),字子孟,约生于元光年间,死于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他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大臣,后又辅佐两代幼主。霍光匡扶汉室,忠心辅佐幼主,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

  • 王昭君出塞的原因 王昭君为什么会自愿出塞和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昭君

    王昭君出塞的原因王昭君为什么会自愿出塞和亲?,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她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人。“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让自幼即有“沉鱼落雁之貌”美誉的王昭君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几乎成了民族亲善和睦的象征。据《汉书

  • 汉景帝刘启的无心之举却让一个女人倒霉了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一个女人

    汉景帝刘启的无心之举却让一个女人倒霉了一辈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要知道后宫当中永远不缺的便是美女,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位历史当中最为倒霉的王后。其实,历史当中的汉景帝刘启第一任皇后其实并不是王娡,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清楚,而是薄太后的族女薄氏。大家都非常的清楚薄氏的一生是非常凄凉的,虽然出生在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