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盛世

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盛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740 更新时间:2024/1/20 2:23:21

秦始皇完成华夏大一统算起,到清朝灭国,在这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其实大盛世也仅仅出现过四次;所谓盛世,指的是历史上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国家富庶、军队强大,外交、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极致。

但是在这四次盛世中,前三次是中国人永远的骄傲,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真正达到了汉朝陈汤所说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但是第四次,似乎有点自吹自擂的感觉。

第一次: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指的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国家极盛状态,汉武帝刘彻十六岁登基称帝,当时的西汉经历了汉高祖刘邦消灭异姓王剪除分裂隐患,并实行“无为”而治,国家开始复兴;而后又经历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的休养生息,国家无论是人口还是财力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的最大目标不是像祖辈那般继续积累财富,而是要建立国家的民族统一认知以及民族自豪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取得胜利并开疆拓土,尤其是打败世仇匈奴;汉武帝也的确这样做了,在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得以掌握国家大权;之后发布一系列国家改革措施。

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但是汉武帝最大的政绩还是对外的不断胜利,建立民族的自信心吧;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至此,直到西汉乃至东汉灭亡,不管国家有多混乱动荡,但是对周边异族始终保持强硬势态,动辄亡国灭种,真是“独汉以强亡”啊!

第二次: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当时的唐朝经历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等,在中期,虽有动荡,但并不影响国家的持续发展,因而到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后,李旦再次登基为帝,但是没多久就让位给儿子李隆基。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在唐玄宗在位时期,中国军队历史上第一次打到了中亚,那就是历史上默默无闻的“怛罗斯之战”,交战的对手是阿拉伯帝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

虽然“怛罗斯之战”之战失败了,但是要知道,唐朝远征军最多的时候也仅仅只有两万四千人,而阿拉伯帝国军队达到了三十万之巨,而且这两万四千人中,有多少是真正唐朝的军队不得而知,因为有很多都是仆从国的雇佣军,而唐朝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这些仆从国的雇佣军背叛。

第三次:永宣盛世

其实所谓永宣盛世主要指的是永乐盛世,但是在明宣宗时期,大明帝国国力达到巅峰,所以就合称永宣盛世了。话说自乞丐皇帝朱元璋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后,又平定了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但是朱元璋选的继任者朱允炆实在不太合格,后来在剪除各位叔叔军权的时候,被四叔燕王朱棣给起兵赶跑了,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称帝,也就是永乐大帝了;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

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而朱棣的儿子和孙子也很不错,继续发展国力,大明国力达到顶峰,史称仁宣之治。后人将这爷孙三代合称为“永宣盛世”,当时的大明帝国,在国际上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国力等,都是第一的存在。

第四次:康乾盛世

所谓的康乾盛世,真的不想说,有点丢脸,真的不知道哪有资格称为盛世?在这爷孙三人统治的一百三十四年里,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但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由于制度僵化,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闭关锁国,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乾隆后期各种民变相继爆发,也标志着清朝开始走向衰落,清朝遂陷入萧条冷落的嘉道中衰之世。

其实平心而论,一直以来只相信中国历史上只存在过三大盛世,分别是“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永宣盛世”;其实在五代十国时期,还有一个“吴越盛世”,但却没得到历史的承认,和“康乾盛世”一般,有点自吹自擂的感觉。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最伟大的三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北逐匈奴南击百越,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在他的手上构建了后来华夏民族生存之地的雏形,如今对于他的记载里句句不离残暴,可是他用那短短的时间完成了几代人都不一定完得成的功绩,完全称得上是千古一帝了。隋文帝杨坚完善吏治,草创科举。结束分裂长达几百年的中国,数次迎击突厥,次次大胜。而

  • 中国历史朝代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简称朝名。朝代名称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

  • 中国历史上被误会的八大名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众多,有被后世歌颂、流芳百世的,也有被后人唾骂、遗臭万年的。那些舍身为国、战死沙场的英雄被后世歌颂理所当然,那些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牺牲别人利益的小人们也是情理之中。但历史上有些人明明很有作为,却往往被后人唾骂,比如下面这8位,被后人抹黑的最严重。第一位是商纣王。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 朱熹生平:治学勤政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治学勤政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大学章句》。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

  • 梨园女妓陈圆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圆圆以其声色独擅时名,堪称绝代佳人。陆次云称她“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她容貌昳丽、秉性温纯、气质超俗。“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初见陈圆圆,即为其姿容所倾折:“其人澹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陈圆圆极具女性的娇柔妩媚,她的故交邹枢称她“少聪慧,色娟秀,好梳倭堕髻

  • 朱熹的晚年生活:还居建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

  • 朱熹年少求学的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

  • 朱熹的官场之路:初入仕途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

  • 各时期名人对杨坚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宇文宪:普六茹坚相貌非常,人颇狡诈。 柳庄:周朝将相,多为身计,竞效节于杨氏。以臣料之,迥等终当覆灭,随公必移周祚。宇文阐:睿圣自天,英华独秀,刑法与礼仪同运,文德共武功俱远。爱万物其如己,任兆庶以为忧。手运玑衡,躬命将士,芟夷奸宄,刷荡氛昆,化通冠带,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发之合位

  • 杨坚出身弘农杨氏的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士族和寒门的分化,也出现了特定的郡望称呼,如:弘农杨氏、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陈郡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一些生活在当时的人物为了标榜自己出身高贵,开始自称自己出身郡望,如隋文帝时期的宰相高颎便自称出身渤海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