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公九卿制是什么制度

三公九卿制是什么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308 更新时间:2024/1/8 15:03:20

秦统一中国后,其中枢职官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汉承秦制,又继续发展为“三公九卿”制。

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禀承皇帝意旨处理国政。丞相一般设两人,以右丞相为上。以宦官充任丞相者为“中丞相”。对某些有威望的丞相朝廷还尊称为“相国”,如秦始皇时的吕不韦,汉高祖时的萧何都先后被称为“相国”。汉武帝之前,多以功臣为丞相(如萧何、曹参王陵等)。武帝时开始起用一批儒生为丞相。

但武帝之后,丞相地位虽尊,权力却日渐缩小。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主持朝政,其权势就远在丞相之上。西汉末,丞相改称为大司徒,与太尉改称的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的大司空并称“三公”,同为宰相,其权力又一次下降。到了东汉初年,光武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合称“三司”。

但其时“三公”仅为挂名宰相,只是例行公事,并无实权。正如《后汉书·仲长统传》所说:“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所谓“台阁”,乃指“尚书台”而言。尚书台本是皇私府中负责收发文书的一个小机关,其长官曰尚书令。由宦者担任的则曰“中书令”,如司马迁受腐刑后便曾担任过中书令。

由于皇帝将实际的政务中心日渐转移到内廷,所以尚书台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并分曹办事,终至成为处理中央政府日·常政务的机关。有时皇帝还以某些地位较高的官员加上“领尚书事”、“录尚书事”等头衔以掌管尚书台的事务,这样,领尚书事、录尚书事、尚书令、中书令等便成了实际的宰相。

“三公”中的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如汉初以“诛诸吕”著称的周勃便担任过太尉。汉武帝时曾撤太尉而改置大司马,如霍光便曾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头衔主持朝政。但因大司马权力太大,而且已不限于武事,所以东汉初又取消大司马,仍改为太尉。

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而其实际的职掌则是皇帝的秘书长兼内外监察的最高长官。秦汉时都设有御史府,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以御史中丞为其副。御史府中有御史若干人,在内廷掌管档案并督察百官者为“侍御史”,出外监察郡县的称“监御史”。武帝晚年还设有“司隶校尉”,专门负责监察京都及其周围地区的治安和官员。东汉时改称御史府为御史台,别称“宪台”,以御史中丞为长官(御史大夫已改为大司空),转属少府,从此御史台遂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而后世也便径称监察官员为“台官”了。

以上说的是“三公”。三公之外,秦汉还有九个重要的官员和官署,位在三公之下,统称“九卿”。九卿中的大部分官署原是宫廷事务机构,服务对象是皇家,但随着君主权力的增大,遂上升为中央政府的行政部门。这九卿是

1.奉常:汉景帝更名太常。其职责主要是掌宗庙礼仪、占卜祭祀等。掌管文史星历的太史令,掌医疗的太医令,以及掌经学传授的博士等为其下属。

2.郎中令:汉武帝更名光禄勋。为皇帝的侍从武官长,平时守卫王宫,皇帝出行负责保卫工作。“飞将军”李广便曾担任过郎中令。其属下主要有掌议论的大夫及具有候补官性质的郎(多由官员子弟担任)和掌传达引见的谒者等。郎又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之分。武帝时还设过期门郎、羽林郎,为皇帝微行时的武装侍从。

3.卫尉:汉景帝曾改称中大夫令。主要掌管各宫门的守卫,及吏民奏章的上达和四方的贡献等。其属官有仆射、公车司马令等。汉代卫尉也能统率军队,其军称为“南军”。

4.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及全国的马政。

5.廷尉:汉景帝、汉哀帝曾更名大理。掌管刑罚及狱讼审理,为全国最高的司法官。

6.典客:汉景帝更名大行令,汉武帝更名大鸿胪。掌接待少数民族及藩国来朝事宜。

7.宗正:掌皇族宗室事务。由春秋时的宗族大夫发展而来,至清代则称宗人府。其属官有都司空,掌对犯罪宗人的处置。

8.治粟内史:汉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更名大司农。掌农业、租税及钱谷、盐铁,并掌国家的财政收支。其属官有都内等。

9.少府:是宫廷事务的总管。掌管皇家的钱财,并负责皇家所需物品的供应以及各种宫廷服务事宜。其属官庞杂,但有些很重要。如掌收发文书、起草诏令的尚书台,掌符节玉玺的符节台,掌监察的御史台,以及存放档案的兰台等,都先后归属过少府。后来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行政机构,少府职权也便缩小了。

除“九卿”外,比较重要的中央政府官员还有一些,如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汉武帝更名执金吾),主管宫室、宗庙、陵寝等土木工程的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将作大匠),掌宣达皇后意旨及宫中事务的将行(汉景帝更名大长秋),以及掌管归属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属国(汉武帝时并人大鸿胪)等。而“九卿”加上“执金吾”、“将作大匠”及“大长秋”,便是所谓的“十二卿”。

夏商的官职制度是怎么样的

周朝的官职有哪些

将相制是什么官职制度

三公九卿制是什么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意思

二府制是什么制度

辽金元的官职制度简介

大学士和内阁制是什么制度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察举征辟制是什么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代,随着强大的中央王朝的建立,单靠养士和军功以选拔人才的办法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于是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选人任官的途径,这就是太学、察举和征辟。汉代在京师开办太学,置五经博士以教授博士弟子。博士弟子由太常选拔,或由郡国选送。学习期间,每年要进行考试。考试的方法主要是“射策”,

  • 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哪些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张骞(公元前?~前114年),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西汉时期,我国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等地区,叫做西域。后来发展到葱岭以西,中亚一带,甚至更远的地方,都叫西域。西汉初年,西域一带共有36国。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随行人员100多人出使大月氏,欲

  • 秦始皇的身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始皇,名嬴政,公元前259年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子楚)病故,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了秦国的王位,成为了第31代秦王。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今河

  • 刘秀怎么建立的东汉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光武帝。历史上对于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的评价很高,说他上承天命,拨乱反正,使天下得以安定,并一心谋求国家振兴,是一位“中兴之主”。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光武帝“三代以下称盛治”,认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

  • 吕后与戚夫人争风那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吕后是刘邦的正妻,名雉,字娥姁。在中国众多的皇后中,吕后算是心毒手狠、极有心计的一个女人。在未娶吕后之前的刘邦生性顽劣,然而吕雉的父亲觉得刘邦相貌不俗,有将王之相,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将吕雉嫁给刘邦。当时乡亲们都嘲笑吕雉的父亲嫁女行为很愚蠢,等刘邦后来做了皇帝,村人才知道吕父的眼光是如何厉害。结发妻子

  • 鲁元公主退婚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邦称帝后,将自己与吕雉的女儿封为鲁元公主,许嫁给新继位的赵王张敖。然而就在这年冬天,刘邦在与匈奴冒顿单于的大战中受到了重创。鉴于王朝初立,国力疲惫,刘邦决定采纳大臣娄敬的主张,用“和亲”方式与匈奴化敌为友,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于是,刘邦打上了鲁元公主的主意,逼着公主退婚转嫁

  • 韩信造反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信是秦汉之际最著名的军事家,为西汉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与萧何、张良并称为“西汉三杰”。但是,这位大功臣最终的结局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他被吕后、萧何捕杀于长乐宫中,三族被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大功臣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呢?一直以来,史学界对韩信的死因说法不一,各执一词

  • 刘细君万里和亲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颀的《古从军行》中的诗句“公主琵琶幽怨多”,后人都认为此处指的是王昭君。因为王昭君曾被册封为公主,而且最擅弹琵琶,并且她的故事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其实,这首诗里的公主并非是王昭君,而是一位远嫁的汉朝公主,这位公主不仅有美丽的名字,还有美丽的容貌,《汉书·西域传》

  • 赵高指鹿为马的风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高虽为一介宦官,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非常受争议的人物,一是身世,二是生年,三是功过是非。此人精通律法,虽是宦官,却深得秦始皇的喜爱。然而,他又是一个可以将善恶、是非、忠奸、美丑颠倒乾坤的邪恶人物,可以说秦国亡在了他的手上。当时秦二世胡亥年幼无知,一直依仗赵高,所以对于赵高的狼子野心根本毫无察觉,而赵高

  • 党锢之祸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162年,杨秉任太尉,与司空周景联合上书,要求将宦官的爪牙从各级官位上驱逐下去。得到桓帝支持后,捕杀或免官达50多人,天下人莫不肃然。在地方上,清流与浊流之间同样展开了争夺。南阳豪强张汜依附权宦,胡作非为,郡太守成缙查明其罪后,不顾朝廷的赦免之命诛杀了他,令宦官们愤恨不已。不久,山阳太守翟超没收